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一七、分别功德品

  一七、分别功德品──清净果德,弘经威力

  本品的前半部分,是本门正宗分〈寿量品〉的续篇,后一半为本门流通分的开始。故其前半部分是叙述佛寿长远,让从地涌出的世尊过去所度的诸菩萨,以及现在灵山的诸弟子,获得内证利益之深浅。后半部分则广为分别持经所得,「证」、「信」、「供养」等功德。

  太虚大师法华经讲演录》云:「前品如来寿量,为已满之佛果,为明闻佛果者所成之德相、及显佛法之威力,故有此品。」

  「尔时大会,闻佛说寿命劫数,长远如是,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得大饶益。」

  这几句经文是说,佛说《法华经》的时候,法华会上从地涌出者及一切会众,都听到佛的寿命劫数有这么长远,就有无量无边阿僧祇数的众生得大利益;也可以说释迦牟尼佛说完〈寿量品〉的时候,此界他方众中有「得无生法忍」,有「得闻持陀罗尼门」,有「得乐说无碍辩才」,有「得百千万亿无量旋陀罗尼」,有「能转不退*轮」,有「能转清净*轮」。也有无量微尘数众生,或「八生」、或「四生」、或「三生」、或「二生」、或「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生法忍」,是以观诸法无生之理,忍可之智,究系何种菩萨阶位,得此忍智?诸家颇有异说,龙树说是初地以上,《仁王经》说是七八九地之悟名。龙树的《大智度论》卷七十三云:「无生忍者,乃至微细法不可得,何况大,是名无生,得是无生法,不作不起诸业行,是名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菩萨,是名阿鞞跋致。」

  「阿鞞跋致」意译为不退转,又为必定,共有三不退:十住位不退,初地行不退,八地以上念不退。既是观诸法无生之理而忍可的智慧,宜为初地以上的菩萨,又名断除一分无明,亲证一分法身的法身大士了。

  依据天台智者的《法华文句》卷十上,是以十住位配「无生法忍」,十行位配「闻持陀罗尼门」,以十回向位配「乐说无碍辩才」,以初地配「百千万亿无量陀罗尼」(亦名旋陀罗尼),以二地配「转不退*轮」,以三地配「转清净*轮」,以四地配「八生」,以五、六、七地配「七、六、五生」,以八地配「四生」,以九地配「三生」,以十地配「二生」,以等觉位的一生补处菩萨配「一生」。

  「闻持陀罗尼」,陀罗尼的梵文dhāra?i亦有译作陀邻尼,是「总持」的意思。得闻持陀罗尼者,凡有所闻,皆能恒持而不忘失。《大智度论》卷二十八云:「三闻能得;心根转利,再闻能得;成者一闻能得,得而不忘,是为闻持陀邻尼初方便。」接着也举出了音声陀邻尼门及名字陀邻尼门。

  「乐说无碍辩才」,即是四无碍辩,亦名四无碍解,梵文catasra? pratisa?rida?之一的第四乐说无碍,梵文pratibhāna-p。依据《成唯识论》卷九,入初地以上,得四无碍辩,入第九地时得四无碍解,永断二愚及粗重,至佛果位,一切圆满。得此乐说无碍者,顺从真理无有滞碍,巧说佛法,令闻者乐求。

  「旋陀罗尼」,即是百千万亿无量陀罗尼,是圆满具足一切教法,出没无碍之念慧。

  「八生」,依据世亲的《妙法莲华经忧波提舍》卷下云:「八生一生者,谓诸凡夫决定能证初地故,随力随分,八生乃至一生,皆证初地故。此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以离三界分段生死,随分能见真如法性,名得菩提,非谓究竟满足如来方便涅槃也。」

  本品的这段经文相当难解,古来印度及中日大德治《法华经》者,作了不少疏释,足见其文的深度层次。

  「佛说是诸菩萨摩诃萨得大法利时,于虚空中,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以散无量百千万亿众宝树下师子座上诸佛,并散七宝塔中师子座上释迦牟尼佛及久灭度多宝如来,亦散一切诸大菩萨及四部众,又雨细末栴檀沈水香等。于虚空中,天鼓自鸣,妙声深远。又雨千种天衣,垂诸璎珞」;「遍于九方,众宝香炉,烧无价香,自然周至,供养大会一一佛上。有诸菩萨,执持幡盖,次第而上,至于梵天;是诸菩萨,以妙音声,歌无量颂。」

