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法师功德品──五品法师,六根清净
迹门〈法师品〉中,已略述现在及未来诸弟子成为法师并给予授记,〈随喜功德品〉中广说其弟子功德。此品为广说六根清净之果德,即以十信位或天台的相似即佛位,庄严内外者。前五根清净为外庄严,意根清净为内庄严。
「尔时佛告常精进菩萨摩诃萨: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
这段经文是说,世尊告知常精进菩萨摩诃萨:若有人受持是《法华经》,读、诵、解说、书写,五事修行,此人的六根皆得功德,以此功德,庄严六根,使皆清净。
《法华经?法师品》举出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的五种法师。《辩中边论》则举有十种法师,颂曰:「谓书写、供养、施他、听、披读、受持、正开演、讽诵及思、修。」《法华经》虽于迹门〈法师品〉及本门〈法师功德品〉均举五品,其实纵观全经,所见的修法,不止五品,例如随喜、赞叹、劝他、供养等,都是本经的修持方法。
此处是说五品法师皆得六根功德。至于何以眼、鼻、身之三根,各得八百功德,耳、舌、意之三根,各得千二百功德?据太虚《法华经讲演录》云:「盖耳、舌、意三根,对于妙法之义理,或能闻、或能说、或能证,所闻、所说、所证之义理无边,即能闻、能说、能证之功德无边。而眼、鼻、身之功德,则不如耳、舌、意。」
至于八百与千二百数目之取义为何?古来诸家解释《法华经》者,各有差异。依据坂本幸男的《法华经注》引道生之说云:「自行、化他、赞叹、随喜,各有十善,共四十善,一善又能兼行十善故,合为四百善。四百善各有上中下品,则成千二百,三根不如,得中下二品为八百善,余根胜故,故为千二百。」
六根各以所得功德庄严,便令六根清净。所谓六根清净,便是虽为凡夫,能以修持《法华经》的功德力,获得胜根之用,即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一一根都能彼此互具互用,一一根都有见色、闻声、辨香、别味、觉触、知法的功能。太虚《法华经讲演录》对本经六根清净义的看法:「是诸功德,皆由此经殊胜之增上力,故能庄严使得清净。此清净功德,非楞严所说,必先破除五阴而后清净圆通者比,以非由自力修证之所致,全由善持是经之力,加持所成。」世亲的《妙法莲华经忧波提舍》也说《法华经?法师功德品》的六根清净是相似六根互用。
至于谁得「六根清净」?依天台家所立有藏、通、别、圆的四教,别教立有五十二个阶位中的十信位,相当圆教六即佛阶位中的相似即佛位,断见、修二惑,得六根清净,与藏、通二教的佛相等。是以《四教仪》云:「六根清净位,即是十信。」《辅行》卷四云:「能修四安乐行,一生得入六根,极大迟者,不出三生。若为名闻利养,则累劫不得。」
本品的六根清净,即是六根互具互用。是以《法华经》力,能使父母所生六根,罪垢除尽而清净无浊。以下逐一介绍:
(一)「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净肉眼,见于三千大千世界,内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亦见其中一切众生,及业因缘果报生处,悉见悉知。」
这段经文是说,像以上所示那些对于《法华经》能够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的人,由于所得功德果报,即可以父母所生的肉眼「甚清净」故,得见大千世界的内外须弥楼山及铁围山,一切山林,一切大海江河,向下至阿鼻无间地狱,向上直到有顶天中。亦能见到大千世界的一切众生,以及每一众生的造业因缘、造业果报,所生之处,无一不见无一不知。此段经文之后的偈语中有说:「虽未得天眼,肉眼力如是。」可知这种功能是来自修持《法华经》的功德力,不是修习神通而发出的神通力。
