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念圣三宝经注疏

净土经论 | 作者:网络 [投稿]

  随念圣三宝经注疏(一)

  本经分四:甲一、名义;甲二、译礼;甲三、正文;甲四、后义。

  甲一、名义

  梵语云:阿呀RA那扎呀阿努莫德色扎

  藏语云:帕巴棍秋色母杰色真巴多

  汉语云:随念圣三宝经

  梵语阿呀和藏语帕巴是圣之义,RA那和棍秋是宝之义,扎呀和色母是三之义,阿努和杰色是随之义,莫德和真巴是念之义,色扎和多是经之义。各自意义分别是:超越世间之一切出世法故名为圣;世间稀有、清净无垢、成就自他利益、世间庄严、最胜超出世间、性恒无变,故名为宝;导师、正法和随学者故名为三;皈依境之功德本已具足、远离增益、当以无颠倒心忆念,故名为随念;根本或精华故名为经。

  甲二、译礼

  顶礼一切智智尊!

  此是翻译者本人向一切智智尊顶礼,凡是如所有法与尽所有法所摄一切所知法皆能无误无垢而了知!

  甲三、(正文)分三:乙一、随念佛之功德;乙二、随念法之功德;乙三、随念僧之功德。

  乙一分三:丙一、略述导师功德;丙二、广述因与果;丙三、摄义。

  丙一、略述导师功德

  如是佛陀、薄伽梵者,谓: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薄伽梵。

  所谓如是佛陀薄伽梵,即是共所称认之名号,也即成为成立无上导师的依据。此又包括自利圆满和利他圆满。从自利圆满讲,已相应了悟诸法实相,遂称为善逝。从利他圆满讲,不仅无误了悟实相,而且亦令众生趋入证悟之径。

  如来者,梵语多陀阿伽陀。如即真如。乘真如之道,从因来果,而成正觉,是真身如来。若乘真如之道,来三界垂化有情,则是应身如来。

  应供者,梵语为阿罗汉。阿罗汉具有三义:杀贼、无生、应供。阿罗是贼之义,汉是杀之义,佛已断尽损害有情一切烦恼怨贼。阿罗是生之义,汉是无之义,阿罗汉于五趣、四生等生死法中,永不复生。汉译为应供,即断一切之恶,应受人天供养者。《瑜伽师地论》中云:已得一切所应得义,应作世间无上福田,应为一切恭敬供养,是故名应。在佛尊号中,以应永害一切烦恼怨贼的断德圆满而立称。藏语为扎觉巴,是灭敌者之义。所谓灭敌者之敌,一般是指侵占自之利益,并施予痛苦之人。此处则是一切过患的根本——烦恼才是敌之义。若断除烦恼及习气,就称其为灭敌者。

  正等觉者,梵语三藐三菩提,即是无倒真正遍觉诸法之义。无明已断,智慧广大,是等觉之义。所谓正,是真正圆满之义。等觉之名号,不仅可以用在佛的称号上,亦可用在独觉与十地菩萨之名上。然而,魔王亦能幻化佛形,或者十地菩萨之智慧亦可称为究竟或圆满,为了有别于此,也就称其为真正。《大智度论》第二十七卷中云:佛说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声闻辟支佛,但有总一切智,无有一切种智。总体来说,佛之智慧并非不圆满、不清净,而是获得无上究竟之义,即名正等觉。

  善逝、应供和正等觉本体为一,只是从佛陀功德不同方面划分,但又相互关联。善逝是从实相本性讲,诸法平等,已达究竟圆满境界;以此平等之智将所断彻底断除,称为灭敌(应供);而所证究竟圆满,则是真正圆满正等觉。

  明行圆满者,梵语鞞多遮罗那三般那。是从佛之因与果方面分析的。就因而言,因地虽然有千因万缘,但全部总摄于戒定慧三学之中。而戒定慧三学,亦可归纳在八正道范畴。八正道中的正见即是明。其余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七正道则是行。在此明与见一味一义。犹如行途之人,必眼视前方目标之路,脚下同时向前行进。正见之智宛若眼目,即是明或见,属于慧学范畴。正语等七正道是行,摄于戒学和定学之中。明是智证,行是修行,佛陀二者圆满具足。佛经中说,佛于菩提树下,于最后夜证得三明。初夜分观察前际,得宿住随念智证通,能遍见一切有情过去无量生死事;中夜分遍观一切所应断法、所应证法、所应觉法,即能永断、证得、现正等觉;后夜分得漏尽证通。成一切智,圆满三明。在明前所应修习之行是:戒圆满即六支圆满,也就是善受尸罗(戒)、安住别解脱律仪、轨则圆满、行境圆满、于诸小罪见大怖畏、受学学处。为得清净三摩地,应修正行圆满,即于一切威仪中安住正知。防护圆满,要使眼、耳等六根,在见色闻声等外境之时,不取行相,防护诸根,修习妙三摩地。这里的妙三摩地是现法乐住四种静虑增上心学,其中以第四静虑修诸功德力量最为殊胜。由修习清净三摩地,即能修习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天眼通、宿命通和漏尽通六种神通。加上三明,总称三明六通。由此明行圆满,佛获此尊称。

  善逝者,梵语修伽陀。出世有学安乐之道即是善,依之而获得无学无上之果位即是逝。所谓出世之安乐,在《般若摄颂》中说:遍满虚空无量殿,彼有无漏福安乐,获此之因智悲运,有情皆抵涅槃城。以方便、慈悲、愿力、禅定、神通等无量方式,游戏世间,显现无边自利利他事业坚不可摧的威猛之力,获得殊胜妙逝(善逝)、无退转逝、圆满逝之果。

  由烦恼轮回所导致的一切痛苦荡然无存,称为善逝或妙逝,宛若潇洒男子,冠若美玉;沉溺轮回中的所有众生于痛苦因果未能逾越,佛则横超三界有情所有功德。永无退逆,已拔我见之根,犹如薪燃灰烬,不可复原,永无退堕轮回之中,如同麻疹病人痊愈,以后再也不会重新发病。在此解脱之人喻如麻疹痊愈之人,已获自在不退轮回之中,一生中绝对不会旧病复发。那些非想非非想天的茫茫众生,决然不能跨越世间轮回的藩篱,唯有佛陀全然超越未能舍弃我见之域外道的所有有漏功德。藉此则称其为无退转逝。断证究竟之功德,无余圆满获得。犹如宝瓶已满,无法再予增添。此圆满已超越声闻缘觉,虽然小乘罗汉所证功德不能退失,但是并未达到断证圆满。此即称其为无余逝或圆满逝。为何成立此三种逝?因为,心自性光明,暂为客尘所障,欲想彻底清除垢障,就要依靠空性之智。而且尚需方便助缘增上修行串习力,才能圆满断证功德……诸般道理,可以用事势理观察分析——从中生起信解是十分必要的。这般理论,广见于法称论师的著作中。以上是自利圆满方面的内容,下面讲解利他圆满。

  世间解者,梵语路伽憊。所谓世间,其基本涵义包括器世界、有情世界和痛苦等诸方面,于此则是佛陀遍知之智,无碍明见众生,依何因缘调伏,幻化无边事业——此一大悲智慧体相,即是世间解或知世间。佛陀洞察世间有情,谁在衰败、谁在痛苦、谁可调化——观照整个世间,待到调化机缘成熟,无一遗漏,毫不拖延,予以度化。这就是利他圆满之因。依靠这一殊胜大悲心,成办调御丈夫无上士的种种事业。

  无上士、调御丈夫者,藏语中二者前后次序颠倒,即调御丈夫、无上士。调御丈夫梵语是富楼沙昙藐菩罗提,无上士梵语是阿耨多罗。总体显示佛陀调化世间有情功德事业之义。丈夫,是所调化者,佛具备令其趋入正道的能力。调御,比如有马车与马匹,驾车人可随心所欲驾御马车到任一地方,佛陀将众生从轮回危险的山崖边引导安置于解脱安全之地,此即是调御者。如何调伏有情呢?并非如同国王以法治国惩罚众生施加痛苦,而是佛陀以善巧方便引入断除二边之正道,依靠无尽安乐之源引导到解脱之地。《宝鬘论》第一品中云:故应知佛法,不死真甘露,离有无甚深,是不共正法。对于极难调化者,诸如贪心炽燃的难陀、嗔心猛烈的指鬘、傲慢增胜的饮光外道和痴心缠覆的优楼频罗迦叶等,佛用殊胜调御方便法门,令其无有疑虑,悉皆调伏。佛所说调伏法门殊胜易行,以远离欲乐、远离无益苦行、有无二边等方式,引入中道,达于涅槃,获证不退……则称其为调御丈夫。

  无限时空整个宇宙的生灵,佛不曾舍弃一位,无余予以调化。对于具有三乘解脱种姓的有缘有情,佛以声闻、缘觉、菩萨之法,安置三乘三种菩提。对于不定种姓有情,佛亦用方便法门令其趣入无住大般涅槃。对于暂时无三乘解脱种姓的无缘有情,佛导之以五戒、十善之法,渐令引入人天善趣,最终予以调化。佛陀的调化事业,广大无边,乃至虚空未尽之间,事业无尽。此即无上士。在《瑜伽师地论》中云:一切世间唯一丈夫,善知调心最胜方便,是故名无上士调御丈夫。用什么方法调伏呢?当以天人师等形象予以调化。

  天人师者,梵语舍多提婆摩舍哺。是一切众生导师之义。佛陀现生人间,于人间天上说法教诫,人天诸众于佛陀座前恭听法要,成为圣道法器,此即天人师。在有情诸趣中,唯有人与天人才能堪受佛法。人与天人也就代表一切有情,于四圣谛法中获得解脱。佛陀断证功德圆满,以利他悲心宣示正法,是无上导师。于自他来讲,无论怎样分析抉择,佛陀的确是殊胜导师,无有能与类比者。对此,应该生起恭敬信仰之心。

  佛、薄伽梵者,此二皆是梵语音译。佛,梵语音浮图或布达。自他二利圆满究竟的佛,就是薄伽梵。佛显示断证两方面的功德,薄伽梵亦能表示断证两方面功德。佛,是觉悟或增广之义。即断尽烦恼障和所知障,觉慧增广圆满。觉有觉察觉悟两种解义。觉察烦恼,无所能害,是名一切智。觉知诸法事理,了了分明,谓之觉悟,是名一切种智。由此二智自他觉行圆满。又因断德圆满、智德圆满、悲德圆满,则称其为佛陀。

