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增一阿含经白话文:卷第十三

增一阿含经白话文卷第十三 地主品第二十三

  概要:本品叙述由于波斯匿王之供养世尊之故,佛陀乃为他讲说佛陀本生的地主王的因缘谭。依次为帝释天之试探婆拘卢比丘之事,二十亿耳比丘之教化,婆提长者的本生谭,三种之香,世尊见提婆之乞食而避,而诫阿难之事,戒定慧之贤圣的三法,三不善根,三聚,三观想等事。

  一九五

  大意:本经叙述波斯匿王自谓供养佛及僧三个月为功德无量。佛陀乃告诫大王,说作福应无厌,而说佛陀的本生为地主王时,供养灯光佛七万岁之久,以及八十亿比丘,又经七万岁供养舍利等功德,而只求获福,不知求解脱,以诫大王之宜求解脱,王遂悔过。其次为迦旃延尼自述其本生为使人纯黑时,供养式诘如来,发愿求解脱之事,以资左证。最后为佛赞她为信解脱第一。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波斯匿王告诉诸群臣说:「你们赶快催督严饰羽宝的车辆,我欲往诣世尊之处,去礼拜问讯。」

  这时,左右的大臣受王的教令后,就依命去做,寻即向王报告说:「严驾已经办完,现在正是出发之时。」

  当时,波斯匿王就乘宝羽的车辆,被步骑数千(被很多的步兵、骑兵)前后围绕,出离舍卫国(城),欲至祇洹精舍,而往诣于世尊之处。王也像诸王之法那样,除去了身上的五饰,所谓盖、天冠、剑、履屣,以及金拂。将这些物舍放在于一边,然后到世尊的面前,行头面礼足之礼后,坐在于另一面。

  那时,世尊曾经对他讲说深法,使他欢乐,令他喜悦。当时,波斯匿王听佛说法后,仰白世尊说:「唯愿世尊受我邀请供养三个月,以及比丘僧,在这三个月的期间内,不到别地方去。」这时,世尊乃默然而接受波斯匿王的邀请。

  这时,波斯匿王见世尊默然纳受其请之后,就从座而起,行头面礼足之礼后,便退下而去。还至于舍卫城后,即敕令诸群臣说:「我欲供养佛及比丘僧三个月,在这期间所须要的物品,如衣被、饮食、卧具,以及病瘦时的医药,都由我供给,你们也应当发起欢喜心!」诸臣回答说:「如是!」

  这时,波斯匿王就在于宫门外,作一大讲堂(布置一殿堂为讲堂),庄饰的极为殊妙,也悬挂缯幡缯盖,而作倡妓乐,不可以称计之多。同时也施诸浴池,办诸油灯,办理种种的饭食,有百种的滋味。当时,波斯匿王即白而说:「时间到了!唯愿世尊临顾这个地方!」

  那个时候,世尊一看时间已到,就着衣持钵,率领诸比丘僧,被他们前后围遶,进入于舍卫城,而至于那个讲堂之处。到达后,就于座位而坐,诸比丘僧即各依次而坐。

  这时,波斯匿王引带诸宫人,自己则亲手去奉食,也供给大众所须要的,乃至三个月,都没有短乏,所谓给与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时的医药是。王于供佛时,看见世尊饭食完毕后,就持种种的华,散在于世尊的身上,以及比丘僧之上。然后乃更取一小座,而坐在于如来的前面,他白世尊说:「我曾经从佛您听到如此的因缘本末:如布施给畜生之食的话,就能获福百倍(布施的物价的一百倍),给与犯戒之人之食的话,就能获福千倍,布施给与持戒的人之食的话,所获之福为万倍,布施给断欲的仙人之食的话,获福为亿倍,奉食给与须陀洹向(向于入圣流之果,初果向)的话,所获的福报为不可以计出之多。何况供养已成就须陀洹果(入流,初果)的圣者呢?何况供养向斯陀含(一来向,二果向)的圣者,以及得斯陀含道(一来果,二果)的圣者呢?何况供养向阿那含(不还向,三果向)的圣者呢?何况供养得阿那含道(不还果,三果)的圣者呢?何况供养向阿罗汉(阿罗汉向,向于四果)的圣者呢?何况供养得阿罗汉道(应供,四果阿罗汉)的圣者呢?何况供养向辟支佛(缘觉、独觉向)的圣者呢?何况供养得辟支佛(独觉)的圣者呢?何况供养向于如来、至真、等正觉的圣者呢?何况供养已成就佛道,以及其比丘僧呢?其福功德一定是不可以称计的。我现在所作的功德,今天已经办完了!」

  世尊告诉他说:「大王!不可以作如是之语!作福应该为没有厌足才是。今天为甚么缘故,说:所作已办完呢?不可以说此语的缘故就是这样的:因为生死乃为长远,乃不可以称计的(佛陀于是说其本生谭而说:)

  在过去久远之前,有一位国王,名叫地主(方主),曾经统领此阎浮洲的里地(国土)。那位国王有一位大臣名叫善明,少小之事也和国王周旋(出计谋),并没有所畏难。那时,国王即分阎浮的地一半给那位大臣,使其统治。这时,善明小王就自造城郭,东西为十二由旬,广为七由旬,土地非常的丰熟,人民也很众多。

