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楞严经》轻松学 卷二(之六)

楞严经》轻松学 卷二(之六)

  如来知其魂虑变慴,心生怜愍,安慰阿难及诸大众:诸善男子!无上法王,是真实语,如所如说,不诳不妄。非末伽黎四种不死,矫乱论议。

  “如来知道大家内心焦虑恐惧,六神无主。于是生起了慈悲怜悯之心,安慰阿难以及在座的大众:各位善男子!如来是通达一切的无上法王,这些都是真实的开示,都是如实而说的,没有任何欺骗和虚假。”

  “不同于末伽黎无因外道,强说四种不死的颠倒错乱之说。”

  【魂虑变慴(音:社)】内心焦虑恐惧,六神无主。“慴”同“慑”字,是惧怕的意思。

  【无上法王,是真实语,如所如说,不诳不妄】亦如《金刚经》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所说心口如一,名为“真语”;所说符合实际状况,名为“实语”;所说随顺法性,名为“如语”;所说不欺骗,名为“不诳语”;所说从来一致,名为“不异语”。

  【末伽黎】古印度外道六师当中的第二种,翻译为“不见”,属于“无因外道”。

  【四种不死】依据《楞严经》第十卷,五阴魔境当中的行阴魔境里面,类似于末伽黎之类的外道禅修者,认为法性是:亦变亦恒,亦生亦灭,亦增亦减,亦有亦无的。法性因此而不亡,叫做“四种不死”。

  世尊知道在座的非无学大众们,对于“无是见者”和“无非见者”之法义暂时还无法领会,知道他们内心恐惧不安,便予以好言安慰,宣说如来口业清净之功德,让大家拥有信心。并如此鼓励说:

  汝谛思惟,无忝哀慕。

  “请你们仔细思维观察,不要辜负了如来对你们的怜爱之心,以及你们对如来的仰慕之意。”

  【无忝(音:舔)哀慕】不要辜负了如来对你们的怜爱之心,以及你们对如来的仰慕之意。

  “忝”:有愧,惭愧,例如:忝列师门。引申为“辜负”。“哀”:怜爱,怜悯。“慕”敬仰,仰慕。

  是的,修行就是如此,咱大家都应当奉行世尊的教导:“谛思惟,无忝哀慕”。只有通过仔细深入地观察学习,才有可能明了法义,乃至于明理与见性,最终成道并弘法。这才堪称是“上无愧佛心,下无愧己灵”啊。

  就我个人来说,我倒觉得,“谛思惟”这个学修的过程本身,就是其乐无穷的,就是法喜充满的。远远胜过了那些人间琐事,胜过了那些爱恨纠葛,也胜过了那些充斥着名利与谋算的所谓丰功伟业。在这个混乱的娑婆世界,能够有个简单的环境,在简单的生活里面,专心“谛思惟”大乘妙法,呵呵,夫复何求呢!

  不过,这样的环境,并不可能依赖于别人的施舍与恩赐,也不仅仅在于宿世的福德因缘,更多的,要看咱自己如何抉择了。在合适的时候,做出有勇气的抉择,乃是智者之所为。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为自己争取“谛思惟”的修行时间与空间,否则,这漫漫人生,哪里有啥意义呢。

  看到法会当中的非无学大众们,对于“无是见者”和“无非见者”之法义难以领会,并因此而恐惧不安,文殊大菩萨慈悲地参与了进来,来协助世尊开导大众。

  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愍诸四众,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诸大众,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

  “这时,法王子文殊师利菩萨,因为怜悯当时四众弟子们的缘故,在大众当中,从座位上站起来,五体投地礼拜佛陀,双手合掌,恭敬地向佛说道:世尊!在座的大众们,没有领悟您所阐发的,关于‘见精’与‘色空物象’之间,是与不是,这两种深奥的法义。”

  【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关于‘见精’与‘色空物象’之间,是与不是,这两种深奥的法义。

  “精见”就是“见精”;“色空”就是种种物象,其中,包括色相与虚空。“是、非是义”也就是“见精”与“色空物象”之间的关系,包含两种法义,即:1、“无是见者”,“色空物象”当中没有哪个是“见精”;2、“无非见者”,“色空物象”当中也没有哪个不是“见精”。

