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一九、法师功德品

  一九、法师功德品──五品法师,六根清净

  迹门〈法师品〉中,已略述现在及未来诸弟子成为法师并给予授记,〈随喜功德品〉中广说其弟子功德。此品为广说六根清净之果德,即以十信位或天台的相似即佛位,庄严内外者。前五根清净为外庄严,意根清净为内庄严。

  「尔时佛告常精进菩萨摩诃萨: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

  这段经文是说,世尊告知常精进菩萨摩诃萨:若有人受持是《法华经》,读、诵、解说、书写,五事修行,此人的六根皆得功德,以此功德,庄严六根,使皆清净。

  《法华经?法师品》举出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的五种法师。《辩中边论》则举有十种法师,颂曰:「谓书写、供养、施他、听、披读、受持、正开演、讽诵及思、修。」《法华经》虽于迹门〈法师品〉及本门〈法师功德品〉均举五品,其实纵观全经,所见的修法,不止五品,例如随喜、赞叹、劝他、供养等,都是本经的修持方法。

  此处是说五品法师皆得六根功德。至于何以眼、鼻、身之三根,各得八百功德,耳、舌、意之三根,各得千二百功德?据太虚《法华经讲演录》云:「盖耳、舌、意三根,对于妙法之义理,或能闻、或能说、或能证,所闻、所说、所证之义理无边,即能闻、能说、能证之功德无边。而眼、鼻、身之功德,则不如耳、舌、意。」

  至于八百与千二百数目之取义为何?古来诸家解释《法华经》者,各有差异。依据坂本幸男的《法华经注》引道生之说云:「自行、化他、赞叹、随喜,各有十善,共四十善,一善又能兼行十善故,合为四百善。四百善各有上中下品,则成千二百,三根不如,得中下二品为八百善,余根胜故,故为千二百。」

  六根各以所得功德庄严,便令六根清净。所谓六根清净,便是虽为凡夫,能以修持《法华经》的功德力,获得胜根之用,即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一一根都能彼此互具互用,一一根都有见色、闻声、辨香、别味、觉触、知法的功能。太虚《法华经讲演录》对本经六根清净义的看法:「是诸功德,皆由此经殊胜之增上力,故能庄严使得清净。此清净功德,非楞严所说,必先破除五阴而后清净圆通者比,以非由自力修证之所致,全由善持是经之力,加持所成。」世亲的《妙法莲华经忧波提舍》也说《法华经?法师功德品》的六根清净是相似六根互用。

  至于谁得「六根清净」?依天台家所立有藏、通、别、圆的四教,别教立有五十二个阶位中的十信位,相当圆教六即佛阶位中的相似即佛位,断见、修二惑,得六根清净,与藏、通二教的佛相等。是以《四教仪》云:「六根清净位,即是十信。」《辅行》卷四云:「能修四安乐行,一生得入六根,极大迟者,不出三生。若为名闻利养,则累劫不得。」

  本品的六根清净,即是六根互具互用。是以《法华经》力,能使父母所生六根,罪垢除尽而清净无浊。以下逐一介绍:

  (一)「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净肉眼,见于三千大千世界,内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亦见其中一切众生,及业因缘果报生处,悉见悉知。」

  这段经文是说,像以上所示那些对于《法华经》能够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的人,由于所得功德果报,即可以父母所生的肉眼「甚清净」故,得见大千世界的内外须弥楼山及铁围山,一切山林,一切大海江河,向下至阿鼻无间地狱,向上直到有顶天中。亦能见到大千世界的一切众生,以及每一众生的造业因缘、造业果报,所生之处,无一不见无一不知。此段经文之后的偈语中有说:「虽未得天眼,肉眼力如是。」可知这种功能是来自修持《法华经》的功德力,不是修习神通而发出的神通力。

  「三千大千世界」,以须弥山(sumeru)为中心,有九山八海重重围绕,更以铁围山为其外廓,称为一个小世界;合此一千个小世界,名为小千世界;合此一千个小千世界,名为中千世界;合此一千个中千世界,名为大千世界。由于大千世界是集小千、中千、大千的三种一千而成立的,故名为三千大千世界,内容实即一个大千世界。此一个大千世界,乃为一佛所教化的范围;且此一个大千世界,恰巧与第四禅天同时成也同时坏。所谓「九山」是围绕在须弥山周边的七重金山,加上须弥山为中心,铁围山为外围,共有九山。「八海」是在九山的每山之间各有一海。

  「铁围山」(cakravā?a),又名轮围山,具名铁轮围山。须弥山为中心的八海,最外沿的第八海围绕咸海,环围咸海而区划一小世界者,便是铁围山,由铁而成,环绕如轮,故具名铁轮围山。《俱舍论》卷十一云:「于金轮上,有九大山,妙高山王(须弥山)处中而住,余八周匝绕妙高山。于八山中,前七名内,第七山外,有大洲等,此外复有铁轮围山,周匝如轮,围一世界。」

