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增一阿含经白话文:卷第三十三

增一阿含经白话文卷第三十三 等法品第三十九

  概要:本品叙述知法、知义、知时等七法,依次为:以昼度树的七喻来譬喻贤圣的弟子之事,七事水喻之人,圣王之七法,七识的住处、七觉意、转轮圣王的七宝之事,其七宝成就之相,童真迦叶的证悟,满愿子之为舍利弗说明七车之喻等。

  三四五

  大意:本经叙述如能成就知法、知义、知时、自知、知足、知入众、观察众人等七法的话,就能得尽诸漏,便能在于现法当中受乐无穷。当求方便,去成就此七法。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有比丘,能成就七法的话,就能在于现法当中受乐无穷,欲得尽诸有漏,便能获得。那七法呢?于是(就是这样的):一位比丘能知法、知义、知时,又能自知,又能知足,又能知道入于大众当中,能观察众人,就是所谓的七法。」

  甚么叫做比丘之知法呢?于是(是这样的):比丘们!知法就是所谓知道契经、祇夜(重颂)、偈(孤起颂)、因缘、譬喻、本末、广演(论议)、方等、未曾有、广普(无问自说)、授决(受记)、生经(本生)。如果有比丘不知道法的话,就是不知道此十二部经,这乃不是比丘。由于其比丘能解了法之故,名叫做知法。像如是,就是比丘之解了于法的了。

  甚么叫做比丘之解了义呢?于是,比丘们!知道如来的机趣,解了深义,并没有半点的疑难是。如果有比丘不能解了深义的话,这乃不是比丘,由于其比丘能了知深义之故,才名叫做解义的。像如是,就是比丘之能分别义。

  甚么叫做比丘之知道其时宜呢?于是,比丘们!所谓知道其时节,就是说:可修观的时候,便去修观,可修止的时候,便去修上,可以默然,就知道应默然,可以行,就知道去行,可以诵,就知道去诵,可以授之于前人时,便去授之于前人,可语之时,就知道而语。如果有比丘不知道这些事,而不知道止、观,进、止之宜的话,这乃不是甚么比丘。假若又有比丘知道其时节,而不失去其时宜的话,就名叫做随其方宜。像如是的,就是比丘之知其时宜。

  甚么叫做比丘之自能修己呢?于是,比丘们!能自知修己就是这样的:『我现在有此见闻念知,有如是的智慧,行步进止,都恒随正法。』如果有比丘不能自知智慧之宜,不能知道出入行来的话,这乃不是甚么比丘,由于其比丘能自修己进止之宜之故,才名叫做自修己行。这就是所谓比丘之能自知己的了。

  甚么叫做比丘之自知止足呢?于是,比丘们!能自筹量睡眠、觉寤、坐卧、经行、进止之宜,都能知止足(知量)。如果有比丘不能知道这些的话,就不是甚么比丘,由于其比丘能解了这些法之故。才名叫做知足。像如是的比丘,名叫知足。

  甚么叫做比丘之知道入于大众呢?于是,比丘们!能分别大众,知道这是刹利种,这是婆罗门众,这是长者众,这是沙门众。我应当以此法,而适宜于那些不同的大众当中,可以语,可以默等事,都能知道。如果有比丘不知道入于大众的话,就不是甚么比丘。由于其比丘能知道入于大众之故,才名叫做知道入众的。这就是所谓比丘之知道入于大众是。

  甚么叫做比丘之知道众人的根元(胜劣)呢?比丘!当知!有二种人。那二种呢?其中或者有一人,欲往至于园中去亲觐比丘,其中的第二人,不喜欢于往至于比丘之处去觐见他。欲至于园中去亲觐比丘的那一种人,此人就是最为上的了。比丘!又有二种人。那二种呢?其中的一人虽至于比丘之处,然而不问讯时宜。其中的第二人,也不往至于寺中去拜见比丘。那一位至于寺中的人,为最第一的。

  比丘!又有二种人。那二种呢?其中的一人,至于比丘之处去问讯时宜,其中的第二人,并不至于比丘之处去问讯时宜。那位至于寺中的人,就是最尊第一,是超出于那人之上。比丘!又有二种人。那二种呢?其中一人至于比丘之处,至心(专心一意)的听法,其中的第二人并不至于比丘之处,不至心一意的听法。那位至心的听法的人,在那些人中,乃最为第一。

  比丘!又有二种人。那二种呢?其中有一人能观察法,能受持讽诵,其中的第二人不能受持讽诵。那位能受持讽诵的人,在于这些人当中,乃最为第一的。比丘!又有二种人。那二种呢?其中有一人,闻法而能解其义,其中的第二人,闻法而不能解其义。那位闻法而能解义的人,在这些当中,乃最尊而第一的人。

  比丘!又有二种人。那二种呢?其中有一人闻法,对于法,乃能成就,其中的第二人,不闻法,对于法不能成就。那位闻法,而对于法能成就的人,在这些人当中,乃为第一人。比丘!又有二种人。那二种呢?其中一人闻法而能堪忍修行,能分别护持正法,第二人则不能堪忍修行其法。那位能修行法的人,在于这些人当中,乃为最尊第一的。犹如有了牛,而有了酪,又由于酪,而有了酥,由于酥,而有了醍醐,醍醐就是最为第一,并没有能及的。这也是如是,如有人能修行的话,此人就是最为第一,并没有能及的人,这叫做比丘之能观察人根。如果有人不能了解此义的话,就不是甚么比丘。由于其比丘闻法而能分别其义,就为之最上的,像如是的比丘,乃能观察人根的。

  如果有比丘能成就此七法的话,就能在于现法当中快乐无为,其意欲断诸漏,也不会有疑的。因此之故,比丘们!当求方便,去成就此七法。像如是的,比丘!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三四六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举出昼度树之华叶凋落、华实弃于地、树作为灰色、树生罗网、树生雹节、雹渐开敷、华开而香遍等,比喻贤圣弟子之发心出家、出家舍俗、游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证果之戒德香等。也教人当求方便,成就此戒德之香。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三十三天(忉利天)的昼度树(波利质多树,香遍树),本来其纵广为五十由旬,高度为百由旬,东西南北,都荫覆为五十由旬,三十三天的诸天们都在那个地方,于四月里,自相娱乐。比丘!当知!或者有一个时候,那株昼度树的华叶凋落,萎黄在于地上。那个时候,诸天看见此瑞应之时,都普怀欢喜,欣情都由内而发而说:『此树在于不久之时,当会更生其华实。』

