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楞严经》轻松学 卷二(之十二)

楞严经》轻松学 卷二(之十二)

  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

  “阿难,你虽然在前面已经领悟到,那个‘本觉妙明’,它的本性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属于‘自然而有’。但是,你仍旧没有明白的是,这个觉性之本来,它既不属于‘和合而生’,也不属于‘非和合而有’。”

  【悟】领会,领悟,忽然明白了。

  平常生活里面大家所说的“开悟”,其含义就是如此,就是指“忽然明白”。而在佛经当中,以《法华经》为例,说世尊出世的一大事因缘,所谓“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个“开悟”则指的是忽然明白了佛之知见,也就是忽然明白了佛性。这样的“开悟”,可以叫做“见性”,或者“明心见性”。

  【本觉妙明】即是“本觉明心”。

  【和合生】指“和合而生”。

  其中,“和”是指“融和”,犹如水乳交融,难分彼此;而“合”是指“结合”,犹如瓶盖拧到了瓶子上,连成一体。本来,这两者含义很接近,但是,在后面,世尊将会分开从“和”和“合”两个不同方面来阐发,所以,咱也必须要分清楚,才比较好理解世尊后面的开示。

  【不和合】指“非和合而有”。

  意思是说,“菩提心性”是种种境界之外的独立存在。

  如前文所说,为啥阿难尊者迟迟“心犹未开”呢?世尊在这里指出了症结所在,那就是:阿难尊者心底里还藏有疑问,以为“本觉明心”是“和合而生”的。虽然他不曾明确提出,但是,佛陀已经预见到了,便直接指了出来。

  为了彻底解除阿难尊者心里的疑惑,世尊继续开示道:

  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

  “阿难,我现今再次通过当前的尘境来问你:如今你仍旧因为,一切世间法都是以‘妄见’和‘妄境界’为因缘‘和合而生’的,所以你自己陷入了又一重疑惑,以为菩提心性也是‘和合而生’的。”

  【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一切世间法都是以‘妄见’和‘妄境界’为因缘‘和合而生’的。

  所谓的“妄想”,就是指“妄见”和“妄境界”,它们都从心念而起,所以叫做“妄想”。以“妄见”为因,以“妄境界”为缘,便因缘和合而出生了一切世间法。

  所以呢,人世间的一切,都需要因缘和合,才会得以实现。通常来说,世间法成就之“因”,是大家的心愿,而“缘”呢,则是客观环境,这两者同时具备,就叫做“因缘和合”,那么,事情一做就会成功。

  不过,无论咱大家的心愿多么地美好,它也只是思维分别而已,还属于“妄心”,而不是“妙明真心”本身;也无论客观环境多么地美妙,它也只是虚妄境界而已,还属于“妄缘”,而不是“诸法实相”本身。

  但是,可喜可贺的是,咱大家的“妄心”,以及外在的“妄缘”,都是虚妄的,毫无真实可言。只要咱大家看透其虚妄不实,放下了对于它的分别与执着,它当下便回归了“妙明真心”与“诸法实相”。

  【菩提心】本来是指“菩提心性”,也就是“妙明真心”。在这段经文当中,则指的是“见性”,即“见之本性”,只要它不沾染一切虚妄因缘,它当下也就是“菩提心性”。

  另外,学佛者一般说的“菩提心”,则指的是“发菩提心”,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这样的心呢,堪称是回家之路,是咱大家回归于本来“菩提心性”的必要途径。它是不可或缺的,三世诸佛,都从这里开始走上觉悟之路。

  那么,咱的“菩提心性”为啥不是“和合而生”的呢?请看世尊如何带领咱进行思维观察。

  世尊继续对阿难尊者说道:

  则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

  “既然你以为菩提心性也是‘和合而生’的,那么,如今你那个微妙清净的‘见精’,它到底是与光明‘融和’而生的,还是与黑暗‘融和’而生的呢?到底是与虚空的通畅‘融和’而生的,还是与墙壁的阻塞‘融和’而生的呢?”

  【妙净见精】微妙清净的“见精”。就是前文世尊所说的那个犹如“第二月”之“见精”。

  然而,学习到这里,咱大家都应该知道,只要不沾染种种“见缘”,不攀缘外在境界,那么,“见精”也就是咱的“妙明真心”与“菩提心性”。

  如果咱要观察“妙明真心”与“菩提心性”的话,必须要从当前的“见、闻、嗅、尝、觉、知”之“六根性”入手,因为,除此之外,别无佛性可得。哎,所谓的“六根性”,就是一佛性之显现。关于这方面,后面第五卷和第六卷会有明确的开示。

  在《楞严经》当中,世尊从“六根性”当中选择了“见性”,也就是“见精”,来作为实地观察“妙明真心”和“菩提心性”的途径。从“七处征心”,到“十番显见”,都是如此。

  这其中显然大有深意,既然说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伶俐,那为啥世尊要选择“见性”,而不是“闻性”来观察“妙明真心”呢?

