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楞严经》轻松学 卷二(之四)

楞严经》轻松学 卷二(之四)

  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阿难问道:经过您的开导,我虽然也认识到,这个见性没有任何归属。可是,如何才知道它就是我的真如自性呢?”

  【真性】真如自性,妙真如性,真心法性,等等,都可以简称为“真性”。它也就是“妙明真心”,“妙真如心”,“妙精明心”,等等。

  阿难尊者虽然听明白了“见性无还”的道理,却还没有明了当前的“见性”。也就是说,此时的阿难,连“第二月”都还不曾见到。因此呢,他还流连在“缘起之心”当中。

  用“缘起之心”来理解世尊上述开导,从思维逻辑上来说,还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见性”虽然无还,虽然没有归属,那说明它属于它自己,它有可能是一个独立的东西,是一个独立的物体而已。因此,阿难尊者才会请问如来:如何才能够证明,它就是我的“真性”呢?

  下面,就是世尊的一系列解答,其中也运用了因明的学问,饱含着细密的逻辑关系,需要大家仔细体会。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今汝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菴摩罗果。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寸。

  “佛陀告诉阿难:我现在来问你,虽然你还没有证得无漏圣果,尚未得到清净天眼,但是,承蒙佛陀神通力之加持,你就可以看到初禅天的情形,没有任何障碍。”

  “而阿那律以他的天眼通,观察这个南瞻部洲,就好像观看他手掌当中的一枚菴摩罗果。”

  “诸位大菩萨们,可以见到百千世界当中的种种情形。”

  “而十方世界的一切如来,则能够全部明了像无量微尘数那样多的所有清净国土,没有任何遗漏。”

  “可是,世间的众生,用他们的肉眼来观察,其洞达的范围,相比较来说,不过是分寸之间。”

  【阿那律】翻译为“无贫”,佛陀十大弟子当中的“天眼第一”,曾经因为听经时贪睡,被佛陀所呵斥。尊者深为自责,七天七夜不睡,不合眼,结果双目失明。世尊教他修“金刚乐照三昧”,得以开发天眼通,并最终证得阿罗汉果

  【阎浮提】也叫做“南阎浮提”,或者“南瞻部洲”,就是这个娑婆世界当中,咱们人类所居住的这个区域。据佛经所说,位于须弥山之南。

  【庵摩罗果】印度的一种水果,椭圆形,很难断定具体是哪种,只是知道其个头比较小。

  【清净国土】如来观一切世界,无不清净,如来心清净的缘故。所谓“国土”,就是指“世界”。

  【众生洞视,不过分寸】世间的众生,用他们的肉眼来观察,其洞达的范围,相比较来说,不过是分寸之间。

  这是与圣者的天眼通相比较而言的,是约略之说。在佛经当中,常有如此的约略,或者夸张的讲法,这源于古印度人的语言习俗和表达方式。这样的表达,也使他们的行文文采斐然。记得古代的译经大师们曾说过,他们翻译出来的汉语经文,与梵文原典相比较,明显不及梵文的优美与流畅。其实,这很正常,象形文字擅长于表达意思,而拼音文字则更加富于音韵美,本来就如此呀。

  虽然咱大家似乎也可以看得挺远,尤其是登上山顶以后,可以登高望远。不过,咱的这个“望远”,和阿难尊者得了世尊加持之后,能够看到初禅天相比,就太微不足道了。更不要说和阿那律尊者相比,尊者可以从太空当中俯瞰咱这个世界,好像观看手里的一枚小小水果。

  而诸位大菩萨们呢,据其它佛经所说,初地菩萨可以遍观百世界,也就是一百个咱娑婆世界这样的世界。二地菩萨可以遍观千世界,三地菩萨可以遍观万世界,等等,以此类推,大菩萨们所观察到的范围,实在是远远超出了人类的想象范围。直到如今,人类对于其它生命世界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科学幻想”的层面上。

  对于圆满正觉的诸佛们来说,无尽的世界,统统尽收眼底,尽在佛陀智慧明了当中,绝无遗漏。因此,佛陀也叫做“正遍知”。同时,佛陀还通达三世,洞达无尽的过去与未来,无所不知,无所不晓。那是因为,如来法身,也就是“妙明真心”,本来就含容一切,无所不包的缘故。

  明了本身之内的东西,自然是有可能做到的啦。

  以上是“见”的范围差别,下面,世尊将会通过提问,来引导阿难尊者,在所见的物象当中,找到自己的“见性”。

  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中间遍览水、陆、空行,虽有昏明种种形像,无非前尘分别留碍。汝应于此分别自他。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谁为物象?

