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七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七

  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一

  这时佛通告一切大众:善男子们。如果怀疑有佛、无佛、有法、无法、有僧、无僧。有苦、无苦、有集、无集、有灭、无灭、有道、无道。有实、无实、有我、无我、有乐、无乐、有净、无净、有常、无常。有乘、无乘、有性、无性。有众生、无众生。有有、无有、有真、无真。有因、无因、有果、无果。有作、无作、有业、无业、有报、无报的人。今日随意提问吧。我会为你们分别解说。善男子。我从没见过天、人、魔、梵、沙门婆罗门等,有来问我,而我不能回答的。

  这时会中有一菩萨叫师子吼。即从座站起,整顿衣服礼拜佛足,长跪叉手对佛说:世尊。我想提问,希望如来大慈能够允许。

  佛通告大众说:善男子们。你们应该对这位菩萨着重的恭敬尊重赞叹。应用种种香花伎乐璎珞幡盖衣服饮食卧具医药房舍殿堂供养他,迎来送去。因为此人已在过去诸佛那里深深的种下善根福德成就。所以今日在我面前要发师子吼了。

  善男子。如同狮子王知道自己的力量:牙爪锋利,四足立地,安住岩穴,振尾出声。如果能够具备这些,可知他能作师子吼。

  真师子王,清晨出洞,频频欠身。向四周环顾,并发声震吼,是为了十一件事。一:为了让那些伪装狮子的露馅。二:为了想试试自己的力量。三:为了让住处清净。四:为了孩子们知道他的位置。五:为了狮群不会害怕。六:为了让睡着的醒来。七:为了一切放逸的野兽不敢放逸。八:为了百兽来依附。九:为了调动大香象。十:为了教育子息。十一:为了庄严自己的眷属。

  一切禽兽听到师子吼。水中的则潜入深渊。陆行的则藏伏在洞窟。飞的堕落。大香象们吓的四处奔走。

  善男子们。如那些野狗虽追赶狮子百年。却永远不能作师子吼。而狮子的幼崽长到三年,就能哮吼如同师子王一样。

  善男子。如来有正觉智慧作为牙爪,有四如意为足。六波罗蜜满足之身。十力雄猛大悲作尾。安住在四禅的清净窟宅。为众生而作师子吼,摧破魔军。展示众生十力,开拓佛的行处。为邪见作归依之所。安抚生死怖畏之众。惊醒沉睡在无明中的众生。为那些行恶法的人作忏悔心。开示邪见的一切众生令他们知到六师所发的不是师子吼。破除富兰那等人的憍慢心。为了让修二乘的人产生忏悔心。为了教五住菩萨生大力心。为了让正见的四部众不怕那些邪见的四部众。从圣行、梵行、天行的窟宅频繁出动。为了让众生破除憍慢而欠身。为了让众生生善法而四面环顾。为了众生得四无碍而四足抓地。为了让众生安住在尸波罗蜜中所以师子吼。师子吼就是决定的宣布: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如来常住永恒不变。

  善男子,声闻缘觉虽随逐如来世尊无量百千阿僧祇劫,也不能作师子吼。十住菩萨若能修行此三行,则能师子吼。善男子,此师子吼菩萨摩诃萨。今日也要大师子吼。所以你们应当深心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这时世尊告诉师子吼菩萨摩诃萨:善男子。你如果要问,可以随意。

  师子吼菩萨摩诃萨对佛说:世尊。什么是佛性?为什么叫佛性。为何是常乐我净?如果一切众生有佛性,为何不见一切众生所有佛性?十住菩萨住在何等法中不能清楚看见。佛住何种法种能清楚看见。十住菩萨用什么眼睛不能清楚看见。佛用什么眼睛能清楚看见?

  佛说:善男子。善哉善哉,如果有人能为法询问启请。则能具足二种庄严。一是智慧,二是福德。如果有菩萨具足此二种庄严则能知佛性,也能知到为什么叫佛性,乃至能知到十住菩萨用什么眼见,诸佛世尊用什么眼见。

  师子吼菩萨说:世尊。什么叫智慧庄严?什么叫福德庄严?

