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楞严经》轻松学 卷二(之十一)

楞严经》轻松学 卷二(之十一)

  下面,咱再跟着世尊,来看看“众生同分妄见”是什么,看看它为啥是“妄见”:

  云何名为同分妄见?阿难,此阎浮提,除大海水,中间平陆有三千洲。正中大洲,东西括量,大国凡有二千三百,其余小洲,在诸海中,其间或有三两百国,或一或二,至于三十、四十、五十。

  “什么叫做众生同分妄见呢?阿难,在这个南阎浮提当中,除了浩瀚的大海水之外,其中的陆地和较大的岛屿,共有大约三千洲。中央的这个大洲(指欧亚大陆),从东到西全部数一下,较大的国家,一共有两千三百个。其余小一些的洲,散布在各个海洋当中,上面或者有两、三百个国家,或者只有一、两个国家,乃至于有三十、四十、五十个国家不等。”

  【阎浮提】也叫做“南阎浮提”,就是咱这个人类所居住的世界,漂浮在须弥山之南的大海水里面,是娑婆世界的的四大部洲之一,名为“南瞻部洲”。

  【洲】1、水中的陆地。2、大陆及其附属岛屿的总称。

  【正中大洲】显然是指“欧亚大陆”。依据佛教说法,咱这个世界陆地的中心,就在中印度,佛经称之为“中国”,是贤劫千佛的诞生之地。因此,欧亚大陆也就称之为“正中大洲”,而且,它也确实是面积最大的大陆。

  【东西括量】从东到西全部数一下。“括”:概括、包容。“量”:计算,计数。

  【其余小洲】欧亚大陆之外,还有: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等,这是略小的大陆,再小一些的就是岛屿了,都可以叫做小洲。

  【国】国家。在古印度的文化习俗当中,以及当时的时代状况里面,他们所谓的“国”,通常只是一个城市,或者一个部落而已。只要有王,或者有首领,就叫做“国”,这与如今是不同的。

  世尊对于两千五百多年前,咱这个人类世界的状况描述得非常清楚,当时的欧亚大陆上面,连国家,带城邦,以及较大的部落等等,一共有大约两千三百个,这是合理的,因为,部落是非常多的。

  描述了南瞻部洲的大致情形之后,世尊再来举例说明,什么叫做“众生同分妄见”:

  阿难,若复此中有一小洲,只有两国,唯一国人同感恶缘。则彼小洲当土众生,睹诸一切不祥境界。

  “阿难,如果在南瞻部洲的某个小洲上面,仅有两个国家,而只有其中一个国家的人,共同感应到了恶业因缘。于是,在这个小洲上面,就只有这个国家的众生,共同看到了许多不详征兆。”

  【同感恶缘】共同感应到了恶业因缘。

  也就是说,这个小国里面的人们曾经共同造下了恶业,而如今,共同的业力成熟了,将要共同遭受业报,诸如战乱、灾荒、瘟疫、地震、海啸、飓风,等等。这时呢,共业所感,往往就会有不祥征兆发生。

  【当土众生】指:本国众生。

  啥样的境界,叫做不祥境界,或者不祥征兆呢?比如说,感应到了恶缘的这个小国的人们,会共同见到诸如此类的景象:

  或见二日,或见两月。其中乃至晕、适、珮、玦,彗、孛、飞、流,负、耳、虹、蜺,种种恶相。

  “或者见到天上出现两个太阳;或者见到天上出现两个月亮。乃至于在日月周围,出现了例如:一团黑气环绕着月亮,久久不散(晕);一团黑气遮盖了月亮,出现了月食(适);一团白气聚在月亮旁边久久不散去(珮);一圈半圆形的白气围绕着月亮(玦)。或者见到托着长尾巴的彗星出现在天空(彗);或者见到光芒短促而四射的很亮的星星出现在天空(孛);或者见到星星在天空里错乱移动位置(飞);或者见到许多星星带着光迹迅速垂下(流)。再或者出现了:一团黑气聚在太阳上方,不肯散去(负);一团黑气聚在太阳旁边,不肯散去(耳);早晨日出前有虹光出现(虹);旁晚日落后有虹光出现(蜺),等种种凶恶征兆。”

