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一(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一(4)

  癸二、略三种 (分二科)  子一、初三种 (分二科)  丑一、标列

  此略有三种:谓因执受大种声、因不执受大种声、因执受不执受大种声。

  现在是「五识相应地」里边的「耳识」,说明「耳识」的五种事情。「耳识」的五科:第一科「自性」。第二科「所依」。第三科「所缘」。现在就是第三科,第三科里边说到耳识的「所缘」,耳识的「所缘」就是声音,声音里边是分多种的声音。这个「出体性」里边先说出来声音是「无见有对」,这是「出体性」。第二科就是「辨种类」,这声音有多少种类。

  「此复多种:谓如螺贝声,大小鼓声」,一直到「男声、女声、风林声、明了声,乃至到斗诤喧杂声、受持演说声、论义抉择声」,这是说出来种类有多种。「此略有三种」,这是第二科「略三种」,就是把前面说的那么多的声音,把它归纳成三种,这是「略三种」。「略」者,要也,就是归纳成重要的几类,这样意思。这三种,那三种呢?

  「谓因执受大种声」,「因执受大种」而发出来的声音。「因」者,依也。缘,因缘所生法;因和缘都当个依讲,就是依赖「执受大种」而发出来的声音,所以叫做「执受大种声」。这个「执受」什么意思呢?我们在《摄大乘论》里面也学习过了,就是阿赖耶识执受,执着它,阿赖耶识这个识有这种力量,执持它,它就会生出来觉受,就是生出来感觉。若没有阿赖耶识的执,那就是无情物,就没有感觉了。「受」者,这个「受」字,是感觉的意思。这个阿赖耶识执受的大种,这个地、水、火、风是阿赖耶识执受了,这样的大种发出来的声音,就叫做「因执受大种声」。这个就是有情,有情发出来的声音。

  「因不执受大种声」,就是阿赖耶识没有执受它,那就是外面的无情的山河大地,它发出来的声音,就是「不执受大种」发出来的声音。「因执受不执受大种声」这是第三种。也是「执受」、也是「不执受」,这样的地、水、火、风发出来的声音,那么这合起来就是三种,这是标出来这三种声音。底下第二科,叫做「料简」。

  丑二、料简

  初唯内缘声、次唯外缘声、后内外缘声。

  这个「料简」,古代的大德分科,常好用这个字。用这个法,「料简」。这个「料」,就是思量的意思、估计的意思。「简」,就是简别,用我们这个白话来说就是挑一挑,这个是黑的放在一类,这是白的就放在一类;或者是大的一类,小的一类,简别一下,就是「料简」。合起来说,就是再观察想一想,它是怎么回事情,也就等于是解释,把前面标列出来的三种声音,再加以解释,是这个意思。

  「初唯内缘声」,「初」,是第一个「因执受大种声」是什么声音呢?「唯内缘声」,唯独是内声。「内」,指身体说,我们身体里面的因缘发出来的声音。「次唯外缘声」,第二个「因不执受大种声」,唯独是指身外之物里边的因缘,它们种种的关系发出来的声音,像风声、水声、火声、树林子里面发出的声音。

  「后内外缘声」,就是最后一个「因执受不执受大种声」,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内身和外物合起来发出来的声音。譬如这个人奏乐、弹琴,这个琴是个无情物,但是人来弹、来奏,就发出声音,那么就叫做「内外缘声」。这是「初三种」,略三种里边,有个「初三种」。

  子二、后三种

  此复三种:谓可意声、不可意声、俱相违声。

  现在下面以后,「此复三种」,就是后三种。「此复三种:谓可意声、不可意声、俱相违声」,前面所发声的因缘不同,是分成三种。现在这个「后三种」呢?「谓可意声」,单独在有情这一方面的分别心上,来说明声音的不同。就是有的「可意」,令人欢喜的声音、有「不可意」的声音。「俱相违声」,也不是「可意」、也不是「不可意」这三种。

