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六祖坛经讲记 第71集

  六祖坛经讲记 第71集

  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名众中尊。

  【自心归依净,】〔净〕指的是出家人。出家人跟清净有什么关系?今天有很多人看不起出家人,因为他们认为这个出家人没有修,其实连在家人没有修你也会看不起他。问题是出家人虽然没有修,但是他有值得你尊敬的地方。他敢出家,你敢吗?再来,到底这个出家人有没有修?我常常跟有些出家人开玩笑:「我们没有修不要紧,我们就坐下来不说话,这样人家就感觉我们很有修。说下去就破功了。」我们就掉入这个陷阱,这虽然是开玩笑,但也是事实。因为当你看到一个出家人,光是看到他的外表就会影响到你,因为我们就是见相着相。看到一个出家人我们就想:「奇怪,他为什么会这个样子?!」释迦牟尼佛之所以要出家,也是看到一个出家人,他想:「这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出家呢?原来是为了寻找真理,想要解决所有的痛苦,这种人就叫出家人。」所以释迦牟尼佛自己才出家。一个出家人就会让人家觉得好清净,离开一切尘垢的,所以叫〔归依净〕。三归依中,无论是正觉还是净,我们今天学习,就是要自净其意,让自己内心清净,一个清净的心才能够叫平常心。但是大家却没有办法明白什么叫平常心,或什么时候才能够悟到平常心。

  【一切尘劳爱欲境界,】就是〔一切〕的境界,〔境界〕本身并没有好与坏,我们的内心才会产生好与坏。爱的相对就是恨,爱的潜意识就是执取,相反地就是想要去舍弃,我们对一切的境界都是这个样子,这叫染。「我很喜欢这个」叫染,「我很讨厌这个」也叫染。因为「喜欢」,你的境离开了清净,「讨厌」也一样,离开清净就叫染,染的意思就是说你已经执着了。我们不是喜欢就是讨厌,喜欢是染,讨厌也是染,难怪永远当众生当凡夫。如何才能够不取不舍呢?这样才能够达到自性皆不染着。

  【自性皆不染着,】净而〔不染〕。学佛法最重要的课题,就是要破执着,这也是你要思维下功夫的地方。破不了执着,佛法就白学了,执着就是你的病。今天为什么要修行,去学各种的方法?比如说你要闻思修,要戒定慧,或是要止观双运、定慧定持,无论学什么法门,就是要破执着。我跟各位讲一个最简单的概念,就是你们一天到晚在讲,但是永远都不懂的「随缘」。人家问我怎么修行,我每次回答的方式都不一样,有时候说我修行的方式就是常见己过,有时候说我修行的方式就是观照自己的心,有时候讲我不会修行,有时候说我修行的方式就是随缘。你若了知随缘,必能破你的执着。我们今天都不随缘,都叫做逃避、随便,不然就是攀缘。很多人怎么解释随缘?同学说:「请问师父,打电话叫攀缘还是随缘?」请问,躲在家里是随缘还是攀缘?以你学佛法的知识,你应该懂得什么叫随缘。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这叫随缘;不该那样做而去做,这叫攀缘。而不是说:「我以前打电话都攀缘,师父说要随缘,所以现在家里的电话都停掉。」这叫傻啦!难怪没有学佛的会笑我们。我为什么会这样跟你讲来破执着呢?执着就是不会变化的人,执着就是不懂无常的人。既然会变化,它又是无常的,岂有执着的道理?!你怎么练习不执着?你现在应该随缘生活。「我时时刻刻练习不执着,我不执着的状态就叫做随缘。」不然,你的随缘是有问题的,你讲的道理不可以成立。你可以思维一个问题,比如说:「我执着我的女儿。」「我执着我的先生。」你知道你的脑袋怎么想吗?你怎么观你的老公?「老公以前英俊潇洒,现在发苍苍齿牙动摇。」你坐在那里观「我对你不执着了。」你们不用笑,很多人坐在那边打坐各怀鬼胎,不知道在想什么。有的人坐在那边,脑袋就幻想一个场景,好像自己拍电影,当导演,然后看它怎么样。你们真的不用笑,有很多人是这样观的。我所讲的观察是二十四小时都可以观的,应该怎么观呢?请问,无常是晚上还是白天?随时。那么随时是每一小时、每一刻还是每一秒?每一秒。你现在扪心自问,你可以每一秒都观无常吗?不可以。你只是嘴巴上这样讲,事实上你并没有这么做。既然每一秒都是无常,所以每一秒都是变化,既然每一秒都是变化,代表每一秒的因缘都不一样,既然每一秒的因缘都不一样,那我们如何来面对每一秒不一样的因缘呢?就只有一个答案—随缘,随着因缘条件改变而变化。你的脑袋何必有过去的经验法则呢?何必抓着预设立场过人生呢?或掉入一种对未来的期待或猜测呢?你不觉得多此一举吗?明明跟你说每一秒钟都在变,你自己却这样想,而且都设定好了。这样一分析起来,我们在做什么?你所读的佛法跟你的脑袋是完全抵触的。我讲的就是你现在虽然在读佛经,但是你的想法潜意识是这样的,这是真实的。

