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增一阿含经白话文:卷第十七

增一阿含经白话文卷第十七 四谛品第二十五

  概要:首先为述苦集灭道之四圣谛,依次为四种的饶益,如来出现之四未曾有之法,担(五盛阴)之事,卵胎湿化之四生,有结与无结,四果,空中之随岚风,四种之鸟,以及云等事。

  二一五

  大意:本经叙述如果不觉知苦、苦之集、苦之尽(灭)、苦之出要(道)等四谛的话,就会堕入于五道之中,就会轮转于生死。假如能得此四谛的话,就能断除生死的根本,故应努力于成就此四谛。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修行四谛之法。那四谛呢?所谓初(第一)为苦谛,其义为不可尽,其义乃不可穷,说法为无尽。第二为苦集谛,其义为不可尽,其义为不可穷,说法为无尽。第三就是苦尽谛,其义为不可尽,其义为不可穷,说法为无尽。第四为苦出要谛,其义为不可尽,其义乃不可穷,说法为无尽。

  为甚么名叫苦谛呢?所谓苦谛,就是说:有生之苦、老之苦、病之苦、死之苦、忧悲恼之苦、怨憎相会之苦、恩爱别离之苦、所欲不得之苦、取要言之(总而言之),五盛阴之苦,就名叫做苦谛。甚么叫做苦集谛(集谛,苦的渊源)呢?所谓集谛,就是:爱和欲相应,其心都永恒的染着,就名叫做苦的集谛。甚么叫做苦尽谛(灭谛)呢?所谓尽谛(灭谛),就是:欲爱永远灭尽无余,不再更造欲爱,就名叫做苦尽谛。甚么叫做苦之出要谛(道谛)呢?所谓苦之出要谛,就是所谓贤圣的八品道(八正道)。八正道就是:正见、正治(正思惟)、正语、正行、正命、正方便(正精进)、正念、正三昧(正定),这就名叫苦出要谛。

  像如是的,比丘们!有这四谛,是实有,而不是虚说的。由于世尊之所说,故名叫做谛(真理)。在诸有的众生当中,如为二足(二脚如人等)的、三足的、四足的、多足的(以上为禽兽等类,包括二足的),或者为有欲的(指欲界天)、有色的(色界天)、无色的、有想的、无想的(以上为无色界天),都是以如来为最上的。而如来乃成就此四谛之故,名叫四谛。这就是,比丘们!就是有此四谛。然而众生都不觉知,而长久的处在于生死当中,轮回于五道里面(六道之阿修罗,纳在于鬼神当中,故为五道)。我现在乃已得此四谛,从于此岸而至于彼岸。已成就此义。已断灭生死的根本,更不再受后有,如实而知之(依实际的情形,一事不漏,彻知其一切!)。」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今有四谛法  如实而不知

  轮转生死中  终不有解脱

  如今有四谛  以觉以晓了

  以断生死根  更亦不受有

  (如现在眼前,有此四谛的道理,倘若不能如实而知道的话,就会轮转在于生死当中,终究不会有解脱的一天。如现在有此四谛之理,而已能觉知,已能晓解的话,就是已经断除生死之根,更不会再受后有的了。)

  如果有四部之众(在家、出家各二众),不能得证此四谛,不觉悟、不晓知此四谛的话,便会堕入于五道。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作方便去成就此四谛。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二一六

  大意:本经简述有四种法能够饶益众生,所谓要多亲近善知识,要常常闻法,要知法,要法法相明(对于诸法之相都应明白)。应当精进努力,去完成此四法。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这四种法,能多饶益人们。那四种法呢?第一法就是应当亲近善知识,第二法就是应当闻法(常听人讲经说法),第三法就是应当知法(听后思惟其法而了知内中的意义),第四法就是应当法法相明(对于每一法都能明白其真相,也就是所谓如实而知,如实而见)。这就是,比丘们!就是有此四种法,能多饶益于人。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求方便(努力精进),去完成此四种法。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二一七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说如来出现于世间时,能完成四种未曾有之法。第一就是:众生虽多有所执着,但如说不染着之法时,也能承受。第二就是:众生虽恒在五道,但如说法时,也能承受。第三就是:众生虽恒怀憍慢,但如说法时,也能承受。第四就是:众生虽被无明所覆,但如说法时,也能承受。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阿难说:「如果如来出现于世间时,便会有四种未曾有之法出现在于世间。那四法呢?第一就是:这些众生之类,都多有所执着,然而如果演说不染着之法之时,也能承受其法,也能思念而修行其法,其心必定不会远离其法的。如果如来出现于世间之时,会有此等之四种未曾有之法出现于世间,这就是其初(第一种)未曾有之法之出现于世间。