  答:“六根性”终究是平等一如的,虽然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伶俐,如《楞严经》第六卷当中文殊菩萨所说,此根最为圆通。不过,在“六根性”当中,咱大家的眼根之“见性”却最为明显,最直观。因此,世尊选择“见性”来实地观察“妙明真心”。

  自古以来,包括悉达多太子在内,从眼根的“见性”回光返照,而获得觉悟的人大有人在。例如大迦叶尊者,在灵鹫山,和大众一起见到世尊手拈金莲花之时,尊者便心开悟解,会心地破颜微笑,通过眼根的“见性”而悟入“妙明真心”。再例如洞山禅师,是观水中身影而明心见性的,运用的也是眼根。诸如此类,数不胜数。

  其它,还有通过思维修,从“意根”的“觉知性”而明心见性的;也有被祖师打了一棒子,从“身根”的“触觉性”而明心见性的;还有通过“舌根”的“尝性”见性的,以及通过“鼻根”的“嗅性”见性的,等等。

  总之,“六根性”都可以入道,后面到了第五卷的“二十五圆通”,诸位圣者将会替咱大家现身说法

  既然阿难尊者疑惑“菩提心性”也是‘和合而生’的,那么,世尊就以“六根性”当中的“见性”来代表“菩提心性”进行观察。就在当前,阿难尊者的“见性”所面对的境界,概括来说,无非是光明和黑暗,以及虚空的通畅和墙壁的阻塞之类。

  ——那么,阿难尊者的“见性”,到底是与其中的啥东西相“融和”而产生的呢?

  世尊提出问题以后,立即带领阿难和咱大家展开了思维观察,自问自答道:

  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

  “如果你的‘见精’是与光明相‘融和’而生的,那么,你来仔细观察当前的光明,当它出现在你眼前的时候,什么地方‘融和’并掺杂着你的‘见精’呢?”

  前面咱说过,“和合而生”的“和”是指“融和”,犹如水乳交融,是掺杂在一起的。一旦有了水乳交融的掺杂,就会有形相的变化。例如,牛奶一旦掺了水,颜色就会变淡,不那么洁白了。

  那么,当咱大家的“见精”与眼前的光明相“融和”而生的时候,那个“光明”就会有变化,有变化就应当看得见。请问,啥地方是咱的“见精”与眼前的“光明”相“融和”并掺杂之处呢?

  咱试着找一下,就会发现,实际上,根本不可能找得到这个地方。既然找不到,那就说明,“见精”与光明“融和”而生,根本无法成立。

  因此,世尊继续说道:

  见相可辨,杂何形像?

  “你的‘见精’一旦和光明‘融和’并掺杂在一起,就有了掺杂之形相,叫做‘见相’,它是可以辨别的。那么,这个掺杂之形相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见相】“见精”一旦和光明“融和”并掺杂在一起,就有了掺杂之形相,叫做“见相”。

  就好比牛奶和水“融和”掺杂以后,就会有变淡之形相;也好比两种颜料“融和”掺杂在一起,就会出现另一种颜色之形相。

  可是,这个掺杂之“见相”,却终究无法被找到。这就说明,“见精”与光明“融和”而生,根本无法成立。

  但是,假如有人认死理,非要说:这个“见精”与“光明”掺杂之“见相”是不可见的。该咋破斥呢?

  世尊说道:

  若非见者,云何见明?若即见者,云何见见?

  “如果有人非要说,这个掺杂之‘见相’是不可见的。可是,别忘了,光明也掺杂在这个‘见相’里面,你为啥就能够见到光明呢?”

  “如果有人非要说,见到光明,就等于见到了那个掺杂之‘见相’的话。可是,掺杂在一起的东西是平等的,凭什么能够见到其中的光明,却见不到其中的‘见精’呢?”