  【晕(音:运)】一团黑气环绕着月亮,久久不散。

  【适】一团黑气遮盖了月亮,出现了月食。

  【珮(“佩”的异体字)】一团白气聚在月亮旁边久久不散去。

  【玦(音:决)】一圈半圆形的白气围绕着月亮。

  【彗】托着长尾巴的彗星出现在天空。

  【孛(音:辈)】光芒短促而四射的很亮的星星出现在天空。也就是科学家们所说的“超新星”。

  【飞】星星在天空里错乱移动位置。群星乱飞。

  【流】许多星星带着光迹迅速垂下。也就是所谓的“流星雨”。

  【负】一团黑气聚在太阳上方,不肯散去。

  【耳】一团黑气聚在太阳旁边,不肯散去。

  【虹】早晨日出前有虹光出现。

  【蜺(“霓”的异体字)】旁晚日落后有虹光出现。

  以上这些景象的含义,主要参照蕅益大师《楞严文句》里面的注解,也参考了宣化上人的《楞严经浅释》,并查阅了《袖珍字海》,做了一些调整。如果再加上《佛学大辞典》的话,这就是本人所有的参考资料了。其它主要依靠经文本身,个别知识性的东西,偶尔会去百度一下。

  既然叫做凶恶征兆,就不是时常出现的,比如两个太阳,两个月亮,等等,咱大家只在神话传说当中听说过。因为,一旦出现了类似的征兆,恐怕其恶业灾难就很恐怖了,相关的多数人都很难存活下来。这两种是最严重的恶业征兆,后面那十二种呢,相对来说要轻一些,但也并不常见。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彩虹,发生在雨后的那种正常的彩虹,非常美丽协调,它是吉祥的征兆,而并非是凶恶征兆。只有不正常的虹光,例如在没有太阳的时候,日出之前,或者日落之后出现的那种诡异的虹光,才是恶业征兆。

  日晕和月晕也是一样,那种美丽的光环,是大自然的优雅呈现,肯定不是恶业征兆。而只有那种黝黑之气或者惨白之气,在日月周围的不正常围绕,才是恶业征兆。

  关于彗星和流星呢,古今中外,一般都认为不是好兆头。不过,作为恶业征兆的话,必须规模比较大,比较清楚才算数。至于群星错位乱飞,超亮星忽然出现,等等,则是典型的星象恶兆。

  但此国见,彼国众生,本所不见,亦复不闻。

  “这些凶恶征兆,只有本国人能够看见,而同在一个小洲上另一个国家的人,却根本看不见,甚至不曾听说过。”

  所谓的“小洲”,就是一个不算很大的海岛,上面只有两个人类部落,划地而分治,就叫做两个小国。当其中一个部落,由于共业所感将要遭受灾难惩罚的时候,其部落成员,便会见到上述种种恶业征兆。而另一个部落的人呢,却根本看不见,甚至不曾听说过。

  为什么?因为,见不到是业力差别;而不曾听说过呢,则是因为双方是敌对国,通常是不相互往来的。哎,一个岛上,两个小国,多半是实力相当的对手,否则的话,嘿嘿,一方早就把另一方的国王消灭掉,而统一全岛啦。

  ——这就是人类社会的生存法则,如果没有了自然屏障的话,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就会发生弱肉强食。唉,一切都是利益和欲望惹的祸呀。这,也是整个人类的共同业力所招感的“众生同分妄见”。

  例如,咱学佛人都无比地崇敬佛陀——释迦牟尼,对吧?这没错,因为,佛陀确实是最伟大的觉悟者,他无私地把自己的觉悟果实奉献给了全世界,他就是咱大家真正的老师。

  可是,他所在的民族就不一定了,他们的祖先是雅利安人,属于高加索人种,身材高大,皮肤白皙,高鼻子,蓝眼睛,被誉为印欧语系各民族的共同祖先,最早是活动在乌拉尔山脉周围的古代游牧部落,后来一路向西南方向迁徙,逐水草而居,最终散布到欧洲和亚洲的许多地区。他们尚武而彪悍,是白种人,自称是最纯洁的人种,战斗力很强。

  在公元前约2000年的时候,古印度大地上的主人是当地土著人,诸如达罗毗荼之类的民族,他们有着黄褐色的皮肤,塌鼻梁,过着农耕的生活,在当时已经创造了灿烂的印度河文明,拥有着许多城市和完善的设施,仅就文明程度而言,史学家们认为,他们是明显胜过雅利安人的。不过,农耕文明的短板就是打仗不行,打不过人家的骑兵和战车呀。

