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增一阿含经白话文:卷第三十七

增一阿含经白话文卷第三十七 八难品第四十二之二

  阿难又问说:「应当要怎样去和车那这种比丘从事呢?」(车那为车匿,佛出城时的驭者,佛陀成道后回国时出家,然和六群比丘为伍,都习恶见,后悔过,而证果)。

  世尊告诉他说:「当用梵法去罚他。」(梵法罚就是梵檀,译为默摈,众人都不和他共语之治罪法,梵天之治罚也同样,都叫罪天进入别立的坛内,不得和他天来往共语等,故名)。

  阿难白佛说:「甚么叫做以梵法去罚他呢?」世尊告诉他说:「不应和车那比丘有所说话,也不可以和他说善,也不可以和他说恶(不管是与非,均不和他谈论)。这位比丘(犯罪的比丘),也不再向你当有所说。」阿难白佛说:「如果不追究其事的话,则这种犯罪,乃为不重的吗?」

  世尊告诉他说:「只要不和他共语,就是所谓梵法之罚的了。如果仍然不改的话,就应当诣于大众当中,诸人则一同去弹劾他,使他出去。就不再与他说戒,也不再和他共与法会从事。」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欲与彼怨家  而报其怨者

  恒念莫与语  此恶无过者

  (如果欲和那些怨家,而报其怨的话,就恒念不可和他讲话,这种罪恶实在没有超过的。)

  当时,拘尸那竭的人民,听到如来当会取于灭度,克在于夜半(期限在于今天的半夜)。这时,国土的人民,都往至于双树间。到达之后,都行头面礼足之礼,然后都坐在于一边。那时,人民都白世尊说:「这次听说如来当取入于灭度,那么,我们将如何兴起敬仪呢?」(该怎么办呢?)

  这时,世尊乃顾视阿难,而不说话。当时,阿难就作如是之念:如来今天的身体很疲倦,必定是欲叫我指授那些仪礼之事。这时,阿难就右膝着地,长跪而叉手(合掌),白世尊而说:「现在有二种之姓,一位名叫婆阿陀,第二名叫做须拔陀。他们今天到这里来自归依如来及诸圣众而说:『唯愿世尊听许他们为优婆塞,自今天已后,不再杀生。』又有一名叫做帝奢,二名叫做优波帝奢;又有名叫佛舍,二名叫做鸡头,像这些人,都来欲归依如来而说:『唯愿世尊听许他们为优婆塞,从今以后,不再杀生,愿奉持五戒!』」

  这时,世尊就广为他们说法,然后使他们回去奉行。当时,五百名摩罗(力士,族姓),他们就从座起,绕佛身边三匝之后,便退而去。那时,世尊告诉阿难说:「我最后的受证的弟子,就是所谓拘尸那喝国的五百名摩罗(末罗,力士族)是。」

  那个时候,有一位梵志,名叫须拔(须拔陀罗,译为善贤,年一百二十岁,博学多闻的外道),从波波国来到拘尸那竭国,在路中,遥见五百人到这边来,就问他们说:「你们到底是从甚么地方来的呢?」五百人回答说:「须拔!当知!如来今天当会取入于涅槃,是在于双树间(我们就是从那边回来的)。」

  这时,须拔便作如是之念:如来出现在于世间,乃非常难遇的一件事。如来之降世,听说乃时时(很久之时),有如优昙钵华(灵瑞花),亿劫之久,乃一出现而已。我现在还有一些疑问,不能了解诸法的道理,唯有那位瞿昙沙门始能解除我的狐疑。我现在可往至于瞿昙之处,去请问其义。

  这时,须拔梵志就到双树间,到了阿难之处,白阿难说:「我听说世尊今天将取入于灭度,是否为实在的吗?」阿难回答说:「实在有其事的。」须拔白言说:「我至今天,还有些狐疑,唯愿听许我白世尊如下之语:余人(我)不能了解六师所说的,是否能得拜见沙门瞿昙,以便听其所说吗?」阿难回答说:「止!止!须拔!不可打娆如来!」

