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士全书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上)

  正直代天行化(正直无私,替天行道)

  【原文】:(发明)正者,无邪;直者,无曲。固天之所以为天也。匹夫而能正直,即是顺天之化,岂必居位临民,若欲代天行之,非操有为之权,与得有为之势不可!

  【白话】:(发明)正的意思,就是没有一丝邪念;直的意思就是没有一点弯曲。天道正直,所以能够为天。虽然是普通百姓,只要能够正直,就能顺天化民。难道一定要身居高位,统治万民,才能代天行道吗!代天行化,并不一定要有权有势啊!

  【原文】:代天行化,即是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一种人,着力在行字,一行字中,便有经营谋划,因时制宜作用。玩下慈祥为国句,则代天行化,似但就卿相言。

  【白话】:代天行化,就是赞天地不求报酬的养育之恩,达到和天地合一的境界。有一种人,着力在这个行字,这个行字中,就有经营谋划,因时因地制宜的作用。玩味下面慈祥为国救民一句的内容,则代天行化是就卿相而说的。

  【原文】:在世聪明正直,殁后必为神明,此一定之理。就世俗言,则为超升。若明眼观之,乃是堕落。以世俗但见第二世,不能见第三世耳。盖既为神明,必享血食,一享血食,则堕地狱、畜生,直瞬惜间事。须于代天行化时,觑破为神之险,汲汲求生净土,以端其向,时时发宏誓愿,以固其基。乃可免于失足之累。

  【白话】:在世聪明正直,死后一定是神明,这是自然的规律。就世俗来说,这是超升了。如果明眼人来观察,就看做是堕落。因为世俗的眼光只看见第二世,不能看见第三世。既然已经做了神明,就会享受血食,一旦享受血食,就堕落地狱、畜生道,在宇宙的长河里,这只是一瞬间的事情。因此,必须在代天行化的时候,看破为神的危险,抓紧时间念佛求生净土,端正前进道路上的方向,时时发度生的大愿,为往生净土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免除后顾之忧。

  【原文】:日望人之为善者,天也;惟恐人之为恶者,亦天也。愚人但见苍苍者天,谓是轻清之气,岂知实有主宰,如四王、忉利之日考人间善恶乎!代之乌容已乎!

  【白话】:天天希望人为善的是天,天天担心人为恶的也是天。愚痴的人只看见苍苍上天,以为是轻清的气体,哪里会知道真有主宰,如四王天、忉利天每天都要考察人间的善恶,犯了什么罪,任何人都代替不了啊!

  补:上天考察人的罪恶,进行惩罚,就好像人间的法官,按情节轻重判刑。人心可欺,天心不可欺。天神公正无私,明察秋豪,而且又有神通,任何作恶的念头都不能骗过他的眼睛。

  下附征事(一则)

  检校善恶《立世阿毗昙论》(派遣天将,审察善恶)

  【原文】:帝释天王,将至善法堂上,诸天围绕恭敬。入堂,帝释升师子座。左右各坐十六天王,其余诸天依次而座。有二太子,一名旃檀,二名修毗罗,是忉利天二大将军。又坐三十二天王左右,四大天王,依四门坐。时四天王,将世间善恶,奏闻帝释。若世人受持五戒、八戒,及恭敬父母、沙门、师长,布施修福者多,帝释遂喜,以为将来生天者多,阿修罗少;否则愁忧不乐。故于每月六斋日、十斋日,遣飞天神将,巡游世间,广察善恶。

  【白话】:帝释天王,将到善法堂上,许多天神恭敬围绕。进入法堂,帝释升上狮子座。左右坐着十六天王,其他天神依次而坐。其中坐着二位太子,一个叫旃檀,另一个叫修毗罗,是忉利天两大将军。左右还坐着三十二天,四大天王靠四门坐。这时候,四大天王把人间的善恶情况报告帝释。如果世人受持五戒、八戒,恭敬父母、沙门、师长,布施修福的多,上帝就非常高兴,以为将来生天的多,阿修罗少,否则就忧愁不乐。因此上帝在每月六斋、十斋的日子,派遣飞天神将,巡游世间,广泛的考察善恶。

  【原文】:世俗谓玉帝有时降临者,此谬也。天人视下界,污秽异常,离地百由旬外,则臭而难近,所巡察者,特有福鬼神耳。然赏善罚恶,自无纤毫之谬。至于夜摩兜率以上,其天转贵,并不理世间之俗务矣。

  【白话】:世俗说上帝有时降临人间,这是错误的说法。天人看人间非常污秽,离开地面百由旬以外,就奇臭难闻。如此污秽的地方,以上帝之尊怎么能够降临呢!因此,巡视人间的,只是那些有福德的鬼神罢了。但赏善罚恶,没有一丝一毫的错误。至于夜摩兜率天以上,其天转贵,已经不理会世间的俗务了。

  慈祥为国救民(心地慈祥,爱国救民)

  【原文】:(发明)民者,国之本,本固而后国安。是救民,即所以爱国,爱国,即所以忠君也。上句概训世人,此句独戒有位者。

  【白话】:(发明)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才能使国家安定。所以救民就是爱国,爱国就是忠君。上面一句是教育世人,这一句是告诫那些有地位的人。

  世人皆称官府为老爷,何也?盖声声唤醒其为民父母也!父母唯其疾之忧。赋役繁重,民之疾也;盗贼滋多,民之疾也;水旱不时,民之疾也;豪强炙剥,巧吏作奸,民之疾也。有一疾,即有一救之之法,必须尽吾之心,竭吾之力而后。上不负君亲,下不负百姓,中不负所学也,则非先使心地慈祥不可也!

