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增一阿含经白话文:卷第三十九

增一阿含经白话文卷第三十九 马血天子品第四十三之二

  这时,弊魔波旬,其瞋恚乃很炽盛,即告诉师子大将说:『快去召集四部之众,我今欲去攻伐沙门。又当去观察到底是有甚么力势,能堪任和我共为战斗呢?』我在那个时候,又一再的思惟:和凡人交战之时,尚且不能默然,更何况对方是欲界的豪贵的人呢?(指弊魔波旬,为一切憍慢豪贵的天)。必要和他们多少的争竞(争胜负)!当时,我,比丘们!穿仁慈的战铠,手里执持三昧之弓,智慧之箭,去俟对方的大众。这时,弊魔,和他的大将,及兵众,计为十八亿的数量之多,颜貌都各为不同,有猿猴、师子,来到我的地方。

  那时,有罗刹之众,或者一身有若干的头;或者有数十个身而共为一个头;或者两肩有三颈,当其中心处有口;或者有一手;或者有两手的;又有四手,又有两手而擎头,口里衔死蛇的;或者头上火燃,口出火光;或者两手擘口,欲向前去噉;或者披腹都相向,手执刀剑,担持戈矛;或者执舂杵;或者担山、负石、担持大树的;或者两脚在上,头在下面;或者乘象、师子、虎、狼、毒虫;或者用步行而来的;或者在空中而飞的。这时,弊魔就是这样的率领他的群众,围绕在于道树(毕钵罗树,佛陀在此吉祥树下成道故名)。

  这时,弊魔波旬则在我的左侧,对我而说:『沙门快起来!』那时,我,比丘们!我乃默然而不答他,像如是的,一而再,再而三。弊魔就对我说:『沙门!你怕我吗?』我对他说:『我现在执心没有畏惧。』这时,波旬说:『沙门!你是否看见我的四部之众吗?然而你只有一个人,并没有器仗兵刃,又秃头露形,唯穿此三纳衣,怎么又说:『我无所畏惧呢?』

  那时,我就对波旬,而说如是之偈:

  仁铠三昧弓  手执智慧箭

  福业为兵众  今当坏汝军

  (我穿仁德之铠(战甲),背三昧之弓,手里执持智慧箭,以福业做兵众,现在将破坏你的军兵!)

  这时,弊魔波旬又对我说:『我对于沙门你,乃为多所饶益的。假如不从我之语的话,正会取你,会灰灭你的形体。再者,沙门的颜貌很端正,为年壮而美丽,出身之处又是刹利转轮王种,你就速起此处,去习于五乐,我当会使你得作转轮圣王!』这时,我又回答波旬说:『你所说的,都是无常变易之法,不能得以久住,也是应当舍离的事,并不是我所贪之法。』这时,弊魔波旬又对我说:『沙门!你今天到底有甚么所求的呢?你是志愿甚么东西呢?』那时,我回答说:『我所愿的,就是无忧畏的地方,为安隐恬泊之处,也就是涅槃的城中。愿使这些众生,这些流浪在生死,沉翳在苦恼中的众生,能够导引他们回皈正路。』

  弊魔回答我说:『假如现在沙门你不快起座的话,当会执你的脚,掷在海表。』这时,我回答波旬说:『我自己观察过,在天上、人中、弊魔,或魔天,或人、非人,以及四部之众,并没有一众生能使我的一支毛摇动的。』魔回答我说:『沙门!你今天欲和我战争吗?』我回答说:『我正在想得和你交战看看!』魔对我说:『你所怨的是谁呢?』我又回答说:『所谓憍慢者,是那增上慢,那些自慢、邪慢、慢中慢的增上慢是!』魔对我说:『你是以何义,来灭除这些诸慢呢?』这时我回答说:『波旬!当知!有慈三昧、悲三昧、喜三昧、护三昧、空三昧、无愿三昧、无相三昧。由于慈三昧,而办悲三昧,缘于悲三昧,而得喜三昧,缘于喜三昧,而得护(舍)三昧。由于空三昧,而得无愿三昧;由于无愿三昧,而得无相三昧。我将此三种的三昧之力,和你共战!如行尽,则苦尽,苦尽,则结会尽,结尽,则能至于涅槃。』