  于是,到了公元前约1700年至1500年间,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真是这些土著人共业所感,雅利安人当中说梵语的一支到达了南亚次大陆,这些白种强盗们骑着高头大马,驾着战车蜂拥而来,对于当地这些“没鼻子”的“劣等”人种进行残杀,烧毁了一座座城市,霸占了他们的土地和家园。战争前后进行了上百年,达罗毗荼人最终被赶到了印度南端的高原,由于强盗们还算慈悲,没把剩下的土著人都杀光,而是呢,把他们变成了奴隶,后来,逐渐演变为古印度最低劣的种性——首陀罗。

  哎,原本的主人,变成了奴隶,外来的强盗们呢,变成了新的主人,并一直占有着这片广袤的大地。而且,游牧的雅利安人定居下来以后,在古印度富饶的大地上迅速繁衍生息,创造了所谓的“吠陀文明”。您看看这世道,到哪儿说理去呢。

  幸运的是,喜好征战的雅利安人一旦定居下来,他们就不再游牧了,转而成为农耕文明,渐渐地,也就越来越不好斗了,相续诞生了平和的印度教,以及后来更加平和与非暴力的佛教,其文明也极为灿烂。到了公元一千年之后呢,平和的印度人,就开始屡屡遭受侵略和欺压了,再后来还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直到近代才重获独立。

  如今的美国白人也是一样,他们是当今世界文明的领跑者,说良心话,人家的立国体制和民众素质确实好。不过,有一点大家不应当忘记,约四百年之前,他们当中的先行者,一百多名清教徒们,乘着“五月花号”从欧洲不远万里来到所谓“新大陆”的时候,幸亏得到了当地土著印第安人的帮助,才生存了下来。后来呢,在独立宣言之后,美国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国家,为了扩展疆土,他们便大肆西进,杀害了上百万的印第安人,侵占了他们的家园,把印第安人赶往了极为偏僻的所谓“留守地”。因此,美国人的西进之路,也被称为“印第安人的眼泪”。当占据了整个国土之后,美利坚合众国迅速发展,简直是日新月异。从二十世纪中叶直到如今呢,他们反而成了世界文明的代表。您看看这世道,到哪儿说理去呢。

  ——当咱大家如此观察人类及其历史,就会发现,根本就不存在绝对的“正义”与“邪恶”,也不存在什么“对”与“错”,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乃至于家族与家族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都在种种利益和欲望的驱使下,而相互间明争暗斗,甚至不惜相互残杀。这,就是全人类的“众生同分妄见”,这就是业啊。

  被别人残杀固然很悲惨,去残杀别人,又有啥意思呢!可是,当利益冲突不可避免的时候,嘿嘿,那就身不由己啦,想要置身事外也难呀。

  ——在这样的“众生同分妄见”驱使下,这个世界有啥好的呢?咋会好呢。

  所以,还是伟大的佛陀之教导最为英明,如《楞严经》第十卷所说:“令识虚妄,深厌自生;知有涅槃,不恋三界。”真是万幸,幸好这个世界是虚妄的呀。咱大家需要认识到这一点,需要尽早出离这个虚妄的尘世,需要知道有大涅槃,知道自己可以通过修行,而回归大涅槃的不生不灭之妙境,得与诸佛如来共同受用本有的寂灭安乐。真能够如此的话,那才叫做不虚此生。

  凡此种种“不祥境界”,也就是种种恶业征兆,既然只有一个小国的人们见得到,而同在一个岛上的另一个小国的人们却丝毫也不知情,那就说明,所有这些“不祥境界”都是虚妄的。这就叫“众生同分妄见”,也就是某些人共同业力所招感的“妄见”。

  再进一步,当种种“不祥境界”之后的悲惨业报到来了,例如,那个小国里面忽然发生了瘟疫,绝大多数人都因此而死去了,这个小国最终也就自然消亡了。那么,这个如此悲惨的业报,正是他们的“众生同分妄见”,也是虚妄的。因为,旁边的另一个小国就没有这些事情,或许,挺长时间里面,人家对此都一无所知呢。

  在开示了“二种妄见”之后,世尊将要为大家真正展开“第九番显见”,并由此而开启了“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之门。同时,也要化解阿难尊者对于“见见非见”的疑惑与迷闷。

  世尊继续说道:

  阿难,吾今为汝以此二事,进退合明。

  “阿难,我现在通过‘圆影’和‘不祥境界’这两件事,为你们贯穿前后文,来综合说明‘众生别业妄见’和‘众生同分妄见’其中的寓意所在。”

  【进退合明】贯穿前后文,来综合说明。“进”就是进一步阐发后文,“退”就是退回去回顾前文。

  世尊讲说“二种妄见”,其中还有着更为深广的寓意,那是一个相当惊人的结论。下面,就会逐一显发,咱来仔细学习。

  世尊继续说道:

  阿难,如彼众生别业妄见,瞩灯光中所现圆影,虽似前境,终彼见者目眚所成。

  “阿难,就如同前面所说‘众生别业妄见’当中,生眼病的人,看见灯光里面所出现的‘圆影’,虽然好像眼前的境界似的,其实呢,终究是他的眼病所造成的幻觉罢了。”

  眚即见劳,非色所造。然见眚者,终无见咎。

  “正是他的眼病让‘看见’发生了疲劳变形,成为了‘妄见’,于是才有了幻觉,而不是外境色相造出了‘圆影’。”

  “然而,能够见到眼病‘圆影’幻觉的那个‘见性’,它终究没有‘妄见’之过失。”

  【见劳】“看见”发生了疲劳变形,成为了“妄见”。

  【见咎】“妄见”之过失。

  世尊是在告诉咱大家,无论所见的境界有多么地虚妄,也无论咱的“妄见”如何发生,其过失都在于“妄见”,而不在于“见性”本身。

  此时,这个“见性”显然就是“妙明真心”了。即使“妄见”随着眼病而发生,出现了“圆影”幻觉;但是,能够明见这个“圆影”幻觉的“见性”,它却终究不是“妄见”,也不承担“妄见”的过失,它如如不动,本自圆满

  到这里,不需要再问为什么,因为,这就是本来的状况,“见性”与“妙明真心”常自如如,不会被“妄见”所影响,当体就是大涅槃。它无法被改变,而只能够觉悟明了。只要觉悟了它,就会从一切“妄见”当中获得解脱

  生眼病的人,会觉得自己见到的“圆影”很真实,看得很真切;相类比来说呢,阿难尊者和咱大家眼里所看到的山河大地,以及一切众生,等等,咱也会觉得很真实,很真切。是吧?是的。不过,嘿嘿,世尊却通过与“众生别业妄见”相类比,告诉咱说:

  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

  “类比于如今,你用眼睛‘看见’了山河大地和一切国土,以及上面的一切众生,其实呢,都是你无始以来的‘见病’所形成的幻觉罢了。”

  【见病】“看见”生病了,变成了“妄见”。与前文的“见劳”含义相近。

  大家要注意,真正的“见性”是不会生病的,这里所说的“见性”是指“见之本性”,它也就是“心之本性”,即“妙明真心”,它不会生病,如如不动的缘故。

  会生病的是“看见”,或者说,是那个“能见”,前文当中世尊所说的“第二月”之“见性”,指的就是这个“能见”,它就是“见病”的根源。

  ——世尊一席话,实在是太惊人了。

  咱大家当前所“看见”的一切,一切万事万物,竟然都是咱的“见病”之幻觉。换句话说,咱所有的“看见”,原来都是“妄见”呀。可是,咱从来都把它们当成了真的呀。世尊要是不说,咱大家咋会知道呢!即便如今说了,又有几个人能够信得及呢。

  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

  “你的‘能见’和‘所见的景象’,似乎是当前的境界,其实呢,原本不是外境,而是‘本觉明心’之见生病了,变成了‘妄见’,才出现的幻觉。”

  “从‘本觉明心’所发起的‘见、闻、觉、知’,当体就是见病。而‘本觉明心’呢,它能够觉悟‘见与见缘’的虚妄,所以它不是见病。”

  【元我觉明】“觉明”就是指下文的“本觉明心”。

  【觉见即眚】从“本觉明心”所发起的‘见、闻、觉、知’,当体就是见病。其中,“觉”是指“本觉明心”;“见”是指“见、闻、觉、知”。

  诸法实相当中,本没有“见、闻、觉、知”,也没有“所见、所闻、所觉、所知”,同一大光明性的缘故,正遍知的缘故。这是世尊的亲证,也是一切菩萨圣者的亲证。

  正如前文世尊所说:“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这也就是所谓的“如幻三昧”,乃是大涅槃与大解脱之妙境,是咱大家努力修学的方向,也是咱心地的本来状况。