  世人都尊称官府为老爷,为什么呢?那是声声唤醒他是百姓的父母啊!父母就为子女的痛苦而忧虑。赋役繁重是百姓的痛苦,盗贼作乱是百姓的痛苦,水旱灾害是百姓的痛苦,豪强剥削、贪官污吏都是百姓的痛苦。有一种痛苦就应该有一种救济的办法,身为百姓的父母官,必须尽心尽力而后已。这样才能上不辜负君亲,下不辜负百姓,中不辜负所学。要做到这个地步,就非先使心地慈祥不可了。

  下附征事(二则):设法救民(皇明通记)(想尽办法,一心为民)

  【原文】:明宣宗朝,南直隶巡抚周文襄公忱,爱民如子,理财无出其右,初下车,即问民疾苦,深以苏松赋重为忧,乃于大有之年,用官钞粜米,储积以备赈济。宣德八年冬,奏济农仓法。命下,遂与苏州太守况钟,松江知府赵豫,常州知府莫愚,协谋力行,苏州得米30万石,并松常二州,分贮于各县。其明年,江南旱,苏松饥民,凡三百余万,尽发犹不足。忱复思广为之备,先是各府秋粮当输者,粮长里胥,多厚取于民,而不即输官,逃负者累岁。忱乃于水次置场,择人总收发运,细民径自送官,不入里胥手,所费已减三分之一。又三府当运粮一百万石,贮南京仓,以给北京军职月俸,解送等费每石约费六斗。忱与钟等谋曰:“彼能南京受俸,独不可于此受乎?若此处给之,既免劳民,且省费六十万石。以入济农仓,农无患矣!”钟等称善,于是请于朝而行之。而苏州一府,已得米四十万石,又加以平粜所储,凡六十余万石。忱曰:“不独济农,凡运输有欠失者,亦于此给借赔纳,秋成如数还官。若民夫修筑圩岸,开浚河道,竟计口以给之。”朝廷皆从其议。明年,江南又大旱,令诸郡大发济农仓赈之。由是田无禾,而民不知饥,前后活人百余万。正统元年,忱别定南畿官田斗则,苏州一府,遂减秋粮八十余万石,他州有差。苏松三百年来,屈指泽及于民之多者,必以公为第一,而公自视赧然,和易近物,好施出于天性。方外衲子,有所建造,必向公募缘,公从无一拒,或有出于望外者,然公之财用益丰。江南依为福星者,二十余年,民生其间,何其幸也!

  【白话】:明朝宣宗年间,江南直隶巡府周文襄公忱,爱民如子,理财没有能够超过他的,每到一处,一下车,就访民问苦,以为苏州松江赋税太重,非常忧虑,于是想在丰收年岁,用官钞粜米,储藏积累,以备灾年赈济。宣德八年冬天,向上报告准备赈济粮仓的办法。命令一下达,就和苏州太守况钟、松江知府赵豫、常州知府莫愚,协商实行,苏州得米三十万石,连同松江、常州的,分藏于各县。第二年江南大旱,苏、松饥民达三百多万,发放了所有的粮仓还不够救济。通过这个教训,忱公又在积极想一个更好的办法,他调查到以前储备秋粮时,负责的官员,多收粮而不上缴,损失国粮多年。于是忱公就在水道旁边设置收粮场所,选人总收发运,百姓把粮食直接上缴,不再通过中间人的手,减少费用三分之一。又因为三府要运粮一百万石,储藏到南京仓库,作为北京军职月俸,运输费用达每石六斗,所以忱公就和况钟等人商量。公说:“他们能够在南京受俸,就不能在这里受俸吗?如果在这里发给他们,不但免除劳民之苦,而且节省费用六十万石。用这些支出来充实赈济粮仓,今后就没有忧患了!”况钟等人都说好,于是上报朝廷推行。这样苏州就得米四十万石,又有平粜所储六十多万石。有了这么多粮食,忱公便说:“今后不仅要救济农民,凡是运输有欠失的,也可以从这里借给他,在秋收还清,如果民夫修筑堤岸,开通河道,也可以统计人数给予救济。”朝廷批准了他的计划。第二年,江南又大旱,上命各地大发赈济。从此以后,田禾受灾,而百姓没有饥饿,数年中救活灾民百多万。正统元年,忱公核定官田征收标准,苏州一府就减收秋粮八十多万石,其他地方差别不等。苏、松三百年来,造福百姓最多的,首屈一指应当是忱公了,但公并不就此满足,他一生平易近人,慈悲喜舍,出于天性。出家僧人有所建造,向公募捐,公从来没有一次拒绝,并往往高于募捐的数目,而公的财富反而越来越多。江南人依托他,把他看做福星,二十多年,百姓生活在他的治下,是多么的辛运啊!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