  世尊!若此前缘色空等象,若是见者,应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瞩。而今不知是义所归,故有惊怖。非是畴昔善根轻鲜。

  “世尊,这些当前的尘缘,包括色法和虚空等一切物象,如果说是‘见精’的话,应当可以把‘见精’确定地指出来;(实际上,根本指不出来,所以阿难得出结论:其中‘无是见者’。)如果说不是‘见精’的话,人就应当看不见这些物象了。(实际上当然看得见,所以阿难得出结论:其中‘无非见者’。)”

  “如今,大家因为不明白这个法义的宗旨和意趣,所以才会惊慌恐怖,而并非他们在过去世当中,所累积的善根太微少了。”

  【前缘】当前的尘缘。

  【是义所归】这个法义的宗旨和意趣。

  【畴昔】从前。此处指过去世。

  【善根轻鲜】所累积的善根微少。“轻鲜”就是微少。

  咱大家学佛修行,究竟能够到达啥程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善根,二是精进。所谓善根,也就是福慧资粮的宿世累积;所谓精进呢,则是今生对于福慧资粮的培植。就咱自己来说,踏踏实实地培植福慧资粮,是最重要的修行。而对于那些缺少善根的人来说,他们没有足够的根基来接受佛法,是不可以向他们讲述深奥法义的。因为,那必然会导致怀疑和诽谤,使他们在无意中造下极大的恶业。

  ——因此,有的时候,说法是一种慈悲,回答问题是一种慈悲。而有的时候呢,不为他们说法也是一种慈悲,有些问题不回答,也是一种慈悲呀。

  像《楞严经》这样深奥的经典,真正能够坚持认真学习下去的人,不会太多。因为,这需要极大的宿世善根,具备的人很少。

  正因为在座的大众,宿世善根足够深厚,所以,下面,文殊菩萨才替大家向如来请法,请问甚深之法。哎,不明白不要紧,只要有足够的善根,就会有足够的法缘。慈悲的文殊菩萨,如此请问世尊:

  惟愿如来大慈发明,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物?于其中间,无是、非是?

  “但愿如来您以大慈悲心,进一步阐发明示,这些物象和这个见精,其本来究竟是什么?在它们之间,‘是’和‘不是’,竟然都不成立呢?”

  【无是、非是】“无是、无非是”的省略。

  大菩萨一开口,就直指要害,直指本来。“元是何物”,就是要追究一下“物象”和“见精”的本来面目。

  下面这段经文,就是世尊的解答,同样直截了当,直接显发出法界的真实相,所谓“诸法实相”。

  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

  “佛陀告诉文殊菩萨,以及在座的大众:十方世界的一切如来,以及诸位法身大菩萨们,在他们自性所安住的甚深三昧当中,所谓的‘见精’(能见之性)与‘见缘’(所见的一切物象),以及在‘见缘’的基础上,心念进一步分别与执着出来的各种相,都如同病人眼中所看到的虚空花一样,纯属幻觉,本来就不是实有的。”

  【大菩萨】梵文“菩萨摩诃萨”,翻译为“大菩萨”,是指初地以上的法身大士,也叫做果位菩萨。

  【自住三摩地】自性所安住的甚深三昧,也叫做“自受用三昧”,或者“自性三昧”,也就是“首楞严三昧”。那也是法身的实际状况,不是修得的,而是本有的。

  【见与见缘,并所想相】所谓的‘见精’(能见之性)与‘见缘’(所见的一切物象),以及在‘见缘’的基础上,心念进一步分别与执着出来的各种相。

  依唯识学来说,这个“见”是指第八识能缘的“见分”,“见缘”是指第八识所缘的“相分”,“所想相”则是指依此“见分”和“相分”所起的“依他起性”和“遍计执性”。

  依《大乘起信论》来说,在“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里面,“无明”属于三细当中的“无明业相”,本段经文的“见”属于三细当中的“能见相”,“见缘”属于三细当中的“境界相”,这“三细”同时产生,不分先后。