  魔对我说:『沙门!是否能以法去灭法吗?』这时,我回答说:『可以用法去灭法的。』魔问我说:『怎样以法去灭法呢?』这时,我告诉他说:『用正见去灭除邪见;用邪见也会灭除正见;正治(正思惟)能够灭除邪治(邪思惟),邪治也能够灭除正治;正语能灭除邪语,邪语也能灭除正语;正业能灭除邪业,邪业也能灭除正业;正命能灭除邪命,邪命也能灭除正命;正方便能灭除邪方便,邪方便也能灭除正方便,正念能灭除邪念,邪念也能灭除正念;正定能灭除邪定,邪定也能灭除正定。』魔对我说:『沙门!今天虽然有这些语,但是这个地方,你还是难以克住的。你现在就赶快起来吧,不可使我真的把你掷着在海表才好!』

  这时,我又对波旬说:『你曾经作过福德,但是唯有一布施,现在才能得作欲界的魔王。我往昔所造的功德,乃不能称计之多。你现在所说的,才是可以说是甚为难事的!』波旬对我说:『现在我所作之福,你现在能证知,但是你自称说你所造的为无数之福,到底谁为证知呢?』这时,我,比丘们!我就伸出右手,以指案地,对波旬说:『我所造的功德,大地能证知!』我当说此语之时,那时地神即从地涌出,叉手而白我说:『世尊!我当证知您的功德。』地神之语刚说完后,那时,弊魔波旬,即愁忧苦恼,实时退而不现。

  比丘们!应当以此方便,而知道,法犹尚灭,更何况是非法呢?我长夜曾经与你们讲说过一觉喻经,并不曾录其文,何况解其义呢?所以的缘故就是:此法乃很玄邃,声闻、辟支佛之修此法的话,就能获大功德,就能得达甘露无为之处。

  为其么名叫乘筏之喻呢?所谓依于慢,而灭除其慢,慢既灭尽之后,就不再会有诸恼乱之想之念。犹如野狸之皮,将它极为修治,然后用手拳去打他,也没有声响,没有坚仰(鱼刚切,印,丝履,极柔)的地方。这也是如是,如果比丘之慢都尽的话,就没有增减的了。因此之故,我现在告诉你们说:『假如被贼所擒获之时,则不应生起恶念,应当以慈心遍满于诸方。犹如那极柔之皮,长夜便获无为的境界。』像如是的,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之念!」

  当佛说此法的时候,在那座上,有三千名的天子,其诸尘垢都灭尽,而得法眼清净;有六十余位的比丘,还舍法眼,去习在家的白衣之行;六十余位的比丘,因听此法而漏尽意解,而得法眼净。

  那时,诸比丘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三八五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举示牧牛人因愚惑、少智慧、渡牛无力,因此而致牛群和自己均遭受困厄,以喻心智闇钝,不习禁戒的比丘。又举善牧的人,善知牛性,导牛有方,能使牛群安然渡河,犹如佛陀用八正道自度度人那样。末后教人修习八正道,不可放逸。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摩竭国的神祇恒水(恒河)之侧,和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在。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犹如摩竭陀国的牧牛人当中的那些愚惑、少智慧的人那样,其意欲从恒河的此岸,渡牛到于彼岸。然而却不观察那边和这边之岸的深浅之处,便直驱牛群入于恒河中。首先又渡瘦的,那些牛又是犊牛(出生不久的小牛),尚为小,在水的中央,极显出其羸劣之点,而不能得至于彼岸。其次,渡中流之牛,为不肥不瘦,也不得以渡过,在于水中受其苦恼。最后才渡极为有力的,牠们也在于水中,受其困厄。

