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媳妇的故事
从前,舍卫国的波斯匿王有一个大臣,名叫梨耆弥,拥有无数家产。他有七个儿子,其中六个儿子都已长大成人,梨耆弥分别为他们娶了妻、安了家。眼看第七个儿子也该婚配了,他想:“我已老迈,只剩这最后一个儿子,一定要给他娶一个最出色的妻子。”
梨耆弥有位好朋友,是个婆罗门,经常云游四方。一天,这个婆罗门来到梨耆弥家做客,梨耆弥对他说:“我想为小儿子娶个好媳妇,您经常在各国漫游,所以想麻烦代为留意,帮忙找一个。如果有姑娘相貌端正、为人贤慧、聪明能干,命相与我儿子相合,又能让我儿子满意的,千万告诉我,我好去下聘。”
婆罗门答应了。
这个婆罗门又四处漫游了,他一路经过很多地方,后来到了“咀叉始罗国”。他看见郊外有一群女孩,正在游戏,她们采来各式各样的鲜花,编成美丽的花环,挂在脖子上、套在手腕上。婆罗门想起老朋友的嘱咐,就跟在她们后面,仔细地观察。只见她们一边玩、一边走,遇到一条小河,姑娘们都脱掉鞋子,涉水过河;其中有一个女孩却不脱,穿着鞋过河。
走了一会儿,前面又是一条河,这条河深多了,于是姑娘们个个挽起衣服,相搀过河;唯有那位姑娘穿着衣服入水,走到对岸。河边是一座小树林,树上开满了各色各样的鲜花,许多姑娘都上树去采花,那个姑娘却不上树,等其他姑娘采好花后,她向每个人要一点,结果她的花比任何人都多。又走了一会儿,路边有一棵果树,上面结满了熟透的果子。姑娘们纷纷上前去摘果子,唯有那位姑娘站在一边,动也不动。
婆罗门走上前去,对她说:“姑娘!我想问你几个问题,可以吗?”
姑娘说:“当然可以,有什么问题您就问吧!”
婆罗门问:“刚才过小河时,大家都脱鞋,只有你不脱,为什么呢?”
姑娘回答:“您怎么连这点也想不通呢?人之所以穿鞋子,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脚。陆地上的情况,一目了然,碰到有什么荆棘瓦石,都可以避过去;但水中隐藏着什么东西,我们却是看不见的,万一有什么荆棘、毒虫之类的,伤了脚怎么办?所以我不脱鞋。”
婆罗门又问:“后来过大河时,大家都把衣服挽起来,你怎么穿着衣服过河呢?”
姑娘答道:“女人的身体,有的长得好看,有的长得不好看,把衣服挽起来,身体就让别人看见了。如果长得好看也就罢了,如果长得不好看,就会惹人嗤笑,所以我从不当着别人的面挽起衣服。”
婆罗门再问:“那刚才大家都上树采花,你为什么不上树?”
姑娘回答:“万一爬上树之后,一不小心,折断树枝摔了下来,或失手滑下来,摔伤身体怎么办?所以我不上树。”
婆罗门又问:“现在大家都在摘果子,你怎么不去摘?”
姑娘回答:“这棵果树长在人来人往的大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果子,可见没有多少人来摘。由此看来,果子一定不好吃,否则怎么会一直到熟透了,还挂在树上呢?”
正说着,只见那些摘果子的姑娘,个个“呸呸”地直吐,原来这棵树的果子,果真像姑娘所预料的,又苦又涩,一点也不好吃。
婆罗门见这位姑娘谈吐大方、见识不凡,心中暗暗赞赏,打听到她的名字叫毗舍离,父亲叫昙摩诃羡,原是波斯匿王的弟弟,因犯罪逃离本国,来到咀叉始罗谋生,在这儿娶妻成家。
婆罗门问毗舍离道:“你父母在家吗?”
毗舍离回答:“在家。”
于是婆罗门随着毗舍离来到她家,并希望与她父母见面。
毗舍离就进去禀告父亲道:“外面有个婆罗门想见父亲。”
昙摩诃羡便出来招待客人。
双方见面问好后,婆罗门问:“这位姑娘是您的女儿吗?”
昙摩诃羡说:“是啊!”
婆罗门问:“她是否已有婆家?”
