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增一阿含经白话文:卷第十四

增一阿含经白话文卷第十四 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一

  概要:本品首谈高幢之事,依次为对毘沙鬼的说法,为释迦族的说法,为一比丘说五阴无常变易之事,成道后在鹿野苑度五比丘,次使三迦叶皈服之事,三齐之法之事,如存信、财、梵行的三现在的话,就能获福之事,以长寿王的本生谭而诫拘深比丘之好争之事,身邪、戒盗、疑之三结使之事。最后则说空、无愿、无想的三三昧之事。

  二○五

  大意:本经叙述应恒念三宝,而得无畏,有如诸天之念三幢,所有的恐怖便自能消灭那样。因此,应当常念三宝。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在于往昔的时候,天帝释曾经告诉三十三天说:『你们如果进入大战当中时,假如会起恐怖畏惧之心的话,你们就还顾而看我的高广之幢,倘若看见我的高广之幢的话,便不会有畏怖的了。如果不忆起我的高广之幢的话,就应忆起伊沙天王(伊舍那天。译为司配者,为第六层天自在天主,也是护世八天之一)之幢。由于忆起其幢之故,所有的恐怖就会自然消灭。假如不忆起我的高幢,以及不忆起伊沙天王之幢的话,那个时候就应当忆起婆留那天王(婆罗萨那,译为依止不畏,广与众生而作依止之主夜神)之幢,由于忆起其幢之故,所有的恐怖,便会自然的消灭的。」

  我现在再告诉你们:假如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其中如有畏怖而衣毛倒竖的话,当于那时,就应该忆念我身,此是如来、至真、等正觉,为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世尊),出现于世间的。假如有人恐怖,而衣毛都倒竖起来的话,便会因此而自然的消灭。

  如果不忆念我的话,那时就应当忆念于如来之法。如来之法乃为非常的微妙,为有智慧的人之所学的。由于念法的缘故,所有的恐怖便会自然的消灭。

  倘若不忆念我,又不忆念法的话,当于那个时候,就应该忆念如来的圣众。如来的圣众乃极为和顺,为法法奉成就的圣众。所谓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知见)成就。所谓四双八辈(四向四果),这就是如来的圣众,为可敬可事,为世间的福田,就是所谓如来的圣众。那个时候,如果念僧的话,所有的恐怖便会自然的消灭。

  比丘们!当知!释提桓因为有淫、怒、痴的天帝,然而其部属的三十三天,因忆念其主时,即没有恐怖,何况如来乃为没有欲、怒、痴之心的觉者,当你念他之时,还会有甚么恐怖吗?如果有比丘会有恐怖的话,使会自然的消灭的。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忆念三尊,也就是忆念佛、法、圣众(僧)是。像如是的,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二○六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降伏毗沙恶鬼之事,而度化那优罗小儿,同时并教化拔祇国的民众等事。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在拔祇国的国界里,有一鬼神,名叫毗沙(恶鬼)。在那个国内可说是一位极为凶暴的恶鬼。曾经杀人无量(杀害很多的人)。常常在一日当中杀害一人,或每日杀害二人、三人、四人、五人、十人、二十人、三十人、四十人、五十人。那个时候,诸鬼神、罗刹(暴恶鬼)都充满在其国内。

  这时,拔祇的人民都共集聚在一处,而作如是之言:「我们应该避免在此国内,应该到别个国家去,不须要住在这里。」

  当时,毗沙恶鬼知道那些人民的内心所念之事,便对那些人民说:「你们不可以离开这个国家,而欲到别个邦国去。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你们终皈(到头来)还是不能免离我的手掌中之故。你们不如日日(每天)送一个人来奉祠我,这样的话,便不会触扰你们的。」当时,拔祇国的人民就这样的依那位恶鬼的吩咐,每日都送一人去奉祠那位恶鬼。那时,那位恶鬼食那些人后,都将他们的骸骨掷着在于他方的山中,那山中的骸骨已被堆积到满于溪谷了。

  在于那个时候,有一位长者,名叫善觉,住在于那个国家,为一位饶财多宝的人,所积的钱财有千亿,骡、驴、骆驼,乃不可以称计之多,金、银、珍宝、车渠、马瑙、真珠、虎珀等七宝,也不可以称计之多。那时,这位长者生有一位孩儿,名叫那优罗。由于唯有这一子之故,非常的怜爱惜念,未曾离开过他的眼前(都在其身边)。当时,正遇此限制(规定):「那优罗小儿,其次乃轮到你应去祠鬼之时了。」

