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六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六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六

  善男子什么是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具足成就第九种功德呢?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一开始发的五种心都能成就。哪五种呢?一信。二直心。三戒。四亲近善友。五多闻。

  什么是信呢?菩萨摩诃萨相信三宝,相信布施有果报。相信二谛和一乘之道再没有其他,只不过为了让众生尽快解脱诸佛菩萨分别说成三乘。相信第一义谛,相信善巧方便,这叫做信。这样的信,无论沙门婆罗门、天、魔、梵,一切众生都不能损坏它。因信而得圣人性。修行布施或多或少都能接近大般涅槃。不堕生死。其他戒闻智慧也是如此,叫做信。虽有此信自己却又不见,这是菩萨修大涅槃最初成就的事。

  什么是直心?菩萨摩诃萨对众生作质直心。一切众生如果遇到相应的因缘可能会生出谄曲的心,菩萨不然,因为菩萨知道诸法都是因缘。菩萨摩诃萨虽见众生各种过错却不会指责。因为怕生烦恼,如果生烦恼则堕恶趣。而菩萨如果见到众生有很小的善事就会赞叹。什么是善?善就是佛性。因赞佛性而令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这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对佛说:世尊。如佛所说菩萨摩诃萨赞叹佛性令无量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道理不通。因为如来最初开讲涅槃经时说有三种:一如果有病人得到好的医药和看护人愿,病就能消除,如果没有则不可愈。二不管得到还是没得到医药都不能痊愈。三种无论得不得到医药都可痊愈。一切众生也是如此,如果遇到佛菩萨,从佛菩萨那里听到妙法,则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果没有遇到则不能发。即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呵罗汉、辟支佛。

  第二种,虽遇到诸佛菩萨,听到妙法也不能发,如果没遇到也不能发。这就是一阐提。第三种,不管遇没遇到都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菩萨。如果说无论遇与不遇都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话。如来为何现在说:因赞佛性所以让众生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世尊。如果遇到诸佛菩萨为其说法,以及不遇都不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想这是不对的。因为这样的人应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阐提之辈因为有佛性,无论闻与不闻都应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尊。如佛所说,什么叫做一阐提呢?既是断善根的人。这个也不对。因为他们没有断佛性。因为佛性道理上说是不可断的。为何佛说他们断所有善根呢?

  如佛往昔说十二部经。说到善有二种:一常,二无常。常的不会断,无常的才可断。如果因无常可断所以会堕地狱,如果是常不可断为什么不会遮盖地狱之罪?佛性没有断就不是一阐提。如来为何这样讲一阐提呢?

  世尊。如果因佛性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何如来要为众生详细解说十二部经?世尊。譬如四河从阿那婆踏多池发愿。如果有天人、诸佛世尊说此河不入大海还会回到本源,显然错误。菩提之心也是如此,有佛性的人无论闻与不闻,无论戒与非戒,无论施与非施,无论修与不修,无论智与非智,都应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尊。如同优陀延山上太阳从其中升起到达正南方。太阳如果说我接下来不到西方而是回到东方,显然不对。佛性也是,如果不闻、不戒、不施、不修、不智的人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理不通。

  世尊。诸佛如来说因果的性非有非无,这样也不对。如同乳中没有酪性,就不会有酪出现。尼拘陀子没有五丈(身高)的性就不会有五丈的存在。如果佛性种没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树,怎么能生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树?所以说因果非有非无,这些又如何解释?

  这时世尊赞叹:善哉善哉。善男子。世间两种人如优昙花一样稀有。一是不作恶法,二是有罪能悔。还有二种人,一种作恩,二种念恩。还有二种人,一是接受新法,二是温故不忘。还有二种人,一种创造新的,二种修补旧的。还有二种人,一是乐于闻法,二是乐于说法。还有二种人,一是善于提问,二是善于回答。你就是善于提问的那种,如来就是善于回答的。

  善男子。因此善问能够转无上法轮。能让十二因缘的大树枯萎,能度无边的生死大河,能与魔王波旬斗争,能摧毁波旬所立的旗帜。善男子。如我先前所说的三种病人,遇到良医看病得到好药以及不遇这些病都能除。这是怎么回事呢?无论得与不得都是一定的寿命。因为此人在无量世中修三种善,所谓上中下善。因修三种善所以得到注定的寿命。如同郁单越人寿命千年一样。如果有人生病后无论得否良医好药都能痊愈悉,这是得到定命的缘故。

