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经讲录
苏行三博士述
免费赠阅
苏行三居士,将其所著四十二章经讲录,整理出版,问序于予,入佛之至旨也,略叙因缘如次。
苏居士少业儒,长入教会学校,受严格训练,为一热心之基督徒。其服膺耶教,可谓至矣。后研究生物学,致疑于“生命来源”问题,遍读新旧约章,不得圆满解释,彷徨有日,偶遇机缘,阅相宗经论,惊喜交集,如获至宝。昔之疑难,涣然冰释。由是时相过从,或借经书,或研教义。无何,发无碍辩才,为朋友演绎,进而求受皈依三宝,奉佛持斋,一变而为正信之佛教徒矣。
经谓一切众生,皆具菩提种子,只待因缘成熟,即可显发。证以苏居士之弃耶入佛,益信“无我诈亦无尔虞也。”
苏居士入佛门后,勇猛精进,广读经论,悲深愿切,诲人不倦,最能以科学理论,善巧方便,浅释佛经。证佛法之万古常新,常乐我净。凡智识青年因其接引入佛者,不可胜数。撮其所讲,纪录成书者,有八大人觉经讲录,早经问世。此四十二章经,乃一九五四年间,在信愿寺每星期佛学讲座赓续宣讲,廖董二信士纪录之,刊载于无尽灯月刊多期,深入浅出,甚得读者之欢喜赞叹,因有印行单行本之议。
向来研究科学者,每不知佛法为何物,知佛法者,每缺于科学知识,求两者相兼,纳科学于佛法洪炉中,益见科学之精微,佛法之广大,苏居士之著作,功不唐捐矣。愿读此书者,三致意焉。
庚子又六月乘愿老人序于华藏寺
四十二章经讲录
后汉迦叶摩腾 竺法兰 同译
苏行三博士一九五四年四月十二日起
在菲律滨马尼拉大乘信愿寺讲
董云卿 廖清意居士笔录
诸位善友:今天我要开始讲的,是:佛说四十二章经。这部经,虽然不是很长,但也不能在短时间里,把它讲释完;所以只好将它分作多次来讲。希望诸位善友,能将它当作精神的粮食一样,把它食完。
我们在未正释经文以前,需要像一个科学家的探究物理的来源一样;先要知道这部经的来历,以及有关这部经的一切,现在解释经题。
佛说四十二章经可分两段讲:(一)佛说四十二章,(二)经字。这部经是最古佛典的一部。经的开头是“佛”字。这“佛”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现在就简略的把他讲讲。
“佛”字为梵文(Buddha),佛陀二字,译音的简称,意是觉悟者,指能彻底了解宇宙间真理的人。古往今来,虽有着很多的成佛者,但在这里的佛,是专指释迦牟尼而言的。因为他是这娑婆世界的教主,而这部四十二章经,不但是释迦佛为解答外道比丘的疑问,也是为欲拯救群迷而说的。
释迦佛诞生于印度,迦毗罗卫国(Kapilavastu)那时是我国周昭王二十六年。当太子生时,四方五色光焕发、遍照全世界。昭王感到未曾有的异相,以问太史苏由。苏由依易卦卜得乾之九五,龙飞在天。主西方有一位大圣人诞生之兆。昭王就将此事刻石碑记之。佛诞生为一王子。父亲净饭王名输头陀那(Suddfodana)。母亲摩耶夫人(Maya)。太子诞生后七天,他的母亲就逝世;乃由其姨母摩诃波兰波提(Mahabosubuddki),以亲生的儿子一样的疼爱他;把他抚养长大。当时父王见太子生有瑞相,心里非常欢喜;特地请婆罗门教的相师,(婆罗门教为当时印度之最高宗教)为之占相。据相师说:太子身有三十二瑞相;若在家享世乐,则可做统治全世界的转轮圣王;但若舍弃王位,离家学道,得成一切无上智者。净饭王闻后甚喜,就替他起名悉达多(Siddhata),意是一切义成就;并延聘婆罗门教大学者为教师,以教练太子。因太子宿根深厚,聪敏过人,所以在几年间,对于学术、兵法、武艺,莫不博通精练。
净饭王甚惧太子出家,所以特为太子挑选佳丽宫女,以侍候他。当太子约十七岁时,就让他结婚,娶他的表妹。邻国的公主名耶输陀罗(Yahodkana),为妃。
悉达多太子,因有超人的思想,过人的智慧,所以虽是整天过着安乐的生活,但心里仍然感觉不安。
