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菩提路 玄奘之路 鸠摩罗什传奇 虚云长老传奇 因果报应录 不可思议的因果现象 大德讲故事 《须菩提》故事集 迦旃延 阿那律 优波离 大迦叶 阿难陀 正法眼藏 舍利弗 罗睺罗 目犍连 富楼那 广化律师弘法故事集 哲理小故事 人间巧喻 禅宗故事 禅宗小故事 佛陀教你不生气 菩萨与罗汉的故事 佛陀的圣弟子传 名人轶事 罗汉菜 百喻故事广释 春去春又来 雷锋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传 行禅 妙善公主 释迦牟尼故事 玄奘大师西行故事 假因谤圣 堕无间狱 慈济心灯 金玉良言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法苑珠林(卷六)白话 因果原理 马车故事 朋友集 世间百态 关于王永庆的故事 做人的佛法 哼哈一如说 禅理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

玄奘大师

生活故事 | 作者:网络 [投稿]

玄奘大师

陈素出家为僧,住在东都净土寺,这就是后来的长捷法师。长捷法师讲解佛教经义,与当时的名僧并驾齐驱。因为家庭遭遇贫穷和灾难,长捷法师便将弟弟玄奘带在身边,每天都向他传授佛教义理,还教给他辩论的技巧。玄奘十一岁时,诵读《维摩诘经》、《法华经》剃度后,更是胸怀大志,不与寺中的朋辈为伍,念诵、阅读佛经,没有一点儿空闲。

武德五年(622),玄奘二十岁,就为许多学问高深的僧人讲解《阿毗昙心论》。他不看经文,而他的解释就像泉水一样喷涌而出。当时人们将玄奘看作神人一般,认为如果他不是神人,又怎能达到如此高的水平。

立志西行取经

仆射宋国公萧星,敬重玄奘的卓越智慧,便上奏请玄奘住在庄严寺。然而,这并不是玄奘的志向。玄奘心想:“我周游吴、蜀,接着又到赵、魏,最后来到关中,只要有讲经的法会,我几乎都听遍了,总感到美中不足。如果不能深刻理解传入中国的佛教义理,就无法悟解、阐释经文的深刻含义。我只有不惜舍身殉命,前往佛教圣地,才能看到全部佛经,一睹佛法妙理,穷究佛典真经,然后返回中华,弘扬佛法。”当时玄奘只有二十九岁,他毅然独自向朝廷上奏,但是有关部门却拒绝呈递他的奏章。玄奘只好暂时停留在京城,到那些外国人居住的地方,广泛学习外国的语言文字,等待出国的机会。

贞观三年(629),因为遭遇到特大霜灾,庄稼欠收、减产,朝廷下诏允许僧人和老百姓到丰收地区寻求食物。有了这个机遇,玄奘来到姑臧,又到达敦煌。路经天山要塞时,只见满目黄沙,杳无人迹。玄奘只好任凭命运的摆布,艰难跋涉在沙漠之中。

求法那烂陀

那烂陀是印度最著名的寺院之一,由五个国王共同建造,物品供给非常丰厚,故又有施无厌之称。寺里有很多圣迹,精舍最高的有二十多丈,佛陀曾在此说法四个月。

玄奘游历印度各国,声名远扬,将要到达那烂陀寺时,有四十位高僧到农庄迎接他在此住宿,该农庄就是目连出生的地方。第二天吃过饭后,又有二百多僧徒,一千多百姓,抬着乘舆,手擎幢幡、华盖和香花将玄奘引入寺中。

玄奘与僧众们互致问候,迎接仪式结束后,玄奘住在寺中,与寺中僧人享受同等待遇。寺中又派遣二十人将玄奘领到正法藏的住处——戒贤论师处。戒贤论师当时已一百○六岁,为僧众所敬仰,所以称他为正法藏。他学问上博闻强识,对于佛教与其他教派、佛教中大、小乘的一切经书,没有不精通的。

戒贤论师接受玄奘的礼拜赞颂后,让他坐下来,问他来自何处。玄奘回答说:“我从中国来,想学习《瑜伽师地论》等论著。”戒贤论师听后流泪哭泣起来,让弟子觉贤向玄奘叙说自己的往事。

觉贤告诉玄奘,和尚在三年前患上疾病,身上如同刀刺一般疼痛难忍,他因此想绝食而死。一天夜里梦见一位金色神人对他说:“你不该厌弃自己的身命。你的前生是国王,残害了许多生灵,应当忏悔自责,怎么能自尽了事呢?有一位支那国的僧人来此地学习,已经上路了,三年后就到这里。到时你将佛法传授给他,他再去传扬,你的罪业自然就消失了。我是文殊菩萨,因此特来相劝。”现在,和尚的病情基本好转了。

戒贤又问玄奘:“你在路上走了多久?”玄奘回答说三年多。玄奘求法的经历果然与戒贤梦中相同,戒贤不由得悲喜交集。

那烂陀寺立有寺规,精通经律论三藏的人,设有十个名额,但一直缺少一位。因玄奘很有名望,便推举他补上这个位置,而且每天供给他上等的食物二十盘,大人米一斗,还有槟榔、豆蔻、龙脑、酥蜜等食物,以及四个奴仆和一个婆罗门。他行走时乘坐象舆,有三十个随从。大人米像黑豆那么大,做出的饭香传百步,这种米只有国王和精通佛法的人才能享用。