  那时,其城的名叫做远照,这位善明王主的第一夫人之名叫做日月光,长的不长、不短,不肥、不瘦,不白、不黑,颜貌很端正,为世间所希有的。口里出优钵华(青莲华)之舌,身体作栴檀(译为与乐,香树)之香。经过不久,其身就怀妊。这位夫人就去向大王禀报而说:『我现在有娠。』王听此语之后,非常的欢喜,不能自胜(禁不住其喜悦)!就敕令左右,更施设坐具,而快乐无比。夫人怀妊的日期已满之时,就生一男儿。当出生的时候,在阎浮里内,都看见其晃然金色。其颜貌很端正,具有三十二相,身体为黄金色的。善明大王一看这位太子时,就非常的欢喜,庆贺不止!便召集诸位大师-婆罗门、道士等人到宫中来。大王亲自抱太子,以便利诸师瞻相而说:『我现在已生此子,你们给我瞻相,也请诸位替代立一个名字。』

  这时,诸位相师受王的教令,就各共去抱而瞻看,而观察太子的形貌。他们都异口同音的说:『圣王!太子乃很端正无比,诸根都不缺欠,有三十二的大人之相。现在这位王子当会有两条路可走,如果在俗家的话,便会为一位转轮圣王,会有七宝之具足。所谓七宝,就是: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居士宝、典兵宝的七种是。也当会有千子,都为勇悍刚强,能却众敌的人。在于此四海之内,不用刀杖,就自然的没有不伏的人。倘若这位王子出家去学道的话,就会成就无上的正觉,其名德会远布:会弥满于世界。大王生此王子的当天,有光明远照,因此,王子的名字应该叫做灯光。』这时,诸位相师已将太子的名字立完,就各自退坐后离去。

  当时,大王乃整天都抱着这位太子。未尝离开他的眼界。同时,大王乃为了这位王子而建立三栋讲堂,便利太子之秋、冬、夏的期间,都能过着安适的日子。也派宫人婇女,充满在于官内,使其太子在此游戏。

  当时的太子就这样的过着其美满的生活,到了二十九岁之时,由于信心坚固,就去出家学道。太子即日出家,即夜成佛(当天出家后,就证悟真理,在那天的夜间就成为佛陀。所谓宿慧之启发,有以致之)。那时,阎浮里地,所有的人都听到此消息:『那位王太子殿下,去出家学道,已即日成佛了。』其父王在于早晨听说王太子出家学道,即夜成佛的消息,当时,父王便作如是之念:昨晚曾经听到诸天在于空中,都同样的称善,这必定是善应,并不是恶向,我现在应去和他相见。

  这时,大王率领四十亿的民众,被这些男女围绕,便往诣于灯光如来所住的地方。到达后,行头面礼足之礼,然后坐在于一边。四十亿的民众,同时也去礼拜后,都退坐在一边。这时,灯光如来乃为其父王,以及四十亿民众,渐说妙论,所谓论,就是: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演说贪欲为秽污,有漏为不净之行。出家为最要,能获得清净的果报。到这时,如来乃观察众生之意,知道大家的心性已柔和,就将诸佛如来所常说的法,也就是所谓苦、集、尽(灭)、道。都统统和那些四十亿民众广说其义。大家就在于座上,尽诸尘垢,而得法眼净(认识真理的概要)。

  这时,四十亿民众乃白灯光如来说:「我们都意愿剃除须发,出家学道。」大王!当知!那个时候,四十亿民众都均得出家学道,就在于出家的那一天成为阿罗汉。当时,灯光如来就带这些四十亿民众,都是无着的圣者,去游行其国界。所到之处的国土人民,都以四事供养,所谓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时的医药,都没有所渴乏。当时,地主大王听说灯光成就无上正真、等正觉后,领带四十亿的民众,都是无执着的圣者,都游行其国界之事,就想:我现在应该遣信去请如来在这里游化。假若答应而来的话,就能满足我的本愿,如果不能来的话,我就应亲自去跪拜而问讯。就这样的,乃敕一臣说:『你到那里去问讯如来,就持我的名字,去行头面礼足之礼后,问其兴居轻利,游步康强(愿佛起居安祥,玉体平安)。你们就说:王地主问讯如来的兴居轻利,游步康强。唯愿世尊临顾此土!』(请佛光临此地教化)。

  那时,那位大臣受王的教敕,便到了佛所游化的国界。到达后,行头面礼足之礼,然后立在于一边,而白佛说:『大王地主叫我礼拜如来之足,问讯礼后,问佛的兴居轻利,游步康强。唯愿世尊临顾其国家!』那时,世尊默然,而接受其邀请。

  当时,灯光如来带领诸大众,渐次游行在于人间,和大比丘四十亿大众俱在。都在在处处,靡不恭敬者(到处都没有不受恭敬的)。所谓衣被、饭食、?卧具、病瘦时的医药,都均受到贡献。渐渐的终至于地主国界之时,地主大王听说灯光如来来到此国界,住在于北婆罗园中,带领大比丘众四十亿人,就说:『我现在应亲自去欢迎。』

  这时,地主大王也带领四十亿民众,往诣于灯光如来之处。到达后,行头面礼足之礼,然后坐在于一边。四十亿民众也继之而礼佛之足后,都坐在于一边。

  那时,灯光如来就渐次对那位国王,以及四十亿民众,当面讲说妙论,所谓之论,就是施论、戒论、生天之论。阐说贪欲为秽污,有漏为不净之行,出家为最要,能获得清净的果报。那时,如来观察众生之意,心性已很柔和。就继之而说诸佛如来所常说之法,也就是苦、集、尽(灭)、道,都尽和那些四十亿民众广说其义。大家听后,即在于其座上,诸尘垢都消尽,而得法眼清净(认清真理的概要之眼已显发。)

  这时,四十亿民众乃白灯光如来说:『我们都愿意剃除须发,而出家学道。』大王!当知!那个时候的四十亿民众,都统统得以出家学道,也即于出家之日,都成就阿罗汉道。这时,国王就从座起,头面礼足之后,便退而去。

