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增一阿含经白话文:卷第十

增一阿含经白话文卷第十 劝请品第十九

  概要:本品乃由佛成道后,对梵天之说法开始,依次而为在于鹿野苑的初转*轮,为帝释天而说断欲之法,有精进之意和不精进之意二法,出生为贫家与豪家的原因之二法,拘絺罗之对于须深梵志妇之说法,迦旃延对于上色婆罗门的说法,对于善于说法与善于听法之二种人同时遭遇为难事,有关于闇婆婆利女将其林园奉献给教团等事。

  一五一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初在菩提树下成道时,曾念所得的妙法,是众生难以了解之法,故欲默然不欲说法,梵天即劝请佛陀大转法轮。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坐在于摩竭陀国的道场树下(佛成道之处。为优留毗罗村的尼连河边的树下。)

  那个时候,为世尊得道不久之时。世尊在此时,曾经生起如是之念:我现在所证的真理乃为甚深之法,为难晓难了,难可觉知,不可以思惟之法。是休息微妙的智者(止息烦恼,而发挥其微妙的智慧的觉者),才能有所知觉,才能分别其义理,而习之不厌,而即得欢喜之法。假如我将此微妙之法说给人听,人也不会相信领受,也不会奉行的。可说是徒有其劳,唯有所损而已(徒劳无益)。我现在应该默然不说,何须说法呢?(说后,人都不能了知,不如不说的好。)

  那时,梵天(初禅天主)住在于梵天上。他遥知如来所念之事,就如力壬的屈伸其手臂之顷,从梵天上隐没不现,而到了世尊所住的地方来。到后,则行头面礼足之礼,然后住在于一边。那时,梵天白世尊说:「此阎浮提(南赡部洲)必当会坏败,三界会丧失其眼目。(三界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为有食欲、色欲、睡眠欲等欲的世界,所谓被欲情所支配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为地狱、饿鬼、畜生、人类、六欲天等,所谓五趣杂居地。色界为净妙之色体的世界,为初禅天至于四禅天,已脱离俗情的牵缠。已离开粗杂的物质的天界。无色界为没有色质,唯有心识的禅妙的天界,所谓四空天是。)一位如来、至真、等正觉既已出现于世间,就应演说法宝,然而佛陀在此时又不畅演法味,唯愿如来您,普为众生广说深法!

  再说,这里的众生,其根原乃为容易得度,假如不听到妙法的话,就会永失法眼的。

  此应该为法的遗子的,有如优钵莲华(青莲华)、拘牟头华(黄莲华)、分陀利华(白莲华)那样,虽然已出于地,然而还未出现在于水上,也未开敷。这时,那些莲华渐渐的欲生长,因此之故,并未出于水上。或者有时这些莲华已出于水上,或者有时这些华不被水所著。这些众生之类也是如是,都被生、老、病、死所见逼使(被生死所逼),诸根应该成熟(欲脱离生死的苦恼的意念已成熟),然而不听闻妙法,就丧亡的话,不是苦哉的吗?现在正就是其时,唯愿世尊您,当为诸众生说法!」

  那时,世尊知道梵天的心中之所念,又为慈愍一切众生之故,而说此偈说:

  梵天今来劝  如来开法门

  闻者得笃信  分别深法要

  犹在高山顶  普观众生类

  我今有此法  升堂现法眼

  (梵天现在来劝请如来开大法门!能使听到妙法的人,得到笃实的信仰,而能分别深妙的法要。)

  (犹如在高山的顶上,普观众生之类那样,我现在有此妙法,我将升堂而显现法眼!)

  那时,梵天便作如是之念:如来必定会为众生演说深妙之法。就欢喜踊跃,不能自胜。他头面礼足之后,即远皈天上界。

  当时,梵天听佛所说,乃欢喜奉行!

