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菩提路 玄奘之路 鸠摩罗什传奇 虚云长老传奇 因果报应录 不可思议的因果现象 大德讲故事 《须菩提》故事集 迦旃延 阿那律 优波离 大迦叶 阿难陀 正法眼藏 舍利弗 罗睺罗 目犍连 富楼那 广化律师弘法故事集 哲理小故事 人间巧喻 禅宗故事 禅宗小故事 佛陀教你不生气 菩萨与罗汉的故事 佛陀的圣弟子传 名人轶事 罗汉菜 百喻故事广释 春去春又来 雷锋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传 行禅 妙善公主 释迦牟尼故事 玄奘大师西行故事 假因谤圣 堕无间狱 慈济心灯 金玉良言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法苑珠林(卷六)白话 因果原理 马车故事 朋友集 世间百态 关于王永庆的故事 做人的佛法 哼哈一如说 禅理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

百岁禅师渡海来华 传奇一生堪称神话

人物故事 | 作者:林子青 [投稿]

百岁禅师渡海来华 传奇一生堪称神话

  按:菩提达摩,印度来华高僧,中国禅宗初祖。根据佛教史籍记载,达摩来华之时,已年近一百五十岁,渡江北上,在少室山面壁九年,传法慧可禅师,留下诸多神奇传说。

禅宗初祖达摩祖师的传奇一生

  菩提达摩(通称达摩,?~536或528),是中国禅宗的初祖。他生于南印度,婆罗门族,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梁(武帝)普通年中(520~526,一说南朝刘宋末年),他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从这里北行至魏,到处以禅法教人。据说他在洛阳看见永宁寺宝塔建筑的精美,自言年已一百五十岁,历游各国都不曾见过,于是“口唱南无,合掌连日”(《洛阳伽蓝记》)。

  达摩抵魏,游嵩山少林寺,在那里独自修习禅定,时人称他为壁观婆罗门。有道育、慧可二沙门,礼见达摩,并亲近和供养四五年。达摩感觉他们真诚,传授以衣法,又把四卷《楞伽经》授与慧可说:“我看中国人的根器于此经最为相宜,你能依此而行,即能出离世间。”

  随着禅宗在中国的发展,达摩逐渐成为传说式的人物。首先是传说达摩到金陵(今南京)时和梁武帝的问答。梁武帝是笃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后建寺、写经、度僧、造像甚多,他很自负地询问达摩:“我做了这些事,有多少功德?”达摩却说:“无功德。”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达摩说:“此是有为之事,不是实在的功德。”武帝不能理解,达摩即渡江入魏。记载这个传说的最古文献是敦煌出土的佚名《历代法宝记》(774年间撰)和唐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二之上,后来禅宗著名的《碧岩录》把它作为第一则“颂古”流传,以后它便成为禅门众所周知的公案。

  达摩晚年的事迹,各传都未明确记载。后人传说他遇毒而逝,葬于熊耳山(今河南宜阳县),但又传魏使宋云自西域回国时遇达摩于葱岭,达摩手携只履、翩翩独逝,所以又有“只履西归”的传说。

  达摩的禅法,据敦煌出土资料,古来作为达摩学说而传的许多著述之中,只有“二入四行说”似乎是达摩真正思想所在。唐净觉《楞伽师资记》的《达摩传》中有“略辨大乘入道四行”,由达摩弟子昙林记录而传出。据昙林的序文说,他把达摩的言行集成一卷,名为《达摩论》;而达摩为坐禅众《释楞伽要义》一卷,亦名为《达摩论》。这两卷论文理圆净,当时流行很广。

  现在一般作为达摩学说的有《少室六门集》上下二卷,即《心经颂》《破相论》(一名《观心论》)《二种入》《安心法门》《悟性论》《血脉论》六种,还有敦煌出土的《达摩和尚绝观论》《释菩提达摩无心论》《南天竺菩提达摩禅师观门》(一名《大乘法论》)等,以及朝鲜梵鱼寺所刻《禅门摄要》上下二卷,日本铃木大拙校刊《少室逸书》所收关于达摩诸论文,这些著述内容大致都差不多。

