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大师
陈素出家为僧,住在东都净土寺,这就是后来的长捷法师。长捷法师讲解佛教经义,与当时的名僧并驾齐驱。因为家庭遭遇贫穷和灾难,长捷法师便将弟弟玄奘带在身边,每天都向他传授佛教义理,还教给他辩论的技巧。玄奘十一岁时,诵读《维摩诘经》、《法华经》剃度后,更是胸怀大志,不与寺中的朋辈为伍,念诵、阅读佛经,没有一点儿空闲。
武德五年(622),玄奘二十岁,就为许多学问高深的僧人讲解《阿毗昙心论》。他不看经文,而他的解释就像泉水一样喷涌而出。当时人们将玄奘看作神人一般,认为如果他不是神人,又怎能达到如此高的水平。
立志西行取经
仆射宋国公萧星,敬重玄奘的卓越智慧,便上奏请玄奘住在庄严寺。然而,这并不是玄奘的志向。玄奘心想:“我周游吴、蜀,接着又到赵、魏,最后来到关中,只要有讲经的法会,我几乎都听遍了,总感到美中不足。如果不能深刻理解传入中国的佛教义理,就无法悟解、阐释经文的深刻含义。我只有不惜舍身殉命,前往佛教圣地,才能看到全部佛经,一睹佛法妙理,穷究佛典真经,然后返回中华,弘扬佛法。”当时玄奘只有二十九岁,他毅然独自向朝廷上奏,但是有关部门却拒绝呈递他的奏章。玄奘只好暂时停留在京城,到那些外国人居住的地方,广泛学习外国的语言文字,等待出国的机会。
贞观三年(629),因为遭遇到特大霜灾,庄稼欠收、减产,朝廷下诏允许僧人和老百姓到丰收地区寻求食物。有了这个机遇,玄奘来到姑臧,又到达敦煌。路经天山要塞时,只见满目黄沙,杳无人迹。玄奘只好任凭命运的摆布,艰难跋涉在沙漠之中。
求法那烂陀
那烂陀是印度最著名的寺院之一,由五个国王共同建造,物品供给非常丰厚,故又有施无厌之称。寺里有很多圣迹,精舍最高的有二十多丈,佛陀曾在此说法四个月。
玄奘游历印度各国,声名远扬,将要到达那烂陀寺时,有四十位高僧到农庄迎接他在此住宿,该农庄就是目连出生的地方。第二天吃过饭后,又有二百多僧徒,一千多百姓,抬着乘舆,手擎幢幡、华盖和香花将玄奘引入寺中。
玄奘与僧众们互致问候,迎接仪式结束后,玄奘住在寺中,与寺中僧人享受同等待遇。寺中又派遣二十人将玄奘领到正法藏的住处——戒贤论师处。戒贤论师当时已一百○六岁,为僧众所敬仰,所以称他为正法藏。他学问上博闻强识,对于佛教与其他教派、佛教中大、小乘的一切经书,没有不精通的。
戒贤论师接受玄奘的礼拜赞颂后,让他坐下来,问他来自何处。玄奘回答说:“我从中国来,想学习《瑜伽师地论》等论著。”戒贤论师听后流泪哭泣起来,让弟子觉贤向玄奘叙说自己的往事。
觉贤告诉玄奘,和尚在三年前患上疾病,身上如同刀刺一般疼痛难忍,他因此想绝食而死。一天夜里梦见一位金色神人对他说:“你不该厌弃自己的身命。你的前生是国王,残害了许多生灵,应当忏悔自责,怎么能自尽了事呢?有一位支那国的僧人来此地学习,已经上路了,三年后就到这里。到时你将佛法传授给他,他再去传扬,你的罪业自然就消失了。我是文殊菩萨,因此特来相劝。”现在,和尚的病情基本好转了。
戒贤又问玄奘:“你在路上走了多久?”玄奘回答说三年多。玄奘求法的经历果然与戒贤梦中相同,戒贤不由得悲喜交集。
那烂陀寺立有寺规,精通经律论三藏的人,设有十个名额,但一直缺少一位。因玄奘很有名望,便推举他补上这个位置,而且每天供给他上等的食物二十盘,大人米一斗,还有槟榔、豆蔻、龙脑、酥蜜等食物,以及四个奴仆和一个婆罗门。他行走时乘坐象舆,有三十个随从。大人米像黑豆那么大,做出的饭香传百步,这种米只有国王和精通佛法的人才能享用。
