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提婆达多品──恶人畜女,皆成正觉
第十二品是〈提婆达多品〉。之前说过,《法华经》是一部众流汇集的经典,是释迦牟尼佛在讲《涅槃经》以前,对大、小乘佛法所做的一个总结。佛在此把所有根器的众生都汇集在一起,鼓励提拔所有众生都学菩萨法、修菩萨道,最后成佛;只要听闻受持《法华经》,大家都有成佛的份,所有一切众生,不论品行好坏,不论男女性别,即使异类众生都能成佛。所以在这一品中就介绍恶人及畜生授记成佛的因缘。
佛在世时,提婆达多是最坏的一个坏人,坏到什么程度呢?根据经律的记载,他造有三大逆罪:
(一)出佛身血。他想害死释迦牟尼佛,自己接替佛的位子。这就好像是王子篡王位,把老王杀了,王子才能做新王。提婆达多曾经很坦白地告诉释迦牟尼佛:「你已经老了,而且也成佛这么久,现在这个位子应该让给我了。」但是佛不予理睬,于是他便埋伏在释迦牟尼佛时常经过的山路上,佛从山下走过时,他就从上方山崖把一块巨石推下山去,想把佛砸死。奇怪的是,这块大石头一到佛的头顶上,就自动裂成两半散落开来,因此幸无大碍,只有一小块碎石片击中佛的脚趾,流了血。
(二)弒阿罗汉。一天,佛正在法堂说法,提婆达多从外面进来,没有先把泥脚洗干净,就大刺刺地往里面闯。莲华色比丘尼看到之后,就告诉提婆达多:「这位尊者,你应该在门外先把脚洗一洗再进去,要不然会把地弄脏了。」这位比丘尼已证阿罗汉果,为了对佛恭敬,所以向提婆达多劝说。提婆达多听了以后很生气,而说:「你这个臭比丘尼,难道你懂的比我还多吗?」边骂边动手,结果一拳打死了莲华色比丘尼。
(三)破和合僧。他以离间、批评、煸动的手段,带走了世尊座下的一部分弟子,使得一向和乐无诤的佛教教团,因此分裂,在世尊的僧团之外,出现了另一个僧团。这叫作「破和合僧」。
佛教中最重大的罪行有五项:杀父、杀母、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杀阿罗汉,合称为「五逆罪」。在这五项中,提婆达多一人就犯了三项,因此在其他经律中说,当他临死之际,地面忽然裂开而「生堕地狱」。佛教史上还没有出现过第二个这么大的恶人,可是到世尊宣说《法华经》的时候,仍然为他授了成佛的记莂。
释迦牟尼佛追述他「于过去无量劫中,求法华经,无有懈惓,于多劫中,常作国王……为于法故,捐舍国位,委政太子。击鼓宣令,四方求法。谁能为我说大乘者,吾当终身供给走使。时有仙人,来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华经,若不违我,当为宣说。」王「即随仙人供给所须,采果、汲水、拾薪、设食、乃至以身而为床座,身心无惓,于时奉事,经于千岁,为于法故,精勤给侍,令无所乏。」
佛为提婆达多授记之前,先叙述他跟提婆达多之间,在往昔无量劫中的一段师徒因缘。
释迦牟尼佛从无量劫以来,为了求得《法华经》,从不懈怠,在许多劫里,常作国王。有一次,他丢下国王的位子,交给太子继承,自己一边敲着鼓,一边以恳切的心到处求法,并向四处宣告:「如果有谁能为我说大乘佛法,我就终身做他的仆役,供他差遣使唤。」结果有一位仙人来告诉他:「我有大乘法,叫作《妙法华经》,假如你对我顺从无违,一定为你宣说。」因此,国王就做了仙人的仆役,供给仙人所需,包括采野果、汲水、拾薪、炊煮饮食,乃至在仙人需要休息,或坐或卧的时候,他就用身体横躺在地,让仙人当成椅子来坐,当成床铺来卧,身心没有疲倦,随时随地恰到好处地奉事这位仙人,长达千年之久,目的就是为求大乘佛法。
「仙人」梵文??i,是对长寿不死者的称谓。在佛典中通常是将有高德的外道称为仙人,他们最高可修成五种神通,故又称为五通仙人。佛亦能够长寿不死,不生不灭法身不死,故称大觉金仙。在无佛之世,偶尔亦有外道仙人说出佛法,虽然外道依旧是外道,若闻法之人,善根深厚,也能从外道仙人处得法益。
「佛告诸比丘,尔时王者,则我身是,时仙人者,今提婆达多是。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蜜,慈悲喜舍,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色、十力、四无所畏、四摄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