  比丘!当知!或者有一个时候,那株树的华实都均凋落,都捐弃在于地。这时,三十三天们,乃会倍加欢喜,会自相谓言而说:『此树在于不久之时,当会作为灰色的。』比丘!当知!又经历数时之时,那株树便作为灰色。这时,三十三天们已经看过此树已作为灰色,就甚怀喜悦,自相谓言而说:『现在此树已作为灰色,不久之后,当会再生罗网(生花蕾)。』

  这时,三十三天看过此昼度树已生罗网时,都知道不久当会生雹节(生开放中的蕾。中阿含说为生如鸟喙,也就是花蕾饱满后,顶端乌尖细,有如鸟喙。那时,三十三天们看过之后,又怀欢喜而说:『此树今天已生雹节,不久当会再开敷。』比丘!当知!三十三天们已看过此树渐渐的开敷,就各怀欢喜而说:『此树已渐渐的开敷,不久当会都着于华(满树开华)。』

  比丘!当知!或者有一时,其树普遍的开敷,就都怀欢喜而说:『此树今天都均着华(满树开华)。』那时,此香逆于风,在百由旬内,没有不嗅闻其香的。那时,诸天在于四月之中,在那个地方自相娱乐,其乐乃不可以计量的。

  这也是同样的道理的,如贤圣的弟子,意欲出家学道之时,即类似于那株树之始欲凋落那样。又次,贤圣的弟子,捐弃其妻子与钱财,由于信心坚固,而出家学道,而剃除须发的话,就类似于那株树之树叶落在于地那样。比丘!当知!如贤圣的弟子,没有贪欲之想,而除去不善之法,念持于欢喜(离开凡俗而生欢喜的心),游志于初禅(心入于初禅)的话,就是类似于那画度树之作为灰色那样。

  又次,贤圣的弟子,有觉、有观已息止(寻伺已灭),内有欢喜,而专其一心,而为无觉、无观(无寻无伺),而游心于二禅(由定而生喜乐)的话,就类似于那株树之生罗网那样。又次,贤圣的弟子,念而有护,自觉其身有乐,为诸贤圣所求的,护念具足(离喜妙乐,所有之乐,此为最乐),游心于三禅的话,就类似于那株树之生雹节那样。又次,贤圣的弟子,苦乐都已尽,已没有先前的愁忧,已无苦无乐,而护念清净(舍念清净),而游志于四禅的话,就类似于那株树之渐渐开敷那样。

  又次,贤圣的弟子,尽诸有漏,而成就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在于现法当中,而自娱乐,所谓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再受胎,如实而能知道的话,就类似于那株树之均悉敷花那样。这时,贤圣的弟子的戒德之香,定会遍闻于四方的远处,没有不称誉的人。在四月之中,而自娱乐,游心于四禅,而具足于行本的。因此之故,当求方便,成就戒德之香。像如是的,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三四七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以七种事于水的人作为譬喻,而简别七种不同层次的人。(一)不善之法遍满其身的人,就如同沉没在于水底的人。(二)退失善法,而且造恶的人,就如出水面,而又沉没水内那样。(三)有信的善根,而不更进的人,有如出水而观看那样。(四)证须陀洹的人,如出水而住那样。(五)证斯陀含的人,如欲渡水的人。(六)证阿那含的人,如欲至于彼岸的人。(七)证阿罗汉的人,有如到彼岸的人。当在于闲居静处、树下去坐禅,不可以生起懈怠之心。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现在将说七种事水之喻,学佛的人,也是如是。你们要注意的听!要专心一意的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义。」诸比丘们回答说:「如是!世尊!」

  世尊告诉他们说:「甚么叫做七种事水之喻,而类似于人呢?犹如有人,(一)沉没在于水底,(二)如又有人,暂出于水,而还沉没,(三)如又有人,出水观看,(四)如又有人,出头而住,(五)如又有人,于水中行,(六)如又有人,出水而欲到彼岸,(七)如又有人,已到达于彼岸。这就是所谓,比丘!所谓七种事水之喻,出现于世间之义。

  (一)到底是那一种人沉没在于水底,而不得浮出呢?于是(是这样的:)或者有一人,被不善之法,遍满于其体(全身的恶业贯盈),当应经历劫数之久(一劫以上),不可能疗治,这就是所谓此人沉没在水底之义。(二)那一种人浮出于水面,而又沉没于水底呢?或者有一种人,其信根渐渐的微薄,虽然有了善法,但是并不牢固。如最初,其身、口、意虽然行善,但是后来,其身、口、意又行不善之法,在其身坏命终之后,转生地狱之中,这就是所谓此人乃浮出水面后,又再沉没之义。

  (三)那一种人出水面,而观看呢?于是(是这样的),或者有一种人,有了深信的善根,其身、口、意虽然行善,但是却不更增益其法,而自守而住,其身坏命终之后,转生于阿须伦(阿修罗)之中,这就是所谓此人虽出水面,但只知观望而已。(四)那一种人出水面而住呢?于是,或者有人有深信而精进,而断除三结使,更不再退转(证须陀洹,入流,初果),必定会至于究竟,而成就无上之道,这就是所谓此人乃出于水面而住之义。

  (五)那一种人为之欲渡水呢?于是,或者有人有了信根而精进,都恒怀惭愧,而断除三结使,其淫、怒、痴也已微薄,而来至于此世间断灭苦际(证斯陀含,一来,二果),这就是所谓此人乃欲渡水的人。(六)那一种人欲至于彼岸呢?或者有一种人,有信根,而精进,而断下五结(五下分结)成就阿那含(不还,三果),就会在于那个地方(色界天)般涅槃(寂灭),更不来此世间,这就是所谓此人乃欲至于彼岸的人。

  (七)那一种人已至于彼岸的呢?于是,或者有一种人,有信根,都精进而怀惭愧,已尽诸有漏而成就无漏,在于现法当中,而自娱乐,所谓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再受胎,如实而能知道。在于此无余的涅槃界,而般涅槃(证阿罗汉果),这就是所谓此人已渡水,而至于彼岸的人。