  壬三、释异名 (分二科)   癸一、约彼相辨

  又复声者:谓鸣、音、词、吼、表彰语等差别之名。

  这是第三段解「释」这个「异名」,解释不同的名字而已。这里边又分成二段:第一段,是「约彼相辨」,就是按声音的相貌来说明。「又复声者」,这个声音指什么说的呢?「鸣、音、词、吼」:这个「鸣」,就是鸟鸣花笑,那个鸟发出来的声音叫做「鸣」。「吼」,或者是兽发出来声音叫做「吼」;或者人愤怒了大叫,叫做「吼」。这个「音」呢?或者音乐的声音,叫做「音」;或者说众多的声音同时的发作,那叫做「音」。单发出来的声音,叫做「声」;是一个人所发出来的声音,那么叫做「声」。众多人说话,和合起来那么多声音在一起,叫做「音」;或者一种音乐的声音,那么叫做「声」。众多的音乐声音和合起来,那么叫做「音」。各式各样的解释。

  「词」,这个「词」呢?或者说是人说话的声音,言词的声音,言词声音里边有义的,内里面有意,假藉音声表达出来,那么叫做「词」,或者这样解释。这个「吼」,我刚才解释了。「表彰语等」,或者是人说话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他内心里面的事情,那么叫做「语」。这个「语」这个字,他自己自言自语叫做「语」。若和别人共同谈话,那就叫做「言」。这就是随人分别了,各式各样的说法;或者是自己说话叫做「言」。和别人共同说话叫做「语」,各式各样解释了。

  「差别之名」,总而言之,这个耳识所缘的声音,就是可以有各别的,不同的这种名词,不同名字,来表示这个声音的不同,表示声音的相貌。

  癸二、约根识辨

  是耳所行、耳境界。耳识所行、耳识境界、耳识所缘;意识所行、意识境界、意识所缘。

  这是第二科「约根识辨」。前面约声音相貌来说,这是「约根识辨」。这个「根」,就是耳根、耳识;或者意识,这是约这个来说。「是耳所行」,不管是什么声音,它只要是声音,它就是耳根的活动的范围,耳根能在那上活动。「耳境界」,为什么是「耳所行」呢?因为耳和它相契合的,是相应的境界。它不是眼识的相应境界,唯独是耳。「耳识所行」,这是约根说。底下约识,「耳识所行」,耳根里面有个「耳识」,这个「耳识」以耳根为所依止,那么去了别这个声音,在声音上活动。它能知道声音里面的差别,知道这个事情就是在声音上它有很多符号,它知道这是什么声音,那个是什么声音。我们一般人的人对于这个声音,尤其是音乐没有学习过,没有这知识,也就是没有符号,听出来种种的声音,不知道事情的。

  我们看那个佛图澄,那位大和尚,是石勒、石虎那个时候,佛图澄他对声音他知道很多事情。他一摇铃子,那个风吹那个铃子发出声音,哦!就知道,你这回出去作战是胜、是败,他能知道这件事。我们一般人没有那个符号就不行,就不知道,所以这是一种境界。是「耳识所行、耳识」的「境界」,这样说同样是耳识境界,里面也有很多的差别,像那样的事情,就不是我们的境界,我们的耳识还是不懂那个事情。

  「耳识所缘」,这个耳识的了别性,在声音上能够缘虑,那么有这个缘虑的作用,这是「耳根」和「耳识」。底下说「意识所行、意识境界、意识所缘」,这个「意识」只说「意识」而没说意根,这个地方就是有事情的。这个声音是耳根、耳识的「所行境界」、「耳识」的「所缘」,同时也是「意识」所活动的地方,「意识」也是与它相应的,也能去了别。「意识所缘」,前面说「意识境界」,和「意识所缘」。那个「意识境界」,只是了别而已,只是明了一下;等到知道这个声音的内容是怎么一回事,就变成「意识所缘」了。也可以说「意识境界」,是无分别的;「意识所缘」,是有分别的。

  譬如「耳识境界、耳识所缘」,都是无分别的。但是「意识所缘」,就有分别了。那么这是说的第三科就是「所缘」。

  辛四、助伴及业

  助伴及业,如眼识应知。

  这是第四科了,耳识的第四科。说到耳识在活动的时候,不是它单独的活动,它有帮助他,和为他作伴的那一些心所有法,和它活动的,这是「助伴」。「及业」,还有一个「业」,就是他们一同在一起所做的事情,有几种「业」。这「助伴」和「业」究竟指什么说的呢?「如眼识应知」,和眼识是一样,眼识那个这里,只是把那眼识,换成耳识就好了,其他的都是相同的。这个「助伴」里边,是《遁伦记》上说有三十六个心所有法,和它在一起活动,这是指有漏的。若是得成圣道,到佛的境界,只有遍行、别境、善十一,就是二十一个心所有法,同它在一起活动了,这样子。到了佛的境界是六根互用的,那又是更不可思议,那个「业」也是不可思议的了。