  薄伽梵,即出有坏。所谓坏,是破坏义,显示佛能破除四魔。《方广大庄严经》第八品中云:于是即入金刚喻定,降伏烦恼魔、蕴魔、死魔、天子魔四种魔军。魔王虽遣眷属,百方扰乱,终不可动,只得忧愁而去。菩萨即入狮子奋迅三摩地……旭日东升,长夜奄灭,智明忽起,生死永寂,豁然大悟,终成无上正等正觉,成就法报化三身,欢喜无喻。所谓有是具有之义,佛具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六种殊胜功德。所谓出,是超出之义。佛超出轮回与小乘的暂时涅槃。《瑜伽师地论》中云:能破诸大力军众,具多功德,名薄伽梵。因此,佛与薄伽梵之名与义,已总摄上述所有断证功德。

  丙二、(广述因与果)分二:丁一、利他于世间现相;丁二、自利断证圆满相。

  丁一分二:戊一、如何显现;戊二、成办事业。

  戊一、如何显现

  诸如来者,是福等流,善根无尽。安忍庄严,福藏根本,妙好间饰,众相花敷,行境相顺,见无违逆。

  诸如来者,是福等流,善根无尽。

  当细思维,诚敬称颂,忆念功德:诸如来者即是十方三世如来,以利益有情之大悲,积聚无量广大福德,究竟圆满,恒溢无迁,是福等流。《华严经·如来出现品》中云:非以一缘,非以一事,如来出现而得成就,以十无量百千阿僧祗事而得成就……由无量功德乃能成。如是福德浩浩荡荡,等流不绝。所谓等流,在《入阿毗达磨论》中说:同类遍行因,得等流果。果似因故,说名为等。从因生故,复说为流。果即等流,名等流果。经中云:无漏福德成就应身如来。此之福德,是佛于累劫修菩萨行,于利益无边有情的同时,回向有情,不为自己回向获得正报、依报等殊胜福德异熟果。有情世间,是佛陀无穷无尽福德之源泉——等流之因,引生无穷无尽福德源源不竭——等流之果。

  如来福德等流无尽,引发善根无尽。善根者,善能生妙果,并滋生其它诸善,故谓之根。此佛之善根,并非凡夫众生所修有漏福善之业,凡夫善业,一经异熟果报成熟,则报尽福消,哀然告罄;也并非是声闻缘觉二乘所修善根,最终无余涅槃,达于边际。而是虚空无尽,善根不绝。在世俗中,以利他回向的殊胜方便,擅持善根。在胜义中,以无缘之智,视善根与法界平等一味。就真实义而言,二谛双运,获证智慧金刚身,在智慧金刚身加持下,善根无尽。

  另外,诸佛色身,妙好圆满,是福等流。此福德在果报成熟之后,永无灭尽、永不空耗,善根无尽。而且,依靠佛陀,众生所种善根,亦是永不空耗。《华严经》中云:见闻供养佛善根,福报无量递相增。愚痴轮回苦未断,有为法间无空耗。

  在《普贤上师教言》中指出,微不足道的善业同样也能产生很大的果报,所以不要认为只有点滴善根而轻视。经中说,沃乳转轮王往昔变成一贫人时,一天拿着一把豌豆去看新娘,途中遇见德护如来去城中,他生起了极大的信心,将一把豌豆撒向佛陀。其中四粒落入佛的钵中,两粒接触到佛的胸口,以此异熟果转生为南瞻部洲的转轮王,以四粒豆落入佛钵中的果报,而统治四大洲的国政八万年,两粒豆接触到佛的胸口,其中一粒的果报成为四大天王的主尊八万年,另一粒的果报在三十三天第三十七代帝释王朝与帝释天平起平坐,执掌国政。

  如果我们以佛作为所缘境,甚至向空中抛撒一朵花作供养的善果,获得帝释和转轮王的果报也难以了达其边际。如《贤愚经》中云:诸善虽微小,莫想无益轻,水滴若积聚,渐次满大器。《功德藏》亦云:无忧树种如芥子,每年果实成熟时,一枝亦增一由旬,善恶果增不可喻。

  佛陀已获四时平等无迁金刚之身,即使对佛生起点滴信心,犹如水滴入海,永无干涸。称赞佛身常住,正是由于佛陀往昔修集福德愿力弘深广大,福德之果等流不竭;而且尽未来际随顺调化有情,不加功用成为众生福德的滚滚江河、善根的源泉。《无垢经》中云:皈依之福德,若其具色相,遍满虚空界,彼将胜虚空。《业报差别经》中云:礼佛一拜,从其膝下至金刚际,一尘一转轮王位。获十种功德:一、得妙色身;二、出言人信;三、处众无畏;四、诸佛护念;五、具大威仪;六、众人亲附;七、诸天爱敬;八、具大福报;九、命终往生;十、速证涅槃。

  安忍庄严,福藏根本,妙好间饰,众相花敷,行境相顺,见无违逆。

  此段偈颂,昭示佛陀示现微妙色身,利乐有情。佛身德相具五种圆满:一、安忍庄严;二、福藏根本;三、妙好间饰,众相花敷;四、行境相顺;五、见无违逆。

  安忍庄严一句,申明佛身相好庄严之根本因即是安忍。大凡有情,一见佛陀微妙色身,自然欢喜,敬畏相抱。经中云:丑恶之源,谓忿与恨。众生之所以感得丑陋身形的果报,其原由就是嗔心忿恨所致。若想感得相好庄严之身,积聚无量功德,必须要修习安忍波罗蜜多。经中云:修习安忍当得庄严身。寒山禅师云: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佛在因地修菩萨行时,不避违缘逆境修习安忍。五百世作忍辱仙人,如歌利王割截身体之事,生世不绝,佛修习安忍自性,不曾丝毫忿恨,感得妙色之身、金色之躯——众生一见,悦意观视,油然心敬,自然亲侍……正是因为修习了无量安忍波罗蜜多之行,佛才圆满了一一相好,庄严无比。此安忍庄严,是从因方面而言的。

  另一方面来说,佛是金刚之躯,坚固之体,力量无比,任何事物不能毁坏——此亦是安忍庄严。而且,佛用手擎动三千大千世界,抛向无边刹土之外,三界有情亦无损伤。佛陀不食一餐,安住无量大劫,身体无有疲厌,无有衰损……

  福藏根本者,所谓福即福德之义,所谓藏根本即是无尽之基源。申明佛身是无量福德无尽之根本。就是说,佛色身一一肢节、一毛一发相好,都是由修习无量福德之因所感而成。

  《抛石经》中云:将南瞻部洲所有众生福报汇集起来,不及一洲转轮王福德的百千分之一;两大部洲所有众生的福报,不及管辖两洲转轮王福德的百千分之一;一万亿位统辖四大部洲转轮王的福报,不及四大天王手下眷属福德的百千分之一;一万亿位四大天王统领下的眷属福报,不及四大天王福德的百千分之一;一万亿位四大天王的福报,不及三十三天中眷属福德的百千分之一;一万亿位三十三天眷属的福报,不及帝释天福德的百千分之一。夜摩天(远离与阿修罗斗争的天,即欲界第三天)天众和夜摩天天主、兜率天天众和兜率天天主、化乐天天众和化乐天天主、他化自在天天众和他化自在天天主、梵天天众和梵天天主,直至色究竟天之间……以此类推,各万亿倍数递次增上,前前之福报,不及后后福德的百千分之一。一万亿位色究竟天天主的福报,不及一位独觉罗汉福德的百千分之一;一万亿位独觉罗汉的福报,不及安住慈心三昧一位菩萨福德的百千分之一;一万亿位安住慈心三昧菩萨的福报,不及一位一来菩萨福德的百千分之一;恒河沙数一来菩萨的福报,不及一位佛陀福德的百千分之一,乃至算数比喻所不能及。

  佛之福德,虽然浩如苍穹,深广无边,但是,着眼于所化众生的意乐,佛用各种比喻,说为有量。在其它经论中说:十倍于所有有情的福报之聚,当感获得佛陀一毛孔相之福德;全部佛毛孔相之福德聚,当感获得八十随好之一相福德;千倍于八十随好之福德聚,当感获得除了佛之白毫间相、顶髻相和法螺相以外的二十九相之一相福德;万倍于二十九种相之福德聚,当感获得白毫间相之福德;十万倍于白毫间相之福德聚,当感获得顶髻相福德;万亿倍于顶髻相之福德聚,当感获得法螺相之福德。另外,于因地所修无量布施等善行,以智慧神变成熟之力,上上地可以刹那成办下下地诸种功德。有关二谛所行境界,其深广之因,如何圆满等道理,可查阅其它经论,例如《普贤行愿品》中亦可了知。经中云:因具众多福德相,天众世间福德藏,见瞻尊颜即获益,成办有情无量利。

  在获证佛果之际,以自之功德,感得色身佛指赤铜色等八十随好,此即妙好间饰;感得色身手足轮相具文字图形等三十二庄严之相,此即众相花敷。此二句申明称颂佛身自体圆满。三十二相、八十随好是佛陀圆满庄严之自体,俗称相好庄严。宛若美丽悦意的鲜花,三十二相喻同争艳的片片花瓣,八十随好恰似吐芳的花蕊,鲜艳耀人。令一切众生仰瞻无厌,欢欣无比。

  三十二相、八十随好是佛陀圆满报身色相。《现观庄严论》中云:许三十二相,八十随好性,受用大乘故,名佛受用身。三十二相充分展现佛陀大丈夫相,是八十随好的立体庄严。八十随好,由身外现功德相,表现佛陀内在功德,是三十二相的伴属庄严。

  如是因果功德,佛陀具备圆满之身。佛于行住坐卧、动静语默一切威仪中,都在成办利生事业。因此,何人见佛,佛即显现与其根器意乐相一致的行境,此即行境相顺。相是所化众生相续,顺是随顺适***。这是从见者心之悦意功德方面而言的。另外,佛垂手扬眉、举足顾视等一切动作,有情若见若闻,无不虔诚敬信,丝毫没有不悦意之感。因此,从断除过失方面来说,则是见无违逆。这是佛身所作圆满。

  戊二、(成办事业)分二:己一、佛前晋见别讲;己二、概述。

  己一、佛前晋见别讲

  信解欢喜,慧无能胜,力无能屈。

  这三句是称颂、忆念佛陀利生事业无碍圆满。

  佛陀利生事业,广大无边,涵摄一切六道有情。然而,唯有人趣,才是主要教化对象。在人中,能往佛所见佛闻法的有两种,一是以信仰之心来至佛前,二是以辩论、显现能力较量而来。前者包括以旁观者身份见佛、或引发善根者朝拜佛、或怀景仰心者供养佛等——这些众生一见佛陀,心净如水,信心油然而生。虽然他们晋见佛陀的原因千差万别,但由见佛而生起的喜悦,比比丘禅定之乐更要盈溢汇融。此即是信解欢喜。

