经疏部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首楞严义疏注经 第六卷

  首楞严义疏注经 第六卷

  长水沙门子[王*(虍-七+(一/八/八/目))]集

  二重约七大会相。然大之为名。本乎世谛。小乘法相。说诸色法四大和合之所成就。复分内外。说此名为诸法自相。寂而不圆。犹为诸法共相所拣。粗而且浅。是佛如来随他意语。世间安立。有名无实。虽名为大大义不成。胜义谛中所说不尔。谓周遍含摄。体无不在。物无不是。非因待小。当体受称。故名为大。今此经中所说七义俱名大者。七义之中摄一切法。谓空有根尘色心性相。尘尘法法无不周遍。无不含容。破彼权见令知实义。如下文云。均名七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斯则会相即性。性遍相遍。方称胜义至极之大。岂同权教说名自相。文三。一伸难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 叙昔闻也

  云何如来。因缘自然二俱排摈。我今不知斯义所属 难今说也。排推摈弃也

  唯垂哀慜。开示众生中道了义无戏论法 求开示也。方便安立。说有四大因缘和合成诸变化。第一义中。诸法不生。今则无灭。生灭去来本如来藏。今以世谛疑第一义。故有斯难 二许宣三。一指意标示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 因缘和合四大发明。皆小乘法。诸法不生唯如来藏。即第一义 二牒疑举阿

  如何复将世间戏论妄想因缘而自缠绕。汝虽多闻。如说药人真药现前不能分别。如来说为真可怜慜 缠绕疑惑也。诸佛秘密靡不皆知。故云说药。今闻诸法皆如来藏。名真药现前。举昔方便疑今真实。名不能分别 三敕许伫听

  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当来修大乘者通达实相。阿难默然承佛圣旨 敕听许宣。现未俱益二正说二。一立理总非

  阿难。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阿难若彼大性体非和合。则不能与诸大杂和。犹如虚空不和诸色。若和合者同于变化。始终相成。生灭相续。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阿难。如水成冰冰还成水 初四句牒所计。次六句略破非和。若四大性自体非和。则不和诸大。如空与色碍无碍异。若和下破和合。若大性体自是和合。即成生灭。始终即生灭也。生死下释相。初句释相成。次句释相续。谓生能成死等。死能续生等。谓现在生续过去生也。如旋下二喻。初喻相续。次喻相成。如文 二举性别破七。一地性四。一举事以标

  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 邻虚无方分微也。即是极微。色边际相。微尘有方分微也。今经指有方分微。名色边际相。随经所出。不须和会 二立理广破

  阿难。若此邻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 依标立理也。既能析色成空。亦可合空成色。方曰相成相续耳

  汝今问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间诸变化相 牒起所疑也。欲破先牒

  汝且观此一邻虚尘。用几虚空和合而有。不应邻虚合成邻虚 此下依理广破。此合空成色非理也。汝许析色为空。应许合空成色。邻虚极小成用几空。若合邻虚。自成方分。不成邻虚

  又邻虚尘析入空者。用几色相合成虚空 合色为空义乖也。虚空至大。邻虚至小。析小成大。为用几尘

  若色合时。合色非空。若空合时。合空非色 双非色空互成也。色合成色。空合成空。以类自合非互相作也

  色犹可析。空云何合 重责合空义失也。析色明空教观俱有。合空成色内外无凭。前文云。犹如虚空不知诸色。若言和合相成相续。皆为虚妄 三会通实理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此明真色。初一句指本迷。如来下三句显法体。如来藏即一法界心中道第一义谛也。性色真空即俗之真。性空真色即真之俗。皆言性者。显即中之真俗也。斯则举一即具三。言三体即一。非纵横并别名秘密藏。此真地大也。清净下二句叙德量。无妄相应具无漏法故名清净。非是有为故云本然。无所不在故云周遍。此则种性体德体量悉具足耳。若识此法。成三妙观。方知一尘具一切佛法一切心法一切众生法。靡不皆在一微尘中即见卢舍那。即见自己。即见一切法。如一微尘。一切法亦尔。下皆准此。随众生下显随缘也。众生十界漏无漏异。业亦不同。所感色法净秽殊等也 四结责迷情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凡外小乘禀权教者。皆名无知。不了实义故名为感。执成名相故称曰为。皆是下总斥虚妄。识心虚妄。颠倒从生。因迷积迷。何实之有 二火性四。一总标无性