  庚三、鼻识摄(分四科)  辛一、自性

  云何鼻识自性?谓依鼻了别香。

  这个眼识、耳识这两科说完了。现在第三科,说鼻识的这个范围,「鼻识摄」。「鼻识摄」里面也是有这么五科:「自性、所依、所缘、助伴」及「业」,也是分这么五科。但「助伴」和「业」合起来,就变成四个了。现在说第一科是「自性」。「云何鼻识自性」,这是问。「谓依鼻了别香」,这就是鼻识的「自性」。

  辛二、所依(分二科)  壬一、举依(分三科)  癸一、俱有依

  彼所依者:俱有依,谓鼻。

  第二科说到它所依赖的「俱有依」,「俱有依」里面分成三科。第一科「举依」。第二科是「出体」。第一科「举依」里面分三科。第一个是「俱有依」。「彼所依者:俱有依」,最重要的就是「俱有依」,和它同时存在的,是它所依赖的,也就是它的住处。「谓鼻」,就是鼻根,这鼻根是鼻识的所依。

  癸二、等无间依

  等无间依:谓意。

  第二个,是「等无间依」是什么呢?「谓意」,「意」是它的「等无间依」。

  癸三、种子依

  种子依:谓一切种子阿赖耶识。

  第三个是「种子依」。这个「种子依」是什么呢?「谓一切种子阿赖耶识」,这是它的「种子依」。这是「举依」,举出来这三种依。以下是「出体」,这个「出体」等于说是在解释。

  壬二、出体 (分二科)  癸一、鼻

  鼻:谓四大种所造,鼻识所依净色,无见有对。

  这是解释这个「俱有依」这个「鼻」。「鼻」是指什么说的呢?就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创造的,它是鼻识的依止处。这个鼻识所依止的「四大种所造」的这个东西,是清净的地、水、火、风,不是一般的、粗劣的,是精微的色法,它是「无见」而是「有对」。这是解释这个「鼻」的「俱有依」。

  癸二、意等

  意及种子,如前分别。

  这是等无间灭意,这个意和这个种子依,像前面的眼识、耳识是同样的说明的,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辛三、所缘(分三科)  壬一、出体性

  彼所缘者:谓香,无见有对。

  这是第三科是「所缘」。自性、所依这两科说完了。现在说第三科是「所缘」。这个鼻识所缘的是什么呢?就是「香」。这个「香」,就是「无见有对」,你不能用眼识去见识,不可以的。而它也是有质碍的,是障碍有对。

  壬二、辨种类(分三科)  癸一、标

  此复多种。

  这个所缘也是很多种的,那几种呢?

  癸二、列

  谓好香、恶香、平等香,鼻所嗅知,根、茎、华、叶、果实之香。

  「谓好香、恶香」,这是按人的意识来分别了,意识分别有的是好、有的不好。有的是「平等香」,也不是好、也不是不好。「鼻所嗅知,根、茎、华、叶、果实之香」,总而言之,就是这个鼻根所嗅到的,鼻识所知道的,就是这些物质的「根」、物的「茎」、物的「华、叶、果实」的香就是了。

  癸三、结

  如是等类,有众多香。

  这个根、茎、华、叶、果实之香,是有很多种类,「有众多香」的。

  壬三、释异名(分二科)  癸一、约彼相辨

  又香者:谓鼻所闻、鼻所取、鼻所嗅等,差别之名。

  这底下解「释异名」。「香者」,就是「鼻」根「所闻」的香。「鼻所取」,这个就等于是那个境界。这个鼻组织它有这种功能,能取那个香去,能去取那个香。「鼻所嗅」,

  鼻根能去嗅这个香,它是好香、是坏香等等。「差别」的「名」字,不同的名字就是了。

  癸二、约根识辨

  是鼻所行、鼻境界,鼻识所行、鼻识境界、鼻识所缘。意识所行、意识境界、意识所缘。

  辛四、助伴及业

  助伴及业,如前应知。

  前面是约香的名字,约不同名字来说是鼻所闻、鼻所取、鼻根所嗅等。这底下「约根识辨」,「约根识」来「辨」。前面约相貌,约香的相貌说,这里「约根识辨」。「是鼻所行」的境,所行的范围、鼻所嗅的「境界」,「鼻识所行」的范围,「鼻识所行」的「境界」、「鼻识所缘」,所明了的境界。这是「约根」,一个鼻根、一个鼻识,这底下意识。