  那些自恃智力,欲与佛一辩高下而来的人,见佛巍然赫赫,不禁胆颤,犹若日出星藏,放光令隐暗。佛折服他们傲慢之心,令获解脱之乐。如来之智,无碍通彻一切诸法,无与匹敌。例如,提婆达多为了考验佛陀,就从东西南北不同地方收集碳灰。他在各个地方所搜集的碳灰上,逐一打上标记,或写上地址,装在小布袋内。收集几大口袋之后,提婆达多不辞辛苦,兴冲冲地背到佛前,挨个取出小布袋,问道:释迦佛,这是什么地方的碳灰,请告诉我……佛陀安详解答,无一差错。提婆达多只好无奈地点点头。

  还有一位与佛陀同一家族,名叫释迦大名的人,为了试探佛陀智慧,从劫毗罗城,逐门挨户地索要一把大米。他用布条记下各家地址,同大米一起放在小布袋内。讨要了千家万户之后,用数十个大口袋将堆积如山的小布袋装起来,让几头大象驮着,赶到佛前,一小布袋一小布袋查问是何人何家的大米,佛陀含笑回答,准确无误。释迦大名垂头丧气地回去了。

  对于此般种种试探提问,无论事先未知未见与否,佛皆能无误回答。此即是慧无能胜。《抛石经》中云:比如有一深达八万由旬的大海,广阔无边。投进体若大海般的墨块,令海水变成墨汁。将一座山王放入海中,露出水面高达八万由旬。四面均由金银珠宝组成,四方有四大部洲——这些都成为纸张。地上所有森林草木全做成笔。而居住在四大部洲的所有众生都是写字之人。他们昼夜不停地写字,直到墨干笔枯,连长老舍利子点滴的智慧都难以描述。假若与长老舍利子一样智慧的人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他们的总体智慧之量,亦不能与佛陀智慧相媲美。难及如来智慧的百千分之一,算数比喻所不能及。

  佛陀相续中具有无边圆满的智慧。不仅如此,佛之身力等其它能力更是至高无上、无与伦比。诚可谓,无论何时空,谁亦不能害。此即是力无能屈。也就是说,凡是自恃威力超强好胜的众生,不管使用何种伎俩手段,佛陀巍然不动。那些气焰嚣张的自恃威力者,反而会俯首钦服。

  在某些论疏中,将力解释为十力或身力。而十力之本义,是依所缘境划分的,仍然属于智慧力之范畴。此处之力,不仅是指身力,而且还包括神变等力。佛陀身力广大无边,于此略加阐示身力功德。

  《抛石经》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从前,释迦佛在恶蚕地方的森林中暂住,当地大力士们请佛应供。

  圣草城和宝石河城之间的路中央,有一块高十五庹(tuǒ),宽七庹半的巨大山石,人们来往感到十分不便。大力士们商量着应把巨石挪开,不仅请佛应供十分便利,而且我们定会声誉鹊起,何乐而不为呢?

  圣草城的大力士们意气扬扬,欢聚一堂。有些人将马、牛、骆驼和大象统统赶到巨石旁;有些用绳子把石头层层捆住;有些架起云梯,用菟丝草绳缠绕,准备拉动巨石;有些用许多铁犁锄松巨石旁的硬土;有些在挥舞斧头欲劈碎巨石;有些揳入铁钎,想把石头撬开;有些想依靠药力和咒力欲将巨石变成粉末……人与牲畜来来往往……他们虽然想尽一切办法,而那块巨石却岿然不动。大力士们感到无能为力,十分沮丧。此时此刻,释尊莅临。人们的情绪高涨起来,兴高采烈地迎接佛陀。佛询问道:青年们,你们在做些什么?大力士们禀告说:在二十九天里,我们没能令那块巨石倾动,更别说挪到其它地方,真让人没有办法。

  佛关切地问:你们是否想将那块巨石挪到其它地方呢?人们回答说:是的,尊敬的佛陀,我们真想把巨石搬到其它地方。

  佛走到巨石前,翘起右脚拇指,将巨石连根挑起,放在右手手掌中。佛沉思了片刻,顺手一抛,把巨石抛到色界梵天去了……巨石一下子无影无踪。在巨石抛出时,发出的呼啸声,震耳欲聋,吓得人们纷纷倒地。

  佛安慰众人道:请你们不要害怕!

  随着巨石传出的呼啸之声,空中回荡起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美妙法音……众人听了心绪安宁了许多。不久,石头又从天而降,落在佛陀手掌之上。佛随即向巨石吹了口气,巨石变成粉末。再抛向四方,粉末随风飘落。

  随念圣三宝经注疏(二)

  释尊知道:如果将巨石全部变成粉末,那大力士们辛辛苦苦干了二十九天都对巨石无能为力,对比起来他们肯定怏然不悦。为了令他们欢喜,佛又将所有粉末汇聚一起,巨石重新复原。佛把巨石放到远离大路的地方……大力士们惊叹不已,感到十分稀有……

  佛不仅为调化众生显现身力功德巨大无比,而亦以无量神变之力令众生景仰以极,叹为稀有。

  有一年,当地出现饥荒,乞食十分困难。目犍连尊者祈问释尊:大地之下有无量妙味饮食,我能易如翻掌,轻松取出。我可用左手捧住所有大地众生,用右手刹那取出妙味饮食,轻翻一下手掌即能布施众生。释尊回答道:虽然你有如此神力,但是众生素来对美味贪执猛厉。要是这样,更能导致众生迷昧愚痴。而且,因众生福浅慧薄,妙味美馐也不会留存长久,马上就会灭尽的。释尊未予开许。

  假使与目犍连尊者神力一样的人遍满三千大千世界,诸般神力之总***,不及释尊神力百千分之一,算数比喻所不能及。

  另外,佛陀修力功德同样浩瀚无比。经中说:假若四大部洲的天空乌云密布,大雨滂沱,四大部洲百川江河,汹涌涛天,源源不断汇入大海……佛陀悉知每一滴水之来源。也就是说,此滴水是哪个部洲、哪座城市、哪片叶子上的,凡是何方何处树、叶、花、果之上所滴下的水,均无碍了知。乃至水滴由极微尘之组成,也是在刹那间了了分明。有关这方面功德显现在其它经典中有广述。

  经中讲:三千大千世界天与人二趣之众生极其稀少,远不及一位外道离欲仙人修习五通,以神通观察马车一个车轮范围内的众生为甚多;离欲仙人于三千大千世界所见众生极其稀少,远不及声闻罗汉以天眼观察车轮范围内的众生为甚多;声闻罗汉于三千大千世界所见众生极其稀少,远不及独觉罗汉以天眼观察车轮范围内的众生为甚多;独觉罗汉于三千大千世界所见的众生极其稀少,远不及菩萨以天眼观察车轮范围内的众生为甚多;菩萨于三千大千世界所见众生极其稀少,远不及佛陀以天眼观察车轮范围内的众生更加无量无边……十方世界所有有情所生一切心与心所之心念,诸大菩萨,于恒河沙数劫筹量计算,甚为不易。于三世一切时空所有有情,所生一切心与心所之心念,佛于刹那任运了知,无一错谬。

  在经典中说:三世诸佛皆从大悲心中生,亦是大悲自性。佛陀慈悲之力,相应于众生数量与根机而无量无边。佛于因地修行之时,皆是由利他悲心圆满一切圆满、成熟、清净等资粮。依此圆熟净资粮,现前空性大悲双运无学智慧。佛陀大慈之力,无有界量,无能衡量,遍满一切时空。经中云:大王,释迦沙门圆满具备大慈之力,于所有有情本然不生刹那嗔心。此之大慈无欲无障,恒时保有,任运而存,充溢遍满一切世间,随顺所有有情之心。教典中云:一切时空刹土中,佛陀大慈遍世间,所有有情诸心识,皆遍了知具大慈。无上能仁之大慈,无有不遍于世间,根机意趣亦周遍,由此全知无过失。宛若欲使浊水清,澄清宝珠置其中,如是如来清净意,令使凡夫烦恼净。《广大游舞经》中云:菩提树下金刚座,猛力魔军魔眷众,大慈之力予调伏,获证菩提寂灭果。

  因此,要了知佛皆依大慈悲之力成办圆满善逝之道果。佛陀一毛孔范围,皆能无余无误无碍显现十方三世所摄所有轮回涅槃之法。将无边虚空器情世间,全然放入一粒微尘之中,此一微尘无曾变大,世间亦无从变小。于一刹那,三世一切所知诸法,皆能逐一游舞示现。

  《观察如来身语边际经》(系持力菩萨与目犍连尊者观察佛身语功德方面之经典)中云:假如有一八千由旬的湖泊,水溢荡漾,湖面遍满盛开的莲花。有一辆‘赛风马‘拉的马车,马蹄和车轮飞离水面,亦不碰沾莲花枝叶花瓣……在湖面之上,马车疾驰如电。正当马车刚到对岸尚未返回之际,湖中心飞出一条毒蛇,它以神力,速绕马车八圈……在毒蛇旋绕马车一周的短暂世间里,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向众生可同时宣讲八种法门;阿难尊者宣讲一句佛法的时间里,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可以同时宣讲八种法门;目犍连尊者宣讲一句佛法的时间里,智慧第一的舍利子尊者可以同时宣讲八种法门;舍利子尊者宣讲一句佛法的时间里,独觉罗汉可以宣说无量法门;独觉罗汉宣讲一句佛法的时间里,菩萨可以宣说不可思议法门;菩萨宣讲一句佛法的时间里,目犍连尊者依神通力可以飞越八万世界;目犍连尊者飞越一个世界的时间里,从因地初发菩提心,直至成佛利乐有情成办广大事业,最终入于无余涅槃的整个过程,佛陀皆可圆满示现。

  总体而言,佛陀现前了达一切时空的所知法,自性本空。虚空与手掌同等,一刹那与一大劫同等。于法界已净除垢障的善逝如来,本然即是无从区分轮回与涅槃的智慧金刚之身。佛陀超越微尘与刹那之法。虽然胜义无言,但于名言显现,已然根除一切过患,圆满一切功德。智悲力三者无量无边。于常、坚、寂、固之自性中无有迁变。佛陀身语意显现无尽,皆以所知法数量而为界量。即使以分别心如何分析揣测,也难达边际。犹如用庹衡量虚空。因此,佛力功德广大无边,应该详予了知。