昙摩诃羡说:“不!还没有许配人家。”
婆罗门就说:“舍卫国的波斯匿王有个大臣,名叫梨耆弥,您认识他吗?”
昙摩诃羡说:“他是我的老朋友,我们从小就认识了。”
婆罗门又说:“梨耆弥有个小儿子,相貌端正,人也很聪明,想娶您的女儿为妻,您看怎么样?”
昙摩诃羡高兴地说:“他们是有钱有势的大家族,他的儿子与我女儿也算匹配,这桩婚事再好不过了。如果他们真有这个意思的话,我当然不会反对。”
两人商议妥当,又选好良辰吉日,正巧有人要前往舍卫国,婆罗门就写了一封信给梨耆弥,把聘娶毗舍离的事,详详细细地写明白,托那人带去。
梨耆弥接到信后十分高兴,立即准备了各式聘礼,带着儿子骑马向咀叉始罗赶来。他们快到达咀叉始罗时,又派了一位使者前往报信。
昙摩诃羡连忙出城迎接,隆重地接待他们,并请来亲朋好友,摆下宴席,为两个年轻人举行婚礼。
婚礼之后,梨耆弥便领着儿子、媳妇返回舍卫国。
临行前,毗舍离的母亲当众嘱咐女儿说:“从今以后,你要经常穿好衣服、吃好饭菜、天天照镜子,不能间断。”
毗舍离跪在母亲面前,恭恭敬敬地答应了。
梨耆弥在一旁听了,心中有点不高兴,心想:“人生在世,苦乐难定,哪能经常有好衣服穿、好饭菜吃呢?天天都照镜子,似乎也没有这个必要。”不过他心中虽然这样想,嘴上却不好说什么。
两亲家互相告辞之后,梨耆弥带领一行人上路回国。
有一天,他们来到路旁的一家旅舍,它四面都搭着凉棚,十分清凉,许多先到的旅客,已在那儿乘凉休息。
毗舍离看了看周围,忙对公公说:“这个地方不能停留,请马上出来。”
公公听了她的话,马上带领众人走出客舍,来到空旷的地方。
但有不少旅客仍在那儿纳凉,不肯出来。
这时,有旅客牵来的大象、马匹等,因身上发痒而在房舍柱子上蹭痒,柱子一下子就倒了,房子崩塌下来,不少乘凉的人因而被压死。
梨耆弥想:“幸亏这个儿媳妇机灵,我才免掉今天这场灾祸。”梨耆弥因此对毗舍离的先见之明十分佩服,对她也更好了。
他们套上马车继续前进,遇到一条山涧,涧边水草丰茂,大家看这儿不错,便息马停车,在涧旁休息。
毗舍离后到,一见大家在这儿宿营,连忙说:“这儿不安全,快到高坡上去。”
大家听从她的话,到远离山涧的高坡上宿营。
过了一会儿,只见浓云密布,接着狂风暴雨夹带着霹雳闪电呼啸而来,山洪暴发,水溢出山涧,把两岸的东西冲卷一空。
大家看到这情形,都庆幸刚才听从毗舍离的话,搬到高处来,免除了一场灾祸。
梨耆弥也说:“今天全亏了毗舍离,才得以保全性命。”
第二天,大家继续前进,长途跋涉,终于回到本国。
亲戚朋友们得到消息,都来庆贺。
梨耆弥也十分愉快地设宴招待,大家唱歌跳舞,欢乐了一天。
当天晚上,宾客全部走了之后,梨耆弥把七个儿媳妇叫来,对她们说:“我年纪已老,不想再管这些家务杂事,想把管家这件重担交给你们。你们谁能挑起这副担子,替我管好这个家,执掌库藏锁匙?”
其他六个媳妇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面有难色,推说管不了这么大的一份家业,只有毗舍离自告奋勇,答应承担。
于是梨耆弥就把大大小小的锁匙,全部交给她。
毗舍离担起管理家政的任务后,十分勤快,从不懈怠。每天早晨一大早就起床,打扫房屋、做饭,吃饭时,先请公婆吃,然后让家中其他人吃,接着让奴婢仆人吃。这些人吃罢,她就一一分配任务,谁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大家都各司其职之后,她才最后一个吃饭,天天如此,习以为常。
梨耆弥看她十分忠诚老实,勤快能干,心里十分高兴,觉得确实娶到了一个好媳妇,不过想起亲家母临别时说的话,心里又很奇怪,因为他从未见毗舍离挑剔衣服、饭菜,也不见她天天照镜子。
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天,梨耆弥问:“你来舍卫国之前,你母亲交代你要好衣美食、天天照镜子,你怎么没照着做呢?
