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八、五百弟子受记品

  八、五百弟子受记品──罗汉受记,衣裹宝珠

  听了「法说」、「譬喻说」、「因缘说」之后,有五百下根的声闻,以富楼那尊者为首,皆得佛授记,未来必定成佛。

  这五百位虽名为下根,依据本品对于为首的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所作的介绍,不仅在世尊诸弟子中说法第一,「自舍如来,无能尽其言论之辩」,并已于过去九十亿佛所,「说法人中,亦最第一」,已得四无碍智,具足菩萨神通之力,彼佛世人,都说他是声闻,其实他已经教化无量阿僧祇人,令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于未来护持助宣无量无边诸佛之法,教化无量众生,令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在今后再过无量阿僧祇劫,当于此土成佛,以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由此可知,富楼那只是方便示现声闻相,实是已经亲近无量诸佛的大菩萨,已与无量众生结过大乘的法缘。

  富楼那「当于此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曰法明如来,……其佛以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七宝为地,地平如掌,无有山陵溪涧沟壑,七宝台观,充满其中,诸天宫殿,近处虚空,人天交接,两得相见,无诸恶道,亦无女人,一切众生,皆以化生,无有淫欲,得大神通,身出光明,飞行自在,……其国众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禅悦食。有无量阿僧祇千万亿那由他诸菩萨众,……其声闻众,算数校计,所不能知。……国名善净,其佛寿命无量阿僧祇劫。」

  这是《法华经》里非常有名的一段经文。

  富楼那成佛后的名号为「法明」,像恒河沙那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都是他一尊佛所化的佛国净土,这比起释迦牟尼佛的所化国土只有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那是大得太多了。一尊佛何以能在这么大的空间之内教化众生?释迦世尊的报身,虽然不动本处,但其化身却有千百亿个;未来的「法明如来」纵以恒河沙同等数量的三千大千世界,为其一个佛土的范围,当亦可用恒河沙同等数量的佛身,来教化各处的众生。

  接下来看看这个佛国净土内的情形:

  「七宝为地」,七宝在本经〈授记品〉中所列是金、银、琉璃、车渠、珍珠、玛瑙、玫瑰。在诸经典中所举七宝的项目没有一定,《大智度论》卷十及《阿弥陀经》的七宝是金、银、毗琉璃、颇梨、车渠、玛瑙、赤真珠。另外有一种梵文名vajra的金刚,是出于金中之最的精牢,无坚不摧,乃宝中之上宝。加起来应该有八宝、九宝,不过佛经里还是以「七」为准,当时的印度社会是以「七宝」来总称一切宝物。「七宝为地」是指由所有宝物堆成的土地。

  「地平如掌」,地球表面高低不平,山岭丘豁,对于人类,往往窒碍难行,今日的陆空交通虽极便利,一旦遇到天然的各种灾难,依旧寸步难行。不像佛国净土,固无天灾,土地亦极平正,所以到处都是无障碍境。

  「无有山陵溪涧沟壑」,由地平面向上隆起的地形中,高高低低,高者为山岳,低者为丘陵。由地平面向下洼陷的地形,坑坑凹凹,山间的谷地有水流动者为溪涧,平地的凹处有水经过者称为沟壑。佛国净土,地平如掌,浩浩然全是一片无垠的平畴。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担心:「这个地方没有山也没有水,那饮水、清洁怎么办?」到了佛国就是莲花化生了,既无父母所生的肉身,还需要担心饮水、洗澡吗?倒是将来我们这个地球的水资源越来越少,麻烦就大了。因此大家在未往生佛国之前,必须知福惜福,珍惜水资源,同时也要发愿往生佛国,成就净业,成熟众生。