  善男子。慧庄严就是一地乃至十地。福德庄严就是檀波罗蜜乃至般若非般若波罗蜜。

  另外善男子。慧庄严就是诸佛菩萨,福德庄严就是声闻缘觉和九住菩萨。

  另外善男子。福德庄严有为、有漏。有有,有果报。有碍,非常、是凡夫法。慧庄严者无为,无漏。无无,无果报。无碍,常住。

  善男子。你今日具足二庄严。所以能问此甚深妙义。我也具足这二庄严,所以能回答。

  师子吼菩萨摩诃萨说:世尊。如果有菩萨具足这二种庄严,则不应问一种二种。为何世尊说能答一种二种。因为一切诸法没有一二种,一种二种是凡夫相。

  佛说:善男子。如果菩萨没有二种庄严,则不能知一种二种。如果菩萨具有二种庄严,则能知一种二种。如果说诸法无一二,是不对的。因为如果无一二,为何能说出一切诸法无一无二?(能说出至少有名相了)

  善男子。如果说一二是凡夫相,这是十住菩萨不是凡夫。因为一是涅槃,二是生死。为何一是涅槃?因为其常。为何二是生死,因为爱无明。常是涅槃,不是凡夫相。生死二者也不是凡夫相。因此具足二种庄严者能问能答。

  善男子。你问什么是佛性。仔细听我来给你分别解说。善男子。佛性是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叫作智慧。所谓空,则不见空与不空,智者见空及与不空,常与无常,苦之与乐,我与无我。空就是一切生死,不空就是大涅槃。乃至无我就是生死,我就是大涅槃。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不叫中道。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我也不叫中道。中道就是佛性。因此佛性常恒,不会改变。无明覆盖而令诸众生不能得见。声闻缘觉见一切空而不见不空,乃至见一切无我而不见于我,因此得不到第一义空。不得第一义空所以不行中道,无中道所以不见佛性。

  善男子。不见中道者有三种。一是定乐行,二定苦行,三苦乐行。定乐行者就是菩萨摩诃萨怜愍一切诸众生,所以虽处在阿鼻地狱也有三禅的快乐。定苦行者就是凡夫。苦乐行者就是声闻缘觉,声闻缘觉行于苦乐认为是中道。因此虽有佛性而不能见。

  你问为什么叫做佛性。善男子。佛性即是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道的种子。另外善男子。道有三种:下上中。下就比如是梵天把无常看做是常。上就是把生死无常错看成常,三宝是常当作无常。为何叫上?因为能得最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中就是第一义空,无常见无常,常见常。第一义空不叫做下,因为一切凡夫不能得到。也不叫上,因为上即是下。诸佛菩萨所修之道不上不下,因此叫中道。

  另外善男子。生死的边际有二种。一无明,二有爱。这二者中间则有生老病死之苦,这叫作中道。此中道能破生死所以叫中。因此中道之法叫做佛性。所以佛性常乐我净。因众生不能见而好像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佛性真实不是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善男子。譬如贫穷人家有宝藏,而此人不见。因看不见而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有善知识对他说你屋里有金宝藏,为何如此贫穷困苦,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就行方便令他能见。因能见所以此人得常乐我净。佛性也是一样。众生不见,因不见所以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有善知识诸佛菩萨用方便力作种种教告令他得见,因得见所以众生即得常乐我净。

  另外善男子。众生起见有二种:一是常见,二是断见。如此二见都不是中道。无常无断才是中道。无常无断即是观照十二因缘的智慧,这种观智叫做佛性。二乘之人虽观因缘却不能叫做佛性。佛性虽常在,因众生被无明覆盖所以不能见。又不能渡过十二因缘的河犹如兔马,是因为不见佛性。

  善男子。观十二因缘的智慧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种子。这样说的话十二因缘也是佛性。善男子。譬如胡瓜叫做热病。因为能导致热病。十二因缘也是如此。善男子。佛性,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有因就是十二因缘。因因即是智慧。有果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果即是无上大般涅槃。

  善男子。譬如无明为因,诸行为果,行为因,识为果。因此说无明的本体是因也是因之因,识是果也是果之果。佛性也一样。善男子。因此十二因缘不出不灭不常不断非一非二,不来不去,非因非果。

  善男子。是因非果比如佛性。是果非因比如大涅槃。是因是果,比如十二因缘所生之法。非因非果叫做佛性。非因果所以能恒常不变。因此我在经中说十二因缘其义甚深,无知无见不可思惟,是诸佛菩萨境界,不是声闻缘觉所能到达。为什么说甚深甚深?因为众生的业行不常、不断而得果报。虽念念间消灭而无所失去。虽无作者却有作下的业。虽无受者却有果报。受者虽灭而果不会灭亡。没有知觉,和合而有。一切众生虽与十二因缘共行而不能看到和觉察,因此没有终始。十住菩萨只见其终,不见其始。诸佛世尊见始见终。因此诸佛能清楚的见到佛性。