  善男子。如我所说如果有病人得到良医好药病则能除,如果不遇则不能除。这是怎么回事呢?善男子,因为此人寿命不定。命虽不尽,却有九种因缘能够夭折。哪九种呢?一是知道不能吃反而吃。二是多食。三是宿食没有消化继续吃。四是大小便利不随时节。五是病了不看病。六是不听医嘱。七是强忍不吐。八是夜行,因夜行而被恶鬼侵袭。九是房室过度。如果因为这些都生病若遇良医,病能除病。如果不遇则不可愈。

  善男子。我之前说无论遇不遇到都不能除的是怎么回事呢?。是因为命尽的缘故。众生也是一样的。发菩提心者如果遇到诸佛菩萨,咨询接受深法,或者不遇都能成就。因为其发菩提心的缘故,如同郁单越人一样得到固定的寿命。如同我所说的从须陀洹至辟支佛,如果闻到诸佛菩萨所说的深法则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果不遇则不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是没有定命的缘故,因九种因缘而夭折。如同病人遇到医药才能除病,如果不遇则不能除。所以我说遇佛菩萨听闻深法才能发心,如果不遇则不能发。

  如我之前所说无论遇没遇到诸佛菩萨听闻深法都不能发心。是怎么回事呢?善男子。一阐提之辈不论是否遇到善友和诸佛菩萨听闻深法都不能离开一阐提心,因为已经断了善法的缘故。一阐提也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如果他们能发菩提之心则不再是一阐提了。善男子。为什么说一阐提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阐提其实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同命尽的人虽遇良医好药也不能痊愈,因为寿命尽了。

  善男子。一阐就是信,提叫做不具,不具备信所以叫一阐提。佛性不是信,众生不是具,怎么能因为不具信而能断?一阐是善方便,提是不具。修善方便而不具足所以是一阐提。佛性不是修善方便,众生不是具,怎么因不具善方便而可断?一阐叫进。提叫不具。进不具所以叫一阐提。佛性非进众生非具,怎么能因不具进而可断?一阐是念,提是不具。念不具所以叫一阐提。佛性非念众生非具。怎么能因不具念而可断?一阐叫定,提叫不具,因定不具而叫一阐提,佛性非定,众生非具。怎能因不具定而故可断?一阐叫慧,提叫不具,因慧不具故叫一阐提。佛性非慧,众生非具,怎能因不具慧而可断?一阐叫无常善,提叫不具,因无常善不具足故叫一阐提。佛性是常非善非不善,因为善法要从方便而得,而佛性非从方便而得所以非善。为什么是非不善呢?因为其能得善果,善果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另外,善法是生后才得的,而佛性未生前已得了所以非善。因断了诸善法的生气所以叫一阐提。

  善男子。如你所说如果一阐提有佛性为何不能掩盖其地狱之罪?善男子。一阐提中没有佛性。善男子。譬如有大王听箜篌的声音,非常清妙,其心开始沉迷喜乐爱念,难舍难分。就问大臣这么好听的声音是从何处发出的。大臣说是从箜篌发出的。王就说把它拿来。这时大臣就把箜篌带到大王面前。而说,大王,这就是声。王对箜篌说:出声出声!而箜篌当然不能出声。于是大王就砍断琴弦可是声也不出。之后把皮木都毁坏也找不到声音。这是大王就责骂大臣:你为何说谎?大臣对王说:是你取声的方法不对。应依靠众缘和善巧方便才能出声。

  众生佛性也是如此。没有住处。因善方便才能可见。因可见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阐提辈看不见佛性,怎么遮三恶道的罪?善男子。如果一阐提相信有佛性,那么此人就不会入三恶道,那样就就不是一阐提了。因为他不自信有佛性所以堕三恶。因堕三恶道而叫一阐提。

