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二

  一一三六【经旨】本经叙说婆罗豆婆遮婆罗门于世尊前詈骂呵责,后闻佛说法而悔悟。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东园的鹿子母讲堂里。

  那时,世尊于下午时从禅定中出定,去到讲堂东荫的凉荫中,在露地里经行。

  当时,有位健骂的婆罗豆婆遮婆罗门来到佛陀之处,于世尊面前讲说粗恶不善的话语,辱骂呵责世尊。世尊经行着,他就跟随在世尊后面行走。世尊经行结束,停于一处。那位婆罗门问说:「瞿昙你屈服了吗?」

  这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胜利的人会更增长别人的怨恨,被降伏的人则睡卧不安稳;

  胜利与降伏二种都舍弃,这样才能得安稳的睡眠。」

  婆罗门禀告佛陀说:「瞿昙啊!我现在向您悔过,我如愚如痴一样,不能辨明事理,所行不善,如之何竟在瞿昙面前讲说粗恶不善的话语,辱骂呵责您呢?」

  当时,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便即离去。

  一一三七【经旨】本经意同前经,唯佛陀所诵诗偈不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东园的鹿子母讲堂里。世尊于早晨穿着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里乞食。那时,有位健骂的婆罗豆婆遮婆罗门,他遥见世尊,便说出粗恶不善的话语,怒骂呵责他,并掀起尘土来撒向佛身。当时,有阵逆风还吹尘土,反撒在自己身上。

  这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如果人没有瞋恨心,而有辱骂加之于他的话,

  他还是清净不会有结垢,那些恶事就会回归骂的人自己;

  就像抓土撒向他人,遇到逆风反而沾污自己一样。」

  当时,那位婆罗门禀告佛陀说:「我愿悔过!瞿昙啊!我如愚如痴一样,不能辨明事理,所行不善,如之何竟在瞿昙面前讲说粗恶不善的话语,辱骂呵责您呢?」

  当时,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便即离去。

  第一一三七经注释:

  1、坌身:坌身,尘土飞扬飘落在身体上。

  一一三八【经旨】本经叙说违义婆罗门原想留难佛陀之说法,后闻佛说法后悔悟。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教化,来到了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有位名叫违义的婆罗门,他听闻沙门瞿昙从拘萨罗国人间游行教化,来到了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听闻后,他这样想着:我应当前往沙门瞿昙住处,听闻他的说法,然后再反对他的义理。如此思考后,就前往精舍,走到世尊住处。

  当时,世尊正被无量弟子们围绕着说法。世尊遥见违义婆罗门过来,便立即静默着。

  违义婆罗门告诉佛陀说:「请瞿昙您说法,我很乐意听闻!」

  这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违义婆罗门啊!你未能了解深妙的义理;

  内怀着嫉恨之心,想要留难我所说之法。

  你若能调伏反对的心理,以及各种不信乐的意念;

  息止各种障碍的垢秽,那么就能了解深妙的说法了。」

  当时,违义婆罗门这样想着:沙门瞿昙已经知道了我的心意。他听闻了佛陀的说法后,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一一三九【经旨】本经叙说有位名叫不害之婆罗门来问佛其名是否称实,佛言若身、口、意皆不害,则为称实。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世尊于早晨时穿着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

  当时,有位名叫不害的婆罗门来到佛陀跟前,问佛陀说:「世尊啊!我的名字叫不害,是否名实相符呢?」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如此名称与实际相符——身不行伤害,口不行毁害,心不行损害的话,就叫做名实相符了。」这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如果心(身)不行杀害,口、意也都能如此;

  这样就是远离了杀害,不会恐怖众生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不害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便即离去。

  第一一三九经注释:

  1、若心不杀害:心疑应作「身」,如此才能配合下句成身、口、意三业。

  一一四〇【经旨】本经叙说火与婆罗门对于佛陀再三向他乞食感到厌烦,后闻佛陀诗偈而悔悟,欲再施食与佛,佛未接受,劝其将此食着水中,水即冒烟滚沸。婆罗门见此神变,益增信敬,乃于正法中出家,受具足戒。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世尊于早晨时穿着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王舍城中乞食,依次行乞而至火与婆罗门的家前。