  这时,那优罗的父母就沐浴这位小儿,给他穿好衣,然后牵他至于冢间,来到那位恶鬼之处。到达后,则啼哭唤呼,悲伤不已,然后作此言说:「诸位神明!诸位地祇!都鉴证明察!我乃唯有这一子,愿诸神明当证明这事;以及二十八大鬼神主,都同样的护鉴于此,使吾儿不致有灾厄;暨四大天王们!我都统统皈命!愿拥护此小儿,使免受厄难,而济救他吧!以及释提桓因,也向您皈命!愿您济度此儿的生命;以及梵天王,也同样的皈命于您,愿解脱此儿的生命,诸有鬼神镇护世间的,也向您们皈命,使此儿脱此灾厄;诸如来的弟子,漏尽的阿罗汉,我现在也同样的皈命,使此儿脱离此厄;诸位辟支佛,无师自觉者!也向您们自皈依,使能脱离此厄;彼如来,现在也向您自皈依!您乃对于不降伏的人,能使其降伏,不得度的,能使其得度,不获证的,能获证,不解脱的,能解脱,不般涅槃的人,能使其般涅槃,无可救的,能作为救护,对于盲者,则作为其眼目,对于病患的人,能作其大医王。不管是天,是龙,是鬼神,以及一切人民,或者是魔及魔王当中,为最尊、最上,并没有能及的人。为可敬、可贵,为人作良佑,作福田,并没有人能出于如来之上的!请如来鉴察此情!愿如来照明我的至诚之心!」当时,那优罗的父母就这样的,将其祈愿表白之后,就将其孩儿付给恶鬼完毕,便退回而去。

  那个时候,世尊曾以天眼清净,又以天耳彻听,而听到如此之言:那优罗的父母啼哭悲伤不已!那时,世尊就用神足之力,到达那个山中恶鬼所住之处。这时,那位恶鬼,乃集在雪山之北的鬼神之处。当时,世尊印进入恶鬼所住的地方去坐下,正身正意(端正身心),结跏趺之坐。

  这时,那优罗小儿渐近于那恶鬼的住处。当时,那优罗小儿乃遥见如来在于恶鬼的住处,一看为:光色炳然(身体发光),正身正意(端正身心)系念在前(专心一意,并无他念),颜色很端正,与世间另有奇异,诸根为寂静,而得诸功德,已降伏诸魔怨的形相,像如此的诸功德,为不可称计的!又具有了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而以庄严其身,有如须弥山之超出于诸山之顶,面如日月,也像金山那样的,其光明乃远照于他方。看见之后,便生起欢喜之心,向于如来,而生此念:这位必定不是毗沙恶鬼。所以的缘故就是:我现在看见之后,极为有欢喜之心之故。如果是恶鬼的话,便会随其意,而被其所食掉的。

  这时,世尊告诉他说:「那优罗!如你所念的!我并不是甚么恶鬼,我是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来救你,以及来降伏此恶鬼的!」这时,那优罗听此语后,即欢喜踊跃,不能自胜(不能抑住其欢喜之心),便到世尊之处,行头面礼足之礼后,坐在于一边。

  当时,世尊就为他讲说妙义,所谓其论,就是: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说贪欲为秽恶,有漏为不净之行,出家为出要之道,能去除诸乱想。那时,世尊由于看见那优罗小儿之心已生欢喜,意性已柔软,就将诸佛世尊常所讲说之法:苦、集、尽(灭)、道等法,都其与他说。那位小儿就在于座上,其诸尘垢都灭尽,而得法眼清净。那位小儿因为见法、得法、成就诸法之故,而承受诸法,已没有狐疑,已了解如来之教,就归依佛、法、圣众,而受五戒

  这时,毗沙恶鬼回到其本位之处时,遥见世尊在那里端坐思惟,身不倾动。一看此情形,便兴起恚怒,便降雷电,霹雳大震,向于如来之处。或者大降刀剑,然而未堕于地之顷,便化作优钵莲华(青莲华)。这时,那恶鬼乃加倍的瞋恚,就雨降诸山河石壁,但是还未堕地之顷,变化作为种种的饮食。这时,那位恶鬼又化作大象,吼唤而向于如来之处。当时,世尊又化作狮子王。这时,那位恶鬼就又化作更猛的狮子形,而直向如来之处。那时,世尊乃化作大火聚。当时,那位恶鬼又倍加瞋恚,就化作大龙,龙有七个头。当时,世尊则化作大金翅鸟(迦楼罗。常捕龙为食的怪鸟)。这时,该鬼便生如是之念:我现在所有的神力,都于今时化现完了,然而这位沙门却衣毛都不动,我现在应当去问其深义。

  这时,该鬼问世尊说:「现在毗沙我,欲问深义,假如不能回答我的话,就应拿你的两脚掷放在于南海。」世尊告诉他说:「恶鬼当知!我自观察过,并没有甚么天,以及人民、沙门、婆罗门,或者是人,是非人,能将我的两脚掷放在于南海的人。虽然如此,你现在欲问甚么深义,也是无妨的,你现在可以启问的了。」

  这时,恶鬼问说:「沙门!甚么是故行(旧业)?甚么是新行?甚么是行之灭呢?」世尊告诉他说:「恶鬼当知!眼就是故行,是曩时(昔时)所造的,缘于痛(受)而成就其行动(业行)。耳、鼻、口(舌)、身、意,这些都是故行,是曩时所造的,缘于痛(受)而成就其行动(业行)。这就是,恶鬼!这就是故行。」