  这就是所谓,比丘!所谓有此七种人之水喻,已向你们说过。诸佛世尊之所应该修行,而接渡人民的,现在都已施行过了。你们应当常在于闲居的静处,或者在于树下,当念坐禅,不可以起懈怠之心,这就是我的教诲!」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三四八

  大意:本经叙述圣王如成就城郭、城门、城池、谷米、薪草、兵器、知人等七法的话,就不会被怨家盗贼所擒获。而比丘如成就净戒、护根、多闻、方便、四增上心、四神足、分别阴界入,以及十二因缘等七法的话,则弊魔波旬就不得其便。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一位圣王在于远国治化之时,如能成就七法的话,就不会被怨家盗贼所擒获的。那七法呢?(一)其城郭极为高峻,修治极为齐整,这就是所谓那位国王之成就第一种之法。(二)又次,那个城的门户很牢固,这是所谓那个城之成就第二种法。(三)又次,那个城的城外之堑乃极为深,而且很广,就是所谓那个城的成就第三种之法。(四)又次,那个城的城内有好多种种的谷米,其仓库乃盈满,就是所谓那个城之成就第四种法。(五)又次,那个城,乃饶诸薪草,就是所谓该城之成就第五种之法。(六)又次,那个城,乃有很多的器仗(兵器),以备诸战之具,就是所谓该城的成就第六种之法。(七)又次,该城的城主乃极为聪明而高才,能豫知人情,如可鞭,就用鞭,可治,就用治,就是所谓该城之成就第七种之法,使外境不能来侵。这就是所谓,比丘!就是所谓该城的国主能成就此七种法,外人不得娆近的了。

  同样的道理,这些比丘,也是如是的。

  如果能成就七法的话,则弊魔波旬就不能得其便的。那七种呢?比丘!(一)如戒律成就,威仪具足,对于犯小小的戒律尚且会怖畏,更何况是大的戒律?这就是所谓比丘成就此第一之法的话,则弊魔波旬就不能得到其便,犹如那个城,又高广,又极峻,那样,是不可能沮坏的。

  (二)又次,比丘!如果眼根看见色境时,不起想着,也不兴念,具足眼根而没有所缺漏,而保护其眼根;那些耳根之对于声境,鼻根之对于香境,舌根之对于味境,身根之对于触境,意根之对于法境,也是如是,都不起想,如具足意根而没有乱想,具足拥护意根,这就是所谓比丘之成就此第二种法,而弊魔波旬就不得其便,有如那个城郭的门户之牢固那样。

  (三)又次,比丘!多闻而不忘,都恒念思惟正法道教,从前所经历的都皆备知,就是所谓比丘之成就此第三种法,弊魔波旬就不得其便,有如那个城郭的外堑极深而且又广大那样。(四)又次,比丘!多诸方便,对于所有的诸法,则初也善,中也善,竟(后)也善,都具足清净,而得修习梵行。这就是所谓比丘之成就此第四种法,有如那城郭内储有好多的谷米,外寇就不敢来侵入那样。

  (五)又次,比丘!思惟四增上心之法(四禅),也不脱漏。这就是所谓比丘之成就此第五种之法,弊魔波旬就不得其便,有如那城郭之备有很多的薪草,外人就不能来触娆那样。因又次,比丘!证得四神足,所为都无难。就是所谓比丘之成就此第六种之法。弊魔波旬就不得其便,有如那城内所有的器仗(战具)都具备那样。

  (七)又次,比丘!其能分别五阴、六入、十八界,也能分别十二因缘所起之法,这就是所谓比丘之成就此第七法,弊魔波旬不能得其便。有如那城郭之主,为一聪明高才,知道可收则收,可舍则舍那样。

  现在这些比丘,也是如是,都具知分别五阴、十八持(界)、六入的诸病。如果有比丘能成就此七法的话,那弊魔波旬终皈不能得到其便。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当求方宜,去分别阴、持(界)、入,以及十二因缘,而不失去其次第的话,便能度脱魔界,弊魔就不能处入于其中。像如是的,比丘!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三四九

  大意:本经叙述七种神识的住处,也就是依于果报而受生,分为七处以安住其心识,所谓精神状态分为七分,而配当于三界的各类众生的安居处。结语为当居于闲静的树下,去善修其行,不可有懈怠!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现在将说七神上处(七种识神之安住的处所)。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它!」诸比丘回答说:「如是!世尊!」

  这时,世尊就垂告诸比丘们说:「为甚么名叫七神识住处呢?(一)所谓众生有若干种之身,有若干种之想,所谓人,以及天是(人、一部份的天、一部份的堕狱者,其身异、想异,身心都不同)。(二)又有众生,有苦干种的身,而同为一个想,所谓梵迦夷天,初出现于其世间的众生是(色界初禅天的通名。里面的大梵天与梵众天等的天身乃有大小胜劣,但是都同为一想。最初起想都为:我自然有,无能造我者。后来即想:彼是大梵,我为其所化的等,都同一想念)。

  (三)又有众生,有一身,而有若干之想,所谓光音天是(极光净天,色界第二禅天。此天之身相皆同,其思想即互异,苦、非苦之二想交参)。

  (四)又有众生,为一身一想,所谓遍净天是(色界三禅之第三天,此天的有情身都同为一,思想也同为一,同为唯有乐)。(五)又有众生,为无量之空,所谓空处天是(超越一切的色想,也就是将障碍之想消灭,而为空无边处)。(六)又有众生,为无量识,也就是识处天是(超越空无边处,了悟识无边,所谓识无边处)。(七)又有众生,为无有处,为无有处天是(超越一切的识无边处,到达于无所有处之天)。

  这就是所谓,比丘们!就是所谓七识住处(七种识神之住处)。我现在已经讲说七识处,诸佛世尊对于人民所可施行而接度的法,现在都已办完。你们当在于闲居的树下,去善修其行,不可有懈怠之念,这就是我的教诲!」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三五○

  大意:本经叙述均头比丘身患重病,佛陀教他自说七觉意的含义。比丘讲说七觉意之义后,其病则除灭而愈。佛陀就教令大众当求方便,修七觉意。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在那个时候,有一位尊者,名叫均头的,其身罹患重病,乃倒卧在于床褥上,自己不能自由起居。这时,均头比丘曾生如下之念:如来世尊,今天不能见到其垂愍。我又遭重患,生命当在于不久,医药又不接继。我曾经听闻世尊说过:「如有一人未得度的话,我终不舍弃。」(世尊说每一众生都要度脱)。然而今天,独见世尊把我遗弃,为甚么会这样的苦命呢?