  然后呢,“所想相”就是所谓的“六粗”,它是在“能见相”和“境界相”的基础上,也就是在“见”和“见缘”的基础上,分别执着而来的。

  “所想相”,或者说“六粗”(只是相对于前面“三细”来说,叫做“粗”。对于普通人来说,其实并不粗,反倒很微细),共有六种,从细到粗,层层生起:1、智相:就是心依赖于所缘境界,所发起的最初微细分别,其内容是“爱或者不爱”。2、相续相:智相当中的分别心得以持续,苦乐开始形成,微细分别念相续不断,能够起惑造业,维持生死轮回(其实就是第七末那识的微细生灭念,《楞严经》卷十所说的“行阴”,它也是生死轮回的基础)。3、执取相:在相续分别的基础上,形成了执着和取舍,苦乐的感受被强化了,变得很真切。4、计名字相:执着和取舍被进一步强化,连虚假的名字、名词、荣誉等等概念,都要执着计较。5、起业相:在执着和取舍的催促下,为了维护名字、荣誉、利益等等概念,而发动造作行为,造种种业。6、业系苦相:有了前面的业行造作,自然会随业受报,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终究不得自在苦海无边。

  由此可见,这个“所想相”,可真是无所不包啊,值得大家深入学习。

  【虚空华】也就是“虚空花”,指患有眼病的人,由于眼球被挤压变形等原因,而在当前虚空里面看到的那些星星点点的花点。或者,血压低的人,猛地站起身来的时候,所看到的眼前“金星乱冒”,等等。也叫做“眼前花”,纯属幻觉,并非实有。

  【本无所有】本来就不是实有的。但不应当理解为:本来就不存在。因为,一切法性,本来不灭的缘故。

  既然“虚空花”能够显现,既然种种幻相能够发生,就已经说明,在“虚空花”显现的那个地方,在种种幻相发生的同时,其根源必然不属于断灭,那里绝不是一无所有,至少,那里拥有着幻化的妙能力呀。

  在佛菩萨的“自受用三昧”当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本来就不是实有的,是幻相。那么,在佛菩萨的智慧观察当中,其真相是什么呢?世尊继续说道:

  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这个‘见精’,以及‘所缘的一切物象’,本来都是无上菩提微妙、清净、光明之体性(即:妙明真心)。在这个真如一体当中,怎么会有什么‘是’和‘不是’呢?”

  【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这个‘见精’,以及‘所缘的一切物象’,本来都是无上菩提微妙、清净、光明之体性。

  所谓“菩提妙净明体”,也就是“妙明真心”,就是“如如法身”。在诸佛菩萨们的自性三昧当中,也就是法身当中来观察,一切都是法身本身,没有例外。

  此时,所谓的“见精”,就是法身之“法眼”;所谓的“一切物象”,正是法身之“法相”。以法眼观法相,嘿嘿,本来是法法一如啊。

  【有是、非是】“有是、有非是”的省略。

  那么,所谓的“自住三摩地”,也就是大菩萨的“自性三昧”,到底在哪里呢?咱大家是否具备呢?

  答:毫无疑问,咱大家,乃至于一切众生,人人本有,各各不无。依据诸大乘经典,以及禅宗祖师们的慈悲开示,它就是咱大家的“本来心”,当前即是,不在别处,不是修来的。只是呢,迷情深的人,不认识罢了。

  莫说迷情深,尚存一点儿迷惑,也难得明了呀。正所谓“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尽迷巢”。咱大家的心里,只要还残存一丁点儿牵挂、执着与留恋,不肯放舍的话,无论您牵挂的是啥,那么,明心见性的大好时节就还没有到来。从这一点来说,明心见性的确是很难的。

  各位兄弟姐妹,许多同修都觉得自己已经明白了甚深法义,可为啥就是不能够当下明心呢?

  答:一是明白得还比较浅,心与法还没有足够相应;二是功力不足,他这个“明白”是间断的,而不是相续的,看到经典似乎明白,回到了生活,马上就迷失。这样的话,即使明白,也只是明白了一些道理而已,还不曾把法落实在心里面。只是明理,未到明心。

  所以说,修行是需要专门进行的。如果您确实已经充分“明理”了的话,说实话,您自然就会放下手里的一切琐事,专门去修行。至于亲人、事业、家产之类的东西,对于充分“明理”的人来说,完全可以放得下。放下亲人,并不是不慈悲,而是放下狭隘的感情,然后呢,才会显发出广大的慈悲。“一人修行,全家受益”,是对亲人更有意义的回报。即使他们现在不理解,将来,早晚也会明白的,会感恩的。