玄奘请戒贤论师讲解《瑜伽师地论》,听讲的有数千人,十五个月才讲了一遍。戒贤论师又用了九个月向玄奘讲授第二遍。除此以外,《顺正理论》、《显扬圣教论》、《对法论》等经论,玄奘都可以向戒贤论师请教、听受。玄奘对《瑜伽师地论》专门研究,夜以继日,花费了五年的时间才感到满足。
这时,戒贤论师告诫玄奘说:“你舍身求法,历经十年才到今天这种地步,我不辞老朽,尽力向你传授。佛法贵在流传,你应该再去参学其他部派的学说。人的生命如同早晨的露珠,朝夕之间就会消失。如果你现在不去,会失掉学习的机缘的。”
玄奘听从戒贤论师的话,离开那烂陀寺,准备到印度各国游历寻访各种圣迹,博采众家之说。
弘法印度诸国
博采众长后,玄奘想到各处去弘传佛法,戒贤论师支持他的主张,鼓励他去弘扬佛教正法。玄奘便前往东印度的迦摩缕多国。这个国家的国王事奉天神,敬重各种教义,只要听说是有智慧的人,不管是邪是正,都一律供奉礼敬,因此国内异教徒有数万人之多。佛法虽然在印度弘传了很久,但是却没有传到这里。
童子王听说玄奘的名声后,非常希望玄奘能来他的国度,派遣使者前来迎请了好几次,玄奘才前往。一见到玄奘,国王就对他高雅的风度、清远的神思赞叹不已。他们两人就像老友重逢般谈论起佛理,一谈就是一个月。这时,佛教以外的各种道术云集在一起,向国王请求与玄奘辩论,一决胜负。玄奘同他们辩论,不过几个回合,这些邪教徒就一败涂地了。
童子王对玄奘更加尊崇,开始信仰佛教。他问玄奘诸佛有哪些功德,玄奘称赞佛用法身、化身、报身这三种身来利益众生,因此撰写了有三百首颂的《三身论》赠给国王。国王对玄奘更是顶礼膜拜,诚心皈依。
摩竭陀国的大臣听说了玄奘的名望,就对戒日王说:“东部蕃国童子王那里有支那国的大乘天,道德高尚弘大,很受童子王的尊重,请大王派人前往迎他来我国传法。”
戒日王说:“我已多次邀请,他都推辞不来。他怎么会在那里?”
戒日王当即派人告诉拘摩罗王,要他将支那国的法师送来,共同在祗罗国相会。童子王命令象军二万、船三万只,送玄奘逆恒河而上,奔赴戒日王的约会。戒子王率朝中百官及百姓一百多万人,则顺恒河东下,一同集中在祗罗国。
初次相会,戒日王便向玄奘顶礼膜拜,叩足敬礼。欢迎仪式结束后,戒日王问:“弟子先前邀请你,为什么不来?”玄奘说因自己听讲佛法没有结束,所以延缓了诏命。戒日王又问:“支那国有首《秦王破阵乐》歌舞曲。秦王是什么人,能够受到这样的歌唱赞咏?”
玄奘告诉戒日王,秦王是当今国家的天子,是位大圣人,他的恩泽普被天下,所以有这样的歌咏。玄奘还向戒日王讲述了自己的《制恶见论》一书,书中共有一千六百个颂,是征对乌荼国小乘论师尊奉的《破大乘论》而写的,可以说穷尽了天下劲敌的理论。
戒日王听后说:“此论虽好,但是没有广泛传播。我想在曲女城大会上,命五印度的能辩之士都集中一起,当面向他们宣示此论,使邪教外道归从正法,使小乘教徒归依大乘教法。”
当日,戒日王就发出敕令,向全印度宣告,让沙门、婆罗门以及一切教派全都集中起来,到曲女城聚会。戒日王一行从冬初就逆流而上,到腊月才到达曲女城。这时,从四面八方聚集来一万多人,能够参加辩论的有数千人,每个人都宣称自己擅长雄辩,能够克敌致胜。在此前修建的行殿,能容纳一千人,里面放置佛像,陈列着各种供品及香花。戒日王请玄奘升座,宣扬《制恶见论》的宗旨,命令众人提出驳难。结果玄奘升座十八天,没有人敢提出疑问。戒日王对玄奘大加赞赏,宣布玄奘法师辩论获胜。这时,僧人们都高兴地说:“连支那国那样遥远国度的人都有如此智慧,都是佛法重新振兴的结果。”
