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增一阿含经白话文:卷第三十五

莫畏品第四十一

  概要:本品首先为对于释种摩呵男的说教,依次为那伽波罗比丘之婆罗门的教化,观七处之善而察四法之事,舍利弗为诸比丘讲说八种之道和七法之事,佛陀将法付嘱给迦叶和阿难之事。

  三六五

  大意:本经叙述摩呵男之请示佛陀,其意如下:如断三结使而成须陀洹的人,名叫不退转,但是看见暴牛等事时,尚且会生恐惧,这样,则命终是否会堕落?佛陀开示说:贤圣的弟子如诸苦永尽,永不再有,虽然尚有余存,但是如一滴水而已。须陀洹最慢为七返生死,就能尽苦际,如勇猛精进的话,就能转进为家家的圣者。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释翅迦毗罗卫城的尼拘屡园内。

  这时,摩呵男释氏,曾到世尊之处,行头面礼足之礼后,坐在于一边。那时,摩呵男释氏白世尊说:「我曾经亲从如来受此教言:『诸所有的善男子、善女人,如果断除三结使(身见、戒禁取见、疑),而成为须陀洹(入流,初果)的话,就名叫做不退转,必定会成就道果(指阿罗汉),更不会再求诸外道异学,又不会再观察余人的所说的。』如果是这样,但是此事乃不尽然的。以我来说,我如看见暴牛、马、骆驼的话,实时会起恐惧之心,衣毛都会倒竖起来。那个时候,我又作如是之念:假如我今天仍然会怀此恐惧的话,则当取命终之时,将会转生至于何处呢?」

  世尊告诉摩呵男说:「你不可生起恐畏之心,假如当取命终之时,也不会堕落于恶趣的。所以的缘故就是:现在有三种消灭之义。那三种呢?(一)如有着于淫欲,而起恼乱的话。(二)就又会起害心,向于他人。假如已没有此欲的话,就不会起杀害之心,在于现法当中,就不会生起苦恼。(三)诸有恶不善之法,欲来害自己,但是既没有此心的话,就不会有扰乱,便不会有愁忧。这就是所谓,摩呵男!所谓有此三种之义,那些诸恶不善之法,便会堕在于下面(隐没),诸善之法便会在于上面。也如酥瓶在水中败坏的话,在于此时,那些瓦石(瓶体)便会沉在于下面,里面的酥,便会浮在于上面。这也是如是,那些诸恶不善之法,便在于下面,诸善之法,便会浮在于上面。

  摩呵男!当知!我在往昔之日,还未成就佛道时,在优留毗(佛陀伽耶)村,勤苦六年。那时不食美味,身体一天一天的羸瘦,类似于百年的老人,都是由于不食所致的。如果我欲站起时,便自会一再的堕在地上。这时,我又作如是之念:假如我在于其中间命终的话,当会转生于甚么地方呢?这时,我又作如是之念:我现在命终的话,必定不会生在于恶道中的。但是以义趣来说,不可以从于乐,而至于乐,必定要由苦,然后至于乐的。

  我在那个时候,又游行在于仙人窟(黑石窟,尼揵子的徒众的苦行处)之处。那时,有众多的尼揵子在那里学道。这时,有一种尼揵子曾举手指日,曝露其身体而学道,又有人蹲而学道。我在那时到达其处,对尼揵子说:『你们为甚么缘故,离开其坐,而举手翘足呢?』那些尼揵子说:『瞿昙!当知!往昔我的先师曾说:

  大家都作不善行,现在所以要苦劳的原因,就是欲灭其罪!现在虽然露现形体,有些惭辱之分,但是也因行此事,而有消灭苦报之事的。瞿昙!当知!如行尽之时,则苦也会尽,苦若尽时,则行也会尽,苦与行都已尽了,便会至于涅槃。』

  我在那个时候,又对尼揵子说:『此事不然,也不是由于行尽,而苦也尽,也不是由于苦尽,而行也尽,而得至于涅槃的。只要使苦行尽,而得至于涅槃,此事才是确实的!但是不可从乐,而至于乐。』尼揵子说:『如频毗婆罗王乃从乐而至于乐,有甚么苦呢?』我在那时,又对尼揵子说:『频毗婆罗王之乐,那能如我之乐呢?』尼揵子回答我说:『频毗婆罗王之乐,乃胜于你的快乐的。』那时,我又对尼揵子说:『频毗婆罗王能使我(能如我)七天七夜,结跏趺坐,形体一点也不移动吗?倘使能在六日、五日、四、三、二,乃至一日的短期间,结跏趺坐吗?』尼揵子回答说:『弗也!瞿昙!』世尊告诉他说:『我乃能堪任结跏趺坐,形体不移动的。云何?尼揵子!到底那一个人为乐呢?是频毗婆罗王为乐呢?或者我为乐呢?』尼揵子说:『瞿昙沙门为乐啊!』