  现在我的众比丘当中,也有如是的。其心意闇钝,没有慧明,不分别生死之位,不识别魔的桥船,意欲渡过出死之流,却不学习禁戒之法,便被波旬得其方便。从邪道而求于涅槃,而望得灭度,终不能获其果。而自造罪业,又随他人着于罪恶之中。

  如果为有黠慧多智的摩竭陀国的牧牛人的话,其意如欲渡牛至于彼此之岸的话,首先会观察深浅之处,会先渡那些极为盛力之牛到于彼岸,其次会渡那些中流之牛,也就是不肥不瘦的牛,能渡至于彼岸,再来就是渡那些极为羸劣的牛,也能渡过而没有其它的问题,最后那些小犊也就寻从其后而济渡不误。

  比丘们!如来也是如是,能善察今世、后世,能观察生死的大海,以及魔的径路,自能以八正道度过生死之难。又用此道,去渡那些不度的人。犹如导牛者之正确,则一正,其余的也都会从之而正。我的弟子也是如是,尽诸有漏,而成为无漏心解脱,成为智慧解脱,在于现法当中,以身作证,而自游化,而度魔的境界,至于无为之处。也如那有力之牛,渡过那恒河而得至于彼岸。我的声闻也是如是,断五下结(贪、瞋、身见、戒禁取见、疑),而成为阿那含(不还,三果),在那里(色界天)般涅槃,而不还来于此世间,度过魔的境界而至于无为之处。如那中流之牛,不肥,也不瘦,能得渡过恒水而没有疑难。我的弟子也是如是,断灭三结使(身见、戒禁取见、疑),其淫、怒、痴也已微薄,而成为斯陀含(一来,二果),而再来此世间,尽诸苦际,而断魔的境界,而至于无为之处。有如那瘦牛,带引诸小犊,而得渡过于那恒水那样。我的弟子也是如是,断灭三结使(身见、戒禁取见、疑),而成就须陀洹(入流,初果),必定能至于得度,能度魔的境界,能度生死之难。如那小犊从其牛母得渡那样。我的弟子也是如是,能持信奉法,能断魔的诸缚,而至于无为之处。」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魔王所应获  不究生死边

  如来今究竟  世间现慧明

  诸佛所觉了  梵志不明晓

  犹涉生死岸  兼度未度者

  今此五种人  及余不可计

  欲度生死难  尽佛威神力

  (魔王所获到的,乃为不究竟生死之边〔不能超出生死〕,如来我现在已究竟,在世间显现智慧光明。诸佛所觉了的,梵志乃不能明晓的,仍然涉渡在生死之岸,而想兼度未度的人。现在此五种人,以及那些不可计量的众生,都欲度生死之苦难,佛陀定会尽其威神之力!)

  因此之故,比丘们!应当要专一其心,不可以有放逸行,也应求方便,而成贤圣的八品之道。依于贤圣之道后,便能自度生死之海。所以的缘故就是:犹如那愚痴的牧牛之人,那些外道梵志是,他们自溺于生死之流,又堕他人而着于罪中。那恒水,即是生死的大海。那黠慧的牧牛者,就是如来,能度生死之难,由于贤圣的八品道。因此之故,比丘们!当求方便,去成就八圣道。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三八六

  大意:本经叙述阿阇世王于七月十五日,接受耆婆的劝请,去晋见世尊,求佛受悔杀父之过。佛陀纳受其悔过,并为广演法义,使王信受而皈命三宝。佛陀并嘱王当以法治化,也赞许阿阇世王为在家得无根之信者。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罗阅城的耆婆伽梨园(庵婆罗林)之中,和一千二百五十弟子都俱在。他们都尽是阿罗汉,诸漏都已尽,六通都是清彻(具足六神通),唯除一人,那就是阿难比丘是。