  还有啥比修行更加有意义呢?还有啥比修行更加能够利益人类与世界呢?还有啥比修行更能够利益自己呢?对我来说,生命不是最可宝贵的,自利利他的修行,学习与宣扬佛法,才最可宝贵。因为,我是一个“明理”的人。

  “明理”并不容易,就比如这个“无是见者”与“无非见者”之妙理,就不太好理解。所以,世尊与文殊菩萨继续问答讨论,通过现前的比喻,帮助咱大家体会。世尊问道:

  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

  “文殊师利,我现在问你:就比如对于你文殊菩萨来说,是否还有另外一个文殊,叫做‘是文殊’?或者,有另外一个文殊,叫做‘非文殊’呢?”

  【无文殊】即:非文殊。

  在这个比喻当中,“文殊”比喻“见精”,“是文殊”比喻“物象是见”,“非文殊”比喻“物象非见”。

  得出的结论呢,那就是:在原本的一个文殊里面,根本没有一个“是文殊”,所以,当前物象“无是见者”;也根本没有一个“非文殊”,所以,当前物象“无非见者”。其中的逻辑关系非常缜密,请大家仔细体会。下面是文殊菩萨的回答:

  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是这样的,世尊:我是真正的文殊,没有另外的‘是文殊’了。”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还有一个‘是文殊’的话,就有两个文殊了。(另外一个必然是‘非文殊’)”

  “然而,对于当前的我来说,也没有另外一个‘非文殊’。在我一个文殊当中,其中根本就没有‘是’和‘非’这两种情况。”

  同样,对于一体的广大“见精”来说,它无所不包容,一切“物象”都在其中,都与其同体不二,咋会有哪个物象“是见精”,又咋会有哪个物象“非见精”呢。

  下面,世尊对于文殊菩萨的提问:“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物?于其中间,无是、非是?”进行小结。

  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

  “佛陀说道:“这个微妙光明的‘见精’,和虚空、色尘等一切物象之间,也是这样的道理。”

  “它们本来都是无上菩提,都是那个清净圆满的‘妙明真心’,被虚妄地认作了色尘和虚空,以及见、闻、觉、知之性而已。”

  在运用比喻说明了“于其中间,无是、非是”的道理之后,世尊再次重申,这个“见精”和一切“色空物象”,本来都是咱的“妙明真心”。只是被咱的分别心“错认”为了分开的“色空物象”与“见闻觉知之性”而已。

  “见精”并不仅仅代表“见”,它也同时代表着“见闻觉知之性”,因为,它们本来就不是分开的,而是同一个妙能力的不同作用而已。

  因为“于其中间,无是、非是”这个法义比较深奥,也非常重要,所以,世尊再次予以比喻说明,顺便,也把“真月”和“第二月”的关系作了说明:

  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

  “就如同眼睛受到挤压,看到的‘第二月’一样。在那两个月亮当中,能说哪一个是月亮,能说哪一个不是月亮呢?”

  “文殊师利,在一个月亮的真实境界当中,其中自然没有什么‘是月亮’和‘不是月亮’。”

  需要注意的是,当咱的眼睛受到了挤压,再来看天上的月亮,这时,天上有了两个月亮,请问:哪一个是“真月”呢?

  答:两个都是“第二月”。

  再问:为什么呢?

  答:因为眼睛已经变形了,根本就看不到“真月”,“真月”是一不是二啊。

  这就好比,一颗扭曲的心灵,是见不到“真理”的。而一颗正直光明的心灵呢,“真理”已在其中矣。所以说,“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所以说,修行,在于修心;修心呢,在于明心见性;所明的“心性”在哪里呢?就是咱大家没有造作与扭曲的“本来心”呀。

  “本来心”离咱是不会远的,假如说,不带有包装的身体,就是“本来身”的话;那么,不带有包装的心,就是咱的“本来心”了。它必然不离当下,必然光明磊落,必然一丝不挂。莲花生大师把它叫做“赤裸的心”,生动而准确,值得大家借鉴。

  关于“第二月”,如世尊前文所说:“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也就是说,咱的“见精”是“第二月”。可是,“第二月”总是结伴出现的,哎,眼睛一变形,就变出了俩月亮,都是“第二月”。那么,此时,在“见精”之外,另一个“第二月”在何处呢?