你母亲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你给我说说看。”
毗舍离跪下说道:“我母亲让我经常穿好衣服,意思是身上的衣服要爱惜,还要经常洗涤,保持干净,这样,无论什么时候有客人来,身上的衣服总是光鲜整洁。我母亲让我经常吃好饭菜,意思是要晚点吃饭,饿了才吃,这样无论粗的、细的,吃起来都很香甜,不是指吃大鱼大肉。她所说的镜子也不是铜镜、铁镜,而是要我早点起床,把房内屋外打扫干净、收拾整齐,床铺也要整理净洁。这些就是我母亲所嘱咐的,我也照着她的嘱咐去做。”
梨耆弥听了,知道她非常有见地、有才干,对待她也就比以前更亲近、更爱怜了。他把家中的一切事务托付给毗舍离,自己欢喜泰然、无忧无虑。
那时,有一群大雁经常飞到海滨去啄食在那里生长的一种粳米,吃饱之后,一只只叼着几穗稻子飞回巢去。有几只大雁飞临王宫上空时,不小心掉下几穗,刚好掉在波斯匿王宫殿的前面。
宫女们看见后,捡起来送给国王。
国王见这种稻穗很珍特,知道可当药用,就下令留作种子,不要随便丢弃糟蹋了,然后又把这些稻穗分给大臣们,让他们各自拿回去种植。
梨耆弥也分到一些,把它交给毗舍离。
毗舍离亲自指挥仆人选择田块,平整土地,播下种子。由于管理得法,稻子长得很好,收获很多。第二年接着再种,收获更多。
国王分给其他大臣的稻穗,因管理不得法,都死掉了。
有一天,王后突然得了急病,国王召来御医,医生们会诊后,有个医生说:“只有用一种海滨出产的粳米做成饭,吃了病才能好。”
波斯匿王,想起曾让众大臣种稻的事,忙把大臣们都召来,问道:“上次让你们种的稻子,你们种得怎么样了?现在王后病重,急需这种稻子治病救命。”
大臣们听了国王查询,连忙回家追问,结果不是稻穗没有长成,就是让老鼠给吃了。
梨耆弥也回家问毗舍离说:“上次给你的种子收获了吗?
现在国王需要这种稻米,给王后治病。”
毗舍离回答:“这种稻子,我们收获很多。如果用来治病的话,别说一个人,给一国人用也够。”
于是梨耆弥把家产的稻米送入王宫,献给国王。
国王马上下令做饭,给王后送去。
王后吃了以后,病马上就好了。
国王十分欢喜,赏给梨耆弥很多宝物。
当时咀叉始罗国与舍卫国不友好,常常闹意见。有一次,咀叉始罗国王为了试探舍卫国中有没有贤能聪明的人,特意派一个使者来到舍卫国。
使者带来两匹马,原是母子,但两匹马的形状、大小、毛色全都一模一样,要让舍卫国的人识别究竟哪一匹是母马,哪一匹是子马。
国王与群臣们都无法识别。
当天,梨耆弥从王宫回到家,还一直苦苦思索这件事。
毗舍离见公公一副神不守舍的样子,就问:“您有什么心事吗?”