  ——哈,不得不说,文言文太简练了,都是筋骨,难得有血肉哇。所以,咱大家要想充分理解,必须能够把里面的血肉解读出来并填充进去,法义才会变得清晰明白。

  从掺杂之“见相”的角度破斥了以后,为了把“见精”是与光明“融和”而生之观点彻底粉碎,世尊换了一个角度,继续进行破斥。

  学习了《楞严经》,咱大家可以看得出,古印度人之间的论辩是极其严密而周全的,也非常狠,要破斥,就把你破斥得体无完肤。为啥呢?因为呀,古印度正式的论辩,往往都是要下赌注的,不是赌脑袋,就是赌做人家弟子,等等,而且,还要请国王或者权贵人物来做裁判,来监督执行,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这就说明,人家的思维极其缜密,也非常重视“智慧”和“学识”。哎,要想在论辩当中游刃有余,这两者缺一不可。

  下面,世尊从当前的视角出发,综合《楞严经》前文的许多论述成果,引导咱大家来观察:在可见的范围之内,咱当前的“见精”与所见的“光明”,是否都是“圆满遍布”的呢?

  既然已经学习到了这里,答案是毫无疑问的,它们在当前的可见范围之内,都是“圆满遍布”的。于是,问题就来了,两个“圆满遍布”的东西,哪里还需要“融和”呢?哪里还会“和合而生”呢?

  因此,世尊继续说道:

  必见圆满,何处和明?若明圆满,不合见和。

  “就在当前,既然你的‘见精’是圆满遍布的,那么,它究竟在什么地方与‘光明’相‘融和’呢?既然所见的‘光明’也是圆满遍布的,它就不应当再与‘见精’相‘融和’了。”

  【不合见和】它就不应当再与“见精”相“融和”了。这里的“不合”,是“不应当”的意思。

  一个圆满遍布的东西,根本就不需要和别的东西相“融和”才会产生。而两个圆满遍布的东西呢?就在当前的可见范围里面,它俩应当是无二无别的。

  既然是无二无别的,哪里还需要再“融和”呢?

  可是,就有一些人认死理,非说当前的“见精”和所见的“光明”,既是圆满遍布的,也是各自不同的。这样的话,它俩不就可以相“融和”了嘛。

  对此,世尊予以如下破斥:

  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杂失明、性,和明非义。

  “如果非要说你的‘见精’与所见的‘光明’是各自不同的。那么,它俩一旦‘融和’混杂在一起,那就连它俩‘见性’与‘光明’的名字都失去意义了。”

  “所以,一旦相‘融和’混杂,就会失去‘光明’和‘见性’本身。因此,你说‘见精’是与当前的‘光明’相‘融和’而生的,这个道理不成立。”

  这就好比呀,一瓶蓝墨水和一瓶红墨水“融和”混杂在一起以后,蓝墨水不见了,红墨水也不见了,哎,只剩下了紫墨水。

  可事实呢,咱的“见精”与当前的“光明”依然健在,不曾变质。综上所述,这就说明,认为“见精”是与“光明”相“融和”而生的,这个观点不成立。

  当前所见的的尘境,除了“光明”之外,还有“黑暗”,还有“虚空的通畅”与“墙壁的阻塞”,道理也是一样的。

  所以,世尊小结道: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同理可知,‘见精’与黑暗‘融和’而生,或者与虚空的通畅‘融和’而生,再或者与墙壁之类东西的阻塞‘融和’而生,都是不成立的。”

  到这里为止,世尊破斥了“见精”是“和合而生”的第一种可能性,即“融和”而生的情形。下面,世尊再来破斥第二种可能性,也就是“结合”而生的情形。

  世尊继续对阿难说:

  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

  “还有,阿难,你再来观察,如今你那个微妙清净的‘见精’,它到底是与光明‘结合’而生的,还是与黑暗‘结合’而生的呢?它到底是与虚空的通畅‘结合’而生的,还是与墙壁的阻塞‘结合’而生的呢?”

  咱前面说过,所谓的“合”,就是“结合”的意思,是指两个东西相互间结合。例如瓶子盖和瓶子,一定要严丝合缝才可以“结合”。而如果拿来另一个瓶子盖,里面的螺纹是相反的,那么,肯定就拧不上去了。

  世尊对于如此道理洞若观火,由于阿难尊者当前的境界,其内容分为两对:光明和黑暗,虚空的通畅与墙壁等物的阻塞,它们是两两相反的。于是,论证就不难了。

  世尊自问自答道:

  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此见即不与诸暗合,云何见暗?

  “如果你的‘见精’是与光明相‘结合’而生的,到了黑暗的时候,光明已经消失了,那么,这个‘见精’应当不能够与黑暗相‘结合’而生才对。这时,就没有了‘见精’,你为何还能够见到黑暗呢?”

