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增一阿含经白话文:卷第四十

增一阿含经白话文卷第四十 九众生居品第四十四

  概要:首先为有关于九种众生的居处之事,依次为:嚫愿的九种之德,恶比丘有九法,比丘应成就九法,男子被妇人所囚的九法,一切诸法根本经之事,佛陀亲自看护比丘之事,世间有九种人应被尊重之事,满呼王子之忏悔,对释提桓因之说法

  三九○

  大意:本经叙述有九种众生的居处,都是众生曾经所居、已居、当居的地方(所谓众生都欣乐而住故,立此有情之居。其它如恶处或恶业的罗刹之被逼令住之居,则不立为有情居,第四禅则唯无想天为有情居)。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侯,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九种的众生之居处,是众生所居的地方。那九种呢?(一)或者有众生,为若干种之身,也具有了若干种之想,所谓欲界的诸天,及人类是。(二)有若干种身,而同为一想,所谓梵迦夷天(译为净身,色界初禅天的通名),是初出现的(最初生在于此世间的众生),(三)或者有众生,为一身,而具有了若干之想,所谓光音天(二禅之第三天)是。(四)或者有众生,为一身,也为一想,所谓遍净天(第三禅之第三天)是。((五)或者有众生,为无想,无所觉知,所谓无想天,第四禅天别出。以上经文漏列。)(六)或者有众生,为无量的空,所谓空处天是。(七)或者有众生,为无量的识,所谓识处天是。(八)或者有众生,为不用处,所谓不用处天(无所有处天)是。(九)或者有众生,为有想无想,所谓有想无想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是。这些诸位众生所生之处,名为九种类。这就是所谓。比丘们!所谓九众生居处,为群萌(众生)之类,曾居过,已居过,当居住的地方。因此之故,比丘们!当求方便,离开此九处。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当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三九一

  大意:本经叙述嚫愿有九种之德,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成就信、誓愿、不杀生,第二类为:所施之物成就色、香、味,第三类为:受施者成就戒、慧、定。当求方便,去成就此九种法。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当会演说嚫愿(达嚫,和咒愿同。达嚫为僧受食之后,对施主之回报,而为其说法。咒愿就是祝愿,也就是唱法语,而愿求施主的福利之义),有九种的功德,你们听后应善思念其义!我现在当会敷演其义。」这时,诸比丘就受佛的教诫。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甚么为之嚫愿有九种之德呢?比丘们!当知!檀越(檀那-布施能超越的人)施主,能成就三法,所施之物,也成就三法,受物的人,也成就三法。(一)那些檀越施主,怎样成就三法呢?于是(是这样的:)檀越施主为信成就、誓愿成就、也不杀生,就是所谓的檀越施主之成就此三种法。(二)所施之物,怎样成就三法呢?于是(是这样的:)所施之物,乃色成就、香成就、味成就,就是所谓的施物之三事成就。(三)甚么叫做受物之人之成就三事呢?于是(是这样的:)受物人乃戒成就、智慧成就、三昧成就,就是所谓的受施的人之成就三法。

  像如是的,达嚫乃成就此九种之法,而获大果报,而至于甘露灭尽之处的。凡是施主之欲求其福报的话,就应求方便,去成就此九种法。像如是的。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三九二

  大意:本经叙述恶比丘会成就九种法。所谓:强颜、耐辱、贪心、悭着、健忘、少睡、淫泆隐匿、无返复、念不舍离等是。当舍这些诸恶法。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成就九种法的。那九种呢?所谓强颜、耐辱、贪心、悭着、心念不舍离、健忘、少睡、隐匿淫泆、也无返复,(没有返复)就为之九种之法。这就是所谓,比丘们!为成就此九种之法的。恶比丘也同样的会成就此九法。那九法呢?于是:恶比丘乃强颜、耐辱、贪心、悭着、健忘、少睡、淫泆隐匿、也无返复、念不舍离,为之其九法。

  (一)甚么叫做恶比丘之强颜呢?于是(是这样的:).恶比丘乃对于不应该求的,而强求,乃为违背沙门之行,像如是的比丘,名叫强颜。(二)甚么叫做恶比丘之耐辱呢?于是,恶比丘乃在于诸位贤善的比丘之处,而自称叹说(自已称赞自已),而毁呰他人(诽谤他人),像如是的比丘,名叫耐辱。(三)甚么叫做比丘之生贪心呢?于是,比丘如看见财物时,都会生贪心,此名叫做贪(指恶比丘之贪心)