这段经文是说,当时舍位修道的国王,就是现在的释迦世尊,仙人就是提婆达多。由于有这么一位善知识,世尊才能具足六度、四摄、四无量心、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紫磨金色的身光,并完成了佛果位上独有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神通道力等诸种功德,因此而成等正觉,广度众生。
这段经文,说明了以大乘佛法帮助一人成佛的功德是不可限量的,同时衬托出世尊对于一位曾经在他学佛道上有过恩惠的人,永远铭记感念,也是佛陀报恩心怀的流露。在这段经文中,有不少属于大乘菩萨道的名相,以及专属于佛果位的名相。
「六波罗蜜」又名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虽在《阿含经》中已见六波罗蜜,原则上认定为大乘菩萨道的修行法门,以六度摄一切行,故名六度万行。
「慈悲喜舍」名为四无量心,依四禅定修成则生色界之梵天,故又名为四梵行。此外,《华严经》中名之为四等,菩萨以平等心利益一切众生。以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生无量福德,故名四无量心。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十二相出于印度的人相之说,传说中的转轮圣王必具三十二大人相,如果出家修道,惟有佛陀具足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则顾名思义,是随三十二相而显现的好形貌。此处名相从略。
「紫磨金色」,《涅槃论》云:「浮檀金有四种,一青、二黄、三赤、四紫磨」。以紫磨为金中之精。
「十力」,如来有十种智慧力。见《大智度论》卷二十五《俱舍论》卷二十七。
「四无所畏」简名四无畏,或名佛四无畏。见《大智度论》卷四十八,明佛四无畏。《大乘义章》卷十一明菩萨四无畏。
「四摄法」,《杂阿含经》卷二十六,已有两处提及「四摄事」,一般则认为是大乘法,例如《仁王经》卷中有云:「行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十八不共法」,见于《大智度论》卷二十六,限于佛果位上才有而不共于二乘及菩萨者有十八法。
「神通道力」,神为不测,通为无碍。外道仙人可得五通,阿罗汉得三明六通,佛则得三达六通。晋译《华严经》卷三十八则有十种神通。
因为提婆达多曾于世尊因地为说大乘法的大功德,所以世尊为他授记,说他过了无量劫后将成佛,名字叫天王如来,世界名天道。
文殊师利菩萨,此时亦「从于大海娑竭罗龙宫,自然涌出,住虚空中,诣灵鹫山,从莲华下,至于佛所,头面敬礼二世尊足。」
「娑竭罗龙」,有一海名娑竭罗,该处的海龙王及龙宫皆因以得名。或也有说娑竭罗是国名,龙是种族之名。此处则明白指出,是从「大海」涌出的。
「灵鹫山」在王舍城外的一个山坡上,有岩似鹫故得名。
「从莲华下」当时文殊菩萨是坐在莲华座上,从龙宫涌现,住在虚空,世尊是在灵鹫山的上空说法,所以要由莲华座上起身下座,进入多宝塔中,礼二尊佛足。
文殊师利言:「我于海中,唯常宣说妙法华经。」
文殊师利菩萨曾在娑竭罗海的龙宫,经常宣说《妙法华经》,其中有一个龙女即将成佛。故于释迦佛在多宝塔里为提婆达多授记之后,便从海中涌出,是为说明、介绍这位畜生道的龙女,也由于修行《法华经》而快速成佛的例子。
随同与多宝佛从地下涌现出来的智积菩萨问言:「此经甚深微妙,诸经中宝,世所希有,颇有众生,勤加精进,修行此经,速得佛不?」
这是智积菩萨代表许多人所提的问题,他问文殊菩萨:「《法华经》实在太难得、太微妙!世间中是难得听到的,是经中至宝。可否请教文殊师利菩萨,龙宫里住的是另类的众生,是不是只要他们勤奋、精进地修行这部《法华经》,也能快速地成佛呢?」
文殊师利言:「娑竭罗龙王女,年始八岁,智慧利根,善知众生,诸根行业,得陀罗尼。」
诸经典中一向都说,六道众生之中,唯有人身能修佛法,称为道器,三世诸佛也皆在人间成佛。又一向都说,唯具大丈夫的男人相始能成佛。女人不能成佛,因为女人有五障,其中之一便是女人身不能成佛身,佛的三十二相里也没有女根相。还有,畜生身也不能成佛,因为佛一定要具备人身相。这种说法让许多女人感到失望,异类众生更没有成佛的机会。可是在《法华经》中,这些问题都不存在,不仅仅是女人,连畜类的龙女也能成佛。所以文殊师利菩萨马上回答:
