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六祖坛经讲记 第73集

  六祖坛经讲记 第73集

  善知识!既归依自三宝竟,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总随我道:「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

  【善知识!既归依自三宝竟,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没有学佛的人会觉得不容易懂。一身就一身,还有〔一体三身〕?在原始佛教并没有这样谈,到后面大乘佛教开始这样讲。但原则上不是一跟三的问题,而是从三个角度来谈内涵的问题,就好像一件事情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来谈的意思,问题就只是一件事情。一样的道理,众生皆有佛性就是一件事情,但是这件事情就从三个角度去展现。

  【总随我道:「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清净。【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慈悲。【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智慧。你要注意到六祖大师这样的开示,他前面都说〔于自色身〕,这个〔色身〕就是我们,〔色身〕虽然是假的,但是有用,你要藉假修真。天生我材就必有我用,你要会用。我再讲得更具体一点,你要借助这个色身来身体力行。你不要放任这个身体一天到晚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或躺在床上睡觉什么都不做,这样太对不起你的身体了。身体为什么长眼睛?为什么有嘴巴、有手、有脚?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哪个地方没有用?我们的眼睛都是拿来看别人的缺点,不然就看一些不该看的事情,非礼勿视嘛。这个耳朵,一天到晚听一些有的没有的,你为什么要听那些呢?嘴巴一天到晚讲八卦,道人家是非,讲一些长短,这样有意义吗?难怪常常都会有问题。生这两只手,不拿来帮助别人,生这两条腿,不拿来跑腿,不拿来服务别人,你糟蹋你的身体,就是懈怠、懒惰。有的同学懈怠跟放逸分不清楚,放逸指的是心,懈怠指的是身。心放逸,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没有理想,一天到晚不是胡思乱想,不然就发呆,这叫没有好好用你的心。这个身体一天到晚什么都不做,懒洋洋的,这叫懈怠,大家要明辨它们的不同。你现在借助这个身体,从世间法的角度叫「自立立人」,从出世间法的角度来「自觉觉他」。「自立立人」跟「自觉觉他」有程度的差别。要帮助别人比较快,但是你要帮助别人觉悟很慢。我们也常常把这八个字连起来说,但事实上是不太一样的。我们虽然没有办法一开始就自觉,但是你所做的事情不要伤害你自己。你要好好读书利益自己,接着你要好好帮助别人、利益别人。做得到的你要从这里开始做,你要先开始去自立立人,以后才可以自觉觉他,会做的先做,我们现在要用这个身体好好地来修行

  〔归依清净法身佛〕,就是透过这样的修行,让你体会到〔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它不是从外面来的,但它要透过你的体悟。虽然金矿有黄金,但是金矿要透过提炼,虽然你有佛性,还是要透过修行,你才能够清净,要明白这种概念,不然会混为一谈。一样的道理,你的〔自性〕虽然是清净的,但你现在都起烦恼、很执着,所以不能够明白清净,不能够展现清净,所以要透过这个色身来修行。再来,透过这个色身来修行,才能够产生〔千百亿化身〕,这就是慈悲。观世音菩萨就是这样,应以何身得度即化何身,他是慈悲的化身。透过这样,把你的慈悲心生起、展现。再来,透过这样的色身去展现你的〔圆满报身〕,这就是智慧,让般若智慧彻底地展现。简单地讲,〔自性〕你说它是清净的没有错,它本来就是慈悲没有错,它本来就具足一切的智慧,没有错,但你要去展现,所以我常常说,学佛这三项很重要,你要展现出来。举个例子,你看到三尊佛像,假设中间摆释迦牟尼佛,就代表清净;左边摆文殊师利菩萨,代表智慧;右边摆普贤菩萨,为什么叫普贤?普就是普遍,遍一切,贤能够利益别人,代表慈悲。如果摆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都可以这样解释,那三个就是清净、慈悲、智慧,这叫表法,这也代表我们的〔自性〕。我们自性可以产生,但要透过你的身体力行才能够悟道,才能够去展现。

  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

  【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我们的身体就跟房子一样,身体不是我们归依处,因为有一天我们也会生老病死,房子也不是归依处,因为有一天也会成住坏空。比如说,你嫁人的时候要有所归宿,但你的老公不是你的归依处,回娘家,娘家也不是你的归依处。人有一天会走,这个家有一天也会因缘和合产生变化。有的人一出社会去公司上班,觉得公司就是他这一辈子的归依处,但是当公司裁员或倒闭的时候,他会很痛苦。当你嫁人之后,终于找到你的归宿了,但万一有什么意外,无论分手还是因为意外事件而家破人亡,你一定会很痛苦。古人讲,夫在从夫,夫死就从子,但夫跟子都不是你的归依处。归依处,我们潜意识都想要靠别人,但是你要靠谁?靠别人有保障吗?你靠佛,自己不努力,佛也没有办法救你。真正的归依处不会生住异灭、成住坏空、生老病死,不是会变化的,真正的归依处你要找一个不生不灭之处,那就是你的自性。