  善男子。如你所说如果乳没有酪性就不应该能生成酪。尼拘陀子没有五丈性就不会有五丈之体。愚痴的人才会这么说,智者永远不应该说这些话。为什么呢?因为无性。善男子。如果乳中有酪性,就不应该还需要依靠众缘之力。善男子。如果水乳参合在一起一个月也不会生成酪。如果用一点颇求树汁,投在其中立刻就能成酪。如果本来就有酪为何需要等待缘?众生佛性也是如此,依靠众缘才能可见。依靠众缘才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需要等待众缘才能成就那就无此性。因无性而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因此菩萨摩诃萨常赞人善而不批评他人的缺点,这叫作直心。另外善男子。为何菩萨质直心?菩萨摩诃萨常不犯恶设有过失并即时忏悔。对于老师和同学都不会隐瞒,惭愧自责不敢再造,把轻罪看做极重的罪。如果有人问,就说真的犯了。再问此罪好是不好?回答:不好。再问此罪善是不善?回答:不善。再问此罪是善果还是不善果?回答:此罪绝对不是善果。再问此罪是谁所造,难道是诸佛法僧所作?回答:不是佛法僧,是我所作,是烦恼之所聚集。因其直心所以信有佛性。因信佛性而不能叫一阐提,而叫佛弟子。如果接受众生衣服、饮食、卧具、医药、种类千万也不算多,这就是菩萨的质直心。菩萨如何修戒?菩萨摩诃萨受持禁戒,不是为生天,不是因为恐怖。乃至不受狗戒、鸡戒、牛戒、雉戒。不破戒也不缺戒。不作瑕戒、不作杂戒。不作声闻戒。而受持菩萨摩诃萨戒尸罗波罗蜜戒。得具足戒而不生憍慢。这叫做菩萨修大涅槃具足第三戒。

  什么是菩萨亲近善友呢?菩萨摩诃萨常为众生说善道不说恶道。说恶道则不是善果报。善男子。我身就是一切众生的真善知识,所以能断富伽罗婆罗门所有邪见。善男子。如果有众生亲近我,虽有入地狱的因缘也能生天。如须那刹多等人本应堕地狱,因见我而能断除地狱因缘生于色天。虽有舍利弗目犍连等,都不叫众生的真善知识。因为他们能生一阐提的心。

  善男子。我曾经住在波罗柰国时。舍利弗教导二个弟子,一个让他观白骨,一个让他数息。两人经历多年都不能得定,因此而生邪见,说无涅槃无漏之法。如果真有我早该得到了,因为我已经很好的持戒。

  我那时见到比丘生此邪心,就批评舍利弗:你不善于教育。怎么为这两个弟子颠倒说法。你这两个弟子性质不同,一个是洗衣的,一个是打铁的。铁匠那个应教给数息,洗衣的应教骨观。因为你教错而令此二人生恶邪。于是我为二人分别说法,二人听后即得阿罗汉果。所以我是一切众生的真善知识,而不是舍利弗和目犍连等。

  如果众生有极重的结而遇到我,我能以方便为之断除。如同我的弟弟难陀有极重的欲望,我用种种善巧方便为他断绝。鸯掘魔罗有很重的嗔心,因见我而嗔心消除。阿阇世王有严重的痴心,因见我而痴心消灭。如婆熙伽长者在无量劫中修习却产生极重的烦恼,因见我随即断绝。如果卑微的下人亲近我作我弟子,因此因缘一切人天都会恭敬爱念他。尸利毱多邪见炽盛,因见我而邪见即灭。因见我而断了地狱的因而得到生天的缘。比如气嘘旃陀罗,临终时因见我而又得寿命。如憍尸迦发疯,因见我而复原。如瘦瞿昙弥,生于屠夫之家常修恶业,因见我而立刻舍离。如阐提比丘因见我而宁舍身命不毁禁戒。如草系比丘。因此,阿难比丘说一半的梵行就可称作善知识。我说不是,具足的梵行才叫善知识。这就是菩萨修大涅槃具足第四亲善知识。

  如何菩萨具足多闻?菩萨摩诃萨为大涅槃十二部经书写读诵分别解说叫做菩萨具足多闻。没有十一部,只有毗佛略受持读诵书写解说也叫菩萨具足多闻。不知十二部经,如果只能受持大涅槃微妙经典,书写读诵,分别解说,也叫做菩萨具足多闻。不能对此经典全部了解,如果能受持一四句偈,或者连偈也不知道,只能受持:如来常住永恒不变,也叫做菩萨具足多闻。另外,除了以上这些,如果只知道如来常不说法,也是菩萨具足多闻。因为法无性,如来虽说一切诸法却无法可说。这就是菩萨修大涅槃成就第五:具足多闻。

  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为大涅槃具足成就这五种功德,则能够难作能作,难忍能忍,难施能施。

  什么是菩萨难作能作?如果听有人吃一个胡麻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因相信这话而在无量阿僧祇劫中坚持只吃一麻。如果听闻入火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甘愿在无量劫中在阿鼻地狱中受炽火烤。这叫作菩萨难作能作。