  那时,世尊曾以天耳而听到均头比丘作如是之怨叹。这时,世尊就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都集合而赶到于均头比丘之处,去慰问其所患之疾。」诸比丘们回答说:「如是!世尊!」

  世尊就带领众多的比丘,渐渐的至于均头比丘的寮房。那时,均头比丘遥见如来之降临,就自投于地。那时,世尊告诉均头说:「你现在身抱疾患,极为笃重,不须要下床,我自由座下来就是了。」那时,世尊垂告均头说:「你所患的疾病为增,为损(减)?为不增损(不坏不好)吗?是否能堪任受我的教言吗?」

  这时,均头比丘白佛说:「弟子今天所患的乃极为危笃,但为有增无损,所服的药草,没有不周遍的(甚么药都服过了)。」世尊问他说:「瞻视你的疾病的人,到底是那些人呢?」均头白佛说:「诸修梵行的人都来瞻视过。」

  那时,世尊告诉均头说:「你现在是否堪与我说七觉意之法吗?」(三十七助道品中之七菩提分)。均头比丘在于那时,三次自己称说七觉意之名,然后说:「我现在堪任在于如来之前讲说七觉意之法。」世尊说:「如果堪能向如来讲说的话,现在便开始讲说吧!」

  这时,均头白佛说:「所谓七种觉意,到底是那七种呢?所谓(一)念觉意,是如来所说的,(二)法觉意、(三)精进觉意、(四)喜觉意、(五)猗觉意、(六)定觉意、(七)护觉意,就是所谓,世尊!就是所谓有此七种觉意,正是说明这些的!」

  那时,尊者均头说此语后,所有的疾患,都皆除愈,都已没有众恼。当时,均头就白世尊说:「药物当中之最盛的,就是所谓此七觉意之法啊!如果欲言药中之盛的话,实不能超过于此七觉意的。现在思惟此七觉意时,则所有的众病都均除愈的了!」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应该受持此七觉意之法,应该善念讽诵,千万不可以有狐疑之心去向于佛、法、众(僧),这样的话,则那些众生之类的所有的疾患,都均会除愈的。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此七觉意乃甚为难以晓了的,如能了解的话,则一切诸法均能了知,而能照明一切诸法。也如良药之能疗治一切众病那样,犹如甘露之食无厌足那样的。假如不得此七觉意的话,众生之类,就会流转于生死的。诸比丘们!应当求方便,去修习七觉意。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三五一

  大意:本经叙述如转轮圣王之出现在世时,便会有了七宝之应现,而如来出现于世时,便会有了七觉意宝之应现。因此,当求方便,去修习此七觉意之法。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转轮圣王出现在于世间的时候,便会有七宝之出现在于世间。所谓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居士宝、典丘宝,就是其七宝是。这就是所谓转轮圣王出现在世间时,便会有此七宝流布于世间的。

  倘若如来出现在此世间的时候,便会有七种觉意之宝之出现在于此世间的。那七种呢?所谓念觉意、法觉意、精进觉意、喜觉意、猗觉意、定觉意、护觉意,会出现在于此世间。假若如来出现在于此世间的时候,必定会有此七觉意宝之出现在于此世间的。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求方便(精勤的)修学此七觉意。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三五二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广演转轮圣王的七宝,以及四神足,命终会生于天等事。其次为有比丘贪慕轮王的果报,佛陀乃教诫而说轮王犹不免堕于三恶趣,如来的七觉意宝乃胜于轮王的七宝,故应修习梵行,以期尽于苦际,比丘就遂得证果。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对诸比丘们说:「如果转轮圣王之出现于世间时,在于那个时候,首先便会选择好的土地,去筑起城郭。东西方为十二由旬,南北方为七由旬。土地都很丰熟,都快乐的不可以言宣。那时,那个城的外郭,为有七重的围绕,以七宝厕在于其间。所谓七宝,就是金、银、水精、琉璃、琥珀、玛瑙、砗磲,就是其七宝。又有七宝之堑,遶其处为七重,乃极为深广,是人所难以踰越的,里面都有金沙。又有七重的树,兼生在于其中间。同时,其树又有七种色,所谓金、银、水精、琉璃、砗磲、玛瑙、琥珀之种色是。

  在那个城中的周匝有七重之门,都很牢固,也是七宝所造的。银的门,乃用金,间施(敷)在其中间,金的门,则用银,间错在中间,水精门是用琉璃,间错其中间,琉璃门,则以水精间错在其中间,玛瑙门,则以琥珀,间错在其中间,都非常的快乐,实不可以言宣的。那个城中的四面,有四个浴池,一一的浴池的纵广,都为一由句,自然有水在里面,为金、银、水精所造的。银池之水冻起来时,便成为银宝,金池水一冻,便成为金宝。转轮圣王就是以此为用的。

  那时,那个地方的城中,有七种的音声。那七种呢?所谓贝声、鼓声、小鼓声、钟声、细腰鼓声、舞声、歌声,就是其七种声。那时,人民都以此,而恒相娱乐的。里面的众生并不会有过寒、过温的感觉,也没有饥渴,也不会有甚么疾病。而转轮圣王在于世间游化,而成就此七宝,以及四神足,并没有缺减,到头来,都不会有亡失。转轮圣王成就甚么七宝呢?所谓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居士宝、典兵宝是。又有千子,都极为勇猛,能降伏外寇。不过此阎浮里地,乃不用刀杖去治化其国的。」