「娑竭罗龙王有一个女儿,只有八岁,很聪明,非常有智慧,根器很利。她已经圆满一切善根修为,得到了佛法的总持。」
「陀罗尼」意为总持,请参阅本经第二十六〈陀罗尼品〉说明。
所谓女人五障,在本品说:「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释,三者魔王,四者转轮圣王,五者佛身。」
「诸佛所说,甚深秘藏,悉能受持,深入禅定,了达诸法,于剎那顷,发菩提心,得不退转,辩才无碍。」
此接上文,说明这位龙女对于佛法所体认了达的程度,非常深入,故于一剎那间,就发了无上菩提心,得不退转,并能精通法义,妙辩自在。「秘藏」是诸佛境界,唯佛与佛乃能究竟尽知之,即不可思议的诸法实相。「深入禅定」是指在诸种层次的禅定中,最上乘的如来禅,例如经说:「那伽(如来)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故此不是小乘圣者的九次第定。
「不退转」,共有三不退,诸家有不同的见解。唯识法相宗说,入十住位谓位不退,入初地谓行不退,入第八地以上谓念不退。天台宗说,自别教初住至七住为位不退,自第八住至十回向终位为行不退,初地以上为念不退。此处所指,当系全括三不退了。
「慈念众生,犹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广大,慈悲仁让,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这段经文是说,发了菩提心的龙女,慈悲护念一切众生,犹如慈母爱护婴儿。具足众善功德,心中系念、口中演说微妙广大的佛法,以慈悲心仁让众生,志意坚强,和而不刚,高雅悦众,能以如此诸种善根功德,成就无上菩提。
「赤子」为汉文名词,意为婴儿。《书经?康诰》有云:「若保赤子」,喻君王视人民如父母之顾婴儿。初生婴儿,肤为红色,故名赤子。
「和雅」,《无量寿佛经》卷上有「诸七宝树」,出诸「法音」,「微妙和雅」。
《阿弥陀经》也有「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都是形容法音演畅和雅。其实就是柔和高雅能悦众意的说法之音。
智积菩萨存疑,因为他见「释迦如来于无量劫,难行苦行,积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观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非是菩萨舍身命处,为众生故,然后乃得成菩提道,不信此女,于须臾顷,便成正觉。」智积菩萨「言论未讫,时龙王女忽现于前,头面礼敬,却住一面。」
智积菩萨对文殊菩萨所介绍的龙女,能够「速得成佛」的事,表示怀疑地说:「我不敢相信龙女在很短的时间就能成佛。」因为释迦牟尼佛是经过多生多劫,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舍能舍,修行菩萨道,在三千大千世界之中,无论任何一处,乃至像芥菜子那么大的一个点上,无非都曾是世尊因地时代舍过身命之处。那都是为了众生的缘故,然后乃得成就无上菩提的佛道。所以不信龙女能于极短的时间中成佛。言犹未毕,龙女已在面前出现。
虽然龙王女已现于会众之前,舍利弗也不能信,龙女不久得无上道,因为「女身垢秽,非是法器,云何能得无上菩提。」又且「女人身犹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释,三者魔王,四者转轮圣王,五者佛身。云何女身速得成佛?」
这段经文是说,舍利弗也不相信,他根据世尊所说的其他经律,认为女身不净,不是法器,而且女人有「五障」,亦即女性:1.不能做梵天王,是色界梵天的天主;2.帝释,是欲界三十三天天主;3.魔王,是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天主;4.转轮圣王,是在人间统一治理四天下的飞行皇帝;5.佛,就是成等正觉的大觉智者。这五种障难,女人都没有办法突破,更何况是马上成佛?
