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菩提路 玄奘之路 鸠摩罗什传奇 虚云长老传奇 因果报应录 不可思议的因果现象 大德讲故事 《须菩提》故事集 迦旃延 阿那律 优波离 大迦叶 阿难陀 正法眼藏 舍利弗 罗睺罗 目犍连 富楼那 广化律师弘法故事集 哲理小故事 人间巧喻 禅宗故事 禅宗小故事 佛陀教你不生气 菩萨与罗汉的故事 佛陀的圣弟子传 名人轶事 罗汉菜 百喻故事广释 春去春又来 雷锋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传 行禅 妙善公主 释迦牟尼故事 玄奘大师西行故事 假因谤圣 堕无间狱 慈济心灯 金玉良言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法苑珠林(卷六)白话 因果原理 马车故事 朋友集 世间百态 关于王永庆的故事 做人的佛法 哼哈一如说 禅理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

白居易与仙游寺

人生故事 | 作者:张长怀 [投稿]

白居易与仙游寺

  “上方下方雪中路,白云流水如闲步。数峰行尽犹未归,寂寞经声竹阴暮。”这首《过仙游寺》诗,是唐代着名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748—800)写的。卢纶为避战乱,曾隐居周至县东南之杏林庄,因而就有了来仙游寺踏雪闲赏的机会。其时的雪中路、天上云、芒水涛,让诗人如痴如醉、游兴浓郁,乐不思归、漫日酣游。赏完了四围山景。仍不能已,又被悠扬空远的经声和亭亭玉立的满目秀竹牵住了脚步……

  白居易读了这首诗,爱不释手,复诵再三。他为“金周至”所吸引,对仙游寺如诗如画的景色充满了神奇与向往;他盼望自己有机会也去斯地斯景游赏一番,然后再赋诗咏怀、尽兴方归。

  天遂人愿,梦想成真。唐宪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真的被任命到周至县当县尉了。

  到任后的第一次公务之佘,他就迫不及待地去仙游寺游览。因为初束乍到,白居易不愿麻烦别人,未带随员侍从,独自一人骑马南驰,前去体味卢纶诗中那行云流水、经声竹韵的人间仙境。

  他是晚上去的,既没惊动官府,又没打扰百姓,寺僧们也一如往常地礼佛习经。仙游寺一如往常,没有任何异样。

  初夜的仙游寺,显得格外雅静,暮色降临,太阳从狮山断崖上敛去了最后一抹余晖:晚风习习,自南向北送来一阵阵清凉;芒水涛涛,在静夜中听起来格外空旷、幽远;沙鹤飞归,成群结队地站在寺院的台阶上,享受这天赐的静谧和安宁;钟声悠悠,传来了寺僧们诵经的执着和虔诚;玉兔悬空、月辉倾泻,给整个仙游寺的山峰、竹木、殿宇、松柏、宝塔,统统笼上了一层薄绡,显得分外飘渺、空灵而神秘。一入其境,就把个白县尉陶醉得不亦乐平。以往,他只知道隋文帝崇佛,才选择了这方山清水秀的宝地建起了行宫,后又改作寺院;可没料想,距京城仅百里之遥秦岭北麓的这方处所,竟像天宫仙界,不由感叹不迭:“仙游寺、仙游寺,名不虚传、名副其实,人游若仙、快哉乐哉,不枉此夕、不虚此行!”

  这时,寺中灯火通明。白居易轻脚轻手地叩开了住持僧的房门。他未报身份,只说自己是来此拜佛烧香的庶民,借此请教一下佛门知识,敬请师父点化。住持忙说:“不敢。施主请言!”