  (四)甚么叫做恶比丘之慢着呢?于是,比丘所得的衣钵,不和人共有,都恒自藏举(私自藏起来),像如是的,名叫悭着。(五)甚么叫做比丘之健忘呢?于是,恶比丘都恒多漏失那些妙善之言,也不思惟方便(不精勤思惟真理),都论说国事兵战之法,像如是的恶比丘,乃成就此健忘之法。(六)甚么叫做恶比丘之少睡眠呢?于是,恶比丘乃对于所应该思惟之法,却不去思惟,像如是的恶比丘,就是少于睡眠(应思而不思,就乱想会增加,而致失眠)。

  (七)甚么叫做恶比丘之匿处淫泆呢?于是,恶比丘所为的都隐匿,都不向他人说,都说:我现在行淫泆,不可使他人知道。像如是的比丘,乃隐匿其淫泆之事。(八)甚么叫做恶比丘之无返复呢?于是,恶比丘乃没有恭敬之心,都不奉事师长,不尊敬贵重的人(不尊敬应尊敬的人)。像如是的恶比丘,并没有返复(没有报恩之心)(九)如果恶比丘成就此第九法,此心念不舍离的话,终究不会成就道果的。因此之故,比丘们!对于那些诸恶之法,就应当念念舍离。像如是的,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三九三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以孔雀鸟之成就九法,譬喻贤善的比丘之成就颜貌端正、音响清彻、行步庠序、知时而行、饮食知节、常念知足、念不分散、少于睡眠、少欲知返复等九法。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孔雀鸟乃成就九种法。那九种呢?于是(一)孔雀鸟的颜貌端正,(二)音响清彻,(三)行步庠序,(四)知时而行,(五)饮食知节,(六)常念知足,(七)念不分散,(八)少于睡眠,(九)又是少欲而知道返复的。

  这就是所谓,比丘们!孔雀之鸟乃成就此九种法。贤哲的比丘们,也同样的成就九种法。那九种呢?于是(是这样的:)贤善的比丘,(一)其颜貌很端正,(二)音响清彻,(三)行步庠序,(四)知时而行,(五)饮食知节,(六)常念知足,(七)念不分散,(八)少于睡眠,(九)又是少欲,而知道返复。

  (一)甚么叫做贤善的比丘,其颜貌很端正呢?所谓那些比丘,其出入、行来、进止之宜,始终不失叙,像如是的贤善的比丘,乃为颜貌端正的。(二)为甚么比丘的音响清彻呢?于是(是这样的:)比丘乃善于分别义理,始终不错乱,像如是的,为之比丘的音响清彻。

  (三)为甚么比丘的行步为庠序(有次序)呢?于是(是这样的)比丘乃知时而行,不会失去其次叙(次序)。又知道可诵,知道而诵,知道可习,知道而习,知道可默,知道而默,知道可起,知道而起,像如是的,比丘乃知道时节。(四)为甚么比丘为知时而行呢?于是(是这样的:)比丘乃应该往时,即往,应该住时,即住,乃随顺而听法,像如是的,比丘为知时而行。

  (五)为甚么比丘乃为饮食知节呢?于是(是这样的:)比丘所得的遗余之物,乃与人共分,并不爱惜其所有,像如是的,比丘为之饮食知节。(八)为甚么比丘乃少于睡眠呢?于是(是这样的:)比丘在于初夜之时(下午五点至九点),乃习于警寤,都修习三十七品(三十七种助道之学)并没有漏脱。都恒常经行(往复慢步而思惟真理),都卧觉而净其心(禅坐而清净身心)。又在于中夜(夜间九点至翌晨一点)思惟到深奥处,到了后夜时(零晨一点至五点),右胁着在地,脚与脚相累,思惟计明之想(光明之想),又起来径行,而净其心。像如是的,比丘乃少于睡眠。

  (九)甚么叫做比丘之少欲,而知道返复呢?于是(是这样的:)比丘乃承事三尊(佛法僧三宝),非常的奉敬师长的。像如是的,比丘乃少欲,而知道返复(报恩)。像如是的,贤善的比丘,乃成就如是的九法,现在的此九法,应当念念而奉行!像如是的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经文略载第六常念知足,与第七之念不分散。而斟酌其文,则知尽在于第八之少于睡眠之中。)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三九四