  一切诸佛无量幻化,皆是一佛体性,远离异体之法。《华严经·佛不思议法品》中说:一切诸佛同一法身,境界无量身。一佛周遍一切时空,调化游舞种种示现,远离一体之法——此即是不可思议智慧之身。《华严经·如来十身相海品》中云:一切如来智慧法身,诸色相海充满法界。所以,佛地涵摄一切法,皆是现空一味智慧自体。即使佛身一根毛孔和所发一光之功德,亦能充斥整个虚空界,众多如来金口宣演其功德,亦难说于边际。由此,于佛陀无尽之力,应当生起定解。

  己二、(概述)分二:庚一、堪任有情导师;庚二、现导师事业之相。

  庚一分二:辛一、略说;辛二、广述。

  辛一、略说

  诸有情师,

  一切时空,佛陀于无偏所有有情,开显利乐之道,成办度化事业。经中云:无明黝暗常障覆,有情常堕轮回中,如狱中囚见此景,佛陀油然大悲生。如是佛陀以大慈悲之心恒时于众生开显解脱之道。六趣有情,虽有差别,然佛陀平等摄受。佛于恶趣众生放光现身,令起净信,导以善趣。佛为暂时无缘有情,调伏其心,以世间善法引入人天善道。对具善根之有情,视其种姓,安置于声闻、缘觉和菩萨三乘而得解脱。正因为佛于一切有情平等饶益,则称其为诸有情师。

  辛二、广述

  诸菩萨父,众圣者王,往涅槃城者之商主。

  志求无上菩提,不可逆转——诸众菩萨,续佛慧命,持守法藏,法得自在,护持所化众生,堪获如来不可思议智慧,犹如转轮王太子本具帝王之相,则称其为佛子。佛陀是法王,于有情相续先播下大乘菩提之种,次培育成熟断证功德,最后于十地位赐灌法王顶——授记付以佛位,故称出有坏如来是诸菩萨父。

  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来向、不来果、罗?**颉⒙藓汗?驮稻豕?取??讶换裰ぶ钍ス?闹诙嗍フ撸?倘缰谛牵?鹜佑倘缰谛侵兄?ㄔ拢?环钗??酢V诙嗍フ咭蛭茨芎傻H缋醇乙担?∷评杳窬熘凇??献?崂?雍湍筷??却蟀⒙藓海?诜鹚?蒲ТΓ?⑾敢嗖辉?シ浮D?缮崦??霾簧峤洹K?蔷?勒辗ㄍ醴鹜又?萄裕?沤庑兄ぃ?竦酶髯灾ち抗?弧??蚨?扑谭鹜游?谑フ咄酢?br/>佛亲自或以事业的方式,将有情依于各自种姓,安置在各道所依之身——以作将来修行正道之基础,或引导趣入正轨、纳入菩提之道,最终令趣三种菩提安乐涅槃城。在渡过轮回痛苦大海的航行中,谋求共同利益的商主,率领三乘商队,趣入安乐的宝洲。出有坏佛陀就是带领众生进入解脱涅槃城的商主,此即称其为往涅槃城者之商主。

  庚二、(现导师事业之相)分三:辛一、显佛意业;辛二、显佛语业;辛三、显佛身业。

  辛一、显佛意业

  妙智无量,辩才难思。

  妙智无量一句,申明佛陀调化利益众生的方便主要是以十力妙智显现。佛陀度化有情,宣讲佛法,具备四无碍智——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词无碍智、辩才无碍智;从智慧体性不同方面而分有五智功德——法界体性智、大圆境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佛陀具备业异熟智力,又称三世业报智力,佛能如实了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处。观待所缘境,有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如来妙智无量,于一切所知,如观掌中菴摩罗果。若将一切佛智归纳,则皆摄于自然智慧本性中。此一智慧,与时空所摄一切所知法界量等齐无边。依靠比喻、筹量、推理等方式,无论何时亦无法测其边际——此即妙智无量。

  如是获得不可思议智慧,佛陀示现文句无量辩才无碍,有情无量分析疑义无碍两方面辩才功德。佛于无量劫,自一词一义,宣演开示,滔滔不绝,亦难言尽——此即辩才难思。经中云:诸趣有情语言异,一时纷纭祈问佛,刹那了知诸心声,法语一句随类解。佛依四无畏,于大众中作狮子吼,宣示无量法门。

  辛二、显佛语业

  语言清净,音声和美。

  语言清净一句,申明佛陀语业远离一切过失——远离虚诳不实语业过失、远离令闻者毛骨悚然等言说过失、远离声音不美等音韵过失。佛陀语业,从文句与意义而言,无有任何过失。佛说法之声,圆润和雅,柔逸委婉,支分功德犹若大海。此即音声和美。

  佛语调化,令众生相续暂生喜悦,最终赐予究竟利乐。《宝性论》中云:略言于此之世间,天人王侯乐之因,全然遍于此世间,皆赖佛语而显现。《华严经》中云:又放光明名妙音,此光开悟诸菩萨,能令三界所有声,闻者皆是如来音……普使世间闻佛音,是故得成此光明。《一百五十颂》中云:观尊面可爱,从彼闻此等,极和美言音,如月注甘露。尊语能静息,贪尘如雨云,拔除嗔毒蛇,等同妙翅鸟。摧坏极无知,翳障如日光,由摧我慢山,故亦等金刚。见义故无欺,无过故随顺,善缀故易解,尊语具善说。且初闻尊语,能夺闻者意,次若正思维,亦除诸贪痴。庆慰诸匮乏,亦放逸者归,令乐者厌离,尊语相称转。能生智者喜,能增中者慧,能摧下者翳,此语利众生。

  辛三、显佛身业

  观身无厌,身无与等。

  观身无厌一句,申明佛陀一一身分殊妙端严,能悦众心,仰瞻无厌。如赞云?**嘧?献鹕恚?饷钛鄹事叮?缥拊魄锟眨?孕蔷圩?稀D苋示呓鹕??ㄒ露搜细玻?韧?鹕蕉ィ??荚戚尤啤W疴镂扪鲜危?媛旨?饴??朐坡?侣郑?嗄?芗按恕W鹂诿盍?ǎ?肓?湛?牛?浼?闪???比缧?髯?W鹈婢呓鹕??喟壮荻搜希?缇磺镌鹿猓?杖虢鹕较丁S?┳鹩沂郑??窒嗍馐危?梢允职参浚??浪?廊恕D苋视涡惺保??闳缑盍??』?说厣希???文苎稀V谏??穑?坎凰?巍M鹑舸游丛???尤欢?郑?断参薇取V谏?鍪臃鹕恚?壅白鹧眨?奈扪嶙恪?br/>身无与等一句,申明佛身尊胜无比之功德。佛一毛孔和所发一光,能悦意世间、压伏世间一切圆满者。任何有情无能与其相匹敌。佛陀于一切时空六趣有情,随应化现,以相同身色、身行和语言而为说法。众生一见如来之身,身心剧苦犹如梦醒,无余遣除。此类示现功德事迹,在经典中有叙述。

  丁二、(自利断证圆满相)分二:戊一、断圆满相;戊二、证圆满相。

  戊一分二:己一、佛于轮回无染;己二、自性超越世间。

  己一、佛于轮回无染

  不染诸欲,不染众色,不染无色。

  此三句申明佛陀于三界利益有情,出淤泥而不染之功德。

  佛于欲界,母胎降生,相应世间,游舞示现。佛虽安住欲界,然不起欲界贪欲等烦恼,亦不被欲界有情邪行所污。宛若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此即不染诸欲。虽然佛陀于色界,现前安住四种禅定,但佛智不味著禅定之乐,不爱著四禅定生处与四禅功德——此即不染众色。

  佛陀现前无色界禅定,而不味著无色界禅定之乐。因无色界有情无有身业和语业,因此佛不住于无色界——此即不染无色。

  己二、(自性超越世间)分二:庚一、超越痛苦之果;庚二、超越集谛之因。

  庚一分二:辛一、略说;辛二;广述。

  辛一、略说

  解脱众苦。

  佛陀已然根除爱染之种,消除一切痛苦,此即解脱众苦。

  辛二、广述

  善脱诸蕴,不成诸界,防护诸处。

  三界一切有漏法皆为苦性。痛苦的基源,就是五蕴,十八界、十二处。《入中论》中云:蕴自相谓苦,界性如毒蛇,佛说十二处,是众苦生门。由此解脱之相,即为善脱诸蕴——佛陀断尽一切依靠有漏法所生的苦法——五蕴之法。

  十八界是各自执持相应所缘之种。也就是说,众生依六根产生六识,于六境分别而起爱执。佛远离一切生灭戏论,则称其为不成诸界。有情依外之六处——色声香味触法为所缘,依内之六处——眼耳鼻舌身意为助缘,生起六识,此即是处。佛以寂灭戏论的本然自性,于诸处起迁无动,不随杂染,则称其为防护诸处。

  未能防护诸处的众生,眼见色法对悦意者则感生欢喜,滋生贪染之心;对不悦意者则感生痛苦,滋生嗔恨之火;对悦意非悦意者感生舍受,滋生愚痴之心。总之,虽然外现五蕴、十八界、十二处众多之相,但是,佛陀已然超越所有蕴、界、处等相,是一切智慧之身。因此,不净五蕴等自性何时亦无有。

  庚二、超越集谛之因

  永断诸结,脱离热恼,解脱爱染,越众瀑流。

  前二句是从作用二言,后二句是从体相而言。

  烦恼是结缚之相,结即是烦恼。三界轮回所缠缚的烦恼结,愈系愈紧。佛陀用无我之智慧宝剑,力断诸结,此即是永断诸结、解脱爱染。感受热恼,产生痛苦,被愚痴和无明等烦恼所牵引,毫无自主,趣入轮回,犹如瀑流,一泻千里——佛陀于此脱离热恼、越众瀑流。此四句所示烦恼前后关系以后句为因,前句为果:以爱染——烦恼之生门打系未遇外境的烦恼结;被愚痴瀑流——烦恼之起门所冲漂,生起已遇外境的热恼。简而言之,以爱染打结,身心被缚;被愚痴瀑流所漂溺而成热恼——佛陀于此两层因果中获得解脱自在。

  戊二、(证圆满)分三:己一、体相;己二、功德;己三、作用。

  己一分二:庚一、广大方面;庚二、甚深方面。

  庚一、广大方面

  妙智圆满;

  二十一聚无漏法(即三十七菩提分法、四无量心、八解脱、九次第定、十遍处、八胜处、无诤、愿智、六神通、四无碍解、一切种清净、十自在、十力、四无畏、三不护、三念住、不忘失不越时、永害随眠永断二障、大悲心、十八不共法、一切种智)所摄一切智慧,佛无余具备,此即妙智圆满。

  庚二、甚深方面

  住去、来、今诸佛世尊所有妙智;