  原来,县尉要考考僧人,看看他们的学养是否堪配这青山绿水、宝塔金殿的皇家寺院。

  问什么呢?稍加思量,白居易便以隋代高僧智顗的学说为题,请教道:“何谓‘一心三观’?”住持答曰:“‘一心三观’,即是在同一时间于一心中观有空、假、中三种实相。此三种实相,亦称为‘三谛’。”白居易又问道:“‘一心三现’又叫‘圆融三谛,,此说何解?”住持见他问得深刻,暗想此人定非等闲之辈。于是,先请白居易落座饮茶,然后,恭恭敬敬地答其所问曰:“佛教之,法’,是轨持之意;‘持’,是一定范围内的法体;‘轨’,即是让人产生的一种理解。一切‘法’,都具有‘三轨’,即真性、观照、资成;‘三轨’分别配合成空、假、中;空、假、中三者并非次第关系,而是同时存在、互无妨碍,故而称为‘圆融三谛’。”

  白居易本来就颇为留心佛学,且有造诣。原以为在这山野之寺,不会有高僧解悟佛理,没想到,住持僧的一番侃侃而谈、娓娓而语,把个白县尉高兴得喜笑颜开。他便说明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井表示从此愿结为良友,切磋学问、同赏美景。住持慨诺,二人击掌为约。真是“话逢知已千言少”啊,两人一问一答、一唱一和,早已忘记了此时夜也昼也、彼也此也,疲累尽消、兴犹未止。未了,寺中留宿,县尉受之。堂堂一位县官,竟然独宿佛寺,这在周至史上,尚属首有。

  安睡之后,白居易毫无倦意。初访仙游寺的经历,让他心绪难平、兴奋不已。突然之间,诗兴进发,遂秉笔疚书《仙游寺独宿》一首:“沙鹤阶上立,潭月当户开。此中留我宿,两夜不能回。幸与静境遇,喜无归侣催。从今独游后,不拟共人来。”

  白县尉不但一连在仙游寺住了两夜,而且还打算再来,并仍独身而往、不约游件。

  好一个仙游寺,让白县尉一见钟情了!临行,他与寺僧相约:此番夜赏法王塔,来日昼游仙游寺。

  夜游的经历,让白居易对仙游寺产生了神秘感。虽想再游,但总因琐务繁忙而未能成行。一次,他要去骆峪办理公务,适从仙游寺旁路过,恰好挚友王质夫与之同行,故相携共游。

  这一回,白居易看的是白天的仙游寺,实现了与寺僧之约,却又违背了“独游”的始愿。好在,他与王质夫已成莫逆、形同一人;与之同往,亦似独游。

  这是一个秋日,天高云淡、风清气爽。刚出县城,举目南望,眼前呈现一片画卷一般的山色:层峰迭嶂,山峦的颜色由深至浅、由深绿到天蓝,一直向远处延伸;最远的那一道色,便融入了视野尽头,只能畅想,不可目及。二人心旷神怡,兴高采烈地扬鞭策马,乘风腾云般驰往仙游古寺。

  他们下马解鞍,先在玉女泉旁小憩,打算边走边游,然后渡过芒水,南行访僧。

  玉女泉在马融石室的西侧,两处相距仅数步之遥。石室中的泉水击石声,清晰地侍入二人耳中。这声音,忽大忽小、忽高忽低、忽缓忽急,极像弹奏琴弦,组成了天然乐章,诗化了这古寺仙山,消解了游人的跋涉半劳。

  东边山崖下,冒出了一排细细的泉水。这泉水,虽然不大,但很均匀;虽然分散,但都汇入了同一条小渠;虽然湍急,但水质极为清纯。这些山泉,自东向西,一路直下,聚成了一条涓涓不息的山溪。山溪像一条绿色的项链,把一颗颗珍珠(山泉)串在了一起,挂在了玉女峰的脖颈上。一个晶莹,一个秀丽,两相辉映、相得益彰。再往西,便是一片稻田、几方鱼塘。这会儿,几个农夫正在田中作务农活,一位老翁在鱼塘前持竿垂钓。他们都在专心致志地忙着各自手中的活计,任凭云舒云卷、犬吠鸟鸣,全然不顾,我行我素。这时,两位文友拿起玉女泉旁的木瓢,一边痛饮甘泉,一边赞赏美景,由衷地叹羡农夫渔翁的闲适自在、怡然自得。

