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楞严经》轻松学 卷二(之二)

楞严经》轻松学 卷二(之二)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这时,阿难尊者从座位上站起来,礼拜佛陀之后,双手合掌,双膝跪地,恭敬地向佛说道:世尊!如果这个见闻之性,确实没有生灭的话,为什么您却说我们这些人“遗失真性,颠倒行事”呢?希望您用慈悲的开导,来洗涤我们心中的尘垢。”

  【见闻】这里指“见闻之性”,推而广之,也就是咱前文所解释的“见、闻、嗅、尝、觉、知”之性。世尊为了讲说之方便,以“见性”为代表,来为大家讨论讲述,而实际上,六根的本性,都包括在里面了。因此,它也就是指“心性”。

  【尘垢】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也如《楞严经》卷一所说:“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因此,“尘”就是指六尘,“垢”就是指六识。两者合起来,就是整个虚妄的世界,和众生虚妄的认识。

  在《楞严经》第一卷的末尾,世尊显发出见性没有开合舒卷之后,曾经说阿难和大众:“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其中的“真性”,当然也就是指“心性”。

  因此,当阿难尊者在世尊的开导下,通过“第三番显见”,认识到“见性(心性)没有迁变,也没有生灭”以后,他就发现了矛盾:哎,咱的“真性”没有迁流变化,没有生死,所以它不会失去呀!那为啥世尊又说咱大家“遗失真性,颠倒行事”呢?

  ——这其实就是语言表述的局限性。同时,世尊所说的“遗失”,其含义主要是指“忘失”,由于颠倒“错认”,而“忘失”了自己本有的“真性”。当咱大家从无明心当中重新觉悟,并认识到本有“真性”的时候,就叫做明心见性,也叫做从颠倒当中觉醒,而恢复正知正见。以下,世尊就将为大家开示,如何是众生的“性颠倒”,如何是如来的“正遍知”。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

  “如来当即垂下自己金色的手臂,伸展五轮指,手指头指向下方,对阿难说:“如今你来看,如来的这个手印姿势,是正还是倒呢?”

  【母陀罗手】翻译为“宝印手”,因为如来手的姿态,通常都自然结成各种“手印”,都有其秘密含义和妙用。比如“垂金色臂,轮手下指”这个手印,就应当属于“接引手印”之类。

  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以一般世间常理来说,手指头下垂,应该算作“倒”,手指头上举,通常叫做“正”。

  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

  “阿难尊者回答:“世间的人们,把这叫做倒;但是我却不知道,哪个是正,哪个是倒。”

  阿难尊者依据人世间的常理,进行了回答。但是,尊者却补充说:“而我不知谁正谁倒”,这是为什么呢?

  答:因为阿难尊者早已开悟空性,开悟空性的意思就是说,内心已经不再执着于普通的概念和道理了,不再执着于好和坏、对和错、正和倒,是和非,等等概念了。因此,对于阿难尊者来说,不会去执着,手掌的正和倒之类的概念。

  开悟空性,是从根本上认识到了“自性空”,乃至于“一切法空”的妙理。尽管只算是初步的开悟,也已经非常了不起,因为,从此以后,烦恼会越来越少,内心的矛盾冲突会逐渐冰消瓦解。

  依据佛经,开悟空性属于声闻乘的“法眼净”,可称作小乘“悟无生忍”;也有经论说,这个“法眼净”就属于“初果须陀洹”。因此,一般认为,早期的阿难尊者,就已经证得初果了。

  有许多人不理解,说阿难尊者已经是初果圣者了,咋会这么笨呢?好多问题很简单,我都明白了,他为什么还不明白呢?

  答:这是一种典型的错觉。这些人因为粗心的缘故,对于经文法义体会得过于肤浅,只明白了一点点,就以为自己全都明白了。而阿难尊者呢,恰恰相反,因为深入法义的缘故,只要发现自己还有一丁点儿不明白,他就会向如来请法。尊者也因此而自他两利,成为了《楞严经》以及许多大乘妙法的请法人。

  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

  “佛陀继续问阿难尊者:“如果世间的人们,把这个姿势叫做倒;那么,他们把什么叫做正呢?”