  我们探讨问题,见深则深,见浅则浅,跟世间人讲法、讲现象就好,让他去思考归依处。家庭的归依处在哪里?在经营。你去公司上班的归宿处是你自己的实力。要明白这样的概念,有一天你才不会怪罪别人,否则你会落空、会痛苦,会觉得人生很无奈,因为你不了解人生。也不是你自己真的没有能力,而是你没有好学向上。你读佛经也不要掉入一个陷阱,有时候你读了十遍二十遍,你会气自己习气还是不能改。但你不要推翻过去读的十遍二十遍,而是应该察觉到,就是因为受到的熏陶还不够,你要不断地熏陶。我曾经听过净空老法师讲自己,他说:「一个人只要读了佛经,刚开始做不到,我不相信一个人读了十年的佛经,对他没有影响。」一定有影响,你读了十年的佛经都对你有影响,如果你再来教十年的佛经,影响就更大,这叫熏陶。大家不要有挫折感,给彼此空间,让大家慢慢调整,你要明白六祖大师真正的意思。

  【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你要归依向你的〔自性〕,每个人都有,每个人都有成功的希望,但是要靠自己去努力;每个人都会有成佛的机会,但要靠自己去精进。【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是汝心自迷,就这么简单。你的心不要迷,就看得很清楚了。我们看别人下棋,在旁边看的人,很容易看到别人下错。他一下错,你马上就说:「你怎么这样走?」为什么不下棋的反而看得清楚?下棋的却看得不清楚?因为下棋的人不知不觉就执着那个境界,看棋的人很轻松,所以整盘棋你都看得很清楚,但你走错自己却不知道,这叫当局者迷。众生的佛性真的是一样的,我们不可以妄自菲薄。再来,我跟大家分享一下经验,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当你看佛经,看不懂的时候,千万不要心浮气躁,也不要一看不懂就马上去看白话文,我知道很多人看佛经会掉入这个陷阱。纵使去看古文,也是古人的注解。说不定把心静下来,等一下再看,就看懂了。我自己在读佛经这种感受很深,如果我的心比较乱,会觉得这一段怎么看不懂?当我的心比较静的时候,就比较容易意会。如果我们能够二六时中,时时刻刻保持这样的话,你不就越来越清楚了吗?你不就可以渐渐地去看到了吗?从日常生活中你要去悟到这样的概念,你要去察觉到真的是汝心自迷,所以你才不见自性。不见〔自性〕的人,以为他内在没有,他往外寻找,这样就错得离谱。

  【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清净从你的佛性而生,因为佛性就是空性。谁能够污染虚空?所以它真的是清净。智慧也是从你的佛性而生,因为空没有障碍,当然有智慧。慈悲也从你自性生,因为一个真正能够见到自己本性的人,也能够了解一切众生事实上是跟他一模一样的,他自然就会从佛性当中流露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所以皆是从自性生。

  何名清净法身?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着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

  【何名清净法身?世人性本清净,】体。【万法从自性生。】用。我们套《坛经》的一句话,「不识本心」,就是不明白本体。不明白本体,学法无益。你怎么去展现?你如何去妙用你的智慧呢?我们自己要知道「我在做什么?」但是你的知道不够彻底,那是有问题的。如果读书只是为了考试、为了名利,当然不是读书的真实义。一般来说,离开学校后有再学习的人比率很低,在学习的又学艺不精,你们今天来学《六祖坛经》想不想把它学精?一样的道理,你来学佛,你愿意好好学吗?要找到这样的人也很难呢!大家都在教,大家都是东学西学乱学,根本是在打发时间,很少有人愿意把他所学的学问学好。不然,他所学的一定是跟名利有关,不然他干嘛要学?我们是不是有真正好好地去学习?从法身的角度,你一定要去明白你〔清净〕的〔法身〕,一定要从见性下手,「不论禅定解脱,只论见性与否。」这样才能够展现一切万法。八万四千法门从〔自性〕而出,真正能够见性的人,也就是能够学八万四千法门的人。你不要误以为「我现在学净土法门,明天学参禅法门,后天来学持咒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不是这样的,而是指见性。这样你就可以具足法门,否则都是门外汉。