  阿难。火性无我。寄于诸缘 缘生之火本无主宰。无主即无性也。因缘和合虚妄有耳 二举事广破二。一举事标征

  汝观城中未食之家欲炊爨时。手执阳燧。日前求火 举事也。阳燧出火镜也

  阿难。名和合者。如我与汝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今为一众。众虽为一。诘其根本各各有身。皆有所生民族名字。如舍利弗婆罗门种。优卢频螺迦叶波种。乃至阿难瞿昙种姓 引例也。举众以明和合也。因别成总。总必有别。故引三人。显其异也。瞿昙此云地最胜。亦云日种。优楼频螺此云木苽林

  阿难。若此火性因和合有。彼手执镜于日求火。此火为从镜中而出。为从艾出。为于日来 牒征可知 二依理推破

  阿难。若日来者。自能烧汝手中之艾。来处林木皆应受焚 破日生也。从日至手。四万由旬。凡所照处何不遭热。而独烧汝手中艾耶。

  若镜中出。自能于镜出然于艾。镜何不镕。纡汝手执。尚无热相。云何融泮 破镜生也。前四句正破。后三句纵破。火能克金。遇必融泮。外能烧艾。内合镕镜。今汝不然。应非镜出

  若生于艾。何藉日镜光明相接然后火生 破艾生也。艾若出火。日镜不合何无火出。若必待合然后火生。显非艾出

  汝又谛观。镜因手执。日从天来。艾本地生。火从何方游历于此 总结无从也。三处不出。火从何生。应知必无

  日镜相远。非和非合。不应火光无从自有 破和合无因也。日镜非近。无和合义。缘中既无。非缘有火必无此理 三会通实理

  汝犹不知。如来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明真火也。初句指本迷。如来下三句显法体。清净下二句明德量。并如前解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阿难当知。世人一处执镜。一处火生。遍法界执。满世间起。起遍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 显随缘亦如前解 四结责迷情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如文可知 三水性四。一总标无性

  阿难。水性不定。流息无恒 缘水无常故云不定。随物流止即不定相 二举事广破二。一举事标征

  如室罗城迦毗罗仙斫迦罗仙及钵头摩诃萨多等诸大幻师。求太阴精。用和幻药。是诸师等。于白月昼。手执方诸。承月中水。此水为复从珠中出。空中自有。为从月来 迦毗罗云黄赤色。斫迦罗云轮。钵头摩云赤莲华。诃萨多未详。此皆外道也。太阴精月也。方诸出水珠也。太阴当中。以珠向之而求水也。月珠虚空三处。征讫二依理推破

  阿难。若从月来。尚能远方令珠出水。所经林木皆应吐流。流则何待方诸所出。不流明水非从月降 破月生也。前五句正牒破。月去人间如日之量。故云远方。月光照处皆合成流。何独珠出。流则下四句双结非也。照处皆流。何用珠出。设无流者。显此水性不从月来

  若从珠出。则此珠中常应流水。何待中宵承白月昼 破珠生也。珠若生水。合常有流。不待照月何无水生

  若从空生。空性无边。水当无际。从人洎天皆同滔溺。云何复有水陆空行 破空生也。空若生水。有空皆水。谁不受溺。以空遍故水亦周遍。人天水陆应不各存。滔水没也

  汝更谛观。月从天陟。珠因手持。承珠水盘本人敷设。水从何方流注于此 总结无从也。月从天升。珠持手内。盘由人置。水自何来

  月珠相远。非和非合。不应月精无从自有 破和合无因也。言水精者。是太阴精之所流故。缘中尚无。非缘岂有 三会通实理

  汝尚不知如来藏中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一处执珠一处水出。遍法界执满法界生。生满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 节释如前 四结责迷情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四风性四。一总标无生