  火与婆罗门遥见佛陀来到,立即准备各种美好饮食,给予满钵的食物。

  如此二日、三日,世尊又到他的家中去乞食。

  火与婆罗门遥见佛陀又走来了,他这样想着:「这秃头沙门为什么常来我家,难道是贪图美食吗?」

  这时,世尊已知道了火与婆罗门内心所想的,便唱诵诗偈说:

  「上天日日下雨的话,农夫就日夜地耕种,

  常常播下种子,那田里就能经常收取榖子。

  犹如人会常怀妊,乳牛常会怀孕生犊,

  经常有人来求乞,就要常行惠施予他,

  由于常惠施的缘故,就能常得大名称(好名声)。

  人在轮回中频频成为被弃的死尸,也频频地哀哭悲恋,

  经常地受生也经常地死去,经常地遭受忧悲苦,

  死去的尸体一再地用火烧,也一再地被虫类吃食。

  如能得到贤圣的正道,就不会常受各种轮回果报,

  也不会常在生死流转,不会常遭忧悲苦,

  不用常常遭火焚烧,也不会常被虫类吃食了。」

  当时,火与婆罗门听闻佛陀唱诵的诗偈,便恢复了原有的信心,又拿各种的饮食盛满钵子布施给他,可是世尊并不接受,那是因为唱诵诗偈之后,他才布施的缘故。世尊又唱诵诗偈说:

  「因为我已唱诵诗偈说法,就不应再接受饮食;

  当观察自法之时,即知说法后是不应受食的。

  婆罗门你是应当要知道的!这样才是清净的活命(正命)。

  你应该把余物供养给纯净的大仙人,

  他们都已灭尽一切烦恼,所有垢秽都已断除。

  要供养饮食,给这些良好福田;

  可是想求得福德的话,那么我这块福田最优良!」

  火与婆罗门问佛陀说:「现在我应把这些饮食置于何处呢?」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我还不曾见诸天、魔王、梵天、沙门、婆罗门、天神、世人中有人能吃食这些信施之物,而会使身体得到安乐的。你把这些食物拿去丢到无虫的水中,或者不生杂草之地吧!」

  当时,婆罗门就把这些食物拿去丢到无虫的水中,水里立即冒出烟来,水还发出啾啾的滚沸声;譬如把一颗烧烫得火红的铁丸丢进水中,水里即冒出烟,还会发出啾啾的滚沸声,那情况也就像这样子。婆罗门把这些饮食置于水中,水里立即冒烟,还会发出啾啾的滚沸声来。于是火与婆罗门赞叹着说:「真是奇异!瞿昙!他有大德大力,能使这些食物作此神变。」

  那时,火与婆罗门因为这些饭食所作的神变,而得到了信敬之心,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请问佛陀说:「世尊啊!我现在可以在您的正法中出家,受具足戒,修持清净的梵行吗?」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你现在可以在我正法之中出家,受具足戒了。」

  他在出家之后,这样地思考着:一个族姓子(善男子)之所以要剃除须发,穿着袈裟法衣,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乃至得证阿罗汉果,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

  一一四一【经旨】本经叙说有婆罗门女敬信三宝,其夫不喜,往佛所论议,后闻佛说法而皈依佛门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舍卫国中有位叫婆肆吒的婆罗门女信敬佛、法、僧,也皈依佛、皈依法、皈依比丘僧。他对于佛、法、僧已远离怀疑,对于苦、集、灭、道四圣谛,也已远离了疑惑;已见真谛而得证果位,得到解脱的智慧。她的丈夫是婆罗豆婆遮种姓的婆罗门。婆罗门女每在其夫左右有所行作时,遇有小差错,就称说南无佛,并对着如来所住方向,恭敬合掌,三次称说:「南无多陀阿伽度(如来)、阿罗呵(应供)、三藐三佛陀(等正觉),身纯金色,圆光一寻,方身圆满,如尼拘律树;善说妙法,牟尼之尊,仙人上首,是我大师!」