  以上这段经文,描写法华会上的一个大场景,类似戏剧中的大团圆:人间、天上、此界、他方,乃至古佛多宝如来及其随伴,全数到齐,为了赞叹供养,虚空之中,自然有天华、天香、天衣、天鼓,缤纷散落飘扬;尚有诸菩萨众,手持幡盖,于空中次第而上,达于色界的梵天。在敦煌石窟的〈法华经变图〉表现得非常生动热闹的画面,大抵就是依据这段经文制作而成。《法华经》本门正宗分的长行到此结束,以下是它的重颂共十九偈,兹录四偈如下:

  「佛说希有法,昔所未曾闻,世尊有大力,寿命不可量;无数诸佛子,闻世尊分别,说得法利者,欢喜充遍身。」

  这两偈经文是说,世尊宣说了如此难闻希有之法,过去从未听过,那就是世尊有大神通力,时劫可以长短互入,短短数十年而已无量寿。无数佛弟子,听了世尊运用种种方式来善巧分别说明之后,大家都获得大利益,所以每一会众都得法益,欢喜充满全身。

  「如是等众生,闻佛寿长远,得无量无漏,清净之果报。」

  以上与会的微尘数菩萨众,听到了佛寿如此长远之后,便得到无量的无漏清净果报。「无漏」是智慧;「清净果报」,根据《法华文句》卷十上,是无障碍的实报净土,当指初地以上的法身大士所证果位。

  「如是种种事,昔所未曾有,闻佛寿无量,一切皆欢喜。」

  如上所见的大场面,都是由于世尊说了「佛寿无量」,一切与会众生,皆大欢喜,充遍全身,所以感得那样多的华、香、天衣、天乐,自然天降,周遍会众之上。

  本门正宗分,到此圆满。从这以下的三品半是《法华经》本门的流通分。

  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其有众生,闻佛寿命长远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无有限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于八十万亿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的前)五波罗蜜,」「以是功德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在这段经文中,佛告弥勒菩萨:假如有众生听到佛的寿命那么长远,乃至仅于一念之间生起信、解,他所得到的功德是无法衡量的,纵然有人于八十万亿那由劫之中,都修行六波罗蜜中的前五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若跟此人一念信解佛寿长远的功德比较,百千万分不及其一,乃至无法以算数譬喻,来比较差距多少。这是勉励众生,应当对于佛寿无量长远的事实,生深信解。

  「若有闻佛寿命长远,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无有限量,能起如来无上之慧。何况广闻是经、若教人闻,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书、若教人书。若以华、香、璎珞、幢、幡、缯盖、香油、酥灯,供养经卷,是人功德无量无边,能生一切种智。」

  前面经文是「信」「解」佛寿长远,功德无可限量,此段经文,又增加其他几种叮咛:若有人能了解佛说佛寿长远的意趣,他的功德,无有限量,他便能够生起如来的无上智慧,也就是一切种智。更何况还能广求多闻佛法,包括自闻、教他闻,自持、教他持,自书、教他书。并以各种供品供养此《法华经》,又复功德无量,能生佛的一切种智。

  在前面的〈法师品〉中,强调了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本经的功德,于本品中再加入信、解的重要性,也加强了自己修行,并教他人修行闻、持、书写的所谓「自行化他」的自利利他行。

  「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我说寿命长远,深心信解,则为见佛常在耆阇崛山,共大菩萨、诸声闻众、围绕说法。又见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阎浮檀金,以界八道、宝树行列,诸台楼观,皆悉宝成。其菩萨众,咸处其中。若有能如是观者,当知是为深信解相。」

  若有人能于听闻佛的寿命长远,而以「深心信解」的话,就等于亲自见到释迦如来常在耆阇崛山,被诸大菩萨及诸声闻围绕,宣说妙法。也等于见到所处的娑婆世界,已成佛国净土,一切依正庄严,全同于诸佛所居的清净安乐之土。若能常作如是观想的话,便是深心信解之相。