尔时龙女现身说偈,并以宝珠,「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龙女谓智积菩萨、尊者舍利弗言:我献宝珠,世尊纳受,是事疾不?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观我成佛,复速于此。当时众会,皆见龙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普为十方一切众生演说妙法。」
此时,来自娑竭罗龙宫的八岁龙女,自己就现身说法,将事实呈现在大众面前。首先,她把价值三千大千世界的宝珠献给释迦世尊,佛就接受下来。所谓「龙珠」,龙最宝贵的就是那颗珠,此处则是表征着如来果位的功德明珠。接着问怀疑他的智积菩萨与舍利弗尊者:「我现在把我的宝珠献给世尊,你们看到了吗?依你们看,我这样的动作是不是很快就完成了?」
「是啊,很快啊!」他们如此回答。
「那么,以你们的神通力来看我成佛,比这个还要快!」龙女不只嘴巴说说就算了,接着就真的显现给他们看。
龙女在忽然之间就变成男人相,具足菩萨行,而且马上前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在七宝莲花座上成了佛,演说妙法,普度一切十方众生。
此品说明,恶人与畜女,皆能由于《法华经》而成佛道,一是将来成佛,一是立即成佛。因此而使「无量众生,得受道记。」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共七卷二十八品,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说教,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全经虽是以《方便品》和《如来寿量品》为中心,但二十八的品目次第排列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依照序、正、流通的三分法及声闻菩萨信解与行果之递进而循序演进的。
以下教法是我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那时,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与佛随行共处的有一万二千多名大和尚,他们都已达到阿罗汉的果位,烦恼现行令心连注流散不绝之漏已伏断无余,再也不会产生愚昧者日夜缠身的烦恼,已证涅槃、以涅槃为己利,三界如爱结、恚结、慢结、无明结、疑结、见结、取结、嫉结、悭结、无明、爱、取等结缚
今天我们有幸共同读诵、受持《妙法莲华经》。在地球上讲的佛经当中以《妙法莲华经》为最,在法界讲的《华严经》,可以说菩萨乘愿高于这部经,有金轮圣王之称;银轮圣王是《妙法莲华经》;铜轮圣王是《楞严经》。在佛经当中第一部讲的是《华严经》,佛家公认《华严经》是至宝,这部经是佛在菩提树下示现成道以后,讲给法身大士听的,具体一点说
西晋时蜀郡的沙门静生,出家后以苦行著称,做了蜀地的三贤寺主,诵读法华经。每当诵经时,常感动老虎前来倾听,等读完之后才走。又常常看见左右四个人侍候着他。年纪虽然衰老了,但更加努力精心读经书。一直到死。
《法华经》到底在讲什么呢?其实,如果说得简单一点,大家如果懂得《法华经》的八个字,那你对于这一部《法华经》,总共有七卷、二十八品的《法华经》,那你大概就会能够了解《法华经》在讲什么,对于一位大乘佛弟子来说,它给我们的修行带来一个什么样的启发。
妙法莲华经全文共八万余字。《法华经》是中国佛教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一部大乘经典,由于此经译文流畅、文字优美、譬喻生动,教义圆满,读诵此经是中国佛教徒最为普遍的修持方法。初学者如果没有看阅古德的注疏,仅仅读诵原文是不易把握其整体脉络的。由于此经的内容在表面上看起来比较分散,因而使读诵者常常不知所云,而对经文呈现的重要
今天我们有幸共同读诵、受持《妙法莲华经》。在地球上讲的佛经当中以《妙法莲华经》为最,在法界讲的《华严经》,可以说菩萨乘愿高于这部经,有金轮圣王之称;银轮圣王是《妙法莲华经》;铜轮圣王是《楞严经》。在佛经当中第一部讲的是《华严经》,佛家公认《华严经》是至宝,这部经是佛在菩提树下示现成道以后,讲给法身大士听的。