  当时,她的婆罗门丈夫听到了,瞋怒不喜,就责备他的妻子说:「你是被魔鬼迷着了吗?岂有此理!舍弃这些具足三明的大德婆罗门,而去称叹那位秃头沙门!他是个黑瘦之人,为世人所不称叹。我现在将前往跟你的大师辩论,就能足知我会胜他。」

  妻子告诉丈夫说:「我不曾看见诸天、魔王、梵天、沙门、婆罗门、诸神、世人等,有能同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有金色之身,圆光一寻,如尼拘律树圆满之身,言说微妙,为仙人之上首,我的大师一起相辩论的。现在婆罗门你且前往,自然就可知道了!」

  当时,婆罗门就前往见佛,见面彼此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唱诵诗偈说:

  「到底要杀灭什么,才能得到安稳的睡眠呢?

  到底要杀灭什么,才能使心灵得到无忧呢?

  到底要杀灭什么?才会被瞿昙所称叹呢?」

  那时,世尊已知道婆罗门内心的想法,就唱诵诗偈说:

  「杀灭瞋恨的人,才能得到安稳的睡眠;

  杀灭瞋恨的人,内心才能无忧愁。

  瞋恚是各种毒害的根本,能伤害甘美的种子;

  能灭害那瞋恚的人,会为贤圣所称叹;

  如能灭害那瞋恚的话,他的内心就能无忧愁。」

  当时,婆罗豆婆遮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承佛给予示教照喜,次第为他说法,所讲的是:说施、说戒、说生天法,说味著于欲,会成为灾患烦恼,分别广说清净出离,随顺远离,福利清净之法。譬如清净的白毛布,易受染色;同样地,婆罗豆婆遮婆罗门便在他的座位上,觉证了四圣谛——苦、集、灭、道的真理。

  这位婆罗门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越一切疑惑,并非由于他说而得度,他对于正法、戒律已能无所畏惧。于是就从座席起来,偏露右肩,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说:「我已得度,世尊!我已得度,善逝!我从现在起皈依佛、皈依法、皈依比丘僧后,愿尽我形寿,成为一位优婆塞,愿佛证知我!」

  当时,婆罗豆婆遮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便回到自己家中。

  他的妻子优婆夷(女居士)遥见丈夫回来了,见面后,问他说:「你已经和如来、应供、等正觉——纯金色身,圆光一寻,有如尼拘律树圆满之身,是妙说之上,仙人之首,大牟尼尊,是我的大师,互相辩论过了吗?」

  她的丈夫答说:「我未曾见过诸天、魔王、梵天、沙门、婆罗门、诸神、世人之中,有人能与如来、应供、等正觉——真金色身,圆光一寻(八尺),如尼拘律树圆满之身,是妙说之上,众仙之首,牟尼之尊,你的大师互相辩论的。你现在帮我裁好法衣,我要拿到世尊处出家学道。」

  那时,他的妻子就以鲜洁的白毛布,为他裁作法衣。

  当时,这位婆罗门便拿着法衣往见世尊,向世尊顶礼后,退坐一边,请求着说:「世尊啊!我现在可以在世尊您的正法中出家学道,修习梵行了吗?」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你现在可以在我的正法、戒律中出家学道,修习一切梵行了」

  婆罗门已出家后,他独自于静处思惟:一个善男子之所以要剃除须发,穿着袈裟法衣,出家学道,……乃至得证阿罗汉果,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

  第一一四一经注释:

  1、婆肆吒: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作「陀然阇仁」,为此婆罗门女之名。

  2、无间慧:即解脱之智慧。

  3、尼拘律树:又作尼拘陀树,产于印度各地及锡兰,为高大乔林,树干端直,枝叶繁茂。慧琳音义十五:「此树端直无节,圆满可爱,去地三丈余,方有枝叶。」

  4、「舍诸三明大德婆罗门……世所不称」:别译杂阿含经卷四第十九经此处作「汝于三明大婆罗门所,不能恭敬,方礼秃头瘦黑之人。」可见本经「黑阇之分」乃婆罗门骂世尊之语,即别译之「瘦黑之人」。三明,即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

  5、「说欲味著为灾患烦恼……分别广说」: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欲为不净苦恼之本,出要为乐,广示众善白净之法。」