  “阿难,就目前来说,我和你一同观看四大天王所住的宫殿,这个范围内可以看到各类众生,不论是水里游的,地上跑的,还是空中飞的。虽然这一切看起来,有种种明暗不同的形象,却无非都是你的见性,对于当前色尘的一种分别和住着。”

  “你应当能够在这里面分别出自他之不同。现在我把你放到这个情景当中,帮助你抉择一下,看看到底谁是你自己,谁是物象。”

  【前尘分别留碍】见性对于当前色尘的一种分别和住着。

  其实,当咱大家“见”到任何景象的时候,其形相,都是咱的心“分别”而“显现”出来的。同时呢,咱还会把它们当做是实有的,这就是“住着”,也就是“留碍”。因为,“住着”就是“执着”,也是“停留”,一旦执着和停留,“障碍”也就由此而发生了,所以叫做“留碍”。嘿嘿,“咱”就被它束缚住啦。

  不过,当“分别”和“留碍”一产生,“见性”也就不再是“见性”了,它转变成为了“缘起之心”,从“第二月”变成了“月影”。

  那么,有智慧的同修会问了:“见性”如何才能够回归于“妙明真心”呢?

  答:古人说得好:“对境无心即佛心”。如果开悟“见性”的人(那说明他已经放下了对于外境的攀缘,初步做到了回光返照),再能够把心和境界的对立消融,当下体会到“全境即心,全心即境”,此时,“见性”也就回归了“妙明真心”。“第二月”消失了,唯一无形妙月,朗照自性乾坤。

  例如,五代时期,天台山徳韶禅师,是法眼文益大禅师的弟子法眼宗第二代祖师,他当时住在天台山上的一座山峰,名叫“通玄峰”,徳韶禅师发明心地以后,说了一首著名的偈子:

  “通玄峰顶,不是人间;

  心外无法,满目青山。”

  就凭这首偈子,法眼禅师当即予以印可。为啥呢?因为,前两句“通玄峰顶,不是人间”,表明徳韶禅师已经放下了“境界实有”的执着,心已离境。后两句“心外无法,满目青山”,恰恰彰显了“全境即心,全心即境”之妙境,正是“妙明真心”之显现。所谓的“满目”,也就是“全心”呀。

  哎,又有人说了,这好办,我就按照这个思路,完全可以“创作”出来几首“开悟偈”,哈哈,俺也可以大彻大悟咯!

  ——嘿嘿,您呀,很快就要“大彻大误”了,恭喜您。

  禅门悟境,本来无关于文字,只是必须要明了“妙明真心”。然而,禅也罢,法也罢,又何曾拒绝于文字呢!如果不用文字,在咱这个世界,用啥来宣扬正法呢。只不过,那些玩儿口头禅的人,那些用思维心去“创作”所谓的“开悟偈”的人,自欺欺人罢了,实在不值一提。

  而且,那些思维心的作品,难免落在分别执着当中,处处着于痕迹,明眼人,一下子就可以将其窥破,真可谓“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下面,世尊就开始为阿难尊者,在芸芸物象当中来抉择其“见性”:

  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阿难,在你能见到的最大范围,从须弥山半山腰,平齐于日月的四大天王之宫殿,它们是物象,不是你的见性。”

  “远到香水海里的七重金山,仔细观察,虽然金山具有种种的光明,也都是物象,而不是你的见性。”