  那时,有一位比丘白世尊说:「转轮圣王是怎样的成就轮宝的呢?」世尊告诉他说:「那时,转轮圣王在于月之十五日的清旦之时,沐浴洗头,然后在于大殿上被玉女们围遶。这时,有轮宝,为千辐具足,从东方来,而在于殿前。为一光曜煌煌,并不是世人所造之物。离开地面有七仞之高,渐渐的至于王前而停下来。转轮圣王看见之后,便作如是之说:『我曾经从旧宿的人那边听说过:转轮王在于月的十五日,沐浴其头与手,然后在于殿上而坐。这时,有轮宝,会自然的从东方而来在于王前而住。我现在应当试一试此轮宝看看。」这时,转轮王就用右手执拿轮宝,而作如之语:『尔现在应依法而回转,不可以不依法。』这时,轮宝乃自然的回转,又在于空中而住。转轮圣王又率领四部的兵众,也在于虚空中。这时,轮宝回向于东方而去,转轮圣王也从宝轮而去。如果轮宝停住之时,这时,转轮圣王所带的兵众,也会在于其中停住下来。这时,东方的粟散王(大小国王),以及人民之类,遥见王之来到,就都起来迎接。又用金钵盛诸碎银,用银钵盛诸碎金,奉上于转轮圣王,而白王说:『善来!圣王!现在这地方的人民都很炽盛,都快乐得不可以称许,唯愿大王!当在于这里治化!』这时,转轮圣王告诉他们说:『你们应当用正法去治化,不可以用非法。也教人不可以杀生、窃盗、淫泆。千万不可用非法去治化。』这时,轮宝又移往而至于南方,而到西方、北方,都普遍的绥化人民,然后还回皈至于王治之处,离开地面七仞之高,而停住下来。像如是的,比丘们!转轮圣王就是这样的成就此轮宝的。」

  这时,比丘又白世尊说:「转轮圣王是怎样的成就象宝的呢?」世尊告诉他说:「比丘!当知!转轮圣王在于月的十五日之时,沐浴澡洗后,在于大殿之上。这时,象宝从南方而来,有六只牙,其身上的衣毛乃极为洁白,七处都齐整,都用金、银、珍宝,去挍饰牠,能飞行于虚空。那时,转轮圣王看见之后,便作如是之念:现在的此象宝,乃极为殊妙,为世间所希有的。其体性又柔和,又不行卒暴,我现在应当试试此象宝的真伪。这时,转轮圣王在于清旦,太阳刚欲出现之时,就乘此象宝,游于四海之外,去治化各地的人民。像如是的,转轮圣王乃成就此象宝的。」

  这时,比丘白世尊说:「转轮圣王是怎样的成就马宝的呢?」世尊告诉他说:「转轮圣王出现在于世间之时,这时,有马宝从西方到其地方来,毛衣都极为青,尾毛乃为朱光,行时不移动,能飞行在于虚空,并没有所罣碍的。看见之后,乃极怀喜悦而说:『此马宝乃实在的殊妙,现在当使役牠。其体性,看起来很良善,并没有暴疾。我现在应当试一试此马宝。』这时,转轮圣王就乘此马,经过四天下,去治化其人民,然后还皈至于王治之处。像如是的,比丘!转轮圣王乃成就马宝。」

  比丘白佛说:「又由于怎样的因缘,而成就珠宝的呢?」世尊告诉他说:「于是(是这样的),比丘!转轮圣王出现在于世间之时,那个时候,珠宝从东方而来。珠宝有八角,四面都有火光,长为一尺六寸。转轮圣王看见之后,便作如是之念:此珠宝乃极为殊妙,我现在应当试一试看看。这时,转轮圣王在于半夜,召集四部之兵,以此摩尼宝(如意宝)放在于高幢的尖头,那时,其光明乃普照其国界十二由旬之远。那时,城中的人民之类,看见此光明之后,各各自相谓言说:『太阳现在已出现了,可以起来料理家事了。』这时,转轮圣王在大殿上普见人民已起来之事后,就还入于宫内。这时,转轮圣王乃持此摩尼宝珠放在于宫内,内外都均光明,都没有不周遍的。像如是的,比丘!转轮圣王乃这样的成就此珠宝的。」

  那时,比丘白佛说:「转轮圣王是怎样的成就玉女宝的呢?」世尊告诉他说:「比丘!当知!如果转轮圣王出现在于世间之时,自然会有此玉女宝之出现,玉女的颜貌很端正,面如桃华之色,不长又不短(不高不矮),不白又不黑,体性很柔和,不行卒暴,口气常作优钵华之香,身则常作栴檀之香。都恒常侍从在于圣王的左右,不失弃其时节,都常以和颜悦色去视圣王的颜貌。像如是的,比丘!转轮圣王乃如是的成就玉女之宝的。

  这时,比丘又白佛说:「转轮圣王是怎样的成就居士宝的呢?」世尊告诉他说:「于是(是这样的),比丘!转轮圣王出现在于世间之时,便会有此居士宝之出现在于世间的。其身为不长不短,身体为红色,高才而达智,没有一事不明了的,又是已得天眼通的人。这时,居士来到王处,而白王说:『唯愿圣王,延寿无穷!假若圣王欲须金、银、珍宝之用的话,都会通通给与您的。』这时,居士曾用其天眼去观察甚么地方为有宝藏的,甚么地方为没有宝藏的,都均能知悉而明见。圣王如有所须用珍宝的时候,就随时给施与他。这时,转轮圣王欲试那位居士,就带他度水(在河川中),还未到达彼岸之时,便对那位居士说:『我现在欲须有金、银、珍宝等物,正正就是这样,你就随时办出来吧!』长者(居士)回答说:『到了前面的岸上时,便会给与您的。』转轮圣王说:『我现在于此时间须用宝物,不须要到岸上才要的。』这时,居士就趋前长跪而叉手,而向于水中,寻时(顷刻之间),在水中曾踊出七宝来。这时,转轮圣王就是这样的成就此居士宝的。」

  这时,比丘又白佛说:「转轮圣王是怎样的成就典兵之宝的呢?」世尊告诉他说:「于是,比丘!转轮圣王出现在于世间之时,便会有此宝,会自然来应的。为一聪明盖世,而能豫知人情的人。其身体有好的色,而来至于转轮圣王之处,白圣王说:『唯愿圣王,能快自娱乐!假若圣王须要用兵众之时,就正为这样的去给您办妥!对于进止之宜(其举止动作),都不会失去其时节的。』这时,典兵宝曾随王所念,云集诸兵众,在于圣王的左右。这时,转轮圣王乃欲试一试这位典兵宝。当时,便作如是之念:使我的兵众,都正如这样的云集听令。寻时(须臾之时),兵众就在王的门外。如转轮圣王意,欲使兵众住下,便住下,欲使其进,便会进。像如是的,比丘!转轮圣王就是这样的成就此典兵之宝的。比丘!当知!转轮圣王乃成就此七宝!」