  「阿鼻地狱」梵文avīci,译为阿鼻旨,简称阿鼻,意为无间,具译「无间地狱」。《涅槃经》卷十九:「阿者言无,鼻者名间。间无暂乐,故名无间。」《俱舍论?分别世品》云:「此瞻部洲下,过二万(逾缮那──由旬),有大捺落迦(大地狱),深广同前,谓各二万。故彼底去此,四万逾缮那,以于其中,受苦无间,非如余七大捺落迦,受苦非恒,故无间。」地狱的梵文捺落迦,又译作那落迦naraka或名泥犁niraya,《法华文句》卷四云:「地狱此方名,胡称泥犁者,秦言无有,无有喜乐。」

  地狱是苦器的总称,分之则有三大类:1.根本地狱,于中包括八大地狱及八寒地狱。2.近边地狱,于中含有十六游增地狱。3.孤独地狱,居处于山间、旷野、树下、空中。

  「无间地狱」是八大根本地狱之中的第八地狱,其余七个依次是:1.等活地狱;2.黑绳地狱;3.众合地狱;4.号叫地狱;5.大叫地狱;6.炎热地狱;7.大热地狱。根本地狱中与八大地狱相配的是八寒地狱,位于八大地狱之旁,《涅槃经》卷十一称之为「八寒冰地狱」。

  十六游增地狱是设于八大地狱的副地狱,每一大地狱各有四门,每门各有四个副地狱,四四相乘,每一大地狱即各有十六游增地狱;四门各有四增:1.煻煨增、2.尸粪增、3.锋刃增、4.烈河增,四四相乘,名为十六游增地狱。

  因此,根本地狱的八大地狱,乘以十六游增地狱,共有一二八游增地狱,加上八大地狱则成一三六个地狱,尚有八寒地狱,相加之后的根本地狱数量则是一四四个地狱的总称;孤独地狱还未在此数中。中国人通常传称十八地狱,则出于《十八泥犁经》。

  「有顶天」,此为三界内的色界第四处,亦名色究竟天,是色界的最高天,居于有色天之顶,故名有顶。过此以上,便入无色界的无形世界。《法华经?序品》内,也曾有「从阿鼻狱,上至有顶」之句。

  (二)「以是清净耳,闻三千大千世界,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其中内外,种种语言音声。」「虽未得天耳,以父母所生清净常耳,皆悉闻知,如是分别种种音声,而不坏耳根。」

  这段经文是说,若人修持《法华经》的五品功德,便能于未修神通而得天耳之时,即以父母所生肉耳,得闻三千界内,下至无间地狱,上至色究竟天,所有一切音声。经文列举的有象声、马声、牛声、车声,啼哭、愁叹,螺、鼓、钟、铃,笑、语,男、女、童子、童女,法、非法,苦、乐,凡人、圣人,喜、不喜,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火、水、风,地狱、畜牲、饿鬼,比丘比丘尼,声闻、辟支佛、菩萨、佛之声,三千界内的一切有情无情声,三千界外的三乘圣者及至诸佛声。

  虽然如此分别闻得种种音声,也不会由于音类太多,声质太杂,音声所含的内容太广,而使得耳根不堪负荷,受到损害。不要忘了,此时的此人,已是六根互具互用,再益于《法华经》的加持力,就不会觉得不胜负担了。

  (三)「以是清净鼻根,闻于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内外,种种诸香。」「若欲分别为他人说,忆念不谬。」

  这段经文是说,若有人修持《法华经》的五品法师功德,便能以父母所生鼻根,悉闻三千大千世界的上下内外,种种诸香。下至阿鼻,上至有顶,界内有情无情,界外三乘圣人以及诸佛之香,悉闻悉知,若令将其所闻诸香为人分别说明,也能忆持不会错谬。经中列举诸香,包括:须曼那华、阇提华、末利华、薝葡华、波罗罗华、赤莲华、青莲华、白莲华,华树、果树、旃檀、沈水,多摩罗跋、多迦罗,千万种和香、末香、丸香、涂香,种种众生之香:象、马、牛、羊等,男、女、童子、童女,草木丛林,天上诸天种种依正庄严之香。声闻、辟支佛、菩萨、诸佛身香,亦皆遥闻。

  印度古代有的诸种花卉草木,汉地未有者,均以梵文音译。天上诸天,界外诸圣,以及诸种香物香气,则有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的华香等,亦皆音译,此土无故。

  (四)「得千二百舌功德,若好、若丑,若美不美,及诸苦涩物,在其舌根,皆变成上味,如天甘露,无不美者。若以舌根,于大众中有所演说,出深妙声,能入其心,皆令欢喜快乐。」「有所演说,言论次第,皆悉来听,及诸龙龙女,」八部神王以及其女,僧俗四众、国王群臣、转轮王、婆罗门居士、民众,恭敬供养,二乘圣者,诸菩萨佛,常乐见之。

