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卷 佛祖历代通载
⊙(甲子五八)改兴元○是年寿州毛罕妻生子毛债。猪头象耳骡足鱼腮人身。铁杖自鞭金田扫地。偿盗常住钱债也。
南岳明瓒禅师者。不知何许人也。初宰相李泌。乾元中辞入衡岳。瓒隐居上封。泌往谒之。瓒诵经其声先悲凄而后悦豫。泌隐知音。因谓曰。将非避隐者有云霄意乎。瓒唾之曰。莫相贼莫相贼。泌色不为动。瓒久之。见泌立候不懈。乃曰。饭未。泌曰。未也。瓒拨火出芋食与语。久之辞去。瓒抚其背曰。好做十年宰相。至是泌感事为帝言其高行。有诏征之。使者至石窟宣麻命曰。尊者起谢恩。瓒寒涕垂颐凝坐略不以介意。使者叹其淳正不之迫。回奏其事。帝咨美之数四不已。瓒着歌一篇。其辞曰。兀然无事无改换。无事何须论一段。直心无散乱。他事不须断。过去已过去。未来犹莫算兀然无事坐。何曾有人唤。内外觅功夫。总是痴顽汉。粮不蓄一粒。逢饭但知[嗎/中]。世间多事人。相趁浑不及。我不乐生天。亦不爱福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愚人笑我。智乃知焉。不是痴钝本体如然。要去即去要住即住。身披一破衲。脚着娘生裤。多言复多语。由来转相误。若欲度众生。无过且自度。莫谤天真佛。真佛不可见。妙性及灵台。何曾受熏炼。心是无事心。面是娘生面。劫石可移动。个中无改变。无事本无事。何须读文字。削除人我本。冥合个中意。种种劳筋骨。不如林下睡兀兀。举头见日高。乞饭从头[打-丁+聿]。将功用功展转昏蒙。取即不得不取自通。吾有一言绝虑忘缘。巧说不得只用心传。更有一语无过真与。细如毫末大无方所。本自圆成不劳机抒。世事悠悠不如山丘。青松蔽日碧涧长流。山云当幙夜月为钩。卧藤萝下块石枕头。不奉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更复何忧。水月无形我常只宁。万法皆尔本自无生。兀然无事坐。春来草自青。
⊙荆溪湛然禅师。临终告其徒曰。大道无方无体。生欤死欤。其旨一贯。吾归骨此山。报尽今夕。聊与汝等谈道而决。夫一念无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不一不异谓之中。在凡为三因。在圣为三德。爇炷则初后同相。涉海则浅深异流。自利利人在斯而已。尔其志之。言讫而化。翰林梁肃题其碑阴曰。圣人不兴。必有命世者出焉。自智者以法付灌顶。顶再世而至左溪朗。道若昧待公而发。乘此宝乘焕然中兴。其受业身通者三十有九人。而缙绅先生高位崇名屈体受教者数十。师严道尊遐迩归仁。自非命世亚圣。曷以臻此。
(乙丑)改贞元。
⊙(丙寅)二年翰林梁肃。修天台止观论成。着止观统例曰。夫止观何为也。导万化之理而复于实际者也。实际者何也。性之本也。物之所以不能复者。昏与动使之然也。照昏者谓之明。驻动者谓之静。明与静止观之体也。在因谓之止观。在果谓之智定。因谓之行。果谓之成。行者行此者也。成者证此者也。原夫圣人有以见惑足以丧志。动足以失方。于是乎止而观之静而明之。使其动而能静。静而能明。因相待以成法。即绝待以照本。御大车以御正。乘大事而总权。消息乎不二之场。鼓舞于说三之域。至微以尽性。至颐而体神。语其近则一毫之善可通也。语其远则重玄之门可窥也。用至圆以圆之。物无偏也。用至实以实之。物无妄也。圣人举其言所以示也。广其目所以告也。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拟而议之使自至之。此止观所由作也。夫三谛者何也。一之谓也。空假中者何也。一之目也。空假也者相对之义。中道也者得一之名。此思议之说。非至一之旨也。至一即三至三即一。非相含而然也。非相生而然也。