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楞严经》轻松学 卷二(之十)

楞严经》轻松学 卷二(之十)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而今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

  “阿难尊者恭敬地向佛说道:世尊!像世尊您这样,为我们这些有学声闻,反复宣说见性不属于‘因缘所生’,不属于‘自然而有’,不属于种种‘和合之相’,也不属于‘非和合’,等等法义,我的心却仍旧没有开悟。”

  “而如今呢,又听您说到‘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的深奥法义,这让我进一步增加了迷惑与苦闷。”

  【见见非见】是前文“见见之时,见非是见”的省略句。

  既然世尊已经反复宣说“见性”的相关法义,阿难尊者为啥还没有开悟,为啥依旧“心犹未开”呢?根据后文,在“第十番显见”一开始,世尊是这样说的:“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具体内容,咱到后面再详细学习。

  “心犹未开”的阿难尊者,又听到了世尊“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的深奥开示,那真是雪上加霜一般,更加迷惑与苦闷了。于是,阿难再次向如来虔诚请法:

  伏愿弘慈,施大慧目,开示我等觉心明净。作是语已,悲泪顶礼,承受圣旨。

  “恳请您发大慈悲,以大智慧眼广做布施,为我们大家进一步开示,如何才是那个光明清净的觉悟之心。”

  “阿难尊者这样说完以后,流下了悲伤的泪水,再次顶礼佛陀,恭候佛陀的圣言开示。”

  【伏愿】就是“恳请”的意思。“伏”是敬辞,例如曹植曾云:“伏见先武皇帝”。

  【弘慈】广大的慈悲。

  【施大慧目】以大智慧眼广做布施。其中的“施”是“以…做布施”的意思。

  【觉心明净】光明清净的觉悟之心。也就是妙明真心。

  【圣旨】此处指:佛陀的圣言开示。

  阿难尊者由于迟迟不能够开悟“妙明真心”,心中苦闷无比,所以流下了悲伤的泪水。

  或许有人会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呀,这个阿难也太没出息了,咋动不动就哭呢?

  答: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凡是曾经踏实用功的人,一旦到了“似觉未觉,将悟未悟”之际,也就是最紧要关头,反而会激起种种习气,那最后的迷茫心境,执着牵挂等等,与觉悟的智慧之间展开了决战。哎,人家就要被消灭了,咋会不垂死挣扎呢。

  这样的内心挣扎,就会催生出较大的悲伤,此时,偶尔悲痛流泪,是正常的。不过,各位同修需要注意的是,过多的悲伤,每每情不自禁,动不动就泪流满面,等等,则是不好的现象,必须立即调整心态,祈求三宝加持,以免被鬼神精怪之类趁机扰乱,所谓的“悲魔入心”是也,则将会误入歧途,那是极其危险的。关于这方面,《楞严经》第九卷和第十卷当中,将会详细讲说。

  阿难尊者的悲伤流泪,完全在修行的正常范围之内,尊者的心境仍旧十分从容,在顶礼佛陀以后,便准备听受世尊的圣言开示。这样的悲伤,更多的是对于法的渴望,以及对于觉悟的向往,是非常宝贵的。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大众,将欲敷演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

  “这时,世尊因为怜悯阿难尊者以及法会大众,为了化解他们的迷惑与苦闷,将要演说一个大总持法门,其中蕴含着种种微妙三昧的修行之路。”

  【大陀罗尼】大总持法门。

  “陀罗尼”的意思是“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大陀罗尼”是进一步强调其广大,无所不包容。

  此外,“陀罗尼”也指秘密咒语,所谓“秘密”,其实并不神秘,依据经论所说,从八地以上菩萨心性当中流露出来的语言音声等等,都可以叫做“陀罗尼”,都有其慈悲的妙用。例如,中国宋代有位证果的普庵禅师,契入华严境界以后,显现了自在无碍的功德,时常以大慈悲心解救众生,曾传授了一个著名的《普庵咒》,既好听,又具有极大的功效,可以普安十方,驱除邪秽,逢凶化吉,令所在之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等。