我们开始学习《妙法莲华经》。这部经的经本本来是应该人手一册都是有的,可是在库房里面没有翻出来,下次我们就可以找出来,每人拿一份经书。要有这个经书可以打开看,没有的话可以看投影。今天主要是了解一下《妙法莲华经》基本的、大概的概念。在座大家以前读诵过这部经的多不多?有没有?读颂过没有?肯定有人读诵过。甚至就是看过别的大德解释
大家以后每天诵《妙法莲华经》,诵的方法。诵和学,学——你下来还要用点时间去看看注解的书,平时要思维一下。那么诵呢,我个人给你们推荐一种方便,其实也是观音菩萨的方法了,就是说你诵经的时候,要一边诵一边听自己诵。这其实就是在开法会,好像有佛在给你讲法,你在听。事实上也可以说你是在转动《妙法莲华经》的法轮。《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乃是万经之王于众经中最为其尊,是诸经中王,诸经法中最为第一。末学才疏学浅。愿意和大家一起研究学习这部亿万劫难遇的经王和大家一起学习……疏漏和不足之处大家见谅 本着共同学习 共同进步的原则……与大家共勉。
「四安乐行」出自第十四品〈安乐行品〉。就是说修持《法华经》,能获得四种安乐:一、身安乐行。二、口安乐行。三、意安乐行。四、誓愿安乐行。有了这四种安乐行,才能安住在慈悲喜舍中。经言:「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佛陀开示我们,身体要远离杀、
佛教无先天命运之说,佛教讲业力。我们这一生之所以顺利或障碍,与我们过去生所种的福或所造的罪有关;未来我们是否顺利或障碍多少,与我们现前所作所为息息相关。因此,即使是过去的业已造成了现在的状况,但通过修正现在的身口意,未来仍掌握在我们的手中,这也是
据一般佛教徒所说:释迦牟尼佛当初开悟的时候,本来是想转根本法轮,讲《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可是这种高深的至理,一般俗耳是很难听得进的。因此,这才不得不方便权巧地从基层方面著手,先讲小乘的《阿含经》,然后从小乘进入大乘而说方等诸经,更进一步地讲《大般若经》。这些都是进入大乘实教的方便,最后法华会上,开权显实,说《
法华经第一〈序品〉:叙述演说这场法会的缘起,是本经的总序,佛陀说《无量义经》之后,入于无量义处三昧。天上散种种妙华,佛陀的眉间放白毫相光。弥勒菩萨于是发问,文殊师利菩萨回答:过去诸佛宣说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前,皆现此瑞相,并举过去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为例,暗示佛陀说此经之殊胜,
佛陀举「药草」的譬喻,主要在阐明生长类型虽不同的三草二木,即:小草、中草、大草、小树、大树,却同受一雨之滋润;意即众生根机虽然有别,但佛法能让他们皆归一味平等的一佛乘。药草喻五乘种姓之众生,众生依佛陀教化以修行证果,犹如草依土地、雨水以滋养生长。药不必皆是草,如:金石等药是;草也
穷子喻是妙法莲华经的第四品。在座上听闻《法华经》的四大声闻,即须菩提、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听到「三界火宅」的譬喻后,渐渐理解,佛陀出于此世间真正的意义,是在于「开三乘显一佛乘」的慈悲与智慧,乃藉长者穷子的譬喻,对佛陀述说他们理解的情形。
火宅喻,又称「三车火宅喻」。三车是指:羊车(小车)、鹿车(中车)、牛车(大车)。佛陀以巧妙宣说「三界火宅喻」,于譬喻中广说「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之「开三显一」的道理。有一个长者的小儿、小女们正在房中嬉戏,房子突然起火了,长者叫道:「快点逃出去呀!房子起火了!」孩子们正玩得有兴致,不相信房
这部《妙法莲华经》的五字经题,可说是包含了全部宇宙的真理,总摄八万四千法门的要义,包括五千五百卷经的精髓。如果展开来详细的解说,就是天台三大部《法华文句》、《法华玄义》、《摩诃止观》的浩瀚典籍,也无不尽在其中。何谓「妙」?不可思议叫做「妙」。妙法,指全经所说的教义(法)是甚深微妙的。当初智者大师讲说《法华经》的时候