非数义也。非强名也。自然之理也。言而传之者迹也。理谓之本。迹谓之末。本也者圣人所至之地也。末也者圣人所示之教也。由本以垂迹。则为小为大。为通为别。为顿为渐。为显为秘。为权为实。为定为不定。循迹以返本。则为一为大。为圆为实。为无住为中。为妙为第一义。是一三之蕴也。所谓空也者通万法而为言者也。假也者立万法而为言者也。中也者妙万法而为言者也。破一切惑莫盛乎空。建一切法莫盛乎假。究竟一切性莫大乎中。举中则无法非中自假则何法非假。举空则无法不空。成之谓之三德。修之谓之三观。举其要则圣人极深研几穷理尽性之说乎。昧者使明。塞者使通。通则悟。悟则至。至则常。常则尽矣。明则照。照则化。化则成。成则一矣。圣人有以弥纶万法而不差。旁礴万劫而不违。焘载恒沙而不有。复归无物而不无。寓名之曰佛。强号之曰觉。究其旨解脱自在。莫大极妙之德乎。夫三观成功者如此。所谓圆顿者。非渐次非不定。指论十章之义也。十章者恢演始末通道之关也。五略者举其弘纲截流之津也。十境者发动之机立观之谛也。十乘者妙用所修发行之门也。始于正观而终于见境者。义备故也。阙其余者。非修之要也。乘者何也。载物运者也。十者何也。成载之事也。知其境之妙。不行而至者德之上也。乘一而已。岂藉夫九哉。九者非他相生之说。未至者之所践也。故发心者发无所发。安心者安无所安。遍破者遍无所破。爰至余乘皆不得已而说也。至于别其义例判为章目。推而广之不为繁。统而简之不为少。如连环不可解也。如贯珠不可杂也。如悬镜不可揜也。如通川不可遏也。议家多门非诤论也。按经正义非虚说也。辩四教浅深事有源也。成一事因缘理无遗也。噫止观其救世明道之书乎。非夫圣智超绝卓尔独立。其孰能为乎非夫聪明深达得意思象。其孰能知乎。今之人乃专用章句文字。从而释之。又何疏漏耶。或称不思议境与不思。议事皆极圣之域。等觉至人犹所未尽。若凡夫生灭心行三惑浩然。于言说之中推上妙之理。是犹醯鸡而说大鹏。夏虫之议层冰。其不可见明矣。今止观之说文字万数。广寻果地无益初学。岂如暗然自修功至自至。何必以早计为事乎。是大不然。凡所谓上圣之域。岂隔阔辽夐与凡境杳绝与。是惟一性而已。得之谓悟。失之谓迷。一理而已。迷而为凡。悟而为圣。迷者自隔理不隔也。失者自失性不失也。止观之作所以离异同而究圣神。使群生正性而顺理者也。正性顺理所以行觉路而至妙境也。不知此教者。则学何所入。功何所施。智何所发。譬如无目昧于日月之光行于重险之处颠踣堕落可胜己乎。噫去圣久远贤人不出。庸昏之徒含识而已。致使魔邪诡惑诸党并炽。空有云云为坑为阱。有胶于文句不敢动者。有流于漭浪不能住者有。太远而甘心不至者有。太近而我身即是者。有枯木而称定者。有窍号而称慧者。有奔走非道而言权者。有假于鬼神而言通者。有放心而言广者。有罕言而为密者。有齿舌潜传而为口诀者。凡此之类自立为祖。继祖为家。反经非圣。昧者不觉。仲尼有言。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由物累也。悲夫。隋开皇十八年智者去世。至皇朝建中垂二百载。以斯文相传凡五家师。其始曰灌顶。其次曰缙云威。又其次曰东阳小威。又其次曰左溪朗公。其五曰荆溪然公。须于同门中慧解第一。能奉师训集成此书。盖不以文辞为本故也。或失则繁。或得则野。当二威之际缄授而已。其道不行。天宝中左溪始弘解说。而知者盖寡。荆溪广以传记数十万言网罗遗法。勤矣备矣。荆溪灭后知其说者适三四人。古人云。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不学又其次也。夫生而知之者。盖性德者也学而知之者。天机深者也。若其嗜欲深耳目塞。虽学而不知。斯为下矣。今夫学者内病于蔽外役于烦。没世不能通其文。数年不能得其益。是则业文为之屦校梏足也。棼句为之簸糠眯目也。以不能之师。教不领之弟子。止观所以未光大于时也。予常戚戚。于是整其宏纲撮其机要。其理之所存教之所急。或易置之或引伸之。其义之迂其辞之鄙。或薙除之或润色之。大凡浮疏之患。十愈其九。广略之宜三存其一。于是祛鄙滞导蒙童。贻诸他人则吾岂敢。若同见同行且不以止观罪我。亦无隐乎尔。建中上元甲子首事笔削。三年岁在析木之津功毕云尔。
