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的诗人,虔诚的佛教信徒。祖籍太原。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李商隐为其撰写墓志。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后期闲适、感伤的诗渐多。他说自己是“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佛道思想滋长,三年后他升任忠州刺史。会昌二年(842年)以刑部尚书致仕。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会昌四年(844年),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民。
作为唐代著名的诗人、虔诚的佛教信徒,白居易深受佛教知足常乐思想的影响。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他在中晚年之后,看淡了世事,过着悠闲舒适的半官半隐生活,经常在作诗与参禅学道中度过快乐的时光。
在《白居易集》卷六十一《铭志赞序祭文记辞》中,他曾对他的妻子和侄儿说:“吾之幸也,寿过七十,官至二品,有名于世,无益干人,褒优之礼,宜自贬损。我殁,当敛以衣一袭,送以车一乘,无用卤簿葬,无以血食祭,无请太常谥,无建神道碑;但于墓前立一石,刻吾《醉吟先生传》一本可矣。”
语讫命笔,自铭其墓云:乐天乐天,生天地中,七十有五年。其生也浮云然,其死也委蜕然。来何因?去何缘?吾性不动,吾形屡迁。已焉已焉!吾安往而不可?又何足厌恋乎其间?
从这段白居易对妻子和侄儿的谈话及他所撰写的墓志铭中,我们能够很真切地感觉到白居易对自己的官位与寿命还是比较满意的,他虽然在每届任地方官时都为百姓做了许多贡献,但却很谦虚地称自己“无益于人”,应当被贬官。这表现出他对自己生活和事业的知足与反省。在知足常乐的生活中,白居易还非常节俭惜福。他在向他妻子交代后事时要求妻子在他死后,节俭办丧事,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醉吟先生传》是记述白居易晚年隐居生活乐趣的一篇文章。文中,白居易自述了他悠闲常乐的生活,将自己的知足常乐思想更表现得淋漓尽致。
“性嗜酒,耽琴,淫诗。凡酒徒、琴侣、诗客,多与之游。游之外,栖心释氏,通学小中大乘法。与嵩山僧如满为空门友,平泉客韦楚为山水友,彭城刘梦得力诗友,安定皇甫朗之为酒友。每一相见,欣然忘归。洛城内外六七十里间,凡观寺、丘壑有泉石花竹者,靡不游;人家有美酒、鸣琴者,靡不过;有图书、歌舞者,靡不观。自居守洛川及泊布衣家,以宴游召者,亦时时往。每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好事者相过,必为之先拂酒罍,次开诗箧。酒既酣,乃自援琴,操宫声,弄《秋思》一遍。若兴发,命家僮调法部丝竹,合奏《霓裳羽衣》一曲。若欢甚,又命小妓歌《杨柳枝》新词十数章。放杯自娱,酩酊而后已。”
白居易还常在饮酒之余,对生活发出种种感慨。他还通过与别人的对比,表达对自己生活非常知足的感情:
吾生天地间,才与行不逮于古人远矣;而富于黔娄,寿于颜回,饱于伯夷,乐于荣启期,健干卫叔宝,幸甚幸甚!馀何求哉?
这段话是诗人知足思想的中心。作为唐代才华横溢的诗人,白居易很谦卑地称自己的才华远不及古人。他分别从富贵、寿命、温饱、快乐、健康等几个方面与历史上不同的人作比较。认为自己在这些方面都比他们要好。
黔娄是春秋时齐国的贤士和道学家,他的道家学术理论受到齐侯的重视,齐侯备下重金,请黔娄到朝廷做官,聘他为卿,他却坚辞不受。后来鲁国国君听说了,就派人去请他出任鲁国的相国,并给他赐粟三千钟的俸禄,黔娄仍不为高官厚禄所动。
黔娄死后,他的好友,孔子的高足曾参前往吊祭,看到黔娄停尸在破窗之下,身着旧长袍,垫着烂草席,用白布覆盖着。由于这块白布短小,盖头就露出脚来,盖上脚就露出头来。不禁为之心酸,就说:“把布斜过来盖,就可以盖住黔娄先生的全身了。”