  这段经文内容也是描述父母所生的清净舌根,有两类清净:

  * 1.以食物来说:平常人接触到任何食物的味道,都会有好吃、不好吃,美味、不美味的感觉,所以有人挑嘴,喜欢的多吃,不好的就不想吃,这是因为没有得到舌根清净的原因。如果不管什么东西进到嘴里,都是「天厨妙供」,都是甘露妙味,那么没有一种食物不是可口味美的;其实一个修行的人,如能享受到法喜和禅悦,任何食物上口,都会变成可口的美味。

  * 2.以演说而言:平常人会觉得自己由于人微所以言轻,有所发表,不受他人重视,如能以此五品法师,获得千二百舌功德,于众中演说之时,便能让听众觉得你的音声美妙悦耳,辞意能够深入其心,闻法生起欢喜快乐之心。在你演讲之时,不仅一般大众来听,天龙八部及其女儿眷属也会来听,轮王、国王、大臣、人民、外道、居士都会来听法,并作随侍、供养,也为三乘圣者以及诸佛常所乐见。

  其实,一个修行人,只要不为名闻利养说法,但为慈悲利益众生,以恭敬、谦虚、恳切、委婉的语态说法,就会让听众生起喜悦,而乐意亲近了。

  (五)「得八百身功德,得清净身,如净琉璃,众生喜见。其身净故,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生时死时,上下好丑,生善处恶处,悉于中现。及铁围山、大铁围山、弥楼山、摩诃弥楼山等诸山,及其中众生,悉于中现。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所有及众生,悉于中现。若声闻、辟支佛、菩萨、诸佛说法,皆于身中现其色像。」

  这段经文叙说五品法师所得的身功德:1.能使肉身清净,如净洁的琉璃,众生喜见。2.能使得身体如宝镜,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的生死、上下、好丑、生善处恶处,悉于此身中显现。三千大千世界内的诸山及山王,其中的众生,均于身

  中显现。下至无间地狱,上至色究竟天,所有事物及众生,都于此身中显现。已出三界的三乘圣者以及诸佛说法,亦皆于此身中显现彼等色像。

  这等于已将界内界外的一切有情无情、一切凡夫圣众、一切诸佛说法,都浓缩映现于此清净肉身之中,颇有《华严经》芥子纳须弥、须弥纳芥子的以小纳多境界。能将十法界的因缘果报,现于一身之中,这也正可以和〈寿量品〉的以短时纳长劫,所以佛寿无量,作一对比。彼者论时间互具互融,此处明空间互具互用,也就是天台家的圆教相似即佛位境界。

  (六)「得千二百意功德,以是清净意根,乃至闻一偈一句,通达无量无边之义。解是义已,能演说一句一偈,至于一月四月,乃至一岁,诸所说法,随其义趣,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若说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三千大千世界,六趣众生,心之所行,心所动作,心所戏论,皆悉知之。虽未得无漏智慧,而其意根,清净如此。是人有所思惟、筹量、言说,皆是佛法,无不真实,亦是先佛经中所说。」

  这段经文是说,以五品功德所得清净意根:1.虽尚未得无漏无生法忍的智慧,已能随所闻经,达无量义,乃至仅闻一句或一偈,亦通无量无边的法义;由于通达无量法义,故于演说之时,虽为经中的一句一偈,可以或长或短演说妙义,短则一月四月,长则满于一年,都能不离该一句或一偈的范围,而其所说之法,随其义趣宗旨,皆与一实相理不相违背。2.如果涉及世俗间的各家宗教哲学等经书、治理世间人事的语言、资产营利生财等事,不论主题是什么,也会与正法随顺,援用世间法,导归于佛法。3.悉知三千大千世界内的六道众生,心之所行、所动、所作戏论。

  此段经文所说「清净意根」功德,主要是在理解正法,通达法义,深入法海,所以能够闻一而得知无量无边,说一而演为无穷无尽。由于已经通达无量无边法义,故其不论触及任何世俗的经典学问技术,原则原理,都能归宗于佛的正法。也由于意根清净,虽然未得神通,三界之内的六道一切众生,心之所行、所动、有所戏论,亦皆能够了如指掌。

  六根中的前五根为色法,为神经肌肉组织成的官能;第六意根,非父母所生,非色法所属的一种心法,小乘的《俱舍论》以前念的意识为意根,后念以前念为根故。大乘的唯识学,以第七末那识为意根。《法华经》未曾明确指出意根的属性究为色法或心法,唯于此品意根功德的作用,是闻一句一偈即能通达无量无边法义而言,仍属于慧解的心法。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