有一次,太子侍父王外出游览,见农人上身没有穿衣服,在猛烈的太阳光下耕种,大汗直流。耕牛的颈上,勒着绳子,气喘吁吁的拖犁,还要受农人的鞭鞑。犁过的泥土,翻出许多小虫,鸦、雀,多飞来啄食。太子因具有深厚的佛性,看到这种现象,内心感到无限的悲悯。其后几次出游,又观察到老、病、死亡的种种现象,使他再不能偷安于宫庭里享受着尊荣与富乐。他要使人民普通都能度着安乐的日子,就下了最大的决心,抛弃王位,偷偷的出家。到四方的深山、旷野,参访明师去;追求痛苦的解脱,与人生的真理。父王虽派遣大臣去追他回来,但太子已剃下头发,脱下俗人的衣服,而披上袈裟,现比丘相;追来者,一方面无奈他何,另一方面又不敢回报,因此也随从太子出家,求学。
太子自幼博通一切学问,尤其是对于婆罗门教的学说,莫不心领神会,所以出家后,奔波了六年,但所参访的大师,能够给他进益的是很少。他不满足那些不了义的学说,所以就停止他的浪迹求学的生活,而入雪山(即喜马拉雅山)的苦行林,去清修他参究所得的学理。他在修苦行的过程中,日食一麻、一麦,生活极其克苦;目的在穷究人生的真谛。后世如吾国明代大思想、政治家,王阳明先生,一生教人以良知良能,根究心性。但他的这种思想却是因为未能了解业力互为因果之理。但是他在谪居龙场时,插竹于瓶,欲格物以致知,其克苦的精神,彷彿近之。太子因体悟到过分的克苦修持,只羸得瘐骨一把,并不能获得真理,乃放弃苦行,到尼莲禅河沐浴,再受牧羊女善住的乳糜供养。于是身体就慢慢的恢复健康。随行的五个人,以为太子退转道心,不能耐苦,就离开他,再到鹿野苑修苦行去。
太子离开了苦行林,便到摩竭陀国;在一棵菩提树下,用草布地做一个座位,结跏趺坐;并发出坚强的誓愿:“若不成道,宁可碎身,决不离座”。在十二月初八夜,黎明前,于静坐深思中,豁然彻悟。悟入人生实相,及宇宙里一切万有的常,变,而证无上正等正觉。那时天空的明星熠耀,他仰头叹说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它本是清净的,但因被世情所昏迷,故未能觉悟。若能将迷妄去尽,则佛性显现”。这道理,好比明镜,被尘埃所遮蔽。我们若拭去尘埃,就可以看到我们的真面目了。
释迦佛既成正觉,便开始将其所悟之法,乐分与众生共享。因为他悲天悯人的心太切,就宣说大乘法最好的华严经。但华严经的义理太过深奥,非一般听众所能了解;所以讲完华严经后的十二年间,改讲小乘的四阿含经,使听的人,不论是上智,下愚,能懂,能悟。后来的人,依照佛说的法,次第修持,而得悟真理,完成佛道者,不可计数。由此可见,佛,是由人修持到功德完满而成的。只要如法修持,人人都可成佛。
我们如欲解脱生死轮回的樊笼,而想永生快乐,那么非踏向佛门而深入。是无有更究竟的。学佛的要素,是在信、解、行、证。我们信佛是人生真理的最高觉悟者。了解佛所说的法,是救世的妙法。依照佛所开示的道理,去实践。最后亦可完成无上正觉,和释迦佛一样。
上来所说的,是:(一)佛字的意义。(二)佛字在这部经所指的人。(三)人怎样才能成佛。现在续解“说”的一字。
“说”字本来可用口讲,或笔写出来的语意。但佛在世时,所说的法,都是用口讲的。当时他的弟子,是否把他所讲的笔录下来,我们现在无从考证。可是在佛灭度后,众弟子们,恐怕时日经久,佛的学说,会被人们遗忘。因此分选大迦叶(Mahakasyapa)为领袖,召集五百人,在七叶窟里,作结集大会。他们集出经、律、论,合称三藏。但是当时有很多弟子,未参加的,就公举婆师波(Vaspa)为首,在窟外集出五藏。于经、律、论外;多杂及咒禁二藏。往后文殊(Manjusri)菩萨等,又编集大乘三藏圣典。这些都是佛弟子将佛所说的话,结集记下来的。这部经,就是佛亲口讲的经藏中的一部。
“四十二章”是这部经,和其他的经,有所分别的别名。它是佛成道后,外道的比丘中,约有四十二人,将他们所不懂的,或是所疑难的,说出来请佛解释。所以全部共分四十二段。每段都各有其重要的意义存在,而自成一章;连合起来,就成经的名,叫:四十二章经。但全部集合起来,却是一条引导众生、修身、处世,以至成佛的大道。