  毗沙鬼说:「沙门!甚么是新行(新造的业行)呢?」世尊告诉他说:「现在于身所造的身三(杀生、偷盗、淫泆)、口四(恶口、妄言、绮语、两舌)、意三(贪、瞋、痴)之行,这是,恶鬼!这就是新行。」这时恶鬼说:「甚么是行之灭呢?」世尊告诉他说:「恶鬼当知!故行(旧的业行)灭尽之后,更不再兴起,又不造新的行,能取这些行,永远使其不再生起,永远灭尽无余,就叫做行灭。」

  这时,那位恶鬼白世尊说:「我现在非常的饥饿,你为甚么缘故,要夺我的食物呢?此小儿是我所食的食物。沙门!你应归还此小儿给我!」世尊告诉他说:「从前我还未成道之时,曾经为一位菩隆。有一只鸽鸟投靠于我,我尚且不惜身命,而救济那只鸽鸟的灾厄。更何况我现在已成为如来,怎么能舍弃这位小儿,使他被你吃噉呢?你现在这位恶鬼!你就是尽你的神力来对我,我也终皈不会给与你这位小儿的!

  云何(你记得吗)?恶鬼!你曾经在于迦叶佛之时,曾作过沙门,曾经修持梵行,后来又犯戒、因此,转生为现在的恶鬼之身的(是不是么?)」那时,恶鬼乃承佛的威神,便忆起曩昔时所造的诸行。

  当时,恶鬼就到世尊之前,行头面礼足之礼后,并作如是之语而说:「我现在太愚惑,不能分别真伪,乃生此心,向于如来,唯愿世尊您,纳受我的忏悔!」像如是的,再三、再四向佛求愿!

  世尊告诉他说:「听许你的悔过,以后不可以再犯!」那时,世尊也为毗沙鬼演说微妙之法,劝令他欢喜。这时,那位恶鬼手擎数千两的黄金,奉上于世尊,白世尊而说:「我现在将此山谷布施给与招提僧(译为四方憎。通于过去、现在、未

  来,不可分与之物,如精舍、田地、山野等,为这里所共有的。如为现前僧的话,则如食物、衣服、医药、卧具等,乃可以分配的),唯愿世尊纳受我的供奉,以及此数千两的黄金!」像如是再三的恳求。

  那时,世尊就纳受其所奉献的山谷,便说此偈说:

  园果施清凉  及作水桥梁

  设能造大船  及诸养生具

  昼夜无懈息  获福不可量

  法义戒成就  终后生天上

  (如园果的布施,会为清凉,以及在水中作那些憍梁,使人得以渡过那样。假如能造大船,以及诸养生之具,而昼夜都没有懈怠的话,就能获得不可称量的福德,法义、戒,都能成就,终皈会生于天上界的!)

  这时,那位鬼神白世尊说:「不知道世尊还有其它的教训吗?」

  世尊告诉他说:「你现在应该舍弃你现在的本形,应穿三衣,而作沙门。然后进入拔祇城,在在处处(在于各处),作如是之教令说:『诸位贤者当知!如来出现于此世间,对于不降的,则使他降伏。不得度的,则使他得度,不解脱的,使他知道解脱,不得救的,则作为其救护,盲者则作为其眼目。不管是诸天,或者是世人,是天,是龙,是鬼神,是魔,是魔天,或者为人,为非人当中,都是最尊、最上,没有人能与相匹等的,为可敬、可贵,为人作良佑福田的。今天已度那优罗小儿,以及降伏毗沙恶鬼了,你们可以前往去接受他的教化!』」恶鬼回答说:「如是!世尊!」

  那时,毗沙鬼就这样的依佛教令而作为沙门,披服三法衣,进入诸里巷,去作如是之教令而说:「今天世尊度那优罗小儿,以及降伏毗沙恶鬼了,你们可往世尊之处,去受世尊的教诲。」

  当在那时,拔祇国的人民乃非常的炽盛。这时,那位名叫善觉的长者,听到此语之后,乃欢喜踊跃,不能自胜(禁不住其喜悦),就带领八万四千人民众生,趋往世尊所住锡的地方,到达后,行头面礼足之礼,然后坐在于一边。那时,拔祇国的人民,有的行礼足之礼,有的唯有擎手。当时,八万四千的民众,都依次而坐在于一边。

  这时,世尊渐与他们演说微妙之法,所谓论,就是: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贪为不净之想,漏为大灾患。那时,世尊曾观察那些八万四千之众,心意都已欢悦。就将诸佛世尊平常所说之法:苦、集、尽(灭)、道,都普与那些八万四千众演说。他们都在于座上,尽诸尘垢,都得法眼清净。有如白净之衣,容易染为有色那样。此八万四千众也是如是,都尽诸尘垢,都得法眼清净。他们已得法、见法,已分别诸法(了解诸法),并没有狐疑,而得无所畏,就自归依三尊,也就是皈依佛、法、圣众,而受五戒。

  那时,那优罗之父,这位长者,乃白世尊说:「唯愿世尊,受我的邀请!」当时,世尊就默然受请。此时那位长者看见世尊默然受请之后,就从座起,行头面礼足之礼后,就退还其所在地,去办理种种的饮食,含有若干种的味,在于清旦之时,自白而说:「时间已经到了。」

