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六祖坛经讲记 第75集

  六祖坛经讲记 第75集

  善知识!从法身思量,即是化身佛;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归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舍宅,不言归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吾有一无相颂,若能诵持,言下令汝积劫迷罪一时消灭。颂曰:

  迷人修福不修道 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 心中三恶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 后世得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 各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 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常于自性观 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唯传此顿法 普愿见性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法身 离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见莫悠悠 后念忽绝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见性 虔恭合掌至心求

  师言:善知识!总须诵取,依此修行,言下见性,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于此言下不悟,即对面千里,何勤远来?珍重好去!一众闻法,靡不开悟,欢喜奉行。

  【善知识!从法身思量,即是化身佛;】成为什么你自己决定。你到底想要成为什么?你想要成为凡夫还是圣贤?想成为毒龙还是菩萨?一样的道理,你这一辈子能不能开悟也是你自己决定,你会不会往生极乐世界也不要问人家。学佛要清楚到这么清楚,而不是说:「师父,你看我能不能往生极乐世界?」我哪里知道!【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念念回归空性,这样不是很轻松吗?就是《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自悟自修自性功德,】三个过程,悟后起修,自悟排在前面,透过修行,才能够真正的见性。真正见性之后,功德在法身中,所以六祖说见性是功,平等是德,才叫自性功德。一个君子有仁德,一个开悟的人具备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这样,我们佛性的三德自然才能够显现。【是真归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舍宅,不言归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我们不要〔归依〕有生有灭,要回归不生不灭。

  【吾有一无相颂,若能诵持,言下令汝积劫迷罪一时消灭。】我们的罪不知道累积多深!我们多生累劫的习气,又何能在此生把它消除呢?如果你按照这样的角度来想,绝大部分人都会放弃。六祖曾经讲过,一灯能除千年暗,你只要提起这句话,一个深山古洞假设一千年都没有灯光,只要灯光一打亮,黑暗顿时就消失。你有没有领悟这句话,产生一种顿悟的感觉?你此生就有无限的希望,并不是你黑暗一千年,你就要透过一千年才能消除这样的黑暗。六祖大师不但是个开悟见性的人,也是个大彻大悟,几乎等同佛境界的人,而且他讲话一定承担,一定负责任。他说〔言下〕就让大家累劫的罪消失,你相信吗?你会讲:「真的这个样子吗?」这代表第一你对法义不深入,第二你也没有信。刚才已经把理论讲得很清楚,假设现在有个山寨,有个山大王,他下面有一千位小兵,如果按照你的模式,要把每个小兵一一绑起来,一一把他们降伏,再来抓那个王,时间就要很久。你何不擒贼先擒王呢?这个概念实际上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很多人在修行时偏偏不懂这种道理,那些小兵他要一个一个地抓,那要抓到什么时候?比如你脾气不好,你的脾气就要改好啦;比如说你有嫉妒心,你的嫉妒心就要消失啦;比如说你吝啬啦,你就不要那么吝啬啦;比如说你上课总爱翘二郎腿,你就不要翘二郎腿啦,你修行这么修当然是很久。我们做事情常常讲要有效率,修行也是这个样子,这并不是投机取巧,他也是要老实修行,只是要早一点知道怎么修,怎么契入。但是不会修的人,修越久就越容易退道。比如你去爬一座山,爬了很久还没到,你是很容易掉头回来的,除非你确信前面还有多远。假设它有指标或标公里数,你还清楚,但那种没有标的山,你爬起来相当地不踏实,因为你是外行,你不明白它的尽头在哪里。你读了《六祖坛经》,假设你相信六祖大师所讲的道理,他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他讲得很清楚,你不应该再怀疑。