  其次,阿难!众生都轮转而不停住,都恒在于五道之中(在六道轮回,不得解脱),但是如果欲说法之时,也能承受,其心定不会远离其法的。如果如来出现于世间之时,便会有如此之第二种的未曾有之法之出现于世间。

  其次,阿难!此众生之类,都恒怀憍慢,不离开其心首(身心不离憍慢)的。但是如果说法之时,也能承受,其心必定不会远离其法。然复(因此,我才一再这样说),阿难!这些众生之类,都恒怀憍慢,须臾之顷,也不离开。虽然如是,但是如果演讲妙法之时,也能承受的,这就叫做第三种未曾有之法之出现于世间。

  其次,阿难!这些众生之类,虽然都被无明所覆,但是如果演说明法之时,也能承受而不会忘失的。若复(如果又是这样),阿难!如果演说有明(智慧)、无明(烦恼)之法时,这些众生的心意会柔和,会恒喜于修行。这就叫做,阿难!如果如来出现于世间之时,便会有如此四种的未曾有法之出现于世间。如果有多萨阿竭(多陀阿伽度,译为如来)之现在于世间之时,便会有此四种未曾有之法之出现于此世间的。因此之故,阿难!应当发欢喜心向于如来之处。像如是的,阿难!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阿难听佛所说,乃欢喜奉行!

  二一八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以五盛阴譬喻为担,以人身喻为持担的人,爱着于因缘喻为担因缘,永尽爱结喻为舍担的人。佛陀并教人当作方便,去舍离于担。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现在当会演说有关于担的事情,也当会演说持担之人,也当会说担因缘,也当会说舍担之事。你们比丘!应谛听!应注意的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义,我现在当会讲说。」诸比丘们回答说:「如是!世尊!」这时,诸比丘们就从佛受教。

  世尊告诉他们说:「为甚么其名叫做担呢?所谓五盛阴是。那五阴呢?所谓色、痛(受)、想、行、识等阴,就名叫做担。甚么叫做持担之人呢?所谓持担之人,就是人身是。如其字为某某,其名为某某,像如是而生,食如是的食物,受如是的苦与乐,受命之怎样长或短,就名叫做持担的人。

  甚么叫做担的因缘呢?所谓担的因缘,就是爱着为因缘是。如和爱欲共同俱在,其心并不远离爱欲,就名叫做担的因缘。甚么叫做应当舍离其担呢?所谓能使其爱欲永远灭尽无余,已除去、已吐出。这就叫做,比丘们!名叫舍离于担。

  像如是的,比丘们!我已经演说过担之事,已演说过担的因缘,已讲说过持担的人,已讲说过舍离其担之事。然而诸如来所应行的,我现在都已办完了。大众应该或者在于树下,在于空闲之处,在于露坐(坐于露天之处),去常念坐禅(常兴坐禅),不可行放逸。」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当念舍重担  更莫造新担

  担是世间病  舍担第一乐

  亦当除爱结  及舍非法行

  尽当舍离此  更不复受爱

  (应当常念舍离重担之事,更不可以再造新的担。担就是轮辗于世间的毛病,舍离这种重担为之第一的快乐。也应当除弃爱欲的结缚,以及应舍弃非法之行,都统统舍离这些事,更不再受后有之身。)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作方便,舍离于担。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二一九

  大意:本经叙述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的种类。并教人应舍离此四生之生,应当求方便,也就是努力精进去成就四谛法,自会解脱四生之义。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如此的四类众生,那四类呢?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是。