  大意:本经叙述女人会以九法去系缚男子的。其中乃以更乐(感触)之缚人最为急,会牢系男子而不放。应提高警觉,而舍弃如是的九法。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女人乃成就九种法,而系缚男子。那九种法呢?所谓歌、舞、伎、乐、笑、啼、常求方宜、自已用幻术,颜色形体,计量种种事当中,唯有以更乐(触),缚系他人最为急(利害),是其它的百倍、千倍,终究不能相比之多。如我今天观察这些事当中,还是以更乐(触)缚人最为急,并没有能超出于此事的,随着那些男子,把他系缚的牢固的!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念念舍弃如此的九种法。像如是的,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三九五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为诸比丘演说一切诸法之本。说明凡夫与学佛之人之处事观察等,都为相反。尤其是谈至得证涅槃,而不着于涅槃等法,叫人当念闲居树下,端意禅坐,去思惟其妙义。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优迦罗的竹园中,和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在。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现在要为你们演说妙法,初也善,中也善,竟也善(始终都为好的法),义理非常的深邃,为清净而修行梵行的。这部经名叫『一切诸法之本。』你们听后应善念它!」诸比丘们回答说:「如是!世尊!」这时,诸比丘们乃从佛受教。

  佛陀对他们说:「它,为甚么名叫一切诸法之本呢?于是(是这样的:)比丘们!凡夫的人,乃不覩观贤圣之教,也不掌护如来的言教,不亲近于善知识,不受善知识的言教。他们观察此地大时,都依他们的见解,而如实而知道为这样:此是地,如审(果然)是地,如实是地(确实是地)。其它又同样的是水,又同样的是火,又同样的是风。而乃以此地水火风之四事合之而为人的,而为愚者所娱乐的。

  对于天神自已,也自知为天,也快乐在于其天中;梵天也自知为梵天;大梵天也自知为大梵天,没有能超出的。光音天们,还自相知,都由于光音天而来的;遍净天也自知为遍净天;果实天(广果天,色界第四禅中)也自知为果实天,而不错乱;阿毗耶陀天(无烦天,色界第四禅,五净居天之一)也自知为阿毗耶陀天;空处天也自知为空处天;识处天也自知为识处天;不用处天(无所有处天)也自知为不用处天;有想无想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也自知为有想无想处天;见者自知为见;闻者自知为闻;欲者自知为欲;智者自知为智;一类的,自知为一类;若干类的,自知为若干类;悉具足的,自知为悉具足;涅槃的,自知为涅槃;都在于其中,而自娱乐。所以的缘故就是:并不是智者所说的缘故。

  如果为圣弟子,去亲觐于圣人,去承受其法,而和善知识从事,恒常亲近善知识的话,则观察此地种都均会分明,而知道其来处,也不执着于地,也没有污染之心。对于水、火、风也是如是的。对于人、天、梵王、光音、遍净、果实、阿毗耶陀天(无烦天)、空处、识处、不用处、有想无想处,见、闻、念(觉)、知,一种、若干种,乃至对于涅槃,也不会执着于涅槃,不会起涅槃之想。所以的缘故就是:均由于善分别、善于观察之故。如果那位比丘为漏尽的阿罗汉,所作已办,又舍弃于重担,已尽于生死的原本,而平等解脱的话,则他乃善能分别地种,都不会起想者。对于地种等,及人、天、梵王,乃至有想无想处,也是同样的道理。至于涅槃,乃不着于涅槃,不起涅槃之想。所以的缘故就是:均为由于坏灭淫、怒、痴之所致的。

  比丘们!当知!如来、至真、等正觉,乃善能分别于地,也不执着于地种,不起地种之想。所以的缘故就是:均为由于破灭爱网之所致的。由于有,而有了生,由于生,而有了老死,这些、这些,都皆除尽,因此之故,如来乃成就最正觉。」佛陀说此语时,这时,诸比丘们,都不受其教。所以的缘故就是:由于弊魔波旬,闭塞其心意之故。

  「此经名叫:『一切诸法之本。』我现在都已具足讲说,诸佛世尊所应修行的,我现在都已具足施行。你们应当念念在于闲居树下,端意坐禅,去思惟妙义。如果现在不作的话,后悔就无益(后悔不及)!这就是我的教诫!」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三九六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亲自瞻视病患的比丘,并为他说法,比丘因此而漏尽意解。其次为佛陀集诸比丘,教他们应展转互相瞻视病苦。说瞻病患的人,乃无异于瞻视如来。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罗阅城的迦兰陀竹园之处(竹林精舍),和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在。