  【本觉明心】一切众生本有的觉悟光明之心。就是“妙明真心”,就是“妙真如心”,也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觉缘非眚】能够觉悟“见与见缘”的虚妄,所以它不是见病。其中,“缘”指“见与见缘”。

  假如咱大家契入了“本觉明心”,到那时,再来观察咱那个能见的“看见”,以及所见的种种“景象”,会是啥样子呢?《心经》说得最清楚:“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不仅仅是“见与见缘”,乃至于一切“见闻觉知”,一切五蕴境界,都如幻而了不可得。到那时,“我”随着“五蕴”而消融了,哪里还会有什么痛苦与灾难呢?哪里还会有什么尘世纷扰呢。

  佛法就是如此的真实不虚,能“度一切苦厄”,咱大家只要如实觉悟“本觉明心”,那么,一切都将会解脱,一切都将会圆满。所以说,修行要抓住要领,而“明心见性”就是最基本的要领。其它的,诸如色身调养、呼吸与气脉调整,乃至于持戒、行善、修苦行,等等,都是助缘,可以方便运用,而不可以太过在意。否则,只会是舍本逐末。

  心要是解脱了,还有啥会不解脱呢?“明心见性”就是要找到本有的“解脱之心”,它不是修出来的,而是本具的。找到本具的自家珍宝,人人都应该可以做得到,只是,肯做不肯做,如何做,那就天差地别了。

  觉所觉眚,觉非眚中。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

  “能觉和所觉(同时也包含:能见和所见,能闻和所闻,能知和所知)都是见病,而‘本觉明心’则不在见病当中。”

  “你所见到的一切啊,其实都是你的‘见性’发起的‘妄见’之幻觉而已,怎么能把它们叫做实有的‘见、闻、觉、知’呢?”

  【觉所觉眚,觉非眚中】能觉和所觉都是见病,而‘本觉明心’则不在见病当中。

  其中,“觉所觉”类同于前文的“见与见缘”,里面包含着:“能见和所见”、“能闻和所闻”、“能觉和所觉”以及“能知和所知”,所以当体就是病态的“见病”。而“觉非眚中”当中的“觉”是指“觉性”,也就是“本觉明心”,它本自如如,不属于病态的“目眚”,不属于幻觉。

  【见见】“见性”发起的“妄见”。

  其实,“此实见见”这句经文也可以写作“此实觉觉”,那么,意思就是:“你所觉知到的一切啊,其实都是你的‘觉性’发起的‘妄觉’之幻觉而已”。

  【觉、闻、知、见】就是“见、闻、觉、知”。为了与前句经文“觉所觉眚,觉非眚中”相对应,所以调整了次序,把“觉”放在了最前头。

  总之,在这里,“见、闻、觉、知”是一起来讨论的,相对应的“见闻觉知之性”,既可以叫做“见性”,也可以叫做“觉性”,还可以叫做“闻性”和“知性”,究其根本,无非是“心性”,无非是“妙明真心”。

  原来,咱大家平日里真真切切地观察到的一切,感受到的一切,乃至于思维到的一切,一切见、闻、觉、知之种种内容,竟然都是咱自己的“见性”发起了“妄见”,从而产生的幻觉而已。换句话说呢,嘿嘿,咱见来见去,所见到的都是咱自己心中的妄想啊,那里有啥真实的外境呢。

  一切众生,都活在自己的妄想境界当中,都轮回在自己的妄想分别里面而不自知,这就叫做“颠倒”,这就叫做“无明”。到这里,咱才明白了,原来,世界是这般地“万法唯心”哪。

  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皆即见眚,非见眚者。

  “因此,如今你见到了佛陀和你自己的色身,以及一切世间当中有色形的十类众生等,都只是‘见病’的幻觉,而不是明见‘见病’幻觉的那个见性。”

  【十类众生】在所有的十二类众生里面,有两类没有色形,所以不可见。详见《楞严经》第七卷。

  【见眚者】明见“见病”幻觉的那个见性。

  这里是指真实的“见性”,即“见之本性”,它也正是“心之本性”,即是“妙明真心”。正如世尊前文所说:“然见眚者,终无见咎”,咱的“见之本性”是没有任何过失的,它不属于幻觉。它也正是《圆觉经》所说“诸幻尽灭,觉心不动”当中的那个如如“不动”之“觉心”。找到它,就叫做“明心见性”,从那时起,咱就开始超越生死轮回之幻觉了。