  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

  “阿难回答:“倘若如来您竖起手臂,将您那修长绵软的手指头,往上指向天空,就叫做正了。”

  同样一只手,垂下就叫做“倒”,上举就叫做“正”。由此可见,只是名字不同而已,本质没啥差别,还是那只手啊。佛与众生也是如此,佛陀的清净法身与众生的业力之身相比,一个叫做“正遍知”,一个叫做“性颠倒”,虽然听起来是一正一倒,实则并不是两个,而是本性无二无别。

  这也就是世尊垂手,询问阿难正与倒的用意所在。下面,世尊将会全面开显其中的微妙法义:

  佛即竖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

  “佛陀于是竖起手臂,上指天空,告诉阿难说:如果手印像这样颠倒过来,就叫做正,和刚才那个倒相比,只不过是上下换了个方向而已,手本身并不曾有两样。对此,一切世间人也都看得倍加清楚,都能够明白。”

  “明白了上面这个道理,就可以知道,你们大家的业报身,与一切如来的清净法身,类比于垂手和举手的关系,可以显明:它们本来同体,只是方向不同而已。因为方向不同,如来的清净法身,叫做正遍知;你们的业报身,就叫做性颠倒。”

  【一倍瞻视】看得倍加清楚,观察得极其明白。“一倍”指的是加倍,也叫做倍加。

  【比类发明】通过相类比,从而显明其中的含义和道理。

  在这里,世尊用“垂手”来类比众生的业报身,用“举手”来类比如来的清净法身。从而显明如下三个道理:

  (一)同体无别:众生的业报身与如来清净法身同体无别,类比于“垂手”和“举手”都是同一只手。

  (二)方向有别:众生的业报身属于“无明错认”,如来清净法身不属于“无明错认”;类比于“垂手”和“举手”方向相反。

  (三)名字有别:因为同体无别,所以不曾失去,没有生灭与来去。同时,因为方向有别,而且是相反,所以,不妨名字也相反,众生业报身叫做“性颠倒”,如来清净法身叫做“正遍知”;类比于“垂手”叫做“倒”,“举手”叫做“正”。

  【汝等之身】同于前句的“汝身”,是指阿难尊者以及在座大众,乃至于一切众生的业报之身。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包含着身、心两个方面。因为,目前,众生心是离不开业报身的。

  【如来清净法身】同样,它也是一切众生的清净法身。它在哪里呢?它无处不在。它啥样子呢?本来没啥样子,本来无相,但是,不妨以众生身心为相。

  所谓的“如来”,是说它不生灭,没有来去;所谓的“清净”,是说它离相,永不染污;所谓的“法身”,是说它乃是万法之根本,一切的一切都源自于它。

  【正遍知】端正、周遍的了知,也叫做“全知”,唯有正觉者才具备。

  【性颠倒】随着习性而颠倒,众生都是如此。啥习性呢?那就是我执和法执,所谓的“无明错认”。

  那么,“垂手”和“举手”的方向相反,大家看得很清楚,但是,众生业报身与如来清净法身,它们相反在哪里呢?或者说,众生颠倒在哪里呢?从理论上来说,或许咱都可以想到“无明”和“错认”之类的字眼。但是,究竟是啥样的“无明”,究竟是如何地“错认”,其具体情形怎样,那就必须得恭听如来的慈悲开示了。

  在正面开示之前,世尊首先发问,引导出这个问题,也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

  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

  “那么,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你们的业报身和佛陀的清净法身相比,之所以叫做颠倒,这个颠倒之名究竟来自于哪里呢?”

  有其名,必有其原因。找到了原因,才可以解决问题,才可以避免“颠倒”呀。所以,如来才有此问,甚深妙法也由此而得以彰显。

  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当时啊,听到了如来这一问,阿难和在座的大众们,都茫然地瞪大了眼睛望着佛陀,目不转睛,眼皮不眨,完全不知道自己身心颠倒在哪里。”

  【瞪瞢(音:盟)】目光不明,一片茫然。

  【瞬(音:顺)】眨眼,或者眼球转动。

  被佛这一问,阿难尊者和在座的大众,都傻眼儿了。说良心话,我自己也傻眼儿了。如来呢,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希望大家都能够正视这个问题,能够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这个地方。只有这样,才足以接纳和理解最根本的大法,那就是法界的真实状况,也是觉悟(如来正遍知)与迷惑(众生性颠倒)的分水岭。