  阿难。风性无体。动静不常 风性无状。动静以表 二举事广破二。一举事标征

  汝常整衣。入于大众。僧伽梨角动及傍人。则有微风拂彼人面。此风为复出袈裟角。发于虚空。生彼人面 僧伽梨大衣也。袈裟云坏色。衣动于此。风拂于彼。二处及空三皆不生。应知虚妄 二依理推破

  阿难。此风若复出袈裟角。汝乃披风。其衣飞摇应离汝体。我今说法会中垂衣。汝看我衣。风何所在。不应衣中有藏风地 破衣生也。前五句披衣离体破。风性不静。若生衣中应见飞动。今何不然。我今下六句举例无风破。佛今垂衣不见飞摇。独汝袈裟云何风出。衣中未必有潜风处令衣不动

  若生虚空。汝衣不动。何因无拂 此下破空生也。此正牒破。空若生风。何须假汝动衣方有

  空性常住风应常生 此下展转难也。今二句随空常在难。空性无灭。风合常有。不动衣时何无风出

  若无风时。虚空当灭 无风空灭难也。若空生风。风不起时应是无空

  灭风可见。灭空何状 灭空无办难。物不动时应知风灭。空若灭时以何表办

  若有生灭。不名虚空 生灭非空难。虚空无为。为无生灭。今有生灭。不名无为

  名为虚空。云何风出 反结空不生风也。风性摇动。虚空寂然。岂有寂然而生摇动

  若风自生被拂之面。从彼面生当应拂汝自汝。整衣。云何倒拂 破面生也。初二句牒。从彼下四句破。被拂之人面若生风。应合顺吹汝当受拂。汝自整衣。不干风出。云何其风反吹彼面

  汝审谛观。整衣在汝。面属彼人。虚空寂然不参流动。风自谁方鼓动来此 重审也。衣面空异。动寂体殊。风从何来吹拂其面

  风空性隔。非和非合。不应风心无从自有 破和合无因也。动寂不同故云性隔。心即是性。文变故尔 三会通实理

  汝宛不知。如来藏中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阿难如汝一人微动服衣。有微风出。遍法界拂。满国土生。周遍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 四结责迷情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五空性四。一总标无性

  阿难。空性无形。因色显发 空无有质。离色之处即显是空。以对待故。故无性也 二举事广破二。一举事标征

  如室罗城去河遥处。诸刹利种及婆罗门毗舍首陀兼颇罗堕旋陀罗等。新立安居。凿井求水 举事也。刹帝利云田王。婆罗门云净志。毗舍云坐估。首陀云农者。颇罗堕云利根。亦捷疾。旃陀罗云杀者

  出土一尺。于中则有一尺虚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间还得一丈虚空。虚空浅深随出多少。此空为当因土所出。因凿所有。无因自生 标征也。随出土之多少。则见空之浅深也。虚空与色二俱是假。互相因有。体不离色。今此推征令知虚妄 二依理推破

  阿难。若复此空无因自生。未凿土前何不无碍。唯见大地。逈无通达 破无因生也。空若无因。凿前何无。凿后何有。无因不成

  若因土出。则土出时应见空入。若土先出无空入者。云何虚空因土而出 破土生。此正破也。前三句牒破。土若生空。土出井时。应见虚空出土入井。若土下四句结非。若见土出不见空入。云何言空从土而有

