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奢王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阎浮提有个国王,名叫十奢王。国王的大王后生了个儿子,名叫罗摩;二王后也生了一个儿子,名叫罗漫。
罗摩太子十分勇敢,力大无穷,好比天神。他有一件神珍的武器——扇螺,敌人只要看到这武器的形象,或听到它吹起来的声音,没有一个不失魂落魄、落荒而逃的,所以罗摩太子在战斗中总是优胜者,没有人能抵挡他。
三王后也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婆罗多;四王后生的儿子名叫灭怨恶。
十奢王最喜爱三王后,常对三王后说:“无论你想要什么金银财宝,我都可以满足你。你说吧!你想要什么好东西?无论什么,我都不会吝啬。”
三王后说:“我没什么要求。如果我想要什么东西的话,以后会告诉大王的。”
有一次,十奢王得了重病,危在旦夕就命令罗摩太子代替自己处理国家大事。
罗摩每天用锦帛扎起头发,戴上起宝做成的王冠,坐在国王的宝座上听政理事,仪容形态就和国王一模一样。
在十奢王生病的这段日子中,三王后日夜守护病榻前,嘘寒问暖,更衣送食,照顾得十分周到。
十奢王心里十分感动。有一天,他觉得自己身体好多了,精神也好些了,心情比较愉快,想起三王后这些日子以来的操劳,觉得一定要给她什么赏赐才好,便对三王后说:“以前我问你需要什么,你总是说以后再说,从来不提任何要求。今天,你一定要提出一个要求,我以我的生命发誓,无论你提什么要求,我都答应你。”
三王后一直有个心病,她想万一十奢王死了,肯定由罗摩即位,那自己的儿子婆罗多就什么也捞不着了。她听十奢王一定要自己提出一个要求,便乘机说:“大王!我正好有一个要求,可是,您要言而有信,一定要满足我的愿望!”
十奢王说:“好!我一定满足你。”
三王后说;“那好,我要求您把罗摩废掉,立我的儿子婆罗多为太子。您千秋万岁之后,让婆罗多继承王位。”
十奢王惊呆了,万万没想到三王后会提出这个要求。四个儿子中,他最喜爱罗摩,对罗摩抱有极大的期望。三王后的要求,就好像在他的食道里塞了什么东西,咽,咽不下去;吐,吐不出来,噎得上气不接下气,不知怎么办才好。心想:‘要我废掉罗摩,我怎么舍得呢?可是不废罗摩,那我刚才‘言而有信’的保证,不就成了一句空话吗?”十奢王只好对三王后说:“你还是另提要求吧!只要不是这个要求,其他无论什么,我一定满足你。我可以满足你三个……不,满足你十个要求。”
但三王后一口咬定:“我没有其他希望,只有这个。大王您答应过我,一定要言而有信,可不能反悔!”
十奢王想:“我从未失过信,如今怎能破例?再说当国王就必须君无戏言,这也是立国的根本。”想到这儿,他只好万般无奈地下令废掉罗摩,另立婆罗多为太子。
罗摩原来穿的衣服、戴的王冠,也都转交给婆罗多。
罗漫从小与罗摩非常要好,他看到哥哥的太子之位被废,衣冠被夺,很不服气,就对罗摩说:“您有拔山盖世的力气,又有战无不胜的扇螺,为什么不拿出来用,要忍受这种耻辱呢?”
罗摩对弟弟说:“一个孝子不应该违背父亲的命令。三王后虽然不是我的亲生母亲,但既然父亲敬重她、喜爱她,她就如同我的亲生母亲一样。再说婆罗多性情温和,向来与我们友好相处,他自己是一点点坏念头也没有。我虽然有浑身力气、有神珍的扇螺,但怎么可以对父亲、母亲、弟弟做出不应该的事,危害他们呢?”
罗漫听了哥哥的一番话,也就不吭声了。
这时,十奢王又下了一道命令,将罗摩及罗漫两人流放到深山去,要十二年之后才准回国。
罗摩兄弟两人接到命令,心中一点也不怨恨父亲,便告辞父母,离开故乡,到远处的深山中隐居去了。
当时,婆罗多人在其他国家,所以国内发生的这一连串变故,他一点也不知道。有一天,他奉召回国,到家之后,才知道父王已经驾崩,而由于母亲的缘故,两位哥哥被流放到深山中,自己却被立为国王。
婆罗多与两位哥哥关系很好,感情和睦,互谦互让,当他回国了解这个情况后,非常生气,觉得母亲的所作所为太没有道理了。他连忙去找自己的母亲,连见面跪拜的礼节都顾不得了,说:“母亲,你做了些什么呀!怎么这样不懂道理!