  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见。

  “那个‘见性’是真正的精华,其本性不属于见病和幻觉。所以,它不叫做‘看见’。”

  因为,到这里咱大家就清楚了,所有的“看见”都是“妄见”,也都是“见病”。而咱的“见性”呢,虽然“妄见”从它而起,但是,它却不是“妄见”,所以,它不叫做“看见”。

  ——这就叫做:“见见非见”。

  到这里,阿难尊者对于“见见非见”的迷惑与苦闷,被世尊用清晰的开导化解了。

  下面,世尊将要为咱大家进一步显发“见性”的本来面目,来完成“第九番显见”当中最关键的内容。因此,继续对阿难尊者说:

  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国。彼见圆影,眚妄所生。此众同分所见不祥,同见业中瘴恶所起。俱是无始见妄所生。

  “阿难,那一国的‘众生同分妄见’,可以用一个眼病人的‘众生别业妄见’来类比。”

  “一个生眼病的人,类同于一国的众生。生眼病的人见到了圆影,是由于眼病产生了‘妄见’。而一国的人共同见到了不祥征兆,是由于他们共同的恶业引起了共同的‘妄见’。”

  “圆影和不祥征兆,都是由无始的‘妄见’所产生的幻觉。”

  这就清楚了,“众生别业妄见”与“众生同分妄见”都是无始“妄见”的幻觉而已。

  啥叫“无始”?就是不曾开始过。所谓的“妄见”从来就不曾开始过,因为,它完全是幻觉。推而广之呢,咱大家所面对的这个世界,等等,也都是无始“妄见”之幻觉。

  所以,世尊继续说道:

  例阎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诸有漏国及诸众生,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

  “例同于这个南阎浮提的三千洲,以及周围的四大海洋和整个娑婆世界,也包括十方世界的一切有漏国土和一切众生,本来共同是‘本觉明心’之无漏妙心。”

  “在‘本觉明心’当中,只因为一念无明而发起了‘见、闻、觉、知’的‘见病’与‘所见、所闻、所觉、所知’的‘见缘’。虚妄的‘见病’与‘见缘’和合在一起相互作用,就有了虚妄的生死轮回。”

  【四大海】在须弥山下,其东西南北四方都是咸水海,名为“四大海”。

  四大海当中,各有一洲,名为“四大部洲”,组成了咱这个娑婆世界的人间,而咱们的地球,只是其中一个洲——南瞻部洲。各洲的人互不相见,只有具备天眼通的人,才可以看见其它三洲;只有具备神足通的人,才可以飞往其它三洲。这“四大部洲”是:

  东胜身洲:位于须弥山东方之咸水海当中,此洲众生人身殊胜,故名“胜身”。人寿250岁,也有中夭者,但总的来说,此洲有三殊胜:1、土地极广;2、福报极大;3、受用极妙。

  南瞻部洲:大约就是咱这个地球。位于须弥山南方之咸水海当中,此洲有阎浮树,产阎浮檀金,故亦名“南阎浮提”。佛在世时人寿百岁,也有中夭者,总的来说,此洲也有三殊胜:1、此洲人勇猛强记,能造善恶业行;2、也能修梵行;3、有佛出世。南瞻部洲因此三事而胜过其它三洲以及三界诸天。

  西牛货洲:位于须弥山西方之咸水海当中,此洲以牛作为货币而进行买卖交易,故名“牛货”。人寿约200岁,也有中夭者,但总的来说,此洲也有三殊胜:1、牛多;2、羊多;3、珠宝玉石多。

  北俱卢洲:位于须弥山北方之咸水海当中,此洲地形正方,由七金山和大铁围山所围绕,黄金为地,昼夜常明,犹如天界。其大地具有四种功德:平等,寂静、净洁、无刺。此洲人相貌都庄严一致,身高也一致,生活平等安乐,无忧无虑。

  北俱卢洲有着美妙的山林、河流、池园、树果,各种器物大多由金、银、琉璃、水晶所成,并且为大家所共有,也不会有任何争执与抢夺,更没有盗贼、恶人以及战争等等。人寿千岁,命终以后,即便往生忉利天或者他化自在天。

