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发明)兄弟之间,形骸虽异,然以父母观之,其爱同也。故彼此睽离,未有不伤亲之心者。人能互相友爱,则悌也,而孝存乎中矣。但言兄,不及弟,省文也。
【白话】:(发明)兄弟之间,形体虽然不同,但是父母则认为是一体生下来的,对他们的爱是相同的,所以兄弟不和,没有不使父母伤心的。兄弟能互相友爱,就叫做“悌”,孝就同时存在其中了。这里只说敬兄,没有说弟,是文字上的省略。
手足之谊,每伤于妇人。妇人之贤者虽有,而不肖者甚多。惟其见小不见大,知己不知人,故争端易起。无知世间男子,偏信妇人。兄弟虽万语千言,安能及妻妾之一诉乎!所以极刚之夫,遇妻而怯;极智之夫,遇妻而昏;极贵之夫,遇妻而奴;极果断之夫,遇妻而不决断;极鄙吝之夫,遇妻而慷慨;极居傲之夫,遇妻而低头;极方正之夫,遇妻而谄媚。虽以君父之尊,不能强其忠孝,独有闺中一妇,左提右挈而有余。可怜哉!五浊恶世之兄弟也,安得家家有贤妯娌,使之式相好,无相尤也。
兄弟之间的感情,常常被女人损害。贤良的女人也有,但不好的占多数。她们的弱点就是见小不见大,知己不知人,所以常常容易引起争端。世上的男人,偏偏就是相信女人。兄弟说了千言万语,怎能抵得上妻妾一番诉说!所以非常刚硬的男人,遇到了妻子就会胆怯;非常明智的男人,遇到了妻子就会昏愚;非常显贵的男人,遇到了妻子就会卑微;非常果断的男人,遇到了妻子就会迟疑;非常吝啬的男人,遇到了妻子就会慷慨;非常自傲的男人,遇到了妻子就会低头;非常方正的男人,遇到了妻子就会谄媚。虽然处于君王的尊贵地位,也不能勉强一个人忠孝,只有闺房里的女人,就能随心所欲的指挥男人。可怜啊,五浊恶世的兄弟!怎么能够使家家户户都有贤良的妯娌,互相友好,没有烦恼呢?
下附征事(二则):爱敬交至(感应篇解)(爱敬其兄,一片真情)
【原文】:明赵彦霄与兄彦云,同爨(cuan)十二年。彦云游浪废业,遂求析箸。甫五年,而兄产荡尽。霄乃置酒语兄曰:“弟初无分意,以兄不节,敬为兄守先业之半,尚可供朝夕。”请归,仍主家政,即取分契焚之,付以管钥,且代兄尽偿诸逋。兄惭,受而改辙。次年,彦霄父子同登进士。
【白话】:明朝赵彦霄和兄赵彦云,同吃同住十二年。彦云游手好闲,挥霍浪费,不务正业,要求与弟弟分家。才过五年,哥哥就把家产荡尽了。有一天,弟弟给哥哥安排酒菜,对他说:“小弟本来没有分家的意思,因为哥哥不太节约,就代替守住祖辈一半家产,到现在还可以维持每天的生活。”就把哥哥请回家中,仍然让他当家,把分家的契约烧毁了,把钥匙交给他,并且代替哥哥偿还了所有欠账。哥哥很受感动,非常惭愧,下决心改变了旧习。第二年,彦霄和他的儿子都考上了进士。
【原文】:临财之际,兄弟尤易参商,所以为亲用财,则互相推委。分亲所有,则彼此争竞也。善哉!《功过格》云:人子当养生送死时,应作譬如父母少生一子想;当析产受业时,应作譬如父母多生一子想。观赵君所为,何尝有财产之见,在其意中哉!
【白话】:涉及钱财,兄弟之间最易产生意见,应当为亲人用钱时,就互相推诿,而分亲人财产时,就争多嫌少。说得好啊!《功过格》上这样一段话:为人儿女,养老送终的时候,就应该作父母好象少生一个儿子的想法;分家立业的时候,就应该作父母好象多生一个儿子的想法。看看赵君的所作所为,哪里还有财产的想法呢!
