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序 题解

四十二章经讲录

苏行三博士述

免费赠阅

苏行三居士,将其所著四十二章经讲录,整理出版,问序于予,入佛之至旨也,略叙因缘如次。

苏居士少业儒,长入教会学校,受严格训练,为一热心之基督徒。其服膺耶教,可谓至矣。后研究生物学,致疑于“生命来源”问题,遍读新旧约章,不得圆满解释,彷徨有日,偶遇机缘,阅相宗经论,惊喜交集,如获至宝。昔之疑难,涣然冰释。由是时相过从,或借经书,或研教义。无何,发无碍辩才,为朋友演绎,进而求受皈依三宝,奉佛持斋,一变而为正信之佛教徒矣。

经谓一切众生,皆具菩提种子,只待因缘成熟,即可显发。证以苏居士之弃耶入佛,益信“无我诈亦无尔虞也。”

苏居士入佛门后,勇猛精进,广读经论,悲深愿切,诲人不倦,最能以科学理论,善巧方便,浅释佛经。证佛法之万古常新,常乐我净。凡智识青年因其接引入佛者,不可胜数。撮其所讲,纪录成书者,有八大人觉经讲录,早经问世。此四十二章经,乃一九五四年间,在信愿寺每星期佛学讲座赓续宣讲,廖董二信士纪录之,刊载于无尽灯月刊多期,深入浅出,甚得读者之欢喜赞叹,因有印行单行本之议。

向来研究科学者,每不知佛法为何物,知佛法者,每缺于科学知识,求两者相兼,纳科学于佛法洪炉中,益见科学之精微,佛法之广大,苏居士之著作,功不唐捐矣。愿读此书者,三致意焉。

庚子又六月乘愿老人序于华藏

四十二章经讲录

后汉迦叶摩腾 竺法兰 同译

苏行三博士一九五四年四月十二日起

在菲律滨马尼拉大乘信愿寺讲

董云卿 廖清意居士笔录

诸位善友:今天我要开始讲的,是:佛说四十二章经。这部经,虽然不是很长,但也不能在短时间里,把它讲释完;所以只好将它分作多次来讲。希望诸位善友,能将它当作精神的粮食一样,把它食完。

我们在未正释经文以前,需要像一个科学家的探究物理的来源一样;先要知道这部经的来历,以及有关这部经的一切,现在解释经题。

佛说四十二章经可分两段讲:(一)佛说四十二章,(二)经字。这部经是最古佛典的一部。经的开头是“佛”字。这“佛”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现在就简略的把他讲讲。

“佛”字为梵文(Buddha),佛陀二字,译音的简称,意是觉悟者,指能彻底了解宇宙间真理的人。古往今来,虽有着很多的成佛者,但在这里的佛,是专指释迦牟尼而言的。因为他是这娑婆世界的教主,而这部四十二章经,不但是释迦佛为解答外道比丘的疑问,也是为欲拯救群迷而说的。

释迦佛诞生于印度,迦毗罗卫国(Kapilavastu)那时是我国周昭王二十六年。当太子生时,四方五色光焕发、遍照全世界。昭王感到未曾有的异相,以问太史苏由。苏由依易卦卜得乾之九五,龙飞在天。主西方有一位大圣人诞生之兆。昭王就将此事刻石碑记之。佛诞生为一王子。父亲净饭王名输头陀那(Suddfodana)。母亲摩耶夫人(Maya)。太子诞生后七天,他的母亲就逝世;乃由其姨母摩诃波兰波提(Mahabosubuddki),以亲生的儿子一样的疼爱他;把他抚养长大。当时父王见太子生有瑞相,心里非常欢喜;特地请婆罗门教的相师,(婆罗门教为当时印度之最高宗教)为之占相。据相师说:太子身有三十二瑞相;若在家享世乐,则可做统治全世界的转轮圣王;但若舍弃王位,离家学道,得成一切无上智者。净饭王闻后甚喜,就替他起名悉达多(Siddhata),意是一切义成就;并延聘婆罗门教大学者为教师,以教练太子。因太子宿根深厚,聪敏过人,所以在几年间,对于学术、兵法、武艺,莫不博通精练。