  那时,世尊到时候,就穿衣持钵,进入拔祇城,到了长者之家,就座而坐。这时,长者由于看见世尊坐定之后,就亲自用手斟酌,而进行种种的饮食。经过一段时间,看见世尊吃食完毕,即行清净水,然后就取一座,在于如来之前面坐下来,白世尊说:「善哉!世尊!如果四部之众(出家在家各二众),须要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时的医药的话,即可叫他们在我家拿去使用。」

  世尊告诉他说:「如是!长者!如你所言。」世尊在于此时,即为长者演说微妙之法。说法完了之后,便从其座站起而去。

  那时,世尊有如屈伸手臂之顷,就从拔祇国不现(隐没),回到舍卫国的祇洹精舍。当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四部之众当中,有人须要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时的医药的话,可以从那优罗之父之舍宅去取来应用。」当时,世尊又告诉比丘们说:「如我今天的优婆塞当中的第一弟子,并没有所爱惜的人,就是所谓那优罗之父是!」(无所爱惜第一的长者)。」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二○七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就是法王,比任何圣王都为最尊、最上,是没有人能赶得及的,是胜过于转轮圣王,因此之故,当求方便,以正法去治国。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释翅(释迦族)的尼拘留园中,和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在。

  那个时候,释迦种族的诸豪姓(望族),有数千人之众,往诣于世尊所住锡的地方,到达后,都头面礼足,然后坐在于一边。那时,诸位释种白世尊说:「今天您应当作国王,而治领此国界。这样的话,我们的种姓便为不朽的,不可将转轮圣王之位,在您之手而断灭才好。如果当世尊您不去出家的话,就当会在于天下作为转轮圣王,而统领四天下,而有千子之具足。我们这些种姓,其名称定会远布,人人都会称说:转轮圣王出现在于释姓当中。由于这缘故,世尊!您应当作王治化,不可使王种断绝。」

  世尊告诉他们说:「我现在正正就是王身,名叫法王。所以的缘故就是这样的,我现在问你们:云何?诸位释种们!你们以为转轮圣王有七宝具足,千子又为很勇猛,为最伟大的吗?我现在于此三千大千的刹土(国土)当中,为最尊、最上,并没有人能及的。我乃成就七觉意之宝,有算不尽的千声闻之子,作为营从(随从)的。」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今用此位为  得已后复失

  此位最为胜  无终无有始

  以胜无能夺  此胜最为胜

  然佛无量行  无迹谁迹将

  (我现在要此地位干甚么?如果得到后,还是会失去的。如佛的此位,才是最为优胜的,因为无始,同时也没有终。由于最胜而没有人能侵夺之故,此胜正正就是最为优胜的。而佛陀的无量行,乃为无迹可寻的,到底谁用这些行迹干甚么呢?)

  因此之故,诸位瞿昙(指诸释种为瞿昙氏)!应当要求方便,应以正法,应以王法而治!像如是的,诸位释种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释种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二○八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为一位比丘讲说无常之法,同时也举出自己在过去时曾由于惠施、慈仁、自守等三事而成为转轮王身,然而那时的福佑,现在都已永灭无余,以说明并没有一法能永恒不易的。比丘受教后,曾证阿罗汉果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有一位比丘至于世尊之处,行头面礼足之礼后,坐在于一边。那时,那位比丘白世尊说:「是否有一种色(色阴物质),能够恒在而不变易的吗?久在于世间,也不移动的吗?是否有痛(受阴,精神,以下同)、想、行、识,恒在而不变易的吗?久在于世间,也不会移动的吗?」

  世尊告诉他说:「比丘!并没有这种色能恒在而不变易,能久存于世间的东西。也并没有痛(受)、想、行、识之能恒在而不变易,能久存于世间的。比丘!如果说,又当有此色,能恒在而不变易,能久存于世间的话,就唯有梵行之人,为不可分别的。如果痛(受)、想、行、识,能久存于世间,而不变易的,也唯有梵行之人,为不可分别的。因此之故,比丘!由于色不可分别,不久存于世间之故。因此之故,梵行之人乃能分别而尽于苦本。又痛(受)、想、行、识,也不可以分别,不久存于世间,因此之故,唯有梵行乃可以分别而尽其苦本的。」

  那个时候,世尊乃取一些土,置在其爪上(指甲上),然后对那位比丘说:「云何?(你看云何呢?)比丘!你看见此爪上之土吗?比丘回答说:「唯然(是的)!看见了,世尊!」

  佛陀告诉该比丘说:「假如当会有如这些少许的色(物质),能恒在于世间的话,则梵行的人,便不可分别而得尽苦际的。以是(因此),比丘!由于没有少许的色之恒在,便得行梵行,而得尽苦本的(故梵行在于被,而知道能正确的尽诸苦恼)。所以的缘故就是:比丘!当知!我在于往昔之时,曾经作过大王,而统领四天下,都以正法去治化,去统领人民,那时,七宝都具足。所谓七宝,就是: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居士宝、典兵宝是。