梨耆弥把这件事告诉她。
毗舍离说:“这事很简单,不值得忧愁,只要取一些鲜嫩的好草堆在两匹马前面就可以了。那匹母马会把草让给孩子吃,而孩子则会抢着吃。”
梨耆弥听了非常高兴,连忙赶回王宫,向国王报告这个方法。
国王照这方法一试,果然区别出母子来,于是把使者叫来,告诉他:“这匹是母马,这匹是它的孩子。”
使者说:“大王说的一点不错,确实如此。”
梨耆弥又立下一功,国王十分高兴,加倍赏赐他,还升了他的官。
使者回到咀叉始罗,如实报告经过。
咀叉始罗国王又让使者送来两条蛇。这两条蛇长短粗细一模一样,皮肤花色也没有差异,说它们一条是雌、一条是雄,让舍卫国识别。
波斯匿王和大臣们又束手无策,无法识别出来。
梨耆弥回到家中,把这件事告诉毗舍离,问她有什么办法。
毗舍离说:“把一块细棉布铺在地上,然后把这两条蛇放在棉布上。如果安安静静不动,那就是雌的;如果躁动不安,那就是雄的。因为雌的喜欢细软平滑的东西,把它放在柔软的布上,觉得很舒服,就不想再动了;而雄的性情总是比较刚烈,所以不会安静。根据这一点,就可以把它们区别出来。”
梨耆弥听了,马上进宫禀告国王。
国王依计一试,果然像毗舍离所说的,马上分辨出雄、雌。
国王召来使者,告诉他识别的结果。使者很佩服地说:“一点也不错。”
国王十分喜悦,又赏赐梨耆弥许多财宝。
使者回去之后,咀叉始罗国王又出了一个难题。这次他让使者送来一根一丈长的大木头,两头的粗细相等,上面没有一点刀斧的痕迹,也看不到任何节疤,要求舍卫国识别出哪一头靠近树根,哪一头靠近树梢。
国王与大臣们,又没有办法识别出来。
梨耆弥赶紧回家问儿媳妇,毗舍离回答说:“非常简单,只要把那根木头放在水中,靠近树根的那头会向水中沉,而靠近梨耆弥进宫报告国王。
国王照着一试,果然一头沉、一头浮,立即做出鉴别。
使者说:“不错!确实如此。”
国王更加欢喜了,重重赏赐梨耆弥。
使者回到咀叉始罗,讲了在舍卫国的经历。
咀叉始罗国王听了,心里也十分佩服,知道舍卫国有能人,不能随便侵犯,于是再派使者去。这次不是来出难题,而是送来许多礼物,说:“在大王的舍卫国中,有许多聪明贤能的人,我们大王很佩服。希望从今以后,两国永远友好、和睦相处。”
波斯匿王高兴极了。他把梨耆弥召来,问道:“之前的那些事,你是怎么知道的?”
梨耆弥回答:“不是我有什么本事,这一切都是我那儿媳妇的功劳。”
国王听了,对毗舍离又喜欢、又敬佩,就封她为公主,从此把她当作亲人那样看待。
据《贤愚经》卷七《梨耆弥七子品》改编。参见《大正藏》第四卷第398页。
故事一: 陕西长安县有一个农人,在地里干活,看到一条蛇钻入洞里,他就把蛇收支的两个洞都堵死了。过了两天后,他二十岁的大儿子和十岁的小儿子俄然不会说话,后经许多医院治疗都无效。两个孩子不会说话现已
捕捉贩卖野生动物遭殃祸章家有三兄弟,同住一个院子里,其中两个都很老实,在家种田,靠本分养家,因为经济条件不好,自己也没什么文化,就谈不上对孩子提供好的教育,孩子们二十几岁了也没读到什么书。但贫苦勤劳人家的孩子懂事早,这几个年轻人,女的学做裁缝,男的学修汽车,现在也都干
我是四川一家乡镇企业的财务人员,要不是那场灾难,我的生活应该像其他人那样快乐、自信而充实,对未来也充满憧憬。可自从患病后,我整个人就渐渐颓废了。那是2001年的1月,我和单位的几个同事出差到成都,晚上住到酒店后不久,有小姐打电话来问要不要“服务”,经不住诱惑,发生了让我这辈子都后悔莫及的事情。
夜已深,高速途中,刘细锋和“老相好”陈海蓉聊着聊着便难忍欲火,在行驶的大货车上玩起了“车震”。面对活生生上演在身后的“活春宫”,31岁的司机张章生却没能做到心无旁骛,他一边把着方向盘,一边频频回首,不时偷窥。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两辆重型半挂车相撞起火,大火瞬间蔓延,正在快活的老板和“相好”没能及时逃脱,被活活烧死。事后清理现场,他们已是一对裸尸。
小富由人,大富由天,命是定数,运是变数,我的一个朋友,五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发精品楼盘,一砖一石没有半点打折扣的地方,看到很多同起步的地产商都赚钱了,他还是坚持着,因为成本高,房子卖得不好,前年的时候基本已到了破产的边缘,记得也是这样一个深秋的时候,他说:“下个月,货款利息再还不上,我可能就干不下去了。”我当时听了真是觉得很伤感,这世界难道好人没有好报吗?他曾是种地出身,几年来,他为以前的村子修了小学,敬老院,修了从村口通向县城的公路,他资助了很多贫困的人。
我好后悔!我本有一个很漂亮很贤慧的妻子。自从2001年开始就犯了邪淫,先是勾引了本单位的一个同事,来往了数个月,以后上网还和几个女孩女人发生过关系,还偶尔嫖娼。可是我竟然忘记了淫人妻者自己妻也会被人淫的因果道理。虽然在一年前我学佛以后我已经戒了邪淫,可是报应却也来了!