  过了神仙桥,上了一道坡,转过两道守,便看见了寺院山门。住持和尚见了白县尉,视为故知,分外热情。三人相会,如鱼得水。落座客堂后,很快又叔起了诗文梵语。

  这一回,住持僧先吐高论。他以白居易守诺来访为题,谈起了“学道与诚信的关系”。他说:“《易》曰:‘唯天下至诚,遂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情。’学道存乎信,立信存乎诚;存诚于中,然后俾众无惑;存信于已,可以教人无欺;惟信与诚,有补无失。古云,衣食可去,诚信不可失。县尉今来,诚信俱存,贫僧感佩,我等有缘:国有贤臣,百姓托福!”

  这番谈吐,恰好说出了白县尉的真情:意在山水,情在故友,诚在心性。

  临别前,寺僧递上纸笔,让县尉题留墨宝。

  白居易是个秉性刚直、坦诚率真之人,自然不会张扬自己诚信可嘉,也无须隐讳自己借公游山,便直抒胸臆,题《祗役骆口因与王质夫同游秋山偶题三韵》:“石拥百泉合,云破千峰开。平生烟霞侣,此地重裴回。今曰 勤王意,一半为山来。”

  后泉忆及兹游时,白居易又觉当日所题之诗意犹未尽,续题《游仙游山》一首:“暗将心地出人间,五六年来人怪闲,白嫌恋着未全尽,犹爱云泉多在山。”

  两首诗,皆言作者酷爱大山之情,一个“半在山”,一个“多在山”。发自心声,如出一辙。

  仙游寺有个黑龙潭。潭在寺北,深不可及。潭上有峭壁百仞,潭下有仙桥古渡,狮山、象岭分峙两侧,宝塔、炎光位列南北。这里,可以闲赏古寺,可以静听涛声;可以仰视蓝天白云,可以俯瞰游鱼清波;可以遥忆周穆王玄池演乐,可以品评马融绛帐授徒。这里,也是白居易常来游赏之处、驻足之地。

  官场的种种劣迹恶习,常常让白居易感愤不已,却又无可奈何。烦闷不堪了,他就来到仙游寺,独坐黑龙潭畔,对水凝思、长嗟短叹。

  当地有个传说:黑龙潭里有一条黑龙,是个水怪鱼精。山里的虎豹獐羊野猪蟒蛇来到潭边喝水时,水怪鱼精便跃出水面,将其一口咬定,拖入潭底,生吞活吃了事。古代仙游寺的驻军,每有阵亡士兵,或身染瘟疫病亡军士,一律拖到黑龙潭边,沉入潭底。因而,诸多亡灵,常在夜半时分上岸游荡,长嚎大哭,十分惊恐。时人为了镇住水怪鱼精、安抚亡卒灵魂,便在黑龙潭上方和芒水出山口各修了一座龙王庙,潭旁的龙王庙供人祭祀黑龙,山口的龙王庙供为黑龙唱戏使用(庙前建有戏台)。后来,祭祀黑龙的活动由民间转升官方,仪式也隆重了许多。祭祀前,先由官府出资,请来能工巧匠,制成玉雕文简、玉璧,打制出金龙,井将刻有官府祈愿文字的玉简绑在金龙身上,再缚上玉璧,沉入潭中,送给黑龙。玉简大意为: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祈求黑龙降福、勿扰百姓,祈求亡灵安息、宁神息心。准备工作完成之后,再择定吉日,府县官员沐浴斋戒,命乡人抬上三味牺牲、上等菜肴,由仪仗乐队前手,前往祭祀。年年如此,已成例制。[page]