「三千大千世界」,以须弥山(sumeru)为中心,有九山八海重重围绕,更以铁围山为其外廓,称为一个小世界;合此一千个小世界,名为小千世界;合此一千个小千世界,名为中千世界;合此一千个中千世界,名为大千世界。由于大千世界是集小千、中千、大千的三种一千而成立的,故名为三千大千世界,内容实即一个大千世界。此一个大千世界,乃为一佛所教化的范围;且此一个大千世界,恰巧与第四禅天同时成也同时坏。所谓「九山」是围绕在须弥山周边的七重金山,加上须弥山为中心,铁围山为外围,共有九山。「八海」是在九山的每山之间各有一海。
「铁围山」(cakravā?a),又名轮围山,具名铁轮围山。须弥山为中心的八海,最外沿的第八海围绕咸海,环围咸海而区划一小世界者,便是铁围山,由铁而成,环绕如轮,故具名铁轮围山。《俱舍论》卷十一云:「于金轮上,有九大山,妙高山王(须弥山)处中而住,余八周匝绕妙高山。于八山中,前七名内,第七山外,有大洲等,此外复有铁轮围山,周匝如轮,围一世界。」
「阿鼻地狱」梵文avīci,译为阿鼻旨,简称阿鼻,意为无间,具译「无间地狱」。《涅槃经》卷十九:「阿者言无,鼻者名间。间无暂乐,故名无间。」《俱舍论?分别世品》云:「此瞻部洲下,过二万(逾缮那──由旬),有大捺落迦(大地狱),深广同前,谓各二万。故彼底去此,四万逾缮那,以于其中,受苦无间,非如余七大捺落迦,受苦非恒,故无间。」地狱的梵文捺落迦,又译作那落迦naraka或名泥犁niraya,《法华文句》卷四云:「地狱此方名,胡称泥犁者,秦言无有,无有喜乐。」
地狱是苦器的总称,分之则有三大类:1.根本地狱,于中包括八大地狱及八寒地狱。2.近边地狱,于中含有十六游增地狱。3.孤独地狱,居处于山间、旷野、树下、空中。
「无间地狱」是八大根本地狱之中的第八地狱,其余七个依次是:1.等活地狱;2.黑绳地狱;3.众合地狱;4.号叫地狱;5.大叫地狱;6.炎热地狱;7.大热地狱。根本地狱中与八大地狱相配的是八寒地狱,位于八大地狱之旁,《涅槃经》卷十一称之为「八寒冰地狱」。
十六游增地狱是设于八大地狱的副地狱,每一大地狱各有四门,每门各有四个副地狱,四四相乘,每一大地狱即各有十六游增地狱;四门各有四增:1.煻煨增、2.尸粪增、3.锋刃增、4.烈河增,四四相乘,名为十六游增地狱。
因此,根本地狱的八大地狱,乘以十六游增地狱,共有一二八游增地狱,加上八大地狱则成一三六个地狱,尚有八寒地狱,相加之后的根本地狱数量则是一四四个地狱的总称;孤独地狱还未在此数中。中国人通常传称十八地狱,则出于《十八泥犁经》。
「有顶天」,此为三界内的色界第四处,亦名色究竟天,是色界的最高天,居于有色天之顶,故名有顶。过此以上,便入无色界的无形世界。《法华经?序品》内,也曾有「从阿鼻狱,上至有顶」之句。
(二)「以是清净耳,闻三千大千世界,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其中内外,种种语言音声。」「虽未得天耳,以父母所生清净常耳,皆悉闻知,如是分别种种音声,而不坏耳根。」
这段经文是说,若人修持《法华经》的五品功德,便能于未修神通而得天耳之时,即以父母所生肉耳,得闻三千界内,下至无间地狱,上至色究竟天,所有一切音声。经文列举的有象声、马声、牛声、车声,啼哭、愁叹,螺、鼓、钟、铃,笑、语,男、女、童子、童女,法、非法,苦、乐,凡人、圣人,喜、不喜,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火、水、风,地狱、畜牲、饿鬼,比丘、比丘尼,声闻、辟支佛、菩萨、佛之声,三千界内的一切有情无情声,三千界外的三乘圣者及至诸佛声。
虽然如此分别闻得种种音声,也不会由于音类太多,声质太杂,音声所含的内容太广,而使得耳根不堪负荷,受到损害。不要忘了,此时的此人,已是六根互具互用,再益于《法华经》的加持力,就不会觉得不胜负担了。
(三)「以是清净鼻根,闻于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内外,种种诸香。」「若欲分别为他人说,忆念不谬。」
这段经文是说,若有人修持《法华经》的五品法师功德,便能以父母所生鼻根,悉闻三千大千世界的上下内外,种种诸香。下至阿鼻,上至有顶,界内有情无情,界外三乘圣人以及诸佛之香,悉闻悉知,若令将其所闻诸香为人分别说明,也能忆持不会错谬。经中列举诸香,包括:须曼那华、阇提华、末利华、薝葡华、波罗罗华、赤莲华、青莲华、白莲华,华树、果树、旃檀、沈水,多摩罗跋、多迦罗,千万种和香、末香、丸香、涂香,种种众生之香:象、马、牛、羊等,男、女、童子、童女,草木丛林,天上诸天种种依正庄严之香。声闻、辟支佛、菩萨、诸佛身香,亦皆遥闻。
