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四、信解品

  四、信解品──长者穷子,佛与佛子

  以上所举四大中根声闻,听了方便品的法说及譬喻品的譬说,已能领解佛意,发希有心,欢喜踊跃,而云「深自庆幸,获大善利,无量珍宝,不求自得。世尊,我等今者,乐说譬喻,以明斯义。」接着他们便说了「长者穷子喻」。

  四大中根声闻:须菩提、迦旃延、摩诃迦叶、目犍连,听了「法说」及「譬说」两种层次的法之后,已能领解佛的意思,便发稀有难得之心,而且非常欢喜踊跃地也用一个「长者穷子喻」来向佛陀表明,他们真的领悟到了唯有一佛乘的奥义。

  欢喜,是心里面欢喜;踊跃,是喜形于色的手舞足蹈。不过,阿罗汉们纵然在很欢喜的时候,也应该是不会手舞足蹈的,此仅是形容内心非常高兴。

  接着便由须菩提和摩诃迦叶为代表(四人以须菩提为首,他说了此喻之后,再由摩诃迦叶说偈颂),也有可能是他们四个人异口同声地说了下面的「长者穷子喻」。

  「譬若有人,年既幼稚,舍父逃逝,久住他国,或十、二十、至五十岁,年既长大,加复穷困,驰骋四方,以求衣食。渐渐游行,遇向本国。其父先来,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财宝无量。」时贫穷子,遂到其父所止之城,到其父舍,见父有大势力,疾走而去。长者识子,遣人追捉,穷子惶怖,闷绝倒地。放之令出,密遣二人,无威德者,将来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习惯之后即以财富悉皆与之。

  这一个譬喻是说有个富家子,在年纪很小的时候,不懂事离家出走,流落异乡,住在其他国家。贫穷潦倒地过了十年、二十年,乃至于五十年,随着年纪增长,也就更加穷困。为了要找工作、谋生存,他东奔西走,处处流浪,渐渐地回到自己出生的国家;这是一个大国,有很多城邦。他的父亲在这段期间,也不断地寻找儿子,一城过了又一城,五十年来不知经过多少地方,最后在某个城里安顿下来。他们家里很富有,所有的财富及宝物无法以数量计算。所谓「富甲天下」、「富可敌国」,和国王一样富有,甚至于更富有,那么他一定不是普通人。

  贫穷的儿子不知道他的父亲就在这座城里。有一天刚好走到他父亲的豪宅大院门前,看到扈从如云,有很多佣人、管家,以及安全警卫人员。心想:「这一定是豪门大族,是有财、有势、有权力的人家,若被抓住了,就不知要吃多少苦头了!」这么一害怕,他立刻拔腿就跑走了。

  现在的豪门巨富,还不至于如此,但是在过去旧时代的富豪人家,都有这样威风凛凛的排场,比衙门还要森严。我在童年时代,就有过这种经验,有钱人的家里,院落大到深不见底,怎么敢进去?别说不敢进门,就是在门外走走都怕人。

  但是这位富有的长者立刻认出那是他走失多年的儿子,赶紧派人把他追回来。这个被追上捉回来的穷儿子,却因为非常恐惧,以为他们将要杀死他,以致于惊吓过度而晕倒在地。于是他的父亲不再强迫他,改用缓兵之计,放他走了。但是又想到一定要让这孩子跟他相认,就暗中派了两个没有威德、看起来不像是有钱人家的人,出去找到他、跟踪他,随伴着他一同流浪行乞,最后让他从偏门进入他父亲的豪邸,派他担任垃圾清理的工作,长达二十多年。直到他习惯了这座豪宅中的人际关系,以及各项行事规则之时,他的父亲才告诉他:「你这二十年来,勤奋工作,从不懈怠,工作之时也从未见你像其他人那样,你没有懈怠、瞋恨、怨言。我已年老,也别无儿子,你就把我当作父亲吧。」

  于是这位长者便给穷小子另取一名,呼之为「儿」。这个穷小子得此待遇,虽然高兴,仍以做长工的下贱人自居。再过二十年,长者有疾将终,父子之间已然取得互信,彼此相认,大会亲友,宣告一切财物的继承权,均归此子。