  像如是的再三要求,而又白阿难说:「如来出现在世,乃非常的难以遇到之事,如优昙钵华,时时乃有而已,如来也是如是的,为时时乃得出现耳。而我现在观察如来乃足够解我的狐疑的人,我现在要请问的事,实在不足言(没有甚么)。但是,现在,阿难!你却不允我去拜见世尊。我曾经听说如来乃却观无穷,前睹无极(过去未来的一切都能了知的很详细,都能容纳),然而今天,唯独不能见到接纳于我。」

  这时,世尊曾以天耳,遥闻须拔向阿难作如是的论议。那时,世尊就告诉阿难说:「止!止!阿难!不可遮止须拔梵志。所以的缘故就是:他这次到这里来,乃会多所饶益的,如我为他说法的话,就能得到度脱的!」

  这时,阿难就对须拔说:「善哉!善哉!如来现在听许你进入里面去问法。」这时,须拔听此语后,乃欢喜踊跃,不能自胜。须拔就到了世尊之处,头面礼足之后,坐在于一边。当时,须拔白世尊说:「我现在欲有所请问,唯愿听许!」这时,世尊告诉须拔说:「现在正是时候了,可以发问了。」

  这时,须拔白佛说:「诸有沙门,乃异于瞿昙你的。他们都知诸算术,多所过度(度很多人),所谓不兰迦叶(富兰那迦叶,否认果报的偶然论者)、阿夷端(阿耆多翅舍钦婆罗。唯物,断灭论者。)、瞿耶楼(末伽梨瞿舍梨,宿命论者)、波休迦旃(婆浮陀伽旃那,机械论者,如以他的见地,来说其它的事)、先毗卢持(散若夷毗罗梨沸,诡辩论者)、尼揵子(苦行,裸形的外道)等是。如此之人,到底知道三世之事吗?或者为不了解吗?在此六师之中,又有那一位能胜于如来您吗?」那时,世尊告诉他说:「止!止!须拔!不可问此义,为甚么要费神问此胜如来与否之事呢?我今天在这里,当会对你说法,你就要善思念!」须拔白佛说:「我现在也正要问深义,唯愿世尊在此时讲说!」

  那时,世尊告诉他说:「我最初学道时,年龄为二十九。为了欲度人民之故,至于三十五年(岁)时,都在外道中学习,自此以来,更不再见过沙门、婆罗门。在那些大众当中,并没有八贤圣之道(八正道)的话,就没有所谓沙门的四果(自须陀洹,乃至阿罗汉)。这就是所谓,须拔!所谓世间空虚,更没有真人之得道的人了。在那贤圣法中,有贤圣法的人的话,就会有沙门之四果之报。所以的缘故就是:如果有沙门四果之报,都是由于贤圣的八品道之故。如果,须拔,如果我不得无上正真之道的话,那就是均为不得贤圣的八品道之故,由于能得贤圣的八品道,故能成就佛道的。因此之故,须拔!应当求方便,去成就贤圣之道(八正道)。」

  须拔又白佛说:「我也乐闻贤圣的八品道,唯愿演说其道!」世尊告诉他说:「所谓八道,就是:等见、等治(正思惟)、等语、等命、等业、等方便(正精进)、等念、等三昧(正定)。这就是所谓,须拔!就是所谓贤圣的八品道。」

  这时,须拔就在于座上得法眼净。那时,须拔就对阿难说:「是这样的,我现在快得善利了,唯愿世尊听允我为沙门(托他向佛请愿)。」阿难回答说:「你现在自己到世尊之处,去求作沙门为是!」那时,须拔就再到世尊之处,头面礼足之后,白世尊说:「唯愿世尊,听允我作为沙门!」那个时候,须拔就因此而成为沙门之身,着三法衣,这时,须拔曾仰观世尊的尊颜,就在于其座上,有漏心解脱(脱离有烦恼的心)。那时,世尊告诉阿难说:「我最后的弟子之中,就是所谓须拔是(最后的弟子)。