  善男子。一切众生不能见十二因缘所以轮转生死。善男子。如蚕作茧,自生自死。一切众生也是如此,不见佛性所以自造结业,流转生死犹如拍球。善男子。所以我在诸经中说,如果有人见到十二缘即是见法,见法即是见佛,佛即是佛性。因为一切诸佛以此为性。

  善男子。观十二缘智有四种。一下,二中,三上,四上上。下智观者不见佛性,因不能见所以得声闻道。中智观不见佛性,因不见而得缘觉道。上智观者看不清楚,因不清楚而住十地。上上智观者清楚知见,所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因此十二因缘叫做佛性。

  佛性即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叫做中道。中道者叫做佛,佛叫做涅槃。

  这时师子吼菩萨摩诃萨对佛说:世尊。如果佛与佛性无差别。那么一切众生为何还用修道

  佛说:善男子。你说的不对,佛与佛性虽无差别,可是众生都未具足。善男子。譬如有人用恶心害母,害后生悔,这样三业虽善可此人已经是地狱人,是因为他定当堕地狱的缘故。此人虽还没有地狱阴界的入而叫做地狱人。

  善男子。所以我在诸经中说,如果有人修行善就叫见天人。修行恶者叫见地狱。因为一定受报的缘故。善男子。一切众生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切众生真实没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因此我在此经种说此偈:本有今无,本无今有,三世有法,无有是处。

  善男子。有三种有:未来有,现在有,三过去有。一切众生在未来之世都应当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叫做佛性。一切众生现在都有烦恼诸结,所以现在没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切众生在过去之世都有过断烦恼的经历所以现在能见佛性。因此我常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阐提等也有佛性。一阐提等没有善法。佛性也是善法,因未来可有所以一阐提等悉有佛性。因为一阐提等一定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譬如有人家有乳酪。有人问:你有酥吗?于是回答:我有酪,但不是酥。用巧妙的方法能一定能得到,所以有酥。众生也一样,都有心。凡有心的一定能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此我常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善男子。有二种毕竟:一是庄严毕竟,二是究竟毕竟。一是世间毕竟,二是出世毕竟。

  所谓庄严毕竟就是六波罗蜜。所谓究竟毕竟就是一切众生所得一乘。一乘法就是佛性。因此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切众生都有一乘,因被无明覆盖所以不能见。善男子。如同郁单越和三十三天,被果报覆盖所以此处的众生不能见。佛性也然,被结覆盖所以众生不见。另外,善男子。佛性者就是首楞严三昧,性如醍醐,是一切诸佛之母。因首楞严三昧的威力让诸佛得常乐我净。一切众生都有首楞严三昧因不修行而不能见所以不能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首楞严三昧有五种名字:一是首楞严三昧,二是般若波罗蜜,三是金刚三昧,四是师子吼三昧,五是佛性。按照他得各种作用而得各种名。善男子。如同一三昧得各种名。如同禅有四禅。根叫定根。力叫定力。觉叫定觉。正叫正定。八大人觉叫定觉。首楞严定也是一样的。善男子。一切众生具足三定(三种必然),所谓上中下。上就是佛性,因此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中就是一切众生具足初禅,有因缘时则能修习,若无因缘则不能修。因缘二种,一是火灾,二是欲界结要破坏时。所以说一切众生都具备中定。下定就是十大地中心数定,因此说一切众生悉具下定。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因烦恼覆盖不能得见。十住菩萨虽见到一乘,却不知如来是常住法,所以说是十地菩萨虽见佛性而不明了。善男子。首楞就叫一切毕竟,严就是坚固。一切毕竟而得坚固叫做首楞严。因此说首楞严定为佛性。