  另外,许多外道天神、鬼神们,也有它们的咒语,也有其各自作用,既有利益众生的,也有损害众生的。它们的咒语不能叫做“陀罗尼”,因为,还不具备“总一切法,持无量义”的功德。许多时候,佛陀甚至称之为“邪咒”,告诫弟子们,一定要远离,才能免受其害。

  咱中华民族的圣人孔老夫子也说过:“敬鬼神而远之”,这的确是咱大家与鬼神相处的最佳方式。各位同修当中,如果有人能够遇到鬼神的话,请如此处理,务必敬而远之。否则,如果您总是与它们纠缠,不懂得拒绝的话,嘿嘿,早晚会被鬼神附体,成为它们的弟子而误入邪路。到那时,悔之晚矣。

  【诸三摩提妙修行路】蕴含着种种微妙三昧的修行之路。

  此处是指在世尊将要演说的“大陀罗尼”当中,蕴含着各种三昧法门。

  为了化解阿难尊者以及有学大众的迷惑与苦闷,世尊将要演说一个大总持法门,啥法门呢?那就是后面第二卷末尾以及整个第三卷的内容,即: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皆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实际上,前面世尊已经开示过,“见性”以及“妙明真心”都是周遍世界,无处不在的。而“见性”就是“眼根”之根性,包含在“六根(六入)”当中,同样,也包含在“十二处”和“十八界”当中。因此,既然“见性”周遍世界,那“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自然也是周遍世界,无处不在的了。所以,它们当体就是“妙明真心”,也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然后呢,无量的修行法门就因此而诞生了,所谓的“诸三摩提妙修行路”无处不在。哎,既然啥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那么,不就啥都可以修行了么?正是如此。所以,才有了后面第五卷的“二十五圆通”,二十五位圣者各自从“十八界”之一和“七大”之一来入手修行,合在一起,就有了“二十五圆通”,作为无量三摩提法门的代表。

  此后,到了第六卷,文殊菩萨从“二十五圆通”当中优选出了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推荐给大家,展开了实修的圆通之路。在实修当中,修行者需要得到诸佛菩萨的护持,所以,第七卷里面,世尊开示大家如何持“楞严咒”,如何安立坛场,并公开演说了“楞严神咒”。

  再后面,世尊广说了所有的“十二类众生”之情形。到了第八卷,则具体宣讲众生修行的成佛之路,从最初的开悟“无生法忍”,接着“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而成佛。然而,成佛之路是有岔道的,所以,世尊特意演说了所有众生的修行状况,以及“七趣”众生的业力轮转之情形。然后再讲说禅修和种种天界众生的修行状况,这就到了第九卷。禅修越深入,魔境就越加猖獗,必须加以明辨,所以,《楞严经》最后,从第九卷到第十卷,世尊广说了“五阴魔”,包含了“五十种”禅修当中的微细魔境。

  最终,如世尊所说,咱大家必须要通过“六根互用”,才可以彻底消灭第八识当中的心念种子之急流,灭尽一切微细颠倒妄想而成佛。

  可见,《楞严经》后文,都是从此处世尊将要演说的“大陀罗尼”延展开去的。这也就是世尊在第一卷“七处征心”之前所说的:“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

  说白了呢,所谓的“大总持法门”,也就是要充分明了“妙明真心”,充分明了“如来藏妙真如性”是咋回事儿,然后,大家才好踏上实修成佛之路。因为,“妙明真心”就是“大陀罗尼”,就是“大总持法门”,其中蕴含着一切修行路径。所以呢,六祖大师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而识得本心之后呢,那就无处不是成佛之路了。

  想要明了“如来藏妙真如性”,或者说“妙明真心”,再或者说“本心”,离不开仔细认真的学习,更离不开在此基础上,对于内心的“微密观照”,所以,世尊如此告知阿难尊者:

  告阿难言:汝虽强记,但益多闻。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

  “世尊告诉阿难说:你虽然向来有很强的记忆力,但是,只不过多听多学了些知识而已。对于本性寂静当中的微妙细密之观察觉照,你心中仍旧没有明了。”