  一一四二【经旨】本经叙说魔瞿婆罗门好施,佛告其布施之功德。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名叫魔瞿的婆罗门,他来到佛陀住处,与世尊见面。彼此相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请问佛陀说:「瞿昙啊!我在家中经常行作布施,如有一人来,我就布施给一人;如果是二人、三人,乃至百千人来,我也都会布施给他们。像我这样地布施,能够得到很多的福报吗?」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你这样行作布施,真实可得到大的福报。为什么呢?因为你能在家中经常行作布施,一人来乞,就布施予一人;二人、三人,乃至有百千人来乞,你也都能布施予他们的缘故,所以你将可得到很大的福报。」

  当时,魔瞿婆罗门就唱诵诗偈问说:

  「在家人所行作的,就是布施与行作布施大会,

  由于这样惠施的缘故,想要求得大功德。

  现在请问牟尼您,依我们所知道的,

  您所见确实与梵天相同,所以请您为我分别解说。

  怎样才能解脱,而达到胜妙的善趣呢?

  怎样方便修习,才能生于梵天世界呢?

  为什么随乐信施,就能生于明胜的梵天呢?」

  那时,世尊也唱诵诗偈答说:

  「布施的人设立布施大会,随顺他人所爱而愿乐布施,

  以此欢喜净信之心,定能攀缘善功德。

  要以他所建立的功德,求远离一切的过恶,

  远离于贪欲,使其心得到完善的解脱!

  修习慈心,会有无量的功德;

  更何况加以至诚之心,去广设布施的大会?

  如果在这布施中间,所得到的一切善心,

  正向善于解脱,或其余纯善之趣的话,

  就会由于如此殊胜的因缘,得生于梵天世界。

  像这样的布施,由于他的心能平等之故,

  所以能生于梵天世界,得到绵长的寿命。」

  当时,魔瞿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第一一四二经注释:

  1、「今问于于牟尼……为我分别说」:别译杂含经卷四第二十经此处作「我今问牟尼,愿问佛所说,我今谓世尊,与梵天齐等」。南传经集相对经文此处作「牟尼啊!我问你,请告诉我!我今天见到世尊,梵天已经亲证,因为对我们来说,你确实与梵天相同。」

  一一四三【经旨】本经叙说佛为婆罗门讲说八正道为清净道;修习八正道已,得永断贪、瞋、痴,是名无上清净。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持华盖,穿着短裙的婆罗门来到佛陀住处,与世尊见面,彼此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唱诵诗偈说:

  「婆罗门所行,没有不是清净的;

  刹帝力修苦行,也还是乖离清净。

  修习三典的婆罗门,即是为清净;

  如此清净之人,(只在婆罗门),不在其余众生中。」

  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答说:

  「如不知清净道,以及一切无上的清净,

  而在余道里想求得清净的话,终究没有清净之时。」

  婆罗门问佛陀说:「瞿昙您讲说清净道及无上的清净吗?什么是清净道求得清净的方法呢?什么是无上的清净呢?」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正见就是清净道;修习又多修习正见,就能断除贪欲、断除瞋恚、断除愚痴。如果婆罗门贪欲永断,瞋恚、愚痴永断,那么一切烦恼就会永断,这样就叫做无上的清净。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这些也是清净道;对正定等正道修习又多修习后,就能永断贪欲、永除瞋恚、永断愚痴。如果婆罗门贪欲永断,瞋恚、愚痴永断,那么一切烦恼就能永断,这样就叫做无上的清净。」

  婆罗门说:「瞿昙您所说的确实是清净道及无上清净!瞿昙啊!我世务繁多,现在且辞还。」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现在是该回去的时候了。」

  这位持华盖、穿短裙的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第一一四三经注释:

  1、「有持华盖、着舍勒导从婆罗门来诣佛所」: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净者婆罗门堕婆阇婆罗门来诣世尊处。」别译杂阿含经卷四第二十一经此处作「刹利波罗毗空婆罗门往诣佛所。」舍勒,是一种短裙,或称内衣。

  2、三典:指三吠陀,为婆罗门教典。一、梨具吠陀,二、三摩吠陀,三、夜柔吠陀。后再加入阿闼婆吠陀,成为四吠陀。

  一一四四【经旨】本经叙说佛陀答婆罗门问,具足三明者叫罗汉婆罗门。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婆罗门来到佛陀住处,与世尊见面,彼此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唱诵诗偈问说:

  「怎样叫具足戒法呢?怎样叫正威仪呢?