  白居易是不信神的,但“官身不由己”啊,他还得参加官祭黑龙的仪式。白居易是主张清廉为官的,但他对贪吏的种种劣行又无力制约、无法制止、无权制裁。悲愤之余,他笔刺时弊,写出了一首《黑龙潭》诗,井在题目中注明了“疾贪吏也”四宇。诗云:“黑潭水深色如墨,侍有神龙人不识。潭上架屋官立祠,龙不能神人神之。丰凶水旱与疾疫,乡里皆言龙所为。家家养豚漉清酒,朝析暮赛依巫口。神之来兮风飘飘,纸钱动兮锦伞摇。神之去兮风亦静,香火灭兮杯盘冷。肉堆潭岸石,酒波庙前草。不知龙神享几多?林鼠山狐长醉饱。狐何幸,豚何奉,年年杀豚将矮狐。狐假神龙食豚尽,九重泉底龙知无。”

  鼠狐偷食,竟自窃喜,弹冠相庆;家豚受宰,哀哉悲哉,盖因何故?

  贪吏欺民,百姓受虐。吏何喜,民何悲!

  县尉赋诗,疾恶如仇。思何愤,笔何锐!

  仙游古寺,见证斯况;梵音佛国,与之共鸣。

  周至有个出身寒门的学子叫尹纵之,聪敏博览,又勤奋刻苦,颇有雅名。他为了远离世俗、静心为学,便在仙游寺旁的树林中择一空闲之处,结草为庐,盖了一座简陋的山居。纵之迁入此中读书,简单的衣食,全由家人送往,自己从不出山,专心致志地攻读诗书。他十分珍惜光阴,即使逢年过节,亦守志山林,不怠学业;故旧友人来访,一概拒绝,惟独对于县尉白居易例外。这是因为,他仰慕白居易的才华,他敬重白居易的官德。二人相见,谈笑风生,相契至极,时常自午及暮,终日不倦。

  一个阴雨连绵的秋日,白居易因公路经仙游寺时,突然牵挂这位居山苦读的学于了。他想,自己身在县城府衙,多日的连阴雨,也闷在屋中倍感寂寞、泛生愁绪;以己度人,可知旧友尹纵之此时的境况和心情:淫雨连绵,早将茅屋下得多处漏水,屋内已难寻立脚之地;大风起时,又将房上的茅草揭掉一片,真正咸了“茅草见青天,灶内断火烟”了;由于山路泥泞,家人也许还未送来灯油,只好把油灯捻子拉入残油盏内,仅供照明,不可读书了;虽然,人进屋内床冰灶凉,但是,无处可以藏身的林间小乌,却也顾不得遭人捕捉之险,飞进房内栖身取暖来了;到了夜间,风声与雨声相杂,寒冷与阴湿共袭,主人迟迟不能入睡,只能瞪大眼睛、背记诗文。伴着他的,只有草虫的长鸣,愁绪的无尽……

  本来,白居易很想绕道探访一下尹纵之。可是,因为雨大、路泥、坡陡,再加上公务在身,便罢了此念。虽未依心咸行,但仍默默自语:“老友啊,我很同情你的寂寞,知道应该去与你促膝话旧、聊解忧问,可是今天是不行了;留待来日,我会带上好酒,专门来仙游寺寻访你的。”

  白居易将如上心情用如下诗文作了记述:“惨惨八月暮,连连三日霖。邑居尚愁寂,况乃在山林。林下有志士,苦学惜光阴。岁晚千万虑,并入方寸心。岩鸟共旅宿,草虫伴愁吟。秋天床席冷,夜雨灯火深。怜君寂寞意,携酒一相寻。”(《秋霖中过尹纵之仙游山居》)

  ”诚信俱存”的白居易,当然不会忘记自己“携酒一相寻”的期诺,打算择日专访尹纵之,并带着衣食等物,用以资助家境并不富裕的学子。没料到,这一年的秋末冬初之际,他就接到了调往京都的诏书,进入皇家的翰林学院了。