你这样做,会给我们带来灭门之祸。”然后又去拜见大王后、二王后,对她们恭恭敬敬地行跪拜礼,恭敬的程度超过以前好几倍。
接着,婆罗多带领全国军队入山寻找两位兄长。人马到了山脚下,婆罗多让军队就地驻扎,自己一个人入山寻找。
罗摩、罗漫两人隐居深山中,一日,听见山脚下人喊马叫,旗帜飘扬,仔细一看,原来是婆罗多带着军队来了。
罗漫对罗摩说:“你以前还一个劲地夸奖婆罗多,说他礼让恭顺,你看,他刚刚登上王位,马上率领军队来诛杀兄弟。”
两人正惊疑不定的时候,婆罗多找来了。看见两位哥哥,婆罗多又惊又喜,涕泪满面,拜倒在地。
罗漫责问婆罗多说:“你今天带领这么多军队来到这儿,到底想干什么?”
婆罗多一听,知道兄长们误会了,连忙辩解说:“因为路途遥远,恐怕路上会遇到强盗,所以带着军队。这纯粹是为了自卫,没有别的意思。我这次入山,是想接兄长回国,即位为王,治理国家。”
罗摩回答说:“先前,我奉父亲的命令流放到这里来。今天,我怎么能够随便回去呢?如果我这样做了,就是一个不忠不孝的人。”坚决不愿回国。
婆罗多再三恳求,但罗摩意志坚定,就是不答应。婆罗多见罗摩心意已决,只好听从罗摩的话,自己一个人回国。临走之前,他脱下哥哥脚上穿的一双破鹿皮鞋,恭恭敬敬地捧在手里,垂头丧气地回国了。
回国之后,婆罗多便承担起治理国家的任务。他把罗摩的那双破鹿皮鞋放在宝座上,每天早晚向这双鞋朝拜问好,就像面对罗摩一样;平日处理政务,他总是坐在宝座旁边的小凳子上,表示真正的国王还是兄长罗摩,而自己只是代罗摩摄政而已。他还经常派人到深山中朝见兄长,送去各种物品,并请兄长们尽快返回。
但罗摩、罗漫坚持地说:“父亲当年的命令是流放十二年,年限不满,我们不能返国。为子尽孝,为臣尽忠,不能违背父王的命令。”
十二年期满。
婆罗多在这十二年中,一次又一次地派人前来,罗摩、罗漫也看出婆罗多的确是真心诚意地希望他们回去;又听说婆罗多敬重那双破鞋子,就像敬重本人一样,也很为他那深厚的兄弟情谊所感动,于是决定回国。
他们回国后,婆罗多立即要把王位让给罗摩。
罗摩推辞说:“父亲已把国家留给你,我不应再当国王。”
但婆罗多坚持说:“哥哥是嫡子,又是长子,理应由您来继承父业。”两人推来让去,最后罗摩不得已,只好即位为王。
他们兄弟你谦我让的事传了开来,大家都很感动,人人以他们为楷模,国家的风气也日益淳朴。百姓都劝勉自己,应当尽忠尽孝,对人要宽恕,所以,虽然三王后当年干了这么一件大坏事,但大家对她仍然非常尊敬,因为大家都体会到要宽以待人,原谅别人的缺点。
在罗摩的治理下,这个国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无病无灾,人民过着十分幸福、安乐的生活。
据《杂宝藏经》卷一《十奢王缘》改编。参见《大正藏》第四卷第447页。
故事一: 陕西长安县有一个农人,在地里干活,看到一条蛇钻入洞里,他就把蛇收支的两个洞都堵死了。过了两天后,他二十岁的大儿子和十岁的小儿子俄然不会说话,后经许多医院治疗都无效。两个孩子不会说话现已
捕捉贩卖野生动物遭殃祸章家有三兄弟,同住一个院子里,其中两个都很老实,在家种田,靠本分养家,因为经济条件不好,自己也没什么文化,就谈不上对孩子提供好的教育,孩子们二十几岁了也没读到什么书。但贫苦勤劳人家的孩子懂事早,这几个年轻人,女的学做裁缝,男的学修汽车,现在也都干
我是四川一家乡镇企业的财务人员,要不是那场灾难,我的生活应该像其他人那样快乐、自信而充实,对未来也充满憧憬。可自从患病后,我整个人就渐渐颓废了。那是2001年的1月,我和单位的几个同事出差到成都,晚上住到酒店后不久,有小姐打电话来问要不要“服务”,经不住诱惑,发生了让我这辈子都后悔莫及的事情。
夜已深,高速途中,刘细锋和“老相好”陈海蓉聊着聊着便难忍欲火,在行驶的大货车上玩起了“车震”。面对活生生上演在身后的“活春宫”,31岁的司机张章生却没能做到心无旁骛,他一边把着方向盘,一边频频回首,不时偷窥。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两辆重型半挂车相撞起火,大火瞬间蔓延,正在快活的老板和“相好”没能及时逃脱,被活活烧死。事后清理现场,他们已是一对裸尸。