  「意识所行、意识境界、意识所缘。助伴及业,如前应知」,这个鼻根也说完了,鼻识说完了。

  庚四、舌识摄(分四科)  辛一、自性

  云何舌识自性?谓依舌了别味。

  这底下第四科「舌识摄」,那么也是分成四科。第一科是「自性」。怎么叫做「舌识自性」呢?「谓依舌了别味」,这是舌识的「自性」。

  辛二、所依(分二科)  壬一、举依(分三科)  癸一、俱有依

  彼所依者:俱有依,谓舌。

  癸二、等无间依

  等无间依:谓意。

  癸三、种子依

  种子依:谓一切种子阿赖耶识.

  这是举这个舌识的三依。这以下是「出体」,也就是再解释一下,舌是什么呢?

  壬二、出体(分二科)  癸一、舌

  舌:谓四大种所造,舌识所依净色,无见有对。

  「舌」根「谓四大种所造」的,它是「舌识所依」的「净色」,也是「无见有对」的。

  癸二、意等

  意及种子,如前分别。

  舌识的等无间灭的意,就是意和那个种子阿赖耶识的一切种子,如前面所分别的。

  辛三、所缘(分三科)  壬一、出体性

  彼所缘者:谓味,无见有对。

  这是第三科,又说到鼻识「所缘」。鼻识「所缘」,第一科是「出体性」。「谓味」,这个舌识所缘的就是「味」,这个「味」也是「无见有对」。

  壬二、辨种类(分二科)  癸一、标

  此复多种。

  癸二、列

  谓苦、酢、辛、甘、咸、淡,可意、不可意,若舍处所,舌所尝。

  它是这么多的种类,这是「标」出来这个名字。「若舍处所,舌所尝」,这个「舍」,前面是「可意、不可意」。这个「舍」呢?就是也不是「可意」、也不是「不可意」,这就叫做「舍」。

  这个「处所」呢?就是这个境界,也就是这个「味」。「味」就是个处所。在处所上,弃舍了「可意、不可意」的,没有这种分别,那叫做「舍」。这个是约「味」来说「舍」。在心里上,在「味」上的感觉,不感觉到「可意」、也不感觉到「不可意」,叫做「舍」。不是有修行人的那个「舍」。总而言之,是「舌所尝」的。

  壬三、释异名(分二科)  癸一、约彼相辨

  又味者:谓应尝、应吞、应啖、应饮、应舐、应吮、应受用,如是等差别之名。

  这底下是「释异名」,解释味的不同名字,又分成两科。第一科「约彼相辨」。「又味者:谓应尝」,就是尝一尝它是什么味道,那叫做「尝」。「应吞」,「吞」就是一下子不用嚼,一下子就咽下去了,叫做「吞」。「应啖」,「啖」,就不能一下子咽下去,要细细的嚼一嚼,叫做「啖」。「应饮」,就像饮水那么饮。「应舐」,就是用舌头舔一下子,舔叫「应舐」。「应吮」,这个「应舐」,我查了字典,这个字念ㄕㄨㄣˇ(三声)。这个「吮」,是用口来吸,像喝这个汽水的时候用吸,叫做「吮」。「应受用」,总而言之说,不管你「尝」也好、「吞」也好,总而言之是你领受了,你领受以后在你身体里面会发生作用,对你身体有益,有利益的;如果有损的,就不应该「尝」,也不应该「吞」了。「如是等差别」的「名」字。