“经”字就是道路的意思,是一条直趋光明、极乐、清净的大路,即是如来教导我们,返归一乘,以证无生的道路。
上头所讲的,是解释经题。现在接下去,是要说译经的年代,以及译经的人了。你看经题的下面写着: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等字。这些就是标明译经的年代及译者。
原来我国汉朝,分为东汉及西汉。后汉就是东汉。当后汉孝明皇帝永平三年的时候,有一夜,帝梦金人,头上光辉,飞行殿庭。明天早晨,将夜来所梦,问诸大臣。时太史傅毅便奏说:“臣听说过,西方有一位大圣人,称号为“佛”,陛下所梦,该是他”。博士王遵也将周书异记所载,周昭王二十六年,世界所现瑞相的事,细述一遍。明帝闻后甚喜,于是在永平七年,派遣使者十八人,其中有郎中蔡愔、博士王遵,中郎将秦景等,到印度求法;至永平十年,东返洛阳,用白马驮经,并请得迦叶摩腾及竺法兰,两位中印度大德同来。帝见了,非常欢喜,就在洛阳建了一座白马寺,为译经场所。这部佛说四十二章经,就是当时首译之本。
我国历来以儒学为正宗,儒学之外,道教则居首席,所以信奉的很多。但佛经之学理,恰巧很适合我国人的思想,因此一般人,很快的由钦慕而倾向佛学,结果佛教就很快地流通起来。因为这样就在永平十四年,引起了道教嫉妒的反响;由五岳道士褚善信等,于正月初一日表奏皇帝,请与佛法较试。帝纳其议,拟定十五日,设赛场于白马寺之南门外。道士等,把他们的灵宝经,放在东坛上。帝也将佛经,圣像,佛舍利等,安置在西坛上。比赛开始时,褚善信等,靠着平时呼风唤雨的神术,诚恳天尊,庇佑他们得胜。谁料无知的旃檀柴,竟将他们的灵宝诸经,烧成灰烬;一切法术,也都不发生效验。但置于西坛的佛经,圣像,舍利,则完全无损;并且发射珠光,五色辉煌,在空中蔽日成环,覆盖大众。众皆喜叹,得未曾有。这一部佛说四十二章经,也就是当时置在西坛上,旃檀柴所不能烧的一部经。
本来佛学的经、律、论,除了小乘的,用巴利文(Pali)书写的外,大乘的都是用梵文(Sanskrit)写成的。迦叶摩腾及竺法兰到洛阳后,先学会了华语,才将经文的意义,用口头译成华语,让我国译经的文人,写成汉文。佛说四十二章经,所以是写迦叶摩腾及竺法兰同译的。
上来解完经题,并介绍译经的人,及译经的年代。现在就要渐次讲入经的内容了。
释迦佛所讲的经,在后来结集时写成的,都有几条固定的,真实性的通例,作经序;使后世读者,可以证信无疑。其体式,和现在的科学者,写科学实验的报告,很相同。其通例像:(一)讲经者。(二)听经者。(三)讲经的地方。(四)讲经的因缘。(五)所讲的内容。但此经写法之次第,和通例稍有不同,因为佛法初来时,译法只好求适合汉文的体式。可是详细译之,其通例也都有,今引经序分。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于鹿野苑中,转四谛*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一一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敕。
(解)在这一段经序里:(一)世尊,标明讲经者。(二)憍陈如等,及复有比丘,标明听经者。(三)鹿野苑,标明讲经的地方。(四)度憍陈如等,及教敕比丘开悟,标明讲经因缘。(五)离欲寂静,住大禅定,是总题。以下正说四十二章,就是发挥这个总题的内容。我们现在先来详细解释经序。
经序,约分为四小段。第一小段“世尊成道已。”世尊两字,就是指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他不但是娑婆世界的欲界,色界,无色界,而且是一切器世间,有情世间,及正觉世间的最尊者,所以称为世尊。他出家后由参访明师的所闻,继由深思而清修,最后证得人生及宇宙的真理,而成道。