  为甚么叫做卵生呢?所谓卵生,就是:鸡、雀、乌、鹊、孔雀、蛇、鱼,以及蚁子等类属,这些都是属于卵生的。这就名叫卵生。为甚么叫做胎生呢?所谓的人,以及畜生,乃至于有二足之虫兽等类,就名叫做胎生。为甚么叫做因缘生呢(湿生)?所谓腐肉中之虫、厕所中之虫、或者如尸中之虫等类,像如是之属,都名叫因缘生(湿生)。为甚么叫做化生呢?所谓诸天神、地狱、饿鬼,或者是人(劫初之人,下同),或者是畜生,都名叫化生。就名叫做化生。这就是,比丘们!就是有如是的四生。

  诸比丘们!应当舍离此四生(求解脱四生之道),应当勤求方便,而成就四谛法。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二二○

  大意:本经叙述舍利弗之诠释世间的四种人。所谓1.与结相随而不知的人,2.与结相随而如实而知的人,3.不与结相随,而如实不知的人,4.不与结相随而如实而知的人。依次乃解说恶、不善法、起诸邪见,就名叫做结。对于结使已尽的比丘,则四部众,和诸修梵行的人,都应来供养。末后为目揵连赞叹舍利弗之法。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尊者舍利弗、尊者目揵连都在于罗阅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之处。

  那个时候,舍利弗告诉诸比丘们说:「在世间里,有如此的四种的人。那四种呢?所谓第一种人就是与结相随,然而却不知内心有这种结(烦恼会结缚人,使人不能自在)。或者有一种人(第二),与结相随,然而能如实而知道内心有这种结的存在。或者有一种人(第三),不与结相随,然而不能如实而知道内心有如此之结。或者有一种人(第四),不与结相随,然而也能如实而知道内心已没有此结。

  诸位贤者!当知!第一种类之人就是说与结相随,然而却不知其内心有此结之人,这在那二种有结的人之中,此人就是最为下贱的人。所谓那第二类之人,虽然与结相随,但是其内心有结之事,乃能如实而知道,此人就是极为妙的。那些第三类之人,虽然不与结相随,然而其内心没有结之事,却不能如实而知道,此人在于那二类没有结之人当中,乃最为下贱的人。所谓那第四类人,为不与结相随,而内心并没有结之事,也能如实而知道,此人在于没有结之人当中,乃最为第一的。诸位贤者!当知!世间实有此四类之人的。」

  这时,目连尊者问舍利弗说:「有甚么因缘(为甚么缘故),在于与有结相随之人当中,一人为下贱,一人为最妙呢?又有甚么因缘,此二种并没有与结相随之人当中,一人为下贱,一人为最妙呢?」

  舍利弗回答说:「那些与结相随的人,其内心有结,却不能如实而知道的,此种人会作如是之念:我应当作净想(观上妙色而贪欲生净想,所谓不见此身当中有种种的不净充满里面,而以为是妙净的颠倒想)。他就这样的思惟而作净想。当他作净想之时,便会生起欲心,由于生起欲心之后,便会有贪欲、瞋恚、愚痴之心,而一直至于命终。那时,并不求方便去灭除此心之故,便会有了瞋恚、愚痴之心而命终的。目连!当知!犹如有一个人到了市场去买得铜器,此铜器为尘土垢坌,极为不洁净。那人并不随时摩抆,并不随时净洗之故,那个铜器便会加倍的更生垢秽,而极为不净洁。此第一种人也是如是,与

  垢相随,内心有结而不能如实而知,他便会作如是之念:我应当思惟净想。由于已思惟净想之时,便会生欲心,已生欲心之故,则会有了贪欲、瞋恚、愚痴,而至于命终,并不求方便去消灭此欲心。