  【颂曰:】很清楚跟你谈一个概念,你们在修行,首先要把它弄清楚,不然你会很累。这句话我讲我负责:「修行嘛,修心不修性。」请你看这一段,这句话是六祖大师在《六祖坛经》开宗明义讲的话,「菩提自性,本来清净。」这八个字讲的就是自性,自性本来是清净的,不需要你修,「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迷悟的关键在心,不是自性的问题。有很多人修行修得很久了,没有抓到关键。坦白地讲,心清净,你就见到清净的本性了,心只要完全没有障碍的那一刹那,就是见到本性了,这一句话是六祖开宗明义讲的。坦白说,我也可以两个小时把《六祖坛经》讲完,也就是针对核心,知道六祖大师到底在讲什么。现在六祖大师这个《无相颂》都谈心,自性不用你谈。人家问我:「见性是什么情形?」我说:「这么问是没有意义的,你见性那天就知道了。你应该去思考如何见性。」如何见性一般人就误会了,以为就要从性上去修。为什么要从心修不从性修呢?这个心是用,这个性是体。体无形无相,所以你不知道。心虽然无形无相,但是你可以感觉,很清楚,比如你感觉你的心很烦燥、很愤怒、很恐惧,这是很清楚的,所以每个人都有烦恼,烦恼就是心。有智慧的人不会从无形无相下手 ,他必然从有形有相切入,因为你可以明白你的心,所以六祖大师叫你从心。《无相颂》里有几个关键字:「心中三恶」,我们心中有贪、瞋、痴,也就是一切烦恼的根源和总称。就是因为这样,才障碍我们见到清净的本性。「心中除」,除罪。既然你的心有贪、瞋、痴,所以是你的心在造罪,所以得从心中除。「心中洗」,前面是除罪,这里是离迷。众生执着就是迷,不执着就是离开迷,所以心中洗,就是要去洗涤你心中的执着。你现在可以对照了吗?一个是除罪,一个是离迷。「至心求」,至心就是一心的意思。你今天假设要真正的清净,要变成一个真正的智者,或一个明心见性的人,或要悟道,或要解脱生死,或从今之后要随缘自在,六祖大师说跟你讲「一心」,要从心下手,修行目标就是这么明确,就像射箭的人,靶心是很清楚的,就是一直射,直到射中为止,那一刹那就叫见性。你的箭不要乱射,修行虽然有八万四千法门,我看很多人都乱修,就是东学西学,或今天想学这个,明天又想学其他的。你怎么去射那个箭?我让你划关键字,就是提纲契领,把六祖大师讲的道理贯穿。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这是现代人的通病,尤其是信徒,都是〔修福不修道〕。〔修福〕,比如布施,护持盖庙,或印佛书,不然就参加法会,拜忏、诵经。修福最有名的就是梁武帝。福不是道。为什么?因为错认因果,修福的因一定得福的果报,修慧的因才能够得慧的果报,你不要把修福当成修道,这不符合因果。俚语讲「种瓠瓜不生丝瓜」,种瓠瓜一定生瓠瓜,种丝瓜一定生丝瓜,就这么简单。修福不是道,但修道一定要修福。比如说,你每个月都护持这间寺庙三千块,每个月寄钱之后,你的烦恼会减少吗?不会,你捐款跟你的烦恼没有关系,烦恼是要智慧的,因为你没有智慧,所以才会生烦恼。这一段是不知因果,所以才乱了套,把福跟道混在一起。同样的,你从今之后,不应该被人家骗。别人跟你讲:「你被阴的卡到了,因为你曾经堕胎,所以有婴灵作祟。」「你的冤亲债主现在怎么样啦,所以你现在心口会痛,事业不顺利。没有关系,我帮你改一改,十五万。」这并不符合因果。修福不是修道,假设你上一辈子杀一个人,你花十五万就没有事了吗?不可以,不符合因果,杀人要偿命,如果钱能够摆平的话,我看全世界就是比尔盖兹业障最少,因为他钱最多,他花钱来摆平他的业障就好了,这还有天理吗?还符合因果吗?但是这么简单的概念我们凡夫就被骗了好几千年,不是现在才有骗财骗色,几千年来一直都有人被骗。如果你听完我的课又被骗,那就太可耻了。比如说你过去跟他不好,但是你现在愿意改变你的态度,回向给他,但是欠债欠命都要还。「师父,那不是没有效?」不是没有效,欠人家钱本来就是要还,而且你要还得心甘情愿,不可以逃避。这时候你又讲:「师父,我修了还是要还,那何必修?」我告诉你:「假设你现在的存款就只有一万块,如果你要还人家一万块,还下去之后你的生活会很苦。假设你现在存款是一亿,你还人家一万块也没有关系。」你懂这个譬喻吗?凡夫没有存款,修行人就是有存款。比如我修到阿罗汉,我的存款可能就是一千万;我修到菩萨,我的存款可能上亿;当我成佛那一天,金融卡任我刷,众生我都还,我也不要紧。一个修行开悟的人,还是要还因缘果报,所以我们常说「诸法皆空,因缘不空。」不是你开悟了就不用还人家钱了。你透过修行,第一你更心甘情愿地还人家;第二,你自己的资粮越来越富裕富足,你有能力还人家,但是你不以为苦,这样道理才讲得通。不然,你夜深人静,自问自答,我看很多同学常常被自己问倒。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你懂得〔布施〕,懂得去造福。有福无慧,边造福也边造罪,这样的人很多,很多信徒都是这样的人,白天去当志工,晚上贪、瞋、痴具足。你要修到什么时候?你怎么会被人家认同?最不认同的就是你的家人,外面的团体因为你都〔布施供养〕,人家叫你扫厕所,你也心甘情愿扫厕所,出门人家都叫你菩萨,回到家,家人就给你脸色。我现在讲的是现实的人生,差不多都那样。不能这么修!你也不要被自己骗,你应该是「人家肯定我,我愿意付出,人家不肯定我,我也要默默地付出。」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福不〔灭罪〕,也就是说你想透过〔修福〕来灭你的罪,了不可得,原则上灭你的罪是需要智慧的。你说:「福不是可以抵罪吗?为什么没有用?」福不是不可以抵罪,但福不可以抵道。假设在学校,学生被记大过,接着被记大功,那可以抵。但是为什么六祖大师回答说后世得福罪还在?你今天会造罪是因为你没有智慧,所以纵使你抵了之后还是会不断地造罪,没有智慧的人时时刻刻都在造罪。纵使你对别人好,亦是一种罪,要注意我这句话。为什么?因为你对别人好可能是压力可能是负担,就像父母亲对孩子都是好的,但是有时候做法是错的,那还不是造罪?