  【奢摩他微密观照】本性寂静当中的微妙细密之观察觉照。

  “奢摩他”译为“止”,也就是止息杂念的修行方法。通过“奢摩他”的实修,也就是常说的“习定”,可以抵达本性“寂静无念”的层面,但是,那还不等于“本性”,不等于“妙明真心”。因为,“本性”以及“妙明真心”当中,不仅仅是“寂静无念”的,同时呢,还是“微妙光明”的。

  因此,真正的禅修,必须在“寂静无念”的同时,兼具“微密观照”,也就是极其细密的觉照观察。这也就是天台智者大师所说的“止观双运”,或者“止观不二”。

  这也就意味着,“寂静无念”与“微妙光明”并不是两个东西,而是本来一如。一旦咱大家通过禅修,到达了这个同时具备“寂静无念”与“微妙光明”的心,那么,毫无疑问,它就是“妙明真心”了,它就是心之“本性”,也就是六祖大师所说的“本心”。它本来如此,既无念,又光明;既觉了一切,又如如不动。

  心性如此不可思议,并不是散乱心的扰动可以抵达的,也不是思维分别和佛学知识可以企及的。因此,如当时的阿难尊者那样,只是广学多闻,记住了许多法义和知识,乃至于明白了许多道理,都还不能够叫做“修行”。

  所谓“修行”,就是要把学到的法义和知识,把世尊的慈悲开导,等等,在“奢摩他”当中,来加以“微密观照”之运用,那么,大家的心,则必将因此而回归于“妙明真心”。这是当时的阿难尊者所欠缺的,恐怕,也是咱大家所欠缺的。

  那该咋办呢?好办,大慈大悲的世尊,将会带领大家进行“微密观照”之观察。咱只需要放下杂思乱想,专注地跟随着世尊的脚步(专注,不就是奢摩他么),细细体会(这不就是微密观照嘛)。学习佛经,就应当如此,紧跟着世尊的开导,细细体会就妥了。

  ——为啥自古以来,许多高僧大德们,可以在念经或者看经,再或者听经的时候开悟呢?

  因为,他们就是这么干的呀。

  世尊继续说道:

  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将来诸有漏者,获菩提果。

  “现在请你仔细聆听,我将为你们一一开示。这也将会让未来世,那些仍然有烦恼欲漏的修行者,获得无上菩提的妙果。”

  【分别开示】是指世尊,运用“妙观察智”来带领大家进行循序渐进的分别观察,引导咱们从生灭的“思维心”逐渐到达没有生灭的“妙明真心”。

  世尊大慈大悲,时时不忘利益咱大家,因为,咱们这些末法时代的佛弟子,基本上属于“有漏者”,还深陷在烦恼欲漏当中难以自拔,苦不堪言。咋办呢,只好由世尊带领着,不断深入地观察法义,逐渐把“思维分别”转为“妙观察智”,这是一个缓慢的修学过程,急不得的,也懒惰不得。

  每一部大乘经典,都是这样的实修法本,都蕴含着世尊的大慈大悲之心。为啥世尊史无前例地讲说了如此多的佛经?因为,众生的烦恼无量,习性千差万别,各自有不同的需要啊。任何想要修行的人,都可以在《大藏经》当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经典和修行方法,您只要深入其中,勤奋探寻,必将会豁然开朗。而这个探寻的过程绝不是多余的,那就是咱大家从“思维分别”到“微密观照”的不断升华之路。

  有人问:《大藏经》如此广博,该从哪里下手呢?