  那第二种人,虽然与结相随,但是内心有结却能如实而知,就会思惟:『我现在可以舍弃净想,而思惟不净想。』他就这样的舍弃净想,而思惟不净。由于他已思惟不净想之故,便不会生起欲心,而会求方便,终于将不得的,而能得到,不获的,能获到,不及的,能及,就没有贪欲、瞋恚、愚痴,也会无结而至于命终。犹如有人从市场中买得铜器,虽然为尘垢所染,但是他却能随时修治,随时洗荡使其洁净。此人也是如是,虽然与结相随,但是内心有结之事,乃能如实而知道。那人便舍弃净想,而思惟不净想。他思惟不净想,而更求方便,致于不得的能得到,不获的能获到,不作证的教令其得证,已没有欲心,没有瞋恚,没有愚痴而命终。

  这就是,目连!就是有此二人与结相随当中,一人为下贱,一人为最妙的。」

  目连说:「又为甚么因缘,使这二人,也就是使不与结相随的人当中,一人为下贱,一人为最妙呢?」

  舍利弗说:「那第三人,也就是不与结相随,然而内心无结之事,却不能如实而知道。他便会作如是之思惟:我并不求方便思惟,也能对于不得的能得,不获的能获,不作证而能作证的。那人有欲心,被瞋恚、愚痴所缚,而一直至于命终。犹如有人到了市场去买铜器,其铜器为尘垢所染,然而不随时洗治,也不随时修治,此第三人也是如是,不与结相随,其内心无结,而不能如实而知道,也不作如是而学:我应当求方便去灭此诸结。而存有贪欲、瞋恚、愚痴之心,而到了命终。

  那第四种人,不与结同俱,内心没有结,能如实而知道。他便作如是的思惟:求方便而使不得的能得到,不获的能获到,不作证的使能作证。他就以没有此结而命终。犹如有人到了市场,买得好的铜器,极为净洁,又能随时加以修治,随时磨洗其器。那时,那个铜器便会加倍的又净好,此第四人也是如是,不与结相随,内心无结,能如实而知道,他便作如是的思惟:求方便,不获的能获,不得的能得,不作证的而作证,他便会没有结使,没有贪欲、瞋恚、愚痴,而至于身坏命终。这就是,目连!就是有此二人,不与结相随,内心无结而能如实而知道的,一人为上的,一人为贱的。」

  这时,目连尊者又问舍利弗说:「为甚么缘故,名叫做结呢?」舍利弗回答说:「目连!当知!对于那些恶不善之法,而起诸邪见之故,就名为结。或者又有人作如是之念:如来问我真义之后,然后才与诸比丘说法,不问其它的比丘之义,而如来与比丘说法。或者又有如是之时,世尊告诉其余的比丘而说法,然而不对那些比丘说法。就起如是之念:如来说法,如来不语我(不对其说法),而与比丘说法。

  或者有不善,或者有贪欲。既有不善,又有贪欲,此二种均为是不善的。

  或者又有时,比丘曾作如是之念:我恒在于诸比丘之前,而进入村内去乞食,不使其余的比丘在那位比丘之前而入于村内去乞食。或者有如是之时,其余的比丘在于前而进入村内去乞食,不使那位比丘在于诸比丘之前而入于村内去乞食,我不在于比丘之前而进入村内去乞食。既有不善,又有贪欲,此二种均为是不善。

  目连!当知!或者又有如是之时,比丘曾作如是之念:我应当在于比丘之前而坐,首先得受水,首先得食,不使其余的比丘先于那位比丘而坐,而先前受水,先前得食。或者又有如是之时,其余的比丘在那位比丘之前而坐,先前得受水,先前得饮食,不使那位比丘在其余的比丘之前而坐,不使其先前受水,不使其先前得食。我不在于比丘之前而坐,不能先前受水,不首先得食。既有不善,又有贪欲,此二种均为是不善。

  或者又有时,比丘曾作如是之念:我食后,与檀越(施主)说法,不使其余的比丘食完而与檀越说法。或者又有时,其余的比丘食完之后,与檀越说法,不使那位比丘食完之后与檀越说法。不使我食完之后与檀越说法。既有不善,又有贪欲,此二种均为是不善。