  一五二

  大意:本经简述学道的人当舍弃欲与乐之二事。同时,应该要学习至为重要的八正道,便能得证涅槃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波罗捺国的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为现在的贝拉那斯。这里过去有仙人飞至于此。也是一处鹿群自由游行的林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如是的二种事,学道的人不应该亲近的。那二种事呢?有所谓着于欲,以及娱乐之法是。这是属于下卑而凡贱之法。再者,这些事乃为诸苦众恼,而会生百端是非之法,因此,谓此二事,乃学道的人不应该亲近的。像如是的,舍弃此二事后,我自有至要之道,而得成正觉,而眼生、智生(智慧的眼目大开),意得休息(生灭的心已灭),而得诸神通,成就沙门果,至于涅槃(寂静解脱)。

  甚么叫做至要之道,能得成就正觉,而眼生、智生、意得休息,得证诸神通,成就沙门果,能至于涅槃寂静呢?所谓此贤圣的八品道是。也就是所谓等见(正见)、等治(正思惟)、等语(正语)、等业(正业)、等命(正命)、等方便(正勤)、等念(正念)、等定(正定),这些就是名叫至要之道,为使我得成正觉,而眼生、智生,意得休息,而得证诸神通,成就沙门果,至于涅槃之道。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学习舍弃上面之二事(欲与乐),而学习至要之道。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结颂如下:)

  罗云迦叶龙  二难大爱道

  诽谤非梵法  二事最在后

  1.罗云〔安般品之一〕,2.迦叶〔惭愧品之四〕,3.龙〔醉象,惭愧品之二〕,4.5.二难陀〔惭愧品之三、四〕,6.大爱道〔惭愧品之五〕,7.诽谤〔惭愧品之六〕,8.是非〔惭愧品之七〕,9.梵请〔劝请品之一〕,10.二事〔劝请品之二〕,乃最在于后面之经。)

  一五三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为帝释天解答比丘之如何断爱欲,而心得解脱,乃至于究竟安隐之处。其次为目揵连至忉利天宫测试帝释,帝释即使其观看最胜的讲堂,目揵连乃以神足,使其宫殿震动,帝释乃为叙述礼佛问法之事。最后目揵连与帝释同皈佛前,重请说其义。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释提桓因(帝释天)曾往至于世尊之处,到后,行头面礼足之礼,然后在于一边而住。他白世尊说:「一位比丘,要怎样才能断除爱欲,心得解脱,乃至于究竟安隐之处,而没有诸患,而能被天、人所敬重呢?」

  那时,世尊告诉释提桓因说:「于是(是这样的),拘翼(释提桓因)!如果诸比丘们,听此空法,而能了解为无所有的话,就能得到解了一切诸法,能如实而知诸法。自身所觉知(触受)的苦乐之法,或者是不苦不乐之法,就在于身中,观察而知均为是无常,都会皈于空。比丘已经观察不苦不乐等为变化迁易,也不生起想念,由于没有想念之故,就不会有恐怖,由于没有恐怖之故,则为般涅槃(寂灭),所谓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再受后有之身,能如实而知。这就是所谓,释提桓因!比丘之断于爱欲,心得解脱,乃至究竟安隐之处,而没有灾患,为天、人所尊敬的。」那时,释提桓因,则礼拜世尊的双足,绕佛的身边三匝后,退没不现。

  正当那个时候,大目揵连尊者,乃在于离开世尊不远之处,在那里结跏趺之坐,正身正意(端正身心),系念在于前。那时,大目揵连尊者便作如是之念:刚才,帝释天到底是已得道迹,而问事呢?或者为不得道迹,而问义呢?我现在应当去试验他。那时,尊者大目揵连就用神足,有如人之屈伸其手臂之顷那样,便到了三十三天。

  那时,释提桓因曾经遥见大目揵连之远来,就站起来奉迎,并作如是之语说:「善来!尊者大目揵连!尊者自后不到这里,也太久的了!愿欲和尊者您论说法义,请在这边坐!」这时,目揵连乃问释提桓因说:「世尊曾经对于你讲说断灭爱欲之法,我欲听其详,现在正是时候,可与我讲说吧!」

  释提桓因仰白而说:「我现在诸天之事猥多(众多),或者就是自己所有的事,或者又有诸天的事。因此,我所听到的,实时而忘(随时忘失)。且置其事不论,我说:在往昔之时,目连!我们曾经和阿须伦(阿修罗、非天)共斗。当斗争之日,诸天终于获胜,阿须伦则败退。那个时候,我本身曾经躬往自战(亲自出阵),不久又领率诸天还回上天宫,坐在于最胜讲堂,由于斗胜之故,名叫最胜讲堂。这里乃为阶(街)巷成行,陌陌相值(相适),一一的阶头,都有七百的楼阁,一一的楼阁之上,各有七位玉女,一一的玉女,都各有七位使用人。愿目揵连尊者您,在这里欣赏一下。」