小富由人,大富由天,命是定数,运是变数,我的一个朋友,五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发精品楼盘,一砖一石没有半点打折扣的地方,看到很多同起步的地产商都赚钱了,他还是坚持着,因为成本高,房子卖得不好,前年的时候基本已到了破产的边缘,记得也是这样一个深秋的时候,他说:“下个月,货款利息再还不上,我可能就干不下去了。”我当时听了真是觉得很伤感,这世界难道好人没有好报吗?他曾是种地出身,几年来,他为以前的村子修了小学,敬老院,修了从村口通向县城的公路,他资助了很多贫困的人。
我好后悔!我本有一个很漂亮很贤慧的妻子。自从2001年开始就犯了邪淫,先是勾引了本单位的一个同事,来往了数个月,以后上网还和几个女孩女人发生过关系,还偶尔嫖娼。可是我竟然忘记了淫人妻者自己妻也会被人淫的因果道理。虽然在一年前我学佛以后我已经戒了邪淫,可是报应却也来了!
一个70多岁的农村老翁染上难言之疾,给子女们造成了难言之痛。日前,宁波鄞县某村的这位老年村民下体长出了指甲般大的赘生物。孝顺的三子一女急忙送老人到医院就诊。因患者年事已高,医生们几乎都诊断为鳞状皮细胞癌,要切除生殖器并辅之化疗。子女们为救老父性命,含泪在手术通知书上签了字。
在某处有一条蛇,一天蛇尾告诉蛇头说:「我应该走在前面。」蛇头回答说:「一向都是我在前面,为什么你突然要这样呢?」蛇头说完便继续往前走,完全不理会蛇尾。蛇尾见状,便故意缠住树干,不肯继续前进。蛇头只好使劲地用力拉,拉扯了半天,弄得双方都精疲力竭。
特异功能可能受到鬼神灵力加持故有预知之特异功能一次意外足以致富。大难不死获特异功能 信不信由你。人类总希望能预知未来,波兰一名男子便是因为能预知人的死期而致富;但保险公司却因他而大伤脑筋!这男子是六十八岁的爱尔·巴非亚。他原任职司机,在一九八五年时因一次意外,撞伤头部,自此便获此能力。他首先预知三十一岁的女地主死期,一鸣惊人,不少人跑来咨询自己或亲人的死期,而爱尔·巴非亚则每次收五百元咨询费,由于其预言甚准确,故其门庭若市,巴非亚藉此预知能力,赚得一所豪宅
凡夫追求财物,圣人追求真理。有一位六十多岁的尿毒病人,在送到慈济医院之前,他的双脚已经被锯断了。医院每天必须为他洗肾三次,却没有亲人来照顾他。慈济医院有一位男志工每天都去帮他洗澡,并教他念佛。有一天,老人突然要志工答应他两个要求:一是多陪他念佛,二是叫他一声「爸爸」。老人的要求,志工都有答应了。在念佛之前,老人说出了自己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富甲天下的小国王。他深信今生位高权重,是自己过去生布施,造福的结果,所以他欢喜造福。
很多时候,你会通过各种渠道,听来很多道理。对于这些道理,你会觉得自己已经理解了,其实不然。这只不过是一种产生于大脑的虚幻印象而已,这种印象,远远不如自己亲眼所见的、亲身经历的来得深刻。
那是一个美丽的小岛,岛上最独特之处是有许多种类的蛇。岛上的居民非常注意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特别是保护蛇。 有一天,北风呼啸,突然降温。父子俩徒步去集市办年货,途中在路边看到两条冻僵的蛇。儿子
南北朝时期,有一僧人名释容,他每天都外出化缘,日出而行,日落而归。晚上返回寺院的时候都要经过一段毫无光亮的黑暗巷子,又因为巷子很窄,有人迎面而行的时候便时常撞到一起。释容也有过这几次这样的经历,有时候匆忙,两个人都会相撞还会受伤。
有两个和尚,一个很贫穷,一个很富有。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打算去一趟南海,你觉得怎么样呢?”富和尚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认真地打量了一番穷和尚后,禁不住大笑起来。
有一个富翁背着许多金银财宝,到远处去寻找快乐。可是走过了千山万水,也未能寻找到快乐,于是他沮丧地坐在山道旁。一农夫背着一大捆柴草从山上走下来,富翁说:“我是个令人羡慕的富翁。请问,为何没有快乐呢?”