  这时,那位比丘又白世尊说:「转轮王是怎样的成就四神足,而快得善利呢?」佛陀告诉比丘说:「于是,转轮圣王的颜貌乃极为端正,为世间所希有的。可以说是越过于世间的人,犹如那些天子那样,是没有人能及的。这就是所谓转轮圣王之成就此第一的神足。又次,转轮圣王乃聪明盖世,没有一件事不练过,是人中的雄猛,那时,其智慧的丰富的程度,是没能超过于此转轮圣王的。这就是所谓成就此第二的神足。又次,比丘!转轮圣王已不

  再有疾病,身体乃非常的康强,所可饮食(便是饮食过的),都自然的消化,并没有便利之患。这就是所谓,比丘!所谓转轮圣王所成就的第三种的神足。又次,比丘!转轮圣王的所受之命乃极为长久,其寿乃不可以计量,那个时候的人的寿命,并不能超过转轮圣王之寿命的,这就是所谓,比丘!所谓转轮圣王所成就的第四神足。这是所谓,比丘!所谓转轮圣王具有了此四种神足。」

  那时,那位比丘又白佛说:「如果转轮圣王命终之后,到底会转生在于甚么地方呢?」世尊告诉他说:「转轮圣王如命终之后,就会生在于三十三天,会受命千岁。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转轮圣王自己不杀生,又教他人,使他人不杀生。自己不窃盗,又教他人,使他人不偷盗。自己不淫泆,又教他人,使他人不行淫。自己不妄语,又教他人,使他人不妄语。自己行十善之法,又教他人,使他人行十善。比丘!当知!转轮圣王缘于此功德,在其命终之后,会往生于三十三天。」

  那时,那位比丘便作如是之念:转轮圣王实在是令人可以贪慕的了。欲说他是人的话,又不是像人类那样;然而其实,也不是甚么天神,可是又能施行天的事,都受诸妙乐,而不堕于三恶趣。如我今天持戒勇猛的所有的福德,使将来之世,能得作为转轮圣王的话,不亦快哉之事吗?

  那个时候,世尊知道那位比丘的心中所念的事,就告诉那位比丘说:「现在于如来之前,不可作如是之念。所以的缘故就是:转轮圣王虽然成就七宝,有四神足,没有人可及,但是仍然不免三恶之趣-地狱、畜生、饿鬼之道的。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转轮圣王并不得到四禅,也没有圣者的四神足(自在三昧行尽神足、心三昧行尽神足、精进三昧行尽神足、诫三昧行尽神足),也不证得四谛的真理,由于此因缘,又会堕入于三恶趣的。人身乃非常的难得,遭值八难而想求出离,是非常的因难;生在于正国之中(中国,文化高的地方),也是不容易的事;求善良友,也是同样的不容易;欲和善知识相遇,也是不容易的事;欲从如来之法中学道的话,也是很难遇到的;如来出现于世间之事,乃非常的难以遭遇的;所演的法教,也是如是的。那些解脱、四真谛,以及四非常之法,实在是不可以得闻的。转轮圣王对于此四法,也不得究竟的。如果,比丘!如果如来出现于世间时,便有了此七宝出现于此世间的。如来的七觉意宝,乃为至于无边的究竟,是天、人所誉的,比丘!你今天如善修梵行,就能在于此现身当中得尽苦际的,你用此转轮圣王的七宝干甚么呢?」

  那时,那位比丘听如来的如是之教后,就在于闲静之处,去思惟如是之道教: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出家去学道,欲修无上的正业,而至于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再受后有,如实而知!那时,那位比丘便成就阿罗汉果。

  那时,那位比丘听佛所说后,乃欢喜奉行!

  三五三

  大意:本经叙述天人对于童真迦叶说:此房舍夜间有烟,白昼有火燃,并举婆罗门、智者、凿山、刀、负物、山、虾蟆、肉聚、枷、二道、树枝、龙等的譬喻。佛陀则为迦叶解释其义,使迦叶悟证阿罗汉果。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尊者童真迦叶(童子迦叶,善说第一的尊者),住在于舍卫国的昼闇园中(闇林,安陀林)。

  这时,迦叶在于夜半之时,正在经行用功的时候,在于那个时候,有一位天神来至于迦叶之处,在于虚空中对于迦叶而说:「比丘!当知!在此屋舍内,夜间便有了烟,白天的时候,会有火燃。一位婆罗门对于智者说:『你现在去执持刀,来凿山,当凿山之时,必当会看见有负物,届时就把它拔济。你就再凿山,当凿山之时,必当会看见山,你现在就该舍弃其山。然而你现在又当去凿山,当凿山之时,必定看见虾蟆,现在就该舍弃虾蟆。你现在当去凿山,当凿山之时,当会看见肉聚,已看见肉聚之后,就应舍离它。你现在应当去凿山,当凿山之时,当会看见枷,已看见枷后,便舍离它。你现在应该去凿山,已凿山后,当会看见二道,已看见二道之后,就当舍离它。你现在应当去凿山,已经凿山之后,当会看见树枝,已经看见树枝之后,当应舍离它。你今应当去凿山,已经凿山之后,当会看见龙,已经看见龙之后,就不可与他说话,应当自归命于他,应思慕而使能得其处(境地)。』比丘!你应当善思念此义。假如不了解的话,就应往诣于舍卫城,就应到世尊之处,去请问个中的意义。假若如来有所解说的话,就善念而行持。所以的缘故就是:我现在也是不曾看见有人,或沙门,或婆罗门,或弊魔,或魔天等众生之能解说此义的,除了如来,以及如来的弟子之外,或者从我所闻的以外!」这时,迦叶回答那位天神说:「此事甚佳!」

  那时,迦叶在于清旦之时,往诣于世尊之处,到达后,行头面礼足之礼,然后坐在于一边。他就将此缘由,具白于世尊。那时,迦叶曾经请问世尊说:「弟子现在当请问如来您,有关于其言中的真义。天神所说的,到底是何所趣向呢?(其真义是甚么?应该理解甚么道理呢?)为甚么缘故说此房舍的夜间会冒烟,白昼便会有火燃呢?甚么缘故名叫婆罗门呢?甚么缘故名叫智者呢?又说凿山之事,其意义的趣向在于甚么地方呢?(作甚么解说呢?)所谓刀,也是令人不能了解的?甚么缘故名叫负物呢?又所说之山,其意义是甚么呢?为甚么缘故又说虾蟆呢?为甚么缘故又说甚么肉聚呢?为甚么缘故又言枷呢?为甚么缘故又说二道呢?所谓树枝之义,其意义是甚么呢?为甚么缘故名叫龙呢?」

