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如来神力品──十方世界,如一佛土
自此品以下的八品,均为本门流通分中的付嘱流通,其中的〈如来神力品〉及〈嘱累品〉为嘱累流通,〈药王品〉乃至〈妙庄严王品〉为化他流通,最后的〈普贤品〉为自行流通。
本品之所以列为「别付嘱」,是因为对于本来所化的地涌菩萨们,授了四句话,乃系一切佛法的肝要:「如来一切所有之法,如来一切自在神力,如来一切秘要之藏,如来一切甚深之事」皆以此经显示宣说。佛告上行等菩萨大众,当于如来灭后,弘此经典。
此处的「如来」,是指世尊及十方分身如来。在本经的每一品中,凡是介绍某一尊佛,必定会举出佛的十种圣号,唯有十号具足,才算是佛。所谓十号,便是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每一称号,便代表一项佛德,十数表示圆满,代表一切数,故又以「万德庄严」来形容佛所具足的一切福慧。我们通常多用如来、世尊、佛的三种尊称。
「如来神力」梵文tathāgatarddhy-abhisa?skāra,意为如来的神通所作,《正法华经》译为「如来神足行」。是如来之心,从境智冥合的立场,起无缘大悲的力用之谓。
从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十个方向看出去,虽然有许多许多、无量无数的佛国净土,但是「如来神力品」却说「十方世界,通达无碍,如一佛土。」一切佛等于一佛,一佛便涵盖一切佛,同时在这一品中也表现出如来不可思议的神力。
「尔时千世界微尘等菩萨摩诃萨,从地涌出者,皆于佛前,一心合掌,瞻仰尊颜,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于佛灭后,世尊分身所在国土,灭度之处,当广说此经。」
这段经文是说,此时有千世界碎为微尘,一尘一数,一数等于一菩萨摩诃萨,是先前〈从地涌出品中〉从地涌出者,皆到释迦佛前,一心合掌,瞻仰佛的尊颜,而且自陈心愿说:「世尊,我等这么多从地涌现出来的菩萨们,于世尊灭度之后,凡是世尊分身教化的国土中,我们会在那些分身佛的灭度之处,广为解说此经。」
此处所说的「分身佛」,就是本经〈见宝塔品〉所见,释迦牟尼佛的分身,来自十方各有百千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国土中诸佛。是以佛的方便力、神通力,为度十方有缘众生,分身无数,以无量国土现成佛相。
《梵网菩萨戒经》卷下,有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之说:「我今卢舍那,方坐莲花台。周匝千花上,复现千释迦。一花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如是千百亿,卢舍那本身。」这是以报身的卢舍那佛为本身,千百亿的释迦佛为化身。《法华经》〈见宝塔品〉及〈如来神力品〉的分身佛,是以世尊为本身,十方百千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国土诸佛,是释迦的分身。其实是互具互融,本身分身,相即相入,互为体用的。
「尔时世尊,于文殊师利等,无量百千万亿旧住娑婆世界菩萨摩诃萨,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一切众前,现大神力,出广长舌,上至梵世;一切毛孔,放于无量无数色光,皆悉遍照十方世界。众宝树下,师子座上诸佛,亦复如是,出广长舌,放无量光。」
这段经文是说,这时的世尊在文殊菩萨、旧住娑婆世界的菩萨等大众之前,现大神通之力,出广长舌相,上至梵世天。世尊全身的一切毛孔,皆放无量无数彩色之光,皆悉遍照十方世,众宝树下的与会诸佛,也于师子座上,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彩色光。面对的大众,是文殊师利菩萨等无量无数原先就住在娑婆世界的菩萨摩诃萨,及僧俗四众、天龙八部。特别标明是「旧住娑婆世界」的,而前一段标明是「从地涌出」的,作了对比和区分。
「广长舌」为三十二种大人相之一,柔软、红薄,能覆面至发际。有此舌相,言必真实不妄。《大智度论》卷八云:「佛出广长舌,覆面上至发际,语婆罗门言,汝见经书,颇有如此舌人而作妄语不?婆罗门言,若人舌能覆鼻,言无虚妄,何况乃至发际,我心信佛,必不妄语。」《法华经》此处的广长舌能至梵世,乃与升空坐于多宝佛塔之中广大身相有关,亦与所现神力有关,乃为本品「十神力」之首。故于《阿弥陀经》六方各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