  或者又有时,比丘曾作如是之念:我应当至于园中,去与长者婆罗门说法,不使其余的比丘至于园中去与长者婆罗门说法。或者又有时,其余的比丘至于园中,与长者婆罗门说法,不使余比丘至于园中,去和长者婆罗门说法。不使我至于园中与长者婆罗门说法。既有不善,又有贪欲,此二种均为不善。

  或者又有时,比丘曾作如此之念:我现在犯戒,使诸比丘不知我犯戒。或者又有时,那位比丘犯戒,诸比丘知道此比丘犯戒。既有不善,又有贪欲,此二种均为不善。

  或者又有时,比丘曾作如是之念:我现在犯戒,不使其余比丘对我说我犯戒。或者又有时,那位比丘犯戒,其余的比丘对我说我犯戒。既有不善,又有贪欲,此二种均为不善。

  或者又有时,那位比丘曾作如是之念:我今犯戒,使清净的比丘告诉我,不使不清净的比丘告诉我,或者又有时,不清净的比丘告诉那位比丘而说:那位比丘犯戒。既有不善,又有贪欲,此二种均为不善。

  或者又有时,比丘曾作如是之念:我今犯戒,假如有比丘告诉我的话,当在于屏处,不应在于大众当中。或者又有时,那位比丘犯戒,就在大众当中告语,而不在于屏处告发他。比丘又作如是之念:这些诸比丘在于大众当中告发我,不在于屏处。既有不善,又有贪欲,此二种均为不善。

  目连!当知!这就是诸法之本,兴起此行的话,就名叫做结使。目连!又知!诸有四部之众,如犯此行的话,都会同为闻知的。虽然说,我乃行阿练若行(静寂之行),住在于闲静之处,而穿五纳衣,恒行乞食之法,并不选择贫富之家,行动并不卒暴,往来住止,坐起动静(举止动作),都不言语,都为默然。然而那位比丘曾作如是之念:使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这些诸梵行的人,都恒来供养于我。那位比丘虽然有如此之念,但是四部众却不随时去供养他。所以的缘故就是由于那位比丘之恶不善之行并未完全除弃之故,有其如此的见闻念知。犹如有人,有一铜器乃极为清净之物,又用不清净之物盛放在于其铜器之中,又用余器盖在于其上面,持行到于国界。众人看见之后,问那个人说:『你所持的是甚么东西呢?我们欲得观看。』这时,众人素既饥俭(本来正饥饿),就这么说:『这一定是好的饮食。』就寻时掀起其器盖。然而所看到的为不净之物,大家都得以看见。这位比丘也是如是,虽然有阿练若行(住闲静之行),都随时去行乞食之法,也穿着五纳衣,都正身正意(端正身心),系念在于前。他虽然生此念,欲使诸梵行的人,都随时来供养。但是诸梵行之人又不随时去供养他。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那位比丘之恶不善之法之结使,并不灭尽之故。

  目连!当知!诸有比丘,如果没有此恶不善之法,结使已灭尽,都被人见闻念知,此人则虽然在于城傍而行,犹然是一位持法之人。对于或者受人之请,或者受长者的供养,那位比丘都没有如此贪欲之想的。这时,四部之众,以及诸梵行的人,都会来供养的。所以的缘故就是由于那位比丘乃行清净之故,皆得彼人见闻念知。犹如有人,有好的铜器,又盛好的饮食,气味乃极为香,又用物盖在其上面,持行到国界,众人看见之后,问那人而说:『这是甚么东西?我们欲得看看。』就寻持将盖启起而看,都看见是饮食,大家就去共取其食。这也是如是,比丘被人见闻念知,虽在城傍而行,也会受长者的供养。他并不作如是之念:使诸梵行者来供养我。然而诸位梵行者,却都会来供养他。所以的缘故就是由于那位比丘对于恶不善之行,都已除尽之故。因此之故,目连!以此诸行之故,名叫做结使。」