  不是我要叫你放弃你的经验,不是叫你不要有任何希望,我不讲那些名词,我只告诉你有没有看清楚真相,真相就是每一秒都在变化,你的脑袋干嘛定格呢?定在那里,然后想要怎么样,预期发生什么事情,这根本就自欺欺人嘛!那你又为什么有这种状态呢?譬如下课之后,你跟我聊天,请问,你跟别人聊天,要不要准备功课?聊天就是说「你要跟我说什么,我就跟你说什么。」这种人叫修行人,很简单。这并不代表你的二十四小时可以是这种状态,但是事实上就应该是这种状态,所以禅宗讲「物来则应,物去不留。」完全不需要预设什么立场。为什么?预设任何立场都是妄想执着。因为你不知道因缘怎么变,没有人知道,因为是无常。这才是你学的「诸行无常」。你到底会不会用?没有错,就是这个样子。那既然是这个样子,你为什么一直想你下一秒钟会发生什么事情?我们为什么会恐惧?我们常常会对未来无知而产生恐惧,我们很怕老了怎么样,害怕活到几岁,害怕到时候生病,我们的潜意识就是这种状态,执着常,真的很苦。这种人叫攀缘,叫背道而驰,叫违背真理,违背真理必然就会痛苦。如果有人问你:「我都没有做什么亏心事,我的生活也过得很好,但是我不快乐。」你就跟他讲:「因为你违背了真理,所以你不快乐。」如果他问你:「真理是什么?」你就跟他讲:「随缘。」他一定听不懂。

  随缘,讲得更清楚一点,分分秒秒,主观客观,各种的因素条件,无论是物质界的精神界的,或是你心灵的层次都不一样,而且你时时刻刻遇到的人事时地物都不一样,所以它是变化无常的。你应该用什么心来应对呢?「无心是道」,我不需要用任何心,我内在不需要有任何的概念。这句话跟放空是不一样的,放空是你脑袋有个空。我的内在没有任何概念,就是我的内心如同虚空。你看镜子就最清楚,镜子空无一物,才能够清清楚楚看到所有的一切,这才是般若经典中最难学到的「般若无知」,无知的意思就是他完全没有任何的成见,没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一般人只知道《金刚经》的四相,却不明白四见。谁没有成见?有成见的必然是凡夫,因为你抓着那个概念不放,这样就是常。你什么时候悟到无常?没有。既然是无常,请你不要抓任何的概念,连真理也不要抓,不需要抓。

  我再讲得更彻底,什么叫正见?所谓正见就是心中不存一见。你的脑袋有时候转不过来,为什么心中不存一见叫正见?就才叫做「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嘛,你有一见就是有一物,有一物就是你生命的障碍,你怎么有智慧呢?你从今天回去可以做一个练习,大家练习一个月看看状态怎么样,你不要练习到下个月来说今天随缘不来了,随缘就是应该来上课你就要来。从今天开始,你应该怎么练习?一天二十四小时,你要时时刻刻都观察它是无常,请你生起这样的正见。只要你现在失去了正念,就叫做失念,失去了正念,因为你没有如是观无常,没有念念观无常。念念观无常,是你的内心世界,没有人知道。但是修行不是只有你自己知道就好,你真的懂,你一定会展现出来,展现出来就叫做般若智慧。