  【但向心中除罪缘 ,各自性中真忏悔。】修心〔除罪〕。唯有从你的心下手,愿意去除自己的罪的人才是真正〔忏悔〕的人。不可以嘴巴说忏悔,而不去真心改过,这不可以叫忏悔。你们在自我反省当中,没有真心改过,不可以叫反省。我上次就看人家在拜梁皇宝忏,拜完去麦当劳吃鸡腿,再继续拜,拜完再吃鸡翅,拜了很累,多吃给它补回来,我讲这个不夸张。〔忏悔〕要改过,改过才是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这叫做罪性本空。大家想一个问题:「假设我多生累劫杀死一万个人,何能够今天一开悟就除掉我所有的罪?」我讲一句直接的话,假设从年轻就开始杀猪杀到退休,超过一万头,如果放下屠刀就能够立地成佛,假设我们是那些猪,我们也不能够服气!你学佛法要知道它真正的含义,这句话是悟到空性,所有的罪和功的本质是空,所以无论你造三千功八百果,或你罪贯满盈,福罪从本体的角度来看,当下还是空。罪性本空,所以说〔忽悟大乘〕,这里说大乘,是因为大乘就是建立在缘起性空上,所以当你悟到「空」的那一刹那,才叫做真忏悔。但是我再把问题拉回来,你已经真忏悔,你已经不被那些罪业所绑了,但是:「我依旧要还人家,只是我已经不以为苦了。」我们都知道有个高僧叫安世高,当他开悟时知道他过去曾经杀过人,所以他这一辈子要还那个人一条命,他在还命的过程,口袋里面放着一张纸条,说他过去世曾经害过他,所以现在还他的命是因果报应。他走在路边托钵,就有一个人驾着马车冲得很快,把安世高当场撞死。衙门抓到马车夫之后,又从安世高的尸体找到那张纸,就放了那个人。安世高很慈悲,示现得很自然。不懂佛法的人才有意外这两个字,懂佛法的,世间没有意外,任何一件事情其来有自,必有因缘,没有什么意外,你不懂要好好地参。