  癸二、约根识辨

  是舌所行、舌境界,舌识所行、舌识境界、舌识所缘,意识所行、意识境界、意识所缘。

  「是舌所行,舌境界」,这底下「约根识辨」。是舌根所行的范围,它是「舌」的「境界」,是「舌识所行、舌识境界、舌识所缘,意识所行、意识境界、意识所缘」。

  辛四、助伴及业

  助伴及业,如前应知。

  「助伴及业,如前应知」,这五个识都是一样。

  庚五、身识摄(分四科)  辛一、自性,

  云何身识自性?谓依身了别触。

  这是第五段「身识」。眼、耳、鼻、舌这四段解释完了。现在说是「身识」这一部分,也是分四科。第一科是「自性」。「自性」是什么呢?「谓依身了别触」,这就是「身识」的「自性」。

  辛二、所依(分二科)  壬一、举依(分三科)  癸一、俱有依

  彼所依者:俱有依,谓身等。

  「彼所依者」,这个「自性」说完了,现在说是身识的「所依」,也是分二科。第一是「举」这个「依」,「举依」。第二科「出体」。「举依」是什么呢?「彼所依者」,也是「俱有依,谓身」,身识的「俱有依」,就是「身」,身根。

  癸二、等无间依

  等无间依:谓意。

  「等无间依」是什么呢?「谓意」。

  癸三、种子依

  种子依:谓一切种子阿赖耶识。

  这是「举依」。底下是「出体」,就是解释这以下「身」是什么呢?

  壬二、出体(分二科)  癸一、身

  身:谓四大种所造,身识所依的净色,无见有对。

  这个「身」根:「谓四大种所造」,是「身识所依的净色」,这叫做「身」根,也就是「俱有依」,它是「无见有对」的。

  癸二、意等

  意及种子,如前分别。

  这是和前面眼、耳、鼻、舌说的一样。

  辛三、所缘(分三科)  壬一、出体性

  彼所缘者:谓触,无见有对。

  「彼所缘者」是什么呢?现在这个「自性」和「所依」解释完了。现在解释这个身识的「所缘」。身识都以什么为「所缘」呢?「谓触」,这个「触」,是「无见有对」的。这是「出体性」。底下是「辨种类」。

  壬二、辨种类(分二科)  癸一、多种

  此复多种:谓地、水、火、风、轻性、重性、滑性、涩性、冷、饥、渴、饱、力、劣、缓、急、病、老、死、痒、闷、粘、疲、息、软、怯、勇,如是等类,有众多触。

  这个「触」,「无见有对」的这个「触」也有很多种不同。「谓地、水、火、风」,这不是眼见的,眼见的是色了。这是身识的触,「地」,坚、湿、软、动,这是身根、身识所触对的境界。还有「轻性」,有轻的、有「重」的,也是身识所触对的境界对相。还有「滑」、还有「涩」,「滑、涩」是相对的。还有「冷」,这个「冷」也是触尘。还有「饥」也是触。「渴」、「饱」都是触。这个「力」, 有力量这个力。「劣」,就是没有力量。或者「缓」、或者「急」这也是触所知道的。这个「急」,就是紧;「缓」,就是不紧。譬如说那条绳子拉的很紧,叫「紧」。若是拉的不那么紧,就是「缓」了。或者「病」也是触所知道的。或者「老」也是触所知道的。「死 」也是。还有「痒」。或者「闷」,感觉到闷,在一个房子里边也不开窗户,也不开门,人就感觉到闷,有这个事情。但是不一定,有人不感觉到闷,有人感觉闷,不一样的。

  还有「粘」,「粘」也是触。还有「疲」,疲倦,也是触。还有「息 」,这个「息」,我没有看见,都没有看见注解怎么解释。这个「息」,可能也就是我们的出、入息,出、入息也是触,你能感觉到有出、入息,我感觉到怎么的。或者是「软」的,这个是「软」。或者是「怯」,就是害怕。「勇」猛,就是不害怕,这些也都是触所知道的事情。「如是等类,有众多触」尘的境界,我们一般说到触,或者冷热是触,这里说到很多触的境界。