  当时,灯光如来就带领八十亿众,都是阿罗汉,去游化在于其国界。国王的人民都以四事供养,所谓衣被、饭食、床卧具、病瘦时的医药等,都事事供给,并没有乏短。这时,地主国王又在于其余之时,带领诸群臣往诣于如来之处,到后,头面礼足,然后坐在于一边。这时,灯光如来就对那位国王说微妙之法。地主大王白如来说:『唯愿世尊,尽我形寿的期间,.接受我的供养,以及比丘僧。当会供给衣被、饮食、?卧具、病瘦时的医药等,都统统供给。』那时,灯光如来就默然接受国王之请。

  这时,国王见佛默然受请后,就重白世尊说:『我现在要向世尊您求愿,唯愿世尊核准!』世尊告诉他说:『如来之法,乃超过此愿的。』国王白世尊说:『我现在所求的愿,乃极为净妙之愿。』世尊告诉他说:『你所求之愿,是怎样净妙呢?』国王白世尊说:『如我的意见是这样的:今天众僧在一器而食,明天即又用另外之器而食,今天众僧穿一种服,明天又更换一种服;今天众僧坐一种座,明天又更坐另一种座;今天使人给与众僧使用,明天即又更换他人给众僧之使用。我所求愿的,正正就是这样而已!』灯光如来告诉他说:『随你所愿,现在正是其时。』

  这时,地主大王听佛核准之语后,非常的欢喜,不能自胜其喜悦。就从座起,头面礼足之后,便退而去,便还回宫中。到官中后,告诉诸群臣们说:『我现在欲尽其形寿供养灯光如来、至真、等正觉,以及比丘僧的衣服、饭食、床卧具、病瘦时的医药,你们也应当劝发(发心),协助我的供办。』诸臣回答说:『如大王的教旨就是!』诸臣就在离城不远,一由旬之内,造立堂舍,都雕文刻镂,为五色玄黄。又悬缯幡盖,作倡伎乐,以香汁洒地。也修治浴池,办具灯明,以及甘馔、饮食,和施设坐具。一切都作完之后,便说:『时间差不多了,现在正是时候了,愿佛屈顾于此地!』

  这时,灯光如来已知道时机已到,就着衣持钵,率比丘众,被他们前后围遶,便到了讲堂之处,到达后,各各就座而坐。当时,地主大王看见佛陀,以及比丘僧们都坐完后,就带宫人婇女,以及诸大臣,亲手自斟酌,而行种种的饮食,其味各有百种。」

  世尊讲到这里,又叫一声大王而说:「大王!当知!那个时候的地主国王,在于七万岁的期间,供养灯光如来,以及八十忆众的诸阿罗汉,都未曾懈废过。那位如来在那些地方教化完毕之后,便进入无余的涅槃界,而般涅槃(进入身心俱灭尽而没有余遗。所谓回到究竟解脱的境处,而离开世间去)。

  灯光佛寂灭后,地主大王就用若干百种的香花去供养,在于四衢道路盖四栋庙寺,各栋庙寺都用七宝,都用金、银、琉璃、水精,也悬缯幡盖。嗣后八十亿的僧众各各都渐次而入于无余涅槃界,而般涅槃(寂灭)。那时,大王就持取八十亿的僧众,而收拾他们的舍利,各各都兴起神寺,也都悬缯幡盖,与香华供养。大王!当知!那时,地主大王又供养灯光如来的寺院,以及八十亿罗汉的寺院。又经七万岁,随时供养燃灯、散华,悬缯幡盖。大王!当知!灯光如来的遗法灭尽之后,然后那位国王才取灭度(逝世)。

  那个时候的地主大王,岂为是别人吗?不可以作如是的想象!所以的缘故就是:那个时候的地主大王,就是我本身是。我在于那个时候,经过七万岁的期间,用衣被、饭食、床卧具、病瘦时的医药,去供养那位佛陀,使其不减少。在佛般涅槃之后,又在于七万岁当中,供养形像舍利,烧香、燃灯,以及悬挂缯幡盖,都没有所渴乏。我在于那时,将此功德,都求在于生死当中去获此福佑,而不求解脱。大王!当知!那时所有的福德,在于现在是否还有遗余吗?不可以作此想法!因为如我现在观察那些福佑,已没有毫厘,如毛发许的存在的(福佑已没有存在)。因此之故,大王!不可以作如是之言:『我所作的福佑,今日已办完。』大王!你应该要作如是之语:『我现在的身、口、意所作的众行,均为求解脱,不求在于生死中享受其福业。这样,便能在于长夜安隐无量。』」

  那时,波斯匿王听闻世尊的一番本生谭之后,就怀恐惧,衣毛都竖立起来,一时悲泣交集,乃用手抆泪,实时以头面礼拜世尊之足,而自陈其过错的行状而说:「我乃如愚、如騃,而无所觉知的人,唯愿世尊受我的悔过!现在五体投地,痛改过去的错误,不再发出这些有过失之语。唯愿世尊受我的悔过!」像如是的再三的向佛忏悔!

  世尊告诉他说:「善哉!善哉!大王!现在能在于如来之前忏悔你的非法,能够改往修来!我现在纳受你的悔过,不可再造过非!」

  那时,在于大众当中,有一位比丘尼,名叫迦旃延,就从其座位站起,行头面礼足之后,仰白世尊说:「现在世尊所说的,乃甚为微妙。世尊并告诉波斯匿王,而作如是之语:『大王!当知!身口意所作的众行,应尽求解脱,不可求在生死中享受其福业,便能在于长夜获得安隐无量。』所以的缘故就是:我自忆起过去三十一劫时,有一位式诘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在于世间,为一位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乃游化在于野马的世界(野马国)。

  那时,那位佛陀,到了食时,就着衣持钵,进入于野马城去乞食。这时,城内有一位使人,名叫纯黑。当时,那位使人看见如来执钵入城去乞食。看见后,便作如是之念:现在如来进入城内,必须要饮食。就进入家内去拿出食物来布施与如来,同时发起如是之愿而说:『愿持此功德,使我不堕于三恶趣之中,使我当来之世,也能值遇如此的圣尊,也能使那位圣尊为我说法,同时能得解脱。』世尊您,以及波斯匿王,都同样的知道此事。当于那个时候的那位纯黑使人,岂为是别人吗?不可以作如是的想象,所以的缘故就是:那时的纯黑使人,就是我本身啊!