净饭王甚惧太子出家,所以特为太子挑选佳丽宫女,以侍候他。当太子约十七岁时,就让他结婚,娶他的表妹。邻国的公主名耶输陀罗(Yahodkana),为妃。

悉达多太子,因有超人的思想,过人的智慧,所以虽是整天过着安乐的生活,但心里仍然感觉不安。

有一次,太子侍父王外出游览,见农人上身没有穿衣服,在猛烈的太阳光下耕种,大汗直流。耕牛的颈上,勒着绳子,气喘吁吁的拖犁,还要受农人的鞭鞑。犁过的泥土,翻出许多小虫,鸦、雀,多飞来啄食。太子因具有深厚的佛性,看到这种现象,内心感到无限的悲悯。其后几次出游,又观察到老、病、死亡的种种现象,使他再不能偷安于宫庭里享受着尊荣与富乐。他要使人民普通都能度着安乐的日子,就下了最大的决心,抛弃王位,偷偷的出家。到四方的深山、旷野,参访明师去;追求痛苦解脱,与人生的真理。父王虽派遣大臣去追他回来,但太子已剃下头发,脱下俗人的衣服,而披上袈裟,现比丘相;追来者,一方面无奈他何,另一方面又不敢回报,因此也随从太子出家,求学。

太子自幼博通一切学问,尤其是对于婆罗门教的学说,莫不心领神会,所以出家后,奔波了六年,但所参访的大师,能够给他进益的是很少。他不满足那些不了义的学说,所以就停止他的浪迹求学的生活,而入雪山(即喜马拉雅山)的苦行林,去清修他参究所得的学理。他在修苦行的过程中,日食一麻、一麦,生活极其克苦;目的在穷究人生的真谛。后世如吾国明代大思想、政治家,王阳明先生,一生教人以良知良能,根究心性。但他的这种思想却是因为未能了解业力互为因果之理。但是他在谪居龙场时,插竹于瓶,欲格物以致知,其克苦的精神,彷彿近之。太子因体悟到过分的克苦修持,只羸得瘐骨一把,并不能获得真理,乃放弃苦行,到尼莲禅河沐浴,再受牧羊女善住的乳糜供养。于是身体就慢慢的恢复健康。随行的五个人,以为太子退转道心,不能耐苦,就离开他,再到鹿野苑修苦行去。

太子离开了苦行林,便到摩竭陀国;在一棵菩提树下,用草布地做一个座位,结跏趺坐;并发出坚强的誓愿:“若不成道,宁可碎身,决不离座”。在十二月初八夜,黎明前,于静坐深思中,豁然彻悟。悟入人生实相,及宇宙里一切万有的常,变,而证无上正等正觉。那时天空的明星熠耀,他仰头叹说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它本是清净的,但因被世情所昏迷,故未能觉悟。若能将迷妄去尽,则佛性显现”。这道理,好比明镜,被尘埃所遮蔽。我们若拭去尘埃,就可以看到我们的真面目了。

释迦佛既成正觉,便开始将其所悟之法,乐分与众生共享。因为他悲天悯人的心太切,就宣说大乘法最好的华严经。但华严经的义理太过深奥,非一般听众所能了解;所以讲完华严经后的十二年间,改讲小乘的四阿含经,使听的人,不论是上智,下愚,能懂,能悟。后来的人,依照佛说的法,次第修持,而得悟真理,完成佛道者,不可计数。由此可见,佛,是由人修持到功德完满而成的。只要如法修持,人人都可成佛。

我们如欲解脱生死轮回的樊笼,而想永生快乐,那么非踏向佛门而深入。是无有更究竟的。学佛的要素,是在信、解、行、证。我们信佛是人生真理的最高觉悟者。了解佛所说的法,是救世的妙法。依照佛所开示的道理,去实践。最后亦可完成无上正觉,和释迦佛一样。

上来所说的,是:(一)佛字的意义。(二)佛字在这部经所指的人。(三)人怎样才能成佛。现在续解“说”的一字。

“说”字本来可用口讲,或笔写出来的语意。但佛在世时,所说的法,都是用口讲的。当时他的弟子,是否把他所讲的笔录下来,我们现在无从考证。可是在佛灭度后,众弟子们,恐怕时日经久,佛的学说,会被人们遗忘。因此分选大迦叶(Mahakasyapa)为领袖,召集五百人,在七叶窟里,作结集大会。他们集出经、律、论,合称三藏。但是当时有很多弟子,未参加的,就公举婆师波(Vaspa)为首,在窟外集出五藏。于经、律、论外;多杂及咒禁二藏。往后文殊(Manjusri)菩萨等,又编集大乘三藏圣典。这些都是佛弟子将佛所说的话,结集记下来的。这部经,就是佛亲口讲的经藏中的一部。

“四十二章”是这部经,和其他的经,有所分别的别名。它是佛成道后,外道的比丘中,约有四十二人,将他们所不懂的,或是所疑难的,说出来请佛解释。所以全部共分四十二段。每段都各有其重要的意义存在,而自成一章;连合起来,就成经的名,叫:四十二章经。但全部集合起来,却是一条引导众生、修身、处世,以至成佛的大道。