  善男子。我曾经住在尼连禅河告诉阿难:我现在要洗浴。你可以拿衣服和洗浴用品。我入水后所有飞鸟水陆动物都会来看我。那时还有五百梵志来到河边。因见到我而互相问各为他得到金刚之身。如果不是因为他说断见,我们就应当从他那里学法。善男子。我在那时用他心智神通,知道这些梵志心中所想。就告诉他们:为何说我说断见?那些梵志说:瞿昙。之前在种种经中说众生无我。既言无我,为何说不是断见呢?如果无我,那么持戒的是谁,破戒的是谁?佛说:我也没有说一切众生都无我。我常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佛性不就是我吗?因此我不说断见。一切众生不见佛性所以无常无我无乐无净。这就是所谓我说的断见。这时那些梵志听说佛性即是我,就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立刻出家修菩提道。一切飞鸟水陆之类也发无上菩提之心,既发心后立刻舍身。善男子。此佛性其实不是我,为众生而起名叫做我。

  善男子。如来说无我是我是有特殊原因的。其实无我。虽然这样说却不是谎言。善男子。有因缘所以说我为无我,而其实有我。为了世界虽说无我而不是谎言。佛性无我,如来说成是我,因为其恒常。如来是我而说成无我,因为能得自在(有我就不自在)。

  这时师子吼菩萨摩诃萨对佛说:世尊。如果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如金刚力士。为何一切众生都不能见?

  佛说:善男子。譬如色法中虽有青黄赤白的差别,长短直的形式。但盲人看不见。虽然看不见但不能说没有青黄赤白长短质等相。因为盲人虽不见,不盲的人却能见。佛性也是一样,众生虽不能见,而十住菩萨能见一部分,如来能完全看见。十住菩萨所见佛性如在夜晚看色,如来所见如同白天见色。善男子。譬如视力不好的见色不明了,有良医为他治疗后因药力而能清楚看见。十住菩萨也是如此,虽不能清楚看见佛性。但因首楞严三昧力而能明了。善男子。如果有人见一切诸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认为非一切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这样的人都没见佛性。一切就叫做生死,非一切者就是三宝。声闻缘觉见一切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非一切法也见无常无我无乐无净,因此不见佛性。十住菩萨见一切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非一切法部分见到常乐我净,因此十分之中能见一分。诸佛世尊见一切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非一切法见常乐我净。因此见佛性如同掌中的阿摩勒果一样清楚。所以首楞严定叫做毕竟。善男子。譬如初月虽不可见却不能说无。佛性也然,一切凡夫虽不能见,也不能说无佛性。

  善男子。佛性就是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处。一切众生都有三种。破烦恼后能见一阐提等。破一阐提然后能得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处。因此我常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善男子。十二因缘为一切众生所共有。内外皆有。哪十二种呢?过去烦恼叫做无明。过去的业叫做行。现在世中初始受胎叫做识。入胎后五分四根还没具足叫做名色。具足四根但没有触时叫做六入。没有分别苦乐叫做触。找到了一种爱好叫做受。接近五欲就是爱。内外贪求的叫做取。为内外的事产生身口意业叫做有。现在世的识叫做未来生。现在的名色六入触受叫做未来世的老病死也。这就是十二因缘。

  善男子。一切众生有这十二因缘。也有不具备的,比如在歌罗逻时(受精卵的状态)就死了则没有十二。从生至老死则具足十二。色界的众生无三种受、三种触、三种爱。没有老病也叫做具足十二。无色界众生无色乃至没有老病,也叫具足十二。因为是靠定力实现的。所以说众生平等,具有十二因缘。

  善男子。佛性也是一样。一切众生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善男子。雪山有种草叫做忍辱。牛吃了后则会生产醍醐。还有种异草,牛吃了则无醍醐。虽没有醍醐却不能说雪山之中没有忍辱草。佛性也是一样。雪山就是如来,忍辱草就是大涅槃。异草是十二部经。众生若能听受启请大般涅槃则能见佛性。在十二部经中虽没有听到,却不能说没有佛性。