  【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六祖大师所讲的这个概念,我们以为自己都懂,只是做不到而已。你都懂,那干嘛上《六祖坛经》呢?这段话在谈什么?你有没有探讨过这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往坏的地方想呢?为什么不要往好的地方想呢?比如,请问,你为什么要赖床?赖床的人有没有在睡觉?他躺在床上想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往坏的想?因为现实的人生很多事情你不敢做,现实人生不能满足你,你透过幻想来满足自己的内在。我们的内在有这样的机制,一种是往坏的想来满足自己,一种是往坏的想把罪过推给别人。「就是因为你那样,我才这样。」「就是因为你对我不好,我才不煮饭给你吃。」你为什么要这样想?你打坐可以思维这个问题:「为什么我没有力量往好的想?」因为你已经不太相信自己,纵使往好的想,你也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甚至认为自己是个没有恒心的人。我们的潜意识之所以糟糕,是因为否认自己也否认别人,所以常常容易生起〔恶〕的,〔善〕的力量生不起来。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学校推广「日行一善」,我当时是小学生,听老师讲解,我觉得很简单。为什么?因为老师说:「你只要看到地上有纸屑,拣起来,就是日行一善。」真是很简单,但是你们现在有没有日行一善?你们没有做到。不然我们现在推行一个活动,叫「日行一恶」,你们不要笑,日行一恶简单还是困难?很困难。为什么?因为我们日行不止一恶。我有说错吗?真是不简单,因为你超过,你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太可怕了。大家何不善用其心!你为什么要把心用在思量恶的去造恶事呢?你为什么不把你的心去思量善的去做善行呢?你说:「师父,我又没有参加什么公益团体,我怎么做善事?」其实,你要随时生善蛮简单的,你现在愿意振作起来看佛经,看一本经,那就是善,不会很困难。我看你还是从小学生的概念做起,拣一张纸屑算行一善,这样也很不错,慢慢地恢复你那个很单纯的想法。你现在开车,在路上看到大石头会停车下去搬开吗?开车看到路中间有一个坑洞会停下来做一个指标吗?你不要说「知道,但做不到。」请大家谨言慎行,讲话不要这么草率、轻浮,君子不重则不威,难怪学则不固。很多东西要去思考,要去想:「我为什么要起恶思?我为什么不起善思?」请你静静地去思维为什么,找出答案,不要放任自己永远是这个样子。你懂得思维才有智慧,否则你的智慧从哪里来?学,就要问,问了之后就要思,思了之后才能够分辨,之后才能够力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修行的次第。为什么你没有好好思考呢?学而不思则罔,你不思考,这样学不是很惘然吗?这个问题留给你,想清楚,你自己就会改变。想不清楚,坦白讲,你不是想不清楚,你是放任自己懈怠,懒得去想。哪一个人是生而知之者?除了六祖以外,几乎都是学而知之者。

  【如是诸法】善恶。【在自性中,】善恶还不都从你的自性生起的吗?【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无明,烦恼。自性是清净的,一点障碍都没有,为什么会有浮云呢?因为有那个因缘,所以生起了浮云。乌云密布,我们说它是恶的,下雨之后,天边忽然出现一道彩虹,我们说它是善的。你们喜欢看乌云还是喜欢看彩虹?乌云就好像我们生起恶念,彩虹就好像生起善念。天空有一堆麻雀飞来飞去,麻雀飞走了,天空忽然出现一只大鹏。麻雀代表小家子气,自私自利。你的格局、心量为什么这么小?你为什么不愿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像大鹏鸟一样。画画也能够开悟,你知道吗?这张图画,这张白纸就是你的心,你的本来面目,这张白纸随便你画,我们心的世界就是这样子。你现在心中这张纸画的是什么?一样的一张图画纸,怎么画出来是这样?!我们一样的自性,为什么生起来的概念居然不一样?红豆杉很贵,你不会拿它去起火,你会随便拿一些树枝或三夹板,否则你不是糟蹋了红豆杉吗?那你为什么要糟蹋你的佛性?为什么把红豆杉当成三夹板呢?你静静地思维,你会发现到为何如此?

  当乌云生起,就代表我们烦恼生起,这个时候上明下暗,佛性不因为你乌云密布就没有,它还是在,只是你自己没有办法见到,你看到的就是乌云密布。【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以般若破烦恼。这一阵风是智慧的风,吹散你内在的无明,吹散你的障碍。你想要有力量,就要好好地学习、力行。当乌云散开之后,自然就能够了然见性。【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间的一切了若指掌,清清楚楚。【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世间的人常常都是妄想执着,所以都是在晴朗的天空底下乌云密布,这就是世人所讲的那句话:「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天下为什么本无事?因为自性本空。庸人为什么自扰之?他自起妄想。