  答:任何您遇到的大乘经典,都可以作为入手之处,遇到就是一种缘。假如您遇到了《楞严经》呢,嘿嘿,肯下功夫的话,就这一部经,对于修行来说,也就够用了。

  例如,您要想明心见性,那么,在“七处征心”和“十番显见”当中,世尊已经为您和盘托出,您只需要反复深入学习观察就是了;您要想悟后实修,超凡入圣,那么,在二十五位圣者的圆通法门里面,总有一门适合您,您选好了坚持运用就行了;您要想了解见性后,一直到成佛的光明大道,那么,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世尊已经为您详加开示,您依教奉行就好了;您要想得到诸佛菩萨和金刚护法神的慈悲护持,就请持诵“楞严神咒”,有条件还可以安立坛场,广修供养,必将会感应道交;您要想深入禅定,从三摩地当中实修成佛,就请仔细学习世尊关于“五阴魔”的开示,自然能够辨明邪正,如世尊在第十卷所说:“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无复魔业”。当然,您要想行菩萨道自利利他,勤奋培植福慧资粮的话,那就请在明心见性之后,随分宣扬大乘经典,结众生解脱之缘,尤其是这部《大佛顶首楞严经》。

  此外,假如您嘴上喊着要学佛修行,而心里面却想着成为“大法师”和“大老师”,以便成就一番事业,来它个名利双收,弟子满天下;嘿嘿,那就请您赶快滚,请滚远一点儿吧,因为,您不是佛门中人。

  一旦咱大家随着世尊的开导,做到了“随着分别,随即放下”,分别得很清楚,同时心中不留片瓦,了无挂碍,那么,咱的心境就接近“妙观察智”了。到那时,因缘成熟,一念回光返照,便会明见心性如如不动,了无生死可得,获得本来的不死之菩提妙果。

  下面,为了引导阿难尊者明白“见见非见”之“见性”,世尊将为大家开示生死轮回当中的两种“妄见”。本质上来说,一切“见”,一切“看见”,其实都是“妄见”,都在两种“妄见”当中。而咱的“见性”呢,虽然一切“妄见”都发源于它,但是,它不属于“妄见”,更不等于“妄见”,所以世尊说:“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简称“见见非见”。

  此“见见非见”之“见性”,远离一切因缘和合,超越一切生死轮回,当体即是咱的“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这就是所谓的“第九番显见”的内容,世尊所开显的,已经不再是“第二月”之“见性”了,而是唯一真月的“妙明真心”。

  于是,世尊带着大家进行“微密观照”,层层递进地开始演说“大总持法门”,为咱大家显发“妙明真心”。世尊继续对阿难说道:

  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

  “阿难!一切众生之所以轮回在尘世间,是由于有两种颠倒分别的‘妄见’在起作用,它们当处发生,于是众生就随着这个当处发生之业,而轮转于生死尘世,虚受轮回之苦。”

  【当处】当下所在之处,也就是“当下”。

  所谓的“当下”,有两种表述方式,从空间方位来说,叫做“当处”;而从时间流逝来说,则叫做“当前”,或者“当今”。

  咱大家的“当下”之心,就是“现量心”,它最接近“妙明真心”,只要它放下对于“现量境界”的攀缘,也就远离了《圆觉经》所说的“幻化虚妄境界”,那么,它就是“妙明真心”了。一切修行,都从这里入手,从“当处”入手。

  所谓的“二颠倒分别见妄”就是“迷惑”,而二种妄见“当处发生”就是“造业”,“当业轮转”呢,就是“业苦”。“惑”、“业”、“苦”三者就这样紧密相连在一起,犹如一蒂三果的“恶叉聚”一样,随着众生迷惑的妄想,而在“当处”不停地起起灭灭。

  ——那么,在这个“惑、业、苦”里面,众生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答:“妄见”即是众生,此外别无众生可言。“妄见”一旦息灭,则“见性”本自如如,即是“妙明真心”,众生即成大觉世尊。

  所以呢,在《楞严经》后面第四卷当中,世尊说道:“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这个“狂性”也就是“妄见”,它要是休歇下来,“妙明真心”就圆满显现了,此外,还要到哪里去找佛呢。

  生死轮回究竟在哪里?不在别处,就在当今你我的念念分别。极其微细的相续分别念,导致了“妄见”的发生;“妄见”发生的当下,就会造业;造业的同时,生死轮回之苦也就焕然显现了。用咱的分别心,去承受分别出来的苦,咱大家就是如此,一切众生也是如此,都是自作自受啊。