  什么是菩萨难忍能忍。如果听到受到手、杖、刀、石、的击打能得大涅槃就在无量阿僧祇劫中接受这些而以为苦,这就是菩萨难忍能忍。

  什么是菩萨难施能施。如果听说能以国、城、妻、子、头、目、髓、脑布施别人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在无量阿僧祇劫用其所有国城妻子头目髓脑布施别人,叫做菩萨难施能施。

  菩萨虽然难作能作,却永远不会认为是我所作。难施能施也是如此。善男子。譬如父母只有一子,非常疼爱。用上好的衣裳和最好的饮食,随时照顾不让缺乏。其子如果在父母家而生轻慢心,恶口辱骂。因为父母爱护而不会生气,也不会想是我给此儿衣服饮食。菩萨摩诃萨也是一样,对待众生犹如唯一的孩子。

  如果孩子病了,父母也很难过。为他求医药而细心治疗。病好后也不认为我为他治病。菩萨也是,见到众生得了烦恼病,非常爱念,为其说法。众生因闻法而烦恼断绝。烦恼断后也永不会认为我为众生断诸烦恼。如果有这种念头那永远不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只会这样思维:我没有为任何众生说法,令其断除烦恼。菩萨摩诃萨对众生不嗔、不喜。因为他能很好的修习空三昧。菩萨如果修空三昧的话还能对谁生嗔、生喜呢?善男子。譬如山林失火,或者被人砍伐或者被水漂浮,林木会对谁生嗔、生喜?菩萨摩诃萨也是一样,对众生无嗔无喜。因为修行空三昧的缘故。

  尔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对佛说:世尊。一切诸法性自空吗?应该把空看空才能空。如果性自空的话,不应修空才能见空。为何如来说修空才能见空?如果性不空,那么修空也不能令其空。

  佛说:善男子。一切诸法性本自空。因为一切法之性不可得。善男子。色性不可得。什么是色性。色性不是地水火风,却不离地水火风。不是青黄赤白却不离青黄赤白。非有非无。如何能说色有自性?因性不可得所以说成空的。一切诸法也是如此。因相似相续,凡夫见后就说诸法性不空寂。菩萨摩诃萨具足五事,因此见法性本来空寂。善男子。如果有沙门及婆罗门见到一切法性不空那就不是沙门不是婆罗门,不能修习般若婆罗蜜,不能入大般涅槃。不能见诸佛菩萨,是魔的眷属。

  善男子。一切诸法性本自空。也因菩萨修习空而见到诸法是空。善男子。如果一切法性无常,所以灭能灭之。如果不是无常那么灭不能灭。有为之法,因有生相所以生能生之,有灭相所以灭能灭之。一切诸法有苦相所以苦能苦之。善男子。比如盐有咸的属性也能让别的东西变咸,石蜜性甜能让别的东西变甜,苦酒性涩,能让其他东西发涩。姜本性辣能让其他东西辣。诃梨勒苦能让其他东西苦。庵罗果醈能醈异物,毒性能令其他东西染毒。甘露之性令人不死,如果参合异物也能不死。菩萨修空也是如此,因修空而见一切法性空寂。(这里意味深妙不要错过。提示一下:自己具备了空性所以发现一切法空。并不是谁把他变空的,如果是你把他变空。就不是性本自空了。他本就是空的,有的是你的凡心)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又问:世尊。如果盐能令不咸的变咸。修空三昧也是这样的话。那么这定就非善非妙,性质颠倒。如果空三昧只能见空,一定是无法,为何还能有所见?

  善男子。空三昧见不空法能令其空寂,并非颠倒。比如盐不咸而令别的东西变咸。空三昧也是一样的,令不空变空。善男子。贪是有性不是空性,贪若是空,那么众生不应因此因缘而堕地狱。如果堕地狱怎么说贪性是空呢?善男子。色性是有。颠倒的色性让众生生贪,如果色性非颠倒,怎能令众生生贪?因其生贪可知色性是有。因此修空三昧不是颠倒。

  善男子。一切凡夫见到女人,心中就产生女人的相。菩萨不然,虽见女人却不生女相。因不生相所以不生贪,不生贪则不会颠倒。因世间人见到女相,菩萨随顺而说有女人。如果见到男人却说是女,则是颠倒。所以我为阇提说:婆罗门如果以昼为夜就是颠倒,以夜为昼也是颠倒。昼为昼相,夜为夜相,怎么会颠倒呢?