  像如是的,摩呵男!当由于此方便,而得知不可从乐而至于乐,必定从苦而至于乐。犹如,摩呵男!在大村的左边,有大池水,纵广都为一由旬,水都充满在于水池中。如有一人,来取水池内的一渧之水。云何呢?摩呵男!水到底是那一边的为多呢?是一渧水为多呢?或者池中之水为多呢?』摩呵男说:「池中之水为多,并不是一渧水为多。」

  世尊告诉他说:「这也是如是的道理的。贤圣的弟子,其诸苦已尽,永远不会再有,其余存在的,乃如一渧之水而已!如我的弟子大众当中,最下道的(最底级的圣者),也不能超过七死七生,就能尽诸苦际(指须陀洹,入流,初果)。如果一再的勇猛精进的话,便能成为家家的圣者(家家为一家,或二家、三家,也就是经过二次或三次的人天往来之后,就能成就阿罗汉果,不待七退之义),就能得到道迹(涅槃)。

  那时,世尊一再的和摩呵男讲说微妙之法。摩呵男听法后,即从座起而起。

  那时,摩呵男听佛所说,乃欢喜奉行!

  三六六

  大意:本经叙述一位婆罗门在七天当中,亲族有二十七人死亡,因此,而忧愁苦恼不已。那伽波罗乃为他说法,并垂示观察无常之法。婆罗门遂发心出家学道,精进修持,终于证悟而成为阿罗汉果。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尊者那伽波罗(译为龙护,佛侍者之一,迦毗罗城的释种出身),曾住在于鹿野城中。

  那个时候,有一位婆罗门,已年垂朽迈。他从前曾和那伽婆罗尊者为少小时的旧款(亲蜜的朋友)。当时,这位婆罗门往诣于那伽婆罗之处,共相问讯之后,坐在于一边。那时,梵志(婆罗门)对那伽婆罗说:「你现在于快乐当中,乃最为快乐的了!」那伽婆罗说:「你是观察那一种道理,而作如是之说:『在于快乐当中,最为快乐』呢?」

  婆罗门回答说:「我在七天当中,频繁的死了七个男儿。这些人都是勇猛而高才,其智慧是难以及到的。又在最近的六天之中,有十二位作使人(使用人)无常(死亡)。他们都堪任作使,并没有懈怠的人。其次,在近五日以来,有四兄弟无常。他们都是具有了诸技术,没有一件事不晓的人。近四日以来,又遇父母之命终,他们的年龄都已届百岁,然而也舍我而去世。近三日以来,又有二位妇人死亡,她们的颜貌都很端正,为世间所希有的。其次,家中有八窖的珍宝,昨天去求视,却已不知去向。如我今天所遭遇的这些苦恼,实在不可以称计之多。但是,尊者!您今天乃永离那些灾患,不再有那些愁忧苦恼,正以道法,而自娱乐。我就是观察此义之故,然后才作如是之说:『在于快乐之中,最为快乐!』」

  这时,尊者那伽婆罗对那位梵志说:「你为甚么不用方便,使那些人,不命终呢?」梵志回答说:「我也曾经多作方便,欲使他们不免死去,又不失财。因此,都一再的随时布施,作诸功德。也祠祀诸天,供养诸长老梵志,拥护诸神(为神作事),诵诸咒术,祈求平安,也能瞻视星宿,而行消灾解厄之能事。同时,也能和合诸药草去治病,也用甘馔饮食去布施给那些穷厄的人。像如是的不可以称计与比类的造诸功德了,可是仍然不能救济他们的命根。」

  这时,尊者那伽婆罗,便说此偈而说:

  药草诸咒术  衣被饮食具

  虽施而无益  犹抱身苦行

  正使祭神祠  香花及沐浴

  计挍此原本  无能疗治者

  假使施诸物  精进持梵行

  计挍此原本  无能疗治者

  (以药草,与诸咒术,以及衣服、饮食都具足去布施,但是虽然这样的布施,还是不会有帮助的,犹如抱身去行苦行那样的。就是去祭神祠,用香花,以及沐浴净洁,但是计挍这些原本〔所作的因〕时,你就会发见为无能疗治这些事的。假若布施诸物,又精进去持梵行,但是计挍此原本时,就会发见为无能疗治其事〔因与果不符〕。)

  这时,梵志问说:「应当要行甚么法,才能使这些苦恼灾患消灭呢?」这时,尊者那伽婆罗便说此偈而说:

  恩爱无明本  兴诸苦恼患

  彼灭而无余  便无复有苦

  (恩爱就是无明的根本,会兴起诸苦恼灾患的。这恩爱如果消灭而没有余存的话,便不会再有甚么苦恼的了。)

  这时,那位梵志听说此偈之语后,实时便说此偈而说:

  虽老不极老  所行如弟子

  愿听出家学  使得离此灾

  (我虽然已老,但是还不是甚么极为老的人,我所行的如同弟子之行,愿您听许我出家去修学,使我得以脱离这些灾患!)