  那个时候,阿阇世王在于七月十五日受岁之时(结夏安居最后的一天,布萨而受增一戒腊之义),在其半夜,明星出现之时,告诉月光夫人说:「今天是十五日,为月盛满,极为清明的时候,应该要施行甚么事呢?」夫人回答说:「今天为十五日,为说戒之日,应当令人作倡伎乐,以五欲而自娱乐为是。」这时,大王听此语后,并不入其怀(听不进去)。大王就又告诉优陀耶太子说:「今夜极为清明,应该要作何事呢?」优陀耶太子白王说:

  「如今半夜极为清明,应该要召集四种的兵队,去对付诸外敌异国之不降伏的,就趁此机去征伐。」

  这时,阿阇世王听此语后,也同样的不能入其心。就又对无畏太子说:「如今乃极为清明之夜,应该作甚么呢?」无畏王子回答说:「现在听说有一位名叫不兰的迦叶,乃为明诸算数,兼知天文地理,是众人所宗仰的人,可以往至其处,去请间诸疑难。那个人必定会为您演说极妙之理,永远没有留滞的。」这时,大王听此语后,也不能入其心。又对须尼摩大臣说:「如今之夜,乃极为清明,应作甚么好呢?」须尼摩白王说:「如今夜半,乃极为清明。然而阿夷端梵志,乃在于不远的近处。他乃为多所晓了的人,唯愿大王您,去问其宜为是!」

  王听此语后,也同样的又不入于其心。又告诉婆沙婆罗门说:「如今半夜,乃极为清明,应该要作甚么呢?」婆罗门回答说:「如今十五日,乃极为清明,而瞿耶楼梵志乃近在于不远的地方,唯愿大王往问其义为是!」这时,大王听此语后,又不合于其心。就又对摩特梵志说:「如今半夜,乃极为清明,应该要作甚么事呢?」梵志回答说:「大王!当知!波休迦旃,乃近在于不远之处,唯愿大王!去问其情!」王听此语后,又不合于其心,又告诉索摩典兵师说:「如今夜半,乃极为清明,应该要作甚么呢?」索摩回答说:「先毕卢持梵志,乃近在于不远之处,能明诸算术,可以去问其义。」王听此言后,也不合其心。又告最胜大臣说:「如今十五日,乃极为清明,应该要作甚么呢?」最胜大臣回答大王说:「现在有一位尼揵子,为人为博览诸经,是六师之中之最上的,唯愿大王!去问其义!」王听此语后,不合于其心。又作如是的思惟:这些人们,均为是愚惑,不能分别真伪,并没有巧便。

  那个时候,耆婆伽王子(译为寿命,本为捺女之子,被无畏太子所养,后为侍医),在王的左侧,王乃还顾而对耆婆伽说:「如今夜半,乃极为清明,应该要作甚么好呢?」这时,耆婆伽即趋前长跪,而白王说:「现在如来在不远的近处,正游化在贫聚园内,引率一千二百五十名的弟子,唯愿大王去问他的教义!那位如来是一位为明为光,也没有疑滞,而知三世之事,没有不贯博的。如去请问的话,自当会与大王您演说其事,王所有的狐疑,就会壑然自悟的。」

  这时,阿阇世王听耆婆伽之语后,乃欢喜踊跃,善心由是而生,就叹耆婆伽而说:「善哉!善哉!快说斯言(说的很对)。所以的缘故就是:我现在的身心乃极为炽然,又因无缘无故而取父王于死地(囚禁牢狱而闷死),我为此事,恒在长夜作如是之念:到底有谁堪任了解我的心意的呢?现在耆婆伽刚才所说的,正入我意(正合我心)。甚奇!甚特!只听到如来的音响,就壑然大悟了!」

  这时大王便对耆婆伽说此偈而说:(复说)

  今日极清明  心意不得悟

  汝等人人说  应往问谁义

  不兰阿夷专  尼揵梵弟子

  斯等不可依  不能有所济

  今日极清明  月满无瑕秽

  今问耆婆伽  应往问谁义

  (今天乃极为清明,我的内心忧郁未能解闷。你们大家说说看,应该要去请问那位圣者,以解义呢?)