  “再逐渐往近处观察,只见云雾蒸腾,百鸟飞翔;风轮涌动,尘埃四起;乃至于山川树木,人畜花草,等等,都是物象,而不是你的见性。”

  【极汝见源】你能见到的最大范围。这里的“见源”,并非指“见性”的源头,而是指其所见范围的尽头。

  【日月宫】这里是指四大天王的宫殿,位于须弥山的半山腰,分列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因为太阳和月亮环绕着须弥山,也在须弥山半山腰,所以,它们也就环绕着四大天王的宫殿,此宫殿因此而得名“日月宫”。

  【七金山】围绕着须弥山,周围有七重香水海和七重金山,从近到远,相互隔开,一重香水海,外面一道金山。而有人类的四大部洲,就漂浮在香水海当中,咱们地球,所谓的南瞻部洲,就在须弥山之南的香水海里面。

  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阿难,这些从近到远的种种物象,虽然千差万别,却一同被你的见精,观察得清清楚楚。”

  “因此知道,各种物象虽有差别,你明见它们的‘见性’,却没有什么不同。这个微妙光明的见之精华,确实就是你的见性。”

  【清净所瞩】看得清清楚楚。

  那么,这个“见性”,到底是不是阿难之外的一个独立物体呢?下面,世尊运用因明,类似于逻辑学,来推敲论证。

  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

  “如果这个‘见性’也是某种物象的话,那么,你就应当可以见到我的那个‘见性’才对,可实际上,为啥见不到呢?”

  ——因此,说“见性”也是一种物体,是荒谬的。

  不过,有些人会钻牛角尖,在古代印度,他们会依据因明的学问,仔细分析,考虑到所有的可能性。因此呢,世尊就主动帮他们分析了,结果,却无论如何都不成立。

  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如果你认为,咱俩一同见到了外面的景象,就叫做你见到了我的‘见性’。那么,当我闭眼不见的时候,你能够见到我那个‘不见的境界’吗?”

  “如果能,它就不能叫做‘不见的境界’了。如果不能,就是不能同见,就说明‘见性是物’这个论题终究无法成立。既然它不是物体,又怎么能不是你自己呢?”

  这段文字不太好理解,纯粹是逻辑推理,世尊考虑到了各种情况,最后推翻了“若见是物”的论题。既然这个“见性”不是某个物体,那不就是阿难尊者自己嘛。

  下面,世尊还要从另一个角度,来破斥“若见是物”的论题,以便更加有说服力:

  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

  “还有,(如果那个见性真是物象的话,就说明物象也能见了)于是,当你见到物象的时候,既然你能见到物象,物象也应当能见到你。”

  “这样一来的话,人和物的特性就杂乱无章了,相互混淆了。那么,你和我,以及这个世间的一切物象,就无法正常成立了。”

  “汝既见物,物亦见汝”,这是一个荒谬的推论,它明显不成立,完全违背生活现实。因此,也就反证出,“若见是物”这个论题不成立。“见性”既然不是物,那它就只能是阿难尊者自己了,绝非别人。因为,正是阿难,能够从近到远,见到种种物象,见到种种众生,直到日月宫啊。即便是得到了如来的加持,但是,加持归加持,见,则靠的是阿难自己呀。

  咱大家也是如此,“见性”就是咱自身,绝非别人,更非某个物体,哪怕某个幽灵般的神奇物体,也不是。

  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阿难!当你在如来的加持下,见到这种种水、陆、空行众生,直到四大天王的宫殿,以及种种物象的时候,那正是你,而不是我。你那个见性遍满四方上下,它不是你,又是谁呢?”