⊙(戊辰)般若三藏新译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成。代宗皇帝亲制叙文曰。大朴既散有为遂作。名利牵乎德。巧智丧乎真。爱恶攻乎性情。因缘坚其染习。内则百虑无节。外则六根竞诱。天理灭而莫知。道源迷而忘返。沦溺苦海劫尽还初。惟至人了万物之宗。越三界之表。廓独立而不改。遍诸有而常然。故能开导群迷济拔流品。六波罗蜜经者。众法之津梁度门之圆极也。昔日月灯明如来为菩萨说。历劫旷远真偈寂寥。文殊师利于耆阇会中与弥勒菩萨语及其事。成一切种智会无量义因。唯佛能知。唯佛能说。教必有主。其在兹乎。是以释迦如来为法而生俟时而现。三身不异。故处代而常离。万行无修。故随方而自在。运慈悲之力。开摄护之门。因其六尘示之六度。导于法分全证法身。结习纷纶乘理而悟。是真般若之旨也。故有慈氏善问大音赞言。天垂宝华云集仙盖。甘露流液光明烛幽。使迷方浅深皆得自然之慧。恒沙亿众能通般若之知。尝试论之。先儒有言。诚者自成而道自导也。夫诚己于内。则不勉而中不思而得。诚物于外。则不言而应不为而成。其内者证法之身。其外者大悲之力。德产之致密化育之功也。夫春风吹发万类咸滋。旭日升画群阴尽释。乾坤易简之道。是则大同神明幽赞之情。孰云区别。殊途一致其理固然。朕虔奉丕图保又烝庶。思建皇极以升。大猷遐想灵踪期于协契。舍城妙说久秘梵文。徒怀泻瓶未启遗夹。微言不昧将或起予。于是罽宾沙门般若受旨宣扬。光宅沙门利言为之翻译。时大德则资圣寺道液。醴泉寺超悟。慈恩寺应真。庄严寺圆照。光宅寺道岸等。法门领袖人中龙象。证明正义辉润玄文。知释迦之宝城。识众尊之满字。以贞元四年岁次戊辰十二月二十八日。于西明寺译成上进。凡一部十卷。神龙翊卫。如从金口之传。梵众护持。无异毫光之现。朕斋心涤虑仰味宗源。闻所未闻寔为希有。聊因暇日三复斯经。虽法海甚深波流不让。举其梗概昭悟将来。
⊙二月江西马祖大师道一示寂。师汉州什邡人。姓马氏。容貌丰伟。牛行虎视。引舌过准。足有二轮文。遇怀让禅师密契心法。始自建阳迁临川次南康。所至聚徒说法创建禅林。大历中始居豫章开元寺。尝示众曰。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佛。达磨大师自南天竺国来此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又引楞伽经文以印众生心地。恐汝颠倒不自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又云。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取恶。净秽两边都不依怙。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无自性故。故云。三界唯心森罗及万像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即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但随时言说即事即理都无所碍。菩提道果亦复如是。于心所生即名为色。知色空故生即无生。若了此意。乃可随时着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复有何事。汝受吾教听吾偈曰。心地随时说。菩提亦只宁。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师于开元示寂。先是师尝经由豫章[泳-永+防]潭之石门。爱其山水奇胜洞壑平坦。顾谓其从曰。吾朽质之日归骨于此。至是门弟子奉灵骨舍利。建道场于石门。相国权德舆为之碑。宣宗赐谥大寂禅师。得法弟子凡百三十有九人。一为一方宗主转化无穷。禅宗至此大盛于世。