  善男子。一切住九地的菩萨见到法有性,因此见而不能见佛性。如果见到佛性,则不会再见一切法有性。因修空三昧所以不见法性,因不见而见佛性。诸佛菩萨有二种说法:一有性,二无性。为众生而说有法性,为贤圣说无法性。为了让不空的人见到法空所以修空三昧令其见空。那些无法性者也修空自然得空,因此说修空见空。

  善男子。你说见空。空是无法为何所见?善男子。如是如是。菩萨摩诃萨确实无所见,无所见即等于无所有。无所有即一切法。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对于一切法都无所见。若有见则不能见佛性,不能修习般若波罗蜜。不得入大般涅槃。所以菩萨见一切法性无所有。

  善男子。菩萨不只因见三昧而见空。般若波罗蜜也空。禅波罗蜜也空。毗梨耶波罗蜜也空。羼提波罗蜜也空。尸波罗蜜也空。檀波罗蜜也空。色也空眼也空识也空。如来也空大般涅槃也空。所以菩萨见一切法皆是空。所以我在迦毗罗城告诉阿难:你不要太悲伤而哭泣。阿难就说:如来世尊。我得眷属都死了,怎能不让我愁苦哭泣呢?如来与我都生在此城,都是释姓到亲属。为何如来不愁恼反而光颜更盛?善男子。我告诉他:阿难。你认为迦毗真实存在,而我见其空寂无有。你见释姓的人都是亲戚,我修空所以都无所见。因此你会愁苦,而我身容颜更盛。诸佛菩萨修习空三昧所以不生愁恼。这就是菩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成就具足第九中功德。

  善男子。如何是菩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具足最后第十种功德?善男子。菩萨修习三十七品入大涅槃,常乐我净。为众生分别解说大涅槃经,显示佛性。如果有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菩萨。相信这话的都能入于大般涅槃。如果不信则轮回生死。

  这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对佛说:世尊。什么样的众生对此经不生恭敬?

  善男子。我涅槃后,有的声闻弟子愚痴、破戒、喜欢争斗,舍去十二部经。读诵种种外道典籍,文颂,手笔。蓄养一切不净之物,说这是佛允许的。这些人用好的栴檀交换平凡的木头。用金子换石头。用银子换白腊。用绢换氀褐,用甘露换恶毒。

  如何是栴檀换凡木?比如我的弟子为了追求供养而向白衣说法。而白衣性情放逸不喜欢听。白衣地位高比丘地位底,又用以种种美食供给他,仍然不肯听。这叫做用栴檀换凡木。

  什么是金换石?石比喻色声香味触,金比喻戒。我的弟子因色因缘破戒,叫做用金换石。

  什么是用银换白腊。银比喻十善,腊比喻十恶。我的弟子舍弃十善,而行十恶法就是用银换白腊。什么是用绢换氀褐?氀褐比喻无惭无愧,绢比喻惭愧。我的弟子舍弃惭愧而无惭愧叫做用绢换取氀褐。

  什么是用甘露换取毒药?毒药比喻种种利养,甘露比喻无漏法。我的弟子为了得到利养向白衣自赞说我已经得到无漏,叫做用甘露换取毒药。

  因为这些恶比丘,此大涅槃微妙经典在阎浮提到处流传。那时也有很多弟子受持读诵书写此经,让其流传。却被这些恶比丘所杀害。那时恶比丘聚集在一起建立严酷的制度,如果有人受持大涅槃经书写读诵,为别人讲解。一切人都不能跟他共住、共坐、一起谈论。因为涅槃经非佛所说,是邪见所造。邪见之人即是六师。六师经典不是佛经典。因为一切诸佛都说诸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如果说诸法是常乐我净怎么会是佛所说的经。诸佛菩萨听任诸比丘蓄养种种物。六师则不让弟子蓄养一切物。因此怎么能是佛所说?诸佛菩萨不让弟子断牛五味以及食肉,而六师不让吃五种盐、五种牛味以及脂血。如果禁止这些,怎么会是佛的正典?诸佛菩萨说三乘法,而此经中只说一乘,就是大涅槃。这样的话怎么是佛的正典?诸佛毕竟入于涅槃,而此经说佛是常乐我净,不入涅槃的。此经不在十二部经里,即是魔说不是佛说。善男子。这些人虽是我的弟子,却不能听信接受涅槃经。善男子。那时如果有众生相信此经典,甚至只有半句。可知那人真的是我的弟子,因这样的信则能见佛性,入于涅槃。

  这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对佛说:世尊。善哉善哉。如来今日能开示大涅槃经。世尊。我因此事能悟解大涅槃经一句半句。因了解一句半句而见到佛性。如佛所说,我也应该能入大涅槃。这就是菩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具足成就第十种功德。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六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