  佛陀与三世一切善逝如来,密意非一非异,法界智慧无二,具大平等性,于自然智慧之中安住——此即是住去、来、今诸佛世尊所有妙智。

  己二、功德

  不住涅槃,住真实际。

  佛陀了证轮回涅槃无二平等,与大悲心无离无***,也就是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因此,佛不住小乘寂灭涅槃,则称其为不住涅槃。

  佛不安住在小乘执于涅槃方面,于一切时空涵摄的所有世界,恒时常住——此即成为利乐有情之因。然而,佛之自性,于三世平等法界或真实际刹那不动,则称其为住真实际。

  己三、作用

  安住遍现一切有情之地。

  佛陀不住于轮回和涅槃。轮涅平等之智就是了义出有坏如来的智慧身或金刚身。若从不同方面区分,则有二身、三身和四身等诸般分类。而于世间与出世间一切刹土,成为无尽利乐之因。于此安住,坚不可摧,恒常周遍,任运自在,此即是善逝如来之相。佛陀遍观从普通有情直至十地金刚喻定之间的大菩萨有情,无余而现,则称其为安住遍现一切有情之地。

  丙三、摄义

  是为如来正智殊胜功德。

  如来功德无量,难以言表。出有坏如来具足无欺真实智慧殊胜功德。

  若用世俗名言量去衡量,如是佛陀不可思议智慧身,一切时空中,是永恒坚固不可毁坏的金刚之性,是任运利乐无尽的宝藏。若用胜义量去衡量,佛陀不可思议智慧身,远离常与无常一切戏论。正因为真实义中超越一切戏论,善逝密义周遍永恒,任运难思。此即是为如来正智殊胜功德。《宝性论》中云:无为任运成,非他缘能证,智慧势和具,二利具足佛。此中道理以事势理成立,否则无法成立。在以事势理论观察佛陀无量功德之后,欲想生起信心,可详见于具德龙树所著《中观根本颂》。

  佛陀了达一切所知法,自性本空。无量时间与无边空间,自性不成,能于一刹那和一微尘之中无余容纳。一切时空所有相法,显现无时平等。远离四边智慧之身与一切诸佛大等无二——此即了义皈依。

  以此加持力,自现中佛陀三身事业何时亦无间断。对此功德定要了知,并于相续生起坚固信心。《中观根本颂》中云:如来过戏论,而人生戏论,戏论破慧眼,是皆不见佛。如来所有性,即是世间性,如来无有性,世间亦无性。若能如实了知此义,则是真正随念法身佛——是一切随念之王。

  向佛陀作一次祈祷、一次礼拜,供养一朵鲜花,或以恭敬心念诵一句圣号,或以迷乱心偶然瞥见墙上所画佛像……此等皆已深植善根,于未来际恒无有尽。《妙法莲华经》中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经中云:若以一华,散虚空中,供十方佛,乃至毕苦,其福无尽。《贤愚经》中说,在舍卫国,有一豪富长者,生了一位相貌端严的男孩。出生之际,天雨众华,积满整个府宅。遂为男孩取名叫华天。后来,他出家修行,得证阿罗汉果位。阿难尊者祈问佛陀:华天比丘有何福德,而得如是瑞兆圣果?佛告诉阿难道:过去在毗婆尸佛利益有情时,有一位贫穷之人,偶然碰到许多出家人。他心生欢喜,跑向草地泽边,采集簇簇野花绿草,回来后向大众僧伽空中抛献……这位贫穷之人,就是现在的华天比丘。阿难,若以鲜花芳草供养三宝,其人于九十一劫,身体端正,意有所需,如念而至。

  佛陀三世平等之智,究竟圆满,不离无欺。犹如勾招法咒力猛厉,或遭蛇咬七步而亡,或上钩之鱼随手牵来……此皆喻示佛陀永恒无变智慧,任运自在,功德圆满无迁。永明延寿禅师云:或称扬佛德,赞叹大乘,胜极无边,殊因最大。赞一偈,有超劫成佛之功。颂一言,获舌相妙音之报。

  上述所说,并非黄叶止啼,方便权说。对于无欺因果本性,若通过正理引生定解,则能远离踌躇与疑惑,巩固并坚定信念。如是面对功德圆满的如来,当景仰以羡,昼夜六时殷勤忆念观想……《大智度论》中云:如来成道时,有十种微笑而观世间,有小因大果,小缘大报。如来佛道,赞一一偈,一称南无佛,烧一捻香,必得作佛。何况闻知诸法实相,不生不灭,不不生,不不灭。而行因缘,业亦不失,以是故笑……

  佛陀圣号,是无量福德无尽的源泉。若有耳闻,偶发信心,实为稀有。从法性、缘起、愿力、三摩地和不可思议善根力中,凝聚出现佛之圣号,是一切利乐的根本基源。人世间能满所愿的如意宝、如意树、妙宝和甘露等,诚为难得,而听闻或诵念佛陀圣号更为稀有难得。那些如意宝等珍宝无法开显解脱之道,然而依靠佛之圣号能决定引入并成办菩提之果。在如来圣号不可思议的加持下,圣号能赐予圆满安乐——这充分显示了诸法谛实力、缘起不可思议之力真实不虚。

  仔细观察分析,就会发现,如意宝等稀世珍宝都是微尘聚***之法。并且,修习咒术有所成就之人,口中持咒不断,虽然不见自体,但与祈祷如意宝一样,都能圆满所愿。同理,依自性本空之力,缘起无欺而现——若能对此生起信解理念,并予修习,则定会获得利益。经中云:每日若于有情众,恒河沙数大劫内,天衣饮食作布施,此皆施予一居士,较彼无量功德生。以此类推供凡僧,预流一来与不来,罗汉缘觉次第供。十方尘数缘觉众,每日虔敬作供养,恒河沙数大劫内,天衣饮食皆奉施,若人闻佛之圣号,或能描绘佛圣像,或见泥塑之佛像,较供彼等更殊胜。见佛身像诚***掌,虔心称颂一句赞,或作供奉何必言。何人持诵佛圣号,具信恭敬不弃舍,而于十刹遍珠宝,每日供养诸佛尊,恒河沙数大劫内,此之善根岂能比。若能唯持佛圣号,今生后世堪获得,无量利益佛曾宣。佛陀如此赞叹法,念诵修习何须言……此般名号功德,广见于经典中。

  乙二、(随念法宝之功德)分二:丙一、略说;丙二、广述。

  丙一、略说

  正法者,谓:善说梵行。初善、中善、后善。义妙、文巧。纯一、圆满、清净、鲜白。

  法,梵语为达摩。是能持或住持之义。从不同方面理解,在世亲菩萨所著《论义正理释》中有法者所知道……等十种分类。例如,所知之法,能持自体;十善法之道,能持众善,不堕恶趣;远离轮回涅槃二边,能持无二本性等……

  正法者,谓:即是全部所知法中之圣法。正或圣,申示法中尊胜,极其稀有。法是因之道谛、果之灭谛。与之相应之教法,总体而言就是教理与证法,此则称其为正法。

  善说梵行一句,申明佛陀说法方面功德。佛陀依于断证圆满之理,以文词句义无谬演示正理,令所化众生依言解义,离妄证真,此即称为善说。《瑜伽师地论》中称颂佛说法:一、文句圆满;二、于圆满义句中能善现等觉义,称为善说。梵行是指佛所说正法,有情闻而修习,能引生戒定慧,断尽烦恼,是趣入无上涅槃的殊胜行径。

  如是正法,初次听闻,遂生信心,此即初善;中以思慧,循经解义,确信解脱安乐之道,法喜充满,此即中善;最后,于修行中产生真实智慧,彻底远离轮回,此即后善。或者,以戒、定、慧三学,次第匹配初善、中善、后善,亦有此类解释方法。无著菩萨所著的《大乘庄严经论》中云:此法随时善生信喜觉因者。随时善为初中后善。如其次第,闻思修时为信因故,为喜因故,为觉因故。为觉因者,定心观察此法道理得如实智故。义正及语巧能开四梵行者,义正谓善义及妙义,与世谛第一义谛相应故。语巧谓易受及易解由文显义现故。由此故能开示四种梵行。

  所谓义妙,即是无误如实宣说世俗谛与胜义谛之理,引发利益与安乐。佛所宣说正法,并非如同外道有关论述牛胃即鸦嘴的论典,毫无意义;亦并非如同论说树叶知多少、腹虫知多少的论典,无甚意义。而是于所宣义理,圆满无倒,能令听闻阅览之人惑断智生,获得利益与安乐。此则称其为义妙。

  佛之教法,词汇言句并非异语他言,说法方式并非不适时宜。那些外道论典,故弄玄虚,晦涩难懂……佛陀垂法示人,并非如此。佛以大悲心,于所化有情,随类适机,相应讲法。佛陀法语,言句易解、示义鲜明、语畅易记,此即是文巧。

  佛宣演无常、苦、空、无我之法,与外道不相混杂,迥然不同。宛若狮吼独音,百兽无声。其功德纯正无染,此即纯一。世亲菩萨的《论义正理释》中云:改造烦恼诸怨敌,救度恶趣世间者,具备改造救护德,此等论典外道无。

  佛所宣法,非仅对治如贪心单一方面的烦恼,或只医治一病消除一种痛苦——这些都是支分方便,而是断尽三界所有烦恼的对治法。此即称其为圆满。《宝性论》中云:何者与具义相关,遣除三界诸烦恼,宣示寂灭之功德,此皆佛说非他云。

  清净一句,是从法界本然清净而言的。法界自性,是本来清净之性,无有垢染。而且,观待于能境智慧,亦相应法界,远离颠倒戏论。鲜白一句,是从遣除垢障方面而言的。法界自性本来清净,若于此未知未证,则会忽然出现所有垢障习气。如果以本性无误衡量的正道加以清理,实相本性就会如实现前,远离垢染,此则称其为鲜白。

  从体相方面而言,佛所宣法,具备梵行四德。梵属于涅槃范畴,行从属于道。所以,纯一、圆满、清净、鲜白就是梵行四德。《大乘庄严经论》中云:四梵行者,一者独、二者满、三者清、四者白。不共他相应者,是独义,由此行不共外道同行故。具断三界惑者是满义,由此行具断三界烦恼故。自性者是清义,由此行是无漏自性净故。无垢者是白义,由此行在漏尽身种类得无垢净故。以说法义成就。

  如是三善、二妙、梵行四德,在《大乘庄严经论》中说:此法随时善,生信喜觉因,义正及语巧,能开四梵行。不共他相应,具断三界惑,自性及无垢,是行为四种。

  丙二、(广述)分二:丁一、所取殊胜;丁二、究竟依托。

  丁一分二:戊一、略说;戊二、广述。

  戊一、略说

  佛、薄伽梵,善说法律。

  以无垢智现见一切所知,佛、薄伽梵是量士夫。佛陀所宣正法,远离所有过失,圆满一切功德——即称其为善说法律。外道宗派,痴心所覆,其理论观点自相矛盾,并于有情损害无益,因此,外道学说并非善说。