印度古代有的诸种花卉草木,汉地未有者,均以梵文音译。天上诸天,界外诸圣,以及诸种香物香气,则有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的华香等,亦皆音译,此土无故。
(四)「得千二百舌功德,若好、若丑,若美不美,及诸苦涩物,在其舌根,皆变成上味,如天甘露,无不美者。若以舌根,于大众中有所演说,出深妙声,能入其心,皆令欢喜快乐。」「有所演说,言论次第,皆悉来听,及诸龙龙女,」八部神王以及其女,僧俗四众、国王群臣、转轮王、婆罗门居士、民众,恭敬供养,二乘圣者,诸菩萨佛,常乐见之。
这段经文内容也是描述父母所生的清净舌根,有两类清净:
* 1.以食物来说:平常人接触到任何食物的味道,都会有好吃、不好吃,美味、不美味的感觉,所以有人挑嘴,喜欢的多吃,不好的就不想吃,这是因为没有得到舌根清净的原因。如果不管什么东西进到嘴里,都是「天厨妙供」,都是甘露妙味,那么没有一种食物不是可口味美的;其实一个修行的人,如能享受到法喜和禅悦,任何食物上口,都会变成可口的美味。
* 2.以演说而言:平常人会觉得自己由于人微所以言轻,有所发表,不受他人重视,如能以此五品法师,获得千二百舌功德,于众中演说之时,便能让听众觉得你的音声美妙悦耳,辞意能够深入其心,闻法生起欢喜快乐之心。在你演讲之时,不仅一般大众来听,天龙八部及其女儿眷属也会来听,轮王、国王、大臣、人民、外道、居士都会来听法,并作随侍、供养,也为三乘圣者以及诸佛常所乐见。
其实,一个修行人,只要不为名闻利养说法,但为慈悲利益众生,以恭敬、谦虚、恳切、委婉的语态说法,就会让听众生起喜悦,而乐意亲近了。
(五)「得八百身功德,得清净身,如净琉璃,众生喜见。其身净故,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生时死时,上下好丑,生善处恶处,悉于中现。及铁围山、大铁围山、弥楼山、摩诃弥楼山等诸山,及其中众生,悉于中现。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所有及众生,悉于中现。若声闻、辟支佛、菩萨、诸佛说法,皆于身中现其色像。」
这段经文叙说五品法师所得的身功德:1.能使肉身清净,如净洁的琉璃,众生喜见。2.能使得身体如宝镜,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的生死、上下、好丑、生善处恶处,悉于此身中显现。三千大千世界内的诸山及山王,其中的众生,均于身
中显现。下至无间地狱,上至色究竟天,所有事物及众生,都于此身中显现。已出三界的三乘圣者以及诸佛说法,亦皆于此身中显现彼等色像。
这等于已将界内界外的一切有情无情、一切凡夫圣众、一切诸佛说法,都浓缩映现于此清净肉身之中,颇有《华严经》芥子纳须弥、须弥纳芥子的以小纳多境界。能将十法界的因缘果报,现于一身之中,这也正可以和〈寿量品〉的以短时纳长劫,所以佛寿无量,作一对比。彼者论时间互具互融,此处明空间互具互用,也就是天台家的圆教相似即佛位境界。
(六)「得千二百意功德,以是清净意根,乃至闻一偈一句,通达无量无边之义。解是义已,能演说一句一偈,至于一月四月,乃至一岁,诸所说法,随其义趣,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若说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三千大千世界,六趣众生,心之所行,心所动作,心所戏论,皆悉知之。虽未得无漏智慧,而其意根,清净如此。是人有所思惟、筹量、言说,皆是佛法,无不真实,亦是先佛经中所说。」
这段经文是说,以五品功德所得清净意根:1.虽尚未得无漏无生法忍的智慧,已能随所闻经,达无量义,乃至仅闻一句或一偈,亦通无量无边的法义;由于通达无量法义,故于演说之时,虽为经中的一句一偈,可以或长或短演说妙义,短则一月四月,长则满于一年,都能不离该一句或一偈的范围,而其所说之法,随其义趣宗旨,皆与一实相理不相违背。2.如果涉及世俗间的各家宗教哲学等经书、治理世间人事的语言、资产营利生财等事,不论主题是什么,也会与正法随顺,援用世间法,导归于佛法。3.悉知三千大千世界内的六道众生,心之所行、所动、所作戏论。