  这段经文,两度提出「深心信解」。第一度说,当有人听闻佛寿长远,就当以深切的真诚心来信仰、来了解。第二度则说,若能观想世尊常在灵山说法,会众围绕,也能观想娑婆世界的一切依正果报,即是佛国净土的清净依正庄严,那便证明,此人已具深心信解「佛寿长远」之相。

  此乃强烈地凸显出「流通分」的特色,鼓励佛后的众生,信解此经〈寿量品〉中所说佛寿长远久住,常在灵山演说妙法。

  「耆阇崛山」梵文G?dhra-kū?a译为鹫头、鹫峰、山中多鹫、山顶似鹫,通常译为灵鹫山,简称灵山。

  「如来灭后,若闻是经,而不毁呰,起随喜心,当知已为深信解相。何况读、诵、受持之者,斯人则为顶戴如来。」是人「不须为我复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养众僧。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是经典者,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养众僧。则为以佛舍利,起七宝塔,高广渐小,至于梵天,悬诸幡盖及众宝铃、华香、璎珞」,「种种舞戏,以妙音声,歌呗赞颂,则为于无量千万亿劫,作是供养已。」

  这段经文是说,当佛灭度之后,若人闻此经典,而不加毁谤病诟,且起随喜之心,那便表示已起「深心信解」之相,何况还能读、诵而受持不舍者,那就等于是顶戴如来。这样的人,就不须再为佛起塔建僧坊,并作四事供养众僧了。

  为什么呢?因这种人能够受持、读、诵此《法华经》,就等于已经起塔、造寺、供僧;也等于已经以佛舍利造了七宝塔,从地往上,先广大渐尖小,乃至于色界的梵天那般高,并在塔上悬挂许多宝铃,又用种种供品、供具,微妙音乐、舞踊、戏剧,赞颂、供养过了。

  这段经文,强调的是「随喜」功德,若人能够闻此经典而起随喜心,就表示此人于此《法华经》已有「深心信解」了。前段鼓励「信解」,此段赞扬「随喜」功德无量无边。此到下一品〈随喜功德品〉中,还有说明。「随喜」是《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十大行愿的第五愿,也是天台宗修「法华三昧」五悔中的第三悔。

  十大行愿的次序是: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法华三昧的五悔顺序是: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以此可见,不论是华严或法华的实践法门,随喜功德,都是很重要的。

  「顶戴如来」的「顶」是头顶,用尊贵的头顶,把如来戴在头上,是表示极尊敬的受持礼。此处是闻经的人与佛说的法,感应道交,深入心肺而感念莫能名的意思。在一般观世音菩萨的画像或者塑像头上,有个观音兜中的正前方上面,有一尊佛像,这就在表示「顶戴如来」。此处是见法如见佛,闻法随喜,而起恭敬心,就等于顶戴着佛了。

  「以佛舍利,起七宝塔」,这是在迹门〈授记品〉中,如来明示「诸佛灭后,各起宝塔」供养,有大功德,是修佛道的方法之一。现在到了本门之中,侧重在对于《法华经》的信、解、随喜等,不重视起塔供养肉身舍利,及造僧坊、四事供僧等的形式。

  「僧坊」又名僧房,是僧、尼居住的坊舍,虽通用于一般的僧舍,特别是指重于戒律的道场。梵文僧伽蓝摩sa?ghārāma是僧众住的园林,在僧伽蓝摩中有僧坊,但僧坊未必就在僧伽蓝摩中;较大规模的僧坊所在,是山林或园林,称为僧伽蓝摩,简称伽蓝。

  僧舍为僧众居处,本经〈方便品〉所称的「塔庙」及本品的「塔寺」,是塔婆、浮图、率都婆,梵文stūpa,玄奘《大唐西域记》译为窣堵波,是供奉佛舍利的一种特殊造型建筑物,与僧坊不一定有关联。有的僧坊可能建于佛塔附近的周边,有的僧坊近处并无佛塔。

  「供养众僧」,在诸阿含及律部,均以供僧众为大功德,甚至世尊曾说过佛在僧中 、供僧即供佛的话。在家信众以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等四事供养僧众,乃是世尊制定的规矩。《盂兰盆经》特别强调于解夏的僧自恣日供僧功德,能够救拔饿鬼道的众生。佛陀以僧众所披的割截衣名为袈裟,梵文ka?āya,意为忍铠、功德衣、福田衣,为世之福田,能使世人供养亲近生功德故。