一个70多岁的农村老翁染上难言之疾,给子女们造成了难言之痛。日前,宁波鄞县某村的这位老年村民下体长出了指甲般大的赘生物。孝顺的三子一女急忙送老人到医院就诊。因患者年事已高,医生们几乎都诊断为鳞状皮细胞癌,要切除生殖器并辅之化疗。子女们为救老父性命,含泪在手术通知书上签了字。
在某处有一条蛇,一天蛇尾告诉蛇头说:「我应该走在前面。」蛇头回答说:「一向都是我在前面,为什么你突然要这样呢?」蛇头说完便继续往前走,完全不理会蛇尾。蛇尾见状,便故意缠住树干,不肯继续前进。蛇头只好使劲地用力拉,拉扯了半天,弄得双方都精疲力竭。
特异功能可能受到鬼神灵力加持故有预知之特异功能一次意外足以致富。大难不死获特异功能 信不信由你。人类总希望能预知未来,波兰一名男子便是因为能预知人的死期而致富;但保险公司却因他而大伤脑筋!这男子是六十八岁的爱尔·巴非亚。他原任职司机,在一九八五年时因一次意外,撞伤头部,自此便获此能力。他首先预知三十一岁的女地主死期,一鸣惊人,不少人跑来咨询自己或亲人的死期,而爱尔·巴非亚则每次收五百元咨询费,由于其预言甚准确,故其门庭若市,巴非亚藉此预知能力,赚得一所豪宅
凡夫追求财物,圣人追求真理。有一位六十多岁的尿毒病人,在送到慈济医院之前,他的双脚已经被锯断了。医院每天必须为他洗肾三次,却没有亲人来照顾他。慈济医院有一位男志工每天都去帮他洗澡,并教他念佛。有一天,老人突然要志工答应他两个要求:一是多陪他念佛,二是叫他一声「爸爸」。老人的要求,志工都有答应了。在念佛之前,老人说出了自己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富甲天下的小国王。他深信今生位高权重,是自己过去生布施,造福的结果,所以他欢喜造福。
很多时候,你会通过各种渠道,听来很多道理。对于这些道理,你会觉得自己已经理解了,其实不然。这只不过是一种产生于大脑的虚幻印象而已,这种印象,远远不如自己亲眼所见的、亲身经历的来得深刻。
那是一个美丽的小岛,岛上最独特之处是有许多种类的蛇。岛上的居民非常注意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特别是保护蛇。 有一天,北风呼啸,突然降温。父子俩徒步去集市办年货,途中在路边看到两条冻僵的蛇。儿子
南北朝时期,有一僧人名释容,他每天都外出化缘,日出而行,日落而归。晚上返回寺院的时候都要经过一段毫无光亮的黑暗巷子,又因为巷子很窄,有人迎面而行的时候便时常撞到一起。释容也有过这几次这样的经历,有时候匆忙,两个人都会相撞还会受伤。
有两个和尚,一个很贫穷,一个很富有。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打算去一趟南海,你觉得怎么样呢?”富和尚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认真地打量了一番穷和尚后,禁不住大笑起来。
有一个富翁背着许多金银财宝,到远处去寻找快乐。可是走过了千山万水,也未能寻找到快乐,于是他沮丧地坐在山道旁。一农夫背着一大捆柴草从山上走下来,富翁说:“我是个令人羡慕的富翁。请问,为何没有快乐呢?”