  那时,释提桓因以及毗沙门天王,在尊者目揵连的后面,都往至于最胜讲堂的所在地。这时,释提桓因以及毗沙门天王,白大目揵连说:「这就是最胜讲堂,都可以自由游看(参观)。」日揵连说:「天王!这里实在是微妙极了!都是由于前身所作的福佑之故,致有如此自然的宝堂。有如在人间里,如遇有小乐的事时,就各自庆贺,都如这里的天宫无异,均为是由于前身的作福所致的。」

  那时,释提桓因的左右(身边)的玉女,都各各驰走,不知所措,有如在人间里,遇有所禁忌之时,都各怀惭愧那样。这时,释提桓因所带来的玉女们,也是同样的道理。她们遥看大目揵连之来到,都各各驰走,不知应到什么地方为是。当时,大目揵连便作如是之念:这位释提桓因的心,非常的放逸,我现在应该使他怀一些恐怖的心才是。

  这时,大日揵连尊者就用他的右脚指,案在于地,那时的那个宫殿便六变的震动(振动六次,通常都为六种震动)。这时,释提桓因,以及毗沙门天王,都怀恐怖的心,其衣毛都倒竖起来,都作如是之念:这位大目揵连具有很大的神通,乃能使此宫殿六返的震动,实在是甚奇!实在是甚特!(奇妙殊特),未曾有的事!当时,大目揵连便作如是之念:现在这帝释天的身心已经怀着恐怖的心(不像刚过时,一直到刚才那样的自憍)了,我现在应该可以开始问他有关于请世尊所示的深义了。

  就对帝释天发问说:「到底如何呢?拘翼(帝释天)!如来所阐说的有关于除灭爱欲之经,现在正是其时,唯愿与我们述说!」释提桓因回答说:「目连!我从前曾到世尊之处,行头面礼足之礼,然后住在于一边。这时,我就白世尊说:『比丘要怎样去断灭爱欲,而达到心得解脱,乃至于究竟而至于无为之处,而为没有苦患,而被天、人所敬仰呢?』

  那时,世尊便告诉我说:『于是(是这样的),拘翼!诸比丘们听我说法后,都没有所执着,也不着于色相,都能尽解一切诸法,为了无所有(彻知空相)。由于知道一切诸法后,则对于那些苦,或者是乐,或者是不苦不乐的感受,都观察了知为无常的,都灭尽无余,已没有应断坏的事。他们由于观察如此后,都没有所执着,已不再起世间之想,又没有恐怖的心情。由于没有恐怖的缘故,便得般涅槃(寂灭)。所谓生死己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再受后有之身,能如实而知。这就是,释提桓因!就是比丘之断欲,心得解脱,乃至于究竟无为之处,而没有患苦,而被天、人所敬仰的。』那时,我听此教语之后,便礼拜世尊之足,遶世尊三匝之后,就退下其处,就还皈天上了。」

  这时,大目揵连尊者,听后,乃以深法之语,对释提桓因,以及毗沙门天王,具分别之(详细解说)。那时,目揵连将深法都说完后,就如士夫之屈伸其手臂之顷,从三十三天隐没不现,便来到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他到世尊之处后,行头面礼足之礼,然后坐在于一边。那时,目揵连就在于其座上,白世尊而说:「如前次如来为释提桓因请说除欲之法,现在唯愿世尊,为我阐说!」

  那时,世尊告诉目揵连说:「你应当要晓得!释桓因曾经到我这里来,首先行头面礼足之礼,然后立坐在于一边。那个时候,释提桓因曾经问我如下之义:『如何呢?世尊!一位比丘要怎样去断灭爱欲,而心得解脱呢?』当时,我就告诉释提桓因说:『拘翼!如果有比丘,能够解知一切诸法都是空的,都是无所有(终皈为没有,如认为有,就是凡夫的心境),也没有所执着,都尽解一切诸法均为是无所有(一切都是空的),由于知道一切诸法为无常,都灭尽无余,也已至于没有断坏的境地。他已观察此理,都已没有所执着,已不起世间之想,又没有恐怖。已没有恐怖后,便为般涅槃(寂灭,解脱),所谓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再会受后有,都如实而知。这就是,释提桓因!就是比丘之断欲,而心得解脱哩!』那时,释提桓因就从座站起,将他的头面礼拜我的双足之后,便退而去,便还皈天上去了。」