  【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六祖大师解释佛法有个特色,他常常把两个字拆开解释,就像前面讲的忏悔。〔智〕跟〔慧〕也不太一样,〔智〕就是明于事,〔慧〕就是明于理。大家学佛法,一定要先从世间人的角度,对事情、现象很清楚,你才会处理事情。现在学佛的人就掉入一种陷阱,他对事相都不清楚。什么叫对事相不清楚呢?孩子不听话、跟另一半沟通不良、跟老板相处不好、生意做不顺、人际关系差…,都是个事相,从这里开始做。行出来都偏向于事相,你岂能够对这些事相不明白、不知道呢?若是你对事相不知道,你对道理也不会明白。佛在《涅槃经》里讲过一句话:「世人只知文字,却不知其理。」你们读经典,要明白经典为什么要这样说,为什么要这样问?孔老夫子有个年轻的弟子,他问夫子说:「什么叫仁?」孔老夫子就跟他讲说「爱人」。按照白话文的翻译,你会认为你懂了,但这个有用吗?你到底悟到什么?你要弄懂的是,他弟子什么都不问,就偏偏问夫子这个字,为什么夫子会用这两个字来回答他?为什么夫子对其他学生的问题却不这样回答?它有很多的内涵,这就是你读经典要去明白它更深的理。

  假设你对佛法有一定的研究,你一定知道,佛刚教弟子时,都是教「无常、苦、空、无我。」你懂你就可以开悟了。佛后来跟弟子这样讲:「你们这样学无常、苦、空、无我,你们不懂我的意思,你们是把常当成无常,把乐当成苦,把我当成无我。」就是说,佛说「无常、苦、空、无我。」你只知道它表面的意思,你不知道佛之所以这样教有更深的意思,就是要让你悟到「常、乐、我、净」。所以你们不要只有去听表面,大家要去明白事、明白理,这样就是有智慧。〔智慧常明〕就是明白事理,事理都通达了。

  【于外着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你只要遇到境界,执着境界,自然就会被境界转,你就是迷人,就会像浮云一样,生起烦恼,所以你就不得见性。【若遇善知识,】你为什么可以遇到善知识?因为你过去有善根、有福德,所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再来,〔善知识〕在哪里?坦白讲,你怎么知道他是善知识?凭什么来印证?凭「闻真正法」。现在谁是〔善知识〕?你应该好好地读读佛经,再来印证,你自然才能够分辩,不然就很难。对你好的人不一定是善知识,父母对我们最好,母亲说:「女儿,妈妈很疼你,你不要像妈妈一样没有眼睛,嫁个像你爸爸那样的。」父母亲对我们好,但是有时候听他们的观念不太正确,所以不是对你好的就是善知识,你不要误会。所以我才讲,你要印证,你要看这个人讲话有没有符合经典。你不可以靠别人,你还是要去读一读佛经。【闻真正法,】你要好好读佛经有两种方式。〔闻〕就是学习的开始,就是要从「闻思修」下手。闻的意思有两种,一种是他教,一种是自学,学东西有这两种管道。比如说你们今天来上课叫他教,你自己在家里读书就叫自学。以我个人的学习模式,我只能够自学,但是自学要以经典为老师。一样的道理,你们今天听,虽然是他教,我还是奉劝你,听我讲完之后,要自己看经典,看我讲得对不对。假设你没有透过〔闻真正法〕,事实上善知识是谁你也没有办法印证。如果真的你的福报很好,能够遇到善知识,透过他的教导,能够听到真正的正法,那就恭喜你啦!【自除迷妄,】这种叫顿悟,一闻就见性,一闻当下就大悟。但是我们一般人没有办法,所以一般人闻真正法,后面还要思,还是修。你要闻思修,最后才能够〔自除迷妄〕。【内外明彻,】〔内〕就是你自己,〔外〕就是这个世界,对自己跟这个世界清清楚楚,了然于心,这真的是个大彻大悟的人。我们再来回过来早上谈的概念,为什么「知人者智」?为什么知道别人的人是一个智者?因为知道别人的人,必然知道他自己,所以老子会讲「自知者明,知人者知。」你要知道他讲的顺序,他是从自知开始讲,先知道自己。知道自己,能够明白了,接着看别人不就清清楚楚了吗?所以老子的那句话,自知者明,取个「明」,知人者智,取个「智」,就是「明智」,我们常常讲「明智之举」。圣人讲话不啰嗦,那个字你仔细推敲,很有内涵。【于自性中万法皆现。】内心的世界清清楚楚。【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六祖教你,自性本来是清净的,只要你没有障碍,就可以见性。若是你不懂,要请教善知识,闻正法,自然就能见性。接下来的这一段你可以归纳到三归依,我在读《坛经》,总觉得这一段应该编在三归依的后面。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