不久,玄奘向戒日王辞行,要返回祖国。戒日王、拘摩罗王等十八个大国国王,流着热泪,前来送别。他们命令部属将玄奘送出国境,并施舍青象及钱财无数。玄奘退回了金钱,乘坐着大象,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向北挺进。
归国译经
贞观十九年(645)正月二十日,玄奘到达京城西郊。京城的僧人和百姓奔走相告,前往观看,人们如同遇到弥勒降世那样激动。玄奘准备进入京都,但是人们喧呼拥挤,根本无法前进。这时禁兵维持秩序,让观众都站在道路的两旁。在从旧城西南到朱雀街都亭驿二十多里的路上,人们自动排列起长队,向玄奘大师礼拜参谒。玄奘在人群中无法转身、走动。
因为皇帝到洛阳去了,玄奘便将所带佛经、佛像留在京师,送往弘福寺。为欢迎玄奘的归来,京都的工农士商五天内停止自己的工作,信仰佛教的各色人等都皈依敬奉。后来,玄奘又来到洛阳,将西域各国的异物献给皇帝。皇帝在深宫内殿中亲自召见玄奘,听他讲述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和佛教状况,从卯时一直谈到酉时,直到关闭城门的鼓声响起,才结束了谈话。
玄奘向皇帝陈请进行佛经翻译,皇上答应了他的请求,并令梁国公房玄龄负责监护翻译工作,所需物资全由国家府库供给。玄奘希望在全国挑选有学问的僧人参加,皇帝说:“法师对于汉语、梵语都很精通,在文词和义理上通达敏捷。如果挑选其他僧人参加翻译,恐怕只会显示出他们知识狭窄浅陋,结果反而有损于佛教圣典。”
玄奘说:“以前,前秦、后秦的翻译场所,弟子就有三千人参加。即便有那样大的规模,他们还唯恐后世不知道当时的翻译状况,对他们的翻译心存怀疑,不能信奉。如果不挑选全国有学问的高僧,共同遵奉佛典翻译的规则,仅凭我一个人的能力,怎能完成朝廷的委托呢?”玄奘多次恳请,皇帝才同意了,并说:“自从法师走后,朝廷建造了弘福寺,那里地方虽小,但是禅院却非常清静,可以作为翻译场所。所需要的人员、物品和杂役,都可与房玄龄商量,务必优厚供给。”
玄奘得到诏令,便返回京师。随即召请沙门慧明、灵润等人担任证义;沙门行友、玄赜等人担任编辑;沙门智证、辩机等人担任录文;沙门玄模担任核证梵语;沙门玄应来确定字体的伪正。这一年五月开始翻译《大菩萨藏经》二十卷,同时又翻译《显扬圣教论》二十卷,接着又翻译《大乘对法论》十五卷。在翻译期间,稍微有些空隙,玄奘又写出《大唐西域记》十二卷,沙门辩机听玄奘讲述在西域游学的经历,并按时间先后对史料进行了编排。玄奘同时又翻译《佛地经》、《六门神咒》等经,总计有八十卷左右。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以来,汉地所翻译的佛教经典,都是先根据译师诵出的梵语,记录成梵文经典,再按照汉语的习惯翻译为汉文,这样就无法保证翻译的准确性。而如今所翻译的经典,都是根据玄奘的意旨,经文的意思由玄奘一人决断,玄奘出语成章,记录文词的人将玄奘的译语记录下来,其他人就可以阅读玩赏。因此,玄奘所译的经典就超过了孙吴汉魏所译经典的水平。
贞观二十二年(648),皇帝来到玉华宫看望玄奘,问道:“法师最近翻译什么经论?”玄奘回答说:“正在翻译《瑜伽师地论》。”
皇上又问:“此论是哪位圣人所作?讲的是什么义理?”玄奘对皇帝的提问全都回答后,皇上令将论取来,自己要亲自阅读。接着便颁下诏书,新翻译的经论要抄写九个本子,颁发给雍州、洛州等九个大州。玄奘又请皇帝为经论题序,皇上于是撰写了序文,名叫《大唐三藏圣教序》,令弘文馆学士上官仪对着君臣宣读。