  经文中的「粪」即是垃圾,印度人称一切抛弃物、骯脏物、污秽物,都为粪扫物。「除粪」即是清理垃圾,也就是指打扫环境的人。

  《法华经》的原文,讲得更详细,例如说,二十年中先让他清理外面的垃圾,渐渐地由外往内,后来连最后面、最重要的地方都让他清理,就如同家中的成员一般。在这种情形下,儿子已熟悉环境不再害怕,此时因缘成熟,才把财产全部交给了他。

  《法华经》共有七喻,这个譬喻与卷四的〈五百弟子受记品〉中「贫人衣珠喻」,前后呼应,交相辉映。

  总结云:「大富长者则是如来,我(四大声闻)等皆似佛子。」

  大富长者就是比喻如来,四大声闻就好像是那个穷小子,听到譬喻说之后,才知道他们原来就是佛的儿子,以后不再舍离一乘的佛法而逃避到二乘中去。两位没有威德的仆人,一个瞎眼,一个貌丑,乃系比喻声闻及缘觉的二乘法。

  「佛知我等心乐小法,以方便力,随我等说,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今我等方知。……若我等有乐大之心,佛则为我说大乘法。于此经中,唯说一乘。」

  这时四位中根声闻圣弟子接着又说:「佛知道我们喜欢小乘法,所以随着我们的需要,而用种种方便,先以二乘法及三乘法来教化我们(如前面所讲的三车喻)。那时我们不知道自己是真的佛子,只知道我们是阿罗汉,不可能成佛,现在了解了。……当我们有了喜欢大乘的心时,佛就为我们说大乘法,在这部《法华经》里,只说一乘法,就是一切法门中的最上乘。」

  偈云:「我承佛教,为大菩萨,以诸因缘,种种譬喻,若干言辞,说无上道。」

  我(也可以说是我们四个人)承蒙佛的教诲,已知世尊只是为了大菩萨们,乃以种种因缘、譬喻,以及若干的言词,来说无上佛道。

  要知道,前面的譬喻是由四大声闻所说的;换言之,这一〈信解品〉不是佛说的,全部是出于四大声闻,向佛回应,请佛认可而说的。

  又偈:「佛亦如是,现希有事。」「随诸众生,宿世善根,又知成熟,未成熟者。种种筹量,分别知已,于一乘道,随宜说三。」

  四位声闻圣弟子们,又以偈说:佛也是这样,显现出非常稀有、非常难得的事。那就是随着众生过去宿世善根的不同,佛知道哪些人已经准备好了,哪些人没有成熟;也分别知道他们心中种种的考量,知道后,便于唯一佛乘,方便随宜而作三乘之说。

  「随宜」是为不同善根的人,适当的以种种不同的言词,为他们说不同层次的佛法。但是实际上随宜说法的目的,是为使大家会归于一乘佛法,是为了一乘而方便说三乘。

  不管是不是佛教徒,都有这种困扰:佛每说一部经典,都会说这部经是最好、最上、最究竟的,读诵受持这部经的功德,无量无边。那么,究竟哪一部经才是最好的呢?

  其实每一部都好,你愿意接受哪一部经所讲的道理,适合修哪一种法门,那一部经对你来说就是最好的。佛的「最好」不是对他自己讲,而是对当机者说的,这叫「当机说法」。说《阿弥陀经》时,是为《阿弥陀经》的当机者而说;说《金刚经》时,则是为《金刚经》的当机者而说。

  当机,就是恰到好处。某些人适合某些法门,他们能够、也愿意接受这个法门,这就是「当机」。

  不论在家出家,我们都可以常常听到:「我很喜欢某一部经,但是另外那一部经我看不懂,我不能接受!」也有人说:「好像听了《阿弥陀经》我就入迷了,我好喜欢喔!」但是也有人说:「我就是不喜欢《阿弥陀经》,我喜欢《金刚经》!」有些经听了、看了之后,不知道它讲些什么,对当事人来说好像没有什么用,这就是不契机;有的却是一、两句话,就能打在心坎上:「唉呀!好受用!」那么你就是那部经的当机者。

  这部《法华经》的当机者是谁?天台宗的学者,将本经置于一切经之上,因为此经不弃三乘而赞一乘,大小各别,而主张回三乘归一乘。故在大乘佛法的立场而言,本经应该是能够适应一切根机的人。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