  以上是讲的彼佛国土的环境庄严,接下来说明彼佛国土的居处庄严。

  「七宝台观,充满其中」,凡夫欲界天人的宫殿,是可以随着身体所往所在之处,称意移动的。佛国净土的居处庄严,不但不会占有固定地面空间,而且不会像人间盖房屋,需要土地使用权或所有权,一旦人口太多,地上充满房子,就很糟糕。佛国净土中的建筑物是浮在空中,彼此不占空间位置,到处都是七宝台观,随着所有人的行止而移动。在佛国里所见到的一切,都是由于因中所修无漏的布施波罗蜜等功德福报所感,有多大的福报,自然而然就会在多大的环境、多庄严的楼阁里。

  诸位参观过日本京都的金阁寺吗?它的背景是山,整个建筑物就在水面上,从远处看就像是浮在水面的楼阁一样。大陆五台山也有一个金阁寺,从山下远望,也像是浮在空中一般。这两座寺院,一个浮在水面,一个浮在空中,看似人间仙境,都是以它的背景和当地环境衬托出来的,当然还是没有佛国净土的百千亿万分之一好。净土中的七宝台观,都是浮在无漏的空中,已在三界之外,岂怕地震,又哪来火水风的三灾?

  「诸天宫殿,近处虚空」,诸天还没有出三界,天人仍是三界里的众生,还是凡夫。那么,佛国里怎么会有天人呢?可有两种解释:1.诸天的天王天子及其扈从,都是菩萨变现,例如《维摩经》中在丈室散花的天女就是大菩萨,诸大菩萨相就是天人相,因此诸天宫殿实际上就是菩萨宫殿,只是外表看起来像欲界的天宫一般。2.这些诸天宫殿确在欲界范围,人间凡夫的肉眼,虽看不到天上的宫殿,而在这佛国净土的三乘圣众,由于福报所致,五眼六通所见,十方一切诸天的宫殿,看来就如近处的依报庄严。

  「人天交接,两得相见」,表面上看起来地上有凡人,空中有天神,但不论是在地面或住空中的,都不是凡夫,都是神通自在的圣者,所以能够互相往来,彼此相见。不像我们此界的凡夫,不但无法与天上的天神交接往来,连看也看不到。

  鸠摩罗什在翻译这两句话时非常头痛,照梵文的原文是「诸天也能见到凡人,凡人也能见到诸天」。不是翻的太长就是意思不全,怎么都不对,其他人也想不出更好的意见。后来僧肇建议用「人天交接,两得相见」这两句话,才博得大家的赞许,解决了问题。仅仅用简单明了的八个字,实在了不起,为译经史上留下一段佳话。

  「无诸恶道,亦无女人」,众生有六道,分成三善道及三恶道,三善道是天、人、阿修罗(神的一种),三恶道是畜生、饿鬼、地狱。其实畜生这个名词并不恰当,应当翻成异生、傍生较为适合,可是如此一来,一般人就听不懂了。本经以为,只有人天二道是善趣,故在佛国净土中只有人天,没有阿修罗、地狱、鬼、畜。

  一般而言,诸佛净土中的圣者们,不论菩萨圣众或声闻圣众之中,不仅无女人亦无男人,乃是中性的圣者。即使在《阿閦佛国经》中,虽有男人及女人形相,亦不行男女之欲事。

  「一切众生,皆以化生」,诸佛净土的众生,多系化生。在我们这个世界,有情众生的产生,分成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种,总名为「四生」,梵语caturyoni。

  胎生jarāyu-ja,是指一般的常人以及较高等的动物如:象、马、牛、羊、猪、狗、鹿、猫、鼠、鲸鱼等,均在母胎中怀孕成形后,由产道出生。

  卵生a??a-ja,包括鸟类、爬虫类、鱼类,以及若干昆虫类等,有的由母体产蛋有壳,有的无壳为卵子,出了母体后,才孵育成形,离壳去皮而为新的生命。

  湿生sa?sveda-ja,是指微小的微生物,依湿处的物质受形为生命,最原始的单细胞生物是靠湿气的成份,由母体分裂而生,也有若干类生命是不需母体,而仅依湿气或水份滋润的物质而生。