后来,玄奘随皇帝来到京城,住在弘法院。皇帝又令玄奘住进为文德皇后建造的慈恩寺里,并剃度三百人为僧,同时在慈恩寺西北建造翻经院。高宗李治继位后,对玄奘更是礼遇有加。
玄奘生平以来,希望往生弥勒佛处。多次祈请,都有明显的验证。麟德元年(664),玄奘告诉译经的僧人和自己的弟子说:“我已六十五岁了,必然要死在玉华寺,你们对经论有什么疑问,赶快提出来。”说完就卧床不起。这时他不论开眼闭眼,都能看见鲜白的大莲花来到眼前,又看见很高大的佛像。玄奘知道自己要往生佛,就命僧人宣读自己所翻译的经论名目,听到共有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后,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玄奘去世后,皇帝下敕书下葬那天允许京城的僧尼用幢盖前往送葬。于是素盖素幢飘浮在空中与白云相合,悲哀的笳声、梵呗声响彻云霄。玄奘先被葬在白鹿原,不久,皇上降旨改葬樊川。当玄奘的遗体从坟茔中取出时,面色如生。
在玄奘所游历的一百三十个国家中,不论僧徒或俗士、外道或正教,没有人不敬仰他、归依他。
故事一: 陕西长安县有一个农人,在地里干活,看到一条蛇钻入洞里,他就把蛇收支的两个洞都堵死了。过了两天后,他二十岁的大儿子和十岁的小儿子俄然不会说话,后经许多医院治疗都无效。两个孩子不会说话现已
捕捉贩卖野生动物遭殃祸章家有三兄弟,同住一个院子里,其中两个都很老实,在家种田,靠本分养家,因为经济条件不好,自己也没什么文化,就谈不上对孩子提供好的教育,孩子们二十几岁了也没读到什么书。但贫苦勤劳人家的孩子懂事早,这几个年轻人,女的学做裁缝,男的学修汽车,现在也都干
我是四川一家乡镇企业的财务人员,要不是那场灾难,我的生活应该像其他人那样快乐、自信而充实,对未来也充满憧憬。可自从患病后,我整个人就渐渐颓废了。那是2001年的1月,我和单位的几个同事出差到成都,晚上住到酒店后不久,有小姐打电话来问要不要“服务”,经不住诱惑,发生了让我这辈子都后悔莫及的事情。
夜已深,高速途中,刘细锋和“老相好”陈海蓉聊着聊着便难忍欲火,在行驶的大货车上玩起了“车震”。面对活生生上演在身后的“活春宫”,31岁的司机张章生却没能做到心无旁骛,他一边把着方向盘,一边频频回首,不时偷窥。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两辆重型半挂车相撞起火,大火瞬间蔓延,正在快活的老板和“相好”没能及时逃脱,被活活烧死。事后清理现场,他们已是一对裸尸。
小富由人,大富由天,命是定数,运是变数,我的一个朋友,五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发精品楼盘,一砖一石没有半点打折扣的地方,看到很多同起步的地产商都赚钱了,他还是坚持着,因为成本高,房子卖得不好,前年的时候基本已到了破产的边缘,记得也是这样一个深秋的时候,他说:“下个月,货款利息再还不上,我可能就干不下去了。”我当时听了真是觉得很伤感,这世界难道好人没有好报吗?他曾是种地出身,几年来,他为以前的村子修了小学,敬老院,修了从村口通向县城的公路,他资助了很多贫困的人。
我好后悔!我本有一个很漂亮很贤慧的妻子。自从2001年开始就犯了邪淫,先是勾引了本单位的一个同事,来往了数个月,以后上网还和几个女孩女人发生过关系,还偶尔嫖娼。可是我竟然忘记了淫人妻者自己妻也会被人淫的因果道理。虽然在一年前我学佛以后我已经戒了邪淫,可是报应却也来了!