【原文】:归安严溪亭凤,天性孝友。与同邑施翊(yi)之,乘舟,施诉分产不均,公频蹙(cu)曰:“吾兄懦,吾正苦之。使得如令兄之力,可以尽夺吾田,吾何忧!”因挥泪不已,翊之恻然感悟。盖相之与翊之,兄弟也,皆以知州致仕,因田产而成隙者,累年矣。自是兄弟交让,终身无闲言。
【白话】:归安严溪亭凤,天性慈善,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有一次,和同乡施翊之一起坐船,施诉说分产不均,严公听后,频频皱眉,说:“我的兄弟懦弱,我正在苦恼。假使能够象您尊兄这样,可以马上全部夺走我的田产,我还有什么忧虑呢!”说完就挥泪如雨,施君见状,恻隐之心,油然生起,很受感动。原来相之与翊之是两兄弟,都任知州一职,因为分田产而造成矛盾已经几年了。自从和严君相遇以后,兄弟之间就互相谦让,一生都没有闲话了。
【原文】:严公之致仕也,兄贫且老,迎养于家,每宴客必兄执爵,公执箸随后。一日进箸稍迟,兄怒,批其颊,公欣然受之,终席尽欢。酒罢,送兄入卧,次旦,天未明,随至榻前候问。未几,兄卒,哭葬尽礼。公之事兄若此,知其对施之言,字字由中而发矣。
【白话】:严公为官的时候,哥哥贫困并且衰老,严公就把他请到自己家中赡养,每次宴请宾客的时候,一定请哥哥拿酒杯,严公则拿筷子跟随在后边。有一次,严公进筷稍微慢了一点,哥哥很生气,打了他一个耳光,严公欣然接收,宴席气氛始终欢快。酒席之后,哥哥就寝,第二天早晨,天还没有亮,严公就来到床前问候。没有多长时间,哥哥就去世了,严公伤心痛哭,按礼节送葬。严公对待兄长如此尽心,所以前面和施君所说的一席话,的确是字字出自肺腑,没有半句假话。
补:读者不要误会,严公劝酒,不是违背五戒吗?《安士全书》第一册主要谈世间法,世间法就是怎样做人。这个问题很重要,世间法作不好,怎能企求出世间法。有些人好高骛远,不从作人入手,就想得到出世间法,其结果是学佛学成孤家寡人,简直难以在世间生存。学佛要循序渐进,不能一步登天,但是又不能随波逐流,要不断观心,时刻检查自己的心态,要象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世间法就是如何入世的问题,要随缘度化众生,这样就必须掌握许多方便法门,对世间知识和出世知识都要有全面的了解。太虚大师说:“仰止惟佛陀,完成在人间,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如果按照大师的教导去作,那么我们学佛就能得到真实的利益。
《了凡四训》是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教育书籍。作者为明代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全文分四个部分。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原本为教训自己的儿子,故取名《训子文》;后为启迪世人,遂改今名。
寿康宝鉴原文 印光大师增订 寿康宝鉴前言与序言 第一章 不可录重刻 第二章 不可录敦伦理序 第三章 欲海回狂普劝受持流通序 第四章 训饬士子戒淫文 第五章 戒淫圣训 第六章 戒
所谓「立命」,就是我要创造命运,而不是让命运来束缚我。本篇立命之学,就是讨论立命的学问,讲解立命的道理。袁了凡先生将自己所经历,所见到改造命运种种的考验,告诉他的儿子;要袁天启不被命运束缚住,并且应竭力行善,「勿以善小而不为」;
了凡四训译文 原文:了凡四训原文 原著 [明] 了凡先生 白话译者 学袁 明朝净意室主了凡先生所著《了凡四训》(白话文版名为《命自我立》),是袁黄先生(字坤仪,号学海,道号了凡,江苏省吴江县
保富法 保富法 聂云台 原著 王潮音 整理 编辑者:妙音居士 编者的话 序一 序二 序三 上篇 中篇 下篇 七世祖乐山公行医济世善行的果报 书后 附录一 节录云台居士卧
寿康宝鉴译文 戒淫得寿康 戒淫得吉庆 戒淫得平安 戒淫得清净 戒淫得泰祥 戒淫得光明 译者序 寿康宝鉴序(印光大师) 不可录重刻序 不可录敦伦理序 第一章:戒淫训文及格言 第
太上感应篇原文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 文昌帝君 帝君曰: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未尝虐民酷吏。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锡汝以福。于是训于人曰: 昔于公治
德育古鉴德育古鉴清·史洁珵(玉涵)辑原序旧序重印序孝顺类和睦类慈教类宽下类劝化类救济类(上)救济类(下)交财类奢俭类性行类敬圣类存心类附录:三破.七辩附录:立命说附录:净意说附录:功过格 原序
黄石公素书 原始章第一 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
文昌帝君阴骘文(白话文) 文昌帝君说:我(文昌帝君)第十七世时作一个地方的父母官,从没有做过对不起群众和下属的事,时常帮助别人度过困难,接济别人一时的贫困,怜悯别人的孤儿,容忍、宽恕别人的过
居士:望法师给我们讲点大乘经典,不要讲《文昌帝君阴骘文》之类的东西。我们想闻佛法,《文昌帝君》不就是老子、庄子和孔子这些《道德经》《孝经》之类的书吗? 法师:想闻佛法很好,五乘佛法包括人天乘
《文昌帝君阴骘文》 帝(dì) 君(jūn) 曰(yuē) : 吾(wú) 一(yī) 十(shí) 七(qī) 世(shì) 为(wèi) 士(shì) 大(dài) 夫(fu) 身(shēn
【注】:以下故事,精选自:释昌臻法师、释海山法师、释大恩法师,主编的《太上感应篇例证语译》一书。 ◎宇文英迪当初在黔江处理一桩官司。 有一个叫扶爱之的人,因他曾经揭发某漕台 (掌管水运事务)