  化生upapāduka,为无所依托,唯依业力,忽然而生,例如诸天、鬼神、地狱、劫初的众生,皆为化生,包括人类也是从光音天下降地球,化生而成。

  依佛经所说,五趣之中的畜生趣,当然四生全具;人趣固以胎生为常理,却也有卵生、湿生、化生的特例;鬼趣以化生为常理,也有胎生的特例。地狱及诸天皆为化生。

  佛国净土的诸佛菩萨,诸善上人,都是莲华化生,是以信心及愿力从此界死,即于彼土涌现出生,是因功德、智慧、福报而化现出来,这是依佛法修证而化生的。

  在第三品中我们就讲过「从佛口生」,为什么会从佛的口里出生?因为「从法化生,得佛法分」;听闻佛法、如实修行而出现你的法身慧命,即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的功德所成身。诸位听闻佛法或读佛经,如法信受奉行,而能生到佛国,也就是「从佛口生」,也就是「从法化生」。

  「无有淫欲」,淫欲是根本烦恼中的最大烦恼,贪、瞋、无明,称为三毒,贪欲为其首,淫欲乃是生死之根,故在大小乘诸经论中,无不呵斥淫欲是祸患之渊、罪恶之薮。此界众生,修梵行者,皆断淫行,色界禅天即无淫事,生佛净土,自无淫欲。

  「得大神通」,神通有三种产生的途径:生得、报得、修得。六种神通包括:天眼、天耳、他心、神足、宿命、漏尽。凡夫可得前五种,唯解脱的圣者得第六种的漏尽通。神通有小有大,凡夫小乘得小神通,唯大菩萨及佛果位得大神通。由于小神通仍属有限有碍,故亦作不了准。唯有生到佛国,得大神通,便能自在无碍。

  「其国众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禅悦食。」食,可分为世间食与出世间食两种。

  (一)世间食有四种:1.段食:是分分段段啮碎而食者,以香、味、触三者为体,通过口腔入腹,即是世间寻常一切食物。2.触食:即是以六根触六境生六识之可爱境而起喜乐感,以长养身心,例如眼喜美色、耳悦美音、身乐软滑等。3.思食:即是由意识思好事而喜乐,资益六根,有享受感。4.识食:此系指地狱众生及无色界的四无色定中众生,虽不用前三种食,仍依意识及第八识资持生命。

  (二)出世间食有五种:1.禅悦食:修行人,心不散乱昏沉,即得禅定之乐,能养诸根,故在禅定中人可以少食,乃至不食世间诸食。2.法喜食:修学佛法的人,闻法而生稀有欢喜心,以资慧命并养身心者。3.愿食:修行之人,因发弘誓大愿而资持身心,故能难行能行,坚固不退。4.念食:修行之人常念出世善根,持久不忘而资益慧命。5.解脱食:修行之人,终得解脱涅槃之乐,是为常乐真乐净乐,而以之资养身心。

  本经此处介绍未来法明如来的佛土众生,常以法喜及禅悦二食资生慧命。不用「世间四食」,也未提「出世间食」的后面三种,乃由于五食是指正在世间从事修行佛法的人,当以五种出世间食为种无漏之因,已到佛国净土的众生,即以法喜、禅悦二食为常态,由此二食最能长养法身慧命之故。

  其余五百阿罗汉,未来成佛,同名普明。

  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迦留陀优等五百位阿罗汉,这时候全被授记,将来都会成佛,成佛以后的名号都叫作「普明」。

  五百阿罗汉得受记已,头面礼佛足,悔过自责:「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谓已得究竟灭度,今乃知之,如无智者。」