  比丘当知!我在于那个时候,作此转轮圣王,而领治四天下,乃拥有八万四千的神象,象名叫做菩呼。又有八万四千的羽宝的车辆,有的用狮子之皮覆盖的,有的用狼狗之皮覆盖的,都尽悬幢与高盖(伞盖)。又有八万四千的高广之台,犹如天帝所居住的地方那样。又有八万四千的讲堂,如法讲堂之类的。又有八万四千的玉女之众,都像似于天女。又有八万四千的高广之座,都用金银七宝间厕的。又有八万四千的衣被服饰,均为是文绣柔软。又有八万四千的饮食之具,其味有若干的种。

  比丘当知!我在那时,乘一只大象,其色极为白好,口里有六牙,都用金银校具的。其身能飞行,也能隐形,或者为大,或者为小,其象名叫菩呼。我在那个时候,乘一匹神马,其毛尾都为朱色的,行时,贴身不动。以金银校饰的,其身能飞行,也能隐形,或为大,或为小的,马的名叫做毛王。

  我于那时,有八万四千的高广之台,我住在于其中的一台,台名叫做须尼摩,为纯金所作的。那个时候,我在于一讲堂中止宿,讲堂的名叫做法说,也是纯金所造的。我在那时,乘一宝羽的车辆,车的名叫做最胜,为纯金所造的。我在那时,带一玉女,为左右的使令,也如姊妹那样。我在那时,在于八万四千高广之座,在于一座上,有金银、璎珞,为不可称计之多。我在那时,穿一妙服,有如天衣那样。所食之食,其味都如甘露。当在那时,我作转轮圣王时,有八万四千的神象,朝朝来至(每天都有这么多的大象之到来),门外多有伤害(互相践蹋),不可以称计之多。我在那时,便作如是之念:此八万四千的神象,朝朝来至,致在门外多有伤害,不可以称计之多。我现在有意将这些大象分做二批,为四万二千,朝朝来朝贺。

  那个时候,比丘!我作如是之念:我在往昔之时,到底是作甚么福?又作甚么德?现在能得如此的威力,乃至于如此呢?又作如是之念:由于三事的因缘之故,使我获得如此的福佑的。那三事呢?所谓惠施、慈仁、自守是。比丘!应当观察!那个时候的诸行,都已永灭,都已没有余遗。当于那时,乃游于欲意,而不会有厌足。所谓厌足,就是对于贤圣的戒律乃为厌足之义。

  云何呢?比丘!此色为有常呢?为无常呢?」比丘回答说:「为无常的,世尊!」佛陀说:「如果为无常的话,就是为有变易之法。那么,你是否可以得生此心:此是我所有,我是其所有呢?」回答说:「弗也!世尊!」佛陀说:「痛(受)、想、行、识,是常的吗?是无常的吗?」比丘回答说:「是无常的,世尊!」佛陀说:「假如为无常的话,就是为有变易之法。你是否可得生此心:此是我所有,我是彼所有呢?」回答说:「弗也!世尊!」

  佛陀说:「因此之故,比丘!诸所有的色,不管是过去,是当来,是于今的现在的,则或者是大,或者是小,或者是好,或者是丑,或者是远,或者是近,在此里面的色,都不是我所有,我也不是其所有的,这乃是有智的人所觉知的。诸所有的痛(受),不管是过去,是当来,是于今现在,或者是远,或者是近,这些痛(受)也不是我所有,我也不是其所有的,像如是的,乃为有智的的人所觉知的。比丘!应当要作如是而观:如果为声闻的人,而能厌患于眼(眼根),厌患于色(色境),厌患于眼识(眼识为眼根看见色境时,能分别其相貌而生的作用),或者缘于眼根而生的苦乐,也同样的厌患。也厌患于耳根,厌患于声境,厌患于耳识,或者依于其识而生的苦乐,也同样的厌患。那些鼻根、舌根、身根之对于香境、味境、触境等也同样之理。而意根、法境也同样的厌患,或者依于意根而生的苦乐,也同样的厌患。已厌患之后,便会得解脱,已解脱之后,便会得解脱之智,所谓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再受后有,如实而知道!」

  那时,那位比丘得到世尊的如是之教训,就在于闲静之处,去思惟自修:所以族姓子之剃除须发,着三法衣,离开俗家而修无上的梵行,而至于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再受后有之身,如实而知道!这位比丘,就这样的成就阿罗汉果。

  那时,那位比丘听佛所说,乃欢喜奉行。

  二○九

  大意:本经叙述佛初成道时,在鹿野苑度五比丘,而说四谛之法。依次为降伏恶龙而度三迦叶及其千人弟子,乃以神足、言教、训诲等三事去教化,使千人均成阿罗汉。嗣后回国去度诸释种,并为父王说法,父王即下令:有兄弟二人,可听一人出家。阿难、阿那律等诸王子就在于此时出家。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摩竭陀国的道场树下,初始得佛的时候。

  那个时候,世尊便作如是之念:我现在已经得此甚深之法,为难解、难了、难晓、难知之法。是极微极妙之法,是智者所觉知之法。我现在应当先为谁说此妙法,使其了解我的法的人为谁呢?那时,世尊便作如是之念:罗勒迦蓝(阿罗逻迦罗摩)的诸根成熟(聪明伶俐的贤者),我应该先去得度他,同时他又是等待我之有法(得法)之故。正在作此念之时,在虚空中有一位天神,曾白世尊说:「罗勒迦蓝已死亡七天了。」这时,世尊又作此念而说:何其苦哉(他为甚么这么的苦呢?为他叹惜之词)!不听到我的法,而取于命终。假若听我说法的话,就能得解脱的。