一个70多岁的农村老翁染上难言之疾,给子女们造成了难言之痛。日前,宁波鄞县某村的这位老年村民下体长出了指甲般大的赘生物。孝顺的三子一女急忙送老人到医院就诊。因患者年事已高,医生们几乎都诊断为鳞状皮细胞癌,要切除生殖器并辅之化疗。子女们为救老父性命,含泪在手术通知书上签了字。
在某处有一条蛇,一天蛇尾告诉蛇头说:「我应该走在前面。」蛇头回答说:「一向都是我在前面,为什么你突然要这样呢?」蛇头说完便继续往前走,完全不理会蛇尾。蛇尾见状,便故意缠住树干,不肯继续前进。蛇头只好使劲地用力拉,拉扯了半天,弄得双方都精疲力竭。
特异功能可能受到鬼神灵力加持故有预知之特异功能一次意外足以致富。大难不死获特异功能 信不信由你。人类总希望能预知未来,波兰一名男子便是因为能预知人的死期而致富;但保险公司却因他而大伤脑筋!这男子是六十八岁的爱尔·巴非亚。他原任职司机,在一九八五年时因一次意外,撞伤头部,自此便获此能力。他首先预知三十一岁的女地主死期,一鸣惊人,不少人跑来咨询自己或亲人的死期,而爱尔·巴非亚则每次收五百元咨询费,由于其预言甚准确,故其门庭若市,巴非亚藉此预知能力,赚得一所豪宅
凡夫追求财物,圣人追求真理。有一位六十多岁的尿毒病人,在送到慈济医院之前,他的双脚已经被锯断了。医院每天必须为他洗肾三次,却没有亲人来照顾他。慈济医院有一位男志工每天都去帮他洗澡,并教他念佛。有一天,老人突然要志工答应他两个要求:一是多陪他念佛,二是叫他一声「爸爸」。老人的要求,志工都有答应了。在念佛之前,老人说出了自己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有位学生给我看了一则《锯和蛇》的故事,并且忏悔说道:“我曾有着和毒蛇一样的愚痴嗔恨等烦恼,是佛法给予我智慧,让我慢慢变得冷静理智。”故事是这样的:一条蛇进入木工店,穿过锯子时受了一点伤。它本能地转过身咬住锯子,没料到又把嘴弄伤了。蛇以为又受到锯子的攻击,决定用整个身体缠住锯子,使锯子窒息。于是它用尽了所有的力气……不幸的是,蛇最终被锯子锯死
从前有个愚人,准备宴请亲友,打算积蓄一些牛奶,以备宴会时用。于是他想道:“若现在天天把牛奶挤出来,就会存得很多,那就没有地方存放,况且牛奶放存久了也会变坏,不如就蓄存在奶牛的肚子里,等到宴会时,可以当场挤出牛奶来。”他想好后,就把母牛和吃奶的小牛分开喂养。一个月以后,他举行宴会时,亲朋好友都来了。这时他把母牛牵来,想挤牛奶,谁知一点牛奶也挤不出来,惹得宾客当场辱骂和讥笑他。愚人往往就是这样自以为是。
从前,有一个富人,愚蠢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个人到另外一个富翁家,看到有三层楼,又高大,又壮美,轩敞窗朗,心生羡慕。心里想:“我的钱财不比他少,我也要造这样一座楼。”于是他找来了木匠,问:“那座楼是你造的吗?”木匠回答说:“是的。”“现在你也为我造这样一座楼。”
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地处穷乡僻壤。这个国家的人也无知无识。有一个人喜欢养猪。一天到了另外一个村落,见到有许多干粪,心里想:“这里的干粪好多呀!现在我应当用草把这些干粪裹起来,用头顶着回家。”于是,这个人找了些草,把干粪裹起来用头顶着。走到半路,恰好下起了大雨,粪汁流下,一直流到了脚跟。众人看到了,都说这人是疯子。粪便是臭的,即便是晴天也不应顶在头上,何况是雨中呢!
某日,师上堂开示:“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们要学习菩萨,不要在因上造作,就不会有这个果报。都知道自己有毛病,为什么不去修改?要找好的方法把这个病治好,这才是根本。再痛苦、再委屈、再烦恼,不去修正自己的习气、毛病,不去解决实际问题,一点用都没有。
某次法会前开会做相关部署,师开示道:“这次法会的总指挥,你们得学会真正以管理者的心态去做事,抓大放小。你是指挥,要安排好大家的工作,而不是啥事都要亲力亲为,千万不要有害怕得罪人的心态,要为整个法会效果考虑,你行就行,不行就不行。怎么样做一调整,是你们应该考虑的课题。
佛陀前世为菩萨时,曾经身为鸽王。“徒众五百”,在国王的花园里飞翔觅食。国王看到了,命令下人张网捕捉,所有的鸽子都被捉住关在笼子里了。国王每天让人用白米、肉屑喂养这些鸽子。鸽王痛心地说:“我们失去自由,说不定会成为国王的盘中菜肴。我们必须逃出去。‘佛经众戒,贪为元首,贪以致荣者,犹饿夫获毒饮矣。’从今天开始,大家不要再吃这些饲料了,只有如此,才能保全大家
从前有一个国王,国王拥有一棵极其高大茂盛的果树。每年这棵树结果实的时候,香气四溢,味道甜美。有一个人来到宫廷,国王对他说:“这棵树上将要结出味道美妙的果实,你想吃吗?”这个人回答说:“这棵树太高大了,即使我想吃,又怎么取下来呢?”国王于是命令砍倒这棵树,希望今年结果时可以很方便地摘到果实。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