不料,黔娄夫人却答道:“斜之有余,不若正之不足,先生生而不斜,死而斜之,这会违背先生的生前意愿的。”曾参认为黔娄夫人说得很有道理,深感惭愧,于是哭得更为悲伤。
白居易认为,黔娄家贫如洗,甚至在死后连一条完整遮盖遗体的白布也没有,他认为自己与黔娄相比,就是一个最富裕的人了。
颜渊,名回,字子渊,春秋鲁国人。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三十岁。史记载:“回年二十九,发尽白。”约四十岁左右卒,人称复圣。颜渊天资非常聪颖。能闻一知十,连才智过人的子贡也不敢和他比。而在生活上,颜渊却过得很简陋。孔子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吃住皆十分简陋。在韩诗外传上记载,孔子曾问他何以不出来做官,颜渊曰:“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馊粥,郭内之田四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于夫子足以自乐,回不愿仕也,回愿贫如富,贱如贵,无勇而威,与士交通,终身无患难。”贫如富,表示知足而无欲;贱如贵,表示谦让而好礼;无勇而威,表恭敬而不失于人。而且说话能有选择,终身无患难。颜渊就是这样安贫乐道。
颜渊是孔子弟子中最为安贫乐道和勤奋好学的人,他为人谦恭礼让,深得孔子的器重,被认为是孔子的继承人,却不幸在四十岁时早死了。
认为自己至少没有温饱的忧虑。伯夷、叔齐是商朝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他们不满商纣王的暴虐统治,投奔周武王,但又不满周武王的革命,拒绝出仕,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下。他们是古代有名的高洁之士,最后却因没有饮食果腹,导致被饿死,与他们比,白居易感觉自己是一个衣食无忧的快乐人了。
荣启期是春秋时最快乐的人,一次,孔子看见荣启期在鄘邑郊外行走,身穿鹿皮袄,腰扎绳索带,一边弹琴,一边唱歌。孔子问道:“先生如此快乐,为什么呢?”荣启期回答说:“我快乐的事情很多:自然化育万物,只有人最尊贵,我能够生而为人,这是第一件值得快乐的事情:男女的差别,在于男尊女卑,所以世人都以男人为尊贵,我身为男人,这是第二件值得快乐的事情:人的一生,有的未出生便胎死腹中,有的死在襁褓中,我已经活到九十岁了,这是第三件值得快乐的事情。”孔子说:“好啊!真是一个能自我宽慰的人啊!”
白居易认为荣启期所具有的快乐他都有,而且自己比他有更多的乐趣,饮酒、作诗、参禅,经常能从与诗友往来中享受人生之乐,自己要比他快乐多了。
卫叔宝是晋代名士,是当时著名的美男子。关于他的美,《晋书》里用“明珠”,“玉润”等词语宋形容他,他为人喜怒不表于形,总之是个面无表情的玉人。卫叔宝自幼风神秀异,坐着羊车行在洛阳街上,远远望去,就恰似白玉雕的塑像,时人称之“璧人”。洛阳居民倾城而出,夹道观看小璧人。成年后的卫叔宝长相更为英俊洒脱,他每到一处,都有很多人跟踪围观,想一睹他的风采。但是,他年纪轻轻却经常被疾病缠身,痛苦不堪。以至于病得形容枯槁,引人,冷悯。
白居易不与他比别的,就与他比健康。他认为自己与卫叔宝比起来真正是健康之人了。
白居易就是通过与不如自己的人在多方面进行比较,以显示出自己在很多方面比别人优越,从而使自己对拥有的生活感到知足常乐。
白居易在《醉吟先生传》中,还作有一首《咏怀》诗,表达那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思想。诗石:
抱琴荣启乐,纵酒刘伶达。
放眼看青山,任头生白发。
不知天地内,更得几年活?
从此到终身,尽为闲日月。
这首诗歌是白居易人生态度的表白,诗人认为,岁月似箭,人生苦空无常。人应当在有限的人生中,尽可能让自己过得轻松悠闲一点。这并不是说白居易的思想十分消极,而是劝人要知足常乐,不要辜负短暂的人生时光。
自居易还作有《达哉乐天行》一诗,表达自己知足常乐的生活。诗云:
达哉达哉白乐天,分司东都十三年。