  善男子。佛性,亦色非色,非色,非非色。亦相非相,非相,非非相。亦一,非一,非一,非非一。非常,非断,非非常,非非断。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亦尽非尽,非尽,非非尽。亦因,亦果,非因,非果。亦义,非义,非义,非非义。亦字,非字,非字,非非字。为什么是色,因为有金刚身。为何是非色,因为有十八不共法,故不是色法。为何非色非非色?因为色和非色都没有定相。为何是相?因为有三十二相。为何非相,因为没有一切众生相。为何非相非非相?因为相和非相都不决定。为何是一,因为一切众生都是一乘。为何非一?因为说三乘法。为何非一非非一,因为无数法。为何非常,因为从缘所现。为何非断,因为离开断见。为何非非常非非断,因为没有终始。为何是有?因一切众生皆有。为何为无?因为依靠善方便才能见到。为何非有非无,因为具有虚空之性。为何是尽?因为得到首楞严三昧。为何非尽?因为其恒常不变。为何非尽非非尽?因为一切尽相皆断。为何是因?因为明了因。为何是果,因为结果以定。为何非因非果?因其恒常不变。为何是义?因能摄取义无所阻碍。为何非义,因为不可说。为何非义非非义,因为毕竟空。为何是字?因为有名称,为何非字?因为叫无名。为何非字非非字,因为断一切字。为何非苦非乐?因为断绝一切受。为何非我?不能具足得到八自在。为何非非我?因为恒常不变。为何非我非非我?因为不作不受。为何是空?因为第一义空。为何非空?因其恒常。为何非空非非空,因其能为善法作种子。

  善男子。若有人能思惟明了大涅槃经这些道理。可知此人则见佛性。佛性不可思议,乃是诸佛如来境界,不是声闻缘觉所知。善男子。佛性者非阴界入,非本无今有,非已有还无。依靠善因缘众生能见。譬如黑铁进入火中则变红,出来冷却后又变黑。而此黑色非内非外,靠因缘才有。佛性也是一样,一切众生烦恼之火灭掉就能闻见。善男子。如种子消失后芽就产生,而是芽之性非内非外,乃至花果也是如此,依靠缘而有。善男子。此大涅槃微妙经典成就具足无量功德。佛性也然是无量无边功德之所成就。

  这时师子吼菩萨摩诃萨说:世尊。菩萨具足成就多少法?能见佛性却不明了?诸佛世尊成就什么法,能够明了?

  善男子。菩萨具足成就十法,虽见佛性而不明了。哪十法呢?一少欲。二知足。三寂静。四精进。五正念。六正定。七正慧。八解脱。九赞叹解脱。十以大涅槃教化众生。

  师子吼菩萨说:世尊。少欲和知足之间有什么区别?

  善男子。少欲就是不求不取。知足就是得到得少而心不悔恨。少欲就是少有欲望。知足就是只作法事而心不愁恼。善男子。欲有三种。一是恶欲,二是大欲,三是欲欲。所谓恶欲,比如有的比丘心生贪欲,想成为一切大众的上首,让一切僧人跟在我身后,让四部都供养恭敬赞叹尊重于我。让我先为四众说法,让一切人都相信接受我的话,也让国王大臣长者都恭敬。让我得到很多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豪宅。这是生死之欲叫做恶欲。什么是大欲?如果有比丘产生这样到欲心。如何能让四部之众都知道我得到了初住地乃至十住地,得到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到了阿罗汉果乃至须陀洹果。我得四禅乃至四无阂智。目的是为了获得利养则叫做大欲。所谓欲欲。如果有比丘希望生在梵天、魔天、自在天、转轮圣王、刹利、居士、婆罗门,皆得自在。这也为是为利养叫做欲欲。如果不被这三种恶欲所害就是少欲。欲就是二十五爱,没有二十五爱就是少欲。不求未来所欲之事就叫做少欲。

  得到了而不计较叫做知足。不求恭敬叫做少欲。得到之后不积攒叫做知足。善男子。有人少欲而不知足,有人知足而不少欲,有人也少欲也知足,有人不知足也不少欲。少欲就是须陀洹。知足就是辟支佛。少欲知足是阿罗汉。不少欲不知足的就是菩萨。善男子。少欲知足还有二种:善和不善。不善的就是凡夫。善的是圣人菩萨。一切圣人虽得到道果而不自夸,因自己不说而心无恼恨,这也是知足。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习大乘大涅槃经欲见佛性,所以修习少欲知足。

  什么是寂静?寂静有二种:心静和身静。身寂静就是永远不造作身三种恶。心寂静就是不造作意三种恶。这就是身心寂静。身寂静就是永不亲近四众,不干预四众的所有事业。心寂静就是永不修习贪欲嗔恚愚痴,这叫作身心寂静。有的比丘身虽寂静却心不寂静。有的心寂静身不寂静。有的身心寂静。又有的身心俱不寂静。身寂静心不寂静的,比如有的比丘坐禅在静处远离四众,心种却总是积集贪欲嗔痴,叫做身寂静心不寂静。心寂静身不寂静的比如有的比丘亲近四众国王大臣,而心种断贪恚痴,叫做心寂静身不寂静。所谓身心寂静的就是佛菩萨。身心不寂静就是凡夫。因为凡夫身心虽静也不能深观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因此凡夫不能寂静身口意业。一阐提之辈犯四重禁作五逆罪这些人也不能得身心寂静。