  〔除邪行正即无罪,〕是除过去的罪。现在能行正,何来的罪?但是,只要不正,何来的功?我们先看看自己,你只要不正,时时刻刻都在造罪。你心只要一正,就不会再造罪,但过去的罪依旧是在的。你们在念佛往生极乐世界要注意一句话,所谓带业往生,是带旧业往生,不是带新业往生,带新业你就要下地狱,罪加一等。哪有说你现在知道了,还依旧在造罪?过去你不知道那是过去,但是你现在知道了,如何能带新业往生极乐世界?我们现在做坏事,做到最后念佛往生,第一这不合理,第二你这个赌注赌得太大,纵使你现在做坏事,你临死前才好好地念佛,但到时候会有时间吗?有机会吗?不一定了,不小心就被车子撞飞出去了,你连准备念佛的时间都没有。有的人躺着,就睡死了,他不能说:「我就要死了,赶紧开始念佛。」我们看电视节目,人临死前,等着子女回来,好向他交待遗言,讲完之后再往生。你以为大家都是这样死的?大部分的人要死亡之前,都已经失去意识了。你不可以这样赌!所以我们才说「随缘消旧业,切莫造新殃」。你现在都是消旧业,旧业都消不了还造新罪,你说怎么办呢?

  【学道常于自性观 ,即与诸佛同一类。】〔自性〕清净。如果能够察觉到自性本来清净,就跟诸佛一样。〔自性观〕原则上还是要从心下手,因为自性无形无相。【吾祖唯传此顿法, 普愿见性同一体。】用心〔见性〕。六祖大师传顿悟法门也是这个意思。这里讲见性,为什么我要说用心?是六祖大师自己讲的,「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所以应该用心见性。我现在不跟你说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一个结果,「用心见性」是一种入手的方式。

  【若欲当来觅法身, 离诸法相心中洗。】离相即觅。〔法身〕就是自性,就是佛性。假设你要见到自己的佛性,《金刚经》讲「离一切相即名诸佛」,所以你要〔离诸法相〕,就是要离一切相,你才能够见到〔法身〕。但是,我坦白地讲,你没有那个能力。

  【努力自见莫悠悠, 后念忽绝一世休。】精进莫懈。人生难得,你要好好地把握此生,好好用功,切莫空过,不然,人生无常,随时我们会往生。【若悟大乘得见性,】难道小乘不能见性吗?〔大乘〕佛法、小乘佛法有些争论,互相排斥。大乘小乘怎么定义?讲的是心量的问题,心量小就叫小乘,心量大就叫大乘。再来,境界不一样,原则上,小乘人不见佛性,你们有机会看《大般涅槃经》,佛很清楚地讲,小乘人不见佛性,连菩萨都只有稍见佛性,唯有佛才彻底地全部见到。《大般涅槃经》讲得最清楚,要谈佛性最清楚的莫过于这本经。

  【虔恭合掌至心求。】从〔心〕下手。刚才你听到的都是道理,现在教你方法,你一定要用心听。为什么要谈明心见性?为什么要从心开始谈?你要见性还是要明心呀?你不明心如何能见性?!什么叫明心?你明白你的心吗?你真的不明白。我们的心,一个叫真心,一个叫妄心。我们没有见性的人,我们心不清净的人,就是妄心。但是当你的心是清净的,那个心就叫真心。真心跟自性一样吗?一样,大家不要误会,不要被文字所迷惑。清净的心可以起作用,所以清净的心事实上就是自性,自性就是心的本性,这样不是一样吗?!也就是说心本来的样子是清净的。我们现在的心是妄心。为什么?原则上我们现在的心是不善念。我们的心归类起来就只有两种状态,你不是起善念就是起恶念,我不讲什么正邪净染,我讲你最容易听得懂的。请问,你百分之九十五的时候是起善念还是恶念?当一个人没有起善念的时候必然起恶念。你观察过你的心吗?你现在可以说你是好人了吗?你光听我讲不会震撼,你把心静下来观察自己,你会吓到。你听我的课你会起善念,但是一下子恶念就会起:「师父不知道在讲什么?」你只要不起正面的,就是负面的,而你已经太习惯了,习惯到你都没有观察到。

  你想要明心,就要修心。原则上怎么修?我们一般在讲修心,就是将恶念转成善念,但是这个不算用心。修心是转,用心不是转,用心是直接用出来,所以程度比较不好的要从修心下手,程度比较好的直接用,用什么心?用善心,到最后用到至善,止于至善,也就是说我们的心念念都要善良,念念用善良的心来面对别人,面对家人、朋友,用善良的心来过此生。如果我跟你说,你现在要用不执着的心,要用清净的心,你说不执着的心、清净的心跟善良的心,哪一个你做得到?善良的心大家都做得到,我不会教一个你做不到的,因为那样没有用,我这个人最现实。这只是你肯不肯的问题,只要你肯用善良的心来对待所有的人,这是没有问题的。