  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

  “于是,佛陀以慈悲心,怜悯阿难以及大众的困惑,发出了如海潮音那般宽广的法音,遍告法会大众说:各位善男子!我时常告诉大家:无论色法、心法,和它们显现的种种因缘,以及心所法,还有各种不相应行法,等等,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现。你们的业报身和你们的识心,都是‘妙明真精妙心’当中所现出来的东西。”

  【哀愍(悯)】怜悯。“哀”和“悯”都有怜悯的含义,连用之后意思不变。

  【海潮音】是自然界最壮观,最美妙的声音之一,亲耳聆听过的人都有体会,那是一种似乎无处不在的浑厚、宽广之音。海潮音经常用来形容佛陀说法的慈悲之音,它平和、浑厚、宽广而富有穿透力。

  【色】即:色法,以“质碍”为其含义,泛指一切物质。依据《百法明门论》,色法共有十一种,详细内容请自行参阅。

  【心】即:心法,以“精明”为其含义,泛指一切心识。依据《百法明门论》,心法共有八种,也就是所谓的八识心王: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

  【诸缘】即:各种条件。依据唯识学,心法现起有四种缘,色法现起有两种缘,具体请自行查阅并学习。

  【心所使】即:《百法明门论》所说的五十一种心所法。

  【诸所缘法】即:《百法明门论》所说的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

  【妙明真精妙心】就是当前的一念心性,其中具足见、闻、嗅、尝、觉、知,六种功用。

  超越名词概念,也超越相状,不可思议,名为“妙”;虚灵透彻,叫做“明”;没有生灭去来,不属于虚妄,叫做“真”;总是纯净无染,叫做“精”;以上合在一起,不在别处,就是当下之心,含容一切,故名“妙心”。它也就是“万法唯心”之心。

  虽然世尊平日里时常如此开示,告诉大家,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现。唯哪个心所现呢?那就是咱大家的现前一念精明之心,所谓的“妙明真精妙心”。因此呢,咱的业报身也罢,意识心也罢,都是现前一念精明之心当中的产物,是副产品,是幻相,不是真正的主人呀。

  ——可是呢,咱大家却都把这个业报身和意识心,合在一起当做了所谓的“自己”,当做了所谓的“我”。

  为啥呢?因为,咱把当前的“妙明真精妙心”,那个万法的源头,给忘失了。本来,所谓的一切法,都是它“现”出来的呀。

  ——这就是咱大家的颠倒之处,这就叫做“无明错认”。认假作真,就是颠倒呀。所以,如来叫咱们“性颠倒”。关于这个颠倒的具体情形,世尊继续开示,也对咱大家予以慈悲的呵责。在呵责之后,最终简要地显发出如来“正遍知”的妙境界。

  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为什么你们大家,遗忘了本来微妙圆满的明了之心,那个光明宝藏般的妙性,却在本觉妙性当中,由于虚妄的认知而迷惑!”

  “于是,由于迷惑而现出昏昧,把昏昧认知为虚空;在昏昧的虚空当中,迷惑与昏昧相纠结成为色尘。色尘当中本来就夹杂着迷惑与妄想,它还要继续认知,于是就会把一部分色相,想象为自己的色身。接着,这个虚妄的认知,一方面,在色身之内聚集妄想缘气,不停地摇动;另一方面,又会向色身外面去奔走攀缘;这个昏昧的扰动者,即妄想缘气,就被错认为了心性。”

  “它一旦被错认成心性,就会理所当然地被认为藏在色身里面。而不会再知道:从所谓的色身,一直到山河大地,乃至于整个虚空,其实都是妙明真心当中所现出的物象。”

  【遗失】仍然应当善巧理解为“忘失”。咱的当前妙性,虽然不曾真正失去,却因为遗忘而似乎失去了。

  【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也就是后文所说的“妙明真心”。

  本来圆满不可思议,故名“本妙圆妙”;蕴含无尽功德与智慧光明,故名“宝明”;“明心”与“妙性”合起来,就是指:妙明心性。总而言之,也就是咱大家当前的“心性”,正是它,“现”出了一切万事万物。