  这时,尊者那伽婆罗就授与他三衣,使他出家学道。又告诉他说:「你现在,比丘!你应观察此身,从头至足,其中的发、毛、爪、齿等物,到底是从甚么地方而来的呢?形体、皮肉、骨髓、肠胃等物,一切的一切,都是从何而来的呢?当会至于何处呢?因此之故,比丘!不可多忧念世间的苦恼!又当观察此毛孔中的生灭法,而求方便,而成就四谛。」(努力用功观察就能证悟四谛之理)。

  这时,尊者那伽婆罗并说此偈而说:

  除想勿多忧  不久成法眼

  无常行如电  不遇此大幸

  一一观毛孔  生者灭者原

  无常行如电  施心向涅槃

  (应除去妄想,不可以多忧恼,不久就能成就法眼的。无常之行,有如闪电,不遭遇这事,是一大幸之事!应观察一一的毛孔中的生者灭者的来原,知道无常之行乃如闪电,施念此心〔专心念无常〕而向于涅槃大道!)

  这时,那位长老比丘受如是的教言之后,就在于闲静之处,去思惟此义:所以为一族姓子,剃除须发,由于信心坚固而出家学道的人,乃欲修无上的梵行,而至于: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再受后有之胎,如实而知道。这时,那位比丘便成就阿罗汉果。这时,有一天神,是那位比丘从前的知己,看见那位比丘成就阿罗汉果后,便往至于那伽婆罗之处,在虚空中说此偈而说:

  以得具足戒  在彼闲静处

  得道心无著  除诸原恶本

  (已经得到具足戒〔成为出家的比丘〕,乃在于那闲静的地方,用功而得道,而心无所著,已除灭那些恶本之原了!)

  这时,那位天神又用天华散在那位尊者的头上,然后即在空中隐没不现。

  那时,那位比丘,以及天神,听尊者那伽婆罗所说,都欢喜奉行!

  三六七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教诸比丘,应观察慈、悲、喜、护(舍)、空、无相、无愿等七处善,以及观察身受心法之四念处之法。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要观察七处之善,又应观察四法,这样的话,在此现法当中,就名叫上人。云何?比丘!甚么叫做观七处之善呢?于是(是这样的:)比丘!以慈心遍满于一方、二方、三方、四方,四维(四隅)上、下,也是同样的,都尽在于世间,都以慈心遍满在于其中。悲、喜、护心(舍)、空、无相、无愿,也是如是。诸根都具足(受持完具),饮食能自量,而恒自觉悟。像如是的,比丘!这样的去观察七处。

  云何?比丘!甚么叫做观察四处之法呢?于是(是这样的:比丘!(一)向于内,则自观察内身,以便除去愁忧,将身意(身心)止寂,向于外,又观察自身,使身意之止寂,同时,内外都观察自身,使身意之止寂。(二)向于内,自观察其痛(受),使痛意之止寂,向于外,又自观察其痛,使痛意之止寂,内外都观察其痛(受),使痛意之止寂。(三)向于内,观察其心,使心意之止寂,向于外,观察其心,使心意之止寂,内外观察其心,使心意之止寂,以便除去愁忧,不再有苦患。(四)向于内,观察其法,使法意之止寂,向于外,观察其法,使法意之止寂,内外都观察其法,使法意之止寂。像如是的,比丘!这叫做观察四法之善(对于内外三世,而念身受心法之四处,以除恶念,所谓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

  再者,比丘!如能如是的观察七处之善,以及观察四法之善的话,则在于此现法当中,名叫上人。因此之故,比丘!应当求方便,去办学七处之善,以及观察四法之善。像如是的,比丘!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三六八

  大意:本经叙述舍利弗为将诣北方游化的诸比丘们开示。主要在于启示修持八正道,以及七觉支之配合。如能依之而修,就能得证阿那含果,或为阿罗汉果。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释翅(释氏)的迦毗罗越城之尼拘屡园,和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在。

