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王患头痛及卖柴贫女的恶业因缘
诗曰:
取佛花鬘供国王,凡夫薄福岂能当?
心怀嫉妒生贫女,口业侵人万倍偿。
从前佛陀在鹿野苑说法时,波罗奈国的国王梵寿,施行仁政,身心纯善,慈愍有情,爱护一切众生犹如自己的子女。有一天,梵寿王出巡,渐次来到精舍的大门口,守门者忽然看见国王来访,立刻通知圣众,说:「梵寿大王已在山门外,正要入寺。」僧众接到守门者报告后,实时令知事僧马上准备花鬘,排列迎接国王。
知事僧一时找不到花鬘,他忽然看见大雄宝殿佛像顶上有花鬘,就立刻把供佛的花鬘,拿给上座等比丘去迎接国王。寺中僧众就将这花鬘奉献给国王,国王接受花鬘后,把它戴在头上。之后,不到两分钟,国王忽然头痛。梵寿王以为是因为夏季天气炎热出行所致,于是就礼辞僧众,赶回王宫。
国王回宫后,立刻下令备办香水,好让他冲凉。国王洗浴之后,仍然头痛,只好再宣诏国医诊治。国医禀奏说:「大王!您所患的疾病是伤于内热,必须用牛头栴檀末涂身。」国王依奏医治,反而增加病苦,于是又请全国名医师都来诊治,但仍不见效。这些名医都束手无策,互相仰视说这种疾病的原因找不出来,大家因而感到很苦恼。
这时,国王有一个妹妹名叫酥钵哩野,她已发菩提心,而且信心坚定,又深具悲悯心。妹妹看见王兄这么苦痛,也非常不忍地趋前问候。
国王告诉妹妹说:「酥钵哩野!我不知道要如何才能治愈这种怪病啊!」。
王妹又禀告说:「大王!您这样痛苦,怎么不去请求佛陀加持?世尊具大慈悲心,必定会帮助您的!」。
梵寿王告诉酥钵哩野说:「善哉!善哉!你说得很对,我竟然把佛陀给忘了,现在我们就去拜见世尊。」国王立刻前往瞻波无忧树下诣佛所。在途中,有一个以卖柴维生的贫女正背着柴,又正要临盆,就在道路旁生产。王妹见后以手掩面,实时害怕得晕倒在地。
国王问说:「到底发生什么事情?」。
这时皇后酥逊捺咤禀告国王说:「大王!酥钵哩野是因为看见路旁担柴的贫女正在生产极受痛苦,她因心慈不忍见这剧苦,才会这样晕倒。」国王听后告诉皇后说:「众生宿业罪报不可逃免。」就令宫人赐给贫女财物,使她平安回家。
王妹醒来之后说:「南无佛陀耶!大王!贫女生产受大痛苦,我不忍心看见她。」国王一行人渐次前行来到精舍,国王即下车脱下头冠,偏袒右肩,走到佛前,合掌恭敬,旋绕世尊,然后五体投地顶礼佛陀良久。
佛陀舒金色臂,轻轻地摸国王头顶,慈祥地说:「你起来!你起来!」国王随即起来。剎那间,头痛的情况消失,身心适悦,国王非常欢喜。
梵寿王见妹面色忧苦,即问她说:「酥钵哩野!你怎么又烦恼了?有什么事情就请问世尊吧!」酥钵哩野即合掌恭敬顶礼佛陀,禀告说:「世尊!刚才在途中看见路旁一位担柴女人,身着破旧衣服,头发蓬乱,正在临盆放声哭叫,这使我感到震惊,而且深厌女身。另外,那些名医都医不好大王的头痛,而现在世尊只用手轻轻抚摸他的头,经剎那间即得安乐,他立刻就不痛了,这又有什么因缘呢?请佛陀慈悲为我们开示。」。
这时,世尊从佛口中示现种种颜色的大光明,照遍无量无边的世界,这光明又回到世尊的口中。这时阿难尊者看见佛光普照世界,即顶礼禀告佛陀说:「世尊!今日有什么因缘放光普照佛剎?唯愿世尊略为宣说。」。
佛陀告诉阿难说:
在过去世时,这城中有一个大国王名叫持光,皇后名叫无忧,国王的第二夫人名叫阿努播摩。当时有一小国兴兵来犯,持光王即统领四种兵讨伐。国王在途中暂时安营休息,第二夫人阿努播摩突然觉得怀孕将要生产,于是向持光王禀告,国王就令她回宫。
夫人回宫生产,不料却难产,即遣大臣拶哩迦急奏国王知情。持光王接获急报后,即刻赶回王宫,见夫人生产非常痛苦,便恭向三宝烧香祈求法水赐给阿努播摩夫人喝。
无忧皇后心怀嫉妒,她告诉国王说:「那个阿努播摩夫人,情性狂颠,毫无惭耻,裸形垂发,简直与鬼无异。」不久,阿努播摩夫人即生下太子,身真金色,相好端严,福德圆备,即以太子奉上大王,王见太子,心生大欢喜。
经过几个小时后,内宫的人相聚在一起,谈论生太子的事,其中有一个宫女说无忧皇后在嫉妒。忽然被阿努播摩夫人听见这话,即令宫人说原因。这时宫人不敢隐藏,就把无忧皇后对国王说的话,全部向夫人说。