  答:它就是“见精”所缘的种种“物象”啊。

  这样就清楚了,就在当前,当咱大家观察到自己的“见精”,正在面对着种种“物象”之时,此情此景之外,不可能另外有一个“妙明真心”了。

  而是呢,“见精”与“物象”本来就是“妙明真心”,被咱大家“错认”为了“能见”的“见精”,面对着“所见”的“物象”而已。

  此时,咱大家只要放下对于“能见”和“所见”的“错认”,那么,“见精”当即就自在了,不会再被种种“物象”所牵引,而只是圆满地明了与包容。此时,您的心境,大约就是“妙明真心”了。说大约,那是因为,凡夫的“明心见性”并不彻底,只是相似的。

  这个相似的“明心见性”,就叫做最初的“悟道”,得大智慧,心地豁达,了无牵挂;而将来真正的“明心见性”,是指初地菩萨,称为“大乘见道位”,分证法身,属于“证道”,超凡入圣,功德类似于佛陀,人间罕见。

  到这里,世尊全面解答了文殊菩萨的提问。回转头来,下面这段话,是对阿难尊者,以及有学大众们说的,因为他们前面“茫然不知是义终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在经过了世尊与文殊菩萨的慈悲答问以后,这个问题应该可以明白了。同时,“第七番显见”也即将告一段落。

  世尊对阿难及有学大众说道:

  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

  “因此,你们如今观察到的那个‘见精’与‘前尘物象’,以及种种发挥,本来就是错认,无论怎样研究探讨,都叫做妄想分别。没有办法从其中超越出‘是’和‘不是’这两种局限。”

  哎,在一如的“妙明真心”当中,错认出了“见精”和“前尘物象”,对立由此而发生,那么,以后的种种矛盾也就无法避免了。亦如莲花生大师所说:“于无二义,分之为二而致误,若二不能融合为一不能成佛。因为皆是一心,轮涅本来无分别,若去断离取舍仍流转于轮回。”

  原来咱的心与种种境界,“皆是一心”,都是一如的“妙明真心”啊。如此智慧,仅仅依靠咱自己去修行体悟,啥时候才能够明了呢。所以说,修行先要学习,跟随着佛菩萨好好学习。一旦学习明白了,心法相应,一刹那就可以开悟“妙明真心”,那时,您的智慧眼当中,无处不是妙心妙性,没有了对立差别,哪里还需要去指认哪个物象是见精,哪个物象不是见精呢。

  因此,世尊小结到:

  由是真精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只有通过明了这个‘真精妙觉明性’,才能够让你们超越‘指得出来’和‘指不出来’的局限。”

  【真精妙觉明性】即是:妙精明心,即是:妙明真心,即是:妙真如性。

  【出指、非指】“出指、出非指”的省略。意思是:超越‘指得出来’和‘指不出来’的局限。

  因为“物象”与“见精”本来一体,本来不可分,所以,想要从“物象”当中指出“见精”是不可能的。但是,随手所指,又有哪个“物象”不是“见精”呢。乃至于,信手拈来,又有哪个物象不是“妙明真心”呢!生活里面的点点滴滴,时时处处,哪里不是“妙明真心”呢。只是要透得过才好。

  到这里才会明白,一如的“妙明真心”当中,“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不明白的人,指也指不出来;明白的人呢,随手所指,皆是妙心妙境,完全不会再被“指得出来”和“指不出来”所困扰了。

  到这里,大家应当知道,禅宗门下,那些“云门饼子赵州茶”、“麻三斤”、“干屎厥”等等,看似不可思议,实则,尽在信手所指,无非本来面目也。一切禅宗公案,都不可能超越大乘经典,只不过,是大乘教法的自如运用罢了。

  觉悟得透彻,才能够运用自如;要想觉悟,常随觉悟者而学,常随佛学,常随佛经而学。大家正好从此努力。

  (“第七番显见”结束,世尊引导阿难观察一切物象,通过其中“无是见者”与“无非见者”,显发出见性与一切虚空及物象,本是妙明真心,众生虚妄分立而已。下面是“第八番显见”,世尊将通过与外道见解相对比,显发出见性非因非缘,非自然,非不自然)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