  我在于那个时候,供养式诘如来之饭食时,曾作如是的誓愿:『愿使将来之世,能值遇如此的圣尊为我说法,使我同时得到解脱。』我在于三十一劫之中,都不堕于三恶道中,都生在天上、人中,最后在于今日受如此的身分,能遭值圣尊,而得以出家学道,而尽诸有漏,而成就阿罗汉果。如世尊所说的极为微妙之法,而告诉波斯匿王所说的:『身口意所作的众行,都尽求解脱,不可在生死中享受其福业。』我如看见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斯之发欢喜心向于如来的话,我便生如是之念:这些诸位贤士们,虽然用意,然而犹不爱敬供养如来的。假如我看见四部之众时,我就会去告诉他们说:『你们诸位贤者们!到底须要甚么对象呢?是衣钵吗?是尼师檀(坐具)呢?或者是针筒吗?是澡罐吗?或者其余的沙门应用的什物,我都均悉供给。』我既许允此事,便到各处去乞求,如果我能得应用之物的话,就是大幸之事,假如不获得的话,我便会到郁单越(北俱卢洲)、瞿耶尼(西牛贺洲)、弗干逮(东胜身洲),去求索,去拿来给与所须要的人。所以的缘故就是:均由于此四部之众,而得涅槃之道之故。」

  那个时候,世尊观察迦旃延比丘尼之心,便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是否看见过像如是之类的信心之解脱,如迦旃延比丘尼吗?」诸比丘们回答说:「不曾看见过的,世尊!」世尊告诉他们说:「我的声闻当中的第一比丘尼,得信解脱的人,就是所谓迦旃延比丘尼是!」

  那时,迦旃延比丘尼,以及波斯匿王,和四部之众(出家在家各二众),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九六

  大意:本经叙述帝释天遥见婆拘卢已经成就阿罗汉,然而却不为他人说法,就去试探他,而知道他乃能说法,因忌众生之类大多数的人都是着于我所,或者非我所,故默然不说法耳。天帝因此而忆起往昔的佛说世界殊异之事,遂称赞婆拘卢之能说法。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罗阅城(王舍城)的耆阇崛山(灵鹫山)中,和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在。

  那个时候,尊者婆拘卢(善容。憍赏弥的长者之子,学佛八十年中,未曾生病,为无病第一,一生中不对人说法,省事第一),在于一山曲(隐僻之地),正在补纳旧衣。这时,释提桓因遥见尊者婆拘卢在于一山曲,补纳其旧衣,看见之后,便作如是之念:这位婆拘卢尊者已经成就阿罗汉果,诸缚都已解脱,为长寿无量(长寿第一),永恒的自降伏,都思惟一切为非常、苦、空、非身(非我),而不着于世事,也不为他人说法,都寂默自修,有如外道异学那样的作方。不知道这位尊者能为他人说法?或者为不堪任为他人说法?我现在当去试探他。

  那时,天帝释便由三十三天隐没不现,来到耆阇崛山,现身在于婆拘罗尊者的面前,行头面礼足之礼后,站在于一边。那时:释提桓因(天帝释)便说此偈而说:

  智者所叹说  何故不说法

  坏结成圣行  何为寂然住

  (您为有智的人所叹说的,为甚么缘故您乃不去为人说法呢?一切结缚您都已经坏灭,已经成就圣行的人,为甚么只顾寂然而住呢?)

  那时,尊者婆拘罗又用此偈回答释提桓因而说:

  有佛舍利弗  阿难均头槃

  亦及诸尊长  善能说妙法

  (因为有佛陀,也有舍利弗、阿难、均头〔均提,舍利弗引导他成为阿罗汉,故欲报恩,终身作沙弥,供给所须〕、盘〔盘陀迦〕等尊者,以及也有诸位尊长,都善能讲说妙法之故)。

  那时,释提桓因白尊者婆拘卢说:「众生的根智有若干种类,然而,尊者!当知!世尊也说众生的种类,乃多于地上之土,为甚么缘故尊者婆拘卢您,不为他人说法呢?」婆拘卢回答说:「众生类乃很难觉知,世界有若干,各各的国土都不同,然而都执着于我所、非我所(都争执为我,为非我,为我所有,为非我所有等论,难以启导)。我现在因为观察此义之故,才不为他人说法的。」

  释提桓因说:「愿尊者您,与我讲说我所,以及非我所的意义。」婆拘卢尊者说:「我人(我们大家)的寿命,不管是男人,或者是女人,这些士夫之类(男女人类),都尽依于此生命而得以存在。然而,再者,拘翼(帝释天)!世尊也说过:『比丘当知!应当要自炽燃,而不生起邪法,也应当如贤圣者之默然那样。』我因观察此义之故,保持默然的!」

  这时,释提桓因遥向世尊的方面,叉手(双手合掌),便说此偈而说:

  归命十力尊  圆光无尘翳

  普为一切人  此者甚奇特

  (归命拥有十力的世尊!圆满的光明,没有一些尘翳,能普为一切的人,这是非常的奇特的!)