  达摩“二入四行”的禅法,是以“壁观”法门为中心。唐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二载:“达摩以壁观教人安心,云: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岂不正是坐禅之法?”所谓二入,是“理入”和“行入”,理入是属于教的理论思考,行入是属于实践,即禅法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义。理入和行入的名称,见于北凉所译《金刚三昧经·入实际品》。但《金刚三昧经》说的理入是“觉观”,而“壁观”是达摩传出的独特禅法。道宣在《续高僧传》卷二十《习禅篇》末对达摩禅法的评价说:“大乘壁观,功业最高,在世学流,归仰如市。”壁观禅法的特点在于“借教悟宗”,即启发信仰时不离圣教的标准,构成信仰以后教人“不随于文教”,即不再凭借言教的意思。二入之中,以理入为主,行入为助。

  后世佛教徒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为达摩禅法的标志,因它直以究明佛心为参禅的最后目的,所以又称禅宗为“佛心宗”。又有人因达摩专以《楞伽经》授人以为参禅印证,因而称它为“楞伽宗”。

  达摩的师承已无可考,后人为追溯传统,遂有种种说法。《楞伽师资记》推求那跋陀罗为初祖,菩提达摩为二世,下以神秀为七世。神会坚持南宗为正统,肯定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主张自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六代一脉相承。吉迦夜、昙曜译《付法藏因缘传》等,又有西天世系的说法。唐智炬《宝林传》(成于801年)以印度自迦叶传至狮子比丘为二十四世,继以婆舍斯多、不如蜜多、般若多罗至菩提达摩为二十八世,此说为五代南唐泉州静、筠二师所集《祖堂集》(成于952年)、永明延寿《宗镜录》(成于957年)所继承,又为宋道原《景德传灯录》(成于1004年)和契嵩《传法正宗记》(成于1061年)所依用,后来即成为禅宗的正统说。

相关阅读:达摩祖师身世及来华之初衷

  菩提达摩没有出家以前,本是南天竺国王香至王第三个儿子,虽然他从小生长在贵族家庭,但对世俗浮华和各种享受都淡然处之,反而对探讨心性佛理产生浓厚的兴趣。一天,香至王邀请当世高僧般若多罗尊者在王宫讲解佛法,般若多罗尊者是印度禅宗第二十七代祖师。香至王为表示他对佛法的恭敬和护持,于是将大量珠宝供养给般若多罗尊者,护持尊者弘扬佛法、利益众生。般若多罗尊者并没有将珍宝收起,反而将它们放在几案上,以此考验香至王三位王子的智慧,他问三位王子:“世上还有什么物品比这些珠宝更珍贵?”香至王大王子和二王子异口同声表示:“这些珠宝是世上最好的物品!”

  唯有三王子亦即后来的菩提达摩,却有一番独特看法,他不以为珠宝是世间最珍贵物品,反而说世间应是佛法之宝最珍贵,因为眼前珠宝所闪耀的光明只是世间之光,最珍贵者应以智慧之光为上,世间光明应以心性光明为上。珠宝光明不能自照,世人必须凭借智慧之光,才能知道这是明珠,知道是明珠后才知道很可贵。然而世间最好的珠宝经不起火灾、水灾、风灾以及地震天灾,唯独心中有佛法的智慧之光才能伴随自己,生生世世受用无穷。

  菩提达摩说完对珍宝的这番见解,在场王公大臣个个赞不绝口,说他讲得很好。正因为菩提达摩从小就有这种超人的智慧善根,后来在般若多罗尊者影响下,舍弃荣华富贵,走进佛法宝藏,追随般若多罗尊者出家修行。因为菩提达摩悟性高超、修行精进,般若多罗尊者最后将禅宗的心法传给菩提达摩,他成为禅宗第二十八代传人。自从出家以后,菩提达摩不负师望,用心办道,弘扬禅法。晚年之时,想起恩师般若多罗尊曾对他说,六十年以后他度化众生的缘分将是在震旦(中国),因此不顾年迈,不怕跋涉万里,无视山海重阻,从南印度渡海来到中国,开启了一段传奇的弘法之旅。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