  若无出入。则应空土元无异因。无异则同。则土出时空何不出 此转破也。若不见空出土入井。则土因空果二无有异。土即是空。空即是土。土出井时。何不见空从井而出

  若因凿出。则凿出空应非出土。不因凿出。凿自出土云何见空 破凿生也。前三句正破凿出。若凿出空。凿自出空。云何见土从井而出。不因下三句反破不因。土因凿出。空因何有

  汝更审谛谛审谛观。凿从人手。随方运转。土因地移。如是虚空因何所出 再审二处也。土从地中运凿移出。故云地移

  凿空虚实不相为用。非和非合。不应虚空无从自出 此破和合。重结无因也。凿空二体也。虚实二义也。岂相符顺而称和合。余文可知 三会通实义三。一类通前义

  若此虚空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现前地水火风。均名五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前三句。显虚空之大义也。虚空若从因缘所生。体非周遍。复是动摇。岂名为大。夫言大者常遍为义。常故无生灭动摇。遍故时处悉有。若因缘生。此有彼无。现有未无。缘会则生。缘离则灭。今此不尔。本如来藏。本自周遍。本不动摇。故名为大。当知下六句。类前四性同受大名。咸称大者。皆周遍故。无动摇故。是藏性中真功德故。无方大用遍一切处作利益故。岂同方便有名无实而称大耶 二斥劝研详

  阿难。汝心昏迷。不悟四大元如来藏。当观虚生为出为入为非出入 无圆实智故名昏。不了常遍故称迷。若虚空性有出入等。则体非常。亦无遍义。岂名为大。故劝详审也 三正会今理

  汝全不知。如来藏中性觉真空性空真觉。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阿难。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虚空亦复如是。圆满十方。宁有方所。循业发现 例前可解 四结责迷情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六根性。然小乘多出四大。大教始有空名。根之与识同名大者未见经出。诸圆实教。圆观诸法根境识三周遍不动。虽有其义。不立大名。今此特出。真为最后究竟垂范也。文四。一总标无性

  阿难。见觉无知。因色空有 二举事广破二。一举事标征

  如汝今者在只陀林。朝明夕昏。设居中宵。白月则光黑月便暗。则明暗等因见分析。此见为复与明暗相并太虚空。为同一体。为非一体。或同非同。或异非异 此约四句以征。谓一也。异也。亦一亦异也。非一非异也 二依理推破

  阿难。此见若复与明与暗及与虚空元一体者。则明与暗二体相亡。暗时无明。明时无暗。若与暗一。明则见亡。必一于明。暗时当灭。灭则云何见明见暗。若明暗殊。见无生灭。一云何成 此破一也。前四句牒计。则明下四句立理。若与下六句推破。见与境一。境灭见亡。如何分办明之与暗。若明下三句结非。明暗自殊。见不随灭。应知此见不与境一

  若此见精与暗与明非一体者。汝离明暗及与虚空。分析见元。作何形相。离明离暗及离虚空。是见元同龟毛兔角。明暗虚空三事俱异。从何立见 破异也。初三句牒计。汝离下四句正难离境何相。离明下四句结成毕竟无体。上皆正破。明暗下三句结破。并可知

  明暗相背。云何或同。离三元无。云何或异 破两亦也。同即一也。明暗互灭故云相背。若与一同见即随灭。如前所破。明暗虚空离此无见。亦异不可

  分空分见本无边畔。云何非同。见暗见明性非迁改。云何非异 破双非也。空见无辨。故非不一。明暗自迁见无生灭。故非不异

  汝更细审微细审详审谛审观。明从太阳。暗随黑月。通属虚空。壅归大地。如是见精因何所出 重审也。劝细审详。四境之中从何有见

  见觉空顽。非和非合。不应见精无从自出 破和合无因也 三会通实义三。一类通前义

  若见闻知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无边不动虚空并其动摇地水火风。均名六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见闻觉知同名大者。盖常遍故。如前文释 二斥劝研详

  阿难。汝性沉沦。不悟汝之见闻觉知本如来藏。汝当观此见闻觉知。为生为灭。为同为异。为非生灭。为非同异 生灭同也。非生灭异也。为同为异两亦也。见闻既真。四句叵得。不动周遍。其大者欤 三正会今理

  汝曾不知。如来藏中性见觉明觉精明见。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如一见根见周法界。听嗅尝触见触觉知。妙德莹然。遍周法界。圆满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 曾则也。听嗅尝触者。鼻舌二根境合始觉。故名尝触。觉触身也。觉知意也 四结责迷情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七识性四。一总标无性