  这时,众多的比丘往至于世尊之处,头面礼足之后,坐在于一边。那时,众多的比丘白世尊说:「我们欲到北方去游化。」世尊告诉他们说:「宜知是时(正是其时,可以的)。」世尊并告诉比丘们说:「你们是否向舍利弗比丘辞别了吗?」诸比丘们回答说:「弗也!世尊!」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应去辞别舍利弗比丘。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舍利弗比丘乃恒与诸梵行之人教诫其法,对他们说法,乃没有厌足之故。」那时,世尊并与诸比丘们讲说微妙之法。诸比丘们听法之后,就从座起,礼世尊之足,遶佛三匝之后,便退而去。

  那个时候,舍利弗在于释翅(释氏)的神寺中游化。这时,众多的比丘往至于舍利弗之处,共相问讯后,坐在于一边。当时,众多的比丘白舍利弗说:「我们欲诣北方,在那个地方的人间游化,现在已经向世尊辞别过了。」舍利弗说:「你们当知!北方的人民、沙门、婆罗门,都均为是很聪明的人,其智慧乃不可及的。当时又会有人民喜乐于来相试问道理的。假如当他们来问你们而说:『诸位贤师!您们是作那一种论议的呢?』倘若作如是之问的话,你们将以甚么话回答他们呢?」

  诸比丘们回答说:「假如有人来问的话,我当会以此义去回答他而说:『色是无常的,其无常的就是苦的,苦的之故,就是无我,无我就是空,由于空、无我之故,知道一切都是空的,像如是的道理,就是智者之所观察而知道的。痛(受)、想、行、识,也是无常,也是苦、空、无我,其实在为空之故,为无我,为空,像如是的道理,乃为智者之所学持的。此五盛阴均为是空,均为是寂,都是因缘合会,均会归于磨灭,为不得久住的。八种的正道,都从七觉意而有的,我师所说的,正谓此而已!』如果刹利、婆罗门、人民之类,来问我的教义时,我们当会以此义去回答他们。」

  这时,舍利弗对众多的比丘说:「你们应坚持心意,不可以轻举(应慎重行事)。」当时,舍利弗具足而和诸比丘们讲说微妙之法后,就从座起而去。

  这时,众多的比丘离开不远之处时,舍利弗又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怎样的行持八种之道,以及七种之法呢?」这时,众多的比丘白舍利弗说:「我们乃从远方而来的,都欲闻其义,唯愿为我们讲说!」舍利弗回答说:「你们应谛听!应该要注意的听!听后要善思念它,我当会为你们讲说。」这时,比丘们就受其教。

  舍利弗告诉他们说:「如果一心念正见的话,即念觉意不乱。等治(正思惟)的话,则是一心念一切诸法,为法觉意。等语(正语)的话,就是身意精进,为精进觉意是。等业(正业)的话,就是得生一切诸法,为喜觉意是。等命(正命)的话,就是知足贤圣之财,而悉舍家财,而安其形体,为猗觉意是。等方便(正精进)的话,就是得贤圣的四谛,而尽除舍去诸结,为定觉意是。等念(正念)的话,就是观察四意止(四念处),所谓观身并没有牢固,都是空、无我,为护觉意是。第三昧(正定)的话,就是不获者获,不度者得度,不得证的使其得证是。假如当有人来问此义,问怎样修持八正道,以及七法(七菩提分)的话,你们就应如是的回答他们。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此八种道,以及七法,如果有比丘能够修持的话,有漏心便得解脱之故。

  我现在一再的告诉你们,如果有比丘修行思惟此八种道,以及七法的话,那位比丘便会成就二种道果,绝不会有狐疑的。所谓得阿那含(不还,三果),或者是阿罗汉是。且舍此事,如果不能多行,则在于一日当中,行持此八种道,以及七法的话,其福德乃不可以称计之多,会得阿那含,或阿罗汉的。因此之故,诸位贤者!当求方便,去行此八种道,以及七法,这样的话,对于取得果证之事,乃为没有狐疑之事!」

  那时,诸比丘们听舍利弗所说,乃欢喜奉行!