  要有什么功德呢?要修习什么业呢?

  要成就什么法,才能叫做罗汉婆罗门呢?」

  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答说:

  「具有忆念宿命的智慧,能彻见是受生于天上、或恶道,

  证得一切的生死已尽,就可决定已得到圣者的睿智。

  知道心灵已得到完善的解脱,已解脱一切贪欲,

  具足了三明,那么就叫做三明的婆罗门(即阿罗汉婆罗门)。」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那位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第一一四四经注释:

  1、「云何为尸罗……罗汉婆罗门」:别译杂阿含经卷五第一经此偈作「云何戒具足,威仪不阙减?修习何等业?成就何等法?而能得名为,三明婆罗门?」尸罗,为戒之音译。三明,即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本偈白话译解是参酌别译而成。

  2、「宿命忆念智……三明婆罗门」: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能知于宿命,见天及恶趣,尽于生死有,三通并三明,心得好解脱,断欲及一切,成就上三明,我名为三明。」

  一一四五【经旨】本经叙说佛陀见贫穷老夫妇,而向阿难讲说年少强壮之时,就应精进之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于早晨穿着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阿难尊者就跟随于世尊之后。

  当时,有二位年老的男女,他们是夫妇,年老根熟,背驼如钩,走到黑巷头,烧垃圾的地方,一起向着火蹲在那里。

  世尊看见那二位老夫妇,年老而愚痴,背驼如钩,一起向火蹲着,就像老鹄鸟一样,彼此以欲心相视着。看见后,就告诉阿难尊者说:「你看见那夫妇二人,年老而愚痴,背驼如钩,一起向火而蹲着,就像老鹄鸟一样,彼此以欲心相视着吗?」

  阿难答佛陀说:「是的,世尊!」

  佛陀告诉阿难说:「这二位老夫妇,于年少时以盛壮之身勤求财物的话,将可成为舍卫城中第一富有的长者;如果剃除须发,穿着袈裟法衣,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精勤修习的话,也可得证阿罗汉第一上果。于第二时分盛壮之身勤求财物的话,也可成为舍卫城中第二富有的人;如果剃除须发,穿着袈裟法衣,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的话,也可得证阿那含果。如果于第三时分中年之身勤求财物的话,也可成为舍卫城中第三富有的人;如果剃除须发,穿着袈裟法衣,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的话,也可得证斯陀含果。如果于第四时分老年之身勤求财物的话,也可成为舍卫城中第四富有的人;如果剃除须发,穿着袈裟法衣,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的话,也可得证须陀洹果。可是今日他们已年老根熟,没有钱财,没有方法,没有能力,也不再有能力去谋求钱财,也不能得证殊胜的过人法。」

  当时世尊又唱诵诗偈说:

  「由于不修行梵行,也不在年少勤求财物;

  如今只能如曲弓般地睡于地上,忆想着过去往事。

  由于不修行梵行,也不在年少勤求财物;

  如今就像老鹄鸟一样,守死在空池。」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阿难尊者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第一一四五经注释:

  1、「不行梵行故……守死于空池」:别译杂阿含经卷五第二经此处作「少不修梵行,亦不聚财宝;犹如老鹳雀,栖止守空池。不修于梵行,壮不聚财宝;念壮所好乐,住立如曲弓。」

  一一四六【经旨】本经叙说佛陀见贫穷老夫妇,而为阿难讲说布施与精进之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余如前经所说的一样。差别的是,世尊唱诵不同的诗偈说:

  「我们的身体会被老死所坏灭,所受的一切事物也都会毁灭,

  只有惠施的福德,才是跟随着自己的资粮。

  应依于善摄护,及修禅功德,

  随自己力量而布施钱财及饮食,

  于群众当中要从睡眠昏沉醒觉,就不会空自活命。」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那位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离去。

  第一一四六经注释:

  1、「佛说此经已……作礼而去」:宋、元、明本无此四句,疑为衍文。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