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士全书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上)

  举国孝养《杂宝藏经》(抛除恶法,孝养老人)

  【原文】:无量劫前,有一恶国,名曰弃老。彼王国法,年老即逐。有大臣最孝,密作地室藏之,尽心供养。一日有天神手提二蛇,问国王言:“能辨二蛇雌雄,保汝国安;不然,吾当灭汝。”王甚忧虑,遍访在廷,无有识者。大臣私问其父,父言:“置彼细软物上,其性躁者是雄,性柔者是雌。”即以其言答天神。天神复问:“谁于睡者,名之为寤?谁于寤者,名之为睡?”大臣问父,父曰:“此谓比丘,较之凡夫,名之为寤;比诸罗汉,名之为睡。”天神指王大象,问若干重,众复惘然。臣归问父,父言:“置象船上,看船入水若干,而称大石,以齐其水痕,便知斤两。”天神又问:“何以使一掬水,多于大海?”臣父传言:“若能具至诚心,以一掬水,奉施佛僧及父母、困厄病人,受福无穷。海水虽多,不过一劫。”天神化作饿人,连骸拄骨,而来问言:“世有饿人,更惨于我否?”众莫能对。父言:“人若悭贪、嫉妒,后世堕饿鬼中,百千万岁,不闻水浆之名,举动骨节火燃,如此饥火,当胜汝百千万倍。”天神又化一人,手脚杻械,项复加锁,身中出火,举体焦烂,而来问曰:“世有更苦于我者否?”臣父言:“人若不孝父母,逆害师长诽谤三宝,后世堕地狱中,一日一夜,万死万生,当惨于今百千万倍。”天神化一女人,端正无比,而来问曰:“世有更美于我者否?”臣父言:“人若敬信三宝,孝顺父母,好施忍辱,精进持戒,得生天上,端正殊特,过于汝身百千万倍。以汝较之,如瞎弥猴。”天神以一旃檀木,四面方正者,问曰:“谁为根?谁为末?”臣父言:“放著水中,根自在下,末自在上。”天神又以二白草马形色无异者,问曰:“谁母?谁子?”臣父言:“与草令食,若是母者,必让草与子。”如是数问,一一答之,天神大喜,许以拥护国土。时王大悦,而问臣曰:“汝自知耶,或教汝耶?”臣具以实告,王乃迎养其父,尊之为师。大臣言:“王当普告天下,不计弃老,有不孝者,加以大罪。”而后恶法遂除,人知孝养。

  【白话】:很久以前,有一个恶国,名叫弃老。这个国王制定国法,凡是年纪大了的老人,就要被抛弃。有个大臣,最讲孝顺,偷偷作了一个地室,把父亲藏在里面,尽心供养。有一天,来了一个天神,手里拿着两条蛇,问国王说:“能够分出这两条蛇哪是雌哪是雄,就保护你的国家平安,否则就要消灭你的国家。”国王非常忧虑,访遍了朝廷所有的人,没有人能够识别。那个很孝顺的大臣就偷偷去问自己的父亲,父亲说:“把它放到细软的东西上面,那个性情躁的就是雄,性情柔的就是雌。”这样就答复了天神的问题。天神又问:“谁是迷睡的人,又是醒悟的人?谁是醒悟的人,又是迷睡的人?”大臣问父亲,父亲说:“比丘和凡夫相比,比丘是醒悟的人;比丘和罗汉相比,则又是迷睡的人。”天神指着国王的大象问有多重,大众又不能回答。大臣回去问父亲,父亲说:“把大象放到船上,记住船的水位,然后把石头搬到船上去,落到原来的水位上,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天神又问:“怎么使一捧水,比大海多?”大臣的父亲传出话来:“如果能够以至诚的心,以一捧水,布施佛僧或者父母及陷入困境的病人,那么他得到的福报无量无边。海水虽多,但只不过一劫的寿命。”天神变化成一个饥饿的人,皮包骨头,拄杖而来,问道:“有比我更痛苦的饿人吗?”没有人能回答。父亲说:“世人如果吝啬、贪婪、嫉妒,后世就堕落到饿鬼中,百千万年听不到水浆的名字,身体一动,骨节中就冒火。如此身出饥火的人,痛苦超过你百千万倍。”天神又变化成一个人,脚镣手铐,脖子加锁,身中出火,全身焦烂,问大家说:“世上有比我更苦的吗?”大臣父亲说:“如果不孝顺父母,逆害师长,诽谤三宝,后世堕落地狱中,一天一夜,万死万生,那种惨景超过你百千万倍。”天神变成一个美女,非常端正,来问大家说:“有比我更美的吗?”大臣父亲说:“如果有人敬信三宝,孝顺父母,布施忍辱,精进持戒,那么他就会生到天上,外表端庄美丽,超过你百千万倍。你和他比,简直就是一只瞎猴子。”天神拿来一根旃檀木,四面方正,问道:“哪头到树根,哪头到树尾?”大臣的父亲说:“放到水里,根那一头就会向下,尾那一头就会向上。”天神又牵来两匹白母马,体型颜色没有一点差别,问道:“谁是母?谁是子?”大臣父亲说:“拿草去喂,母马一定会让草给子马吃。”很多的难题都被大臣的父亲解决了,天神非常高兴,就答应保护国土。这个时候,国王大喜,问大臣说:“回答这些问题,是你自己知道的,还是别人教你的?”大臣就把实情告诉了国王,国王就请出的父亲来供养,尊他为国师。大臣说:“陛下应当向全天下宣布,不准再抛弃老人,一旦发现有不孝敬的,就要判大罪。”从此以后,恶法消除,人人都知道孝养老人了。