  《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三,以众僧及父母为二种福田,众僧是出三界之福田,父母是三界内之最胜福田。《像法决疑经》有二种福田,佛法僧三宝是敬田,贫穷孤老乃至蚁子等是悲田。因此,供养三宝、父母、师长,布施贫、病、孤、苦、困厄等,乃为大小乘各经论中的共同主张。

  至于《法华经》的本门如本品所云,不须以「四事供养众僧」,旨在强调信解随喜《法华经》的功德,如来灭后,当以实践唯一乘法的《法华经》,自修教人修,比诸形式上的起塔供僧等尤其重要。然而这并不是否定造塔供僧的功德,在下一段经文中,即可明白。

  「是故我说,如来灭后,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供养经卷,不须复起塔寺,及造僧坊供养众僧,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其德最胜,无量无边。」「疾至一切种智。」

  再次强调,于佛灭度之后,若有人能够以受持、读、诵、为他人说、自书写、教他人书写,来作为供养这部《法华经》,其功德无可限量,故亦不须起塔建寺、造僧舍,以及供养众僧;何况此人若能于闻持此经的同时,兼行布施等六波罗蜜,这种功德,远胜于彼。由于信解、随喜、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供养此经,又兼修行六波罗蜜,便能速疾成佛,得一切种智。

  经文再三强调闻持弘扬《法华经》的功德,加上修行六度,就能疾得佛智。这是很明白地告知佛灭之后的佛弟子们,与其热心于起塔、建寺、造僧坊、供养众僧的福业,何如闻持、弘布、实践《法华经》的慧业,来得更加重要而有用。光营福业是人天善法,弘扬本经及行六波罗蜜,乃是以慧业为重的福慧二严,才是真正的成佛之道。

  「若人读、诵、受持是经,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复能起塔及造僧坊,供养赞叹声闻众僧,亦以百千万亿赞叹之法,赞叹菩萨功德。又为他人,种种因缘,随义解说此法华经,复能清净持戒与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无瞋,志念坚固,常贵坐禅,得诸深定,精进勇猛摄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问难。」「当知是人,已趣道场,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坐道树下。」

  若有人读、诵、受持此经,并为人解说,自书写,教人书写此经。同时也能起佛塔、建僧坊、供养赞叹声闻众僧,也以百千万亿方法赞叹一切菩萨功德。又复能够用种种因缘,随顺经义解说此经,加上持清净戒,柔和共住僧中,修忍辱,念坚固,常坐禅,得深定,精进于善法,以智慧答问难。当知如此之人,已至菩提道场,已近无上正等正觉,坐于菩提树下了。

  前面有两度教人,当不以起塔寺、建僧舍、供众僧的福业为意,要以慧业主导的福慧双修为成佛之道。这一段经文,则进一步告知我们,有人若已在修读、诵、受持、解说、书写《法华经》的五品法师功德者,同时宜修起塔、建僧舍、供众僧的功德,尤其亦须修行以法布施的随义解经,以及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六波罗蜜,那就等于已至道场,已近佛位,已坐道树之下,即将成佛了。

  本品初不鼓励营福业,而强调慧业,终于鼓励以慧业主导的福慧兼修,圆满了会三乘法为一乘法:不舍三乘法、包含三乘法、成就一乘法。

  「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行处,此中便应起塔,一切天人,皆应供养,如佛之塔。」

  这几句经文是说,像上一段经文所说的那种,等于已至道场、已近佛位、已坐菩提树下的人,不论是他们所坐、所立、所行之处,都应为之起建宝塔,一切诸天的天人,皆应恭敬供养此等之塔,一如佛塔。

  本品原先不主张起塔供养,结果不但主张起建佛塔僧坊,供养众僧,甚至对于福慧兼修者的坐处、立处、经行处,都主张为之起塔供养,等同佛塔。看来似乎矛盾,其实是不矛盾的。这依旧是以闻持妙法即如见佛,修持妙法者,即是佛陀法身慧命的体验者与代表者,见到妙法的体验者与表征者,就等于见到了佛。既然鼓励建佛塔,凡有妙法的表征者所在之处,就应建塔,同于佛塔。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