“经”字就是道路的意思,是一条直趋光明、极乐、清净的大路,即是如来教导我们,返归一乘,以证无生的道路。

上头所讲的,是解释经题。现在接下去,是要说译经的年代,以及译经的人了。你看经题的下面写着: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等字。这些就是标明译经的年代及译者。

原来我国汉朝,分为东汉及西汉。后汉就是东汉。当后汉孝明皇帝永平三年的时候,有一夜,帝梦金人,头上光辉,飞行殿庭。明天早晨,将夜来所梦,问诸大臣。时太史傅毅便奏说:“臣听说过,西方有一位大圣人,称号为“佛”,陛下所梦,该是他”。博士王遵也将周书异记所载,周昭王二十六年,世界所现瑞相的事,细述一遍。明帝闻后甚喜,于是在永平七年,派遣使者十八人,其中有郎中蔡愔、博士王遵,中郎将秦景等,到印度求法;至永平十年,东返洛阳,用白马驮经,并请得迦叶摩腾及竺法兰,两位中印度大德同来。帝见了,非常欢喜,就在洛阳建了一座白马寺,为译经场所。这部佛说四十二章经,就是当时首译之本。

我国历来以儒学为正宗,儒学之外,道教则居首席,所以信奉的很多。但佛经之学理,恰巧很适合我国人的思想,因此一般人,很快的由钦慕而倾向佛学,结果佛教就很快地流通起来。因为这样就在永平十四年,引起了道教嫉妒的反响;由五岳道士褚善信等,于正月初一日表奏皇帝,请与佛法较试。帝纳其议,拟定十五日,设赛场于白马寺之南门外。道士等,把他们的灵宝经,放在东坛上。帝也将佛经,圣像,佛舍利等,安置在西坛上。比赛开始时,褚善信等,靠着平时呼风唤雨的神术,诚恳天尊,庇佑他们得胜。谁料无知的旃檀柴,竟将他们的灵宝诸经,烧成灰烬;一切法术,也都不发生效验。但置于西坛的佛经,圣像,舍利,则完全无损;并且发射珠光,五色辉煌,在空中蔽日成环,覆盖大众。众皆喜叹,得未曾有。这一部佛说四十二章经,也就是当时置在西坛上,旃檀柴所不能烧的一部经。

本来佛学的经、律、论,除了小乘的,用巴利文(Pali)书写的外,大乘的都是用梵文(Sanskrit)写成的。迦叶摩腾及竺法兰到洛阳后,先学会了华语,才将经文的意义,用口头译成华语,让我国译经的文人,写成汉文。佛说四十二章经,所以是写迦叶摩腾及竺法兰同译的。

上来解完经题,并介绍译经的人,及译经的年代。现在就要渐次讲入经的内容了。

释迦佛所讲的经,在后来结集时写成的,都有几条固定的,真实性的通例,作经序;使后世读者,可以证信无疑。其体式,和现在的科学者,写科学实验的报告,很相同。其通例像:(一)讲经者。(二)听经者。(三)讲经的地方。(四)讲经的因缘。(五)所讲的内容。但此经写法之次第,和通例稍有不同,因为佛法初来时,译法只好求适合汉文的体式。可是详细译之,其通例也都有,今引经序分。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于鹿野苑中,转四谛*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一一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敕。

(解)在这一段经序里:(一)世尊,标明讲经者。(二)憍陈如等,及复有比丘,标明听经者。(三)鹿野苑,标明讲经的地方。(四)度憍陈如等,及教敕比丘开悟,标明讲经因缘。(五)离欲寂静,住大禅定,是总题。以下正说四十二章,就是发挥这个总题的内容。我们现在先来详细解释经序。

经序,约分为四小段。第一小段“世尊成道已。”世尊两字,就是指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他不但是娑婆世界的欲界,色界,无色界,而且是一切器世间,有情世间,及正觉世间的最尊者,所以称为世尊。他出家后由参访明师的所闻,继由深思而清修,最后证得人生及宇宙的真理,而成道。