  【认悟中迷】在本来觉悟的心性当中,由于“认取”和“认知”而迷惑。

  “认”就是认取和认知,它就是最初的一念无明,也叫做“无明错认”。本觉心性本来是全体法界,是圆满的,是圆融一味。可是,一旦发生了“认知”,就有了对待差别,就有了“能认知”和“所认知”,就有了“主”和“客”的对待,迷惑也由此而发生。

  【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此句经文讲述“虚空”和“色法”的来历。它们是被一步步“错认”而“现”出来的。

  有了上述的“迷惑”,它就是“晦昧”,它被当做是“所认知”,而被错认成了“虚空”;在虚空当中,继续进行认知,迷惑加剧了,于是,晦暗也加剧了,暗到了一定程度,就被“能认知”把它认成了“色法”,而区别于虚空。

  【色杂妄想,想相为身】此句经文讲述“业报身”的来历。

  上述的“能认知”,在认出了“色法”以后,继续进行认知,就有了“妄想”,这个“妄想”进一步“错认”,就在色法的基础上想出了“色身”,也就是“业报身”。

  【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此句经文讲述“识心”的来历。

  当“能认知”演变为“妄想”,并想出了“色身”以后,它一方面会在色身内不断聚集“妄想”缘气,另一方面还要跑到色身之外去奔走攀缘,收集素材。这个昏昧而扰动的“妄想”缘气,就被错认为了“心性”,以为它是主人。其实呢,它是虚妄的“识心”,仍然属于“客”,仍然属于“尘”。

  【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如上所述,一旦“能认知”把“妄想”缘气错认为“心性”以后,就好比“认贼为爹”了,就一定会以身体为范围,迷惑地以为,“心性”住在色身里面,它就是主人。

  于是呢,把法界的本然状况,完全颠倒了。不再知晓:从色身到山河、世界,乃至于虚空,本来都是“妙明真心”当中所现的物象而已。

  正如前一段经文里面,世尊说道:“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本段经文,世尊又进一步明示:“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总而言之,这就是“万法唯心”的真正含义,这就是法界之“实相”。如此明了,透彻实相,就叫做如来的“正遍知”。而此“实相”之根源,就是咱与诸佛所共同具有的“妙明真心”,它也叫做“如来藏”,也叫做“法身”。关于“如来藏”的功德,《楞严经》第三卷将会予以阐明;而关于本段经文所说虚空、色法、色身、山河大地乃至于世界的来历,同时也是众生迷惑的过程,《楞严经》第四卷将会予以阐明。

  此刻,咱大家最关心的是,这个“妙明真心”到底在哪里?既然万事万物都因它而“现”,为什么咱就看不到它呢?为什么平时就无人知晓它呢?

  答:犹如宝志禅师所说:“大道常在目前,虽在目前难睹”啊。“妙明真心”是唯一的大道,是“万法唯心”之心,是万事万物之源,正因为如此,才难以亲见。苏东坡有句诗说得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妙明真心”不在色身之内,也不在色身之外,更加不曾离开色身,因为,咱的色身,在“妙明真心”里面。乃至于,咱的“识心”也在“妙明真心”里面;山河大地,花草树木,还在“妙明真心”里面;一切众生呢,都在“妙明真心”里面呀。

  ——这就难怪了,咱大家习惯性地用“色身”和“识心”,把自己束缚住了,用这个习以为常的“我”把“妙明真心”给屏蔽了。这就叫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如果咱大家总是以“我”的立场,来观察,来寻找,而想要明心见性的话,是做不到的。除非,咱首先把自己放下,把自己的一切见解都放下,把杂务也放下,发愿要回归于本然觉性,也就是“妙明真心”,发愿要获得正觉,这是不可缺少的修道源动力。然后,为了觉悟,咱时常如此静心来观察,如此告诉自己:嗯,请把“我”和“我的见解”先放下。既然把“我”放下了,那么,就在此时此刻,“妙明真心”在哪里呢?