⊙大珠惠海禅师者。建州人。初参马祖。祖问。从何处来。曰越州大云寺来。祖曰。来此拟须何事。曰来求佛法。祖曰。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什么。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师遂礼拜问。那个是惠海自家宝藏。祖曰。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觅。师于言下自识本心不由知觉。礼谢毕服劳。久之后以受业师年老归奉养。乃晦迹藏用外现痴讷。撰顿悟入道要门一卷。为好事窃出。及马祖见之。即告众曰。越州有大珠。圆明光透自在。无遮障处也。众中有知师本姓朱者。遂共寻访。师由是道望显著。说法彼翻海涌浩然无碍。有顿悟门及广语。行于世。
⊙(庚午)○迎佛骨。
六年石头希迁禅师示寂。师得法于清原。天宝中居衡山南寺。寺东有石其状如台。乃结庵其上。时号石头和尚。南岳鬼神多见身听法。师皆与之授戒。大历中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头。往来憧憧并凑二大士之门。尝示众曰。吾之法门先佛传授。不论禅定精进。唯达佛之知见。即心即佛心佛众生菩提烦恼名异体一。汝等当知自己心灵。体离断常性非垢净。湛然圆满凡圣齐同。应用无方离心意识。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灭。汝等知之无所不备。师初阅肇论云。会万物为己者。其唯圣人乎。遂豁然曰。圣人无已靡所不已。因着参同契。其辞曰。竺土大仙心。东西密相付。人根有利钝。道无南北祖。灵源明皎洁。枝派暗流注。执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回而更相涉。不尔依位住。色本殊质像。声元无乐苦。暗合上中言。明明清浊句。四大性自复。如子得其母。火热风动摇。水湿地坚固。眼色耳音声。鼻香舌碱醋。然依一一法。依根叶分布。本末须归宗。尊卑用其语。当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当暗中有明。勿以明相睹。明暗各相对。比如前后步。万物自有功。当言用及处。事存函盖合。理应箭锋拄。承言须会宗。勿自立规矩。触目不会道。运足焉知路。进步非远近。迷隔山河固。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
(癸酉)○张滂请税茶。得钱四十万缗。茶税之始也。
⊙(丙子)十二年。宣河东节度使礼部尚书李诜。备礼迎法师澄观入京。观至。有旨命同罽宾三藏般若。翻译乌茶国所进华严后分梵夹。帝亲预译场一日不至。即差僧寂光依僧欲云。皇帝国事因缘如法僧事与欲清净。观承睿旨。翻宣既就进之帝命开示华严宗旨。群臣大集。观升高座曰。我皇御宇德合乾坤。光宅万方重译来贡。东风入律。西天输越海之诚。南印御书。北阙献朝宗之敬。特回明诏再译真诠。光阐大猷增辉新理。澄观顾多天幸。钦属盛明。奉诏译场。承旨幽赞。捲揪禾枞?唇哂蕖B兜翁斐亍O埠?俅ㄖ?丁3九嗷?馈N拊鐾蜇鹬?摺<?榭罩?