  那时,须拔白佛说:「我现在听说世尊您要在于半夜取入于般涅槃,唯愿世尊先听许我取入于涅槃,我乃不堪见到如来之先取入于涅槃!」那时,世尊乃默然允许他。所以的缘故就是:过去恒沙的诸佛世尊,其最后取证的弟子,都先取入于般涅槃,然后如来才取入于灭度。这是诸佛世尊的常法,并不是只适于今天而已。这时,须拔见世尊已允许他,就在于如来前,正身正意(端正身心),系念在于前,在于无余的涅槃界,而取入于灭度。当时,此地乃六变振动。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一切行无常  生者必有死

  不生则不死  此灭为最乐

  (一切的行,都是无常的,有生的话,必定会有死的。如果不生的话,就不会有死,这种寂灭,乃最为快乐的!)

  这时,世尊告诉阿难说:「从今以后,敕令诸比丘们,不可以卿仆相向(相称),大的称为尊,小的称为贤,互相看顾,都如同兄弟一样。从今以后,不得称父母所作的名字。」这时,阿难白世尊说:「从今以后,诸比丘们应当怎样自称自己的名号呢?」世尊告诉他说:「如果小比丘向于大比丘时,就称号为长老,大比丘向于小比丘时,就称其姓字。又诸比丘欲立字的话,当依三尊。这乃是我的教诫!」

  那时,阿难听世尊所说,乃欢喜奉行!

  三七

  大意:本经叙述阿须伦向佛说:大海中有八种未曾有法,使诸阿须伦们乐在于其中。佛陀则开示而说:在如来法中,也有八种未曾有之法,使诸比丘乐在于其中。阿须伦听佛所说后,乃忏悔自己所造的不善业。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鹿野苑中,和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在。

  那个时候,波呵罗阿须伦,以及牟提轮天子,都在于非时(不是平常见佛之时),到了世尊之处,头面礼足后,坐在于一边。这时,如来乃问阿须伦说:「你们是否甚乐在于大海中吗?」阿须伦白佛说:「实在是快乐,不是不快乐。」世尊告诉他们说:「大海里面,有甚么奇特之法,你们看见后,才在那里娱乐的呢?」阿须伦白佛说:「在大海里面,有八种未曾有之法,诸阿须伦才会娱乐在其中的。那八种呢?于是(是这样的):

  (一)大海里面,极为深,而且很广,就是为之初未曾有之法。(二)又次,大海里面有如此的神德:四大江河的每一河,都引率五百河,投入于大海,顿时便失去了其本来的名字,就是所谓的第二未曾有法。(三)又次,大海中的水,都同为一个滋味,就是所谓的未曾有之法。(四)又次,大海里,都按时潮贺,并未失去其时节,就是所谓的第四未曾有之法。

  (五)又次,大海中为鬼神所居之处,有形之类的,没有不在大海中的,就是所谓第五的未曾有法。(六)又次,大海之中,都容纳极大的形体之物,如百由旬之形、千由旬之形,乃至七千由旬之形的,而也不会觉得为逼迮,就是所谓的第六未曾有之法。(七罔又次,大海之中,乃出若干种的珍宝,如砗磲、玛瑙、真珠、琥珀、水精、琉璃,就是所谓的第七未曾有之法。(八)又次,大海之中,下面有金沙,又有须弥山,为四宝所成的,是所谓的第八未曾有之法。以上就名叫做八种未曾有之法,使诸阿须伦娱乐在于其中的。」