  那时,大目揵连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五四

  大意:本经简述兽王狮子,以及漏尽的阿罗汉,遇见雷电霹雳,都不会有所恐怖,因此,比丘们应学漏尽的阿罗汉。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在世间里面,有如是的二种人,他们如遇见雷电霹雳时,也不会有所恐怖的。那二种人呢?所谓兽王狮子,以及漏尽的阿罗汉是。这就是,比丘们!就是有这二种人在世间里,如果遇见雷电霹雳时,也不会怀着恐怖之心。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学习漏尽的阿罗汉。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五五

  大意:本经简述如那不喜乐于请问胜人,以及不精进的二法,会使人没有智慧。那些好间与勤精进的二法,会使人成就大智慧,因此,应当远离恶法。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如是之二法,会使人没有智慧。那二法呢?所谓不喜乐请问于胜人,以及只贪睡眠而没有精进的意念是。这就是,比丘们!就是有如是之二法,会使人没有智慧。又有二种法,会使人成就大智慧。那二法呢?所谓爱好请问他人所了解的胜义,以及不贪睡眠,而有精进之意之法。这就是,比丘们!就是所谓有如是之二法,会使人有智慧。因此,应当学习远离恶法。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五六

  大意:本经简述阻碍人家的布施,以及不布施之二法,会使人贫贱。看见人家之布施而随喜,以及爱好布施的二法,会使人富贵,因此,当学惠施,不可以有贪心。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曾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如是的二种法,会使人为贫贱,会没有财货。那二种法呢?第一就是如果看见他人在布施时,便会禁制他,叫人不可以布施给人,第二就是自己又不肯布施给与人。这就是所谓,比丘们!就是有如此之二法,会使人转为贫贱,而没有财宝可得的人。比丘们!又有如此的二法,会使人为富贵的人。那二法呢?第一就是如果看见他人正在布施财物给与人时,便会协助而同予欢喜,第二就是自己爱好布施给与人。这就是,比丘们!就是有如此之二法,会使人转为富贵的。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学惠施,不可以有贪心!」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五七

  大意:本经简述如果为不孝,以及不奉事胜己之人的二法,会使人生为贫贱之家。假如为恭敬父母,以及惠施所有的二法,就会使人转生为豪族之家。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曾经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如此的二法,会使人转生在于贫贱之家。那二法呢?第一就是不孝父母、诸尊师长,第二就是也不承事胜于自己的人。这就是,比丘们!就是有如此之二法,会使人转生为贫贱之家。诸比丘们!又有二种法会转生为豪族之家。那二法呢?第一就是恭敬父母、兄弟、宗族等人,第二就是将至于自己之家所有的都惠施给与人(当然是自己应存为生活之用者除外。然而经文的用意应不在于财物的问题,应该是统统能舍弃的人,才是最为上乘的人)。这就是所谓,比丘们!就是所谓有如此之二法,会使人转生为豪族之家。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五八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涅槃后,一位女梵志须深,问大拘絺罗,有关于佛陀为甚么不记莂优蹋蓝弗,以及罗勒迦蓝二人,生无色界天后,后来也会堕落,然而不说,当会尽诸其苦际之事。同时也请拘絺罗阐述其中的意义。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有一位女梵志,名叫须深,往诣于大拘絺罗尊者之处。到后,行头面礼足之礼,然后坐在于一边。那时,那位女梵志须深白拘絺罗说:「佛陀在世时,优蹋蓝弗与罗勒迦蓝二位大德,在于此深法当中,终皈不得受佛的教化,都各取命终而去。世尊即记别(豫言)此二人而说:『一人会往生于不用处(无所有处天。罗勒迦蓝,也就是阿罗罗伽罗摩,为佛出家后,首先跟其学习,然而觉得并不是究竟之道,故佛乃另行其道),一人会往生于有想无想处(非想非非想处天。优蹋蓝弗为郁陀罗罗摩子,也是佛陀出家后之师,然而同样的被佛认为是不究竟之道,故佛乃另行其道。)此二人尽其天界的寿命时,各人又命终后,其中的一人当会为边地的国王,那时伤害人民,不计其数。另外一人当会为着翅的恶狸,会为飞行的走兽,难脱其命运,在其命终之后,会各生地狱之中。』然而世尊并不记述(豫告)他们二人在于甚么时候当会尽诸地狱的苦际。为甚么缘故世尊不记述他们在于何时当会尽诸苦际呢?」