啥取L逦薇哐拇笠病=卟卒槎?梢?7?盼蘧》揭病K槌旧捕?墒?S梦弈懿夤阋病@刖跛?趵释蚍ㄖ?腻浞鹨病7曳笸蛐腥僖?诘禄?病T沧刃械率伪耸?硌弦病9嵘阈?⒁猿烧婀庵?示?病W芩蛊咦治?徊恐?旮佟=?醣拘苑切心?住9仕灯障臀薇呤ば小P衅鸾饩?侵ぴ裁鳌N薨?谕ㄏ智笆苡谩5鄞笤谩4凸圩戏脚邸:沤淌诤蜕小F浜笙喙?肟怪S嗲旄咣?G胱??细僖??怼O喙?罴?κ汤晒榈擎饴矶喷?G胧稣??痪怼S治?峡低跷じ尴喙?湓?狻W欧ń绻坌?狄痪怼F蜕涓叱缥摹G胱啪档扑滴囊痪怼K就窖乡匪究罩T?淌仿匠ぴ础G胱??ピ踩诠垡痪怼=诙仁寡??鄄焓姑霞蛑惺榍?帐耙虐拙右赘?露鸥岬取G胫破叽?呕峄?亟缤夹木邓滴氖?怼S钟肷?剂殄浯笫κ?耸鬃??氯??狭鳌V苹?显簿跛姆种泄鄣染?陕酃芈鋈??嗖俊=怨沤醮拷鹚嫫魅斡迷啤
粤自西汉伊存口授佛陀经典,于大月氏王使者而震旦教始萌芽。其后,摄摩腾、竺法兰随汉明帝求经使臣蔡愔等至洛阳,而四十二章等经乃缄于兰台石室。魏晋而降大德迭与翻译通明中西不隔。达摩西来,演畅宗风不立文字,之的旨既昭而文字于以掀天揭地。
文殊师利童真菩萨摩诃萨,明相现时,从其住处来诣佛所,在外而立。尔时,尊者舍利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大目揵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拘絺罗,如是等诸大声闻,各从住处俱诣佛所,在外而立。佛知众会皆悉集已。尔时,如来从住处出,敷座而坐,告舍利弗:“汝今何故于晨朝时在门外立?”
昔如来于舍卫城敷座说法,与须菩提等演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喻法为名,以实相为体,以无住为宗,以断疑为用,以大乘为教相,其义甚深而明,其说甚简而切。昔有领悟一言之旨者即成正果。夫修六度万行以造夫真如之地,非由此经莫能以窥其径庭。盖万法本于一心,以心求道,道即是心。
尔时,世尊于中夜时放大光明,青黄赤白杂玻瓈色,普照十方无量世界。一切众生触此光者,皆从卧起,见此光明,皆得法喜,咸生疑惑:“此光何来普遍世界,令诸众生得安隐乐?”作是念已,于一一光复出大光明,照耀殊特胜于前光,如是展转乃至十重。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圣谛有四。此言是经何因何缘。佛世尊说如此经。云何圣谛有四不增不减。云何圣义及与谛义。若以圣故名为谛者。前二不应名谛。若言圣家谛故名为谛义则不定。复有经说。谛唯是一无有第二。云何四义而不破坏。复有经说。一切行法是名为苦。故唯二谛。四谛义不成。复次增一中说。
第3部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第538部 中阿含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伽陀国游波沙山,过去诸佛常降魔处,夏安居中与舍利弗经行山顶,而说偈言:“一心善谛听, 光明大三昧,彼人说妙法, 悉皆得充足,如渴饮甘露, 疾至解脱道。”时四部众平治道路,洒扫烧香皆悉来集,持诸供具供养如来及比丘僧,谛观如来,喻如孝子视于慈父,如渴思饮,爱念法父亦复如是。
论曰成立九种义句已。此般若波罗蜜即得成立。七义句者。一种性不断。二发起行相。三行所住处。四对治。五不失。六地。七立名。此等七义于般若波罗蜜经中成立故名义句。于中前六义句。显示菩萨所作究竟。第七义句。显示成立此法门故。应如是知。此般若波罗蜜为佛种不断故流行于世。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