  这时,尊者大目揵连称叹而说:「善哉!善哉!舍利弗!所以的缘故就是这样的:我在往昔之时,曾游化到此罗阅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之处,到达后,曾经着衣持钵,进入罗阅城去乞食,到了那位车师之屋舍,在于门外默然而立。这时,那位工师手执斧头,正在斫材。当时,更有长老级的工师,由于有了少事缘,而到达这位工师之舍。这时,那位工师正在修治材板。当时,那位老工师曾生如此之念:这位小工师之斫材,不知能如我之意否?我现在当去看看。当时,那位工师所嫌的地方,那位工师都尽取而斫它。这时,那位老工师非常的欢喜,而作如是之念:『善哉!善哉!卿所斫之材之事,都尽如我的心意。』这也是如是的道理,如诸有比丘当中,其心不柔和,而舍弃沙门之行,心意怀着奸伪,并不从沙门之法,性行又是麄疏,都不知惭愧,强颜而耐辱,都行卑贱之行,并没有勇猛精进之行。或喜多于忘失,不忆其所行的,心意都不定,所作都错乱,诸根也不定。然而现在尊者舍利弗您,能观察其行后,而修治他。

  诸有族姓子,都以信坚固而出家学道,对于戒乃非常的恭敬,不舍弃沙门贤圣之法,并没有幻伪,不行卒暴之行,心意很柔和,其言都常含笑,而不伤人意,心意恒常一定,并没有是非,诸根也不散乱。他们听闻尊者舍利弗之语后,便能自承受,也不会忘失,有如或者是男,或者是女,都端正无双,而极为自沐浴其身,然后穿着好的新衣,而且用香涂其身体。如又有人,再加用优钵华(青莲华),持来奉上给他,那个人得此华后,就放在头上,而欢喜诵跃,不能自胜那样。这事情也是如是,如有族姓子,由于信心坚固,去出家学道,对于禁戒,乃非常的恭敬,并不失去沙门之法,没有半点的虚伪,也不行卒暴之行,心意都很柔和,其言都常含笑,而不伤人之意,心又恒常一定,并没有是非,诸根都不乱。此人从尊者舍利弗听到此语之后,怀着非常的欢喜之心,不能自胜,而纳受其教。像如是的诸族姓子,乃说如此的法教。」

  那时,诸位贤者,各各听闻其所说,都欢喜奉行!

  二二一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以果的生熟为喻,而简别四种比丘。(1)虽具威仪而犯戒的,则如果生而似熟。(2)威仪好似欠缺而戒全的,就如果熟而似生。(3)戒律和威仪都俱缺的,有如果生而实生。(4)戒律威仪都成就的,就如果熟而实也熟。末后数人当学熟果的人。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如此的四种之果的。那四种呢?(1)或者有一种之果,生而好似已熟,(2)或者有一种果,成熟而好似生,(3)或者有一种果,成熟而似成熟,(4)或者有一种果,生而好似生。这就是,比丘们!就是在世间里有如此之四种果的。在世间里有如此四种人,也是如是的。那四种呢?(1)或者有人,成熟而好像生(不成熟),(2)或者有人,生而好像成熟,(3)或者有人,生而好似生,(4)或者有人,成熟而好似成熟。

  到底是那一种人(1)生而好似成熟呢?(经文之第(2))。或者有人,在往来行步时,都不行卒暴,其眼目视瞻,都恒随于法教,着衣持钵,也是随法而行步,眼睛都视地而不向左右去顾望,然而又犯戒,而不随顺于正行,这实在是非沙门,而好似沙门,不行梵行,而自言已行梵行,会尽坏败正法,会为败根之种,这就叫做此人生(不熟),而好像成熟。

  那一种人(2)为甚么叫做成熟而好像生呢?(经文之第(1))。或者有比丘,其性行好似疏忽,视瞻为不端正,也不随顺于法而行,欢喜顾视左右。然而又能精进而多闻,都修行善法,恒持戒律,不缺失其威仪,看见少少的非法之事,便会怀着恐惧之心(唯恐犯戒),这就叫做此人成熟而好像生(不熟)。