第二小段“作是思惟”至“降诸魔道”五句,是追叙他的大道将成时,坐在菩提树下,用自己的佛性,所蕴藏的智慧,再加十多年学力,所发展的智识,而澈底的了解:一个人如能离绝世间一切的欲望,不被财、色、名、食、睡等所缠缚,而入于幽寂纯静的境界,是最好不过的。所以他就提起超越的意志,初步诃弃欲界里一切的善、恶,种种念头,与灵觉里的观照,会合而入色界的初禅定。进一步离弃觉观,使内心净静而入二禅。再进一步,离喜而证妙乐地的第三禅。又再进一步,苦乐双捐,而入第四禅的舍念清净地。从第四的大禅定中,即时显出三明的神力。所谓三明,就是六神通中的宿命、天眼、漏尽等三通。“明”字的意义是智之知法显了。所以(一)宿命明,是能了知自身、他身,过去世的生死相。(二)天眼明,是能了知自身、他身,未来世的生死相。(三)是能了知现在所受的一切苦相,都是迷妄——“漏”——所感召。因而奋起一种断尽迷妄的神力,谓之漏尽明。这三明一显现,所以他才能够破毁魔王的爱网,(参考下面经文第二十六章天魔娆佛)断绝婆罗门,及其他外道不了义学说之见缚。
第三小段“于鹿野苑中…而证道果”四句,是叙述讲阿含经的最初成就。但若依佛讲经的时期、次第来说,那么在讲阿含经以前,还有二段殊胜的因缘在:第一、佛于成正觉后,因为自受法乐甚深,所以在最初七日,为金刚萨埵诸大菩萨,说出法身佛毗卢遮那的真言。第二、再因宏法心切,却后三十一日,为文殊、普贤等大菩萨,称性直谈的,说一乘最上的华严经,但是除了菩萨以外,听得懂的人很少;所以在讲完华严经后,就转入波罗奈国的胜地,叫鹿野苑、转四谛*轮。简称四谛法。是四阿含经中重要学理之一。转者就是车轮旋转的意思。四是数目的四。谛是真理。法是会发生效力的方法。轮是所说的理论,能使人类身心所犯的错误,终得解脱;如车的轮,能摧碾崎岖的地面,化为平坦大道。四谛的总目:是苦、集、灭、道,等。“苦”是指三界里的六道有情,自心所受的八苦:如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等。“集”字的意义,是说,八苦并不是自己来的,却是有情的身心,被见、思二惑所迷恋,六种烦恼所蒙蔽。这两种愚痴。感召而发生八苦之果。“灭”字是要让有情,铲除八苦的缠缚,叫身心解脱,而得寂静的安乐。道谛的“道”字,意义是一条路。也可解为方法。就是指三十七道品,所包含的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支、八正道分等。如有情一步一步的,向三十七道品,这一条路走,必能铲除八苦的缠缚。或者这样说:如有情能一级一级的,将三十七道品的方法修持,他一定能身心解脱,而得寂静的安乐。
“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五人者:一、阿湿婆,二、跋提,三、拘利,皆父王之族亲;四、憍陈如,五、十力迦叶,后二人是释迦佛的母舅。当太子出家时,父王思念不已,命令五人追寻。太子既出家不归,五人无以返国复命,只好侍从太子出家。太子在修苦行时,有二人经不起苦,先遁去;至太子受牧女乳糜供时,其他三人乐修苦行者,误认太子也是挨不过苦的人,所以也舍太子而去。佛既成道,所以先到鹿野苑,三转四谛*轮,以度五人。初转,指出人生所受,有逼迫性的八苦,是愚痴所感召,可修道以断灭之,憍陈如先悟。二转,劝五人应力行三十七道品,为离欲出尘之法,阿湿婆、跋提、亦悟。三转,昭示五人,已知苦是以集为因,故修道必能证灭;最后迦叶、拘利、也悟。五人闻教后各自勇猛修持,果然不久皆证阿罗汉果位。