「梵世」亦名梵世界、梵世天,是色界诸天的总称,已离淫欲而以梵天为居住处,为梵世界。
「然后还摄舌相,一时謦咳,俱共弹指,是二音声,遍至十方诸佛世界,地皆六种震动,其中众生,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以佛神力故,皆见此娑婆世界,无量无边,百千万亿众宝树下,师子座上诸佛及见释迦牟尼佛,共多宝如来在宝塔中,坐师子座。又见无量无边百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及诸四众,恭敬围绕释迦牟尼佛。既见是已,皆大欢喜,得未曾有。」
这段经文,描述当时释迦如来与多宝如来,在虚空中多宝塔内,共坐一个师子座上。由于先前释迦如来及其分身无量诸佛,出广长舌,身中毛孔放大光明,此时还摄舌相,释迦如来以及无量诸佛,同时謦咳、弹指,由于佛身高大,此二音声也极响亮,遍及十方诸佛世界,地皆六种震动。这些十方诸佛国土的众生,包括天龙八部,皆以佛神力故得见此娑婆世界无量无边百千万亿,众宝树下师子座上的十方诸佛及释迦与多宝二佛,坐于师子座上,又见此土的百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及诸僧俗四众,恭敬围绕释迦牟尼佛。见后皆大欢喜,从未有过这样的经验。
让我们回到〈见宝塔品〉,看看当多宝佛塔从地涌出,高五百由旬,纵广二百五十由旬,住于空中;彼佛分身无数诸佛,本在十方世界,为听释迦佛说《法华经》故,尽集灵山上空。直到此品为止,共十一品,都是在虚空之中进行,此娑婆世界的一切会众,也以佛的神力,在虚空中,故在人间的一般世人是未能见到的。而如此大的场面,如此多的诸佛菩萨,诸佛所化的大众,其实只有释迦世尊及多宝如来的分身和所教化的凡圣弟子。这就显示出如来施教摄化的神力,以及如来变化分身的神力,是多么的不可思议了。这样的境界,除了亲证实悟,惟有以绝对的信心来接受。
「謦咳」是《法华经?神力品》的十神力之一,所谓十神力,是指:1.吐广长舌;2.通身毛孔放光照十方世界;3.謦咳、謦咳,清喉准备说话嘱咐相;4.弹指,表示随喜相;5.地六种震动,表示震除无明而登菩萨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之六种果位;6.普见大会,表示诸佛同道;7. 空中唱声,诸天于空中高声唱言;8.南无释迦牟尼佛;9.遥散诸物云集而来;10.十方通同。
此十种神力,在这段经文中,说出了前六种,自七种起至第十种,则到下一段经文中介绍。
「地皆六种震动」,是指十方诸佛世界的大地六种震动。此在大小乘诸经论中,略有出入:1.《长阿含经》卷二,六时大地震动,即于佛陀的入胎时、出胎时、成道时、转*轮时、天魔劝诸佛将舍性命时、涅槃时。2.《涅槃经》卷二,与此相似。3.《大般若经》卷一的三千大千国土六种震动,是指动、极动、等极动,涌、极涌、等极涌,震、极震、等极震,击、极击、等极击,吼、极吼、等极吼,爆、极爆、等极爆。这是六种十八相震动。4.晋译《华严经》卷二,也举六种十八相震动:动、徧动、等徧动,起、徧起、等徧起,觉、徧觉、等徧觉,震、徧震、等徧震,吼、徧吼、等徧吼,涌、徧涌、等徧涌。
从以上所示的大地六种震动的内容状况而言,绝非自然灾害的地壳断层或板块移动所引起的地震,而是众生的心地,受到震聋发瞶的佛法启蒙,而产生变动,变动无明烦恼而为智慧菩提,晨钟暮鼓,唤醒众生的梦想颠倒,名为大地六种震动。佛经将之具象化,为了让人起信,便用神力作为表现。
「即时诸天,于虚空中,高声唱言:过此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世界,有国名娑婆,是中有佛,名释迦牟尼,今为诸菩萨摩诃萨,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汝等当深心随喜,亦当礼拜供养释迦牟尼佛。彼诸众生,闻虚空中声已,合掌向娑婆世界,作如是言: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释迦牟尼佛。以种种华香、璎珞、幡盖及诸严身之具,珍宝妙物,皆共遥散娑婆世界,所散诸物,从十方来,譬如云集,变成宝帐,遍覆此间诸佛之上。于时十方世界,通达无碍,如一佛土。」