  因此,咱需要充分了解这两种“妄见”,才好息灭它。哪两种“妄见”呢?如世尊所说:

  云何二见?一者众生别业妄见;二者众生同分妄见。

  “它们是哪两种‘妄见’呢?第一、叫做‘众生别业妄见’;第二、叫做‘众生同分妄见’。”

  【众生别业妄见】也就是每个众生,各自不同业力所招感的“妄见”。各自的迷惑不同,“妄见”也就不同。

  例如,咱大家都共同生活在一个国家,可是,每个人对于这个国家的见解和感受都不一样,每个人的生活境遇各自不同,为啥呢?因为,每个人都有“别业”,都有其不同于别人的迷惑,都有以往不同的业力,所以“妄见”就不一样了。

  【众生同分妄见】也就是某些众生,共同的业力所招感的“妄见”。大家的迷惑相同,“妄见”也就相同。

  例如,咱大家都共同生活在一个国家,因此,大家都叫做中国公民,以汉族人为例,大家都说汉语,都写汉字,都是黄皮肤黑眼睛,每到黄金周,大家纷纷出去旅游,所看到的都是同样的山山水水,同样的人潮涌动,拥挤不堪。为啥呢?因为,咱大家有“共业”,这是咱大家共同的迷惑,和以往共同的业力所展现的,所以,“妄见”就相同了。

  大家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咱自己的“别业”所招感之“见”,还是大家的“共业”所招感之“见”,无一例外,都是“妄见”。换句话说呢,所有的“看见”都是“妄见”,乃至于,所有的“听见”、“嗅到”、“尝到”、“触到”、“知道”等,六根对于六尘之见、闻、嗅、尝、觉、知,其实,也都是“妄见”,都是“妄知妄觉”而已。关于这一点,世尊后文会给咱大家直接宣讲的,后面再说。

  下面,世尊就给咱具体开示两种妄见,先看看“众生别业妄见”是什么,看看它为啥是“妄见”:

  云何名为别业妄见?阿难,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迭。于意云何?此夜灯明所现圆光,为是灯色?为当见色?

  “什么叫做‘众生别业妄见’呢?阿难,就比如世间的人们,在得了红眼病之类的眼病以后,于是,他们在夜晚看到灯光的时候,会看到灯光外面另外有一圈光影,五颜六色地重迭在一起。”

  “对此你怎么看呢?夜晚的灯所现出的这圈圆光,它到底是属于灯的色相,还是属于人们‘见性’的色相呢?”

  【赤眚(音:省,泛指眼病)】红眼病之类的眼病,或者眼疮之类。

  “眚”也就是所谓的“翳”病,大约就是眼睛发炎或者生疮了,等等,于是就有了自然的生理反应,眼睛里面总是有液体充盈,于是就会发生光学作用,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折射,此时,再来看灯光,就会看到灯光外面出现了一圈圆光,五彩纷呈,还挺好看。

  据我自己的体会,有时,犯困了打个哈欠,这时,眼睛里面也会充盈液体,同样会看到灯光外面出现了一圈圆光,情形是一样的。过了一会儿,眼睛里面的液体没了,那道美丽的圆光呢,也就消失了。

  在这里,世尊用比喻来给阿难尊者,也给咱大家讲说“众生别业妄见”,就把它比喻为患了眼病的人,所看到灯光外面的那圈圆光,来追究一下,看看它是从哪里来的。结果呢?却发现它既不属于“灯”,也不属于人们的“见性”,更不是某种独立存在。那就说明,虽然它看起来很清楚,但是,它没有来处,完全是虚妄的,纯属“妄见”。

  咱大家各自所见到的一切境界也都是如此,它就是咱的“众生别业妄见”,咱所见到的现象,既不属于境界本身,也不属于咱的“见性”,更不是某种独立存在,而纯是虚妄的,所以叫做“妄见”。它只是随着咱自己的业力和妄想,所变现出来的“幻觉”罢了。