第四小段“复有比丘,……而顺尊敕”。乃是正叙讲演本经四十二章的因缘,并约略描写听法者的情绪。文中复有比丘,系指外道耶舍等,五十五人;异教之三迦叶等,一千人;及舍利弗、目犍连等,二百人。这一大群的异教徒,将他们蕴藏在脑子里,所以不懂的问题。或有所怀疑的意见,都提出来,请求释迦佛替他们解答、批评、判断。释迦佛很耐性地的,一条一条,替他们细细解释,让听的人,对所提的疑问,都清清楚楚的了解。听法后的异教徒,都合掌向佛致敬,情愿出家,而加入释迦佛的团体做比丘,以进行佛所教的道理。按比丘二字,是梵文(Bhiksu)的译音,又译为苾芻,是男人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其它的本义是乞士;意是学佛之士,上从如来乞法以练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资身,世界上尽有乞人,但是他们只乞衣食,不乞佛法,所以不称比丘。现在的小乘国如锡兰、缅甸、泰国、越南、寮、高棉、印尼,及大乘的印度、巴基斯坦、西藏,每天早晨,总可以看到,那些披黄袈裟,而偏袒右肩,赤两足,用左手托钵,向人家乞饭食的,就是比丘。女的称比丘尼(Bhiksuni)。上来解完经序,以下就要讲本经的四十二章正文。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一一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敕。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
当时,世尊成就佛道,这般思惟:‘离开欲望,安于寂静,是最殊胜的。安住大禅定,能降伏一切魔道。爱欲生于贪心和愚痴。禅定是智慧的资料。所以世尊,刚开始就说,离欲是最殊胜的,然才劝导,安住禅定降伏魔道。佛言:“辞别亲人,出家修道。认识到心的本来面目,明白无为佛法。便称之为沙门。 ”
世尊释迦牟尼修成道后,便这样想道:排除欲念,清净无为,这是最美妙的境界;进入专一静虑的觉悟境界,就能降伏各种妖魔外道。于是,便在鹿野苑树林中,开始讲示四谛圣道,传授佛法,度脱 陈如等五个人,使他们出家开悟,修成正果。
释迦牟尼佛说:辞亲出家的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本心,认识到一切事物本质的虚幻性,能够悟解佛理佛法,这样的人才可以称作沙门。沙门如果能坚持奉行二百五十戒,无论干什么事,或不干什么事,都能做到清心寡欲,勤修四谛圣道,这样他就可以修成阿罗汉。达到阿罗汉果位的人,能够在天上飞行,随意变化,他的生命无限量之长;他住的地方,
现代生活已迈入高科技,而讲究科技的结果,往往容易使人迷失在制式的度量中,比如:求学时总是在乎成绩高低,科系出路的好坏;求职时也会在乎收入的多寡,升迁的快慢。当一切标准都被量化时,心中的尺度就如一把弹簧秤,时时评量着所获得的报酬,一旦弹性疲乏,人生准则即顿失依止。
世(shì)尊(zūn)成(chéng)道(dào)已(yǐ)。作(zuò)是(shì)思(sī)惟(wéi)。离(lí)欲(yù)寂(jì)静(jìng)。是(shì)最(zuì)为(wéi)胜(shèng)。住(zhù)大(dà)禅(chán)定(dìng)。降(jiàng)诸(zhū)魔(mó)道(dào)。
经序:释迦牟尼世尊,最初成就觉悟之道的时候,曾经进行这样的思维观察:“只有远离欲望的束缚,安住于法界本来的寂静,才是最了不起的事情。安住在这个本来寂静的大禅定当中,就能够降服各种天魔外道的侵扰,成为圆满的佛陀。”然后,世尊来到鹿野苑当中,为五比丘讲说了四谛妙法。度化了憍陈如尊者等五人,使他们证得了阿罗汉的果位。
今天发给你们的本子,是《佛遗教三经》合订本,为什么要把这三部经合订起来,先跟诸位讲一讲。世界上其他宗教,我们都称为外道,各种外道都苦于经典太少,我们佛教反而苦于经典太多。佛教传入中国,到了宋朝第一次刻藏经版,就有五千零四十八卷之多,一直增加,到现在已有二万多卷,所以初学的人不知道要从哪一部经看起。古时候诸大祖师觉察到