  这时,世尊又作如是之念:我现在应对谁先说法,使其得解脱呢?现在郁头蓝弗(郁陀迦罗摩子),先应得度,当去为他说法,如听我法之后,便能首先得解脱。世尊作如是之念时,在虚空中有一位天神向世尊说:「昨天的夜半之时,已经取于命终了。」这时,世尊便作如是之念:郁头蓝弗,何其苦哉!不听到我法,而取于命终,假如得闻我法的话,就能得解脱(以上二位仙人均为佛出家时,与其参学者)。

  那个时候,世尊又作如是之念:到底谁能首先听我说法,而得解脱呢?这时,世尊又再重新思惟:五比丘(憍陈如、阿说示、摩诃男、婆沙波、跋陀梨迦)乃多所饶益于我,在我初生之时,追随我后的人(佛出家时,净饭王所派的人,然而不但未能劝佛回城,还而出家为佛的侍者。后佛饮食牧女所献之糜粥,以为佛退堕,就舍苦行林之佛陀,而到鹿野苑去苦修)。这时,世尊又作如是之念:现在五比丘到底在于甚么地方呢?就用天眼去观察五比丘之住处,发现五比丘乃在于波罗捺的仙人住处鹿野苑的地方。我现在应当到那边去先和五比丘说法,如果听我之法的话,当会得解脱的。

  那时,世尊在七日当中,曾经熟视道场,眼睛未曾转眴过。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我今此坐处  经历生死苦

  执御智慧斧  永断根元栽

  天王来至此  及诸魔怨属

  复以方便降  令着解脱冠

  今于此树下  坐于金刚床

  以获一切智  逮无所碍慧

  我坐此树下  见生死之苦

  已却死元本  老病永无余

  (我现在于此坐处,曾经经历生死之苦。而我乃执御〔拿起〕智慧之斧,已永断其根元之栽了。曾经有天王到了此地来,以及也有诸魔怨的眷属之来到。我乃又用方便法去降伏了他们,使他们戴着解脱之冠。现在坐在于此道树之下的金刚床上,已经获得一切智,已经逮得没有所碍

  的智慧了。我坐在于此道树之下,观见生死之苦,已经却退生死的元本,老病等苦已经永远没有余遗的了。)

  那时,世尊说此偈后,便从其座位站起而去,欲向(到)波罗捺国。这时,有一位梵志,名叫优毗伽(优波迦),曾遥见世尊,为一光色炳然,会翳(遮障)日月的光明。他看见之后,白世尊说:「瞿昙!你的师主,现在住甚么地方呢?是依于甚么人出家学道的呢?到底恒喜讲说甚么法教呢?是从甚么地方而来,欲到甚么地方去呢?」

  那时,世尊就对那位梵志,叙说此偈而说:

  我成阿罗汉  世间最无比

  天及世间人  我今最为上

  我亦无师保  亦复无与等

  独尊无过者  冷而无复温

  今当转法轮  往诣加尸邦

  今以甘露药  开彼盲冥者

  波罗奈国界  加尸国王土

  五比丘住处  欲说微妙法

  使彼早成道  及得漏尽通

  以除恶法元  是故最为胜

  (我现在已经成就阿罗汉〔应供,解脱生死的人〕,在世间上最为无比等的人。天神,以及世间的人,我现在就是最为上的人!我也是没有师保的人,再也没有人能与我相等的了。我为独尊的人,没有人能超过我的,是冷静,而不再有温热的烦恼的人。现在我乃为了转*轮〔说法度人〕,而欲往诣于加尸的邦国〔迦尸为波罗捺的旧名〕。现在将用甘露药,去启开那些盲冥的人。在波罗捺的国界里,在迦尸国王的土地上,有五比丘的住处,欲在那个地方讲说微妙之法。使他们早日成道,以及早得漏尽通,以除那些恶法之元,因此之故,是为最为优胜的。)

  这时,那位梵志听后。叹吒,俨头(严肃其身),而叉手(合掌),而弹指含笑,引道而去。这时,世尊即往诣波罗捺国。

  当时,五比丘曾经遥见世尊之来到。看见后,都互相论议而说:「这位是沙门瞿昙,是从远处而来。他的情性已错乱,心情并不专精于道。我们不可和他互谈共语,也不可站起去迎接,也无须要请他坐下。」

  那时,五人便说此偈而说:

  此人不应敬  亦莫共亲视

  勿复称善来  亦莫请使坐

  (此人已不值得恭敬,也不可和他亲切,不可再称:善来!也不须要请他坐下来。)

  那时,五人说此偈后,都保持默然。当时,世尊乃趋向于五比丘之处,渐渐的欲至其处。这时,五比丘却渐起来欢迎,有的为其敷座,有的为其取水。那时,世尊就前往就坐,而作如是的思惟:这些是愚痴的人,竟然不能全其本限(不守制约,本不理会佛,却反而很亲切)。那时,五比丘称呼世尊为卿。