当世尊在虚空的塔中被无量会众恭敬围绕之时,便有诸天于虚空中,高声唱说,从这儿过去遥隔无量无边无数百千万亿世界,有娑婆国土,有释迦牟尼佛,正在为诸菩萨摩诃萨等说《大乘妙法莲华经》,教的是菩萨法门,为诸佛所护念,你们当深心随喜,礼拜供养此释迦牟尼佛。
十方遥远国土中的众生,听到虚空中的劝勉的声音之后,便都合掌,遥向娑婆世界,而言「南无释迦牟尼佛」,连续持诵。并以种种庄严资具,遥散娑婆世界,云集而至,变成宝帐,遍覆娑婆世界灵山海会的诸佛之上。此时的十方佛土,通达无碍,如一佛土。
这段经文是说诸天高唱,提醒十方无量世界之外的诸佛国中有缘众生,释尊弘经,因此而遥向娑婆世界,合掌致敬,并散供物供养。终于使得十方世界彼此通达,如一国土。这种神力,唯佛能现。其实,唯一佛乘,也只有佛佛同道,彼此清楚,此处本门中的一切佛事,也当解作是实际理体的形象化,说的是事相,明的是理体。既明十方诸佛是释迦世尊的分身佛,此处的十方国土,为何不解作是释迦世尊的应化土呢?
本门中所说的释迦世尊,实即代表着诸佛的法、报二身,由于法、报、应的三身,互具互入,故说释迦之时,实即指的是法、报二身。这才要说「十方世界,通达无碍,如一佛土。」因为佛的神力不可思议。但也不要忘了,本门的佛就代表理佛,与其信为神力,何若信为真际的善巧表现。若得法华三昧,亲证法身理体,《法华经》中理事互融的境界,当然可以亲自体现。
「诸天」梵文提婆deva,是六趣或六道之一的天道众生,称欲界、色界、无色界,为诸天界。也有将超越于人之能力的鬼神等,尊称为诸天;也有尊称已得三乘果位的圣者为诸天。本品所说的「诸天」,宜为三乘圣者。因为三界内的欲界天,无此威力,色界天唯初禅(静虑处)的大梵天有此可能,但也无力使得十方佛土的众生都能听到,二禅天以上是禅境中众生,不会出声,没有舌用故。
诸天共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大类。依《俱舍论》卷八所载,欲界六天、色界十七天、无色界四天,共二十七天。欲界为四大王众天、三十三天、夜魔天、睹史多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色界初静虑处有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第二静虑处有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光净天;第三静虑处有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第四静虑处有八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无色界有四天: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尔时佛告上行等菩萨大众:诸佛神力,如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若我以是神力,于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为嘱累故说此经功德,犹不能尽。以要言之:如来一切所有之法,如来一切自在神力,如来一切秘要之藏,如来一切甚深之事,皆于此经宣示显说。是故汝等于如来灭后,应一心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如说修行。所在国土,若有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如说修持,若经卷所住之处,若于园中、若于林中、若于树下……是中皆应起塔供养。」
此时释迦如来对〈从地涌出品〉中于「娑婆世界之下虚空中住」而涌现于灵山会场的无量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宣称:诸佛神力,有如上所见的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他们领众的有上行、无边行、净行、安立行等四大菩萨,又以上行菩萨为上首的代表。释迦如来此时对上行菩萨要「嘱累」的事,就是修行《法华经》的功德之大、之多、之好,即便是用释迦世尊的神力,说上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犹说不尽。