  心的力量你感受过吗?最近有一部电影,叫做《密勒日巴传》。密勒日巴的故事是真实的,就像六祖大师一样。心到底有多重要?我从密勒日巴的故事来谈。密勒日巴由于他父亲往生,他被托孤给他的叔父,他的叔父把密勒日巴的家产全部霸占。密勒日巴的母亲在他还小的时候,不敢要回那些财产,等密勒日巴渐渐长大之后,就召集村庄的人,正式向叔父要回那笔财产。哪知道,不仅他的叔父不还给他财产,连村庄的人都站在他叔父那一边,所以密勒日巴的母亲很恨这个村落,因为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对这个村落奉献很大,当他父亲去世之后,全村的人却欺负他们家人。他母亲把最后一块田地卖掉,得到一些钱,将那些钱拿给密勒日巴,跟他交代:「你要去复仇,凡是对不起我们的人,你都要让他们家破人亡。」这样的邪见很重。然后,她就叫密勒日巴去学咒语,透过咒语来报复。密勒日巴果然就去学了,因为他母亲说假设没有学成,她要自杀,所以他一心去学,一定要学成!密勒日巴本质不坏,只是为了满他母亲的愿,学了之后,他的咒语一施下去,天崩地裂,全村的人几乎都惨死。如果你认为这是电影、是神话,那你就错了。密勒日巴持那个咒,他是制心一处,那个心是很专注的,一持下去之后果然产生了杀人的力量。你电影要会看,怎么看?如果你看到这样说:「好可怕哦!心起一个恶念居然可以杀人。」你说:「师父,我的心也起恶念,我也很讨厌他,为什么我杀不了他?」因为我们的心不专注,我们的心很散乱。同理可证,它一专心之后必能救人。如果你们看过禅宗的公案,或感应录,可能会半信半疑。请问,观世音菩萨救人,假设他现在住在普陀山,他要来高雄救人,要不要坐飞机来?不用。为什么他不要我们要?不是众生平等吗?有的人在打坐,他纯粹是在修行,但有的人在打坐可以救人,你相信吗?大家都知道三义九华山的救世菩萨吧?我们台湾看得到的有两位菩萨,一位是慈济的,一位就是九华山的,当然有很多你看不到,叫地涌菩萨。九华山的那个救世菩萨,我看过他的资料,他在定中就可以救人。而且,他已经圆寂了,居然可以去办签证,还有人在外国的机场遇到他。这样的故事我现在要跟你谈,我不是要跟你谈神通,你们听我的课这么久了,我从来不谈神通。我现在是要跟你谈心的理论。如果你现在在静坐,我们一般人心是不会想要去救人的,你可以数息或是观无常,你觉得自己在修行。但是,如果你现在在救人就不一样了,你的心事实上是可以救人的。你到底有没有这个能力,跟你的知见有关系,如果你对这样的理论相当的清楚,那现在多少会有一点能力。

  我最近领悟到一种概念,除了言教、身教,也要用心教,但是你不知道我在教你。我的心在教你,我自己知道,但是你不知道。举个例子,太阳照射下很多植物在行光合作用,那些植物知道它在行光合作用吗?不知道。我们现在要度人,他们也不知道,你能够体会到这个原理吗?比如我现在在上课叫言教,假设下课,我的一举一动值得你学习叫身教,还有一种叫用心教你。什么叫用心教?比如说我坐在后面,或我在南投,我的内心念念都是善的在教你,如果你听不懂,我用回向的概念。你们过去对回向的概念并不懂,常常把它当成一种形式或功德,或能够消冤亲债主。我现在不是,我现在是用心来救人,用我们的心念,用我们善良的心念念来救人,念念来度化人。为什么这个东西能证明呢?最近瑞成书局请日本的水博士下来演讲,我们都知道连水,你对它产生善念它都会回应。水无情的都会回应,那我们都有佛性,我对你念念善良,你会不会被影响?会,但你不知道,你不知道谁在影响你。你们可以做一个实验,假设这一班的同学,或学校的小朋友,假设你可以真心对这一班的小朋友,都是念念为他们好,你观察一下,他们那天上课的情形会比较稳定,你只要摸鱼了一天,开始就有人不太稳定。我现在的意思是先从你家试,用你的善念对待你的家人,你家的气氛一定会变。而且你要注意到,真正的善念是:「无论你有没有听我话,无论你有没有对我不礼貌,无论你对我态度怎么样,我一心的念头都是对你好的。」你回去试试看,你家里的人的内心会比较稳定。