玄奘请戒贤论师讲解《瑜伽师地论》,听讲的有数千人,十五个月才讲了一遍。戒贤论师又用了九个月向玄奘讲授第二遍。除此以外,《顺正理论》、《显扬圣教论》、《对法论》等经论,玄奘都可以向戒贤论师请教、听受。玄奘对《瑜伽师地论》专门研究,夜以继日,花费了五年的时间才感到满足。

这时,戒贤论师告诫玄奘说:“你舍身求法,历经十年才到今天这种地步,我不辞老朽,尽力向你传授。佛法贵在流传,你应该再去参学其他部派的学说。人的生命如同早晨的露珠,朝夕之间就会消失。如果你现在不去,会失掉学习的机缘的。”

玄奘听从戒贤论师的话,离开那烂陀寺,准备到印度各国游历寻访各种圣迹,博采众家之说。

弘法印度诸国

博采众长后,玄奘想到各处去弘传佛法,戒贤论师支持他的主张,鼓励他去弘扬佛教正法。玄奘便前往东印度的迦摩缕多国。这个国家的国王事奉天神,敬重各种教义,只要听说是有智慧的人,不管是邪是正,都一律供奉礼敬,因此国内异教徒有数万人之多。佛法虽然在印度弘传了很久,但是却没有传到这里。

童子王听说玄奘的名声后,非常希望玄奘能来他的国度,派遣使者前来迎请了好几次,玄奘才前往。一见到玄奘,国王就对他高雅的风度、清远的神思赞叹不已。他们两人就像老友重逢般谈论起佛理,一谈就是一个月。这时,佛教以外的各种道术云集在一起,向国王请求与玄奘辩论,一决胜负。玄奘同他们辩论,不过几个回合,这些邪教徒就一败涂地了。

童子王对玄奘更加尊崇,开始信仰佛教。他问玄奘诸佛有哪些功德,玄奘称赞佛用法身、化身、报身这三种身来利益众生,因此撰写了有三百首颂的《三身论》赠给国王。国王对玄奘更是顶礼膜拜,诚心皈依。

摩竭陀国的大臣听说了玄奘的名望,就对戒日王说:“东部蕃国童子王那里有支那国的大乘天,道德高尚弘大,很受童子王的尊重,请大王派人前往迎他来我国传法。”

戒日王说:“我已多次邀请,他都推辞不来。他怎么会在那里?”

戒日王当即派人告诉拘摩罗王,要他将支那国的法师送来,共同在祗罗国相会。童子王命令象军二万、船三万只,送玄奘逆恒河而上,奔赴戒日王的约会。戒子王率朝中百官及百姓一百多万人,则顺恒河东下,一同集中在祗罗国。

初次相会,戒日王便向玄奘顶礼膜拜,叩足敬礼。欢迎仪式结束后,戒日王问:“弟子先前邀请你,为什么不来?”玄奘说因自己听讲佛法没有结束,所以延缓了诏命。戒日王又问:“支那国有首《秦王破阵乐》歌舞曲。秦王是什么人,能够受到这样的歌唱赞咏?”

玄奘告诉戒日王,秦王是当今国家的天子,是位大圣人,他的恩泽普被天下,所以有这样的歌咏。玄奘还向戒日王讲述了自己的《制恶见论》一书,书中共有一千六百个颂,是征对乌荼国小乘论师尊奉的《破大乘论》而写的,可以说穷尽了天下劲敌的理论。

戒日王听后说:“此论虽好,但是没有广泛传播。我想在曲女城大会上,命五印度的能辩之士都集中一起,当面向他们宣示此论,使邪教外道归从正法,使小乘教徒归依大乘教法。”

当日,戒日王就发出敕令,向全印度宣告,让沙门、婆罗门以及一切教派全都集中起来,到曲女城聚会。戒日王一行从冬初就逆流而上,到腊月才到达曲女城。这时,从四面八方聚集来一万多人,能够参加辩论的有数千人,每个人都宣称自己擅长雄辩,能够克敌致胜。在此前修建的行殿,能容纳一千人,里面放置佛像,陈列着各种供品及香花。戒日王请玄奘升座,宣扬《制恶见论》的宗旨,命令众人提出驳难。结果玄奘升座十八天,没有人敢提出疑问。戒日王对玄奘大加赞赏,宣布玄奘法师辩论获胜。这时,僧人们都高兴地说:“连支那国那样遥远国度的人都有如此智慧,都是佛法重新振兴的结果。”

不久,玄奘向戒日王辞行,要返回祖国。戒日王、拘摩罗王等十八个大国国王,流着热泪,前来送别。他们命令部属将玄奘送出国境,并施舍青象及钱财无数。玄奘退回了金钱,乘坐着大象,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向北挺进。