  世尊告诉他说:「所谓房舍,即是指人的形体。为地水火风之四大色种(物体)所造的,也是受父母的血脉,渐渐的长大,须恒常的养食(饮食与照护),不使其有所缺乏,这是有分散之法(无常变易之法)。夜间有烟,就是说明众生之类的心之所思念的(白天所作的。在夜间则思考不停)。昼日(白天)会有火燃,是身、口、意所造之行就是(夜间思考之事,于白天,付诸施行在于身口意)。

  所谓婆罗门,就是指阿罗汉,智者就是指学人。凿山,就是精进之心,刀,就是智慧,负物,就是指五结(贪、瞋、惛睡、掉悔、疑等五盖)。山就是喻为憍慢,虾蟆,即是瞋恚心,肉聚就是贪欲。枷就是五欲。二道,就是疑,树枝,即是无明。龙,喻为如来、至真、等正觉。那位天神所说的,其意义就是如是。你现在应该要成熟的思惟(常思其中之义),不久之后,当会尽诸有漏的。」

  那时,迦叶受如来之如是的教喻之后,就在于闲静之处,自己去用功修行。所以族姓子之剃除须发,去出家学道,而欲修清净的梵行。而至于所谓: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再受胎,如实而知!那时,迦叶便成就阿罗汉。

  那时,迦叶听佛所说,乃欢喜奉行!

  三五四

  大意:本经叙述诸比丘之赞叹满愿子的威德,佛陀也给与其赞可。舍利弗就去问满愿子之七种清净道。满愿子乃引七车为喻,去解说其义。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罗阅城的迦兰陀竹园之处(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和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在。

  那个时候的满愿子(说法第一,为富楼那弥多罗尼-父满、母愿之子),也引带五百名比丘,游化在于其本生之处。当时,世尊在于罗阅城经过九十天的夏坐(结夏安居)之后,渐渐的在于人间游化,来至于舍卫城中的祇树给孤独园。那时,众多的比丘,都各散在于各地的人间游化,也到了世尊的处所来。到达后,都头面礼足,然后各在于一边坐下来。

  那时,世尊曾问诸比丘们说:「你们到底是在甚么地方夏坐的呢?」诸比丘们回答说:「都在于本所生之处,而受夏坐的。」

  世尊告诉他们说:「你们所生之处的比丘当中,是否有人能自行阿练若(闲静处之苦行),又能称誉阿练若,自行去乞食,又教他人使人去行乞食,而不失去其时宜;自己穿着补纳衣,又教他人使人去穿着补纳衣;自修知足之行,也一再的叹誉知足之行;自行少欲之行,也一再的叹说少欲之行;自乐于闲静之处,又教他人乐于闲静之处;自守其行,又教他人使他人自守其行;自己之身戒其清净,又教他人使他人也修其戒;自己之身三昧成就,又教他人使人行三昧;自己之身智慧成就,又教他人使人行智慧;自己之身解脱成就,又教他人使他人行解脱;自身解脱智慧成就,又教他人使人行此法。其身能教化他人,并不觉得厌足,都说法没有懈倦。有这种比丘吗?」

  那时,诸比丘白世尊说:「满愿子比丘,他在于这些比丘当中,可以堪任教化,自己身修阿练若行,也一再的叹誉阿练若行;自己身穿补纳衣、少欲知足、精进勇猛、行乞食行,乐于闲静之处,持戒、三昧、智慧、解脱、解脱见慧成就,又教他人便他人行此法。他就是这种自能教化,说法没有厌足的比丘。」

  那时,世尊给与诸比丘讲说微妙之法。这时,诸比丘们听佛说法之后,大众都小停在佛的左右,然后乃从座起,遶佛身边三匝之后,便退下而去。

  那时,舍利弗在离开世尊不远之处,结跏趺而坐,正身正意(端正其身心),系念在于前。那时,舍利弗便作如是之念:现在这位满愿子,乃快得善利了。所以的缘故就是:诸梵行的比丘,都叹誉其威德,而且世尊也同样的称可其语,也不反对。我当会在于那一天,得和此人相见面,与此人谈论呢?

  这时,满愿子在于其本生处,教化结束之后,就渐渐的在于人间教化,终于来到世尊之处。他行头面礼足之礼后,退坐在于一边。那时,世尊也渐与他说法。当时,满愿子听法之后,就从座起,头面礼足之后,便退下而去。他将尼师檀(坐具)放在右肩上,就往诣于昼闇园中(安陀林,得眼林)。

  那个时候,有一位比丘,遥见满愿子将尼师檀(坐具)放在于右肩上,进入于安陀林中。看见之后,就到舍利弗之处,白舍利弗说:「世尊常所叹誉的满愿子,刚才到如来之处,从佛听法之后,现在已进入于闇园之中,尊者!您应知道时宜。」这时,舍利弗听那位比丘之语后,就从座起,将尼师檀放在于右肩之上,然后也进入于昼闇园中。

  那时,满愿子曾在一树下结跏趺而坐,舍利弗也同样的在于一树下端坐思惟。这时,舍利弗乃从座起,往至于满愿子之处。到达后,共相问讯,然后坐在于一面。那时,舍利弗问满愿子说:「云何?满愿子!依于世尊,得修梵行,而为弟子的吗?」满愿子回答说:「如是!如是!」

  这时,舍利弗又问说:「又依于世尊,而得修清净戒的吗?」(为了清净戒行,而修行的吗?)满愿子说:「弗也!」舍利弗说:「为由于心的清净,而在于如来之处,而修梵行的吗?」(为了清净其心,而修行的吗?)满愿子回答说:「弗也!」舍利弗说:「为了见的清净,而在如来之处,得修梵行的吗?」(为了见解之清净而修的吗?)满愿子回答说:「弗也!」