  尊者婆拘卢问他而说:「为甚么缘故,帝释乃说这些话呢?说甚么:此者甚奇特呢?」(这是非常的奇特之事。)释提桓因回答说:「我自念在往昔之时,曾经到过世尊之处,到达后,即礼拜世尊之足,而请问此义说:『天、人之类,有甚么想念呢?』那时,世尊告诉我说:『在此世界里,有若干的种类,各各都殊异,根原

  都不同。』我听此语之后,寻向佛说:『如是!如世尊所说的:在世界里,有若干的种类,各各都不同。如果为那些众生说法的话,都统统会受持,而有成果的人。』我依于此说之故,而说:『此者甚奇特(这是非常的奇特之事)!』然而,尊者婆拘卢您所说的,也是如是,在世界里,有若干的种类,各各都不同。」

  这时,释提桓因便作如是之念:这位尊者乃堪任为人说法的,并不是不能说法的人。当时,释提桓因即从座起而去。

  那时,释提桓因听尊者婆拘卢所说,乃欢喜奉行!

  一九七

  大意:本经叙述二十亿耳尊者虽然精进苦行,然而却不得解脱,就有意舍法服还俗。佛乃为其说琴弦不缓不急之喻,教他循于中道而修,尊者因此而修成阿罗汉,佛乃赞叹其为精勤苦行第一。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占波国(无胜,十六大国之一,位于中印之恒河边),在雷声池之侧(为一莲池的旁边)。

  这时,二十亿耳尊者(精勤苦行第一)在于一静处,正在自修法本,并不放弃头陀十二法之行(1.纳衣〔粪扫衣〕2.三衣3.乞食4.不作余食5.一坐食〔午前中作一次的正食外,不食其余的小食〕6.一揣食7.阿兰若处〔闲静处〕8.冢间坐9.树下坐10.露地坐11.随坐12.常坐不卧),昼夜都在经行用功,不离开三十七道品之教。不管是坐,或者是行,都常修正法,不论是初夜(下午五点至九点)、中夜(夜九点至翌日一点)、竟夜(后夜,一点至五点),都恒自克励,不舍弃修持正行。然而,又不能对于欲漏之法,心得解脱。当时,二十亿耳尊者所经行之处,都可看见其脚坏而血流,其血盈满在于路侧,犹如屠牛的地方,有乌鹊在那里食血那样。虽然是这样的用功,又不能对于欲漏而心解脱。这时,二十亿耳尊者便作如是之念:释迦文佛的苦行精进的弟子当中,我为第一人。然而今天我的漏心还不能得解脱;我的家业又有那么多的财宝,应该舍弃法服,还作白衣(居士),将财物拿来广为惠施。因为现在作这沙门,实在并不是那么的简单的一件事(恐作行者不成果,宁可还俗去!)。

  那个时候,世尊遥知二十亿耳之心所念的事,就腾游虚空,到了尊者所经行的地方,敷座具而坐在那里。这时,二十亿耳尊者乃趋至于佛前,行头面礼足之礼后,坐在于一边。当时,世尊问二十亿耳说:「你刚才为甚么缘故作如是之念呢?为甚么念说:释迦文佛的精进苦行的弟子当中,我为第一。然而到了今天我的漏心还不能得到解脱?我的家业又有那么多的财宝,应该可以舍弃法服,将那些财物拿出来广为布施为是。因为现在作这沙门,乃非常的难以成就,而不是容易之事!」二十亿耳回答说:「如是!世尊!」

  世尊告诉他说:「我现在还问于你,你就随你的意见回答我。云何呢?二十亿耳!你本来在俗家时,善能弹琴吗?」二十亿耳回答说:「如是!世尊!我本来在俗家时,乃善能弹琴的。」世尊告诉他说:「云何呢?二十亿耳!如果弹弦时极为急促的话,其响就会不齐等。那个时候的琴音可以听采吗?」二十亿耳回答说:「弗也!世尊!」

  世尊告诉他说:「云何呢?二十亿耳!如果琴弦又缓的话,那个时候的琴音可以听采吗?」二十亿耳回答说:「弗也!世尊!」世尊告诉他说:「云何呢?二十亿耳!假如琴弦不急不缓的话,那个时候的琴音可听采吗?」二十亿耳回答说:「如是!世尊!如果琴弦不缓不急的话,则在于那个时候的琴音便可以听采的。」

  世尊告诉他说:「这也是同样的道理的。如果极为精进的话,就犹如调戏(掉举);假如懈怠的话,这就会随入于邪见,如果能在于中庸的话,这就是上等之行。像如是的,不久之后,当会成就无漏的人。」那时,世尊与二十亿耳比丘讲说微妙之法后,就还回雷音池之侧。

  当时,尊者二十亿耳思惟世尊之教敕不舍,须臾之时,就在于闲静之处修行其法,而证悟如是之理:所以族姓子之出家学道。剃除须发,修无上的梵行,而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再受后有之身,已能如实而知!尊者二十亿耳,就这样的成就阿罗汉果。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的声闻中的第一弟子,精勤苦行的人,就是所谓二十亿耳比丘是。」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九八

  大意:本经叙述婆提长者病死后,因没有后嗣,波斯匿王就亲临收摄其财宝入于官库,然后诣佛所。佛陀说:婆提的前世福报已享尽,今世并未造新福,故堕于涕哭地狱。佛陀并述其本事,说他曾布施辟支佛,后又有悔心,致于现世虽为富有,而不能享用,故劝人广行布施。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舍卫城里的婆提长者(跋提梨迦,译为贤善,舍卫城人),因罹疾病而命终,然而这位长者乃没有子息之故,他所有的财宝都尽没入于官库。那时,波斯匿王整个身体都被尘土所坌,并不更衣,就来到世尊之处,行头面礼足之后,坐在于一边。