  我们读了《六祖坛经》,六祖大师告诉你们要有般若智慧。你们一天到晚跟我讲:「我没有开悟,我就没有般若智慧。」各位,智慧有很多种层次,你现在懂了,懂多少,你就展现出来。如何展现出来?你随缘生活,这就叫般若智慧的展现,叫般若行。我知道无常,所以我才能够随缘生活。那随缘生活的状态是,他不会停留在过去心,所以他不会抓着过去的经验法则在看待人生;他不会活在未来心,也不会有任何的期待或推理推测;他也不会活在现在心,他知道现在念念都是变化的,所以他内在没有成见,没有包袱,没有预设立场。早上起来,奇怪,今天闹钟怎么没有响?不要生气,没有响就没有响,不要拿起来把它摔在地上。起来就起来,不要起来之后,不小心撞到就很气,无常啊,撞到就撞到!起来刷牙,用牙刷太大力碰到了牙龈,无常。出去拿早报,今天的报纸送到了隔壁,不要生气。肚子饿喝羊奶,羊奶打开,里面有一只蚂蚁…。我所讲的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时都会一直变,你做任何事情不要预设任何立场。我从小事一直谈到大事。今天起来看到孩子,说:「早。」今天孩子脸色不好看,随缘。吃早餐前孩子说:「早」,过来跟你拥抱,那就随缘跟他抱一抱。这样讲你认为很简单,但并没有很简单,你的内心世界不是这种状态。你的内心世界是这样地设定:「我昨天那样做,今天也应该是这样过。」很多人有职业倦怠,因为他每天都做一样的事,每天都过同样的日子,觉得生活那么枯燥无聊,难怪你那朵莲花会枯萎,难怪你那一盏蜡烛还没有燃烧就溶化掉了,因为你没有用心生活。从今天开始注意观察,每天都是不一样。这时你会得到一个答案:「天哪!我误会我的人生每天都一样。自从我观察念念无常,能够随缘过日子,我才察觉原来每天都是崭新的一天。」人生那种的光和热展现出来,生命是不一样的。我不会活在一种担心害怕,也不会活在一种欲求跟期待。

  什么叫活在当下?念念活在无常的人就是活在当下。你不觉得突然之间你内心的包袱全部散落一地?!太轻松了!你太兴奋也苦,太过悲伤也苦,所以你内在完全不要有那些预期的概念,只有随着因缘的变化而改变,这叫做智者。这个修行的方法简单,但是没有察觉,你不明白随缘修行,所有很多同学常常都是攀缘修行,他离开「当下」,找个修行的法门去修行。真正《坛经》所讲的道理,「无为法」所讲的道理是最简单最清楚的道理,偏偏很多人不能领悟那就没有办法了,我就教你其他的。你不要活在「我随着因缘的变化而面对」,这样智慧还不够。比如我不太讲话,我遇到坏人我不讲话,我遇到好人我也不讲话,遇到傻人我也不讲话,不管面对好人、坏人、傻人都不爱讲话,这样一定不对,这样智慧还生不起来。你要随着因缘的变化而改变,改变应对的方式,这是一种随缘的状态,那就是修行。

  例如今天有时间做早课你就做早课,没有时间做早课,你就去做现在所发生的因缘所面对的那件事就好了,很单纯。今天腿盘不起来,不一定硬要把它扳起来。「哎呀,师父,我都爬不起来,不能用功呢!」你就躺着用功。「啊,师父,我这个月很懈怠,因为我闪了腰。」你闪了腰,还可以用功,请问,心有没有闪了?我是叫你修心,不是叫你修腰啊!这样只有两个概念,一个叫无常,一个叫随缘,就是这样修。所以又绕回来三法印,你们不要小看它,这个懂你就懂了,只是讲深讲浅,只是换汤不换药,换个其他的模式,但是道理核心都是讲同样一件事情。所以,大家只要面对一切的境界,这个境界怎么变化,我就怎么变化的来面对它。这样就好了。因为你知道它是变化的,你自然不会执着,所以每一件事情你都清清楚楚,做很多事,但每一件事情你都不执着。为什么?因为无一法可得,没有一物不变,何来执着?我连执着的心都不用起,因为连执着的心都是无常。如果你能够这样,那叫「众中尊」,因为你的心能够清净。