  那时,尊者拘絺罗对须深女梵志说:「世尊不记说的缘故,就是当时并没有人问起此义之故,因此之故,世尊才会不记说他们会在于甚么时候当尽苦际的。」须深女人说:「于是(像如是的),如来已经取入涅槃(趣入于寂灭),因此之故,不能再问佛陀了。如果佛当在世时,便能趋前去请问其义。现在就请尊者拘絺罗您,为我解说,他们到底会到甚么时候,当尽苦际呢?」(佛陀成道后,本拟去渡此二人,然而佛陀察知二人都已逝世,故未受过佛的教化,才会上升又下堕。)

  那时,尊者拘絺罗便说此偈而说:

  种种果不同  众生趣亦然

  自觉觉人者  我无此辩说

  禅智解脱辩  忆本天眼通

  能尽苦原本  我无此辩说

  (种种的果报都为不同,众生趣向之道,也是同样的不一样。自觉觉人的人,我实在没有这种辩才之说。禅智解脱之辩,忆其本,为具有天眼通的人始有之事。有关于能尽苦原之本的事,我实在没有这种辩说之能力啊!)

  那时,须深女人便说此偈说:

  善逝有此智  质直无瑕秽

  勇猛有所伏  求于大乘行

  (善逝〔佛陀〕才有如此的智慧,为质直而没有瑕秽,为勇猛而有所降伏,我愿求于大乘之行。)

  这时,尊者拘絺罗又说此偈而说:

  是意甚难得  能获异法要

  难为能办之  向于奇特事

  (发此心实在是非常难得的一件事,一定能获得异法之要〔殊特之法义〕。难为而能够力办,而向于奇特之事。)

  那时,尊者对那位须深女梵志具说法要,她便发欢喜之心(法喜充满)。当时,那位女人就从座起,行头面礼足之礼后,便退还而去。

  这时,须深女人听拘絺罗尊者所说后,欢喜奉行!

  一五九

  大意:本经叙述迦旃延为上色婆罗门详说有关于何者是老地之法,何者为壮地之法。婆罗门听后就自归依三宝,尔后并发愿不再杀生等事。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尊者摩诃迦旃延(迦旃延)曾经游行在于婆那国的深池的水侧,和大比丘众五百人同在。

  那个时候,迦遮延尊者有如此的名闻,曾经流闻于四方的远处。有一位长老级的尊者奸荼(上色)婆罗门,也在于此地游化。当时,婆罗门听说尊者迦遮延也在于此池之侧游化,且带领五百名比丘。知道尊者为佛门的长老,功德都具足,现在应该可往去问讯那个人。这时,上色婆罗门,便率领其五百名弟子,往至于尊者迦遮延之处,共相问讯之后,坐在于一边。

  那时,那位婆罗门问迦遮延尊者说:「如迦遮延你所行的,乃为非法与律(不合于行者之礼仪)的。你为年少的比丘,为甚么不向我们诸高德的婆罗门行礼呢?(指他自己为年高望重的行者)」迦遮延说:「婆罗门!你应当要知道!我们的如来、至真、等正觉,曾经说有二种境地的人。那二种境地呢?一名为老地,二名为壮地。」

  婆罗门问而说:「甚么叫做老地?甚么叫做壮地呢?」迦遮延说:「正使(假如)一位婆罗门的年纪已为八十,或者为九十的高龄,然而那个人并不休止淫欲,而作诸恶行的话,这就叫做这位婆罗门虽然可以说为是老人,但是现在正住在于壮地而已。」婆罗门问说:「那么,那一种人为年壮的人,而住在于老地呢?」迦遮延说:「婆罗门!如果有一位比丘,其年龄在于二十,或者为三十、四十、五十,他并不习于淫欲,也不作诸恶行的话,就是所谓,婆罗门!就是年壮,而在于老地的了。」