  皇命难违。白居易只好匆匆收拾行囊,于十一月五日赴京到任。

  短短的县尉任上,白居易爱山爱水、爱民爱才,总是言行信诺、说到做到,惟独去仙游寺寻访尹纵之的愿望,为调任京都而最终咸空,留下了永久的缺憾。

  到了京城,白居易仍然十分怀念周至。这种深情,在他的言谈之中屡有坦述,诗文之间常有展现。

  诗人对于仙游寺,更是别有一番思念。这里,是他初游倾心之处;这里,是他谈禅论道之地;这里,有他咏成《长恨歌》的纪念;这里,有他写出“疾贪吏”的激情;这里,有他攀崖采挖蔷薇的脚印;这里,有他入谷移栽双松的汗水;这里,还隐居着他的好友王质夫;这里,还有他牵肠挂肚的尹纵之……

  一天,白居易在皇宫里值班,并夜宿禁中。忙完公务,他久不成眠,对仙游寺的浓情怀想,又一次涌上心头。朦胧之中,他似乎看到了黑龙潭的水波,看到了寺僧窗前的灯光,看到了月生峰上的圆月,看到了法王塔上的宝光;他还看到了陈鸿为他的《长恨歌》作传,看到了王质夫与他呤咏唱和。他怀念从县府直奔仙游寺的马蹄声声、芒水远迎,他羡慕玉女泉申的鱼儿们自由自在、成群嬉戏,他惦念旧街中的双松是否有人浇溉,他担心寺旁苦读的学子会因为朔风飞雪而难捱严冬……

  隐隐约约地,他听到了皇宫中的更漏报时之声。半睡半醒的白居易,还以为那是仙游寺山泉落崖发出的滴答之音哩……

  夜不成寐。白居易披衣复起,独坐怅然。思之所至,诗即吟就:“西轩草诏暇,松竹深寂寂。月由清风来,忽似山中夕。因成西南梦,梦作仙游客。觉闻官漏声,犹谓山泉滴。”(《梦中寓直梦游仙游寺》)

  日有所思,夜始成梦。京城皇宫中的白居易,把自己一颗年轻的心,永远地留在了仙游寺。

白居易与王质夫

  仙游寺旁的蔷薇里,住着一位无位无冠 的隐士王质夫。他是白居易的布衣挚友,对白居易早期的文学创作影响极大。着名的《长恨歌》,就是王质夫鼓动陈鸿作序、白居易赋诗而问之于世的。可以说,没有王质夫,白居易就不会写出《长恨歌》这首代表作。

  关于王质夫其人,新旧唐书以及有关唐人传记中,均无记载。现在,有史可考者主要有五:其一,陈鸿在《长恨歌传》中述:“鸿与琅砑王质夫……”,可知他祖籍山东琅砑;其二,白居易在《招王质夫》诗申有:“濯足云水客”之句,可知三质夫是一个江湖散人、潜居隐士;其三,白居易有诗曰《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等,可知他排行十八;其四,白居易在《哭诸故人,囚寄元八》一诗申,有句曰:“……质夫亦幽论……彼皆少于我,先为泉下人”,可知王质夫比白居易年纪要小一点;其五,白居易《哭王质夫》一诗中有“客从梓潼来”之句,《寄王质夫》一诗中有“君佐征西幕”之句,可知他后来在四川梓潼当了征西将军的幕僚,并客死他乡。