我们在无休止的忙碌中,肩头上的担子也一天比一天沉重。于是,为了生计,为了家庭,为了那个红尘中的角色,便只能理所当然地、全身心地去继续奔波,继续操劳。就像是一匹负重的老马,面对生活这驾笨重的大车,除了使劲拖曳,别无选择。
《佛本行经》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从前有一只长有两个头的鸟,也叫做共命鸟,两个头有着完全不同的思想。一个头叫迦喽茶,常作好想;另一个头叫优波喽茶,常作恶想。为了安全起见,它们轮流睡觉,一头睡着,另一头便醒着。有一天在树林里,优波喽茶在睡觉,忽然从树上
一位大富长者只有一个儿子,可这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便离家游走到其他国家。多年来他以乞讨为生,生活非常贫苦。一次乞食,穷子来到自己的国家,并走进了一处豪宅。穷子见到这家的长者,身上挂满宝物,威德庄严,顿时心生恐怖。他想:这位长者是王,还是王的眷属?竟
《撰集百缘经》里面记载着一则“伽尸比丘尼”的故事:佛陀在波罗奈国鹿野苑弘法教化时,梵摩达国王的妻子生下一个端正殊妙、身披袈裟的女婴,取名为“伽尸孙陀利”。伽尸孙陀利天性贤淑善良,渐渐长大。一天,她带着侍卫出城游玩,不知不觉来到了佛陀所在的地方。
我们人有习气,有执念,那这种力量是怎么来的?我们都知道久习成性,也是我们不断培养起来的。我们年轻的时候可能很多习气不会那么重,执念也不会那么强,但是随着一天一天这种力量就会越来越强。我们学过唯识的人都知道种子的力量,种子你不去破坏它,就自然增长
佛法中,有所谓“信、愿、行”三资粮,无论信、愿或行,都必须先有决心。佛法上说:“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上求佛道是修行的最终目标,必须有决心去求;度化众生是行菩萨道的必经过程,众生根机不同,教化不易,必须要有决心和耐心。
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总有许多烦恼的事,而且很容易把我们不好的情绪发泄给周围的人。我们只在乎自己受到了委屈,却忽视对方的感受,因此不自觉地伤害了别人。所以当我们有不快乐之举或生气之举时,如果能多想一想,其实我们不是为了生气而工作的。
追逐感觉,是痛苦的根源。许多人总是抱怨:为什么人生有这么多的不如意 ,人家生活得那么好,我却这么悲惨?我拥有这么多,怎么还是不开心?开心的事越来越少,郁闷的事越来越多……你是否发现,你实现梦想后所得到的快乐,往往是那么短暂。
简单生活,更自在。一个地方住久了,很多人都会觉得房间越来越拥挤,其实就是累积的杂物不断侵占了居住空间。用每个平米所付出的房租或房贷,来堆放两三年都用不上的杂物,算笔经济账那都是倒挂的。房间整洁利落了,扫尘除垢也变得简单,不用折腾换房。
如是因,必得如是果。造作杀生业,必得短命、多病等苦;造作偷盗业,必得贫穷、其财不得自在等苦;造作邪淫业,必得妻不贞良、不得随意眷属等苦。造作恶口业,必得多被诽谤、为他所诳等苦;造作两舌业,必得眷属乖离、亲族弊恶等苦;造作恶口业,必得常闻恶声、言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由无数的因缘积累而成,不单单只是眼前一两个因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因果,现在所遭遇的,是过去的果;现在所做的,会成为未来的因。俗话说得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同样地,种善因,才能得善果。曾经,有一个青年问禅师:“一个人行善或是作恶之后
我们到这个世间来,目的何在?意义何在?价值何在?如果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把这三桩事情疏忽了,我们这一次到人间就白来一趟,古人所讲的醉生梦死,糊里糊涂来到世间,也糊里糊涂死掉,死了之后又糊里糊涂搞轮回,你说多可惜!我们这一次到这个世间,究竟是来干什么的?
师父,我最近刚转到一个新的部门。我很努力,特别在意领导的看法,但有些时候领导对工作的满意程度也不是完全能由我决定的,这让我感到压力很大。我该怎么办?
“我执”在佛法中指对一切有形与无形事物的执著。《唯识述记》云:“烦恼障品类众多,我执为根,生诸烦恼,若不执我,无烦恼故。”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茶杯,你如果一直举着它,虽然杯子很轻,时间长了也会很累。把茶杯放下,手就腾出来了,也就解脱了。这个放下,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