  当时,世尊问王说:「大王!你为其么缘故,被尘土坌身,而来到这里呢?」波斯匿王白世尊说:「在此舍卫城内,有一位长者名叫婆提,今天命终。他并没有子息,我就亲自去收摄他的财宝,把它整理后,没入于官库。纯金有八万斤,更何况其它的杂物呢?虽然长者这么的富有,然而在生之日,所食的都是如此之食,也就是所食的都极为弊恶,并不食精细的食物,所穿的衣服都为垢坌不净,所乘的车骑都极为瘦弱的。」

  世尊告诉他说:「如是!大王!如王你来说的那样:所谓悭贪的人虽然得此财货,也不能食噉的。也不与其父母、妻子、仆从、奴婢,也不给与朋友、知识,也不奉献给沙门、婆罗门,以及诸位尊长的人。如果为有智之士的话,得此财宝之后,便能惠施广济,一切都不会有所爱惜的会供给沙门、婆罗门,以及诸位高德之人的。」

  这时,波斯匿王问佛说:「这位婆提长者命终之后,会转生于何处呢?」世尊告诉他说:「这位婆提长者命终之后,会转生在涕哭大地狱中。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他乃为断善根的人,因此,其身坏命终之后,才会生于涕哭地狱内。」波斯匿王说:「婆提长者为断善根的人吗?」世尊告诉他说:「如是!大王!如王你所说的,那位长者为断于善根的人,同时那位长者的过去的福报已尽,而不再造新的福德。」波斯匿王说:「婆提长者是否还有余福吗?」

  世尊告诉他说:「没有的!大王!已完全没有毫厘的余福之存在的。有如那些田家公(田的主人),只顾收刈,而不再播种,嗣后便会穷困,而渐至于命终那样。所以的缘故就是但食过去所造之业,而不更造新的之故。这位长者也是如是,唯食过去所造的福业,更不造新的福业,这位长者今夜当会在于涕哭地狱中。」

  这时,波斯匿王便怀恐怖之心,抆泪而说:「这位长者往昔之时作甚么功德福业,而能生在于富有之家?又作甚么不善的根本,致于不能得食那些极为丰富的货物,不能乐于五乐之中呢?」

  那时,世尊告诉波斯匿王说:「在过去久远的迦叶佛出现在世间之时,这位长者乃出生于此舍卫城内的田家子(地主)。那个时候,迦叶佛离开世间后,有一位辟支佛出现于世间,曾经往诣于此长者之家(田家子之家)。那时,这位长者看见辟支佛在于门外,看见后,便生如是之念:像如是的尊者出现在于世间之事,乃为非常难以值遇之事,我现在应捧饮食物去布施此人。那时,长者便布施那位辟支佛的饮食,辟支佛得食之后,便飞在于空中而去。当时,那位长者看见辟支佛作此神足(神变)之后,就作此誓愿而说:『我持此善本之愿(为所造的善事而求的愿),使我世世所生的地方,都不堕于三恶趣,都能常有很多的财宝。」然而后来又有反悔之心,而说:『我刚才的那些食物,应该给与奴仆,不该白送这位秃头道人去吃食。』那个时候的田家长者,岂为是别人吗?不可以作此观,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那时的田家长者,就是现在的这位婆提长者是。

  他当时布施之后,由于发此誓愿,而持此功德,其所生的地方,都不堕于恶趣,都恒于多财饶宝,而生于富贵之家,一点也没有渴乏。然而既布施之后,又生后悔之心,所谓:我宁可将这些饮食给与奴仆食用,不应给与这位秃头道人,使其饮食。由于这些因缘本末的缘故,虽然出生为富有,但是却不能食此极为富有的货物,又不能乐于五乐之中,自己不能供养自己,又不给与父母、兄弟、妻子、仆从(奴仆)、朋友、知识等人,同时也不布施沙门、婆罗门,以及诸位尊长的人,唯食过去的福业,不造新的福德。因此之故,大王!如果有智之士得此财货的话,就应当广为布施,不可有所怜惜,又当得无极之财。像如是的,大王!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波斯匿王白世尊说:「从今以后,当会广为布施沙门、婆罗门等四部之众(出家在家之学佛的男女四众)。至于那些诸位外道、异学的人,如来乞求的话,我就不堪与他(不布施给他们)。」世尊告诉他说:「大王!不可以作如是之念: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一切众生都由于得食,才能得以生存,如果没有食,便会丧亡之故。」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念当广惠施  终莫断施心

  必当值贤圣  度此生死源

  (应当念念广于惠施给人,终皈不可断此布施之心。必定会值遇贤圣之人的,会因之而度此生死的渊源的〔会解脱生死的〕。)

  那时,波斯匿王白世尊说:「我现在会倍加欢庆,而向于如来。所以的缘故就是所谓:『一切众生皆由食而得以生存,无食就不得生存。』」那时,波斯匿王又说:「从今以后,当会广于惠施,不会有所悋惜!」

  这时,世尊对波斯匿王讲说微妙之法。当时,大王听法之后,就从座起,头面礼足之后,便退而去。

  那时,波斯匿王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九九

  大意:本经叙述戒香、闻香、施香之三香就是诸香之冠,为逆风、顺风、逆顺风都会香,因此,当求方便,去成就此三种妙香。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尊者阿难在于闲静之处,曾经生起如是之念:在世间里,是否有如此之香与否?所谓逆风也会香,顺风也会香,逆顺之风也会香?当时,阿难尊者思念此事后,便从其座位站起,就往诣世尊之处,到达后,行头面礼足之礼,然后坐在于一边。