  三六九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赞许迦叶虽已年迈,仍然不舍去头陀行,为世间的人民作良友福田。其次,也赞叹阿难乃胜于过去诸佛的侍者,能在佛未发言前,便知道。因此,而将法宝授付迦叶和阿难二人,使无缺减。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对于迦叶说:「你现在年龄已到朽迈,已经没有少壮时之意,应该可以接受诸位长者所奉献的衣裳,以及其饮食为是。」

  大迦叶白佛说:「我不堪任接受他们所供养的衣与食。现在我穿此纳衣,又随时去乞食,乃觉得快乐无比的。所以的缘故就是:将来恐会有比丘误效,对于形体柔软,而心贪好的衣食时,便会退转其禅定,不再能行苦业。同时,又会作如是之语:『过去的佛世时,其诸比丘们也受人的供请,接受人的衣食。我们为甚么不去效法古时圣人之行呢?』由于空坐(坐等)而贪着衣食之故,便当会舍弃法服而为白衣(还俗),使诸圣贤不再有威神,四部之众(出家在家各二众),会渐渐的减少。圣众既然减少,则如来的神寺又当会毁坏,如来的神寺既毁坏之故,经法就会一再的凋落。到这时,众生则不再有精光,由于没有精光之故,寿命就会遂之而短。当时,那些众生命终之后,都堕落于三恶趣。犹如今天的众生之类,如果作福业的人,都均生在于天上,当来之世,作罪业多的人,都均会落入于地狱那样。」

  世尊告诉他说:「善哉!善哉!迦叶!你乃多所饶益,为世间的人民作为良友福田。迦叶!当知!我般涅槃(离世)之后,经过千余岁时,当会有比丘对于禅定,会退转,不再去行头陀之法,也不去行乞食,也不穿补纳衣,会受长者之请,而接受他们所供养的衣食。又不再在于树下闲居的地方,而喜好于庄饰房舍。也不用大小便为作乐(简便的药),只求其余的药草,为极甘美的药草了。或者有的在于其中,贪着财货,悋惜房舍,恒共斗诤。那个时候的檀越施主,乃为笃信佛法,好喜惠施,而不惜财物的人。当时的檀越施主,在他命终之后,会尽生于天上。那些懈怠的比丘,死后还而会入于地狱之中。像如是的,迦叶!一切诸行,均为是无常的,都是不得久保的。

  再者,迦叶!当知!在将来的世代里,当会有比丘,剃除须发,而习于家业,左边抱男,右边抱女的。又执筝萧,在于街巷去乞食的。那个时候的檀越施主布施这些比丘时,受福还是无穷尽,更何况又在于今天至诚去乞食的人呢?像如是的,迦叶!一切行都是无常的,都不可久停的。

  迦叶!当知!将来的世代里,如果有沙门比丘,当舍八种道,以及七种之法,如我今天在于三阿僧祇劫(无量劫)所集的法宝,将来世的诸比丘会以为(当作)歌曲,在众人中去乞食,以自济命,然后,有檀越施主去饭(供养)这些比丘众,尚且能获得其福报,更何况像今天这样,怎么不会得其福报呢?

  我现在要持此法付授迦叶,以及阿难比丘。所以的缘故就是:我现在已年老,已经到了八十岁,如来我,在于不久的时候,当会取于灭度(涅槃,离世),现在持此法宝付嘱你们二人,你们要善念诵持,使其不会断绝,能流布于世间。如果有遏绝圣人的言教的话,便会堕入于边际。因此之故,今天要将此经法嘱累与你们,不可以使其脱失。」

  这时,大迦叶,以及阿难,都从他们的座位站起,长跪叉手,白世尊而说:「为甚么缘故,将此经法付授与我们二人,而不嘱累于其它的人呢?再者,如来的大众当中,有神通的弟子,乃不可称计之多,为甚么不嘱累他们呢?」

  世尊告诉迦叶说:「我在于天上、人中,究竟看不到有这种人,能受持此法宝的人,能和迦叶、阿难你们相比的。在声闻弟子当中,再也不能超出于你们二人的,过去的诸佛也同样的有如此二人之受持经法。如现在的迦叶、阿难比丘之比的,实在极为殊妙的。所以的缘故就是:过去诸佛的头陀行的比丘,乃法存则存,法没则没。但是我今天的迦叶比丘,乃愿留住在于世间,直待弥勒佛出世以后,才取灭度。由于此因缘,现在的迦叶比丘,乃胜于过去之时的比丘之众。

  其次,阿难比丘是怎样的能胜于过去世的侍者呢?如过去世的诸佛的侍者来说,他们闻佛所说,然后乃能了解,但是今天的阿难比丘,却在如来还未发言之时便能了解,如来的心意为须要这样,不须要这样等事,他都均能了知。由于此因缘,阿难比丘,乃胜于过去时的诸佛的侍者的。因此之故,迦叶!阿难!我现在付授与你们,嘱累你们此法宝,不可以使其缺减。」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一切行无常  起者必有灭

  无生则无死  此灭最为乐

  (一切行都是无常的,有生起的话,必定会消灭,如果无生的话,就不会有死,此无生之灭,乃最为快乐的!)

  这时,大迦叶以及阿难,听佛所说,乃欢喜奉行。

  增一阿含经卷第三十五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