  “为什么你要怀疑自己的真性呢?正因为你向来把不真实的缘起之心,误认做了你的本性,所以才会向如来反复求证真实的自性。”

  【性汝不真】把不真实的缘起之心,误认做了你的本性。“性”在这里作动词用,是“把……当做本性”的意思。

  虽然经过了世尊一系列开导,但是,阿难尊者还存有疑惑,那就是,对于自己的见性范围忽大忽小这个问题,还有疑问。因此,尊者再次祈请世尊予以开示。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遍娑婆国。退归精舍,祇见伽蓝清心户堂,但瞻檐庑。

  “阿难恭敬地向佛说道:“世尊!如果说这个见性就是我,而不是其它。”

  “当我与您一起,观看四大天王那胜妙宝藏所形成的宫殿,太阳和月亮环绕其外,此时,这个见性充满了整个娑婆世界。”

  “可是,一旦没有了您的加持,我把目光收回到祇桓精舍以后,却只能见到这个不大的伽蓝道场里面,清净的厅堂建筑,只是看到些屋檐走廊之类。”

  【胜藏宝殿】四大天王所居住的宫殿,在须弥山半山腰,是由殊胜宝藏所成就的。其中:东方持国天王,居住在黄金埵,也就是黄金宝藏;南方增长天王,居住在琉璃埵,也就是琉璃宝藏;西方广目天王,居住在白银埵,也就是白银宝藏;北方多闻天王,居住在水晶埵,也就是水晶宝藏。

  【檐庑(音:午)】“檐”是屋檐,“庑”是指堂屋周围的廊屋,也泛指房屋。

  这样一来,阿难尊者的见性范围,似乎从大变小了。那么,它到底是咋变得呢?阿难尊者对此充满了疑惑:

  世尊!此见如是,其体本来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满一室。为复此见缩大为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我今不知斯义所在,愿垂弘慈为我敷演。

  “世尊,这个‘见性’竟然是这样的:它的体性本来充满一整个娑婆世界;如今回到了房子里面,却只是充满了这个房间而已。”

  “那么,到底是这个‘见性’从大变小了,还是墙壁把它夹断分开了呢?如今我实在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愿您以大慈悲心,为我详细讲说。”

  其实,此时的阿难尊者,仍然把“见性”当做了某种东西,某个像幽灵一般神秘的物体,某种玄妙的灵性之体。他仍旧以为,“见性”是实有之物,似乎,只有这样,他才觉得心安理得。

  为啥呢?不为啥,习惯了。这就是习惯性,和咱大家一样的习惯性。对于一切生死轮回当中的众生来说,已经习惯了,把任何东西,都认为是“实有”,是某种“确实的存在”。不过,问题在于,“见性”,从来就不是一种“实有之物”,“心性”更是如此啊。它并非任何实成(莲花生大师语),所以无处不在,所以根本不存在大小问题,更加不会被斩断,它呢,只是“随缘”显现出它的作用罢了。而其作用的范围,是有可能出现大小不同情况的。

  只有“实有之物”,才会变大或者缩小,才会被啥东西斩断或者分开。而“非实有”的“见性”,则不在此列。它,的确不可思议。

  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缩。

  “佛陀告诉阿难尊者:“你要知道,世间的一切种种事物,无论其形体大小,也无论其处于某个区域的内部还是外部,各个都属于当前的六尘境界,(并非是心外之物,也并非是‘见性’外之物)。所以,不应当说‘见性’有大小伸缩。”

  【诸所事业】泛指各种事物。因为一切事物,都是业力所现,故名“事业”。

  所谓的“各属前尘”,是说一切事物无非都属于当前的六尘境界。问题是,“当前”并不在咱大家的“心性”之外,也不在咱的“见性”之外呀。而是呢,都现量地包容在咱的心中,也包容在咱的“见性”之中啊。

  这个地方,许多人理解得不圆满,以为“前尘”,就是自己面前的六尘境界,这样的话,就在自己之外了。实际情形,并非如此。实情是,一切六尘境界,都在妙明真心当中,因此,也都在咱的“见性”当中。如果不是世尊前文开示,如果不是反复学习大乘经典,对此,咱大家很难认识到。

  这样一来,阿难尊者的问题根本就不存在了,见得近,见得远,并不是“见性”有了伸缩,而是“见性”的作用,顺应着缘分,发生了变化而已。换句话说,那个见近见远之“见”,它不是“见性”,而恰恰是“缘起之心”呀。