  这时,阿须伦白世尊说:「在如来之法之内,到底有甚么奇特,能使诸比丘们看了之后,会娱乐在于其中的呢?」佛陀告诉阿须伦说:「有八种未曾有之法,使诸比丘们娱乐在于其中的。那八种呢?(一)在我的法中,都为戒律具足,没有放逸之行,就是所谓初未曾有之法。诸比丘们看见之后,都娱乐在于其中,如那大海之极深且广那样。(二)又次,在我的法中,有四种姓的人,在于我法当中作为沙门的话,就已不录其以前之名,已更作其余之字,犹如那大海的四大江河皆投入于大海时,同为一味那样,更没有其它的名,就是所谓的第二未曾有之法。(三)又次,在我法中,乃有施设禁戒,都相随也不越叙,就是所谓的第三未曾有之法。(四)又次,在我法中,都均同于一味,所谓贤圣的八品道味,就是所谓第四未曾有之法。有如大海之悉同一味那样。

  (五)又次,在我法之中,乃有种种法之充满于其中,所谓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真直行(八正道,计为三十七道品),诸比丘见后,都娱乐在于其中,有如那大海之诸神居在于其中那样,就是所谓的第五未曾有之法。(六)又次,在我法中,有种种的珍宝,所谓念觉意宝、法觉意宝、精进觉意宝、喜觉意宝、猗觉意宝、定觉意宝、护觉意宝,就是所谓第六未曾有之法。诸比丘们看见之后,都娱乐在于其中,有如那大海之出种种珍宝那样。(七)又次,在我法中,诸有众生之类,都剃除须发,着三法衣,出家学道,在于无余的涅槃界,而取于灭度。而在我的法中,并没有增减,如那大海之投入诸河,也没有增减那样,就是所谓的第七未曾有之法,诸比丘看见之后,都娱乐在于其中。(八)又次,在我法中,有金刚三昧,有灭尽三昧,一切光明三昧,得不起三昧,种种的三昧,不可以称计之多,诸比丘看见之后,都娱乐不已,如那大海下面之有金沙那样,就是所谓的第八未曾有之法。诸比丘看见之后,都娱乐于其中,在于我法里,乃有如此八种的未曾有之法,诸比丘在于其中,甚自娱乐的。」

  这时,阿须伦白世尊说:「在如来法中,就是有一种未曾有之法的话,就胜过于那海中的八种未曾有之法,有百倍、千倍,实在不可以为比,所谓贤圣之八道是也。善哉!世尊!快说这些话!」

  那时,世尊渐渐和他说法,所谓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就是不清净之想,漏乃为大患,出要为最妙等法。那时,世尊由于看见他的心已开意已解,就将诸佛世尊常所说法的:苦、集、尽(灭)、道等四谛的真理,都尽和他讲说。

  那时,阿须伦便作如是之念:应该有五谛,而现在世尊却只说四谛,和诸天们讲说时,就说五谛?当时,天子曾在于佛陀讲座的席上得法眼净。这时,阿须伦白世尊说:「善哉!世尊!快说这些法!现在欲回去了。」世尊告诉他说:「宜知是时。」(时间差不多了。)阿须伦就从座站起,头面礼足之后,依来处而回去。

  这时,天子对阿须伦说:「汝现在内心所念的,极为不善。你怎么说:「如来和诸天讲说时,都讲五谛,和我(指阿须伦)说法时,却只说四谛」呢?所以然者(你要晓得怎么一回事):诸佛世尊始终并没有二言,诸佛始终并不舍弃众生,说法也不懈倦,说法又不穷尽,同时,又不选择人而说法,都是以平等心而说法。佛陀说有四谛,所谓苦、集、尽(灭)、道是。你现在不可以作如是之念,不可毁呰如来说有五谛。」