  另外还有元稹与王质夫一说,虽尚存疑,但亦为一条重要线索,或可采信。元稹是白居易的另一位挚友。公务往来中,白元二人常邂逅于周至的骆谷。元稹在《骆口驿二首》一诗中,前有小记云:“东登上有李二十员外逢吉、崔二十二侍御韵使云南题名处,北壁有翰林白二十二居易题《拥石》、《关云》、《开雪》、《红树》等篇,有王质夫和焉。王不知是何人也,”可知,这时白居易尚未将王质夫介绍给好友元稹,这是元和四年(809)三月的事。后来,元稹便结识了王质夫这位朋友的朋友,且互成莫逆。他在次年写的《二月十九日酬王十八全素》一诗云:“君念世上川,嗟吁老瘴天。哪堪十日内,又长白头年。”诗中言及“王十八”,与王质夫排行相同;诗中所咏汉中,恰在周至与梓潼之间,亦在情理之中。由此推知:要么,王质夫的本名叫全素;要么,因为川陕语音的差异,此时在梓潼做幕府的“王质矢”被川人唤作“王全素”了。前者似应更为可信。

  有志记载的白居易早期诗作申,与他在周至当县尉有关的内容共有39首,其中写王质夫者竟有13首之多。白、王交情,可谓厚矣。

  白居易涉及王质夫的作品,大抵可分为三午时期:一为白居易在周至当县尉的这段时间,大约在元和元年(806)春至翌年秋,共有五首;二为白居易召还京都任翰林学士时期,大约在元和二年(807)秋至元和十早(815)秋,也有五首;三为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时期,大约在十四年(819)三月至翌年夏,还有三首。[page]

  白居易35岁时制举及第,春风得意、神采奕奕。出任周至县尉,于他而言,是大材小用;可在普通人眼中,仍被认为是少年得志、鸿途无量。

  王质夫乃一介布衣,竟然与朝廷命官成为金兰契友,而且其后又相知相交30年之久,成为古今羌谈。

  白、王之史,可谓真诚高雅。两人抛却势利、远离世俗,以情会友、以文交谊;两人醇酒同醉、旷野共眠;两人吟诗作歌、畅想寰宇,其乐无穷、其悦似仙。白居易飘逸潇洒的名句“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就是他赠予王质夫七律中的一联。这一联,不仅为国人熟记、雅士高谈,而且还远漂东海,被日本大江维时《千载佳句》及藤原公任《和汉郎咏集》等典籍所收录,被异域之人传诵题铭。

  白居易在《招王质夫》一诗中写道:“濯足云水客,折腰簪笏身。喧闲迹相背,十里别经旬。忽因乘逸兴,莫惜访嚣尘。窗前故栽竹,与君为主人。”白居易很羡慕王质夫那种自由自在的日子:他无公事缠扰,他无喧嚣烦耳,他不受上司差役,他不为薄俸折腰,他与云水为伴,他可随兴访旧,他可我行我素。两人的处境,一官一民、一喧一闲,实在让俗人不解,令高人艳羡。两人相距虽仅10里之遥,但彼此分手言别又有旬日之久了。感谢王质夫有此雅兴,来到这喧嚣嘈杂的县衙看望故友。为谢友真诚,也为邀友常访,白居易特意在自己居所的窗前栽上竹予,好让友人像自己一样,时常成为这里的主人。可以说,白居易在周至为官一场,与他交情最厚的是王质夫,和他相处最多的是王质夫;离开周至之后,与他书信往来、唱酬应对的,也是王质夫,最让他怀念的人,还是王质夫。

  白居易身为官员,必须面对世俗、料理公务,从伞于朝廷。但是,他向友人王质夫展示出的形象,却与此迥异:他认为“忆昨为官日,折腰多苦辛”;他认为“一为趋走吏,尘土不开颜”;他认为“胜地本来无定主,大都山属爱山人”。这些,都是一种无意于官场、倾情于自然的淡漠利禄、喜山爱水的本真坦陈。而这种本真,又恰与王质夫秉性相投、意气相通。他在《祗役骆口,固与王质夫同游秋山,偶题三韵》的诗中写道:“石拥百泉合,云破千峰开。平生烟霞侣,此地重徘徊。今日勤王意,一半为山来。”这时的白居易,尽管是去县城西南的骆谷关办理公务,仍然忘不了邀上王质夫共赏骆峪秋色山景,由此可知白居易的性格,亦可见白王二人之交情。一方面,“祗役骆口”,说明他是接受王命,因公出差去的:一方面,他又“一丰为山来”。在白居易眼里,把与友游山赏水,看得比“奉命勤王”还要重要、还要快活。