此段经文所说「清净意根」功德,主要是在理解正法,通达法义,深入法海,所以能够闻一而得知无量无边,说一而演为无穷无尽。由于已经通达无量无边法义,故其不论触及任何世俗的经典学问技术,原则原理,都能归宗于佛的正法。也由于意根清净,虽然未得神通,三界之内的六道一切众生,心之所行、所动、有所戏论,亦皆能够了如指掌。
六根中的前五根为色法,为神经肌肉组织成的官能;第六意根,非父母所生,非色法所属的一种心法,小乘的《俱舍论》以前念的意识为意根,后念以前念为根故。大乘的唯识学,以第七末那识为意根。《法华经》未曾明确指出意根的属性究为色法或心法,唯于此品意根功德的作用,是闻一句一偈即能通达无量无边法义而言,仍属于慧解的心法。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共七卷二十八品,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说教,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全经虽是以《方便品》和《如来寿量品》为中心,但二十八的品目次第排列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依照序、正、流通的三分法及声闻菩萨信解与行果之递进而循序演进的。
以下教法是我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那时,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与佛随行共处的有一万二千多名大和尚,他们都已达到阿罗汉的果位,烦恼现行令心连注流散不绝之漏已伏断无余,再也不会产生愚昧者日夜缠身的烦恼,已证涅槃、以涅槃为己利,三界如爱结、恚结、慢结、无明结、疑结、见结、取结、嫉结、悭结、无明、爱、取等结缚
今天我们有幸共同读诵、受持《妙法莲华经》。在地球上讲的佛经当中以《妙法莲华经》为最,在法界讲的《华严经》,可以说菩萨乘愿高于这部经,有金轮圣王之称;银轮圣王是《妙法莲华经》;铜轮圣王是《楞严经》。在佛经当中第一部讲的是《华严经》,佛家公认《华严经》是至宝,这部经是佛在菩提树下示现成道以后,讲给法身大士听的,具体一点说
西晋时蜀郡的沙门静生,出家后以苦行著称,做了蜀地的三贤寺主,诵读法华经。每当诵经时,常感动老虎前来倾听,等读完之后才走。又常常看见左右四个人侍候着他。年纪虽然衰老了,但更加努力精心读经书。一直到死。
《法华经》到底在讲什么呢?其实,如果说得简单一点,大家如果懂得《法华经》的八个字,那你对于这一部《法华经》,总共有七卷、二十八品的《法华经》,那你大概就会能够了解《法华经》在讲什么,对于一位大乘佛弟子来说,它给我们的修行带来一个什么样的启发。
妙法莲华经全文共八万余字。《法华经》是中国佛教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一部大乘经典,由于此经译文流畅、文字优美、譬喻生动,教义圆满,读诵此经是中国佛教徒最为普遍的修持方法。初学者如果没有看阅古德的注疏,仅仅读诵原文是不易把握其整体脉络的。由于此经的内容在表面上看起来比较分散,因而使读诵者常常不知所云,而对经文呈现的重要
今天我们有幸共同读诵、受持《妙法莲华经》。在地球上讲的佛经当中以《妙法莲华经》为最,在法界讲的《华严经》,可以说菩萨乘愿高于这部经,有金轮圣王之称;银轮圣王是《妙法莲华经》;铜轮圣王是《楞严经》。在佛经当中第一部讲的是《华严经》,佛家公认《华严经》是至宝,这部经是佛在菩提树下示现成道以后,讲给法身大士听的。
我们开始学习《妙法莲华经》。这部经的经本本来是应该人手一册都是有的,可是在库房里面没有翻出来,下次我们就可以找出来,每人拿一份经书。要有这个经书可以打开看,没有的话可以看投影。今天主要是了解一下《妙法莲华经》基本的、大概的概念。在座大家以前读诵过这部经的多不多?有没有?读颂过没有?肯定有人读诵过。甚至就是看过别的大德解释