人法双彰。‘经 之一字是通名,一切大小乘修多罗藏,同名经故。‘佛经题七字,通别合举,说四十二章 六字是别名,异众经故。就别名中,‘佛 为能说之人,‘四十二章 为所说之法。‘佛 者,梵语具云佛陀,此翻觉者,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不同凡夫,觉他不同二乘,觉满不同菩萨。即是释迦牟尼如来,万德慈尊,娑婆世界之教主也。
读过金庸小说《鹿鼎记》的人都知道一件宝贝,就是《四十二章经》。为了抢夺这件宝贝,江湖上的各路人马杀得人仰马翻,鬼哭狼嚎。那么,《四十二章经》到底是何方宝物,令人如此疯狂呢?《鹿鼎记》第十五回写道,韦小宝认老宫女陶红英作“姑姑”,交谈间,韦小宝发了他人生当中的第N个毒誓,让陶红英说出了一个惊天大秘密:
在《中国佛教史》中,记载了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各种传说,但以汉明帝夜梦金人,派人赴天竺求取《四十二章经》为最权威的传入之说。史称,汉明帝永平三年,汉明帝夜梦金人,身长丈六,顶有白光,飞行于殿宇之间。汉明帝醒来之后询问群臣,自己梦中所见是什么神。
《四十二章经》非一部独立的典籍。根据《四十二章经序》记载,后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遣张骞、秦景、王遵等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但不载年月。其内容着重阐发早期佛教宣说的人生变幻、欲望和贪爱之弊,等等,劝导人们放弃世俗,追求出家修道的超世生活。《
这四句偈出自《四十二章经》,主要是劝勉学道者修行及用心之道。一个有志之士,应如何完成自己,如何获得心灵的自在?「净心守志」,所谓净心者,等于衣服髒了要清洗,身体髒了要沐浴,用水洗涤了才会恢复清净。当我们的心被烦恼无明染污了,要怎麽净化它呢?首要先发心。发慈悲心,人我的计较、比较、是非会消失;发喜捨心,欢喜帮助人,贪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佛说四十二章经》是印度传入我国的第一部佛经。据《后汉记》卷十中记载:东汉明帝夜梦金人,曾派遣蔡愔等十八人为使臣,到大月氏国乞求佛法。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请得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二位高僧,用白马载着佛像和佛经来到了洛阳。
四十二章经是中国最早译出的一部佛经。东汉明帚遣蔡惜等十八人到大月氏国求佛法:水平千年(西元六十七年)请得迦叶摩腾、竺法兰两尊者用白马?经来到洛阳。第二年,明帚敕建白马寺,让摩腾、竺法兰在寺讲经
现代生活已迈入高科技,而讲究科技的结果,往往容易使人迷失在制式的度量中,比如:求学时总是在乎成绩高低,科系出路的好坏;求职时也会在乎收入的多寡,升迁的快慢。当一切标准都被量化时,心中的尺度就如一把弹簧秤,时时评量着所获得的报酬,一旦弹性疲乏,人生准则
《四十二章经》,一卷,东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共译。是我国最早翻译的佛教经典。据《高僧传》卷一载,迦叶摩腾,中天竺人,解大小乘经。竺法兰,中天竺人,讽诵经典数万章,为天竺学者之师。东汉明帝夜梦金人,派蔡愔等人到西域求法,于是迎请迦叶摩腾与竺法兰到中国。二人居于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同译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经典