  癸二、三种

  此复三种:谓好触、恶触、舍处所触、身所触。

  「此复三种」这底下又把它归纳一下,有「三种:谓好触、恶触、舍处所触」:这个「舍处」和前面意思一样,「舍处所」那个意思一样。总而言之是「身所触」。

  壬三、释异名(分二科)  癸一、约彼相辨

  又触者:谓所摩所触、若硬、若软、若动、若暖,如是等差别之名。

  这是第三科「释异名」,「释异名」分二科。第一科是「约彼相辨」。「所摩所触」:「触」,只是触对了一下,碰一下。这个「摩」,大概是移动,移动叫做「摩」。「若硬、若软」,这个触的时候,有「硬」,或者是「软」。或者是「动」,也是感觉到动,或者是「暖」。「如是等差别」的「名」字,都叫做是「触」。

  癸二、约根识辨

  是身所行、身境界,身识所行、身识境界、身识所缘,意识所行、意识境界、意识所缘。

  辛四、助伴及业

  助伴及业如前应知。

  己二、总显相应(分二科)  庚一、料简识生(分二科)

  辛一、生因缘(分二科)  壬一、举眼识(分二科)  癸一、简不生

  复次,虽眼不坏,色现在前,能生作意。若不正起,所生眼识,必不得生。

  这底下是第二科「总显相应」。前边是第一科「辨五相」,辨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它们每一个识都是五相。每一个识都有五相,自性、所依、所缘、助伴、及业。辨这个五识的五相,这一大科前面说完了。这第二科「总显相应」,「五识身相应地」,把这「相应」这个字怎么讲法呢?这底下是说这个「相应」。

  「复次,虽眼不坏」,这个前边把五识的五相说完了,但是意犹未尽,还有应该说的。所以叫「复次」。虽然这个人的眼根是正常活动,没有坏。「色现在前」,这眼所缘的色也出现在面前。「能生作意,若不正起,所生眼识,必不得生」还有这么一回事情。这是这个「总显相应」里边分成两科。第一科,是「料简识生」又分成两科。第一科,是「生」的「因缘」。「生」的「因缘」里面又分成两科。第一科,是「举眼识」,举这个眼识的前面说这一个「复次,虽眼不坏,色现在前」这一段是说眼识的事情。眼识分两科。第一科是「简不生」,就是单独说这个「不生」,眼识「不生」的这件事。怎么会「不生」呢?我眼睛也没有坏,色也现在前,我眼识怎么会「不生」呢?说出个道理来。

  「能生作意」,眼识要生,虽然眼根不坏,所依的眼根也不坏,所缘的色也现在前,但是能生眼识的是作意心所。这个作意心所去警觉它一下,现在有事情了,你不要睡觉了,你去看一看,这个作意心所就去警觉这个眼识。它不活动的时候,就叫做眠,就是在种子的时代,在种子就等于是眠。现在一警觉了它,醒了,它就去活动去,去与所缘境去认识,这个能生作意睡觉了,它没有起来活动,它不去通知它。说我打电话找某某人,这个接线,接电话的人就是不找,你就不能同他接触,就是这个意思一样。

  「若不正起,所生眼识,必不得生」,这个作意心所若不动,那个眼识它就不能生起。说是我有贪心很大,但是作意不作,不作意,不去通知这个贪心,贪心就不动。所以这个作意这个地方是一个关口,是一个关,你要通过这个关才行,不通过这个关这件事就不成。所以「所生眼识,必不得生」,这是指出来,说这么多的名相,原来就是这里面有一个关,把这个关告诉我们,这个作意若不生起来,这个识,心就不动,这里面有这么一个特别的地方,「所生一眼识,必不得生」。所以我感觉到,我们是凡夫,我们能够成为圣人,这个可能性就在这里,就是在这个地方。所以你若是能够如理作意,你就可以成为圣人。

  说我能成佛吗?你能成佛!就是你要如理作意。说我不能成佛,就是因为你有这个不如理作意长时活动,就不行,原因就在这里。说我能出家吗?能!我能出家吗?做出家人!我能!就是你要如理作意就可以,就这一点你能办到就行。说我这烦恼很重,我怎么能够断烦恼。能!就是要如理作意。当然佛也是说了,你还是应该远离,远离一切烦恼的处所。烦恼的处所最明白的一句话,就是家,家就是烦恼的处所,所以要远离这个家,其实广一点说,就所有的尘劳的境界远离一点。你远离了,你再加上一个如理作意就成功了。说是你在烦恼里边,你说你如理作意,困难!是难的。