七旬才满冠已挂,半禄半及车先悬。
或伴游客春行乐,或随山僧夜坐禅。
二年忘却问家事,门庭多草厨少烟。
庖童朝告盐米尽,侍婢暮诉衣裳穿。
妻孥不悦甥侄闷,而我醉卧方陶然。
起来与尔画生计,薄产处置有后先。
先卖南坊十亩园,次卖东都五顷田。
然后兼卖所居宅,仿佛获缗二三千。
半与尔充衣食费,半与吾供酒肉钱。
吾今已年七十一,眼昏须白头风眩。
但恐此钱用不尽,即先朝露归夜泉。
未归且住亦不恶,饥餐乐饮安稳眠。
死生无可无不可,达哉达哉白乐天。
白居易在这首诗歌中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分司东都洛阳十三年,到七十岁不再为官,但还能有俸禄收入。在这种隐居生活中,自己可以与游客一起游春玩赏,还可随意与山僧探讨佛法。沉醉于这种闲适快乐的生活中,竟然有很长时间忘了过问家中的事情,院子中都长了草,厨房甚至很少生火做饭了。经常有厨师告诉他没有盐和米了,丫鬟和佣人向他诉说穿的衣服都破了。妻子、佣人、外甥、侄子都对自己不问家事的做法感到不高兴,而诗人自己却陶然于酒醉当中。
尽管家人都为生计感到忧虑,但白居易却对未来早就作奸了筹划。因为他有很多家产,他准备先卖十亩园子,再卖五倾田地,然后卖掉家中所住的宅子。将这些家产变卖之后,足够供养家人和自己将来的生活了。白居易认为自己已经七十一岁了,老眼昏花,可能这些钱还没有用完便与世长辞了。所以,根本用不着为生计发愁,尽享“饥餐乐饮安稳眠”。
从这首诗歌中,我们能够看出白居易对自己的生活真正做到了知足常乐,尽管家人已经在为衣食发愁,但他仍然不为生活困窘而发愁。
总之,知足常乐思想是白居易中晚年时期的主要思想。这种思想不仅使他在经历宦海浮沉之后,仍能够以平常心看待世事,而且还使他能够在那个朝政黑暗的年代全身远祸,从而平安悠闲走完了自己的人生。
故事一: 陕西长安县有一个农人,在地里干活,看到一条蛇钻入洞里,他就把蛇收支的两个洞都堵死了。过了两天后,他二十岁的大儿子和十岁的小儿子俄然不会说话,后经许多医院治疗都无效。两个孩子不会说话现已
捕捉贩卖野生动物遭殃祸章家有三兄弟,同住一个院子里,其中两个都很老实,在家种田,靠本分养家,因为经济条件不好,自己也没什么文化,就谈不上对孩子提供好的教育,孩子们二十几岁了也没读到什么书。但贫苦勤劳人家的孩子懂事早,这几个年轻人,女的学做裁缝,男的学修汽车,现在也都干
我是四川一家乡镇企业的财务人员,要不是那场灾难,我的生活应该像其他人那样快乐、自信而充实,对未来也充满憧憬。可自从患病后,我整个人就渐渐颓废了。那是2001年的1月,我和单位的几个同事出差到成都,晚上住到酒店后不久,有小姐打电话来问要不要“服务”,经不住诱惑,发生了让我这辈子都后悔莫及的事情。
夜已深,高速途中,刘细锋和“老相好”陈海蓉聊着聊着便难忍欲火,在行驶的大货车上玩起了“车震”。面对活生生上演在身后的“活春宫”,31岁的司机张章生却没能做到心无旁骛,他一边把着方向盘,一边频频回首,不时偷窥。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两辆重型半挂车相撞起火,大火瞬间蔓延,正在快活的老板和“相好”没能及时逃脱,被活活烧死。事后清理现场,他们已是一对裸尸。
小富由人,大富由天,命是定数,运是变数,我的一个朋友,五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发精品楼盘,一砖一石没有半点打折扣的地方,看到很多同起步的地产商都赚钱了,他还是坚持着,因为成本高,房子卖得不好,前年的时候基本已到了破产的边缘,记得也是这样一个深秋的时候,他说:“下个月,货款利息再还不上,我可能就干不下去了。”我当时听了真是觉得很伤感,这世界难道好人没有好报吗?他曾是种地出身,几年来,他为以前的村子修了小学,敬老院,修了从村口通向县城的公路,他资助了很多贫困的人。
我好后悔!我本有一个很漂亮很贤慧的妻子。自从2001年开始就犯了邪淫,先是勾引了本单位的一个同事,来往了数个月,以后上网还和几个女孩女人发生过关系,还偶尔嫖娼。可是我竟然忘记了淫人妻者自己妻也会被人淫的因果道理。虽然在一年前我学佛以后我已经戒了邪淫,可是报应却也来了!