  戊二、(广述)分二:己一、远离过失;己二、具备功德。

  己一、远离过失

  正得,无病,时无间断。

  善说法律即是正得或真实见。于诸法实相,无误而见。仿若明眼之人现见色法。佛将此义如实宣说。依靠正法,所化有情能无颠倒,趣入圣道,真正现见实相本义,证得圣果,达于涅槃,

  所谓无病,病是烦恼名称之一。佛说正法,能将烦恼习气彻底断除——于无漏法自性中,本然不存漏法与烦恼诸病。犹如杲日,本无黑暗。那些世间论述一般技能方面的论典,其所有理论观点都与轮回漏法毫无矛盾,并与之相应产生。然而,佛之正法超越外道理论,无与伦比。

  有人会以为,佛法既已远离诸患,具备功德,若依靠它,是否会出现其功德有时不能救度有情的机会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世间上的如意宝、妙瓶等稀有珍宝,带给人的仅是暂时的利益。而佛法并非如此。因为,于所断的烦恼和随眠,已然彻底断除,不复更生——于圣道果所获功德恒时无损,此即称其为时无间断或恒无有尽。

  己二、具备功德

  极善安立,见者不空,智者各别内证。

  佛之正法,其目的就是把苦与集涵摄的所断全部断除,而将无漏安乐之极善,安立于有情相续之中。除此佛法之外,于所知法范围中,能极善安立解脱安乐的能力,别无所见。如何极善安立呢?应当通过闻思修行,趣入并安立,逐渐将有情从三界轮回中,提升到无漏法界,获证菩提之果。也就是说,将具有三乘菩提种姓的众生,使其获得各自菩提涅槃之果;将暂时无种姓有情善加引导,使其获得人天安乐……

  随念圣三宝经注疏(三)

  从无始以来,有情漂泊在茫茫无际的轮回苦海中——现在若尚未值遇佛法,不能修行,则仍会饱受无边痛苦的折磨。犹如落陷深渊,毫无自在。若已然值遇正法,则恰如茫茫海面,碰到航船——通过依止善知识,就会从轮回的海洋中,获得解脱,永无逆转。《大乘起信论》中云:又诸佛法,有因有缘,因缘具足,乃得成办。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无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烧木,无有是处。众生亦尔,虽有正因,熏习之力,若不遇诸佛菩萨,善知识等,以之为缘,能自断烦恼,入涅槃者,则无是处。于一切所知范围内,一经遇见或一经晓知正法,定会获得利益。而且,在所有利益中,最为殊胜。此即称其为见者不空或见者有益。要知道,轮回本身就是痛苦的自性,其对治法唯有佛之正法。依靠佛法去修习,最初即能使烦恼减薄,自然而然生起胜解信——犹若昏愦之人忽然心明眼亮,不禁自我感慨道:真是太稀奇了!佛之正法真是正确无比!……内心深处油然生起坚固定解。

  然而,那些迷痴愚钝之人,眼见正法,却如身到宝洲,空手而返;或是熟视无睹,擦肩而过;或是不闻不问,懵懂无知;或是玩味文句,不察本义;或是说食数宝,体不躬行……如此等等,人生枉然而过。《宝积经》中云:佛言,若不修行得菩提者,音声言说亦应证得无上菩提。作如是言:‘我当作佛,我当作佛。‘以此语故,无边众生,应成正觉。故知行在言前,道非心外。又经云,佛言,学我法者,惟证乃知。

  佛之正法深广无边,非凡无比。如日中天,众萤坠伏——岂是凡夫心识所缘之境?而是现见本然实相的圣者们,依各自所证的智慧,自觉自明了证二无我之理。此即是智者各别内证。但是,于正法真正圆满成就的惟然佛陀一人,所宣正法,究竟圆满……如上而言,在一切所知法范围内,能够称得上真实所取,利益无边的只有佛之正法。

  丁二(究竟依托)分二:戊一、略说;戊二、广说。

  戊一、略说

  法律善显。

  有人对于佛法不禁会有这样的疑问:佛法虽然深邃广大,但有的观点讲五蕴等法实有,有的观点说无有,有的有无皆谈,有的有无皆无……真是众说不一,令学人困惑不解,心中难免滋生佛法是否是真实可靠的皈依处?……

  量士夫——出有坏如来,擅能洞察了知有情根器与意乐。犹如初获如意宝,先经粗糙之布打磨,再经细柔之布揉擦,后由清水洗拭——佛宣说二谛法门,是从不同层次示以浅、深、甚深和究竟之法门的。圣天菩萨云:诸初业有情,转趣于胜义,正等觉说此,方便如梯级。《中观四百论》中云?**日谥狗歉#?屑淦瞥?遥?蠖弦磺屑??糁??魄伞7鹜诱攵杂星楦髯愿????邮艹潭龋?闳龈事斗ㄓ辍??阅芟?鹚??星槿饶眨?钪谏?竦媚?罄?郑?詈蠡裰ぞ烤刮奚掀刑嶂??3跹е?耍?聘?∪酰?娑苑鸱ǜ髯诠鄣悖?恢?谥迹?缱乖评镂砝铩R??溃?髯诠鄣悖?菜朴斜穑?翟蛞馊ね?椤R簿褪撬担?诰烤挂庖迳希?抻斜鹨欤?ゲ幌辔ィ?廖薏皇抵?Α??用?远?裕?愿髯诩?庾钪斩蓟崛と胛奚掀刑幔?裼凶韵嗝?苤?Γ俊??缋窗送蛩那Х?牛?允撬胬嗥趸??荆?虼耍?虺破湮??缮葡浴?

  戊二、广说

  决定出离,趣大菩提。无有违逆,成就和顺;具足依止,断流转道。

  有人提出:一切正法,从直接与间接之径,都能趣入唯一究竟胜义实相——对此,又作何理解呢?

  对于轮回中,从粗大烦恼直到无明习气之间——一切所断,都要依靠具有出离性的种种方便,加以断除。于此,当从断圆满角度理解——决定出离。佛陀权巧方便,暂设三乘。达于无上菩提之果,虽然有间接与直接途径之分,但皆殊途同归。《法界赞论》中云:法界无别故,主要乘无分,宣说三乘者,引众生入佛。

  并且,在彻底灭尽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同时,证圆满——无上菩提之果顿然获得,因而称其为趣大菩提。《妙法莲华经》中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又云:我即自思维,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堕于三恶道。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由此确然而知,已然断除一切所断,已然证悟一切所证,趣大菩提,唯然安立佛之一乘。

  所有正法宣明之义,互相之间并非舍一取一,而是全然无违,宗趣一致——皆成为圆满正道上的助缘。正因为众生根机千差万别,佛所宣法,才浩瀚无边,应机而现。然而八万四千法门,均为一趣,无有违缘。不仅如此,而且上乘功德自然涵括下乘功德。佛所说法,层面分明,义理和顺,同一意趣——此即称其为成就和顺。

  假若佛法各宗真是见解迥异,意趣有别,取一舍一——那必定不是究竟依靠之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佛法小乘与大乘,皆是针对所化根机,权巧而设,是相应之法。因此,佛法的确是究竟的皈依之处。

  若未通达上述关要,反而认为小乘之法极为低劣——产生如是观点之人,必然于三世诸佛甚深广大法流未能晓畅明了,从而舍弃正法,造下深重罪业。《大乘集菩萨学论》中说:复次初行菩萨,发如是言,汝不能修习六波罗蜜行,亦复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汝应速发声闻辟支佛心,汝可速得出离生死……是名初行菩萨第二根本罪。复次初行菩萨,作如是言,汝何坚持守护波罗提木叉及律仪戒,应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读诵大乘经典,则身语意所集烦恼,不善业报悉得清净。乃至如前所说,是名初行菩萨第三根本罪。

  《遍摄一切研磨经》中云:曼殊室利,毁谤正法,业障细微。曼殊室利,若于如来所说圣语,于其一类起善妙想,于其一类起恶劣想,是为谤法。若谤法者,由谤法故,是谤如来,是谤僧伽。若作是言,此是为诸菩萨宣说,此是为诸声闻宣说,是为谤法。若作是言,此是为诸独觉宣说,是为谤法。若作是言,此者非诸菩萨所学,是为谤法。谤法之罪,其罪极重。《宝性论》中云:何人若嗔法,彼岂能解脱?《三摩地王经》中云:若毁谤契经,较毁此瞻部洲中一切塔,罪业极尤重;若毁谤契经,较杀殑伽沙数阿罗汉,罪业极尤重。如果有的法门于自己不相适应,也千万不要妄加点评褒贬,要保持缄默,平等对待,则无有罪过。佛曾说:住于中间者,舍法我未说。《经观庄严论》中云:意之罪过自性恶,于色亦不应生嗔,况于生疑之佛法,是故等住无罪过。

  大凡有漏法,无论依靠何者,都终究会迁变而灭。即使获得转轮王和梵天天主等之胜位,也不是真实可靠的依托处。并非自心对胜位不存希望与执著,而是此胜位本身一直都在潜移默化地改变。就佛法本身而言,在一切时空范围之内,皆是永恒无迁的究竟依托处。此即具足依止。换而言之,正法是所依靠处,能依者——诸有情依于正法,何时亦无迁变,具足永恒依止功德。

  有人不禁会想:虽然佛法是无欺真实的依托处,但是否也如同世间创立伟业和美妙享受等一样,要外在事物不断地更换,不断地追逐,才能享受到美妙的乐趣呢?