  所以中台禅寺出家的事,有人在报纸上发表议论:『在家也能修行,何必要出家呢』!完全说的不对。在家也能修行,那就是都不需这些,佛又何必施设一个比丘比丘尼呢?就完全是优婆塞、优婆夷好了嘛。「所生眼识,必不得生」。

  癸二、显得生

  要眼不坏,色现在前;能生作意,正复现起;所生眼识,方乃得生。

  这是第二段「显得生」,表示出来这个识要这样子才能够出现的。眼识的活动,第一个条件,「要眼不坏」,这是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色现在前」,你所缘的这个色现在前。说我们一般的肉眼,你一百由旬之外不行。转轮圣王可以,转轮圣王在夜间,他的眼能看一百由旬内的物质,像看手掌似的,这可见转轮圣王这种果报的殊胜不得了。我们这个近视眼,就是面前还看不清楚。所以我们惭愧以前的栽培不够,我就是这个眼睛不好。

  「色现在前;能生作意,正复现起」,这个「能生」的「作意」,这个「作意」心所又活动起来了。当然我们这个眼睛还要有明,有光明才可以,没有光明不行。大概一九七八、一九七九年,我在报纸上看见,是中国的四川有个大竹县,有个小孩子,他用手摸,就知道里边什么东西,就知道。譬如这张纸里面写个字,把它包起来你眼睛看不见,他不用眼,他用手摸。或者就是知道,就看见里面是什么。这个腰包里面是什么,他用手一摸,就里面是什么,知道。我心里面说我们用这个眼睛看要有明,你这个手去摸是不是也要有明,要有光明才知道呢?但是他没说。但是我心里面有这个疑惑,后来我一有这个消息,报纸有一天我就去看,后来忽然间有消息了,他那个人这小孩子用手摸的时候,他心里想的时候,忽然间他感觉这个,就有这个光明,就看见了,还是要有明。这个眼睛还是要有明,还是有这个事情。这就不说了。

  譬如说我们有的人,我们白天这眼睛看有明,我看什么看得清楚;有的众生夜间看得清楚,那是怎么回事呢?他这在这个《瑜伽师地论》的《遁伦记》上说,他还是要有明。说他在眼框那个地方有明,就是能看见物,还有这么解释。当然这是众生的业力不同,果报不同,各式各样的不同的情形,所以这个地方就不说了。

  说「眼」根「不坏」,「色现在前;能生作意」,也是「正复现起」了,「所生」之「眼识,方乃得生」,才能够生起的,这是因缘具足就生起了。前面这是说眼识。

  壬二、例余识

  如眼识生,乃至身识,应知亦尔。

  像前面说这个眼识的生起,是这样子。那么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它们情形怎么样呢?「应知亦尔」,应知道也是这样子,和眼识一样,也需要有作意的心所。根不坏,所缘的境界现前了,那么你就可以,这个识就现起了,「应知亦尔」。这是约这个「生因缘」。第一科「料简识生」,去思惟观察这个识的生起,怎么样才能生起,这一大科。第一科是「生」的「因缘」,有这么多的因缘才能生。现在底下第二科「生随转」,因缘所生,但是因缘有各式各样的不同,他也随之有转变,随顺因缘而生起,那么叫「生随转」。这里分两科,第一科是「举眼识」。「举眼识」里边又分两科。第一科是「初三心」。

  辛二、生随转(分二科)  壬一、举眼识(分二科)  癸一、初三心(分三科)

  子一、标

  复次,由眼识生,三心可得。

  这个「由眼识生」,我们去观察眼识的生起,从眼识的生起去观察,知道有「三」个「心」出现,可以知道,可以认识到有「三」种「心」生起。这是标出来这句话。底下那「三心」呢?就把它例出来。

  子二、列

  如其次第,谓率尔心、寻求心、决定心。

  「如其次第,谓率尔心、寻求心、决定心」这「三心可得」。这个「率尔」,就是突然间接触一种境界,不是预谋的,不是先有意的,那么这是「率尔心」。第二个是「寻求」,「寻求」,接触了这个境界的时候,你这个「率尔心」接触了这个境界的时候,对这个境界不大明了,就去「寻求」去,去思惟、观察是怎么一回事情,那么叫做「寻求」。第三个是「决定心」,「决定心」,经过了「寻求」的认识,最后明白了,是这样子。这是一条蛇,原来不是绳子,是一条蛇;或者是说一枝花,或者一棵树,什么什么的,「决定」了,这是「列」出来,标出来这「三心」。这以下,就是解释这个「三心」。