  舍利弗说:「云何?是为了没有犹豫,而得修梵行的吗?」(为了离开疑惑,才修的吗?)满愿子回答说:「弗也!」舍利弗说:「为由于行迹之清净,而得修梵行的吗?」(为了知道证悟之道,而修的吗?)满愿子回答说:「弗也!」舍利弗说:「云何?在于道之中,智修清净,而得修梵行的吗?」(为了得智慧,才修梵行的吗?)满愿子回答说:「弗也!」舍利弗说:「云何?为了知见清净,而得修梵行的吗?」满愿子回答说:「弗也!」

  舍利弗说:「我现在所问于你的:『在于如来之处,得修梵行吗?』你曾经回答我说:『如是!』我又问:『有关于为了智慧、心清净、道清净、知见清净,而得修梵行的吗?』你又说:『弗也!』那么,你现在到底是为甚么,而在于如来之处,得修梵行的呢?」满愿子回答说:「所谓戒清净之义,就是能使心清净;心清净之义,就是能使见清净;见清净之义,就是能使无犹豫清净;无犹豫清净之义,就是能使行迹清净;行迹清净之义,就是能使道清净;道清净之义,就是能使知见清净;知见清净之义,就是能使入于涅槃之义。这就是所谓在于如来之处,得以修梵行的。」

  舍利弗说:「你现在所说的义,是怎样的有所趣向呢?」满愿子说:「我现在应该引些譬喻,来解释这些意义。有智慧的人,都由于譬喻而得解此义的,智者会因此而自悟。有如今天,波斯匿王,欲从舍卫城至于婆祇国,在此两国的中间,布有七乘的车辆那样。这时,波斯匿王出城之时,先乘一车,而至于第二车之处,即乘第二的车辆,又舍弃了第一的车辆;小顷后,又向前而行,而乘第三车辆,而舍弃那第二的车辆;小顷后,又向前而行,而乘第四车辆,而舍弃那第三车辆;又小顷后,再向前进,而乘第五车辆,而拾弃那第四的车辆,又再向前而行,而乘第六车辆,而舍弃那第五车辆;又再向前而行,而乘第七车辆,而舍弃第六车辆,而入于婆祇国。这时,波斯匿王就已至于宫中。如果有人问而说:『大王!今天到底是乘甚么车而到于此宫中的呢?』那位国王,将如何回答人呢?」

  舍利弗回答说:「如果有人来问的话,就应当作如是的回答而说:『我出舍卫城时,先乘第一车,到了第二车之处,就舍弃第一车,而乘第二车,到第三车处,就又舍弃第二车而乘第三车。依次而舍弃第三车,而乘第四车,又舍弃第四车而乘第五车,又舍弃第五车而乘第六车,又舍弃第六车而乘第七车,然后就到达于婆祇国。所以的缘故就是:均由于前车而至于其第二车,而展转相因,而得至于彼国的。』假如有人问起的话,就应当作如是的回答。」

  满愿子回答说:「戒清净之义,也是如是。由于心清净,而得见清净,由于见清净,而得至于除弃犹豫清净,由于没有犹豫之义,而得至于行迹清净,由于行迹清净之义,而得至于道清净,由于道清净之义,而得至于知见清净,由于知见清净之义,而得至于涅槃之义,而得在于如来之处修习梵行的。所以的缘故就是:戒清净之义,就是受入之貌,而如来之说,乃叫人除此受入的。心清净之义,也是受入之貌,而如来乃教人除此受入,乃至知见之义,也是受入,如来之说,就是叫人除此受入,乃至于得证涅槃,而在于如来之处,得以修习梵行。如果当那戒律清净的话,则在于如来之处,得以修习梵行。凡夫之人也当取证灭度。所以的缘故就是:凡夫的人也有如此之戒法之故。

  世尊所说之法,乃以次第而成道,而得至于涅槃界的,并不是唯独戒清净,而得至于灭度的。犹如有人欲登上七重(层)的楼上时,必须以次第而至,戒清净之义,也是如是,渐渐的至于心(心清净),由于心而至于见(见清净),由于见而至于没有犹豫(无疑清净),由于无犹豫而得至于净于行迹(行迹清净),由清净行迹而得至于道(道清净),由于净道而至于知见(知见清净),由于净知见而得至于涅槃的。」

  这时,舍利弗即赞称而说:「善哉!善哉!快说此义(说的很对)。你现在叫做甚么名字呢?诸比丘梵行的人,称呼你为甚么德号呢?」满愿子说:「我现在的名叫做满愿子,母姓为弥多那尼(弥多罗尼,满慈女)。」

  舍利弗说:「善哉!善哉!满愿子!在贤圣法中,实在并没有人能和你相匹等的了。你乃怀抱甘露,而演布无穷,我现在所问的甚深之义,你都统统演说迨尽。倘使诸梵行的人,将你戴在于头上而周行于世间,仍然不能得报你的大恩的。凡是有人来亲近问讯您的话,即那些人便能快得善利。我现在也同样的已得其善利,已承受其教的了。」

  满愿子回答说:「善哉!善哉!如你所说的。你现在的名字叫做甚么?诸比丘是怎样的称号您呢?」舍利弗回答说:「我的名叫做忧波提舍(译为大光,从父得名),母名叫做舍利(鹙鹭,眼锐如鹙),诸比丘都叫我为舍利弗(鹙子)。」

  满愿子说:「我现在和大人在此共论,开始时并不知道是一位法的大主来到这里的。假如知道您是舍利弗尊者来到这里的话,可能就不会有如此这般的共相酬答的了。然而尊者问我此甚深之义时,我却寻时发遣(不知对方为最伟大的比丘,而却滔滔不绝的把要说的话都统统讲出来)。善哉!舍利弗!您为佛弟子当中的最上首,能恒以甘露的法味,而自娱乐。如果诸梵行之人,将尊者舍利弗您戴在于头上,而周行于世间,从岁至于岁,仍然不能报答如此之大恩的。凡是有众生来问讯于尊者,来亲近于您的话,那些人就快得善利,我们也同样的快得善利。」

  那个时候,二位贤者在于那个园内,共作如是的论议!

  这时,二人各闻所说,都欢喜奉行!

  (结颂如下:)

  等法及昼度水及城郭喻识均头二轮波蜜及七车

  (1.等法经,以及2.昼度经,3.水事喻经,以及4.城郭喻经,5.神识住经,6.均头比丘经,7.8.二转轮圣王经,9.波蜜经,10.七车喻经。)

  增一阿含经卷第三十三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