  阿难。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妄出 二举事广破二。一举事标征

  汝今遍观此会圣众。用目循历。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汝识于中。次第标指。此是文殊。此富楼那。此目犍连。此须菩提。此舍利弗。此识了知。为生于见。为生于相。为生虚空。为无所因突然而出 根能照境如镜照物。识能了境分别自他。此识分别为从何生 二依理推破

  阿难。若汝识性生于见中。如无明暗及与色空。四种必无。元无汝见。见性尚无。从何发识 破根生也。有相有见。相无见无。根尚无形。识从何发

  若汝识性生于相中不从见生。既不见明。亦不见暗。明暗不瞩即无色空。彼相尚无。识从何发 破境界也。相见相待。无见无相。相犹不立。从何有识

  若生于空。非相非见。非见无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灭缘。见闻觉知无处安立 此下破空生。初二句审定不由根境也。非见下正破。前三句非见不辨四境破。非相下三句。非相不立五根破。相即是缘。四境既无即所缘境灭。所缘既无五根何有。上皆牒破不假根境也

  处此二非。空则同无。有非同物。纵发汝识。欲何分别 正破识从空生也。非相非见。故云二非。即正指空也。同无者如龟毛兔角毕竟无故。若言其空是有体者。岂同物像可形可状。又此虚空昏纯无辨。无辨之空若有所生亦应无辨。故云欲何分别

  若无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别识明月 破无因也。日中无月。既无见月之识。应知非是无因而有

  汝更细详微细详审。见托汝睛。相推前境。可状成有。不相成无。如是识缘因何所出。识动见澄。非和非合 重审生处也。晴即浮尘。境即明暗。成有成无即虚空也。识动下二句结非和合。动谓能了别也。澄谓但照境也

  闻听觉知亦复如是。不应识缘无从自出 前二句例破余识。闻听即耳鼻。觉知即舌身意识。不应下二句结无生处。识起缘由。故云识缘 三会通实义三。一类通前义

  若此识心本无所从。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性非从所。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初二句能类。当知下所类。了别谓识。见闻谓根也。是生识之根。故云了别见闻等 二斥劝研详

  阿难。汝心粗浮。不悟见闻发明了知本如来藏。汝应观此六处识心。为同为异。为空为有。为非同异。为非空有 同异如根中破。空谓空生。有谓根境。非空有谓无因也 三正会今理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妙觉湛然遍周法界含吐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 四结责迷情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三承前开示获悟二。一具叙大众领悟二。一略叙除疑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挂碍 三科七大即相即性。本自不生。今则无灭。生灭去来皆如来藏圆遍不动清净本然。此是如来宣胜义中真胜义性。故云微妙开示。身心圆明。故云荡然。更无诸法可为所疑。故无挂碍 二广述得益四。一悟心广大益

  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 向执心在身中。谓言是我真性。今知空在心内。如片物持于掌间。下文亦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 二了物咸真益

  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 向执心外有法。今悟法法唯心。离实相外无法可得。故世间物皆菩提也。菩提云觉。觉即是佛。若执无情无佛性者。请看此文。纵信无情有性。仍说不具诸法。遂令佛性派成其二。一具法佛性。谓有情性。二不具法佛性。谓无情性。若此派分。何异他说无情草木无佛性耶。今立量示云。一切草木是有法。定具诸法故为宗。因云有佛性故。同喻如有情。正教量云。地水火风均名七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妙觉湛然周遍法界含吐十方宁有方所。禀彼说者。宜悉详之 三反顾遗身益

  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 太虚处我心中。尚如片物在掌。更观所生微质。于心大小若何。故举空中一尘。存亡岂辨。喻至小也。如湛下再举沤喻了身无生也。前喻犹存小相。今喻相本无生。故此二喻各显一意 四妙获元心益

  了然自知。获妙本心常住不灭 了谓显了。犹分明也。然语辞也。明解在心故云自知。获得也。迷妄名失。了悟名得。既言常住不灭。故非新得。但显现耳 二阿难说偈赞述二。一标举