  (有人说应去参访不兰迦叶,也有人说应去问阿夷端,以及尼揵梵志的弟子;但是这些人均不可依恃,不能有所济渡的。)

  (今天极为清明,月亮圆满而没有瑕秽,现在问耆婆伽你,应该要去问谁,而解其义呢?)

  这时,耆婆伽也用偈回答大王说:(复说)

  闻其柔软音  得脱摩竭鱼

  唯愿时诣佛  永处无畏境

  (只要听到其柔软的声音,就能得脱摩竭鱼〔大怪鱼〕的灾厄,唯愿适时去诣佛,就能永处于无畏的境界!)

  当时,大王又用偈回答说:

  我昔所施行  于佛无益事

  害彼真佛子  名曰频婆娑

  今极怀羞耻  无颜见世尊

  汝今云何说  使吾往见之

  (我从前所造的事行,对于佛并没有益事过;曾经伤害那位真正的佛子,名叫频婆娑〔其父王,频婆娑罗王,译为影胜〕。现在极怀羞耻之心,已无颜可见世尊了,你现在为甚么说,叫我去谒见他呢?)

  这时,耆婆伽又用偈回答大王说:

  诸佛无彼此  诸结永已除

  平等无二心  此是佛法

  设以栴檀香  以涂右手者

  执刀断左手  心不起增减

  如愍罗云子  一息更无二

  持心向提婆  怨亲无有异

  唯愿大王屈  往觐如来颜

  当断其狐疑  勿足有留滞

  (诸佛乃不会分彼此的,他们的结缚已永远灭除了,为平等而没有二心,这就是佛法的真义。假如用栴檀香来涂在右手,而执刀断左手的话,内心也不会起增减的。如怜愍罗云子(罗睺罗,佛俗家时之子)那样,对于一切众生都一息〔一心〕而更没有二心的。如持心对于提婆达多〔叛逆者〕,也同样的,都是怨亲平等而没有不同。唯愿大王您!屈往去参觐如来的尊颜,当会断除您的狐疑的,不可以有留滞。)

  这时,阿阇世王告诉耆婆伽王子说:「你现在赶快去严驾五百匹牙象(雄象),五百匹牸象(雌象),燃点五百灯。」者婆伽回答说:「如是!大王!」这时,耆婆伽王子,实时去严驾千匹象,以及燃点五百灯,然后趋前去白王说:「严驾已办完了,大王!请知时到。」

  那时,阿阇世王就率领诸部下,前往梨园中。到了中途之时,便怀恐布,衣毛都倒竖起来,就还顾而对耆婆伽王子说:「我现在是不是被你所误吗?是否把我持与怨家吗?」耆婆伽自王说:「实在不会有此理的。唯愿大王!再前进一些,现在如来乃离开这里不远之处啊!」

  这时,阿阇世王的心,仍然怀着惊惧,一再的告诉耆婆伽而说:「是否将被你所惑呢?再者!听说如来曾引率一千二百五十名弟子,现在却不闻其声音?」耆婆伽回答说:「如来的弟子乃恒入于三昧,并没有乱想。唯愿大王!再小前进!」

  阿阇世王就听其言,到达梨园时,就下车,而徒步进入于门内,至于讲堂之前,默然而立在那里。他观察诸圣众,然后还顾者婆伽而说:「如来现今在甚么地方呢?」那时,一切圣众都入于炎光三昧,而普照讲堂,没有不周遍的。