归国译经

贞观十九年(645)正月二十日,玄奘到达京城西郊。京城的僧人和百姓奔走相告,前往观看,人们如同遇到弥勒降世那样激动。玄奘准备进入京都,但是人们喧呼拥挤,根本无法前进。这时禁兵维持秩序,让观众都站在道路的两旁。在从旧城西南到朱雀街都亭驿二十多里的路上,人们自动排列起长队,向玄奘大师礼拜参谒。玄奘在人群中无法转身、走动。

因为皇帝到洛阳去了,玄奘便将所带佛经、佛像留在京师,送往弘福寺。为欢迎玄奘的归来,京都的工农士商五天内停止自己的工作,信仰佛教的各色人等都皈依敬奉。后来,玄奘又来到洛阳,将西域各国的异物献给皇帝。皇帝在深宫内殿中亲自召见玄奘,听他讲述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和佛教状况,从卯时一直谈到酉时,直到关闭城门的鼓声响起,才结束了谈话。

玄奘向皇帝陈请进行佛经翻译,皇上答应了他的请求,并令梁国公房玄龄负责监护翻译工作,所需物资全由国家府库供给。玄奘希望在全国挑选有学问的僧人参加,皇帝说:“法师对于汉语、梵语都很精通,在文词和义理上通达敏捷。如果挑选其他僧人参加翻译,恐怕只会显示出他们知识狭窄浅陋,结果反而有损于佛教圣典。”

玄奘说:“以前,前秦、后秦的翻译场所,弟子就有三千人参加。即便有那样大的规模,他们还唯恐后世不知道当时的翻译状况,对他们的翻译心存怀疑,不能信奉。如果不挑选全国有学问的高僧,共同遵奉佛典翻译的规则,仅凭我一个人的能力,怎能完成朝廷的委托呢?”玄奘多次恳请,皇帝才同意了,并说:“自从法师走后,朝廷建造了弘福寺,那里地方虽小,但是禅院却非常清静,可以作为翻译场所。所需要的人员、物品和杂役,都可与房玄龄商量,务必优厚供给。”

玄奘得到诏令,便返回京师。随即召请沙门慧明、灵润等人担任证义;沙门行友、玄赜等人担任编辑;沙门智证、辩机等人担任录文;沙门玄模担任核证梵语;沙门玄应来确定字体的伪正。这一年五月开始翻译《大菩萨藏经》二十卷,同时又翻译《显扬圣教论》二十卷,接着又翻译《大乘对法论》十五卷。在翻译期间,稍微有些空隙,玄奘又写出《大唐西域记》十二卷,沙门辩机听玄奘讲述在西域游学的经历,并按时间先后对史料进行了编排。玄奘同时又翻译《佛地经》、《六门神咒》等经,总计有八十卷左右。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以来,汉地所翻译的佛教经典,都是先根据译师诵出的梵语,记录成梵文经典,再按照汉语的习惯翻译为汉文,这样就无法保证翻译的准确性。而如今所翻译的经典,都是根据玄奘的意旨,经文的意思由玄奘一人决断,玄奘出语成章,记录文词的人将玄奘的译语记录下来,其他人就可以阅读玩赏。因此,玄奘所译的经典就超过了孙吴汉魏所译经典的水平。

贞观二十二年(648),皇帝来到玉华宫看望玄奘,问道:“法师最近翻译什么经论?”玄奘回答说:“正在翻译《瑜伽师地论》。”

皇上又问:“此论是哪位圣人所作?讲的是什么义理?”玄奘对皇帝的提问全都回答后,皇上令将论取来,自己要亲自阅读。接着便颁下诏书,新翻译的经论要抄写九个本子,颁发给雍州、洛州等九个大州。玄奘又请皇帝为经论题序,皇上于是撰写了序文,名叫《大唐三藏圣教序》,令弘文馆学士上官仪对着君臣宣读。

后来,玄奘随皇帝来到京城,住在弘法院。皇帝又令玄奘住进为文德皇后建造的慈恩寺里,并剃度三百人为僧,同时在慈恩寺西北建造翻经院。高宗李治继位后,对玄奘更是礼遇有加。

玄奘生平以来,希望往生弥勒佛处。多次祈请,都有明显的验证。麟德元年(664),玄奘告诉译经的僧人和自己的弟子说:“我已六十五岁了,必然要死在玉华寺,你们对经论有什么疑问,赶快提出来。”说完就卧床不起。这时他不论开眼闭眼,都能看见鲜白的大莲花来到眼前,又看见很高大的佛像。玄奘知道自己要往生佛,就命僧人宣读自己所翻译的经论名目,听到共有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后,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玄奘去世后,皇帝下敕书下葬那天允许京城的僧尼用幢盖前往送葬。于是素盖素幢飘浮在空中与白云相合,悲哀的笳声、梵呗声响彻云霄。玄奘先被葬在白鹿原,不久,皇上降旨改葬樊川。当玄奘的遗体从坟茔中取出时,面色如生。

在玄奘所游历的一百三十个国家中,不论僧徒或俗士、外道或正教,没有人不敬仰他、归依他。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