  佛法并非如此。要知道,依靠佛法,最终会获得究竟圆满无上菩提之果。待至究竟圆满,就不再需要辛勤劳作不断追求,而是已然断德圆满,于无学道勿需学修——不必修此再学彼、自一果位再转换至另一果位。此则称其为断流转道。世亲菩萨在《释明论》中云:无上即断流转道,趣于究竟即是流,至此尽除则为断。在某些注疏中说,断尽心与心所的流转,方称为断流转道;还有的解释为,断除一切轮回之流转……虽然各家疏解纷纭,但都是一方之言。全知麦彭仁波切说:在此,依于甚深之义,对这二句本义作出圆满解释的,独此一家,别无相同。

  在一切所知法范围内,不仅要知晓真实可靠的依托处唯有佛法,而且,过去、现在、未来的所有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以及一切有情幸福安乐的殊胜善道——都是在佛法光明的普照下,勃然兴起……在产生殊胜定解之后,油然发起住持与护持正法心愿——佛经中说,此之大愿全然涵摄一切佛陀菩萨所发诸愿。

  所以,在随念法宝功德后,应当清醒地认知:只有值遇正法,,才会心生欢喜。当尽己所能,闻思修行受持佛法。弥勒菩萨于《辨中边论》中云:此助伴应知,即十种法行,谓书写供养,施供听披读,受持正开演,讽诵及思修,行十法行者,获福聚无量。依十法行去行持,则此人身成为有益人身,不会空耗。如是若于佛法一偈,或背诵、或讲说、或思维,其功德无量无边。此皆广见于佛经中。

  末法时期,人心痴暗,邪说横行。呼唤僧才法匠擎举法灯,照破茫茫长夜,燃亮众生心灯……此一席话,是对年轻的僧尼们而说。经中云:假使顶戴经尘劫,身为床座遍三千,若不传法度众生,决定无能报佛恩。为了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只有面对现实,敢于荷担如来家业,闻思修行,自利利他,才不枉出家之行。

  有人向永明延寿大师请教说,为何天台宗允许凡夫说法?大师引用教证回答道:《般若经》中讲,‘自修行般若之福,不如广为人天,巧说比喻,令人易解般若,其福最胜!‘而且在另一部经中说,‘其人戒定虽羸劣,善能说法利多人,若有供养是人者,则为供养十方佛。‘这不是很好的教证吗?永明延寿大师的开示不能不让人深思!

  古德云: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佛经中记载说,曾有兄弟二人出家,一人专门修慧而不修福,后虽证罗汉,却没有人供养。另一人专门修福而不修慧,后转世为皇宫中畜养的白象,满身挂着璎珞……这则故事耐人寻味。

  成就解脱之路,不外福慧双修。侧重何方,都有失偏颇。通过自利利他这一完美的组***,不仅于自之解脱积聚资粮,而且亦能有益众生趣入正法。《大方广总持经》中云:佛言,善男子,佛灭度后,若有法师,善随乐欲为人说法,能令菩萨学大乘者,及诸大众有发一毛欢喜之心,乃至暂下一滴泪者,当知皆是佛之神力。但见解不谬,冥契佛心。虽为他人,亦乃化功归己,既能助道,又报佛恩。

  为人说法,不仅自利——增上智慧,而且利他——积聚福德。若能以清净发心,不慕名闻不求利养,如理如法地依于佛法,明理契义,阐幽示微,为了有情,悦意讲法——此诚为末法时期自利利他的典范。《劝发增上意乐经》中云:慈氏,无染法施,谓不希欲利养恭敬而施法施。此二十种是其胜利。何等二十?谓成就念,成就胜慧,成就觉慧,成就坚固,成就智慧,随顺证达出世间慧,贪欲微劣,嗔恚微劣,愚痴微劣,魔罗于彼不能得便,诸佛世尊而为护念,诸非人等于彼守护,诸天于彼助发威德,诸怨敌等不能得便,其诸亲爱终不破离,言教威重,其人当得无所怖畏,得多喜悦,智者称赞,其行法施是所堪念。在《未曾有经》中说:说法有二大因缘,一者开化天人福无量故,二者为报施食恩故。岂得不说?又财施如灯,但明小室。法施若日,远照天下。

  有人虽然心里赞叹随喜弘扬佛法,但都是称颂他人之语。一涉及到自己,往往喜言闭关,逃避社会,遁迹山间。莲池大师开示说:有修习***的人,独居一室。稍有人声便以为受到干扰。人声是可以禁止的,但如果有鸦鹊在庭中叫噪,那怎么办呢?鸦鹊还可驱除赶走,但如果有虎豹在林中号啸,那又当怎么办呢?虎豹犹可使猎人捕捉,然而风号水流,雷轰雨骤,那又要怎么办呢?所以说,愚人除境不除心,智人除心不除境。要想除境而境终不可除。境既不除,心不能静,这样,道就永远学不成了——学佛办道,不自我检讨,志向不坚,而嫌外境不寂静,那实在是谬误之至!

  乔美仁波切在《证悟历程——漫游者道歌》中也对初学之人教诲说:在修法时,听到外面喧哗吵闹,流水哗哗,或者鸡鸣犬吠等嘈杂声音,感到心烦厌恶,心不由自主地被声音所吸引……自己觉得:应该马上离开,到比此地更为寂静的深山旷野去……要知道,如果自心没能驯服调顺,那么影响禅定的因素到处都存在,这就如同香叶树龙王的故事一样,是根本无法躲避的。乔美仁波切是在给弟子明示心性,弟子认知心性之后,才要求其远离人群,掩关而修的。汉地历代禅宗大德亦是在得个消息或得个著脚处(指初识心性)后,遁入深山,与鸟兽为伴,与日月同息,非要得个桶底脱落(指彻悟心性)。否则,誓不罢休……如此看来,汉藏大德在闭关修法问题上,的确是一个鼻孔出气(禅宗术语,指见解相同)!

  当然,后学弟子应当学习前辈高僧大德为了解脱,忘我苦行的修法精神。但是,还要看看自己的资粮具足与否。在禅宗方面,是否已破初关,明眼人予已认可?在大圆满大手印方面,是否已认知心性,上师许可与否?……否则,匆匆然,奔入山林旷野,不久又奔回都市——来来往往,只落得白白辛苦!——这不是佛法所提倡的!《像法决疑经》中云:佛言,若复有人,见他修福,及施贫穷。讥毁而言,‘此邪命人,求觅名利,出家之人,何用布施,但修禅定智慧之业,何用纷动无益之事?‘作是念者,是魔眷属,其人命终堕大地狱,经历受苦。从地狱出,堕恶鬼中。从恶鬼出,于五百身,堕在狗中。从狗出已,五百世中,常生贫贱,受种种苦。何以故,由于前世见他施时,不随喜故。对于初学者,莲花生大师警示说:闭关九年,不如转一次***的功德大。

  初学佛法之人,应当福慧双修,为将来真正掩关——克期取证充分聚集资粮。在福慧双修的修法中,这里所提倡的就是宣讲佛法、弘扬佛法——这是学修佛法之人最适宜的方便途径之一。

  至此,不要落入另一个误区——自己智慧福报浅薄,岂是弘法度生的栋梁之材?要知道,弘扬佛法不一定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只要从点滴做起,去身体力行——对你所见的亲朋好友,念一句佛号、言一句法语、寄一本小册、发一封关心醒示的信函……或者,在你的视野里,凡是所见到的——空中飞的小鸟、地上跑的猫狗鸡鸭、水里游的鱼虾、昔日的仇敌怨家、来往而过的陌生人——你都善心发愿、诵咒回向——这无一不是弘法度生。慢慢地,你的愿菩提心成了行菩提心,随着烦恼心渐渐被菩提心所取代,你的周围已被菩提心涌溢出的博爱所笼罩,祥和与安宁环绕着你。过去的你不见了,你成了一位学修佛法真实的体验者——不仅自利,而且影响了周围,他人与动物都沉浸在你所修佛法的美妙与温馨之中……不久,就会咂咂称奇:这么渺小的我,居然、居然能感染世界?!

  乙三、(随念僧宝之功德)分二:丙一、阐述僧宝功德;丙二、因具功德胜赞无上福田。

  丙一分二:丁一、相续清净;丁二、胜田功德。

  丁一、相续清净

  圣僧者,谓:正行、应理行、质直行、和敬行。

  僧,即僧伽,是千百万魔众不能令其舍弃远离解脱正道之人。圣僧者——即是大乘僧伽圣者补特伽罗。所谓大,即是内道佛乘超越世间,故称其为大。若依所缘境而分,则有七种殊胜功德,即名为大。诸圣僧众,于中安住,确立乘义。

  远离一切过患,自相续守持戒律学处,则称其为正行。通达佛法诸义,自相续安住禅定学处,则称其为应理行。不住常断诸边,自相续安住正见智慧,则称其为质直行。比丘、沙弥,比丘尼、沙弥尼——所有僧众,为利有情,见解戒律皆然相同,共趣解脱,则称其为和敬行。另一种解释是:若略说正行,则是遮止衰败,引入正道。若广说正行,则是应理行、质直行、和敬行。其中,理即解脱。行是趣入无学果位。质直为圣者之道。经中云:质直即是圣者道。这是从有学道角度而说的。所谓和敬,就是所有趣入圣道的僧伽大众,皆无退转,趋入涅槃城。入者——就一般僧人而言,僧众之间入于圣道,宗趣同归,无有不同。或者,正行即是远离舍弃、谬误、曲折、退转——而获得正行、应理行、质直行、和敬行。也就是说远离非正行等四种颠倒,趣入真实无误解脱正道。而在世间,就是相续清净的僧人。《阿含经》中云:我末法中出家人,志求菩提微妙果,于浊苦恶世界中,常在如来清净众。僧中或有求四果,或以证果在僧中,此等八辈诸上人,和***僧中常不断。或有深广学智慧,或有息虑习诸禅,并皆集在僧众中,犹如百川归大海,殊胜妙宝大德僧,长养众生功德种,能予人天胜果者,无过佛法僧宝众。

  谈到相续清净,皆是就僧伽内心隐匿功德而言。末法时期,多有人喜欢观察出家人言行仪表如法与否,或以名声高低判别成就高低。金刚上师法王晋美彭措醒示说:末法时期,人凭名份高低取舍亲近善知识,这是不好的。《赞僧功德经》中云:凡人肉眼难分别,犹如灰覆于火上,或有外现犯戒相,内秘无量诸功德,应当信顺崇重之,贤圣愚凡不可测。或有外现具威仪,或示未能舍其欲,外相人观谓凡夫,不妨内即是其圣。内如四种庵罗果,生熟难分不可别。如来弟子亦如是,有戒无戒亦难辨,是故殷勤劝诸人,不听毁骂僧宝众。若于僧中起邪见,当来定堕三恶道,世尊亲自以梵音,金口弘宣诚不妄。

  丁二、胜田功德

  所应礼敬,所应***掌。清净功德,净诸信施。

  了悟甚深法性,相续清净的僧伽——圣僧,世间无论何人,皆应对其双手***十,表示恭敬。因为,只有仰赖僧伽,才能引导众生,趣入解脱。所以,天人与人都应虔心顶礼——此即是所应礼敬,所应***掌。经中云:大悲世尊礼大众,尊敬和***大德僧,诸佛尚自致殷勤,何况凡夫轻慢众。