一个70多岁的农村老翁染上难言之疾,给子女们造成了难言之痛。日前,宁波鄞县某村的这位老年村民下体长出了指甲般大的赘生物。孝顺的三子一女急忙送老人到医院就诊。因患者年事已高,医生们几乎都诊断为鳞状皮细胞癌,要切除生殖器并辅之化疗。子女们为救老父性命,含泪在手术通知书上签了字。
在某处有一条蛇,一天蛇尾告诉蛇头说:「我应该走在前面。」蛇头回答说:「一向都是我在前面,为什么你突然要这样呢?」蛇头说完便继续往前走,完全不理会蛇尾。蛇尾见状,便故意缠住树干,不肯继续前进。蛇头只好使劲地用力拉,拉扯了半天,弄得双方都精疲力竭。
特异功能可能受到鬼神灵力加持故有预知之特异功能一次意外足以致富。大难不死获特异功能 信不信由你。人类总希望能预知未来,波兰一名男子便是因为能预知人的死期而致富;但保险公司却因他而大伤脑筋!这男子是六十八岁的爱尔·巴非亚。他原任职司机,在一九八五年时因一次意外,撞伤头部,自此便获此能力。他首先预知三十一岁的女地主死期,一鸣惊人,不少人跑来咨询自己或亲人的死期,而爱尔·巴非亚则每次收五百元咨询费,由于其预言甚准确,故其门庭若市,巴非亚藉此预知能力,赚得一所豪宅
凡夫追求财物,圣人追求真理。有一位六十多岁的尿毒病人,在送到慈济医院之前,他的双脚已经被锯断了。医院每天必须为他洗肾三次,却没有亲人来照顾他。慈济医院有一位男志工每天都去帮他洗澡,并教他念佛。有一天,老人突然要志工答应他两个要求:一是多陪他念佛,二是叫他一声「爸爸」。老人的要求,志工都有答应了。在念佛之前,老人说出了自己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有位学生给我看了一则《锯和蛇》的故事,并且忏悔说道:“我曾有着和毒蛇一样的愚痴嗔恨等烦恼,是佛法给予我智慧,让我慢慢变得冷静理智。”故事是这样的:一条蛇进入木工店,穿过锯子时受了一点伤。它本能地转过身咬住锯子,没料到又把嘴弄伤了。蛇以为又受到锯子的攻击,决定用整个身体缠住锯子,使锯子窒息。于是它用尽了所有的力气……不幸的是,蛇最终被锯子锯死
从前有个愚人,准备宴请亲友,打算积蓄一些牛奶,以备宴会时用。于是他想道:“若现在天天把牛奶挤出来,就会存得很多,那就没有地方存放,况且牛奶放存久了也会变坏,不如就蓄存在奶牛的肚子里,等到宴会时,可以当场挤出牛奶来。”他想好后,就把母牛和吃奶的小牛分开喂养。一个月以后,他举行宴会时,亲朋好友都来了。这时他把母牛牵来,想挤牛奶,谁知一点牛奶也挤不出来,惹得宾客当场辱骂和讥笑他。愚人往往就是这样自以为是。
从前,有一个富人,愚蠢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个人到另外一个富翁家,看到有三层楼,又高大,又壮美,轩敞窗朗,心生羡慕。心里想:“我的钱财不比他少,我也要造这样一座楼。”于是他找来了木匠,问:“那座楼是你造的吗?”木匠回答说:“是的。”“现在你也为我造这样一座楼。”
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地处穷乡僻壤。这个国家的人也无知无识。有一个人喜欢养猪。一天到了另外一个村落,见到有许多干粪,心里想:“这里的干粪好多呀!现在我应当用草把这些干粪裹起来,用头顶着回家。”于是,这个人找了些草,把干粪裹起来用头顶着。走到半路,恰好下起了大雨,粪汁流下,一直流到了脚跟。众人看到了,都说这人是疯子。粪便是臭的,即便是晴天也不应顶在头上,何况是雨中呢!
某日,师上堂开示:“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们要学习菩萨,不要在因上造作,就不会有这个果报。都知道自己有毛病,为什么不去修改?要找好的方法把这个病治好,这才是根本。再痛苦、再委屈、再烦恼,不去修正自己的习气、毛病,不去解决实际问题,一点用都没有。
某次法会前开会做相关部署,师开示道:“这次法会的总指挥,你们得学会真正以管理者的心态去做事,抓大放小。你是指挥,要安排好大家的工作,而不是啥事都要亲力亲为,千万不要有害怕得罪人的心态,要为整个法会效果考虑,你行就行,不行就不行。怎么样做一调整,是你们应该考虑的课题。
佛陀前世为菩萨时,曾经身为鸽王。“徒众五百”,在国王的花园里飞翔觅食。国王看到了,命令下人张网捕捉,所有的鸽子都被捉住关在笼子里了。国王每天让人用白米、肉屑喂养这些鸽子。鸽王痛心地说:“我们失去自由,说不定会成为国王的盘中菜肴。我们必须逃出去。‘佛经众戒,贪为元首,贪以致荣者,犹饿夫获毒饮矣。’从今天开始,大家不要再吃这些饲料了,只有如此,才能保全大家
从前有一个国王,国王拥有一棵极其高大茂盛的果树。每年这棵树结果实的时候,香气四溢,味道甜美。有一个人来到宫廷,国王对他说:“这棵树上将要结出味道美妙的果实,你想吃吗?”这个人回答说:“这棵树太高大了,即使我想吃,又怎么取下来呢?”国王于是命令砍倒这棵树,希望今年结果时可以很方便地摘到果实。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