  ——像这样静心观察,一旦把“我”和“我的见解”放下了,那时,咱的心境自然是清晰的、明朗的、无形相的。心念呢,是如如的。最后,功夫深了,咱会发现,把“它”叫做心念,实在是冤枉了它,因为,“它”不是生灭的,而是不生灭的。

  ——那么,“它”到底是谁呢?

  就是“它”!它就是“妙明真心”,不需要再寻找。回观一下,平日里,一切一切的行住坐卧、言谈举止,种种作为,究其内里,无非是它,无非是它在作用而已。而“它”呢,竟然完全不曾被一切作为所影响,完全不曾被任何情绪所扰动,完全不曾被任何概念所染污,真是奇哉,奇哉呀。

  不过,纵然是初步明心见性了,初步开悟了“妙明真心”,此时,疑问还是会存在的。因为,咱自己的悟境,远远不曾到达“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的实证境界。

  为啥呢?因为,凡夫的开悟与悟道,是局部,而不是全部。咱大家还被“五阴”习气覆盖着呢,咋会一悟即至佛地呢。所以说,“悟道”,通常并不是修行的结束,而恰恰是修行的开始。在此之前,咱们,根本就不懂啥叫做修行。

  从此之后呢,道眼开了,智慧也会逐渐通达,习气开始自然降伏,只要时时贴近“妙明真心”,轻松安乐就会现前。同时,应当主动“以学带修”,通过老实地学习了义经论,而升华见地,逐渐契入实相。

  修行,是如此地长路漫漫,即便有一天,悟道的咱,通过实修,亲证了“妙明真心”遍满全世界,那时,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发生任何一个微小事件,咱都可以自然观察得清清楚楚,如在眼前。如《圆觉经》云:“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这太了不起了。如今有这样的人么?不得而知。但是,这也才是:“是名三观初首方便”,才是初步的成就啊。

  如此的初步成就,在大乘佛法来说,叫做“初地菩萨”。在此之前,还不能称之为“圣者”,还不宜叫做“成就”。

  修行,又是如此地受用无边,只要咱当下开悟“妙明真心”,从此,永远不会再无聊,不会再空虚;充实安乐,与君同在。一切业力与习气呢,在自性妙光明的朗照下,逐渐会冰消瓦解。那是怎样的一种心安哪,纵然把全世界的财富都拿来与您交换,呵呵,也实在不值一提呀。

  可是,为什么,咱大家会无端地陷入了“无明错认”,在广袤无垠的妙性海洋当中,却可怜地“认取”了一堆小水泡呢!慈悲的世尊,也不由得如此感慨: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就好比对于清澈广大的海洋,熟视无睹,丢在了一边,反而认准了上面一小片漂浮的泡沫,以为它就是全部的潮水,以为整个海洋也都尽在其中了。”

  “你们就是这样迷上加迷的人,如同我垂下手臂的时候,你们把它叫做‘倒’一样,没有任何差别。如来常说,这些就是可怜的众生啊!”

  【浮沤(音:欧)】漂浮的水泡。“沤”就是水泡。

  【浮沤体】大海里的水泡,通常是许多个聚集在一起,随着潮水拍打礁石之类而诞生,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碎灭。像这样的一堆水泡,经文把它叫做“浮沤体”,用它来比喻咱大家的“色身”和“识心”,真是太形象了。

  【全潮】全体海潮,引申为全部海洋。

  【瀛渤】“瀛”是大海,“渤”是渤海。合起来,就代表整个海洋。

  【迷中倍人】迷惑当中,加倍迷惑的人。

  本段经文当中,“唯认一浮沤体”是第一重迷惑,相当于错认色身和意识心为“我”;“目为全潮,穷尽瀛渤”则是第二重的加倍迷惑,相当于错认“意识心”为“心性”,为万法之源。

  【如来说为可怜愍者】如来常说,这些就是可怜的众生啊。

  这是佛经里面时常出现的一句话,是世尊的感慨之言,其中蕴含着世尊对于颠倒众生的同情、怜悯与无尽慈悲。

  (“第四番显见”结束,世尊通过垂手和举手,显发出见性本无凡圣之别,众生徒自“错认”而颠倒。下面是“第五番显见”,世尊将通过指月和八还辨见,为大家显发出见性无还,也就是没有归属,或者说没有发源地)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