  这时,阿须伦回答说:「我现在所造的不善之业,我自当忏悔!须要再到如来之处,去更问此义。」

  那时,阿须伦及天子,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三七四

  大意:本经叙述天地会大动的原因有八种的因缘:第一为大风、火、水、地之起变动。(二)菩萨从兜率天降入母胎时,(三)菩萨出母胎时,(四)菩萨出家学道成正觉时,(五)如来取灭度时,(六)神足的比丘变现神通时,(七)诸天由宿福得作帝释、梵天王时,(八)众生福尽,国王不乐于本邦,各相玫伐时。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天地会大动的原因,有八种因缘。那八种呢?比丘!当知!此阎浮里地,南北的长度为二万一千由旬,东西的幅度为七千由旬,厚度为六万八千由旬,水之厚为八万四千由旬,火的厚度也为八万四千由旬,火下有风,厚度为六万八千由句,风的下际有金刚轮,过去的诸佛世尊的舍利,都尽在于那个地方。比丘!当知!或者有时,大风正动之时,火也会动;火既动,则水便会动;水既动,则地便会动,这就是所谓第一种因缘,使地会大动的因素。

  又次,菩萨从兜术天降神来下,而在于母胎中之时,这时,大地也会大动,就是所谓的第二种因缘,使地大动。又次,菩萨降神而出母胎之时,天地也会大动,就是所谓的第三种因缘,使地大动。又次,菩萨出家学道,而成就无上正真的正觉之时,在这时,天地会大动,就是所谓的第四种因缘,使地大动。又次,如果如来进入于无余的涅槃界,而取灭度的话,在于此时,天地会大动,就是所谓的第五种因缘,使地大动。

  又次,有大神足的比丘,其心已得自在,而随意欲行无数的变化,或者分身为百千之数,又冉还皈为一。飞行于虚空,而石壁都能通过,踊没都能自由,观地为无地之想,而了悉为空无之时,这时,地也会大动,就是所谓第六种之因缘,使地为大动。又次,诸天之有大神足,神德为无量,从那个天上命终,还生于那个天间,由于宿福之行,而具足诸德,而舍弃其本来的天形,得作为帝释天,或者是梵天王,那个时候,大地也会大动,就是所谓第七种因缘,使大地为之大动。又次,如众生之命终福尽,这时诸国王都不乐于其本邦,各各(各国)都相玫伐,或者会因饥俭而死的,或者会因刀刃而死的,这时天地就会大动,就是所谓的第八种因缘,使大地大动。像如是的,比丘们!有八种因缘,使天地会大动的。」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三七五

  大意:本经叙述阿那律曾思惟八大人念之义,并去问世尊。佛为开示戒胜于闻,在于少欲、知足、闲居、持戒、三昧、智慧解脱、多闻、精进等八大人念之中,乃以精进为上。并教四众应修此八大人念。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尊者阿那律,游化在于四佛所居住过的地方(支提国-众积国的东竹山林)。

  那个时候,阿那律在于闲静之处,便作如是之念:诸释迦支佛的弟子之中,戒德、智慧之成就的人,都是依于戒律,而在于此正法当中,得以长养的。诸声闻当中,如果不具足戒律的话,则这些品类当中的人,都皆离开正法,都不与戒律相应的。如今这二法,也就是戒与闻,到底是那一种法为胜呢?我现在可以将此因缘之本,往问如来:到底此事如何呢?

  阿那律又作如是之念:此法乃是知足的人之所行的,并不是贪欲无厌之人所行的。为少欲者之所行的,并不是多欲者之所行的;此法应该是闲居者之所行的,并不是愦闹者之所行的;此法一定是持戒之人所行的,并不是犯戒者之所行的;也是三昧者之所行的,并不是乱心者之所行的;是智慧者之所行的,并不是愚者之所行的;为多闻者之所行,并不是少闻者之所行的。

  这时,阿那律乃思惟此八大人念(八大人觉,为圣者之大力量人所觉知思念的八种法),而私自发言说:现在我应到世尊之处,去请问其义。那时,世尊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波斯匿王邀请如来,以及比丘僧,夏坐九十天。当时,阿那律则渐渐的在于人间,率引五百位比丘游化,而转至于舍卫国(由支提国的东竹山林至祇园),到达如来之处,行头面礼足之礼后,坐在于一边。这时,阿那律白世尊说:「我在闲静之处,思惟如是之义:戒与闻,此二种法,到底是那一种为胜呢?」

  这时,世尊乃与阿那律说如是之偈而说:

  戒胜闻胜耶  汝今起狐疑

  戒胜于闻者  于中何狐疑

  (戒为胜呢?或者闻为胜呢?你现在生起狐疑。说真的,戒乃胜于闻的,在此里面,还有甚么可狐疑不解的呢?)