  白居易应是一个没有一丝一毫官架子的政府官员。他不仅乐与布衣之身的王质夫交游,点无贵贱之分,而且两人每次游毕,白居易总要亲自伴道王质夫返回仙游寺的。他在《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一诗中写道:“曾于太白峰前往,数到仙游寺里来。黑水澄时潭底出,白云破处洞门开。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惆怅旧游哪复到,菊花时节羡君回。”一句“黑水澄时潭底出”,道出了白王二人曾多次共游仙游寺,既领略过芒水涛涛、泥沙俱下,又见识了风平浪息、水澄似镜。一句“白云破处洞门开”,道出了他们二人曾经头顶烈日、仰观白云,沿着羊肠小道攀访玉女洞的旅程艰辛。一句“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道出了白王二人林间闲赋、温酒助兴、题诗为记的逸兴趣事,所憾,王质夫做人过分谦下隐逸,竟然未给后人留下只字片语!一句“惆怅旧游哪复到”,道出了白居易兹游的快慰、再游的渴望,以及他对王质夫那种闲云野鹤式生活的羡慕……至此,白王二人恋山爱水之情、相携共游之谊,尽现诗中。

  白居易不但自己与王盾夫情同手足、形影相随,他还将王质夫引荐给自己的朋友,并常相往来。他在《和王十八蔷薇涧花时有怀萧侍御兼见赠》一诗中写道:”霄汉风尘俱是系,蔷薇花委故山深。怜君独向涧中立,一把红芳三处心。”在白居易眼里,蔷薇涧因为有了王质夫,这里是天上人间最幸福的地方;鲜花怒放之时,不仅是王质夫一个人独赏山景,还有诗人自己和在朝廷当官的萧侍御哩,大家是老朋友了,心里共同挂念着旧人旧景……

  白居易调往京都后,心里仍时常挂念着王质夫。但因公务繁忙,再也无法像在周至任上那样朝夕与友相处了,唯一倾吐思念的方式,就是赋诗咏怀、遥寄情谊。

  他在《寄王质夫》一诗中写道:“忆始识君时,爱君世缘薄。我亦吏王畿,不为名利 着。春早仙游洞,秋上云居阁。楼观水潺潺,龙潭花漠漠。吟诗石上坐,引酒泉边酌。因话出处心,心期老岩壑。忽从风雨到,遂被簪缨缚。君作出山云,我为入笼鹤。茏深鹤残悴,山远云飘泊。去处虽不同,同负平生约。今来各所在?老去随所托。我守巴南城,君佐征西幕。年颜渐衰飒,生计仍萧索。方含去国愁,且羡从军乐。日游疑是梦,往事思如昨。相忆春又深,故山花正落。”这是白居易被贬忠州后写的一首诗,先是回忆了白土二个相识相处的经过;继而又对两人妁抱负作了表陈,对两人的处境深力叹息;最后,又梦回周至,流露出无限眷恋之情、万分惋惜之意。最为典型的话有此四句:第一句:“忆始识君时,爱君世缘薄。”即是说,我其所以结识你,是因为你淡泊世事、无心功名,恰好我俩是秉性相报的。第二句:“吟诗石上坐,引酒泉边酌。”那是何等的自在、何等的惬意啊。然而,往事不再了!第三句:“君作出山云,我为入笼鹤。”出山的白云,飘泊无依;入笼的仙鹤,有翅难翔。君我此境,情何以堪?第四句:“日游疑是梦,往事思如昨。”作者心里,永远忘不掉两人在周至时那种“闲云野鹤”式的快乐往事,不由人每每回想;而每次回想起来,这些事都好像在昨天刚刚发生一样……