  那时,阿难尊者白世尊说:「我在于闲静之处,曾经思惟如是事:在世间里,是否有这种香,所谓亦逆风香(遇逆风也会香),亦顺风香(遇顺风也会香),亦逆顺风香(遇逆顺之风也会香)的吗?」

  那时,世尊告诉阿难说:「有的!有这种妙香的。所谓遇逆风也会香,遇顺风也会香,遇逆顺之风也会香的。」这时,阿难白世尊说:「这是甚么香呢?遇逆风也会香,遇顺风也会香,遇逆顺风也会香呢?」世尊告诉他说:「有这种之香的,而且此香气之力,乃遇逆风也会香,遇顺风也会香,遇逆顺之风也会香的。」阿难白佛说:「这到底是甚么香呢?为甚么遇逆风也会香,遇顺风也会香,遇逆顺之风也会香呢?」世尊告诉他说:「此三种香,确实遇逆风也会香,遇顺风也会香,遇逆顺之风也会香的。」阿难说:「那三种呢?」

  世尊告诉他说:「戒香、闻香、施香,就是所谓其三香的。阿难!确实有此香种的。此三种香实在是逆风也会香,顺风也会香,逆顺风也会香的。在诸世间里所有之香,乃以此三种香为最胜、最上,为无能与其相等者,没有能及它者。犹如由于牛而有酪,由于酪而有酥,由于酥而有醍醐。此醍醐乃为最胜、最上,无与等者,亦不能及,这也是如是的。诸所有世间的诸香,乃以此三种香为最胜、最上,无能及者!」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木蜜及栴檀  优钵及诸香

  亦诸种种香  戒香最为胜

  此戒以成就  无欲无所染

  等智而解脱  逝处魔不知

  此香虽为妙  及诸檀蜜香

  戒香之为妙  十方悉闻之

  栴檀虽有香  优钵及余香

  此诸众香中  闻香最第一

  栴檀虽有香  优钵及余香

  此诸众香中  施香最第一

  (木蜜之香,以及栴檀之香、优钵华〔青莲华〕之香,和其它诸香类,这些种种的香气当中,乃以戒香最为优胜的。由于此戒之成就,而为无欲,而为无所染,而为等智,而得解脱,所逝之处〔所游止去处〕,恶魔并不会知道的。此香虽为妙〔这里的香虽然也为妙好〕,以及诸香、栴檀之香、木蜜之香等香当中,还是以戒香为之最妙的,为十方都得闻而知的。)

  (栴檀虽然会出很香的香,优钵华也同样的很香,以及其余的诸香,在这些众香气当中,乃以闻香为最第一的。栴檀虽然会出很香的香,优钵华也同样的很香,其余的香也有很香的香,然而在此诸众香当中,是以施香为最第一的。)

  这就是所谓此三种香,亦逆风香(遇逆风也会香),亦顺风香(遇顺风也会香),亦逆顺风香(遇逆顺之风也会香)。因此之故,阿难!应当要求方便去成就此三种香。像如是的,阿难!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阿难听佛所说,乃欢喜奉行!

  二○○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入城去乞食之时,遥见提婆达多,就远避他。佛陀因此而教诫阿难,叫他不应见愚人,如果和恶知识从事的话,就不会有信、戒、闻、智,倘若与善知识从事的话,就能增益诸功德,会戒具成就。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罗阅城的迦兰陀竹园之处,和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在。

  那个时候,世尊在乞食的时间已到之时,就着衣持钵,进入于罗阅城去乞食。那时,提婆达兜也入城去乞食。当时,提婆达兜所进入的街巷中,佛陀也正往那个地方去。然而佛陀因遥见提婆达兜向这边来,便欲退而去。这时,阿难乃白世尊说:「为甚么缘故,欲远离此街巷呢?」

  世尊告诉他说:「因为提婆达兜现在也在于此巷内,所以要远避他的。」阿难白佛说:「世尊!您岂畏提婆达兜吗?」世尊告诉他说:「我并不是怕畏提婆达兜的,但是对于这种恶人,最好不要和他碰面为妙。」阿难说:「然(是的,那么)!世尊!可以叫此提婆达兜,使他到别地方去。」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我终无此心  使彼在他方

  彼自当造行  便自在他所

  (我并没有这种心,并无意叫他到别地方去。然而他自己当造其行,便自在于别地方的。)

  阿难白世尊说:「然而提婆达兜是否有胜过于如来之处吗?(疑让路为让贤者)」世尊告诉他说:「愚惑之人,即不须要和他相见的!」

  这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不应见愚人  莫与愚从事

  亦莫与言论  说于是非事

  (不应该和愚痴的人碰面,不可和愚痴的人从事,也不可和他言论,不可和他论谈是非等事。)

  这时,阿难又用此偈回答世尊说:

  愚者何所能  愚者有何过

  正使共言说  竟有何等失

  (愚者有甚么能力?愚者有甚么过咎?假如和他共谈论,终皈会有甚么过失呢?)

  那时,世尊又用此偈回答阿难说:

  愚者自造行  所作者非法

  正见反常律  邪见日以滋

  (愚痴的人自己去造其行,其所作的为非法的,是违反正见,违背常律的,其邪见会与日俱滋长的。)

  因此之故,阿难!不可与恶知识从事。所以的缘故就是:如果与愚人从事的话,就会无信、无戒、无闻、无智。假如和善知识从事的话,便会增益诸功德,而戒具成就。像如是的,阿难!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阿难听佛所说,乃欢喜奉行!