  礼佛合掌。得未曾有。于如来前说偈赞佛 得益在怀。盖承开示。故展礼伸赞述益发心也 二正说四。一叹佛法希有二。一正叹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初句赞佛。佛有三身。谓法报应。今皆具叹。妙湛法身也。法身无相湛然常寂。无作无为遍一切处不生灭故。总持报身也。谓无量劫修行诸度之所显发。总摄一切无漏功德。尽未来际任持不失。无有坏灭。詶彼因故。不动尊者应身也。谓随机感厌求胜劣。众生心中之所显现真如用相。名之为应。佛体不动。无有作意。如月不降百水不升。慈善根力法尔如此。亦如镜像随形所现镜且不动。故以不动为应身也。又妙及尊字通上通下。谓三身一体不三而三。体相用法具一切义。故名为妙。是最究竟。极证所显。故名为尊。下句叹法。即行法也。一经所显。唯此三昧。最尊最胜于法自在。故称为王。上句理果。下句是行。理果行三是所诠义。必因能诠所诠方显。是故四法皆具叹也 二述益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初句断障。即前身心荡然得无挂碍也。下经云。从无始来颠倒沦替。今言亿者。举大数耳。妄认四大六尘缘影为身心相。迷己为物。观大观小。皆为颠倒虚妄乱想。今闻开示。不执不认故名为销。下句悟道。即获妙本心常住不灭也。阿僧祇云无数。劫波云时分。方便教说一切诸佛皆于无数劫中修波罗蜜然后成佛。今于此会言下顿悟。获妙本心常住不灭。何历僧祇之有乎。故下文云。歇即菩提。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又云。弹指超无学。又圆觉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皆此义也。然据今文。且叙解悟。如文云各各自知心遍十方。知即解也。叙虽论解。不无证悟。以随人入位浅深不同。且如两教二乘禀权菩萨圆教根性未发信者悟此境界。即是解悟。若曾已入信解行位闻法开悟。即是证悟。更有已入地住。即增道损生。乃至妙觉。破惑证理。发真妙用。皆随位浅深而论广狭。此则一会之众皆得妙益耳 二愿得果度生二。一正陈所愿二。一陈愿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初句叙智。即佛道无上誓愿成也。即于此身期获证故。故云愿今。次句叙悲。即众生无边誓愿度也。下云除惑。即烦恼无尽誓愿断。悲智二法即菩提心。正是道体。复以要誓总而持之。即三法周备四愿具足。发菩提心毕于此矣。依圆觉疏。顿教因地总有三重。初了悟觉性。即前获妙本心得法身也。二发菩提心。即今悲智二愿也。后修菩萨行。即向下问修行方便也。谓若不了自心。云何知正道。故多劫修行非真菩萨。次不发大心无由起行。故善财先陈已发方问修行。圆顿修证莫过此矣 二述意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上句同佛化。上求下化悲智二心。一一先悟妙觉明性。从深理生。故名深心。以此二心。承顺尘刹诸佛化行。无二无别。故名为奉。下句结报恩。大论云。假使顶戴经尘劫。身为床座遍三千。若不传法度众生。毕竟无能报恩者 二重请证明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我愿成道本为度生。度生之心非暂时尔。尽未来际众生界尽我方入灭。斯愿至重。故请证明 二乞除惑速成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初句叹德。威德猛盛如狮子王。故名雄。十义具足不可屈伏。故云力。慈悲谓拔苦与乐。无缘普救。皆言大者。显无上也。次句乞除惑。自乘修惑大乘所知。俱名微细。下二句乞速成。前文已愿得果。今再言者。以度生心切愿早得也。上句真身。下句垂应。登成也。道场现八相也。前云未成不灭。约时竖论。今云于十方界。约处横说。即释成上求下化也 四喻道心无动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舜若多云空也。虚空之性不可销灭。今尚可灭。上求下化菩提之心终无移动。故不动转。烁迦罗云竖固不坏也。又翻为轮。轮有摧碾。谓悲智之心自利利他。皆能摧碾惑业苦故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