  这时,世尊告诉五比丘们说:「你们不可以用卿来呼我这位至真、等正觉的人。所以的缘故就是:我现在已经成就无上的至真、等正觉,已获得甘露之善。你们应该专心一意的听我的法语。」那时,五比丘白世尊说:「瞿昙!您本来在修苦行之时,尚且不能证得上人之法,何况今天又是意情错乱(指佛舍苦行),怎么说已得道的人呢?」

  世尊告诉他们说:「云何?你们这五个人!你们是否曾经听我说过妄语吗?」五比丘说:「弗也!瞿昙!」世尊告诉他们说:「如来、等正觉,已经得证甘露法味,你们都应专心一意的听我说法。」这时,世尊便又作如是之念:我现在堪任降伏此五人。

  这时,世尊告诉五比丘说:「你们应当要知道!有此四谛之理的。那四谛呢?所谓苦谛、苦集谛、苦尽谛、苦出要谛是。为甚么名叫苦谛呢?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愁忧苦痛,为不可以称记(不能算得出之多)。其次为怨憎会苦(和有怨恨的人不得不聚在一起,或相遇时的苦)、恩爱别苦(和恩爱的人不离别不成的苦)、所欲不得,也是一种苦(所求所欲,都不能完成其愿,不能达到目的之苦)。取要言之(要约的说),五盛阴苦(由执着而生的五阴身心,就是苦,上面的八苦,均为身心所受之苦,故要约为五盛阴苦),这就是苦谛(一切都是苦,就是真理)。

  甚么叫做苦集谛呢?所谓受爱之分,集之而不厌倦,其意都常贪着,这就是所谓苦集谛(集为烦恼,所谓和喜贪俱行,随意贪爱不休,而构成欲爱、有爱、无有爱,为苦的来源-烦恼,就是真理。)

  彼云何为苦尽谛呢?如能使其爱,都灭尽无余,也不再受生,就是所谓的苦尽谛(灭谛,也就是灭尽所有的烦恼时,定会证入寂静涅槃的境界,就是真理。)

  彼云何名叫苦出要谛呢?所谓贤圣的八品道。也就是说:等见(正见)、等治(正思惟)、等语(正语)、等业(正业)、等命(正命)、等方便(正精进)、等念(正念)、等定(正定。八正道为修习出离苦恼的要道,故又叫苦灭道谛,简称为道谛)。这就是名叫四谛之法。

  然而,再者,五比丘!此四谛之法之苦谛,本来为未闻之法(虽为现实之法:可是只知苦,而不知是甚么?故为未曾听过诸行就是苦的道理),由于眼之生、智之生、明之生、觉之生、光之生、慧之生(由于眼、智、明、觉、光、慧,而知道的。)其次,苦谛就是实、定(实在性、决定性),为不虚不妄的,终皈不会有异的,是世尊之所说的,因此之故,名叫苦谛(苦就是真理)。苦集谛也是同样的本来未闻之法(未曾听过,未曾了解过),由于眼之生、智之生、明之生、觉之生、光之生、慧之生,而得以了解的。其次,苦集谛者,乃为实,为定,为不虚不妄,终皈不会有异,为世尊之所说的,因此之故,名叫苦集谛。苦尽谛也是未曾闻过之法,为眼之生、智之生、明之生、觉之生、慧之生、光之生的。其次,苦尽谛为实,为定,为不虚不妄,终皈不会有异的,为世尊之所说,故名为苦尽谛。苦出要谛也是未曾闻过之法,为眼之生、智之生、明之生、觉之生、光之生、慧之生的。又次,苦出要谛乃为实,为定,为不虚不妄,终皈不会有异,是世尊之所说的,因此之故,名叫苦出要谛。

  五比丘们!应当要知道!如果对于此四谛,三转十二行(对于苦谛,则说此为苦谛〔示相转〕,苦谛不可以不知〔劝相转〕,苦谛已知道了〔证相转〕,为之三转三相。对于集谛,则说此为集谛,集谛不可不断,集谛已断了〔三转三相〕。对于灭谛,即说此为灭谛,灭谛不可以不证,灭谛已证了〔三转三相〕。对于道谛,则说此为道谛,道谛不可以不修,道谛已修了〔三转三相〕,就为之三转十二行,又作为三转十二行相),不能如实而知的话,就不能成就无上正真、等正觉。

  由于我乃分别(详细了解)此四谛三转十二行相,都如实而知之故,因此之故,乃能成就无上正真、等正觉。」

  那个时候,佛陀说此法之时,阿若拘邻(阿若憍陈如,了知者的憍陈如。憍陈如证悟之时,佛陀即说:憍陈如已如实而知了,故称他为阿若憍陈如,最初成阿罗汉的人),其诸尘垢(烦恼)都已灭尽,而得法眼清净。

  这时,世尊告诉拘邻说:「你现在是否已逮于法、得证于法了吗?」拘邻回答说:「如是!世尊!已得证法,逮至于法了。」

  这时,地神听此语后,曾作如是而唱说:「现在如来在于波罗捺国,初转*轮(讲经说法)。为诸天、世人、魔,或魔天等,人及非人所不能转的,而今天如来乃能转此*轮,阿若拘邻,听法之后,已得甘露之法了。」这时,四天王乃从地神听到其唱令之声,就又转告而说:「阿若拘邻,已得到甘露之法了。」