  【原文】:佛言:“尔时父者,则我身是,尔时大臣,舍利弗是,尔时王者,阿奢世是,尔时天神,阿难是也。

  【白话】:佛说:“这个时候的父亲就是我的前身,这个时候的大臣就是舍利弗的前身,这个时候的国王就是阿阇世王,这个时候的天神就是阿难。”

  异香远闻《法苑珠林》(守坟诵经,香飘四方)

  【原文】:唐慈州刺史王千石,性仁孝,以沈谨称,尤精内典。贞观六年,丁父忧,哀毁过节。负土成坟,庐墓左,每夜必诵经,以资冥福。其处恒闻击磬,音甚清澈,异香遥闻数里。

  【白话】:唐朝慈州刺史王千石,天性仁孝,朴实谨慎,精通佛典。贞观六年守父丧,哀伤程度超过了一般人。他给父亲作了一个坟,自己在墓坟的左边搭了一个草棚,每夜必诵经,以增加父亲阴间的福报。他诵经的地方,常常能够听到钟磬的声音,非常清晰,还飘出一种奇妙的香气,几里远都能闻到。

  【原文】:新死之人,神识昏迷,前途不见光明,举目全无伴侣,七七日内,恐怖周惶,其苦无量,时时望阳世作福救拔。所以孝子慈孙,不但欲使父母之形骸得所,并欲使父母之神识得所。譬诸桃李之核,其生生不已者,仁也。今人但知附身附棺,必诚必信,而于父母之神识,反不使之安放得所,岂非护其壳,而弃其仁乎!

  【白话】:刚刚死去的人,神识昏迷不醒,前面一团漆黑,张目不见亲友,四十九天之内,恐怖惊惶,所受的痛苦不能说尽,时时盼望阳世的亲人作福救济。因此,孝子慈孙,不但要使父母的形体有所归宿,而且要使父母的神识也有所归宿。好象吃完的桃李核,仍旧能生长成新树。现在的人只知道把父母的形体放进棺材,一定要诚信,而对于父母的神识,反而不去管他的归宿,这难道不是徒有外表而没有内容吗!

  出家报父《缁门崇行录》(捕鱼堕水,出家报父)

  【原文】:唐谢某,父以渔为业,堕水死。念父杀业甚多,必生恶趣,遂剃发为僧,法名师备,苦志修持,行头陀行。一日携众出岭,伤足流血,忽然大悟。后梦父来谢云:“荷子出家,了明心地,已得生天,故来相报耳。”

  【白话】:唐朝谢某,父亲以捕鱼为生,掉进水里淹死了。谢某想父亲杀业太多,必然生到恶道里面去,就落发出家,法名叫做师备,发奋修持,不怕吃苦,盼望早日开悟,报答父恩。有一天,带领大家出山,伤脚出血,忽然大悟。后来梦见父亲来感谢说:“我依赖你出家的力量,心地已经觉悟,现在生天了,所以特意来告诉你。”

  【原文】:《贤愚因缘经》曰:“如百盲人,有一明医,能治其目,一时明见;又有百人,应挑眼,一人有力,能救其罪,令不失目。此之二人,福虽无量,不如听人出家,及自出家,其德宏大。”然则字能出家,父母生天,又何疑乎?

  【白话】:《贤愚因缘经》说:“例如,现在有一百个盲人,一个明医治好了他们的病,顿时见到了光明;另外又有一百个人犯了罪,要挖去眼睛,一个人出来挽救了他们,使他们保全了眼睛。这两个人虽然积下了无量福因,但比不上劝人出家和自己出家的功德伟大。”如此看来,儿子能够出家,父母依赖他的力量升天,还有什么怀疑呢?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