阿努播摩夫人听了心如刀割,伤心地说:「我怎么颠狂?我怎么无惭?」实时捶胸叫苦而休克倒地。宫人以水泼她的脸,又用各种方法,她还是不醒,最后就因此命终(一句话立刻害死一个人,口业可不慎哉!)。宫人眼见夫人忽然逝世,便高声大哭。
国王听说夫人逝世,立即悲痛得昏倒在地。
佛陀说到这里就告诉阿难尊者说:「昔日那位生嫉妒心的皇后,就是刚才路旁的那位担柴贫女。昔日性情慈愍的阿努播摩夫人,就是现在的酥钵哩野。阿难!一个人如果一直都是贪求无厌、嫉妒心强烈,这样他的后世必定得不可爱的大恶果报。」。
关于国王头痛这件事,佛陀又继续向阿难说:「梵寿王患头痛,是因为他上次进入精舍时,上座令知事僧准备花鬘迎接国王,那位知事僧名叫净军,因为年轻不懂事,性行粗猛,他进入佛殿中找不到花鬘,就把佛顶上的花鬘取下来献给国王。国王接受花鬘就把它戴在头上,剎那间头就痛了起来。」国王听佛陀说因果无谬,实时印证说:「佛陀说的是!」。
大意菩萨趁这个时候请问佛陀说:「世尊!如果有众生把常住(佛寺)的钱物拿来私用,将会得什么果报?」。
佛陀回答大意菩萨说:「如果有人侵占佛寺钱财产物,或滥用僧众常住的财物,他就是犯十方罪,命终必堕无间大地狱,受大剧苦。」。
(以上事见《广大莲华庄严曼拏罗灭一切罪陀罗尼经》、《宝梁经》、《大方等大集经》卷四十四、《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三)。
《正法念处经》卷一,佛陀告诉诸比丘说:「佛法僧物,微少偷盗,是则为上,彼佛法僧,若盗僧物,佛法能净;盗佛法物,僧不能净;若盗众僧现食用物(如转用斋僧功德金等),堕大地狱,头面在下。若取属僧所常食物,则堕无间阿鼻地狱,宽广闇等。以种福田,微少偷盗,以有心念,乐行多作,彼少偷盗,堕于地狱、畜生、饿鬼。」。
通常说的「僧物」有二种,即「四方僧物」与「现前僧物」。《四分律行事钞》卷中,把僧物分为四种:
一、常住常住物─此指僧众共享之物。如寺舍、田园、花果、树木等财物,均属十方僧物,缁素不得私自取用。
二、十方常住物─指供僧之财物,如斋僧功德金等。
三、现前现前物─指现在眼前之僧物(包括僧众食物)。
四、十方现前物─指僧尼圆寂后遗留下来的私人产物。
此四种僧物,前二为四方僧物,后二为现前僧物,任何人不得私自取用(或转用),违者犯十方罪,无法忏悔。
过去曾有不知因果业报的外道,假托斋僧大会名义,广向信众募取供僧功德金,到时则以盒餐安慰僧众,把施主欲种福田的钱转用于其他。其主办人自己犯十方罪,又害众施主舍宝取石。须知僧众接受供养并非为贪吃一餐,而是欲使信众广种福田。
诗曰:
「十方众罪若偷行,地狱无间万劫烹;
僧物福田难忏悔,痴闻此语亦哀鸣。」。
故事一: 陕西长安县有一个农人,在地里干活,看到一条蛇钻入洞里,他就把蛇收支的两个洞都堵死了。过了两天后,他二十岁的大儿子和十岁的小儿子俄然不会说话,后经许多医院治疗都无效。两个孩子不会说话现已
捕捉贩卖野生动物遭殃祸章家有三兄弟,同住一个院子里,其中两个都很老实,在家种田,靠本分养家,因为经济条件不好,自己也没什么文化,就谈不上对孩子提供好的教育,孩子们二十几岁了也没读到什么书。但贫苦勤劳人家的孩子懂事早,这几个年轻人,女的学做裁缝,男的学修汽车,现在也都干
我是四川一家乡镇企业的财务人员,要不是那场灾难,我的生活应该像其他人那样快乐、自信而充实,对未来也充满憧憬。可自从患病后,我整个人就渐渐颓废了。那是2001年的1月,我和单位的几个同事出差到成都,晚上住到酒店后不久,有小姐打电话来问要不要“服务”,经不住诱惑,发生了让我这辈子都后悔莫及的事情。
夜已深,高速途中,刘细锋和“老相好”陈海蓉聊着聊着便难忍欲火,在行驶的大货车上玩起了“车震”。面对活生生上演在身后的“活春宫”,31岁的司机张章生却没能做到心无旁骛,他一边把着方向盘,一边频频回首,不时偷窥。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两辆重型半挂车相撞起火,大火瞬间蔓延,正在快活的老板和“相好”没能及时逃脱,被活活烧死。事后清理现场,他们已是一对裸尸。