  诸圣僧众,以殊胜功德作为相续庄严,此即清净功德。诸圣僧众,是吉祥福德之田。吉祥是祥瑞与圆满的总称。福德既是吉祥又是福报之义。世间出世间一切福德吉祥圆满,全然依靠僧众产生,因而称其为一切福德之基源。三位或四位僧伽以上,名为僧团。僧团大众,远离过患,唯有功德,即使用三千大千世界的财物供养,对其不成障碍。对僧众或一位圣僧作供养,不仅没有过患,而且令有情培植善根,增上福报,即称其为净诸信施。经中云:唯当尊重生敬心,因此受胜诸天报,佛日灭没虽久远,僧宝连晖传法灯。犹如龙王降甘雨,大地萌芽普洽润,和***僧宝亦如是,雨于如来妙法雨,滋润枯渴诸群生。

  因此,僧团相续清净,于他有情自然成为无上供养之处。

  丙二、因具功德胜赞无上福田

  所应惠施,普应惠施。

  宛若田地肥沃,庄稼茁壮成长——供养僧众殊胜福田,利益极大,能生无量利乐。此即是所应惠施。无论何时何地,堪为整个世间众生最大供养处,与之相等者无曾为有。此即是普应惠施。世间众生被烦恼染污,而僧众却于染污中解脱——犹如毫无瑕疵的如意宝之王,堪作世间无上庄严。

  有的注疏中,是以修行品位来予以解释的。对资粮道位行者,所应礼敬;对加行道位行者,所应***掌;预流果位行者,清净功德;一来果位行者,净诸布施;于不来果位行者,所应惠施;于无学阿罗汉果位行者,普应惠施。

  对于僧人,无论其是形象出家人,还是破戒出家人,在充分了知僧宝功德之后,亦应恭敬供养,并能生起无量福德。谈到出家功德,在《本缘经》中云:以一日一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堕三恶道。《僧衹律》中说:以一日一夜出家,修梵行者,离三百六十三万六千岁三途苦,乃至醉中剃发,戏里披衣,一晌时间,当期道果。《赞僧功德经》中云:破禁比丘虽无戒,初心出家功德胜,百千万亿白衣人,功德纵多不及彼。出家弟子能堪任,继嗣如来末代法,万德无量在俗人,不能须臾弘圣教。最下犯禁破戒僧,供养由获万亿报,是故世尊赞胜因,天上人中受尊贵。是故殷勤劝诸人,勿毁如来僧宝众,今生习恶因缘故,当来业成亦毁佛。缘兹身口意业支,永断世间人天种,当堕三涂恶道中,亿劫沉沦无休息。《阿含经》中云:好说众僧短长者,自堕亦引无量众,是故智者善思量,勿于僧中起轻慢。善自防护口业非,莫谈此持彼犯戒,若一恶言毁沙门,当堕泥犁受极苦。经中云:何人每月平等心,上供下施无余供。若对僧众生信心,前者功德较后者,不及十六分之一。《赞僧功德经》中云:人身难得生人中,佛法难逢今已遇,如何于妙良福田,不种当来功德种。是故诸人应善思,闻经僧中应惠施,依经我略赞僧宝,功德无量遍虚空。

  甲四、后义

  一切时空所有世间,无边利乐的基源,唯是三宝——宛若善业之山王,万物依此滋荣繁茂。乃至虚空与世间未尽,功德无有穷尽。要知道,仅忆念祯瑞吉祥无边的三宝,就能从所有衰败违缘中,获得自在,无余解脱。《胜幢经》中云:假若心存恐惧、羞愧与惊颤,则应忆念佛宝;若未能忆念佛宝,则应忆念法宝;若未能忆念法宝,则应忆念僧宝。忆念三宝功德能够遣除一切怖畏,当获无量福德。《抛石经》中云:依靠佛宝所植善根,乃至轮回未尽,永无枯竭,终获涅槃无尽功德。依靠法宝所植善根,与依靠僧宝所植善根,亦复如是,乃至轮回未尽,永无枯竭,终获涅槃无尽功德。如是南瞻部洲有一大海七千由旬,东胜神洲有一大海八千由旬,西牛贺洲有一大海九千由旬,北俱卢洲有一大海一万由旬——此四大海,皆能以步衡量。然而,依靠三宝所植善根无法衡量。须弥山以及周围所有山峰,逐两称量,亦能称计。大海逐瓶称算,亦能有尽。而依靠三宝所植善根终不能量。经中所说,都是以比喻而言。其实,上师三宝功德,虚空难容,量无边际,无垢殊胜,无上无等!对上师三宝产生信心,所获利益,无量无边。所以,一切真实的皈依处都无余涵摄在皈依三宝之中。

  在了知三宝功德后,具有智慧的人都会忆念三宝功德,将三宝作为究竟永恒不变的皈依处——从而发起决然之心。在皈依三宝的刹那,中断轮回已然开始、获得安乐已然开始——与一切诸佛密趣一味,而且,以无量发心与愿力之游舞,能够示现无量无边三世诸佛。每尊佛陀的一毛孔与所发一光之功德,乃至虚空未尽,如来金口宣说亦无能尽。正因为佛宝功德深广无边,作为三宝弟子应当屡屡观修忆念。

  对于圣法——教法中之一偈,若闻若诵,其功德无量无边。以此当知,在一切时空中的所有圣法,都应认知是解脱正道。对此,于法宝应当屡屡观修忆念。

  十方三世中,安住有无量诸圣僧众。倘若一位僧伽安住慈心三昧所生功德,即已无量无边,何况观修忆念一切僧众功德,更为广大无边。

  既已了知皈依三宝功德利益,并已正信皈依三宝,在随时随地忆念三宝功德的同时,又于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应当注意哪些事项呢?是否已成三宝弟子,也就大功告成,停步不前?《华严经》中云:是以入道之初,当起善法欲。因此,初学佛法之人,应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学修皈依的学处是十分必要的!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在皈依三宝之后,有八件事情要做:

  一、亲近善士。善士即是善知识,是一切功德之依处。殷勤亲近善知识,是正亲近。暂时与究竟利乐皆由善知识指导开示,方能进益有成。

  二、听闻正法。由闻正法,才能了知何者应断,何者应修。一切学修指南必赖常闻正法方能知晓。

  三、如理作意。于所宣法,善加思维,品味其义。以现量、比量、圣言量,分辨何者应理,何者非理……循序渐进 ,通达法要。

  四、随法行者。当起正行,亲知亲证。如修习净土禅宗,密乘生圆……断除烦恼,解脱生死,直至证得无上菩提。

  五、诸根不掉。烦恼纷涌,皆由六根追逐外境,意随其后。见此过患,防护根门,阻断烦恼生缘。

  六、受学学处。当根据自身情况学习持守佛制戒律。

  七、悲愍有情。当修悲心。心念无始生死以来,无一众生不曾作我父母、兄弟、姐妹诸亲眷属……我需发心,精进学佛,救度一切众生。

  八、勤修供养。由知三宝殊胜功德,唯是无上福田。当应随力随时供养三宝,修诸福德资粮。

  三宝弟子尚有遮止应学和修学应学需要学修。

  遮止应学——《涅槃经》中云:一、自皈依佛,宁舍身命,终不皈依自在天魔等。二、自皈依法,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典籍。三、自皈依僧,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众。

  修学应学——《皈依六支论》中云:一、谓皈依佛宝后,于代表如来住世利生之形象,不论其泥塑木雕,大小好丑,皆应恭敬,起大师想。二、皈依法宝后,对于如来所说教法,下至一四句颂,皆应恭敬,起正法想。三、皈依僧宝后,对于一切佛弟子众,不论其持戒、犯戒、有修行、无修行,只要受持如来所遗之僧相,皆应恭敬,起僧宝想。

  阿底峡尊者所传之教授中,又说皈依三宝后,有六种学处应随修学:

  一、应常时随念三宝功德差别,屡屡皈依。

  二、应常时随念三宝大恩,恒修供养。

  三、应常随学三宝大悲,方便接引诸余有情令受皈依。

  四、随作何事,皆应先供养三宝,发愿祈祷,不作世间诸邪方便。

  五、应善了知皈依三宝殊胜,昼三次、夜三次,勤修皈依。

  六、轻如戏笑,重至宁舍生命,绝对不说舍弃三宝之语言。

  诸般学处,理趣详文,于经论中多有述说。作为三宝弟子,应当明思省策,精进无怠。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亦应如理观修忆念。《集学论》中云:若诸菩萨,严持香花,奉献如来,及佛塔庙,以此回向,愿诸众生,离破戒垢,得佛戒香。若诸菩萨,以净香水,扫洒涂地,以此回向,愿诸众生,离恶威仪,修善法式,整肃圆满。若诸菩萨,严持花盖,而以奉献,以此回向,愿诸众生,离烦恼热。若入伽蓝,发如是心,令诸众生,入涅槃城。出伽蓝时,发如是心,愿令众生,越生死狱。若开户牖,发如是心,愿令众生,开圣智门。若闭户牖,发如是心,愿令众生,闭恶趣门。若安坐时,发如是心,愿令众生,坐菩提场。右胁卧时,发如是心,愿令众生,离缠盖障。若往便利,发如是心,愿令众生,趣大觉路。正便利时,发如是心,愿令众生,拔三毒箭。若洗净时,发如是心,愿令众生,洗烦恼垢。若洗手时,发如是心,愿令众生,离秽浊业。若洗足时,发如是心,愿令众生,离障尘坌。嚼齿木时,发如是心,愿令众生,舍诸垢染。又彼菩萨,若身所作,一切善业,持以回向,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若礼如来,及佛塔庙,发如是心,愿令众生,常得人天,之所礼敬。

  全知麦彭仁波切教诲道:对上师三宝产生信心后,即使念诵一遍《随念三宝经》,都已成为一切利乐之渊源,何况为他人宣讲,更是功德无量。要知道,如法听闻一遍《随念三宝经》,就能将无义人身,转变成有意义的人生。

  祥瑞安乐之基源,三宝悦耳之彩幡,

  善说随风飘逸远,吉祥无尽美妙言。

  截断所有衰败景,恒时享用圆满相,

  祯兆启开正道门,吉祥正法之宝藏。

  吉祥圣地喇荣中,吉祥导师众聚时,

  吉祥瑞相种种生,吉祥无尽竖胜幢。

  生生世世瀑流中,教证圆满佛正法,

  愿持宣讲并实修,遍于时空诸世间!

  以此注疏诚回向,金刚上师身久住,

  佛法隆兴事业成,僧团增盛益有情,

  有情利乐源无竭,幸福涌溢时永恒。

  此注疏主要参考全知麦彭仁波切《随念三宝经》注释一书。并于金刚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座前数次恭听,获得清净传承。金刚弟子惭愧比丘益西彭措,于公元二○○一年藏历四月初八日造于喇荣金刚降魔洲。吉祥圆满!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