  什么是精进?如果比丘要让身口意业清净,远离一切不善业,修习一切善业就是精进。这些勤于精进得系念六处:所谓佛、法、僧、戒、施、天、这叫作正念。具正念者所得的三昧叫做正定。具正定者观诸法犹如虚空叫做正慧。具正慧者远离一切烦恼诸结叫做解脱。得解脱者为众生赞美解脱,说解脱常恒不变,这叫赞叹解脱。解脱即是无上大般涅槃。涅槃即是烦恼诸结火灭。另外,涅槃叫做室宅。因为它能遮烦恼恶风雨。另外涅槃叫做归依。因为它能度过一切恐怖。另外涅槃叫做洲渚,因为四大暴河不能漂浮。哪四种河呢?一欲暴,二有暴,三见暴,四无明暴,所以涅槃叫做洲渚。另外涅槃叫做毕竟归,因为它能得一切毕竟乐。如果有菩萨摩诃萨成就具足此十法,虽见佛性而不明了。

  另外善男子。出家人如果有四种病则不能得四沙门果。哪四种病呢?所谓四恶欲:一为衣欲,二为食欲,三为卧具欲,四为有欲,叫做四恶欲。这些出家的病有四种良药能治疗。所谓粪扫衣能治比丘到衣恶欲。乞食能破食恶欲。树下睡能破卧具恶欲。身心寂静能破比丘有恶欲。因为这四种药能除四病所以叫圣行。这些圣行就是少欲知足。

  寂静有四种乐:一出家乐,二寂静乐,三永灭乐,四毕竟乐。得四乐就叫做寂静。具四精进而叫精进,具四念处所以叫正念。具四禅所以叫正定。见四圣的真实所叫正慧。永断一切烦恼结所以叫解脱。指出一切烦恼的过患所以叫赞叹解脱。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安住具足这十种法,则虽见佛性而不明了。

  另外善男子。菩萨摩诃萨闻此经后亲近修习,远离一切世间之事。就是少欲。出家后不生悔心就是知足。知足后在空闲处远离热闹叫做寂静。不知足者不喜欢空闲。知足者总是喜欢空寂,在空寂处常这样想:一切世间都认为我得到沙门道果,可是我现在并未得到,我怎么能这样欺骗别人?这样思考后就精勤修习沙门道果,这就是精进。亲近修习大涅槃就是正念。随顺天行就是正定。安住此定正见正知就是正慧。正见知则能远离烦恼结缚叫做解脱。十住菩萨为了众生赞美涅槃,就是赞叹解脱。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安住具足如此十法,虽见佛性而不明了。

  另外善男子。所谓少欲,比如有的比丘住在空寂处,端坐不卧。或住在树下,或在坟冢之间,或在露天之处,随处坐在草地上。乞食而食。得到什么都满足。有的一坐食(坐着吃饭,如果有事要起来,就不再吃了),不超过每日一餐。只保存三衣、粪衣、毳衣,这叫作少欲。这样修行而心不生悔叫做知足。修空三昧叫做寂静。得四果后不休息的追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叫做精进。专心思惟如来常恒无有变易就是正念。修八解脱叫做正定。得四无碍叫做正慧。远离七漏叫做解脱。赞美涅槃没有十相,叫做赞叹解脱。十相就是生老病死色声香味触无常。远离十相就是大涅槃。善男子。这就是菩萨摩诃萨安住具足十法,虽见佛性而不明了。

  另外善男子。为了多欲而亲近国王大臣长者刹利婆罗门毗舍首陀,自称我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为了利养而行住坐卧乃至大小便利,若见檀越更加恭敬,请求接引、说话。破此类恶欲者就是少欲。虽不能破坏诸结烦恼,而能于如来行为相似,叫做知足。善男子。这二种方法就是念定的直接因缘。常被师宗同学所赞叹。我也常在处处经中称赞这二法。如果能具足此二法则能近于大涅槃门及五种乐,叫做寂静。坚持戒律就是精进。有惭愧心就是正念。不见心相叫做正定。不求诸法性相因缘就叫做正慧。没有相所以烦恼断叫做解脱。称赞大涅槃经就是赞叹解脱。善男子。这就是菩萨摩诃萨安住十法,虽见佛性而不明了。

  善男子。如你所说,十住菩萨用何眼虽见佛性而不了了?诸佛世尊因何眼能见佛性而清楚分明?