  二○一

  大意:本经叙述提婆达多恒受阿阇世王的五百釜的供养,其虚名乃远播,而起贡高之心,而灭诸善功德。佛陀因此而告诫诸比丘:应当发善心,不应着于利养,而能获戒定慧之三法。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罗阅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之处,和五百人俱在。

  那个时候,阿阇世王乃恒常以五百釜饮食物,奉献给提婆达兜。当时,提婆达兜的名声乃闻于四方的远处,所谓其戒德具足,名称悉备,才会使国王每日都送物来供养的。

  这时,提婆达兜得到这些利养之事,诸比丘们也有所听闻,就向世尊说:「国中的人们,都叹说提婆达兜的名称远布,才能使阿阇世王恒去供养他的。」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比丘们!不可以抱这种心,不可以贪欲如提婆达兜那种利养才好。所以的缘故就是:提婆达兜这位愚人造此三事,所谓身口意都不惊惧,也不恐怖。像现在的提婆达兜这位愚人,当会消尽此诸善的功德,有如取恶狗之鼻,把它损坏的时候,就会愈倍于凶恶那样。提婆达兜这位愚人也是同样的,他受这种利养之后,就逐起贡高之心。因此之故,诸比丘们!不可以生起着于利养之心。假如有比丘着于利养的话,就不能获得三法。那三种法呢?所谓贤圣的戒、贤圣的三昧、贤圣的智慧,都不能成就的。如果有比丘不着于利养的话,便能获得三法。那三法呢?所谓贤圣之戒、贤圣的三昧、贤圣的智慧是。假如欲成就此三法的话,当应发起善心,不着于利养。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二○二

  大意:本经叙述如有贪瞋痴之三不善根的话,就会堕落地狱、饿鬼、畜生之三恶趣。若有不贪、不瞋、不痴的三善根的话,就能生于人天当中,乃至会漏尽而证涅槃。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此三种的不善根。那三种呢?所谓贪不善根、恚不善根、痴不善根是。如果比丘具有了此三不善根的话,就会堕落于三恶趣。那三恶趣呢?所谓地狱、饿鬼、畜生是。像如是的,比丘们!如有此三不善根的话,便会有了三恶趣的。

  比丘们!当知!有此三种的善根。那三种呢?所谓不贪善根、不恚喜根、不痴善根。这就是所谓比丘有此三善根。如果具有了此三善根的话,便会有二种的善处,乃至证得涅槃就是其第三善处。那二善处呢?所谓人、天是。这就是所谓比丘有此三善根的话,就能生在于此善处。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离开三种不善根,而修习三种善根。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二○三

  大意:本经叙述有等聚、邪聚、不定聚,又有善聚、等聚、定聚。其中的邪聚、不定聚应当要远离,正聚则应奉行。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此三种之聚的。那三种呢?所谓等聚(正定聚)、邪聚(邪定聚)、不定聚(正定聚必定能证悟,邪定聚终皈不证悟,不定聚就是在此二者中间,有缘证悟,无缘则不证悟。以三种类聚可以该收一切众生)。

  甚么为之等聚(正定聚)呢?所谓等见、等治(正思惟)、等语、等业、等命、等方便(正精进)、等念、等定,就是所谓等聚。甚么为之邪聚呢?所谓邪见、邪治(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精进)、邪念、邪定,就是所谓邪聚。甚么叫做不定聚呢?所谓不知苦、不知集、不知尽(不知灭)、不知道(不知四谛的真理),不知等聚(不知八正道),不知邪聚(不知八邪道),就是所谓不定聚。

  诸比丘们!当知!又有三种类聚的。那三种呢?所谓善聚、等聚、定聚是。甚么叫做善聚呢?所谓三善根是。那三善根呢?所谓不贪善根、不恚善根、不痴善根,就是所谓善聚的。甚么叫做等聚呢?所谓贤圣的八品道,也就是等见、等治(正思惟)、等语、等业、等命、等方便(正精进)、等念、等三昧,就是所谓等聚。甚么叫做定聚呢?所谓知苦、知集、知尽(知灭)、知道、知善聚、知恶趣(恶聚)、知定聚,就是所谓的定聚。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对于此三聚中的那些邪聚、不定聚,应当要远离,对于此正聚,就应当奉行。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二○四

  大意:本经叙述有欲想、瞋恚想、杀害想之三想。也有出要想、不害想、不恚想之三想。学道的人应当常念修行三善想,应该远离三恶想。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此三种的观想。那三种呢?所谓观欲想、瞋恚想、杀害想,就是所谓比丘有此三种想(恶想)。比丘们!当知!假如有人观欲想的话,在其命终之时,便会堕落于地狱之中。如果观瞋恚想的话,在他命终之时,定会生在于畜生之中,所谓出生为鸡狗之属,以及蛇蚖之类等当中是。如果观害想的话,也会在其命终之后生在于饿鬼当中,其形体为烧燃,而苦痛难以形容的。这就是所谓,比丘们!有此三想的话,就会生在于地狱中,生在于饿鬼、畜生当中!

  又有三想的。那三种呢?所谓出要想、不害想、不恚想是。假若有人有出要想的话,在其命终之时,会生在于此人间当中。如果有害想的话,则在他命终之时,自然的会生在于天上界。倘若有人有不杀之心的话,在其命终之时,会断除五结(五下分结:贪、瞋、身见、戒禁取见、疑),便会在于彼处般涅槃(寂灭、解脱生死)。这就是所谓,比丘们!所谓有此三想,应该要常念修行,而对于那些三恶想的话,就应当要远离。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结颂如下:)

  地主.婆拘.耳  婆提.逆顺香

  愚.世.三不善  三聚.观在后

  (1.地主经,2.婆拘卢经,3.二十亿耳经,4.婆提长者经,5.逆顺香经,6.愚人提婆达兜经,7.阿阇世王供愚人之经,8.三不善经,9.三聚经,10.三观想经在于最后)。

  增一阿含经卷第十三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