  这时,三十三天(第二层天)又从四天王之处听闻其事,艳天(夜摩天,第三层天)又从三十三天之处听闻,乃至兜术天(第四层天),也辗转而闻其声,乃至梵天(初禅天)也一再的听闻其声,所谓:「如来在于波罗捺大转*轮,为诸天、世人、魔,或魔天等,人及非人所不能转的,今天如来乃转此*轮。」那时,便名叫阿若拘邻(了知者拘邻,如前解)。

  那个时候,世尊又告诉五比丘们说:「你们当中留住二人受教诲,三人则去乞食,三人所得之食,则六个人当共吃食。如果为三人住受教诲的话,就二人去乞食,二人所得之食,则六人当共取其食而吃。」那时,佛陀又教诲他们,在于此时,成就无生的涅槃之法(解脱生死,而为寂静之法),也成就无生、无病、无老、无死。这时,五比丘就这样的尽成阿罗汉。当时,在三千大千刹土(小千、中千、大千为三千大千,实为一大千世界)当中,有五位阿罗汉,佛陀就为之第六人。

  那时,世尊告诉五比丘们说:「你们都尽共到人间去乞食,都要谨慎,不可以独自一人去行乞食。然而又有些众生之类,其诸根都纯熟,应当得度的,我现在当往优留毗村聚(乡村部落),在那个地方说法度众。」

  那时,世尊便到了优留毗村的聚落之处。当时,尼连河之侧(不乐着河。为恒河的支流,佛陀出家后,曾在其附近的苦行林修苦行六年,后离其处而入此河沐浴,然后才在菩提树下打坐成道),有一位迦叶(优楼频螺迦叶,本为事火外道。三迦叶兄弟之老大,迦叶是其姓,优楼频螺在佛陀伽耶之南,为尼达河畔的地名,而为人名-木瓜林),在那里止住。是一位知天文、地理,没有不贯博的,那些算数如树叶,都均了知不遗,率领五百名弟子,每天都在教化他们。离开迦叶的住处不远的地方有一个石室,在石室里面有一条毒龙止住在那个地方。

  那时,世尊到了迦叶的住处,到达后,对迦叶说:「我欲奇住在石室中一宿,如果允许的话,当去那里止住。」迦叶回答说:「我不爱惜(不会吝惜),但是那个地方有一条毒龙,恐怕会被伤害耳!」世尊告诉他说:「迦叶!无苦(无妨害)!毒龙不会害我的,但见你的听许(只要你允许)我去止住一宿就好了。」迦叶回答说:「如欲住的话,就请你随意去住好了!」

  那时,世尊就到那个石室,就在那里敷座而宿。世尊乃结跏趺而坐,正身正意(端正身心),系念在于前。这时(半夜之时),毒龙看见世尊坐在那里,便吐毒火,欲来伤害佛陀。那个时候,世尊就进入慈三昧,又从慈三昧起,而入于焰光三昧。当于那时,龙火与佛光,一时俱作(同时发光,混为一起)。

  那时,迦叶曾在夜间起来,去瞻视星宿,看见在石室里面,有非常大的火光。看见后,便告诉其弟子说:「这位瞿昙沙门的容貌很端正,现在已被龙所害,实在是很可惜而值得怜愍的事!我先前曾经对他说过:『那里有恶龙,不可以止宿的。」』(然而他却说无妨,不会伤害到他之言。)

  这时,迦叶告诉其五百名弟子说:「你们快去拿水瓶,以及举起高梯,去救那些火焰,使那位沙门得以脱离此难吧!」

  当时,迦叶发令后,就率领其五百名弟子,往诣于石室,欲去救大火。有的持水去洒,有的施高梯,都不能使火适时消灭,这均为是如来的威神所致的。那个时候,世尊入于慈三昧,渐使那条毒龙不再起瞋恚。这时,那条恶龙,则心怀恐怖,向东向西乱奔乱驰,欲得出离石室,然而无论如何都不能得出石室。这时,那条恶龙,乃来向于如来,就这样的进入于世尊之钵中而住。

  当时,世尊用右手抚摩恶龙之身,便说此偈而说:

  龙出甚为难  龙与龙共集

  龙勿起害心  龙出甚为难

  过去恒沙数  诸佛般涅槃

  汝竟不遭遇  皆由瞋恚火

  善心向如来  速舍此恚毒

  已除瞋恚毒  便得生天上

  (龙啊!你想出离是非常困难的事。龙啊!你们和你们的龙共集在一起时,龙啊!千万不可以起害心啊!龙啊!你想脱出是非常困难的事的。)

  (在过去恒沙的数量的诸佛般涅槃时,你却竟然不遭遇,这都是由于瞋恚之火所引起的。你要以善心向于如来,要速舍此恚毒之心,如果已除瞋恚的毒心的话,便能得以上生于天上界的!)

  增一阿含经卷第十四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