大家以后每天诵《妙法莲华经》,诵的方法。诵和学,学——你下来还要用点时间去看看注解的书,平时要思维一下。那么诵呢,我个人给你们推荐一种方便,其实也是观音菩萨的方法了,就是说你诵经的时候,要一边诵一边听自己诵。这其实就是在开法会,好像有佛在给你讲法,你在听。事实上也可以说你是在转动《妙法莲华经》的法轮。《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乃是万经之王于众经中最为其尊,是诸经中王,诸经法中最为第一。末学才疏学浅。愿意和大家一起研究学习这部亿万劫难遇的经王和大家一起学习……疏漏和不足之处大家见谅 本着共同学习 共同进步的原则……与大家共勉。
「四安乐行」出自第十四品〈安乐行品〉。就是说修持《法华经》,能获得四种安乐:一、身安乐行。二、口安乐行。三、意安乐行。四、誓愿安乐行。有了这四种安乐行,才能安住在慈悲喜舍中。经言:「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佛陀开示我们,身体要远离杀、
佛教无先天命运之说,佛教讲业力。我们这一生之所以顺利或障碍,与我们过去生所种的福或所造的罪有关;未来我们是否顺利或障碍多少,与我们现前所作所为息息相关。因此,即使是过去的业已造成了现在的状况,但通过修正现在的身口意,未来仍掌握在我们的手中,这也是
据一般佛教徒所说:释迦牟尼佛当初开悟的时候,本来是想转根本法轮,讲《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可是这种高深的至理,一般俗耳是很难听得进的。因此,这才不得不方便权巧地从基层方面著手,先讲小乘的《阿含经》,然后从小乘进入大乘而说方等诸经,更进一步地讲《大般若经》。这些都是进入大乘实教的方便,最后法华会上,开权显实,说《
法华经第一〈序品〉:叙述演说这场法会的缘起,是本经的总序,佛陀说《无量义经》之后,入于无量义处三昧。天上散种种妙华,佛陀的眉间放白毫相光。弥勒菩萨于是发问,文殊师利菩萨回答:过去诸佛宣说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前,皆现此瑞相,并举过去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为例,暗示佛陀说此经之殊胜,
佛陀举「药草」的譬喻,主要在阐明生长类型虽不同的三草二木,即:小草、中草、大草、小树、大树,却同受一雨之滋润;意即众生根机虽然有别,但佛法能让他们皆归一味平等的一佛乘。药草喻五乘种姓之众生,众生依佛陀教化以修行证果,犹如草依土地、雨水以滋养生长。药不必皆是草,如:金石等药是;草也
穷子喻是妙法莲华经的第四品。在座上听闻《法华经》的四大声闻,即须菩提、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听到「三界火宅」的譬喻后,渐渐理解,佛陀出于此世间真正的意义,是在于「开三乘显一佛乘」的慈悲与智慧,乃藉长者穷子的譬喻,对佛陀述说他们理解的情形。
火宅喻,又称「三车火宅喻」。三车是指:羊车(小车)、鹿车(中车)、牛车(大车)。佛陀以巧妙宣说「三界火宅喻」,于譬喻中广说「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之「开三显一」的道理。有一个长者的小儿、小女们正在房中嬉戏,房子突然起火了,长者叫道:「快点逃出去呀!房子起火了!」孩子们正玩得有兴致,不相信房
这部《妙法莲华经》的五字经题,可说是包含了全部宇宙的真理,总摄八万四千法门的要义,包括五千五百卷经的精髓。如果展开来详细的解说,就是天台三大部《法华文句》、《法华玄义》、《摩诃止观》的浩瀚典籍,也无不尽在其中。何谓「妙」?不可思议叫做「妙」。妙法,指全经所说的教义(法)是甚深微妙的。当初智者大师讲说《法华经》的时候