我们在无休止的忙碌中,肩头上的担子也一天比一天沉重。于是,为了生计,为了家庭,为了那个红尘中的角色,便只能理所当然地、全身心地去继续奔波,继续操劳。就像是一匹负重的老马,面对生活这驾笨重的大车,除了使劲拖曳,别无选择。
《佛本行经》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从前有一只长有两个头的鸟,也叫做共命鸟,两个头有着完全不同的思想。一个头叫迦喽茶,常作好想;另一个头叫优波喽茶,常作恶想。为了安全起见,它们轮流睡觉,一头睡着,另一头便醒着。有一天在树林里,优波喽茶在睡觉,忽然从树上
一位大富长者只有一个儿子,可这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便离家游走到其他国家。多年来他以乞讨为生,生活非常贫苦。一次乞食,穷子来到自己的国家,并走进了一处豪宅。穷子见到这家的长者,身上挂满宝物,威德庄严,顿时心生恐怖。他想:这位长者是王,还是王的眷属?竟
《撰集百缘经》里面记载着一则“伽尸比丘尼”的故事:佛陀在波罗奈国鹿野苑弘法教化时,梵摩达国王的妻子生下一个端正殊妙、身披袈裟的女婴,取名为“伽尸孙陀利”。伽尸孙陀利天性贤淑善良,渐渐长大。一天,她带着侍卫出城游玩,不知不觉来到了佛陀所在的地方。
我们人有习气,有执念,那这种力量是怎么来的?我们都知道久习成性,也是我们不断培养起来的。我们年轻的时候可能很多习气不会那么重,执念也不会那么强,但是随着一天一天这种力量就会越来越强。我们学过唯识的人都知道种子的力量,种子你不去破坏它,就自然增长
佛法中,有所谓“信、愿、行”三资粮,无论信、愿或行,都必须先有决心。佛法上说:“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上求佛道是修行的最终目标,必须有决心去求;度化众生是行菩萨道的必经过程,众生根机不同,教化不易,必须要有决心和耐心。
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总有许多烦恼的事,而且很容易把我们不好的情绪发泄给周围的人。我们只在乎自己受到了委屈,却忽视对方的感受,因此不自觉地伤害了别人。所以当我们有不快乐之举或生气之举时,如果能多想一想,其实我们不是为了生气而工作的。
追逐感觉,是痛苦的根源。许多人总是抱怨:为什么人生有这么多的不如意 ,人家生活得那么好,我却这么悲惨?我拥有这么多,怎么还是不开心?开心的事越来越少,郁闷的事越来越多……你是否发现,你实现梦想后所得到的快乐,往往是那么短暂。
简单生活,更自在。一个地方住久了,很多人都会觉得房间越来越拥挤,其实就是累积的杂物不断侵占了居住空间。用每个平米所付出的房租或房贷,来堆放两三年都用不上的杂物,算笔经济账那都是倒挂的。房间整洁利落了,扫尘除垢也变得简单,不用折腾换房。
如是因,必得如是果。造作杀生业,必得短命、多病等苦;造作偷盗业,必得贫穷、其财不得自在等苦;造作邪淫业,必得妻不贞良、不得随意眷属等苦。造作恶口业,必得多被诽谤、为他所诳等苦;造作两舌业,必得眷属乖离、亲族弊恶等苦;造作恶口业,必得常闻恶声、言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由无数的因缘积累而成,不单单只是眼前一两个因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因果,现在所遭遇的,是过去的果;现在所做的,会成为未来的因。俗话说得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同样地,种善因,才能得善果。曾经,有一个青年问禅师:“一个人行善或是作恶之后
我们到这个世间来,目的何在?意义何在?价值何在?如果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把这三桩事情疏忽了,我们这一次到人间就白来一趟,古人所讲的醉生梦死,糊里糊涂来到世间,也糊里糊涂死掉,死了之后又糊里糊涂搞轮回,你说多可惜!我们这一次到这个世间,究竟是来干什么的?
师父,我最近刚转到一个新的部门。我很努力,特别在意领导的看法,但有些时候领导对工作的满意程度也不是完全能由我决定的,这让我感到压力很大。我该怎么办?
“我执”在佛法中指对一切有形与无形事物的执著。《唯识述记》云:“烦恼障品类众多,我执为根,生诸烦恼,若不执我,无烦恼故。”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茶杯,你如果一直举着它,虽然杯子很轻,时间长了也会很累。把茶杯放下,手就腾出来了,也就解脱了。这个放下,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