  婆罗门说:「在此大众当中,是否有一位比丘,不行淫法(不淫逸),不作恶行的人吗?」迦遮延说:「我的大众当中,并没有一位比丘习于淫欲,以及作诸恶行的人。」

  这时,那位婆罗门就从其座位站起,礼拜诸位比丘之足,并且作如是之言:「你们现在为少年人,然而乃住于老地,我现在虽为老年,也是住于少地而已。」那时,那位婆罗门又趋至于迦遮延之处,头面礼足后,自己陈述而说:「我现在要自归依于迦遮延,以及诸比丘僧,我发愿尽形寿不再杀生。」

  迦遮延说:「你现在不可自归依于我。应该效我所自归依的人,你也可以依之而趣向他。」婆罗门说:「尊者迦遮延!到底您是自归依于谁呢?」

  这时,尊者迦旃延就长跪在地,向于如来般涅槃之处,而说:「有位释种之子,出家去学道,我乃恒自归依于他。是的!那人就是我的师父!」婆罗门说:「这位沙门瞿昙,现在在于甚么地方呢?我现在欲拜见他。」迦遮延说:「那位如来,已经取于涅槃(入于涅槃寂灭了)。」婆罗门说:「假若如来还在世间的话,我就是经过百千由旬之远,也要往诣去问讯他。那位如来虽然已取涅槃,我现在仍然重新自归依而向于佛及法,和众(僧)作礼,誓愿尽有形寿,都不再杀生!」

  那时,上色婆罗门听尊者迦遮延所说,乃欢喜奉行。

  一六○

  大意:本经简述有二种人为很难遇的一件事。所谓善能说法的人,以及闻法后能奉行的人。此二种人出现于世间,为非常的难以值遇之事。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二种人出现在于世间,为非常的难得以遇到的人。那二种人呢?第一就是能说法的人出现于世间,是非常难得以值遇的人,第二就是听法之后,善能受持奉行的人,是非常难得以值遇的人。这就是,比丘们!就是所谓有此二种人出现于世间,乃为甚为难得以值遇的人。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学善能说法,也应学习听法后善能奉行。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六一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游行在于毗舍离的捺林时,有五百名童子和闇婆婆利女争相供养,其次为佛陀对五百童子的开示,内容为教人当知恩不忘,应念反复二法,最后佛陀接受闇婆婆利女的供养饮食,以及纳受其所奉献的园林,并为她说法。

  结集有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摩竭陀国的界内,渐移来至于毗舍离城。那个时候,就住在于毗舍离的北方之闇婆婆利园中(庵婆婆利园,译为捺林),和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在。

  那个时候,闇婆婆利女(捺女)听说世尊莅临在于其园之中,和大比丘五百人俱在的消息,就在于那个时候,她就驾乘羽宝的车辆,便自毗舍离城出来,行至于侠道之口,将到世尊之处,即自下车到了世尊之处。

  那时,世尊遥见那位女人向这边来,便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统统要专一精神,不可以生起邪想才好。」这时,该女人已到世尊之处,就行头面礼足之礼,然后坐在于一边。那时,世尊就说极妙之法给她听。她听说极妙之法后,乃白佛说:「唯愿世尊当受我的邀请,以及比丘僧们!」那时,世尊就默然而接受女人的邀请。该女人看见世尊已默然受请之后,即从座起,行头面礼足之礼后,依取原来之道而回去。

  那个时候,毗舍离城的男女大小,都听说世尊在闇婆婆利园中,和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在。当时,在城中有五百名童子,乃乘种种的羽宝之车。里面也有驾乘白车白马,其衣盖、幢幡、侍从,均为是白色的。也有乘赤车赤马,衣盖、幢幡、侍从,都是赤色的。也有乘青车青马,衣盖、幢幡桩、侍从,均为是青色的。也有乘黄车黄马,衣盖、幢幡、侍从,都是同样的为黄色的。他们的威容严饰,有如诸王出巡之法那样,就这样的出毗舍离城,趋往于世尊之处。在未到达之顷、在中途之时,逢遇那位女人,走车打牛(鞭打驾车之牛,欲其快跑),而正驰向于城内。