  从今天开始,你要直接用善心去过人生,念念都是善良的。因为只要不善良,不善念就是恶。我们本来就应该以善良的态度对待所有的人。善良并不是因为他怎么样,我才善良,那叫不善。你有没有观察过自己的内在?第一,你不可以伤害我;第二,你要对我好;第三,你还要听我的话。这三点只要一点不成立,你就抓狂、就生气。人心怎么自私愚痴到这种程度?从今之后脑袋不要再想什么,从今之后只要以善良的心对待天下所有的人就好了。我真的劝你这个样子,当有一天你真的做到了,你就开悟了,开悟没有很抽象,开悟不是嘴巴讲的,那是经得起考验,可以检测的。

  从此之后,你应该用善良的心来生活,虽然这样的境界并没有达到六祖所讲的境界,但这样你才能够下手。过去,你还没有学佛之前,你也念过佛,你学完佛之后,你也念过佛,我现在要跟你讲的,表面上是念佛,事实上是不一样。你念佛,念念都应该是善念,而且这个善是真善,如果你念念是观世音菩萨,当你念出这个佛号时,一定是真善。为什么?因为这一句是观世音菩萨,你何不念念都观世音菩萨?!这句话一定是真善,一定不会说在善中含有恶。「当我念念观世音,我自己符合我念念是善。」再来,「我念念观世音事实上可以帮助我想帮助的人。」从密勒日巴真实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他杀人的心,这样的心亦可救人。一切都是唯心所造,心的力量可以让你上天堂,也可以让你下地狱,心的力量可以让你有很多冤亲债主,也可以让你度尽一切众生。你要善用你的心,你现在不但要善用你的心来开悟,也要善用你的心来度人,这样不是你开悟你才会,你现在能做到的何不去用它呢?还是用那句话,「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所以六祖大师开宗明义一句话就说完了,只是你不知道,我们是不断地说,然后再绕回去,这样你概念才会清楚。

  【师言:善知识!总须诵取,依此修行,】经典不是拿来让你读,或让你翻译的,你应该去力行才有用。【言下见性,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于此言下不悟,即对面千里,何勤远来?】这句话讲得很真实。就像有的同学常常喜欢跟师父在一起,你们要跟我在一起,你们要明白我的意思,才是跟我在一起。否则,虽然天天跟我在一起,事实上我们的心的距离是很远的,因为你并没有依教奉行,因为你并不了解。一样的道理,虽然你每天在拜佛,但是你跟佛是很远的,因为你不明白佛的心。大家要明白,不是一天到晚想要跟老师或师父在一起,你能够依他的话去修行,就是跟他在一起。如果你不能够去领悟他所讲的道理,每天面对面也没有意义,或是你千里迢迢来找他,也没有意义。就好像有很多同学从台北去找我,或是来看看我,聊完天,「师父,我礼物供养您!」我要你的礼物干什么?你为什么而来才是重点。

  【珍重好去!一众闻法,靡不开悟,欢喜奉行。】现场的这些听众一听六祖的开示,几乎没有不〔开悟〕的。我们恨自己生不逢时,为什么不生在那个时候呢?那你又错了。错在哪里?你现在读《六祖坛经》,《坛经》还不是如同六祖?它跟当时开示的意思还不是一样?我们不悟,自己要检讨。为什么不悟?因为没有欢喜奉行。我看大家下课都很欢喜,是欢喜下课,又不是说:「我悟到了什么,我从今就按照这样来修行。」你们要不要回去从此用善念过人生?你们有没有做,下个月来上课,我一看到你的脸就知道了,骗不了人。如果你一个月都很善良,你的脸一定不一样。我看大家都心事重重,善良的人没有心事,我们的心就是不善良才有心事。从此以后,希望大家以善良的心欢欢喜喜来过人生。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