  那一种人(3)为甚么生而好像生呢?(经文,也是第(3))。或者有一种比丘,不受持禁戒,不知道行步时的礼节,也不知道出入行来应如何庄严,也不知道着衣持钵,诸根都错乱,其心乃着于色、声、香、味,以及细滑(触)之法。他又犯禁戒,又不行正法。不是沙门而好似沙门,不行梵行,而好似为梵行的人,为根败的人,是不可以修饰的。这就叫做此人生,而似生(不成熟)。

  为甚么有人(4)成熟而好似成熟呢?或者有比丘,为受持戒禁之限(所有限制之禁戒都受持不误),其出入行止,都不失弃时节(依礼节而行步),看视都不失威仪,而且极为精进,都修行善法,威仪礼节都均成就,见小小的非法事,便会怀着恐怖心,更何况为大的非法之事呢?这就叫做此人乃成熟,而好似成熟。

  这就是,比丘们!就是在世间里,有此四种果的人,应当要学习熟果的人。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二二二

  大意:本经简述比丘之舍戒,而弃遗衣钵等物,然后还俗去当白衣之事,乃如随着岚风之吹杀飞鸟那样的会身首异途。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今天空中有随岚风(吠岚婆,毘蓝,译为迅猛风)。假如又有飞鸟飞到那个地方的话,则不管是乌、是鹊,或者是鸿、是鹄,如值遇那种风的话,其头脑与羽翼,定会各在一处(身首分离而死亡)。这里的任何一位比丘也是如是,如果舍弃禁戒后,去作白衣(在家居士)之行时,则于这时,其三衣、钵、器、针筒等六物之属(1.大衣2.中衣3.下衣4.钵5.坐具6.漉水囊,为护水中之虫命之具),都会各在于一处那样,有如随岚风之吹杀那些鸟类之致于身首分离的。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修行梵行,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二二三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用四种鸟作喻,去简别四种比丘:1.身仪好而戒法劣的,有如鸷鸟之形好而声丑,2.戒法好而身仪劣的,有如拘翅罗马之声好而形丑,3.身仪、戒法均劣的,有如免枭之声形俱丑,4.身仪、戒法皆好的,有如孔雀之声形均好。末后教人当学声形皆好。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比丘!当知!有此四种鸟的。那四种呢?(1)或者有一种鸟,其声好,而形为丑,(2)或者有一种鸟,其形好,而声为丑,(3)或者有一种鸟,其声丑,而形也丑,(4)或者有一种鸟,其形好,而声也好。

  (1)那一种鸟的声好,而形丑呢?所谓拘翅罗鸟(妙声鸟)是,这就是所谓此鸟的声好,而形丑是。(2)那一种鸟的形好,而声丑呢?所谓鸷鸟(凶猛的鸟,如鹰、鵰等鸟)是,这就是所谓此鸟的形好,而声丑是。(3)那一种鸟为声丑,而形也丑呢?所谓兔枭是也,这叫做此鸟的声丑,而形也丑是。(4)又有那一种鸟的声好,而形也好呢?所谓孔雀鸟是,这就是此鸟的声好,而形也好是。这叫做,比丘们!叫做有此四种鸟,都应该要晓知。

  这也是如是,在世间里也有四种人好似那些鸟类那样,都应当觉知的。那四种人呢?于是(就是这样的:)或者有比丘,其颜貌很端正,出入行来时,都依规定而着衣持钵,其屈伸俯仰,都成就威仪。然而却不能有所讽诵诸所有之法,对于初也善,中也善,竟也善(始终都说善的法)之法,都不能承受如法之教,也不能善讽诵读,这叫做此人的形好,而声不好。

  (2)又有那一种人,声好,而形丑呢?或者有一位比丘,其出入行来,屈伸俯仰,着衣持钵等威仪,都不成就,而恒好广说,然而此人却为精进持戒,都常闻法而能知所学,多闻诸所有之法,对于初也善,中也善,竟也善的那些义理深邃的都能受持,而具足修习梵行,对于那些法,都能善持善诵,这叫做此人为声好,而形丑。

  (3)又有那一种人的声丑,而形也丑呢?或者有一种人,犯禁戒,而不精进,又不多闻,所闻的便失去。他对于此法,应该具足而行梵行,然而却不肯承受,这叫做此人为声丑,而形也丑。