  这五百罗汉此时非常自责,并且忏悔已往的无知,本来早就应该从释迦世尊处得到了如来的大智慧,竟然自以为是,以小小的二乘智慧就满足了。故请世尊慈悲,因为他们已经知道,过去常自认为已得究竟灭度的想法是错的。若以他们过去所证的智慧与佛智相比,实在就等于无智慧一般。就像萤火虫的光亮,一到太阳底下,就等于无光了。因此他们向如来自说了一则譬喻,以表明他们领悟了佛法,就像下面的「贫人衣珠喻」一样。

  曾有一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与之而去。其人醉卧都不觉知,起已游行,到于他国,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于后亲友会遇见之,晓以衣系宝珠,「贸易所湏,常可如意,无所乏短。」

  这个譬喻也像第四品中的「长者穷子喻」相同,不是佛说的,而彼喻是由须菩提及摩诃迦叶等四位弟子所说,此喻则是由五百位阿罗汉的代表所说。这五百罗汉因为彼此心都相通,所以我们可以相信他们真的是五百人一条心,带头讲的是富楼那尊者。

  贫人衣珠喻是说,有一个穷人到他最亲近、关系最密切的亲友家里,喝酒喝得酩酊大醉后就睡着了;刚好这位亲友因为有紧急公事要往外地出差,但是他又不放心这睡着的亲戚在家里,怕他需要照顾,因此他把一颗无价的珠宝,裹着缝在他的衣服里就走了(系,缝的意思)。这个贫穷的人醒过来以后,见亲戚不在了,就到处流浪成为乞丐,从一个地方到一个地方求衣求食,过着非常艰辛的生活

  经文譬喻中的这个人非常的穷,只要有一点点东西吃,有御寒蔽体的衣服穿,他就满足了。因为他穷,所以得少为足。后来他的有钱亲戚又遇到他,看到他那么穷,心想:「哎呀!这个人真可怜,怎么没用我给他的无价宝珠?」便告诉他:「你醉卧在我家的时候,我送了你一样东西,你怎么不知道呢?」「我不知道,在哪里啊?」这位亲戚就从穷人的衣服里取出宝珠来,穷人一看才知道这是真的,之前竟然毫无所知,于是一下子就变成了有钱人。

  「醉酒而卧」是喻小乘人仅闻二乘法,便沈醉于偏空涅槃,认为已得大解脱。《法华经》就是针对那一些心量不大,得少为足的二乘人,为他们说佛的一乘大法,告诉他们人人都能成佛,为了成佛,人人都应该先发菩萨心,修菩萨道,自利利他,将来才能够完成最高的佛果,进入究竟的大涅槃。

  这就是之前在〈方便品〉中讲到的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出现在这个世间,就是为了对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的无上大法,就像一颗无价的珠宝,一直都在众生身上,只因为众生全然不知,所以才需要佛陀降生人间,现身说法,为我们指点出来。

  诸位要相信你自己心中有那颗无价的宝珠。如果摸到、见到而且也用到了,那就是开悟,入一相一味的大法。还没有摸到也没有关系,《法华经》在这里指出,我们都有这颗宝珠,所以不要妄自菲薄,这与佛性思想是相呼应的。

  「佛亦如是,为菩萨时,教化我等,令发一切智心,而寻废忘,不知不觉。既得阿罗汉道,自谓灭度,资生艰难,得少为足。一切智愿,犹在不失。今者世尊,觉悟我等。」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富楼那等五百声闻,申述佛在前面讲过的往昔因缘,在大通智胜如来座下作菩萨沙弥时的释迦世尊,就已跟这五百罗汉讲过《法华经》,已教他们发了成佛的「一切智心」,嗣后竟然忘了,又变成不知该发无上菩提心,也觉察不到自己本应发起成佛的心。在此生中既得阿罗汉的道果,便自以为已得灭度,其实仅仅沾到涅槃的一点边,由于得少为足,就很难再来资生唯一佛乘的大菩提心。所幸,往昔生中所发成佛的「一切智愿」,犹未丧失,今蒙世尊,令之觉悟,真是感念无已。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