  其中法义,逻辑关系相当严密,大家需要仔细体会。

  可是,如果有人强词夺理说:“见精”见到黑暗的时候,不必非要与黑暗相“结合”而生。意思就是说,例如,“见精”已经与光明“结合”而生了,然后呢,光明没了,黑暗来了,而“见精”还在,所以,还是可以见到黑暗。

  对于这样的说辞,该如何驳斥呢?请听世尊的开示:

  若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既不见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

  “如果有人说,见到黑暗的时候,‘见精’不必非要与黑暗相‘结合’,也可以仍旧与光明相‘结合’而生。那么,此时见到的既然是黑暗,显然就见不到光明。”

  “既然在‘见精’与光明相‘结合’而生的时候,竟然见到的是黑暗,却见不到光明,又怎么能够知道它是与光明相‘结合’而生的呢?怎么能够辨别出它是光明而不是黑暗呢?”

  这种说法,显然自相矛盾了。因此,综上所述,也就证明,“见精”与光明相“结合”而生,是不成立的。

  在“光明”之外,还有“黑暗”,还有“虚空的通畅”与“墙壁之类的阻塞”,道理也一样,无需赘述。

  因此,世尊小结道: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同理可知,‘见精’与黑暗‘结合’而生,或者与虚空的通畅‘结合’而生,再或者与墙壁等物的阻塞‘结合’而生,都是不成立的。”

  综上所述,通过世尊的如理批驳,无论说“见精”是与当前尘境“融和”而生,还是说“见精”是与当前尘境“结合”而生,都不成立。

  因此,阿难尊者的疑惑,以为自己的“见精”,乃至于“菩提心性”,是“和合而生”的见解,是错谬的。

  这时呢,聪明的阿难尊者再次来了个脑筋急转弯,从“和合而生”转向了“非和合而有”: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

  “阿难尊者恭敬地向佛说道:“世尊!如今我又想啊,这个微妙的觉性本元,它与外缘五尘,以及心中的念头和思虑(即:法尘)等,大概是不相和合的,难道它是‘非和合而有’?”

  【此妙觉元】这个微妙的觉性本元。即前文所说的“菩提心性”。

  它也就是“妙明真心”,而在当前呢,“妙明真心”最明显的表现是“见精”,所以世尊就用“见精”代替“妙明真心”来观察讨论。这样最直观,也比较好理解。

  【诸缘尘,及心念虑】这里指外在的色、声、香、味、触五尘和内心的思虑念头,即第六尘法尘。

  前五尘看得见、摸得着,比较好理解;而第六法尘,就是指一切思虑念头,以及其中的内容。例如:名词名相,概念、道理、论点、法义,以及各种观念及情感,还有种种想象及幻想,等等,都属于法尘的范畴。

  当“见精”以及“菩提心性”是“和合而生”的,被世尊通过观察推理否定以后,阿难尊者又转而认为是“非和合而有”,但是,他不敢肯定,所以便再次请问世尊,等待世尊的解答。

  佛言:汝今又言觉非和合。吾复问汝: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和?

  “佛陀说道:如今,你又说觉性是‘非和合而有’的。我再来问你,这个微妙的‘见精’,如果是‘非和合而有’的,那么,它到底是不与光明相‘融和’,还是不与黑暗相‘融和’呢?到底是不与虚空的通畅相‘融和’,还是不与墙壁之类的阻塞相‘融和’呢?”

  如前所说,所谓的“和合”,“和”就是“融和”;而“合”就是“结合”。世尊仍旧从这两个方面,带领咱大家来分别讨论。

  首先看看,“见精”到底与谁是不“融和”的:

  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

  “如果你的‘见精’不与光明相‘融和’,那么,‘见精’与光明之间就必定会有一个界限。你来仔细观察一下,就在当前可见的范围里,哪边是光明,哪边是‘见精’呢?对于‘见精’和光明来说,以何处作为分界呢?”