  虽然北俱卢洲如此之美妙,但由于无佛出世,也不会听闻到任何佛法,因此,亦名障难之地,无法修行,也不会解脱。韦陀菩萨被尊为“三洲感应”,唯独不到此洲。

  【无漏妙心】也叫做“涅槃妙心”,就是一切众生共有的不生不灭之妙性。也叫做“本觉明心”,还叫做“妙明真心”,等等。

  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心本无漏。咱大家需要明了这个本来无漏的妙心妙性,完全地明了它并回归它,那就是正觉的佛陀。

  【见闻觉知虚妄病缘】“见、闻、觉、知”的“见病”与“所见、所闻、所觉、所知”的“见缘”。

  此句经文,正是前文“见与见缘”的合理展开,从“见”展开为“见、闻、觉、知”。其中“见”正是“妄见”,也是“见病”,其含义是“能见之心”;而“见缘”,我们仍叫它“见缘”,其含义是“所见的境界”。

  从圆满一如的“本觉明心”当中,忽然间无明妄动,当即就有了“妄见”和“见缘”,也就是“能见之心”和“所见的境界”。它俩互为因缘,再继续相互和合作用,就有了虚妄的生,和虚妄的死,虚妄的生死轮回由此而绵延不绝。

  在《起信论》当中,马鸣菩萨把它俩叫做“能见相”和“境界相”,再加上前面无明妄动之“无明业相”,这也就是所谓的“无明不觉生三细”之“三细”了。而其后,“能见相”和“境界相”互为因缘,所和合而生的虚妄的生死轮回,正是所谓的“境界为缘长六粗”之“六粗”了。

  到这里,虚妄的生死轮回之关键,世尊已经替咱大家找到了,那就是“见病”与“见缘”之间,或者说“妄见”与“虚妄境界”之间,它们互为因缘的和合作用,就显现了虚妄的生死轮回。

  那么,如何才能够当下超出生死轮回呢?世尊继续说道:

  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

  “如果能够远离‘见、闻、觉、知’等等,这些虚妄的‘和合因缘’,以及对于‘不和合’的偏执,就会彻底消灭一切生死轮回之因。”

  “此时,就会圆满显现无上菩提之不生灭性,它就是清净本心,它从来本觉常住。”

  【诸和合缘】“见、闻、觉、知”等等,这些虚妄的“和合因缘”。

  “诸和合缘”就是指前文的“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其解释请参看上文。

  【及不和合】以及对于‘不和合’的偏执。

  所谓的“不和合”,是指在生死轮回之外另有一个不生不灭的独立佛性,它不与任何事物相和合,这是典型的外道见解。

  实际情形呢,并非如此,如佛所觉悟,如一切菩萨圣者所觉悟,而是“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一切生死轮回当体虚妄,当即就是“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此外,别无佛性可得。

  只不过,需要识得一切“见、闻、觉、知”之心都是虚妄的,都是“妄见”而已;而一切“所见、所闻、所觉、所知”之境界呢,也都是虚妄的,都是“妄缘”而已。对此,咱大家如果能够认得清楚,咱的心就不会再攀缘境界了,也不会再对于境界进行分别和执着。因为,完全不必要了。

  此时,咱的心不曾死去,它如如不动,当体就是“清净本心本觉常住”。

  到这里为止,经过世尊细致微妙的开示,咱大家应该可以认识到,整个世界其实就是咱的心,以及心所变现的虚妄境界。当境界被咱的妄想变化出来以后,咱的心再去攀缘境界,那么,分别执着就产生了,生死轮回也随即显现,并相续不断。

  反过来呢,如果咱大家先放下攀缘,也就远离了虚妄的境界,即“妄缘”;再看破“见、闻、觉、知”之虚妄,而不必分别执着,也就远离了“妄见”。同时,也不要再去另外寻找不生不灭的佛性,因为,它本来就是咱的心之本性,也是咱的见之本性。

  这就是世尊说的:“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那么,咱大家的生死轮回,就从根本上被瓦解了;咱会发现,咱的“清净本心”,它本来就是“本觉常住”。

  (“第九番显见”结束,世尊通过开示二种颠倒妄见,显发出见性非见,如果能远离妄缘,则本是圆满菩提之性。下面是“第十番显见”,世尊将通过破斥和合与不和合,显发出见性离过绝非,当前圆满,即是菩提之性。为后文直接显发如来藏妙真如性做准备)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