  这时,耆婆伽实时长跪,伸出其右手,指示如来而说:「这位就是如来,在最中央的那一位,如日之拨开白云那样。」当时,阿阇世王对者婆伽说:「甚奇!甚特!现在诸圣众之心之禅定乃能至于如是。又由于甚么因缘,而有此光明的呢?」耆婆伽白王说:「三昧之力之故,放出此光明而已!」王又告诉他说:「如我今天所观察的圣众,乃极为寂然,使我的太子优陀耶(前示之太子。译为帛贤,是阿阇世王所挚爱之子),也当如是的寂然无为。」(这样的话,不晓得该怎么好!)这时,阿阇世王乃叉手,自称说而说:「唯愿世尊!当见观察!」(垂怜照拂)。

  世尊告诉他说:「善来!大王!」大王听到如来的音响时,乃极怀欢喜,知道如来乃见称说王号了。这时,阿阇世王就至于佛所,五体投在于地上,用两手着在于如来的脚上,而自称说:「唯愿世尊!当见垂愍,受我的悔过!父王无罪,而被我取害,唯愿纳受我的忏悔,嗣后绝不再犯,自会改往修来。」世尊告诉他说:「现在正是其时,宜知时而悔过,不使其有失。凡是人类处在于世间,有过失时,能自改过的话,这就名叫上人,在我法中,乃极为广大的,宜及时忏悔为是。」这时,大王礼拜如来之足后,就坐在于一面。

  当时,王白佛说:「唯愿欲有所问(欲请问佛陀)。如来如能听允的话,乃敢请问!」佛陀告诉大王说:「有疑难的话,就请及时启问好了。」王白佛说:「在于现世造福时,是否得受现报吗?」佛陀告诉王说:「你自古昔以来,是否以此义,去请问人了吗?」

  王白佛说:「我从前曾经以此义去请问过别人。曾经请问不兰迦叶说:『云何?不兰迦叶!现世作福时,是否得受现报吗?』不兰迦叶回答我说:『无福、无施,并没有今世、后世等善恶之报,世间并没有阿罗汉等果之成就的人。』我当在于那个时候,请问此受果之报的事,而他却回答我而说:『无也。』好似有人请问有关于瓜的意义时,却回答时乃用捺之理那样,现在的这位迦叶也是如是。那时,我曾作如是之念:这位梵志已经不能了解我豪族王种所问之义,因此,此人乃方便引述余事来回答我的。那时,我,世尊!我曾经欲断其头,并不纳受其语,寻而把他发遣算了。

  当时,我又至阿夷端之处,去问同一义。阿夷端回答我说:『如果在江左杀害众生,作罪无量,但是也没有罪,也没有恶果之报应的。』(断灭论)。那时,我,世尊!又作如是之念:我现在问现世受报与否的问题,此人却将持杀害众生之义来回答我。犹如有人问他有关于梨子之义,他却以捺子之事来回答那样,就舍离那个地方。

  又到瞿耶楼之处,去问此义。那个人乃回答我而说:『在于江的右边造诸功德,不可以称计之多,但是在其里面,也没有甚么善的果报的。』

  我在于那个时候,又作如是之念:我所问的意义,竟然不回答其理,我就又舍弃那个地方。又往至于波休迦栴的地方,去问其义。那个人回答我说:『唯有一人出世的话,就唯有一人之死,一人往返而受其苦乐的。』那时,我又作如是之念:我现在所问的为现世之报之事,他却以生死来相答,就又舍离其处。我又去问先毗卢持(六师外道的诡辩论者),有关于如此之义。他回答我说:『过去的已灭,更不再复生;当来的未至,也不为有,现在的为不住,若住的话,也即会变易。』那时,我又作如是之念:我现在所问的是现世之报,他却持三世之事来相答,这并不是正理,就又舍其处而去。

  我又至于尼揵子之处,去问此义而说:『云何?尼揵子!是否有人现世作福,而受现世的福报的吗?』他回答我说:『无因、无缘,而众生自会结缚;也没有因,也没有缘,而众生乃着于结缚;无因、无缘,而众生自会清净。』那时,我又作如是之念:这位梵志这么的愚惑,不能分别真伪,犹如盲者之没有眼睛那样,所间之义,竟然不相回答,有如侮辱转轮圣王之种那样。因此,我就寻又舍离而去。现在,我,世尊!:我仍然要请问其义:到底现世作福,现世能受其报吗?唯愿世尊,演说其义!」