第二小段“作是思惟”至“降诸魔道”五句,是追叙他的大道将成时,坐在菩提树下,用自己的佛性,所蕴藏的智慧,再加十多年学力,所发展的智识,而澈底的了解:一个人如能离绝世间一切的欲望,不被财、色、名、食、睡等所缠缚,而入于幽寂纯静的境界,是最好不过的。所以他就提起超越的意志,初步诃弃欲界里一切的善、恶,种种念头,与灵觉里的观照,会合而入色界的初禅定。进一步离弃觉观,使内心净静而入二禅。再进一步,离喜而证妙乐地的第三禅。又再进一步,苦乐双捐,而入第四禅的舍念清净地。从第四的大禅定中,即时显出三明的神力。所谓三明,就是六神通中的宿命、天眼、漏尽等三通。“明”字的意义是智之知法显了。所以(一)宿命明,是能了知自身、他身,过去世的生死相。(二)天眼明,是能了知自身、他身,未来世的生死相。(三)是能了知现在所受的一切苦相,都是迷妄——“漏”——所感召。因而奋起一种断尽迷妄的神力,谓之漏尽明。这三明一显现,所以他才能够破毁魔王的爱网,(参考下面经文第二十六章天魔娆佛)断绝婆罗门,及其他外道不了义学说之见缚。

第三小段“于鹿野苑中…而证道果”四句,是叙述讲阿含经的最初成就。但若依佛讲经的时期、次第来说,那么在讲阿含经以前,还有二段殊胜的因缘在:第一、佛于成正觉后,因为自受法乐甚深,所以在最初七日,为金刚萨埵诸大菩萨,说出法身佛毗卢遮那的真言。第二、再因宏法心切,却后三十一日,为文殊、普贤等大菩萨,称性直谈的,说一乘最上的华严经,但是除了菩萨以外,听得懂的人很少;所以在讲完华严经后,就转入波罗奈国的胜地,叫鹿野苑、转四谛*轮。简称四谛法。是四阿含经中重要学理之一。转者就是车轮旋转的意思。四是数目的四。谛是真理。法是会发生效力的方法。轮是所说的理论,能使人类身心所犯的错误,终得解脱;如车的轮,能摧碾崎岖的地面,化为平坦大道。四谛的总目:是苦、集、灭、道,等。“苦”是指三界里的六道有情,自心所受的八苦:如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等。“集”字的意义,是说,八苦并不是自己来的,却是有情的身心,被见、思二惑所迷恋,六种烦恼所蒙蔽。这两种愚痴。感召而发生八苦之果。“灭”字是要让有情,铲除八苦的缠缚,叫身心解脱,而得寂静的安乐。道谛的“道”字,意义是一条路。也可解为方法。就是指三十七道品,所包含的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支、八正道分等。如有情一步一步的,向三十七道品,这一条路走,必能铲除八苦的缠缚。或者这样说:如有情能一级一级的,将三十七道品的方法修持,他一定能身心解脱,而得寂静的安乐。

“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五人者:一、阿湿婆,二、跋提,三、拘利,皆父王之族亲;四、憍陈如,五、十力迦叶,后二人是释迦佛的母舅。当太子出家时,父王思念不已,命令五人追寻。太子既出家不归,五人无以返国复命,只好侍从太子出家。太子在修苦行时,有二人经不起苦,先遁去;至太子受牧女乳糜供时,其他三人乐修苦行者,误认太子也是挨不过苦的人,所以也舍太子而去。佛既成道,所以先到鹿野苑,三转四谛*轮,以度五人。初转,指出人生所受,有逼迫性的八苦,是愚痴所感召,可修道以断灭之,憍陈如先悟。二转,劝五人应力行三十七道品,为离欲出尘之法,阿湿婆、跋提、亦悟。三转,昭示五人,已知苦是以集为因,故修道必能证灭;最后迦叶、拘利、也悟。五人闻教后各自勇猛修持,果然不久皆证阿罗汉果位。

第四小段“复有比丘,……而顺尊敕”。乃是正叙讲演本经四十二章的因缘,并约略描写听法者的情绪。文中复有比丘,系指外道耶舍等,五十五人;异教之三迦叶等,一千人;及舍利弗、目犍连等,二百人。这一大群的异教徒,将他们蕴藏在脑子里,所以不懂的问题。或有所怀疑的意见,都提出来,请求释迦佛替他们解答、批评、判断。释迦佛很耐性地的,一条一条,替他们细细解释,让听的人,对所提的疑问,都清清楚楚的了解。听法后的异教徒,都合掌向佛致敬,情愿出家,而加入释迦佛的团体做比丘,以进行佛所教的道理。按比丘二字,是梵文(Bhiksu)的译音,又译为苾芻,是男人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其它的本义是乞士;意是学佛之士,上从如来乞法以练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资身,世界上尽有乞人,但是他们只乞衣食,不乞佛法,所以不称比丘。现在的小乘国如锡兰、缅甸、泰国、越南、寮、高棉、印尼,及大乘的印度、巴基斯坦、西藏,每天早晨,总可以看到,那些披黄袈裟,而偏袒右肩,赤两足,用左手托钵,向人家乞饭食的,就是比丘。女的称比丘尼(Bhiksuni)。上来解完经序,以下就要讲本经的四十二章正文。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