《法华经》是《妙法莲华经》的略称,全经的主旨在宣扬究竟的佛乘。了解此乘的绝对、圆融,即可理解人人本具的佛性;它不为世间烦恼所污染,如同生长在浊泥的大白莲华清淨芬芳。这部经约成立于西元前一世纪至西元一五〇年时的印度,属于大乘佛教初期时所编纂的重要经典之一。《法华经》传入中国后,在隋朝智顗大师的大力弘扬下,依此经创立了中国
善士问:请问法师,《法华经》曾讲: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该如何理解?达照法师答:本来佛说,前面的佛讲过二乘和三乘。二乘就是大小二乘,或者声闻乘,缘觉乘叫二乘;有时候声闻乘叫小乘,缘觉乘叫二乘,菩萨乘叫大乘;有时候声闻、缘觉加起来都叫二乘,菩萨叫大乘,加起来叫三乘;有时候把人天乘加进去叫五乘。这个乘都不同的。
在《悲华经》、《妙法莲华经》等经典中很多都是以芬陀利花作为经题的,用来比喻此经的清净、无染和广大。在由僧叡著的《妙法莲华经·后序》中描述道,莲花在诸花之中最胜。花尚未敷则名为屈摩罗,敷而将要落则名为迦摩罗,当它处中盛时则名为芬陀利。没有敷喻二
《涅槃经》又称《大本涅槃经》、《大涅槃经》。“涅槃”的意思是“消灭烦恼火焰,达到觉悟状态”。本经是四大部之一,说明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全经共分13品:寿命品、金刚身品、名字功德品、如来
全称《维摩诘所说经》,另称《不可思议解脱经》、《维摩诘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三卷十四品。主要内容是,叙述毗耶离城居士维摩,十分富有,深通大乘佛法。
苏辙在苏门三杰中被称为“小苏”,是苏轼的弟弟。他熟读《楞严经》,并有相当深厚的佛法修证功夫,他写有一首叫《春尽》的诗:“春风过尽百花空,燕坐笙箫起灭中。树影连天开翠幕,鸟声入耳当歌童。《楞严》十卷几回读,法酒三升是客同。试问邻僧行乞在,何人闲暇
阿难!一切声闻独觉,及未登地诸菩萨等,皆悉不能如实信解,唯除一生所系菩萨。这里提到一生所系菩萨,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大乘善根具足入正定地的菩萨,承佛慈力所加,于佛所说甚深法要,无所畏惧、不生疑惑,堪任受持。大乘善根成熟的菩萨有什么好处呢?佛所说
惠能大师,唐代高僧,广东新兴人。大师出生时,有两位梵僧专程来到他的家中,为他取名“惠能”,并道出名字的寓意:“惠,以佛法惠施众生;能,能做佛事。”大师一生艰苦卓绝,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充满智慧与传奇。《六祖坛经》记载了六祖大师的重要人生经历和思
弟子发问:《六祖坛经》中讲到“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这两处的念指啥?有啥不同?恳请师父慈悲开示。大寂法师答:意根起念,是妄念纷飞,真如自性起念,是净念相继。
《六徂坛经》也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为《坛经》,是由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口述,大弟子法海禅师集录而成的。共分十品。是中国佛教唯一一本僧人所著,而被佛教界和学术界共同称之为“经”的著作。本经也被视为禅宗典籍中的无上宝典。
说到《六祖坛经》大家都很熟悉,有敦煌本、惠昕本、曹溪原本和宗宝本四个版本,虽然内容稍有差异,但是主旨基本相同。作为中国佛教史上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祖师语录集,《六祖坛经》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翻开《坛经》,其中精美绝伦的语言、生动活泼的譬喻。
佛说一切法本无有定法,若有定法,即非佛法。因为法无定法,并不是每个人都一定是经过各种苦修等才能成道的。禅宗的祖师大德们,如达摩祖师、六祖慧能大师、黄檗、临济宗师、憨山及近代的虚云禅师等,并没有修过一般的佛法,不也都成就大道了吗?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