  这时,诸童子们问该女人说:「你是女流之辈,应当要知羞辱,为甚么打牛走车,驰向于城内呢?」当时,该女人回答说:「诸位贤者们!当知!我明天要请佛,以及比丘僧,因此之故,走车耳(快速的跑车而走)。」童子们回答说:「我们也是欲饭佛(供养佛)以及比丘僧。现在给与你千两的纯金,可以将明日的时限腾出来,使我们得以饭佛及憎!」这时,该女人回答说:「止!止!族姓子们!我不能听许你们啊!」

  童子们又说:「给与你二千两(也不答应,就喊)至于三千两、四千两、五千两,乃至百千两的黄金。请听许我们,使我们明天能得饭佛,以及比丘僧。」该女人回答说:「我不能听许你们的要求的。所以的缘故为何呢?因为世尊常说:『有二种希望,世人是不能舍离的。那二种呢?第一就是利望(对于财利的希求),第二就是命望(生命延长的希望)。」到底那一个人能保证我活到明天以后呢?我因此,要先请如来,现在当办具一切供养之物。」这时,诸位童子们就各振挥其手感叹而说:「我们这些人,实在不如一位女人啊!」作如是之语后,就各自告别而去(和该女人告别之义)。

  这时,诸位童子们乃往至于世尊之处,行头面礼足之礼后,都住在于一边。那时,世尊眼看童子们之到来,就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诸比丘们!看看诸位童子的威容服饰,有如天帝释之出游巡观之时那样,一点也没有差别的。」

  那个时候,世尊乃告诉诸童子们说:「在世间里,有二种事,乃最为不可得的事。那二种呢?所谓有反复的人(会回报恩惠的人),第一作小恩常不忘(受人的小恩惠,也常记在心),第二就是况复大者呢?(小恩惠尚且铭记在心,何况大恩惠,一定常怀于心而想图报)。这就是所谓,诸童子们!所谓有此二种事,最为不可得的事。童子们!当知!念有反复(念念而图报),也使认识小恩惠而不忘,更何况受人的大恩惠呢?」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知恩识反复  恒念教授人

  智者所敬侍  名闻天世人

  (知道人家的恩惠,而认识应图报,恒常怀念而教授他人的话,即智者定会受人所敬仰奉侍,其名誉会远闻到天上界与世人的。)

  「像如是的,诸位童子们!当知!应作如是而学!」

  那时,世尊都具与诸童子们演说微妙之法。大家听后,都各从座起,行头面礼足之礼后,便退而去。

  这时,该女人就在于其夜间,办理种种的甘馔饮食,也敷设诸坐具。到了翌日的清旦之时,便去白佛说:「时间已到了,现在正是其时,唯愿世尊降临惠顾鄙人的住舍!」

  那时,世尊乃着衣持钵,率领诸比丘们,被他们前后围遶,往至于毗舍离城,到达于该女人的家舍。这时,该女人看见世尊及比丘们都坐定之后,就自己亲手擎食,呈献于佛,以及诸比丘们。饭佛(供佛),以及诸比丘们后,就行清净水,请大众洗手完毕之后,更取一镶金的小座,在于佛前坐下来。

  那时,该女人白世尊说:「我所有的此闇婆婆利园,愿意奉献给如来,以及比丘僧,可使当来、过去、现在的众僧们,得以止住在于其中,愿世尊接受此园!」

  那时,世尊为该女人之故,便纳受该园。世尊便说此咒愿而说:

  园果施清凉  桥梁渡人民

  近道作圊厕  人民得休息

  昼夜获安隐  其福不可计

  诸法戒成就  死必生天上

  (布施的园果,使人得清凉,建造桥梁乃能渡人民。在于近道作圊厕的话,人民就能得到休息。这些布施之事,乃能使人在于昼夜都获得安隐,其福德实为不可计量之多。诸法的戒规,因此而成就,死后必定能往生于天上。)

  那时,世尊说此语后,即起而去。

  当时,该女人听佛所说,乃欢喜奉行!

  (结颂如下:)

  断爱及师子  无智少于财

  家贫须深女  迦旃法说女

  (1.断爱欲,2.狮子,3.无智慧,4.少于财〔贫贱〕,5.家贫〔贫贱家〕,6.须深女,7.迦旃延,8.法说,9.闇婆婆利女)。

  增一阿含经卷第十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