  那个时候,在罗阅城(王舍城)内有一位比丘,身罹疾病,极为困悴,倒卧而大小便,不能自已起止(举止动作都不能自由),也没有比丘去瞻视他的,昼夜都称佛的名号而说:「为甚么世尊,独不见愍于我呢?」

  这时,如来乃以天耳,而听到那位比丘在称怨,在唤呼投归于如来的声音。当时,世尊就告诉诸比丘们说:「我与你们,都案行诸寮房,去观察诸比丘的住处。」诸比丘回答说:「如是!世尊!」

  这时,世尊就和诸比丘僧,被他们前后围绕,到诸寮房去案行。那时,病比丘遥见世尊之来到,就欲从座(卧床)而起来,但是却不能自转摇(不能翻身起来)。当时,如来就到那位比丘之处,告诉他说:「止!止!比丘!不可以自已动转。我自有坐具(尼师檀,坐卧时,展敷的布),足够得以坐下来的!」

  这时,毗沙门天王知道如来的心中所念的,就来至于佛所。梵天王又同样的知道如来心中所念之事,就从梵天隐没,来至于佛所,行头面礼足之礼后,坐在于一边。这时,四天王也知道如来的心中所念之事,也来至于佛所,也行头面礼足之礼后,站在于一边。

  当时,佛陀告诉病比丘说:「你现在的苦患是否有损?不至于增极吧?(病体有好一些吗?)」比丘回答说:「弟子所患的病苦,乃遂增而不损(不减轻),乃极为少赖(没有望了)。」佛陀告诉那位比丘说:「瞻病的人现今在那里呢?到底是谁来相瞻视呢?」比丘白佛说:「现在遭遇此病苦,并没有人相瞻视的。」佛陀告诉比丘说:「你从前没有病苦的时候,是否曾经去问讯病患的人吗?」比丘白佛说:「并不去问讯过诸病人的。」

  佛陀告诉那位比丘说:「你现在并没有善利于正法里面。所以的缘故就是:均由于不去瞻视病患的人之故的。你现在,比丘!你不可怀着恐惧之心,我当会亲自供养于你,使你不会有所缺乏。如我现在的今天,在于天上、人中,可说是独步无侣(无人能胜佛)但是也能瞻视一切的病人。对于那些无救护的人,能给与而作他的救护,对于盲者能作为其眼目,而救诸疾病的人。」这时,世尊,乃自除其不净(拂弃尘秽),更敷其坐具。

  这时,毗沙门天王,以及释提桓因(帝释天),都白佛说:「我们自当会瞻护这位疾病的比丘,如来您,不再执劳为是。」佛陀告诉诸天说:「你们且止!如来自当会知道时宜。如我自忆起往昔之时,还未成就佛道,而修菩萨行的时候,由于一只鸽的缘故,而自投命根(生命),更何况今天已经成就佛道,怎么当会舍弃这位比丘呢?终皈不会有这道理的!再说,释提桓因先前并不瞻视此病比丘,毗沙门天王为护世之王,也同样的不相互瞻视。」这时,释提桓因,以及毗沙门天王,都默然不回答。

  那时,如来亲自手执扫篲,去除弃污泥,更施设坐具,又给他洗浣衣棠,三法而视之,扶病比丘使其坐下,以净水为他沐浴。有诸天在于上面,用香水去灌病患者之身。这时,世尊沐浴病比丘后,还坐在于床上,亲手自授食给与病比丘。

  那时,世尊看见该比丘吃食之后,就为他除去钵器,告诉那位比丘说:「你现在应该舍弃你三世之病。所以的缘故就是:

  比丘!当知!如转生来时,必定会有处胎的苦厄,由于生,而定会有老。凡是老的人,其形会羸,其气会竭。由于老,而会有疾病之产生,凡是生病的话,坐卧都会呻吟,四百四病(四大为身,常相侵害,一一大中,百一为起,冷病有二百二,水风起故,热病有二百二,地火起故。也就是说:风增而气起,火增而热起,水增而寒起,土增而力盛,都由此四病而起四百四病,所谓土属身,水属口,火属眼,风属耳:),都一时俱臻。由于疾病而有死,所谓死,其形神会分离(意识由身脱出),而往趣于善或恶之道。假如罪恶多的话,当会堕入地狱,会在刀山、剑树,火车、炉炭,吞饮融铜等地狱里。或者会转生为畜生,会被人所驱使,所食的是刍草,受苦无量。又会在于算不尽的无数劫中,作为饿鬼之形(转生饿鬼道),其身长为数十由旬,咽细如针,又用融铜去灌其口(食如火炎,而不得食),经历无数劫的苦楚之后,虽然得作为人身(罪报完毕,再转为人),但是为人时,常受搒笞拷掠,不可算得出的苦楚。又经过无数劫后,得生在于天上界,然而就中曾经过恩爱之合会,又遇恩爱之别离,贪欲又不能厌足,不得脱离这些轮回之苦,必须得学贤圣之道,然后乃能得以脱离这些痛苦之事。

  现在有九种的人,已离开于苦患。那九种呢?所谓向阿罗汉(阿罗汉向)、得阿罗汉,向阿那含(阿那含向,向于不还果)、得阿那含,向斯陀含(斯陀含向,向于一来果)、得斯陀含,向须陀洹(须陀洹向、向于入流果)、得须陀洹,以及种性之人(能生之种,数习之性,指四果圣者前所修的暖、顶、忍、世第一法的四善根的加行者,已接近于初果的阶段之人),就是其九种人。这就是所谓,比丘啊!如来出现在世间之事,乃甚为难以值遇的事,人身也是非常的难得到之事,出生在于正国中(文化中心)又是难以遭到之事,和善知识能得相遇,也是如是的不容易之事。能听闻法言,也是不可遇到的事,法与法之相生,时时乃有的(不是随便的)。比丘!你应当知!能在于如来今日出现在于世间时,得以听闻到正法,诸根又不缺欠,堪任听闻其中的正法,现在如不殷勤的话,后悔就来不及的,这就是我的教诫。」

  那时,那位比丘听如来之教言后,熟视佛的尊颜,就在于其座上(病床中)得证三明,而漏尽意解。佛陀乃告诉该比丘说:「你已经解病的原本了吗?」比丘白佛说:「我已了解疾病的原本,已经去离(离开)此生、老、病、死了。这都是如来的神力所加庇的。如来乃以四等之心(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而覆护一切众生,乃为无量无限,不可以称计,使人的身口意都得清净。」当时,世尊具足其说法之后,就从其座起来后离去。

  那时,世尊告诉阿难说:「你现在快去打揵椎,去叫诸比丘之在罗阅城的,都皆集到普会讲堂来。」这时,阿难从佛受教,就集诸比丘来到普会讲堂。阿难乃趋前白佛说:「比丘们都已聚集了,唯愿世尊,宜知是时。」

  那时,世尊就到讲堂,在那里,就座而坐。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学道的动机,是否畏惧国王、盗贼,才出家的吗?比丘们!你们是否信心坚固,而修无上的梵行?是否欲得舍离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也是欲离开十二种牵连(十二因缘)的吗?」诸比丘们回答说:「如是!世尊!」

  佛陀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所以出家的话,就应该共为一师,同为一水乳才是,但是各各(各人)却不相互瞻视。从今以后,大众应当展转互相瞻视。假如疾病的比丘当中,没有弟子的话,就在于大众当中,差次(依次)去使其看护病人。所以的缘故就是:离开此事(指看护病人)外,更不见所为处(看不到其它之事),其福能胜于瞻视病患的人的。你们要知道!那些瞻病的人,即是和瞻仰我一样的福德的!」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设有供养我  及过去诸佛

  施我之福德  瞻病而无异

  (假如有供养于我,以及供养过去的诸佛的话,则这种布施给我的福德,乃和瞻视病患者福德,并没有不同!)