不过简要的说,可用四句话来概括:《法华经》是「如来一切所有之法,如来一切自在神力,如来一切秘要之藏,如来一切甚深之事」。所以嘱累上行菩萨等一切从地涌现菩萨,于释迦如来灭度之后,应一心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如说修行。而且对上行等无量无数菩萨大众要求:于佛灭后,若有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如说修行者所在之处,若此经典所在之处,不论是在何种环境内,皆应为之起宝塔供养。
本品所说的四句法要,即是本经内容浓缩的介绍,非常简明扼要。
在〈分别功德品〉中曾说:「如来灭后,若闻是经而不毁呰,起随喜心,当知已为深信解相……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须为我复起塔寺。」又说:「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供养经卷,不须复起塔寺及造僧坊,供养众僧。」到了〈如来神力品〉中,又回过头来,与本门〈授记品〉等曾说:「诸佛灭后,各起塔庙」,先后呼应。这是本经一贯的主张:见经即见法,见法即见佛。佛灭度后,以经法为依归,不以他的肉身舍利为依止。
唯于供僧观念,在阿含部及律部,极其重要,于大乘经典中,则崇佛重法,偏轻于供僧,《法华经》也是侧重于佛及法的立场。此对普及正信的佛教而言,是利是弊,难以论定。不强调供僧,可以避免形成宗教师的特权,也避免只顾供僧求福而忽略了对于法的理解及实践;可是也由于不强调供僧,宗教师在修行过程中缺少外护,对于年轻宗教师的培养也就很困难了。
偈云:「能持是经者,则为已见我,亦见多宝佛,及诸分身者;又见我今日,教化诸菩萨。」
此六句经文,也是强调佛教以法为中心。佛法有三乘及唯一乘,余经所说固然也是佛法,不过是三乘法,唯有《法华经》才是究竟的一乘法。因此,若闻《法华经》,受持是经者,则为已见释迦佛,同时也见了多宝佛,以及见了法华会上分身诸佛、无量无数与会的菩萨。可见受持《法华经》等于恭逢了灵山胜会。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共七卷二十八品,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说教,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全经虽是以《方便品》和《如来寿量品》为中心,但二十八的品目次第排列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依照序、正、流通的三分法及声闻菩萨信解与行果之递进而循序演进的。
以下教法是我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那时,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与佛随行共处的有一万二千多名大和尚,他们都已达到阿罗汉的果位,烦恼现行令心连注流散不绝之漏已伏断无余,再也不会产生愚昧者日夜缠身的烦恼,已证涅槃、以涅槃为己利,三界如爱结、恚结、慢结、无明结、疑结、见结、取结、嫉结、悭结、无明、爱、取等结缚
今天我们有幸共同读诵、受持《妙法莲华经》。在地球上讲的佛经当中以《妙法莲华经》为最,在法界讲的《华严经》,可以说菩萨乘愿高于这部经,有金轮圣王之称;银轮圣王是《妙法莲华经》;铜轮圣王是《楞严经》。在佛经当中第一部讲的是《华严经》,佛家公认《华严经》是至宝,这部经是佛在菩提树下示现成道以后,讲给法身大士听的,具体一点说
西晋时蜀郡的沙门静生,出家后以苦行著称,做了蜀地的三贤寺主,诵读法华经。每当诵经时,常感动老虎前来倾听,等读完之后才走。又常常看见左右四个人侍候着他。年纪虽然衰老了,但更加努力精心读经书。一直到死。
《法华经》到底在讲什么呢?其实,如果说得简单一点,大家如果懂得《法华经》的八个字,那你对于这一部《法华经》,总共有七卷、二十八品的《法华经》,那你大概就会能够了解《法华经》在讲什么,对于一位大乘佛弟子来说,它给我们的修行带来一个什么样的启发。
妙法莲华经全文共八万余字。《法华经》是中国佛教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一部大乘经典,由于此经译文流畅、文字优美、譬喻生动,教义圆满,读诵此经是中国佛教徒最为普遍的修持方法。初学者如果没有看阅古德的注疏,仅仅读诵原文是不易把握其整体脉络的。由于此经的内容在表面上看起来比较分散,因而使读诵者常常不知所云,而对经文呈现的重要