  像这样的“如幻境界”,本来是世尊和一切圣者的亲证,所谓的“如幻三昧”是也。其妙境界不是咱大家目前可以观察到的,即便是要理解它,也很困难。所以,大慈大悲的世尊,不厌其烦地为咱推理论述,用妙观察智来引导咱的思维分别心,去达成对于“一切如幻,一切虚妄”的理解。

  理解了以后呢,才会知道,一切“看见”都是“妄见”而已,都是虚妄的。不过,咱能够发起“看见”的那个“见性”,它却不是虚妄的,而是本自如如。因此,所谓“见见非见”之法义也就清楚了,咱的“见性”并不是“看见”所能够代表的,因为它是“妄见”,“见性”则不属于“妄见”。阿难尊者的疑问呢,也就随即化解了。

  下面,咱来看世尊的具体推理论述:

  阿难,此若灯色,则非眚人何不同见,而此圆影唯眚之观?若是见色,见已成色,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

  “阿难,这圈圆光如果是灯的色相,那么,没生眼病的人为什么不会同样见到这个圆影(即:圆光),却只能被生眼病的人见到呢?”

  “如果它是人们‘见性’的色相,既然‘见性’已经变成了色相,那么,生眼病的人能够见到圆影的那个东西,又该叫做什么呢?”

  就在生眼病的人,见到灯外面有一圈圆光的时候,“所见”的景物是灯和圆光,“能见”的能力就是“见性”。因此,圆光的来历,无非是两种可能:一是,它来自于灯;二是,它来自于“见性”。

  可是,如果说圆光来自于灯的话,那么,无论生不生眼病,都应该看得见才对呀!事实呢,不生眼病的人却看不见。这就说明,圆光并不来自于灯。

  同样,如果说圆光来自于人的“见性”,那么,人人都有“见性”,可为啥不生眼病的人却看不到呢?这就说明,圆光也不来自于“见性”。当然,世尊用了另一种论证方法,方法不同,结论是一样的。

  因此,圆光既不来自于灯,也不来自于人的“见性”,这就说明,圆光没有来历。哎,这个地方大家要注意,圆光没有来历,还不能够证明它就是虚妄的,因为,还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它有可能是离开灯和“见性”之外的一种独立存在。

  可惜,这个可能性也不成立,请看世尊的论证:

  复次,阿难,若此圆影离灯别有,则合傍观屏、帐、几、筵,有圆影出。离见别有,应非眼瞩,云何眚人目见圆影?

  “另外,阿难,如果这个圆影(圆光)是离开灯而独立存在的,那么,就应当在往旁边观看屏风、帷帐、茶几和桌子的时候,也会有圆影出现才对。”

  “如果这个圆影是离开‘见性’而独立存在的,那么,就应当不需要通过眼睛来看了,可为什么生眼病的人都是用眼睛来看到圆影的呢?”

  这就说明,圆光(圆影),是不可能离开灯而独立存在的,也不可能离开“见性”而独立存在。再加上,如前所论述,圆光既不来自于灯,也不来自于“见性”,它没有来历。综合在一起,就充分说明了,圆光(圆影)完全是虚妄的。甚至,连“看见”圆光的那个“看见”也是虚妄的,它就是“妄见”。

  因此,世尊继续说道:

  是故当知:色实在灯,见病为影。影、见俱眚,见眚非病。终不应言:是灯是见,于是中有非灯非见。

  “所以,应当知道:这个光的色相确实属于灯,由于这个见生病了,它成了‘妄见’,所以才见到了圆影。其实,圆影和见到它的‘妄见’,都是一种病态(眚);而发源病态‘妄见’的那个‘见性’,却不是病态的。”

  “所以,终究不应当说,这个圆影是灯,或者是见;也不应当说,这其中,有什么非灯、非见的独立存在之圆影。”