  子三、释

  初是眼识。二、在意识。

  这「三心」里面,这个「率尔心」是什么呢?它是「眼识」。「眼识」接触到那个境界,这是「眼识」。「二、在意识」,那个「寻求心」和「决定心」,就是第六意识了。不是眼识,眼识不能「寻求、决定」的,他不能。这个「意识」他才能够「寻求」,然后才能有「决定」。

  癸二、后二心(分二科)  子一、染净心

  决定心后,方有染净。

  前面的「三心」说完了,「初三心」说完了。一共有五心,这「三心」说完了。这是第二科,说「后二心」。后边还有两种心,后面二种心。第一种心,就是「染净心」。「决定心后,方有染净」,就是第六意识它「决定」了,这件事是可意的、这件事是不可意的,「决定」了。「决定」了以后,「方有染净」,这时候或者有「染」污心生起、或者有清「净」心生起。「决定」以后才有。那样知道「率尔、寻求、决定」都还是无记的。等到「染净」这时候,就是在烦恼了,或者是贪烦恼、或者是瞋烦恼,各式各样的烦恼活动了。这是说这个「染净」。「后二心」先是说到「染净心」,然后就说这个「等流心」。

  子二、等流心

  此后乃有等流眼识,善不善转。而彼不由自分别力,乃至此意不趣余境。经尔所时,眼、意二识,或善、或染,相续而转。

  「此后乃有等流眼识,善不善转」,从「染净心」以后,才有「等流」的眼识。「等流」,就是约前后说。后与前是相等的、是一样的叫做「等」。「流」,是相续的意思。前一剎那是染污的,后一剎那也是染污的,剎那剎那都是染污的,那么这叫做「等流心」。前一剎那是清净心,后一剎那也是清净心,再后一剎那也是清净心,那么这也叫做「等流心」。这个染净以后,「乃有等流转眼识,善不善转」,或者是善、是清净,或者染污的眼识活动。这个「转」,就是活动,不断的生起活动,这是第二个「等流心」。

  「而彼不由自分别力,乃至此意不趣余境。经尔所时,眼、意二识,或善、或染,相续而转」:「而彼不由自分别力」,这个眼识,这个在第六意识的染净以后,眼识才有「善不善转」,眼识也会有「善不善转」。眼识有「善」的眼识、有「不善」的眼识的生起,这个善、不善不是由「而彼」,「彼」,就是眼识。「而彼」(眼识),「不由自分别力」,不是由于他自己有这样的分别心,是善、是不善的,它本身不能;它是受到意识的的影响。意识,这个第六意识,决定染净以后有这个等流的善、或者不善。那么前面这个眼识,也就随着意识的善、不善,也就善、不善了,它是不能自主的,他是随意识转。意识怎么的,它就随着怎么转;所以你若愤怒的时候,是第六意识,但是看那个眼睛就很凶;若是意识欢喜了,去看他的眼睛,就是笑了。就是这个眼根,眼识随着意识转,所以说「而彼不由自分别力」,因为这个眼识自己不能分别它他自己不能,没这个能力。

  「乃至此意不趣余境。经尔所时,眼、意二识,或善、或染,相续而转」:这个「乃至」,就是这中间还有其他的事情,还有事情,就是这个意识,它决定染净以后,它在这个境界里的时候,或者时间是长、是短都不一定。那么假设它第六意识「不趣余境」,没有去趣向别的境界,没有到。或者「趣」者,至也,不到别的境界上,不转移到别的境界上去分别。

  「经尔所时」,经过那么多的时间,或长、或短不一定,经过那么长的时间,一直是在同一个境界上染净、等流这样的话,那么多的时间内,这个眼识和意识这两个识,或者是「善」相续而转、或者是「染」污相续而转的,那么这就叫做「等流心」,叫做「等流」。这样说就是这五心:「率尔、寻求、决定、染净、等流」这里面有的是眼识,有的是意识,有的是眼识随着意识相续而转的「等流心」。那么这是说到这个识,遇见所缘境的时候,活动的次第,活动的一个程序,表示这件事,这么样讲的。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