今天我们有幸共同读诵、受持《妙法莲华经》。在地球上讲的佛经当中以《妙法莲华经》为最,在法界讲的《华严经》,可以说菩萨乘愿高于这部经,有金轮圣王之称;银轮圣王是《妙法莲华经》;铜轮圣王是《楞严经》。在佛经当中第一部讲的是《华严经》,佛家公认《华严经》是至宝,这部经是佛在菩提树下示现成道以后,讲给法身大士听的。
我们开始学习《妙法莲华经》。这部经的经本本来是应该人手一册都是有的,可是在库房里面没有翻出来,下次我们就可以找出来,每人拿一份经书。要有这个经书可以打开看,没有的话可以看投影。今天主要是了解一下《妙法莲华经》基本的、大概的概念。在座大家以前读诵过这部经的多不多?有没有?读颂过没有?肯定有人读诵过。甚至就是看过别的大德解释
大家以后每天诵《妙法莲华经》,诵的方法。诵和学,学——你下来还要用点时间去看看注解的书,平时要思维一下。那么诵呢,我个人给你们推荐一种方便,其实也是观音菩萨的方法了,就是说你诵经的时候,要一边诵一边听自己诵。这其实就是在开法会,好像有佛在给你讲法,你在听。事实上也可以说你是在转动《妙法莲华经》的法轮。《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乃是万经之王于众经中最为其尊,是诸经中王,诸经法中最为第一。末学才疏学浅。愿意和大家一起研究学习这部亿万劫难遇的经王和大家一起学习……疏漏和不足之处大家见谅 本着共同学习 共同进步的原则……与大家共勉。
「四安乐行」出自第十四品〈安乐行品〉。就是说修持《法华经》,能获得四种安乐:一、身安乐行。二、口安乐行。三、意安乐行。四、誓愿安乐行。有了这四种安乐行,才能安住在慈悲喜舍中。经言:「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佛陀开示我们,身体要远离杀、
佛教无先天命运之说,佛教讲业力。我们这一生之所以顺利或障碍,与我们过去生所种的福或所造的罪有关;未来我们是否顺利或障碍多少,与我们现前所作所为息息相关。因此,即使是过去的业已造成了现在的状况,但通过修正现在的身口意,未来仍掌握在我们的手中,这也是
据一般佛教徒所说:释迦牟尼佛当初开悟的时候,本来是想转根本法轮,讲《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可是这种高深的至理,一般俗耳是很难听得进的。因此,这才不得不方便权巧地从基层方面著手,先讲小乘的《阿含经》,然后从小乘进入大乘而说方等诸经,更进一步地讲《大般若经》。这些都是进入大乘实教的方便,最后法华会上,开权显实,说《
法华经第一〈序品〉:叙述演说这场法会的缘起,是本经的总序,佛陀说《无量义经》之后,入于无量义处三昧。天上散种种妙华,佛陀的眉间放白毫相光。弥勒菩萨于是发问,文殊师利菩萨回答:过去诸佛宣说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前,皆现此瑞相,并举过去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为例,暗示佛陀说此经之殊胜,
佛陀举「药草」的譬喻,主要在阐明生长类型虽不同的三草二木,即:小草、中草、大草、小树、大树,却同受一雨之滋润;意即众生根机虽然有别,但佛法能让他们皆归一味平等的一佛乘。药草喻五乘种姓之众生,众生依佛陀教化以修行证果,犹如草依土地、雨水以滋养生长。药不必皆是草,如:金石等药是;草也
穷子喻是妙法莲华经的第四品。在座上听闻《法华经》的四大声闻,即须菩提、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听到「三界火宅」的譬喻后,渐渐理解,佛陀出于此世间真正的意义,是在于「开三乘显一佛乘」的慈悲与智慧,乃藉长者穷子的譬喻,对佛陀述说他们理解的情形。
火宅喻,又称「三车火宅喻」。三车是指:羊车(小车)、鹿车(中车)、牛车(大车)。佛陀以巧妙宣说「三界火宅喻」,于譬喻中广说「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之「开三显一」的道理。有一个长者的小儿、小女们正在房中嬉戏,房子突然起火了,长者叫道:「快点逃出去呀!房子起火了!」孩子们正玩得有兴致,不相信房
这部《妙法莲华经》的五字经题,可说是包含了全部宇宙的真理,总摄八万四千法门的要义,包括五千五百卷经的精髓。如果展开来详细的解说,就是天台三大部《法华文句》、《法华玄义》、《摩诃止观》的浩瀚典籍,也无不尽在其中。何谓「妙」?不可思议叫做「妙」。妙法,指全经所说的教义(法)是甚深微妙的。当初智者大师讲说《法华经》的时候