  善男子。慧眼见所以不能明了。佛眼见所以能得明了。行菩提行所以不了了,如果无行则能了了。住十住所以见不明了,住不住则能了了。菩萨摩诃萨靠智慧因所以见不了了。诸佛世尊断因果所以能见明了。一切觉者叫做佛性。十住菩萨不能算得上一切觉,所以虽见而不明了。善男子。见有二种:一是眼见,二是闻见。诸佛世尊眼见佛性如掌中的阿摩勒果。十住菩萨闻见佛性所以不明了。十住菩萨只能自知一定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不能见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善男子。所谓眼见,诸佛如来十住菩萨靠眼见佛性。所谓闻见,一切众生乃至九地靠闻见佛性。菩萨若闻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心中不信则不叫闻见。善男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欲见如来应当修习十二部经,受持读诵书写解说。

  师子吼菩萨摩诃萨说:世尊。一切众生不能得知如来心相。要怎么才能看到呢?

  善男子。一切众生确实不能知如来心相。如果要看到有二种因缘。一眼见,二闻见。如果见到如来所有身业就知道这就是如来,这是眼见。如果观如来所有口业而知道这是如来,就是闻见。如果见其相貌超过一切众生而得知如来,是眼见。如果靠声音微妙超过众生所有而知道是如来,就是闻见。如果见到如来所作的神通是为众生,是为利养?如果是为众生而不为利养所以知道是如来,则是眼见。如果发现如来用他心智观察众生都是为利养说,为众生说。如果为众生,不为利养,可知是如来,这叫做闻见。为何如来而受此身,为何受身,为谁受身,这是眼见。如果观察如来如何说法为何说法为谁说法,叫做闻见。把身恶业对待他而不嗔,可知是如来,叫做眼见。把口恶业对待他而不恚,可知是如来,这叫做闻见。如果见到菩萨初生之时在十个方向各行七步。摩尼跋陀富那跋陀鬼神大将拿幡盖,震动无量无边世界。金光晃曜弥满虚空。难陀龙王及跋难陀用神通力为菩萨洗浴。诸天形像承迎礼拜。阿私陀仙合掌恭敬。在盛年舍去欲望,如弃涕唾。不被世间快乐所迷惑,出家修道乐于闲寂。为破除邪见六年苦行。对诸众生平等无二。心常在定,从不散乱。相好严丽,庄饰其身。所游之处丘墟皆平。衣服悬浮于身体四寸。行时直视不顾左右。所食之物都不能完整的通过身体,坐起之处草不动乱。为调服众生而说法。心无憍慢。这都是眼见。如果听闻菩萨行七步说:我现在此身是最后身。阿私陀仙合掌而说:大王当知。悉达太子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会在家作转轮王,因为菩提相明了而转轮圣王的相不明了。悉达太子身相辉煌所以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见到老病死人而说一切众生甚可怜愍,常与这些生老病死者相随,而不能发现他们总是生活痛苦中,我应当断除之。从阿罗逻五通仙人受无想定,成就后说那不对。从郁陀伽仙受非有想非无想定,成就后说那不是涅槃,是生死法。六年苦行毫无所获,就说修苦行空无所得。如果是真实我应得之,因其虚妄所以我无所得,可见这都是邪术不是正道。成道后梵天劝请希望如来为众生广开甘露说无上法。佛说:梵王,一切众生常被烦恼所障覆不能受我正法。梵王又说:世尊。一切众生有三种,所谓利根、中根、钝根。利根的能受,希望为他们说法。佛说:梵王。谛听谛听,我现在为一切众生打开甘露大门。就在波罗柰国转正法轮,宣说中道。一切众生不破诸结,非不能破。非破非不破,所以是中道。不度众生,非不能度,就叫中道。非一切成就,也非不成就叫做中道。凡有所说,不自称师,不称弟子,叫做中道。说不为利也非不得果,叫做中道。正语、实语、时语、真语,言不虚发,微妙第一。这些都是闻见。善男子,如来心相实不可见。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要见如来应当依靠这二种因缘。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七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