  所以的缘故就是:阿那律!当知!如果一位比丘之戒成就的话,便能得定意(禅定),已得定意的话,便能获得智慧,已得智慧的话,便能得多闻,已得多闻的话,便能得解脱,已得解脱的话,就能在于无余涅槃而取灭度,由于此,而可以明白,乃是以戒为最胜的。」

  这时,阿那律就向世尊说出他刚才所念的八大人之念。佛陀告诉阿那律说:「善哉!善哉!阿那律!你现在所念的,正是大人(圣者)之所思惟的。所谓少欲知足、在闲居之处、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多闻成就(包括精进成就)是。你现在,阿那律!应当建立其意,思惟八种大人之念。那八种呢?因为此法乃为精进者之所行的,并不是懈怠者之所行的。所以的缘故就是:弥勒菩萨应该当三十劫时会成就无上正真等正觉,然而我乃以精进之力,去超越他之前,而成佛的。

  阿那律!应当知道!诸佛世尊都均为同于一类,都同其戒律、解脱、智慧,并没有异。也同样为空、无相、无愿,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而庄严其自身,令人视而没有厌足,也不能见其顶的,都一样的,并没有不同。唯有不同的就是精进之一项,在于过去与当来的诸佛世尊当中,所谓精进的,我乃为最胜的。因此之故,阿那律!这第八种的大人之念,就是以此为最上,为最尊,为最贵,为没有可喻,犹如由乳而有酪,由于酪,而有酥,由于酥,而有醍醐,此醍醐,在于其里面,乃为最上,为没有比的。这也是如是,这精进之念,在于八种大人之念中,乃最为上,实没有比的!

  因此之故,阿那律!应当要奉持八大人之念,也应该对四部众,分别去为他们解说其义。假如当八大人念,流布于世间的话,就能令我的弟子,均当成就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的。所以的缘故就是:我的法,乃少欲者之所行的,并不是多欲的人之所能行的。我的法,乃为知足的人之所行的,并不是没有厌足者之所行的。我的法,乃为闲居者之所行的,并不是在于闹乱的众中者之所行的。我的法,乃为持戒者之所行的,并不是犯戒者之所行的。我的法,乃为禅定者之所行的,并不是乱心者之所行的。我的法,乃为有智的人之所行的,并不是愚者之所行的。我的法,乃是多闻者之所行的,并不是少闻者之所行的。我的法,乃为精进者之所行的,并不是懈怠者之所行的。因此之故,阿那律!四部之众,都应该求方便,去行此八大人之念。像如是的,阿那律!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阿那律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七六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说少欲、知足、闲居、持戒、三昧、智慧解脱、多闻、精进等八大人念之成就,乃胜于刹利、婆罗门、长者、沙门、四天王、三十三天、魔王、梵天王等八部之众,因此,当修行此八法。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八部之众,你们应当要知道!那八部呢?所谓刹利众、婆罗门众、长者众、沙门众、四天王众、三十三天众、魔王众、梵天王众是。比丘们!当知!我从曩昔以来,曾到刹利众(王、武士)当中,共相问讯,和他们言谈讲论,并没有人能和我相称等的,我乃独步而没有侣,也没有人能俦匹的。我乃少欲知足,念不错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多闻成就、精进成就。