《法华经》是《妙法莲华经》的略称,全经的主旨在宣扬究竟的佛乘。了解此乘的绝对、圆融,即可理解人人本具的佛性;它不为世间烦恼所污染,如同生长在浊泥的大白莲华清淨芬芳。这部经约成立于西元前一世纪至西元一五〇年时的印度,属于大乘佛教初期时所编纂的重要经典之一。《法华经》传入中国后,在隋朝智顗大师的大力弘扬下,依此经创立了中国
善士问:请问法师,《法华经》曾讲: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该如何理解?达照法师答:本来佛说,前面的佛讲过二乘和三乘。二乘就是大小二乘,或者声闻乘,缘觉乘叫二乘;有时候声闻乘叫小乘,缘觉乘叫二乘,菩萨乘叫大乘;有时候声闻、缘觉加起来都叫二乘,菩萨叫大乘,加起来叫三乘;有时候把人天乘加进去叫五乘。这个乘都不同的。
在《悲华经》、《妙法莲华经》等经典中很多都是以芬陀利花作为经题的,用来比喻此经的清净、无染和广大。在由僧叡著的《妙法莲华经·后序》中描述道,莲花在诸花之中最胜。花尚未敷则名为屈摩罗,敷而将要落则名为迦摩罗,当它处中盛时则名为芬陀利。没有敷喻二
《涅槃经》又称《大本涅槃经》、《大涅槃经》。“涅槃”的意思是“消灭烦恼火焰,达到觉悟状态”。本经是四大部之一,说明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全经共分13品:寿命品、金刚身品、名字功德品、如来
全称《维摩诘所说经》,另称《不可思议解脱经》、《维摩诘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三卷十四品。主要内容是,叙述毗耶离城居士维摩,十分富有,深通大乘佛法。
苏辙在苏门三杰中被称为“小苏”,是苏轼的弟弟。他熟读《楞严经》,并有相当深厚的佛法修证功夫,他写有一首叫《春尽》的诗:“春风过尽百花空,燕坐笙箫起灭中。树影连天开翠幕,鸟声入耳当歌童。《楞严》十卷几回读,法酒三升是客同。试问邻僧行乞在,何人闲暇
阿难!一切声闻独觉,及未登地诸菩萨等,皆悉不能如实信解,唯除一生所系菩萨。这里提到一生所系菩萨,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大乘善根具足入正定地的菩萨,承佛慈力所加,于佛所说甚深法要,无所畏惧、不生疑惑,堪任受持。大乘善根成熟的菩萨有什么好处呢?佛所说
惠能大师,唐代高僧,广东新兴人。大师出生时,有两位梵僧专程来到他的家中,为他取名“惠能”,并道出名字的寓意:“惠,以佛法惠施众生;能,能做佛事。”大师一生艰苦卓绝,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充满智慧与传奇。《六祖坛经》记载了六祖大师的重要人生经历和思
弟子发问:《六祖坛经》中讲到“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这两处的念指啥?有啥不同?恳请师父慈悲开示。大寂法师答:意根起念,是妄念纷飞,真如自性起念,是净念相继。
《六徂坛经》也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为《坛经》,是由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口述,大弟子法海禅师集录而成的。共分十品。是中国佛教唯一一本僧人所著,而被佛教界和学术界共同称之为“经”的著作。本经也被视为禅宗典籍中的无上宝典。
说到《六祖坛经》大家都很熟悉,有敦煌本、惠昕本、曹溪原本和宗宝本四个版本,虽然内容稍有差异,但是主旨基本相同。作为中国佛教史上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祖师语录集,《六祖坛经》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翻开《坛经》,其中精美绝伦的语言、生动活泼的譬喻。
佛说一切法本无有定法,若有定法,即非佛法。因为法无定法,并不是每个人都一定是经过各种苦修等才能成道的。禅宗的祖师大德们,如达摩祖师、六祖慧能大师、黄檗、临济宗师、憨山及近代的虚云禅师等,并没有修过一般的佛法,不也都成就大道了吗?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