  那时,世尊说此教示后,并告诉阿难说:「从今以后,诸比丘们则各各都应当相互瞻视。如果又有比丘,知道而不去作的话,就案规律去治他。这就是我的教诫!」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三九七

  大意:本经叙述有九种人值得尊敬,值得贵重的。如有人供养他们的话,就能得福。所谓四果四向(计为八种),以及向种性的人(具有圣法的种子,能把它显现出来的人)。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九种的人,为之可敬可贵的人,如果供养他们的话,就能得到福德的。那九种呢?所谓向阿罗汉(阿罗汉向)、得阿罗汉果(应供、解脱),向阿那含(阿那含向,向于不还的三果)、得阿那含果,向斯陀含(斯陀含向,向于一来之二果)、得斯陀含果,向须陀洹(须陀洹向、向于入流之初果)、得须陀洹,以及向种性之人(具有显现圣法的种子之人。上面所说的:四向四果的圣者之前所修的暖、顶、忍、世第一法的四善根的加行者,已能显现圣法的阶段),就为之九种人。这就是所谓,比丘们!所谓对于九种的人,供养他们的话,就能得福,终皈没有耗减的。」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三九八

  大意:本经叙述满呼王子之供佛及僧,而轻视朱利盘特之故,不予供延。佛曾留钵在朱利盘特之处,令王子亲往取钵。然而朱利盘特却分形坐在五百树下,使王子无策而皈。佛则叫王子去请盘特。其次为王子在佛前忏悔,佛乃说九种人之出世,并赞盘特之能以神足度人。和阿难之能观相知意,唯此二人能在空中取灭度。王子则白佛:愿恒常供养盘特。佛叫他先向其忏悔,末后,佛乃为他说法与咒愿。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罗阅城的迦兰陀竹园之处,和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在。

  那个时候,满呼王子往至于世尊之处,行头面礼足之礼后,坐在于一边。这时,满呼王子白世尊说:「我曾经听说:『朱利盘特比丘和卢迦延梵志共论道理时,这位比丘乃不能答对。』我又曾经听说:『如来的弟子大众当中,诸根闇钝,没有慧明的,没有人能出于这位比丘之上(盘特最愚之义)。如来的优婆塞当中,居在于俗家的人,则那些迦毗罗卫城中的瞿昙释种(指释迦种族),乃为诸根闇钝,情意闭塞的。』」

  佛陀告诉王子说:「朱利茉特比丘乃有神足之力,乃得上人之法,不习于世间的谈论之宜。再者,王子!当知!这位比丘乃极有妙义的比丘!」这时,满呼王子白世尊说:「佛陀所说的虽然是如此,但是我的内心还是生起此念的:为甚么有大神力的人,却不能和那些外道异学的人共互论议呢?我现在要请佛,以及比丘僧来供养,唯除那位朱利盘特(不欢迎他之义)。」

  当时,世尊则默然接受其邀请。这时,王子看见世尊已纳受其邀请之事后,就从座起,将头面礼拜世尊之足,右遶世尊三匝之后,便退而去。就在于其夜间办理种种的甘馔、饮食,敷好坐具,翌日去向世尊白言:「时间已到,现在正是时候!」

  那时,世尊将其钵叫朱利盘特比丘拿捉,而在于后面住下来,世尊则带引诸比丘众,被他们前后围遶遶,进入于罗阅城(王舍城)。到达那位王子之处后,就令各人依次第坐下。那时,王子白世尊说:「唯愿如来,伸手授钵给与我,我现在欲亲自供饭给如来。」佛陀告诉王子说:「我的钵,现在放在于朱利盘特比丘之处,并不持来。」王子白佛说:「愿世尊,派遣一位比丘去取钵来!」佛陀告诉王子说:「你现在去取如来的钵来!」

  那个时候,朱利盘特比丘,曾化作五百株的华树,在每一树下都有朱利盘特比丘坐在那里。那时,王子听佛的教言后,就要亲自去取钵。他遥见五百株的树下,都有朱利盘特比丘在其树下禅坐,都系念在前,没有分散其精神的样子。王子见后,便作如是之念:那位是朱利盘特比丘呢?满呼王子既认不出真正的盘特是那一位,就还来世尊之处,白佛而说:「我到那园内时,所看到的都是朱利盘特比丘,不知道那一位是真正的朱利盘特比丘?」

  佛陀告诉王子说:「你再去园中,住在于最中央,就弹指而作如是之说:『那一位是真实的朱利盘特比丘,就请你从座起来!』」这时,满呼王子受佛教言后,又到园内,站在于中央,而作如是之言:『如为是真实的朱利盘特比丘的话,就请你从座站起来!』王子正作如是之语后,那些化作的五百比丘们自然的消灭,唯有一朱利盘特比丘在那里。这时,满呼王子就和朱利盘特比丘至于世尊之处,行头面礼足之后,站在于一边。那时,满呼王子白佛说:「唯愿世尊!接受我现在的自责!我曾经不信如来的言教之说:『这位比丘有神足大威力。』」