  那时,世尊告诉他说:「大王!我现在问你一些事,你就随你所乐的回答于我。大王!是否有典酒、厨宰,会赏护物品给与左右的使人吗?」王白佛说:「唯然!有之(是的!有的!)」佛又问说:「假如那些使用人,执劳经过非常的久的话,又当要赏遗给他们吗?」王白佛说:「会随其功劳而叙用,不应使其有怨言的。」

  佛陀告诉大王说:「由于此方便,而知道现世作福,则会得受现世之报的。云何?大王!既处在于高位,恤民则依礼,当又赏遗给民吗?」王白佛说:「唯然!世尊!食如共同甘苦的话,自会并命不恨。」佛陀告诉大王说:「应当由于此方便,而知道昔日虽出处极卑贱,然而渐渐的积功,终能与王同欢。因此之故,现世作福,就能得受现报的。」

  佛陀又告诉大王说:「那些有功劳的人,已经历久的岁月了,有一天,来白王说:『我们的功劳已建立,为大王所明知的。今天欲从大王,恳求意所愿之事。』大王当会许允吗?」王白佛说:「会随着他们之所愿,而不会有误。」佛陀告诉大王说:「那些有功劳的人,欲得辞王,而去剃除须发,着三法衣,而出家去学道,去修清净之行,大王会听允吗?」王白佛说:「唯然!会听允的。」佛陀告诉大王说:「假如大王看见他们已剃除须发,已出家学道,而在于我的左右时,大王会欲有甚么施为吗?」大王白佛说:「会承事供养,会随时礼拜的。」

  佛陀告诉大王说:「由于此方便,而能知道现在作福的话,现在就能得受其报的。假如那些有功劳的人,持戒完具,都没有犯戒的话,大王会有甚么施为吗?」王白佛说:「会尽其形寿,供给他们的衣被、饮食、床敷卧具、病瘦时的医药,使他们不会有所缺减的。」佛陀告诉大王说:「由于此方便,就能知道现身作福,现在就会得受其报的。假如他们已作沙门,而尽诸有漏,成就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己身已作证,而自游化,所谓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再受后有,如实而知道。对于这种圣者时,王会欲有甚么作为吗?」王白佛说:「我当会尽形寿,去承事供养其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时的医药,不使他有所缺乏。」

  佛陀告诉大王说:「当由于此方便,而知道现世如作福时,现世就能得受其报的。假如有人,已尽其形寿(已临终),在于无余涅槃界,而般涅槃的话,王欲会有甚么施为吗?」王白佛说:「当会在于四道头(交通要处的旁边),盖起大神寺,会兼用香华去供养,会悬缯幡盖,承事而礼敬。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他是天身,已经不是人身之故。」佛陀告诉大王说:「当由于此方便,而知道现世作福,现世得受果报的了。」

  王白佛说:「我现在由于此譬喻当中,已了解其义,今天世尊重演其义,自今以后,会信受其义不误,唯愿世尊,受我为佛的弟子!我愿自归依于佛,自归依于法、于比丘僧,现在并要忏悔我之如愚、如惑。父王并没有甚么罪过,而却取害他,现在以身命自踵,唯愿世尊,除其罪愆!而演说其妙法(忏悔灭罪之法),使我长夜得到无为(安隐无忧)。如我自知所作的罪报,实在没有善本可言!」

  佛陀告诉大王说:「世间有二种人,没有罪而命终时,有如屈伸手臂之顷,而能得生天上界的。那二种呢?第一就是不造罪本,而修其善,第二就是为罪改其所造(虽造罪业,而能忏悔,而改其所造的)。这就是所谓二种人,在其命终之后,得生于天上界,不会有留滞的。」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人作极恶行  悔过转微薄

  日悔无懈息  罪根永已拔

  (人虽然造作极恶之行,但是如能忏悔其罪过的话,就会转为微薄之罪。假如能每日忏悔,而没有懈怠的话,其罪根就会永远已拔无误!)