  我又自己忆念,曾到过婆罗门众中,以及长者的众中,沙门的众中,四天王众当中,三十三天众中、魔王众当中,梵天王众当中,去和他们共相问讯,和他们言谈讲论,而为独步无侣,也没有能和我相俦匹的众生。我在于他们当中,为最尊,也没有相等伦的。我乃少欲知足,意不错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多闻成就、精进成就。

  我当在那个时候,在于八部众当中,乃为独步无侣,乃为那些众生作大的覆盖的。那时,八部之众,都没有能见顶的,也不敢瞻颜,更何况当共我论议的呢?所以的缘故为何呢?因为我并不看见天上、人中、弊魔,或魔天、沙门、婆罗门等众当中,有能成就此八法的众生,除了如来之存在外,都不能论及的。因此之故,比丘们!当求方便,去行此八法。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三七七

  大意:本经叙述给孤独长者在于四城门、大市中、家中行路,以及向于佛、比丘僧等八处,平等惠施,佛陀赞叹他,并为他说布施给贤圣之众,乃能施少而获福多,施多则获福也多。末后劝他当用喜悦心去供养圣众。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阿那邠邸(给孤独)长者,曾往至于世尊之处,行头面礼足之礼后,坐在于一边。那时,世尊告诉长者说:「长者!你在家中,是否常行广施吗?」

  长者白佛说:「我对于贫家都实行惠施,昼夜都不断。如在四城门中,以及大市中、家中的行路,和佛陀、比丘僧等处,所谓八处,都举行惠施。像如是的,世尊!其有所须要的,如须要衣时,就惠施衣,须食就与其食,国中的珍宝,终不违逆(作得到的都尽造,都不惜其所有的财物)。那些衣被、饮食、床卧之具、病瘦时的医药,都均施与大家。也有诸天来到我处,在于虚空中,告诉我说:『你应该分别尊卑(看清楚对方是贤或者是愚),要知道这种人是持戒的人,这种人是犯戒的人。布施给与此人,乃会获福,布施给与那人,是不会有福报的』等。但是我的心乃为平正,而不分彼此,不起增减之心,乃以普等(一切都平等)的慈心,去对于一切众生。再者,众生乃依命根而得以存形,有饮食,就能生存,没有饮食的话,则生命就不济。施惠及与一切众生的话,其福报为无量,受其果报,并不会有增减的。」

  佛陀告诉长者说:「善哉!善哉!长者!以平等布施的话,福德乃为第一尊贵的。但是也应知道!因为众生之心,又有胜与劣的。如布施给与持戒的人,乃胜过于布施给与犯戒的人的。」

  这时,虚空中的神、天,都称赞无量(非常的称叹而欢喜),实时说此偈而说:

  佛说择施尊  愚众有增减

  求其良福田  何过如来众

  (佛陀说选择布施之尊法,因为愚痴的的众生乃有增减的。如果欲求其良福田的话,那里能胜过于如来的圣众呢?)

  今天世尊所说的,实在极为快哉的了!说:布施给与持戒的人,乃胜过于布施给与犯戒的人的。

  那时,世尊告诉阿那邠邸长者说:「现在当会给你讲说贤圣之众,你听后应该善思念它,应抱在于心内。或者布施虽少,而获福会多,或者布施多,而获福为多。」阿那邠邸长者白佛说:「唯愿世尊,敷演其义!怎么叫做施少而获福多?怎么叫做施多而获福也多呢?」

  佛陀告诉长者说:「对于这些:向阿罗汉(阿罗汉向)、得阿罗汉(证阿罗汉果的圣者,以下同),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须陀洹、得须陀洹(所谓四向四果,四双八辈的贤圣者是)。这就是所谓,长者!就是所谓向于这些贤圣之众,去行布施的话,则布施之物虽为少,而所获的福报乃非常的多,布施多,则获福也会多。」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四向成就人  四者成果实

  此名贤圣众  惠施获福广

  (这些四向之成就的人〔须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罗汉向〕,以乃四种成就果实的人〔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这些人就名叫贤圣之众,惠施给他们的话,获福会非常的广的。)