  白居易不但在失意、无事时想念王质夫,他在得志于翰林院学士之时,于皇宫中值夜,听到禁中蝉鸣,也情不自禁地怀念起了故人:“何处感时节,新蝉禁申闻……惟有王居士,知余忆白云。何曰仙游寺,潭前秋见君。”他在另一首《禁中寓直,梦游仙游寺》中写道:“……月出清风来,忽似山申夕,因成西南梦,梦作仙游客。”在诗人心目中,凡游仙游寺,必有王质夫;因之,仙游寺即是王质夫的代名。相思之情,刻骨铭心。

  同样,王质夫也十分思念旧友白居易,常常寄信相邀,请他来故地与故人同游故山。可是。白居易却因公务繁忙难以脱身,心想去而人难往。无奈,他写了一首《酬王十八、李大见招游山》的诗以抒其怀:”自怜幽会心期阻,复愧嘉招书信频。王事牵身去不得,满山松雪属他人。”

  最让白居易痛心疾首的,是他在偶然之间得到了王质夫去世的噩耗。太意外了,白居易真是不敢相信这个冷酷的现实!为什么呢?他比我小啊!况且,我家中的小箱子内还有这位老朋友前一个月寄来的书信啊!哪会这么炔……

  于是,白居易写了《哭王质夫》一诗:“仙游寺前别,别来十佘牟。生别犹快快、死别复何如?客从梓遗来,道君死不虚。惊疑心未信,欲哭复踟蹰。踟蹰寝门侧,声发涕亦俱。衣上令日泪,箧中前月书。怜君古人风,重有君子儒。篇咏陶谢辈,风衿嵇阮徒。出身既蹇连,生世仍须臾。诚知天自高,安得不一呼。江南有毒蟒,江北有妖狐。皆享千年寿,多于王质夫。不知彼何德,不识此何奉?”

  须知,古人视亲情与友清井重,或者为后者更甚。所谓“慷慨悲歌,聚散离合”,即言此意。汉无名氏旧题《苏子卿》诗中写道:“良友远别离,各在天一方”,说的是苏武与李陵分别时的情形;南朝时江淹《别赋》中云:“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友人别离,“黯然销魂”,其状何哀,其情可度;唐王昌龄在《送魏二》诗中写道:“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说的是作者遭贬时进友人之况,与白居易斯境相似;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申,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敌人”,则把惜别之情推向了极致;唐孛白《赠汪伧》诗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则是选人与凡人深交厚谊的典型写照。

  以上,皆为友人“生离”分手之情。白居易与王质夫之间,可是“死别”之诀啊,其情尤甚,其状尤惨。30年心心相印的患难挚友,突然间先已而去,相聚之乐、相思之忧、相剐之悲,一下子齐泛心头,哭友之汨,不禁泉涌。

  《哭王质夫》一诗中,白居易一开篇就发出长叹:“生别犹怏快,死别复何如?”诗人正为“生不能重逢”惋惜时,又待来了“死不能再聚”的噩讯,引人生哀。面对着“衣上今日泪,箧中前月书”,不只是诗人,恐怕连同其家人、友人也会为之同悲、相与垂泣的……

  白居易在诗文中评价王质夫的儒雅之风、博学多才,此处表现得最显直截了当。诗人认为,王质夫所作诗篇,对陶潜、谢灵运的隐逸超脱,吟咏得至为深刻和得体;王质夫的言行举止,像嵇康、阮籍等“竹林七贤”那样风流倜傥;王质夫的文学品位和写作风格,可与以上诸人互相匹敌。越是这样一位英才,越是让人对他的命运多厄感慨不已,对他的英年早逝抚髀长叹……

  末尾,诗人借“毒蟒”、“妖狐”都比王质夫长寿的比喻,发出了“不知彼何德,不识此何辜”的诂疑,那是对天之问、对地之恸,那是对己之叹、对友之念啊,真乃哀感天地、长歌当哭!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