小富由人,大富由天,命是定数,运是变数,我的一个朋友,五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发精品楼盘,一砖一石没有半点打折扣的地方,看到很多同起步的地产商都赚钱了,他还是坚持着,因为成本高,房子卖得不好,前年的时候基本已到了破产的边缘,记得也是这样一个深秋的时候,他说:“下个月,货款利息再还不上,我可能就干不下去了。”我当时听了真是觉得很伤感,这世界难道好人没有好报吗?他曾是种地出身,几年来,他为以前的村子修了小学,敬老院,修了从村口通向县城的公路,他资助了很多贫困的人。
我好后悔!我本有一个很漂亮很贤慧的妻子。自从2001年开始就犯了邪淫,先是勾引了本单位的一个同事,来往了数个月,以后上网还和几个女孩女人发生过关系,还偶尔嫖娼。可是我竟然忘记了淫人妻者自己妻也会被人淫的因果道理。虽然在一年前我学佛以后我已经戒了邪淫,可是报应却也来了!
一个70多岁的农村老翁染上难言之疾,给子女们造成了难言之痛。日前,宁波鄞县某村的这位老年村民下体长出了指甲般大的赘生物。孝顺的三子一女急忙送老人到医院就诊。因患者年事已高,医生们几乎都诊断为鳞状皮细胞癌,要切除生殖器并辅之化疗。子女们为救老父性命,含泪在手术通知书上签了字。
在某处有一条蛇,一天蛇尾告诉蛇头说:「我应该走在前面。」蛇头回答说:「一向都是我在前面,为什么你突然要这样呢?」蛇头说完便继续往前走,完全不理会蛇尾。蛇尾见状,便故意缠住树干,不肯继续前进。蛇头只好使劲地用力拉,拉扯了半天,弄得双方都精疲力竭。
特异功能可能受到鬼神灵力加持故有预知之特异功能一次意外足以致富。大难不死获特异功能 信不信由你。人类总希望能预知未来,波兰一名男子便是因为能预知人的死期而致富;但保险公司却因他而大伤脑筋!这男子是六十八岁的爱尔·巴非亚。他原任职司机,在一九八五年时因一次意外,撞伤头部,自此便获此能力。他首先预知三十一岁的女地主死期,一鸣惊人,不少人跑来咨询自己或亲人的死期,而爱尔·巴非亚则每次收五百元咨询费,由于其预言甚准确,故其门庭若市,巴非亚藉此预知能力,赚得一所豪宅
凡夫追求财物,圣人追求真理。有一位六十多岁的尿毒病人,在送到慈济医院之前,他的双脚已经被锯断了。医院每天必须为他洗肾三次,却没有亲人来照顾他。慈济医院有一位男志工每天都去帮他洗澡,并教他念佛。有一天,老人突然要志工答应他两个要求:一是多陪他念佛,二是叫他一声「爸爸」。老人的要求,志工都有答应了。在念佛之前,老人说出了自己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富甲天下的小国王。他深信今生位高权重,是自己过去生布施,造福的结果,所以他欢喜造福。
很多时候,你会通过各种渠道,听来很多道理。对于这些道理,你会觉得自己已经理解了,其实不然。这只不过是一种产生于大脑的虚幻印象而已,这种印象,远远不如自己亲眼所见的、亲身经历的来得深刻。
那是一个美丽的小岛,岛上最独特之处是有许多种类的蛇。岛上的居民非常注意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特别是保护蛇。 有一天,北风呼啸,突然降温。父子俩徒步去集市办年货,途中在路边看到两条冻僵的蛇。儿子
南北朝时期,有一僧人名释容,他每天都外出化缘,日出而行,日落而归。晚上返回寺院的时候都要经过一段毫无光亮的黑暗巷子,又因为巷子很窄,有人迎面而行的时候便时常撞到一起。释容也有过这几次这样的经历,有时候匆忙,两个人都会相撞还会受伤。
有两个和尚,一个很贫穷,一个很富有。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打算去一趟南海,你觉得怎么样呢?”富和尚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认真地打量了一番穷和尚后,禁不住大笑起来。
有一个富翁背着许多金银财宝,到远处去寻找快乐。可是走过了千山万水,也未能寻找到快乐,于是他沮丧地坐在山道旁。一农夫背着一大捆柴草从山上走下来,富翁说:“我是个令人羡慕的富翁。请问,为何没有快乐呢?”