  (4)那一种人的声好,而形也好呢?或者有一种比丘,颜貌很端正,出入行来,着衣持钵,都不会顾视左右,而且又能精进而修行善法。同时,戒律也具足,看见小小的非法之事,尚且会怀恐惧之心,更何况大的非法之事呢?又为多闻,所受的法都不忘,对诸所有之法,那些初也善,中也善,竟也善的,都能修其善行,如此之法,都能善讽诵读,这叫做此人为声好,而形也好。

  这就是所谓世间里有此四种人,在于此世间的,都应当要觉知。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学习声好,而形也好的人。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二二四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以四种云雷雨为喻,去简别四种比丘。(1)善诵诸经,而不说法的,犹如有云雷而不下雨。(2)身形好,修法无失;虽然不多闻、不诵诸经,然而能受法,好从善知识、好说法的人,犹如有云雨而没有雷。(3)身仪不好,又不修善法,不多闻,不诵不修诸经,不说法的人,犹如有云,却不雨不雷。(4)身仪好,喜学问,受不失、好说法、善教化他人的,就如有云,也有雨,也有雷。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四种云。那四种呢?(1)或者有云、有雷,而不下雨,(2)或者有云、有雨,而不震雷,(3)或者有云,而不下雨,也不震雷,(4)或者有云,也下雨,也震雷,这叫做四种云。在世间里,有四种人,而像云的。那四种人呢?(1)或者有比丘,震雷而不下雨,(2)或者有比丘,下雨而不震雷,(3)或者有比丘,也不下雨,也不震雷,(4)或者有比丘,也下雨,也震雷。

  (1)甚么叫做比丘之震雷,而不下雨呢?或者有比丘,高声诵习,所谓契经、祇夜(重颂)、受决(受记)、偈(孤起颂)、本末(本事)、因缘(缘起)、已说(说义、论义)、生经(本生)、颂(自说,法句、感兴的偈文)、方等(由浅而深的广说)、未曾有法(以希有、未曾有之法来称叹佛德)、譬喻(各种譬喻之集成)等,像如是的诸法,都能善讽诵读,而不失去其义,然而并不广与人说法,这叫做此人:震雷而不下雨。

  (2)甚么人为之下雨而不震雷呢?或者有比丘,其颜色端正,出入行来,进止之宜(所有礼仪礼节),都均能具知,也修习诸善法,并没有毫厘之失,然而并不多闻,也不高声诵习,更不修行契经(散文体的经文)、本末(本事,说诸弟子之宿世之事)、授决(授记,预言诸弟子等事)、偈(孤起颂,与散文不一定有连带关系之颂)、因缘(叙述佛陀说法教化的各种缘起)、譬喻(说法时所引用的譬例)、生经(本生,佛陀之过去世之因缘)、方等(方广,广说浅与深的道理)、未曾有法(以希有、未曾有之法,赞称佛德之奇特)等教法,然而从他人承受,也不忘失,爱好与善知识相随,也爱好与他人说法,这叫做,此人为下雨,而不震雷。

  (3)那一种人为不下雨,也不震雷呢?或者有一种人,其颜色不端正,对于出入行来,进止之宜(举止动作的礼节),都均不具足,也不修诸善法,而且不多闻,也不高声诵习,又不修行契经乃至方等经典,也不与他人说法,这叫做此人为不下雨,也不震雷。

  (4)又有那一种人为也雨也雷呢?或者有一人,其颜色很端正,对于出入行来,进止之宜,都均能具足其仪,好喜学问,所受的都不遗失,也爱好和他人说法,都劝进他人,使其承受,这叫做此人也震雷,也下雨。这就是,比丘们!世间里有此四种人。因此之故,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结颂如下:)

  谛饶益阿难重担四生结四果随岚风四鸟雷在后

  (1.四谛经,2.饶益经,3.阿难经,4.重担经,5.四生经,6.结经,7.四果经,8.随岚风经,9.四鸟经,10.云雷经在最后。

  增一阿含经卷第十七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