  因此之故,大王!当用正法去治化,不可以用非法去治民。凡是用正法去治化的话,在其身坏命终之后,定会往生于善处天上。他已命终之后,其名誉定会远布,会周闻于四方,会被后人所共传,会被人怀念而说:『往昔之日,有一位大王,以正法治化,并没有阿曲。』人因称传那个人所生之处,而增寿益算,并没有中夭(不夭寿)。因此之故,大王!应当发欢喜之心,向于三尊,也就是佛、法、圣众。像如是的,大王!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阿阇世王即从座起,头面礼佛的双足,然后便退而去。大王离去不远之时,佛陀乃告诉诸比丘们说:「现在这位阿阇世王,如果不取其父王而伤害的话,今天他就应能得到初果的沙门果证,会在于四双八辈(四向四果)之列当中的人,也能得到贤圣的八品道,会除去八爱,会超越八难的。虽然如是,但是现在还是能获得大幸,能得无根之信(本来没有信根,现在蒙佛力而生信)。因此之故,比丘们!如造罪业的人,就应该求方便,去成就无根之信。在我的优婆塞弟子当中,得无根信的人,就是所谓阿阇世王是!」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三八六

  大意:本经叙述一位比丘,应该要除世间之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八法,所谓八风吹不动,才能回转而逆流!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世间的八种法(八世间法),会随着世间而回转。那八种呢?第一就是利(得可意事时),第二就是衰(失去可意事时),第三就是毁(不见前排拨),第四就是誉(不见前赞美),第五就是称(现前赞美),第六就是讥(见前排拨),第七就是苦(逼迫心),第八就是乐(悦适心意)。这就是所谓,比丘们!所谓有此八法,会随着世间而回转的。诸比丘们!应当要求方便,去除此八法。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三八八

  大意:本经叙述如来出现在于世间,并不着诸世间的八法,有如莲华之出生于淤泥,却不会着于尘水。应当勤于精进,千万不可被世间的八法所染。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来出现在于世间,又在于世间成就佛道,然而并不着于世间的八法,仍然和其周旋,有如淤泥当中出生莲华,极为鲜洁,并不着于尘水那样。为诸天所爱敬,为见者所欢心的。如来也是如是,由胞胎而生,在于其中长养,得以成就为佛身。也如琉璃之宝那样,为净水之珍物,不会被尘垢所染的。如来也是如是,也出生于世间,而不会被世间的八法所染着。因此之故,比丘们!当勤精进,去修行八法。像如是的,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三八九

  大意:本经叙述四向四果的八种人,虽然在流转生死当中,但是却不住于生死。因此,当求方便,去度生死之难,不可以住于生死。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八种人,虽然流转于生死,但却不住着于生死里。那八种呢?(一)趣须陀洹(预流向),(二)得须陀洹(预流果),(三)趣斯陀含(一来向),(四)得斯陀含(一来果),(五)趣阿那含(不还向),(六)得阿那含(不还果),(七)趣阿罗汉(阿罗汉向),(八罗汉(阿罗汉果)。这就是所谓,比丘们!谓有这八种人流转于生死,但是却不住于生死。因此之故,比丘们!当求其方便,去度生死之难,不可以住着于生死。像如是的,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结颂如下)

  马血.齐.难陀  提婆达.船筏

  牧牛.无根信  世法.善.八人

  ((一)马血天子经,(二)八关斋法经,(三)难陀牧牛人经,(四)提婆达兜经,(五)船筏经,(六)摩竭牧牛人经,(七)无根信经,(八)世法经,(九)善经,(十)八种人经。)

  增一阿含经卷第三十九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