我们在无休止的忙碌中,肩头上的担子也一天比一天沉重。于是,为了生计,为了家庭,为了那个红尘中的角色,便只能理所当然地、全身心地去继续奔波,继续操劳。就像是一匹负重的老马,面对生活这驾笨重的大车,除了使劲拖曳,别无选择。
《佛本行经》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从前有一只长有两个头的鸟,也叫做共命鸟,两个头有着完全不同的思想。一个头叫迦喽茶,常作好想;另一个头叫优波喽茶,常作恶想。为了安全起见,它们轮流睡觉,一头睡着,另一头便醒着。有一天在树林里,优波喽茶在睡觉,忽然从树上
一位大富长者只有一个儿子,可这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便离家游走到其他国家。多年来他以乞讨为生,生活非常贫苦。一次乞食,穷子来到自己的国家,并走进了一处豪宅。穷子见到这家的长者,身上挂满宝物,威德庄严,顿时心生恐怖。他想:这位长者是王,还是王的眷属?竟
《撰集百缘经》里面记载着一则“伽尸比丘尼”的故事:佛陀在波罗奈国鹿野苑弘法教化时,梵摩达国王的妻子生下一个端正殊妙、身披袈裟的女婴,取名为“伽尸孙陀利”。伽尸孙陀利天性贤淑善良,渐渐长大。一天,她带着侍卫出城游玩,不知不觉来到了佛陀所在的地方。
我们人有习气,有执念,那这种力量是怎么来的?我们都知道久习成性,也是我们不断培养起来的。我们年轻的时候可能很多习气不会那么重,执念也不会那么强,但是随着一天一天这种力量就会越来越强。我们学过唯识的人都知道种子的力量,种子你不去破坏它,就自然增长
佛法中,有所谓“信、愿、行”三资粮,无论信、愿或行,都必须先有决心。佛法上说:“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上求佛道是修行的最终目标,必须有决心去求;度化众生是行菩萨道的必经过程,众生根机不同,教化不易,必须要有决心和耐心。
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总有许多烦恼的事,而且很容易把我们不好的情绪发泄给周围的人。我们只在乎自己受到了委屈,却忽视对方的感受,因此不自觉地伤害了别人。所以当我们有不快乐之举或生气之举时,如果能多想一想,其实我们不是为了生气而工作的。
追逐感觉,是痛苦的根源。许多人总是抱怨:为什么人生有这么多的不如意 ,人家生活得那么好,我却这么悲惨?我拥有这么多,怎么还是不开心?开心的事越来越少,郁闷的事越来越多……你是否发现,你实现梦想后所得到的快乐,往往是那么短暂。
简单生活,更自在。一个地方住久了,很多人都会觉得房间越来越拥挤,其实就是累积的杂物不断侵占了居住空间。用每个平米所付出的房租或房贷,来堆放两三年都用不上的杂物,算笔经济账那都是倒挂的。房间整洁利落了,扫尘除垢也变得简单,不用折腾换房。
如是因,必得如是果。造作杀生业,必得短命、多病等苦;造作偷盗业,必得贫穷、其财不得自在等苦;造作邪淫业,必得妻不贞良、不得随意眷属等苦。造作恶口业,必得多被诽谤、为他所诳等苦;造作两舌业,必得眷属乖离、亲族弊恶等苦;造作恶口业,必得常闻恶声、言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由无数的因缘积累而成,不单单只是眼前一两个因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因果,现在所遭遇的,是过去的果;现在所做的,会成为未来的因。俗话说得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同样地,种善因,才能得善果。曾经,有一个青年问禅师:“一个人行善或是作恶之后
我们到这个世间来,目的何在?意义何在?价值何在?如果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把这三桩事情疏忽了,我们这一次到人间就白来一趟,古人所讲的醉生梦死,糊里糊涂来到世间,也糊里糊涂死掉,死了之后又糊里糊涂搞轮回,你说多可惜!我们这一次到这个世间,究竟是来干什么的?
师父,我最近刚转到一个新的部门。我很努力,特别在意领导的看法,但有些时候领导对工作的满意程度也不是完全能由我决定的,这让我感到压力很大。我该怎么办?
“我执”在佛法中指对一切有形与无形事物的执著。《唯识述记》云:“烦恼障品类众多,我执为根,生诸烦恼,若不执我,无烦恼故。”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茶杯,你如果一直举着它,虽然杯子很轻,时间长了也会很累。把茶杯放下,手就腾出来了,也就解脱了。这个放下,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