佛教改变命运法 --《了凡四训》的启示(一) 前言 广东人常说:「一生都是命,半点不由人」,又有云:「落地喊三声,好丑命生成」。这些话是正确的吗? 不错,对一般凡夫来说,是正确的。佛家说因果
农历五月(九毒日) --- 摘录 --- 农历五月俗称毒月,其中更有九天伤身损气耗气的日子,就是古代所谓的「九毒日」。端午正是九毒日之首,也因此这一天有许多喝雄黄酒、插艾草…等避邪驱毒的仪式,其
温州周旋的父亲。生了很多儿子却家境贫寒,邻居有一个人富有而无子。邻居就盘算着让自己的妾室与周父欢好一次,希望借此给自己生个儿子。一天夜里就热情邀请周父吃饭饮酒。吃喝之间邻居就装做喝醉出去了。他
我知道,很难从自我的世界里走出来。我是希望告诉自己,放弃自私,从满足自我的私欲走出来。我有什么迷惑的吗?身体的重要与手淫的危害,都是显而易见的!适度的手淫无害健康甚至适度手淫有益健康,我需要驳
戒淫修福保命 天华出版社编著 纵观今日世界,道德沦丧,淫风狂飙,已经吹向青少年,举世同然。而今家长,多为双职,事业忙碌,虽以物质令儿女满足,殊不知乖巧的儿女已经悄然蒙受了污染。 殷切奉告
二十四孝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成为宣扬孝道
[问]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生异类,本为养人。禁之宰杀,逆天甚矣。[答]既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奈何不知万物为天地之赤子。赤子之中,强凌弱,贵欺贱,父母亦大不乐矣。倘因食其肉,遂谓天所以养我,则虎、豹、蚊、虻,亦食人类血肉,将天之生人
不管《三字经》作者出于什么目的,他毕竟在有限篇幅当中赞扬了两位非常有才学的女子,一位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蔡文姬,而另一位是我们比较陌生的谢道韫。谢道韫是东晋时期著名才女,我们知道有一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之家和寻常百姓之家是对着
大家都知道,人最好是从岁数很小时,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就开始勤奋地学习,就开始接受良师的指导。但人世间的很多事是难以预料的。很多人或说更多的人,因种种原因错过了最佳的读书和受教育年龄。那年岁大的人还应不应学习?年岁大的人学习了还能不能够取
学习离不开刻苦的精神,《三字经》对这点当然不会放过,它也非常强调,所以《三字经》用两个我们非常熟悉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稍微有点那么极端的故事,来张扬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我们后来把这两个故事并成一个成语叫悬梁刺
三字经一直是通过讲故事,把一些深刻的道理,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既然是讲学习,谁最合适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谁是一个学习的楷模呢?毫无疑问是孔子。所以接下来三字经讲:昔仲尼,师项橐(驼)。古圣贤,尚勤学。字面意思非常清楚,想当年孔老夫子拜项橐为师
接下来,《三字经》又用12个字讲述了明朝的败亡。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也就是说永乐帝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到了崇祯就在煤山去世,这位皇帝在人世间活了只不过33岁,他是1611年出生,1644年在煤山上吊自杀,不少人认为,崇祯实在并不是一个坏皇
我们在上一讲,讲到了明太祖,久亲师的故事,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长时间的亲自率领军队进行征战,最后成功取得了政权,建立了明朝,那么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他是用哪些手段、方法、理念,换句话说,他是怎样来统治整个中国的呢?明太祖朱元璋的统治是高度集
根据我所采用的这个版本,元朝以后的明朝是《三字经》讲述的最后一个朝代。一般认为讲述到后来的清朝乃至民国都是后来比较近的人离今天比较近的人增补的所以我们讲《三字经》,在历史部分就讲到明朝。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这样四句12个字是讲述了明太
在中国历史上接着宋朝统一了整个中国的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那就是元朝,三字经讲元朝时是这么讲的: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并中国,兼戎翟。什么意思呢?到了元朝兴起时金朝也灭亡了,因为金朝是被元朝和南宋联合灭亡的。有宋氏 一同灭,连宋朝捎带着也灭亡了
赵匡胤即位不到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抗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皇帝的位子还没坐暖呢就御驾亲征,费了不小的劲才把这两个手握重兵的节度使镇压下去,这件事使赵匡胤心里怎么都不踏实,所以有一天他就单独召见赵普这位自己主要的谋士,跟他商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