  过去久远之时的诸佛世尊,也是同样的有了如此的贤圣之众,如同我现在没有不同。就是当来的诸佛世尊出现在于世间的话,也是一样的会得如此的贤圣之众的。因此之故,长者!应该发欢喜悦心,去供养这些圣众。」

  这时,世尊与这位长者讲说微妙之法,使他立于不退转之地。长者听法后,喜庆无量,就从其座位站起,行头面礼足之礼后,绕佛三匝,然后退下而去。

  这时,阿那邠邸长者听佛所说,乃欢喜奉行!

  三七八

  大意:本经叙述如以随时、鲜洁、自手、无憍恣心、不望回报、求解脱、求施良田、以及为众生而不为己等八事去行财物的惠施的话,所获的福报会为无量,会渐至于灭度。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善男子、善女人,用财物惠施时,能获得以八事的功德(八种善人施,就能获福无量)。那八事呢?第一就是随时惠施,并不是非时,第二就是以鲜洁惠施,并不是以秽浊,第三就是手自(亲手)斟酌,不使他人,第四就是誓愿惠施,并不是以憍恣心,第五就是解脱惠施,而不希望其报,第六就是惠施为求灭度,不是求生天,第七就是施求良田,而不施荒地,第八就是虽然持此功德,惠施与众生,但是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像如是的,比丘!善男子、善女人,以财物惠施与人,获得以八事的功德。」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智者随时施  无有悭贪心

  所作功德已  尽用惠施人

  此施为最胜  诸佛所加叹

  现身受其果  逝则受天福

  (有智慧的人,会以随时而布施与人〔应时惠施〕,没有悭贪的心,所作的功德完毕后,都尽用以惠施与人。这种布施,乃为最胜的,为诸佛所加称叹的。现在身会受其果报,逝世之后,则会受天的福报的。)

  因此之故,比丘们!如果欲求其果报的话,应当行此八事的布施。其福报为无量,为不可胜计之多,会获得甘露之宝,渐渐的至于灭度(涅槃)。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三七九

  大意:本经叙述如行八种邪道(与八正道相反的法)的话,就是趣于泥犁(地狱)之路,假如行八正道的话,就是向于涅槃之道。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现在应当讲说趣于泥犁(地狱)之路,以及向于涅槃之道的法,听后要善思念它,不可以使其漏失。」诸比丘们白佛说:「如是!世尊!」诸比丘就从佛受教。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甚么叫做趣泥犁之路?甚么叫做向涅槃之道呢?邪见就是趣于泥犁之路,正见则为向于涅槃之道,邪治(邪思惟)就是趣于泥犁之路,正治(正思惟)就是向于涅槃之道;邪语就是趣于泥犁之路,正语则为向于涅槃之道;邪业乃为趣于泥犁之路,正业则为向于涅槃之道;邪命则为趣于泥犁之路,正命则为向于涅槃之道;邪方便(邪勤)则为趣于泥犁之路,正方便(正精进)则为向于涅槃之道;邪念则为趣于泥犁之路,正念则为向于涅樊之道;邪定就是趣于泥犁之路,正定就是向于涅槃之道。这就是所谓,比丘们!所谓趣于泥犁之路,与向于涅槃之道。诸佛世尊常常所应说的法,现在已说完的了。你们应该乐在于闲居之处(静寂的地方),在树下,或露坐,去念念而行此善法,不可有生起懈慢之心。如果现在不勤行的话,后悔会来不及的!」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结颂如下:)

  非时.泥犁.道  须伦天.地动

  大人八念.众  善男子施.道

  ((一)非时经〔八难经〕,(二)泥犁经,(三)遗道经,(四)阿须伦经,(五)天地动经,(六)八大人念经,(七)八部众经,(八)广施经,(九)善男子经,(十)邪、正道经。)

  增一阿含经卷第三十七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