  染就是执着,内在有一个意志层面,就是这个意志让你很容易执着。我们执着什么?面对一切的境界就执着。我们对境,执着的心就会生起,我们的意志层面这种执着的心相当地深。比如说,你要观察你的念头是无常的,一般人都知道,念头本来就像秒针,滴答滴答,念头就是这样过去的。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思想是无常的,主观是无常的,经验是无常的,思想、主观、经验,你的潜意识认为是常,理论是无常,但是你的潜意识认为它是常态,不然为什么说是你的主见?你为什么要一辈子抓着这个观念不放?观「念头无常」很简单,但观「思想无常」,你做得到吗?好像就不太容易下手。我们禅修只观念念无常,并没有观思想无常,我们还没有讲到这个部分,因为七天虽然不算短也不长。假设你能够去突破你的思想都是无常的,你的想法、主观意识都是无常的,当一个人能够达到这样的状态,才能够体悟到心如虚空。虚空本身不抓任何东西,但是虚空能生万法,能含藏一切万物,就像镜子本身没有任何东西,但是你只要来到镜子前面,镜子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样的意境用脑袋的人是不会懂的。因为我们的脑袋那个镜子已经有图像了,不是本来无一物的状态。

  【名众中尊。】你先懂「邪、迷、染」这三个字,跟我们人格里面的「知、情、欲」是有关系的。到底是迷在哪里?什么是迷,什么是邪,什么是染,它是跟我们内心世界的某个部分相应,就好像跟佛法讲的贪瞋痴相应是一样的概念。以佛法的角度,这个迷就是属于贪,我们就是贪爱才会迷失;这个染含有瞋恨的意味,我们每次都被境界所困扰,所以才有瞋恨;这个邪就是愚痴,所以才没有正知正见。你懂了,你有办法做出来吗?每一个当下你是不是能够去领悟?有很多人学佛连人都做不好,这句话我也不否认,但请问,学佛的人连人都做不好,他是学完佛之后人做不好,还是学佛之前人就做不好?他还没有学佛之前就不会做人,结果他学佛之后,因为学错了,所以他依旧不会做人。当然我们要负责任,因为我们没有把人教好,就是因为这样的感触,所以我们南投班才要开《论语》的课,要从《论语》开始讲起。古时候的高僧大德很多人开悟,因为他们本来就做人做得很好,也就是说他们读圣贤书,所以他们一接触佛法之后,他们很容易开悟。现今开悟的人寥寥无几,为什么?大家的基础没有做好,本来就不会做人,马上跳过来学佛。一开始学佛就想学怎么修行,了不可得,一开始学佛就想学怎么坐禅,这样当然有问题。有同学问说「禅心学苑」一定是教人家坐禅的,晚上怎么没有开基础坐禅班?我说不用,不是一般人想进来坐禅就进来坐禅,你这样教他,有时候会害死他。而且,纵使你教得正确,他坐在那边想他自己的。假设他不认真学,最好,因为他没有问题。假设他回去乱学,那更有问题。人都做不好了,你会入禅定?连人做不好,你会开悟?了不可得。就是因为这样,才想开《论语》的课。

  请问你们已经归依了吗?你参加佛教的仪式很多,但是你能够真正明白,或你真的能做到吗?你明白三归依的意思,我奉劝各位有机会就去归依,你一定不要觉得它是个形式。你今天读了《六祖坛经》,我不希望你心不甘情不愿去,我也不希望你是出于宗教信仰去,我希望你了解之后自己去归依,这样的归依才对你有意义。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