  【非灯非见】此处指:非灯、非见的独立存在之圆影。

  【影、见俱眚,见眚非病】圆影和见到它的‘妄见’,都是一种病态(眚);而发源病态‘妄见’的那个‘见性’,却不是病态的。

  “见眚非病”当中的“见”,是指“见性”,而“眚”则指“妄见”,也就是面对着圆影的那个“看见”。其实,“见眚非病”和“见见非见”的含义是一样的,只是表述不同而已。

  因此,到了这个时候,随着对于“见”的深入学习与观察,当“妄见”被显发出来以后,回头来再做个对照,那么,当初世尊对阿难说:“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

  其中的“此见”,也就是“见精明元”正是“影、见俱眚”之“见”,它其实是发源于“见性”的“妄见”,是“见性”的“第二月”,而并非“见性”本身。

  可是,在前面,世尊一直把它叫做“见性”,还把它叫做“见精明性”,并且在“八还辨见”当中论证出,它是没有归属的。紧接着,还论证出它是周遍世界的,并对阿难说:“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

  所以我在前面说,在“见见非见”之时,“见性”就不再是“第二月”了,而回归了“妙明真心”。这是因为,最开始阐述“见性”的时候,指的是“能见”,由于相关法义太复杂,没办法一下子说清楚,必须循序渐进。

  只有到了这个时候,世尊经过反复开导以后,才把“第二月”的真实含义和盘托出,它指的是“妄见”,也就是“能见”,而并非指“见性”本身。

  因此,关于“众生别业妄见”,世尊继续说道:

  如第二月,非体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观,捏所成故。诸有智者,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离见非见。

  “这就比如捏目所成的‘第二月’一样,它既不是月亮本身,也不是月亮落在水里的影子。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第二月’啊,是由于捏眼睛所产生的幻觉。”

  “一切有智慧的人,都不应当说,这个捏出来的‘第二月’,究其根本,它就是月亮,或者不是月亮;也不应当说,它是离开‘见性’的独立存在,或者是根本不属于“见性”。”

  【是形非形,离见非见】此句经文存疑,有可能在流传过程当中出现了差错。不必过于纠缠其含义。

  蕅益大师认为,改为“是形非形,是见非见”更合理,更直接明白。颇有道理。

  总之,本段经文之比喻,就是告诉咱,“圆影”和“第二月”一样,完全是虚妄的,是幻觉。所以,圆影不是灯,也不是“见性”;同时,它也不能够离开灯和“见性”而独立存在。

  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谁是灯是见?何况分别非灯非见?

  “这个‘众生别业妄见’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圆影是由于眼睛生病所形成的幻觉,在这个圆影里面,你能把谁叫做灯,能把谁叫做‘见性’呢?更何况,还要去分析什么非灯、非见的独立存在之圆影呢?”

  其实,“圆影”和见到圆影的那个“妄见”,它们俩都是“第二月”,都源于“见性”,而“见性”则本自如如,即是“妙明真心”。

  到这里为止,世尊用“圆影”来比喻咱的“众生别业妄见”,其实,生眼病的人见到“圆影”这个现象本身,恰恰就是“众生别业妄见”,所以,它很有代表性。论证到最后呢,很清楚,它是虚妄的,确实是“妄见”,而并非真实存在。因为,没有生眼病的人,就见不到呀。

  咱大家的“众生别业妄见”无处不在,例如,“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别业妄见”,哎,别人看她很普通,他看着就是美女,这就是他的“别业”所招感的“妄见”。还有许多母亲们,看着自己的儿子,哎,咋看咋帅;可人家看着呢,不过就是一个普通的小男孩而已嘛。

  这是差别不大的,差别大的“众生别业妄见”则通常发生在不同的物种之间,例如,据佛经所说,同一条小溪水,咱大家看就是溪水,可以解渴而已;而天人看着呢,就成了神奇的甘露,既解渴又解饿,还可以治病,等等;饿鬼们看着呢,就是一条腥臭的小小血河,根本无法下咽。

  这就说明,一切境界相都是众生业力所展现的“幻相”,它是虚妄的,相对应来说,众生面对着“幻相”的那个“看见”呢,也就是“妄见”了。这就是“众生别业妄见”,众生各自所见的境界,随着各自业力的不同而有差别,无处不在。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