  佛陀告诉王子说:「听许你的忏悔!如来所说的,始终不会有二样的。再者,在此世间里,有九种人周旋往来。那九种呢?第一就是豫知人情,第二就是听后便知道,第三就是观相,然后乃知道,第四就是观察义理,然后乃知道,第五就是知道其味,然后乃知道,第六就是知道义,与知道味,然后乃知道,第七就是不知道义,也不知道其味,第八就是学习思惟神足之力,第九就是所受之义很少(为少)。这就是所谓,王子,九种的人之出现于世间。像如是的,王子!那种观相之人(不开口就知),在于八人当中,乃最为第一,没有人能超过的。现在的这位朱利盘特比丘,乃习于神足,不学其余之法,这位比丘乃恒常以神足去为人说法。而我现在的这位阿难比丘,乃观相便能知道,便能豫知人情,知道如来须要这样,不用这事等,也知道如来应当会说是这样,会离开是这样,都能一一分明。如现在来说,并没有人能出于阿难比丘之上的。他乃博览诸经义,没有不周遍的。再者,这位朱利盘特比丘,乃能化一形体,而作为若干的形体,又能还合而为一形体。这二位比丘,在于后来,当会在于虚空中取灭度,我更不看见过其余的人之取灭度,能如阿难比丘、朱利盘特比丘之比的。」

  这时,佛陀又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的声闻中的第一比丘,能变化身形,能使其为大,能使其为小的,没有人能如朱利盘特比丘之比的。」

  这时,满呼王子乃亲自以手斟酌,去供养众僧。等到大众都吃食之后,就为他们除去钵器,然后更取一小座,在于如来的前面,叉手而白世尊说:「唯愿世尊!听允朱利盘特比丘,能恒至于我的家中,随着其所要的衣被、杂物,乃至沙门之法所须要,都尽在于我的家中去取,我当会尽形寿去供给其所须要的。」

  佛陀告诉王子说:「你现在,王子!你应向朱利盘特比丘忏悔,应亲自去请他!所以的缘故就是:没有智慧的人,欲分别智慧之事,此事乃难遇之事(困难之事)。如果说有智慧的人之能分别有智之人,就可以有此道理而已!」这时满呼王子,实时向朱利盘特比丘敬礼,自称自已的姓名,向他求忏悔而说:「具有大神足的比丘!我生意(心起)轻慢,自今以后,更不敢再犯。唯愿纳受我的忏悔,更不敢再犯了!」朱利盘特比丘回答说:「听你的悔过,以后不可再犯!也不可再诽谤贤圣者。王子!当知!如那些众生,有人诽谤圣人的话,必定当会堕落于三恶道,而趣生于地狱之中,像如是的,王子!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佛陀和满呼王子演说极妙之法,劝发他,使他欢喜后,就又在于座上,演此如下之咒愿而说:

  祠祀火为上  经书颂为最

  人中王为尊  众流海为首

  星中月为先  光明日第一

  上下及四方  诸所有形物

  天及世间人  佛者最为尊

  欲求其福者  供养三佛业

  (祭祀乃以火为上的,经书即以颂为最好的,人类当中是以国王为尊,众水流里面,就是以海为首的,星宿当中,是以月亮为先的,而光明即以太阳为第一的。上下,以及四方里面的诸所有的形物,所谓天,以及世间的人,乃是以佛陀最为尊贵的,如果欲求其福佑的话,就应供养三佛陀〔正觉者-佛陀〕。)

  那时,世尊说此偈之后,就从其座起来。

  这时,满呼王子听佛所说,乃欢喜奉行!

  三九九

  大意:本经叙述阿难以为善知识是半梵行的人,佛乃提示而说善知识为全梵行人,佛陀之成就正觉,也是由于善知识处得来的,因为善知识乃能引人向于善道,乃至无为之处!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阿难白佛说:「所谓善知识者,就是半梵行之人是。因为能带引人入于善道,以至于无为的境界!」

  佛陀告诉阿难说:「不可以作如是之言:『说甚么善知识就是半梵行的人。』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所谓善知识之人,即是全梵行的人之故,和他共为从事的话,就能得见妙好之道的。我也是由于善知识而成就无上正真,成就等正觉的。由于成就道果之故,才能度脱众生,不可以称计之多,使他们都均能免于生、老、病、死。由于此方便,而知道所谓善知识的人,乃为全梵行的人的。