  【边畔】这里是指界限,分界处。

  假如“见精”不与光明相“融和”,它们之间就必然会有一个分界。这就好比,油和水不会相“融和”,所以呢,一滴油漂在水面的时候,就会形成一朵油花,和水之间有明显的分界。

  可是,就在当前可见的范围内,咱的“见精”是遍布的;而咱眼前的光明呢,只要有阳光,或者有灯光之类,那么光明也是遍布的。在同一个范围内,“见精”与光明都是遍布的,因此,它们之间不可能有界限。

  事实上,无论多么聪明的人,也无法找到“见精”和眼前光明之间的分界,因为,那根本就不存在。

  但是,从逻辑上来说,似乎有这种可能性。于是,世尊就需要连这种可能性也破斥掉,来论证出,这个分界根本就不存在。那么,也就可以证明,“见精”不与光明相“融和”是错谬的。

  于是,世尊继续说道:

  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

  “阿难,你要知道,假如它俩之间有分界,于是在光明的范围内,就不会有‘见精’,那么,它们两个就不相干了,‘见精’也就自然不会知道光明在哪里。这样的话,那个分界怎么能够形成呢?”

  世尊破斥得很彻底,可谓一针见血,因为,那个分界离不开“见精”对于光明的观察,否则,谁来确认这个分界呢。

  这就说明,“见精”与光明之间的分界根本不存在。于是呢,也就说明,“见精”不与光明相“融和”,是错谬的。

  在光明之外,当前还有黑暗,还有虚空的通畅以及墙壁等物的阻塞。关于这些,论证的结果都一样,因此世尊小结说: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同理可知,‘见精’不与黑暗相‘融和’,或者不与虚空的通畅相‘融和’,再或者不与墙壁等物的阻塞相‘融和’,都是不成立的。”

  接着,世尊带领咱再来看看,“见精”到底与谁是不“结合”的:

  又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

  “另外,如果你这个微妙的‘见精’,确实是‘非和合而有’的,那么,它到底是不与光明‘结合’,还是不与黑暗‘结合’呢?到底是不与虚空的通畅‘结合’,还是不与墙壁等物的阻塞‘结合’呢?”

  两个不“结合”的东西,也就不相接触,那么,相互间就无法相通相知。就好比电路的闸刀开关一样,只有合上开关,才会有电,电路才会工作。假如开关不合上呢,电路就不通,也不会工作。

  同样的道理,世尊如此自问自述说:

  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如耳与明了不相触。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

  “假如‘见精’不与光明‘结合’的话,那么,‘见精’与光明的特性就会相互背离。就如同耳朵和光明的关系一样,不会发生任何接触。”

  “这样的话,‘见精’尚且无法知道光明在哪里,它又怎么能够鉴别出,它与光明之间是‘结合’还是不‘结合’呢?”

  【性相乖角】其特性就会相互背离。“乖”:违背;“角”:对立。

  这就说明,“见精”不与光明“结合”,是错谬的。

  对于光明之外的黑暗,以及虚空的通畅,还有墙壁等物的阻塞,世尊一起小结道: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同理可知,‘见精’不与黑暗‘结合’,或者不与虚空的通畅‘结合’,再或者不与墙壁等物的阻塞‘结合’,都是不成立的。”

  这也就证明,阿难尊者又怀疑“见精”是“非和合而有”的,也是错谬的。

  到这里为止,在“第十番显见”当中,世尊预见到了阿难尊者的疑惑所在,通过破斥“见精”是“和合而生”,或者是“非和合而有”,帮助阿难和咱大家,显发出“见精”离过绝非,当前圆满,即是菩提之性。

  换句话说,咱大家的“菩提心性”既不是“和合而生”的,也不是“非和合而有”的;既不是“因缘所生”的,也不是“自然而有”的。而是呢,一方面本自天成,远离一切戏论分别;另一方面,又了不可得,终究无相本空。所以说,它不可思议,难以言诠。

  虽然难以言诠,它却无处不在,下面,结束了“七处征心”和“十番显见”之后,世尊就将为咱大家直接开显前文所说的“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为咱大家“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也就是说,世尊将要为咱直接显发“妙明真心”,显发咱的“如来藏妙真如性”。

  后文,从第二卷的末尾,到全部第三卷,都是这个内容。世尊不厌其烦地逐一推论宣讲,看似有些枯燥乏味,实则能够将咱的思维分别心,引领到极其广大的范围,而认识到“妙明真心”无所不包,无处不在。

  阿难尊者将因此而明心见性,从一位有学声闻,开始成长为一名菩萨,并发起了极为殊胜的菩提心,说了一首妙绝千古的偈语,既赞叹如来,也标明了自己的慈悲广大之愿。咱大家,是否能够追随着阿难尊者的脚步,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而明心见性呢?咱来试试吧。

  (“第十番显见”结束,下面,世尊将为大家直接显发如来藏妙真如性,所谓一切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和七大之“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世尊在简要总说之后,将首先开显“五阴”之实相)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