在金庸先生的小说《鹿鼎记》中,《四十二章经》表面上是一本普通佛经,其实关乎大清龙脉,满人入关时曾在关外藏了很多宝藏,而在这部经书中,就藏有宝藏地图。那么,真实史实上的的《四十二章经》是什么样的呢?《佛说四十二章经》,简称《四十二章经》,为佛教著作,据说是东汉迦叶摩腾、竺法兰汉译,一般认为是古代中国译出的第一部佛教经典。
四十二章经 题解 《四十二章经》,由篇幅较短的四十二篇经文构成,一般公认作是中国最早的佛经译典。但本经的译者译出年代及诸版本文字出入等问题,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迄今尚无定论。以下拟就这些问题逐
经文中指出,宁可毁坏六根,也不造作诸恶,而堕入三恶道。因为六根有贪著的病,就会在生死轮迴的苦海中不断流转,故必须注重六根的修行。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称做「六根」,属生理的,又叫作「六色」,六根遇到外面属于物理的「六尘」(色尘、身尘、香
有人问:「佛陀会不会骂人呢﹖」佛陀不是在骂人,佛陀会教训那些愚痴的人。如:「你不知惭愧」、「你不知道苦恼」、「你愚痴」等。还有一句比较严重的话:「你是非人!」非人,就是不像个人,也就是说「你不是人」,即是邪见的邪人,不正派的人。这是很严重的一句责
原始佛教时代,佛弟子及信者往往将所听闻的教法,用诗或简短散文的形式,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记忆传承。由于佛弟子各人领纳的不同,而各有其相异的思想,因此至教团成立时,如何将佛陀的教说作整理、统一,实属必要之事。经过历次的结集后,佛陀的教说渐次充实完备,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又称《观音经》、《普门品》。原是《法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仰传入中国渐次流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分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本。本品主要宣说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长行叙述无尽意菩萨和佛的两番问答。初番问答观世音菩萨得名
这是《八大人觉经》开头的一段经文。这部经的内容,主要是佛陀教示修学佛道者,应觉知思惟的八种教法。「世间无常,国土危脆」,是佛教的宇宙观;「四大苦空,五蕴无我」,是佛教的人生观。两者合起来,即整个佛教的世界观。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世界称「世间」,世间是时间和空间所和合的世界,是变化无常、没有长久固定的形态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世间上最大的力量是什么?「忍辱」的力量最大。天下的是非烦恼,天下的不如意,只要能忍,都能迎刃而解。你看,小孩以啼哭为力量,英雄以刀剑为力量,男士以绅士风度为力量,妇女以娇媚为力量,菩萨以发心慈悲为力量,阿罗汉以忍辱为力量。忍,并不是打不还口,骂不
于它论述了瑜伽师修行时所由。经历的十七个阶段(十七地),所以也叫作《十七地论》。关于本经的作者,西藏流传着这么一个神话传说无著为了能正确了解佛法的意义,希望能见到弥勒。他在鸡足山的一个岩洞中勒修弥勒法三年,但没有任何效果。
瑜伽师地论简称《瑜伽论》。瑜伽师地,意思是瑜伽师修行所历的境界(十七地),所以也叫《十七地论》。相传古印度弥勒著,唐玄奘译。一百卷。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