  其次,阿难!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和善知识共为从事的话,就能增益信根,其闻、施、慧等功德,也都均能具备的。犹如月亮欲盛满,光明则渐增,乃倍于常时那样。这也是如是的,如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亲近善知识的话,其信根,以及闻、念、施、慧等功德,都能增益。由于此方便,则知道那些善知识即是全梵行的人的。

  假如我往昔之时,不和善知识从事的话,终皈不会被灯光佛(燃灯佛)所见而授决(授记,豫言成佛),由于与善知识从事之故,得能遇提和竭罗佛(译为燃灯佛、灯光佛,过去久远劫前之佛,授记给世尊之佛),被这位佛陀所见,而被他授决。由于此方便,而知识那些善知识,即是全梵行的人。

  如果,当,阿难!如果当世间没有善知识的话,就不会有尊卑之叙,不会有父母、师长、兄弟、宗亲等伦,则和那些猪犬之属同为一类,而造诸恶缘,种地狱的罪缘。由于有善知识之故,便会有父母、师长、兄弟、宗亲等别的。」

  这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善知识非恶  亲法非为食

  将导于善路  此亲最尊说

  (善知识不是恶友,亲法并不是为了食。善知识能引导你向于善路,这种亲,乃最为尊贵之说!)

  因此之故,阿难!不可以再说:『善知识是半梵行的人。』」那时,阿难从佛受教,听佛所说,乃欢喜奉行!

  四○○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为帝释天说明众生的性行都不同,想念也各异。佛陀说:如众生都同一性行的话,就不会有九众生居,也不会有地狱等处。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罗阅城(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灵鹫山),和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在。

  这时,释提桓因,从三十三天隐没,来至于佛处,行头面礼足之礼后,站在于一边,而白世尊说:「天,以及人民,到底有甚么想念?内心有甚么所求呢?」

  佛陀告诉他说:「世间为流浪,其性都有所不同,所趣的地方都依各人而有异,想念乃不一相同。天帝!当知!我在往昔的无数阿僧祇劫之时,也生如是之念:天,以及众生之类,其意都趣向于甚么地方?其所求的都是甚么愿呢?自从那个时劫至于今天,都看不见有一人心为共同的。释提桓因!当知!世间的众生,都起颠倒之念,都生无常而妄计为常之想,不乐而计为是真乐之想,无我而计为是我之想,不净而计为是有净之想,正路而为为邪路之想,作恶而为有福之想,作福而为有恶之想。由于此方便,而知道众生之类,其根机乃难以思量,其性行乃各为有异!

  假如当众生都同为一想,而没有若干之想的话,则九众生的居处,就不可以知道,也难以分别九众生之居,其神识所止之事,也难以明白,又不知有八大的地狱之事,那些畜生所趣之事,也同样的难以知道。也不能分别有地狱之苦,不知道有四姓的豪贵与否,也不知道有阿须伦(阿修罗,非天)所趣之道,同样的,也不能知道有三十三天之事。假如都同为是一心的话,就当会如同为光音天的了。因为众生有若干之想,想念也有若干之种之故,得以知道有九众生的居处,有九神所止处,知道有八大地狱等三恶道,乃至三十三天,也是同样的道理。由于此方便,而知道众生之类,其性都不同,所行都各异。」

  这时,释提桓因白世尊说:「如来所说的,乃甚为奇雅之事。所谓:众生之性,其行都不相同,想念也各异。由于其众生所行的都不同之故,致有青、黄、白、黑、长、短不均等事。又且,世尊(再次-在此时要禀告世尊),因为诸天之事猥烦,我欲还皈天上了!」(在此告假了)

  佛陀告诉释提桓因说:「宜知是时(好的,时间差不多了。)。」

  这时,释提桓因就从其座站起,头面礼足之后,便退而去。

  那时,释提桓因听佛所说,乃欢喜奉行!

  (结颂如下:)

  九止.嚫.孔雀  系缚.法之本

  病.供养.槃特  梵行.若干想

  ((一)九止〔九众生居处〕经,(二)嚫愿经1.2.,(三)孔雀经,(四)系缚经,(五)法之本经,(六)瞻病经,(七)供养经,(八)盘特经,(九)梵行经,(十)若干想经)

  增一阿含经卷第四十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