《法华经》是《妙法莲华经》的略称,全经的主旨在宣扬究竟的佛乘。了解此乘的绝对、圆融,即可理解人人本具的佛性;它不为世间烦恼所污染,如同生长在浊泥的大白莲华清淨芬芳。这部经约成立于西元前一世纪至西元一五〇年时的印度,属于大乘佛教初期时所编纂的重要经典之一。《法华经》传入中国后,在隋朝智顗大师的大力弘扬下,依此经创立了中国
善士问:请问法师,《法华经》曾讲: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该如何理解?达照法师答:本来佛说,前面的佛讲过二乘和三乘。二乘就是大小二乘,或者声闻乘,缘觉乘叫二乘;有时候声闻乘叫小乘,缘觉乘叫二乘,菩萨乘叫大乘;有时候声闻、缘觉加起来都叫二乘,菩萨叫大乘,加起来叫三乘;有时候把人天乘加进去叫五乘。这个乘都不同的。
在《悲华经》、《妙法莲华经》等经典中很多都是以芬陀利花作为经题的,用来比喻此经的清净、无染和广大。在由僧叡著的《妙法莲华经·后序》中描述道,莲花在诸花之中最胜。花尚未敷则名为屈摩罗,敷而将要落则名为迦摩罗,当它处中盛时则名为芬陀利。没有敷喻二
《涅槃经》又称《大本涅槃经》、《大涅槃经》。“涅槃”的意思是“消灭烦恼火焰,达到觉悟状态”。本经是四大部之一,说明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全经共分13品:寿命品、金刚身品、名字功德品、如来
全称《维摩诘所说经》,另称《不可思议解脱经》、《维摩诘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三卷十四品。主要内容是,叙述毗耶离城居士维摩,十分富有,深通大乘佛法。
苏辙在苏门三杰中被称为“小苏”,是苏轼的弟弟。他熟读《楞严经》,并有相当深厚的佛法修证功夫,他写有一首叫《春尽》的诗:“春风过尽百花空,燕坐笙箫起灭中。树影连天开翠幕,鸟声入耳当歌童。《楞严》十卷几回读,法酒三升是客同。试问邻僧行乞在,何人闲暇
阿难!一切声闻独觉,及未登地诸菩萨等,皆悉不能如实信解,唯除一生所系菩萨。这里提到一生所系菩萨,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大乘善根具足入正定地的菩萨,承佛慈力所加,于佛所说甚深法要,无所畏惧、不生疑惑,堪任受持。大乘善根成熟的菩萨有什么好处呢?佛所说
惠能大师,唐代高僧,广东新兴人。大师出生时,有两位梵僧专程来到他的家中,为他取名“惠能”,并道出名字的寓意:“惠,以佛法惠施众生;能,能做佛事。”大师一生艰苦卓绝,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充满智慧与传奇。《六祖坛经》记载了六祖大师的重要人生经历和思
弟子发问:《六祖坛经》中讲到“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这两处的念指啥?有啥不同?恳请师父慈悲开示。大寂法师答:意根起念,是妄念纷飞,真如自性起念,是净念相继。
《六徂坛经》也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为《坛经》,是由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口述,大弟子法海禅师集录而成的。共分十品。是中国佛教唯一一本僧人所著,而被佛教界和学术界共同称之为“经”的著作。本经也被视为禅宗典籍中的无上宝典。
说到《六祖坛经》大家都很熟悉,有敦煌本、惠昕本、曹溪原本和宗宝本四个版本,虽然内容稍有差异,但是主旨基本相同。作为中国佛教史上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祖师语录集,《六祖坛经》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翻开《坛经》,其中精美绝伦的语言、生动活泼的譬喻。
佛说一切法本无有定法,若有定法,即非佛法。因为法无定法,并不是每个人都一定是经过各种苦修等才能成道的。禅宗的祖师大德们,如达摩祖师、六祖慧能大师、黄檗、临济宗师、憨山及近代的虚云禅师等,并没有修过一般的佛法,不也都成就大道了吗?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