  它正是种种因缘,种种尘境,在“妙明真心”当中落下的影子,犹如水中的月影,而不是月亮,连“第二月”都不是啊。

  如前文所说,“见性”犹如“第二月”,还不是“妙明真心”,但是,已经距离“妙明真心”很近了。直到此时,阿难尊者尚未明了自己的“见性”,还没有见到“第二月”,他还牢牢地盯着水中的月影。所以,才会有如此多的疑问。

  这样很好,借着这个因缘,咱大家正好可以在世尊的反复开导之下,舍离“缘起之心”,去发现咱本有的“见性”,乃至于无处不在的“妙明真心”。

  以下,世尊通过比喻,来解答阿难尊者的疑惑:

  譬如方器,中见方空。吾复问汝:此方器中所见方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若定方者,别安圆器,空应不圆?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

  “好比一个方形的容器当中,里面会见到一个方形的虚空。我再来问你:这个方形容器当中所见到的方形虚空,它到底是确定的方形,还是不确定的方形呢?”

  “如果这个虚空是确定的方形,那么,一旦把方形容器拿走,换来一个圆形的容器,放在相同的地方,(由于此处虚空是确定的方形),圆形容器里面的虚空,难道依旧是方形的,而不会变成圆形吗?”

  “如果这个虚空是不确定的方形,那么,也就意味着,在方形的容器当中,应该不存在方形虚空了吗?”

  这个比喻当中,“虚空”比喻“见性”,“容器”比喻“前尘”,“方圆大小”比喻“见的范围(也是缘起之心)”。

  “虚空”本来就没有形状和大小,它只是随缘显现出“方圆大小”而已。遇到方形的“容器”,“虚空”就现出方形;遇到圆形的“容器”,“虚空”就现出圆形;遇到大的“容器”,“虚空”就显得很大;遇到小的“容器”,“虚空”看起来就很小。

  ——而实际上呢,“虚空”终究不属于“方圆大小”。说它是确定的方形,或者是不确定的方形,都不准确,都是毫无意义的戏论呀。

  对应于咱大家的“见性”呢,那就是:“见性”本来就没有形状和远近,它只是随缘显现出不同的“见的范围(缘起之心)”而已。对应着辽阔的“前尘”,“见性”就现出辽阔的“见的范围(缘起之心)”;对应着狭小的“前尘”,“见性”就现出狭小的“见的范围(缘起之心)”。

  ——而实际上呢,“见性”终究不属于“见的范围(缘起之心)”,不属于形状和远近。无论说它“缩大为小”,还是说它“夹令断绝”,都不准确,都是毫无意义的戏论呀。

  另外,“见性”和“虚空”一样,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容的。它们本身呢,却是没有任何形相的。如果说,这个比喻还有一些不够圆满之处的话,那就是:“虚空”没有知觉性,没有知觉能力;而“见性”则不同,它能够明了与觉知。

  有了这个比喻,阿难尊者的疑惑:“为复此见缩大为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我今不知斯义所在”也就迎刃而解了。对此,世尊小结到:

  汝言不知斯义所在,义性如是,云何为在?

  “你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何在,不明白到底是‘见性’缩大为小,还是它被墙壁夹断分开了。其实呢,道理本来如此,(‘见性’包容着一切‘前尘’境界,它却没有形相可得,本没有一定的大小远近,只是顺应着‘前尘’而随缘显现其作用,现出见大见小的‘缘起之心’而已),怎么会一定如何呢?”

  阿难尊者疑问的病根,还是把“缘起之心”当做了“见性”,可那只不过是“见性”顺应于“前尘”的随缘作用而已呀。

  那么,如何才能够超越“缘起之心”,而悟入本没有大小远近的“见性”呢?世尊仍旧以比喻开示道:

  阿难!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但除器方,空体无方。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

  “阿难!如果想要让‘容器’里的‘虚空’,回归于本没有‘方圆大小’的‘虚空’,只需要除去方圆形状的‘容器’,就会明白,‘虚空’之体性本来就没有方圆,它无处不在。而不应当说,还需要除去‘容器’里面‘虚空’的那个方圆形相。”

  咱把比喻解读出来,那就是:

  如果想要让咱大家那个对应着“前尘”的“缘起之心”,回归于本没有“大小远近”的“见性”,只需要离开形形色色的“前尘”,就会明白,“见性”本来就没有大小远近,它无处不在。而不应当说,还需要除去“缘起之心”里面的那个远近范围。

  “容器里面的虚空”好比咱的“缘起之心”,“容器”好比咱的“前尘”,“虚空”好比“见性”。

  于是呢,“容器里面的虚空”被“容器”所束缚,而现出了“方圆大小”。咋让它回归于本没有方圆大小的“虚空”呢?很简单,只需要拿开“容器”就ok了。到那时,“容器里面的虚空”原本的“方圆大小”就不存在了,“容器里面的虚空”和“虚空”自然合而为一(嗨,本来就不曾分开过呀),显现为无垠的广大与包容,无处不在。

  同样,咱的“缘起之心”被“前尘”所束缚,而似乎有了“大小远近”的范围。咋让它回归于本没有大小远近的“见性”呢?也不难,咱大家只需要离开对于“前尘”的粘着,就ok了。到那时,“缘起之心”原本的“大小远近”之局限,就不存在了,它和“见性”自然合而为一(嗨,何曾分开过呢),显现为无垠的广大与明了,无处不在。

  世尊的一系列比喻当中,饱含着实修方法,只要咱大家认真学习,那真是“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呀。到此方知,咱的“缘起之心”不曾离开过“见性”,也不曾离开过“妙明真心”,就好比,房子里面的“虚空”,难道真的被墙壁割开夹断了吗?难道,它和外面的广大“虚空”,不是一个“虚空”吗?

  只要咱大家的目光,不被墙壁所迷惑,咱就会明白,房子里面,房子外面,到处都是一样的虚空。同样,只要咱大家的心,不被“前尘”所迷惑,咱就会明白,咱面对着“前尘”的“缘起之心”,本来就是“见性”,本来就是“妙明真心”,它无处不在。

  达摩祖师说得太精辟了:“见色有见色性,不着常解脱”。所谓“见色”,正是咱的“缘起之心”;所谓“见色性”,正是咱的“见性”呀。那么,咱大家该如何“不着”,如何“常解脱”呢?结合上下文,各位兄弟姐妹,参吧。

  若如汝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若筑墙宇,能夹见断;穿为小窦,宁无续迹?是义不然。

  “如果像你前面所问的那样,你到了房子里面,见性就缩小了;难道走出门外,抬头看太阳的时候,你又把你的那个见性拉长了,一直拉到太阳表面了吗?”

  “如果说筑起墙壁,就能够把见性夹断;那么,在墙上打个小洞,那个被夹断了的见性,应当会重新接续起来,可是,怎么一点儿痕迹都没有呢?”

  “显然,这两个说法都不成立。”

  【小窦】小洞。“窦”就是孔、洞。

  到此为止,世尊完全摧破了阿难尊者以为“见性”有实体(有实体,也就是物体),这个见解与执着。在世尊的加持下,阿难也可以见到整个娑婆世界,这说明,“见性”本来就周遍整个世界。

  回到祇桓精舍以后,阿难只能够见到讲堂屋檐之类,范围似乎很小;而走出门外,抬起头来,却可以立即见到太阳,这说明“见性”是无形的,是没有实体的,是可以随缘见远见近的。在墙壁上打个小洞,看不到“见性”接续起来的痕迹,这说明,“见性”从来就不曾被墙壁夹断。因此,还是表明,“见性”没有实体,只是“空而明了”。

  “见性”无形而广大,遍布于整个世界;又“空而明了”,因此不同于顽冥无知的虚空。此时,“见性”所见的一切“前尘”,一切境界,无非都在“见性”里面,无非都是“见性”本身。这种情景叫做“自性见自相”。因此呢,就不需要再标立“能见”的“见性”,也不需要再把“前尘”看做是“所见”的东西了,因为,本来都是一心。

  ——这时,即便不标立它,“见性”也不曾死去,它如如常明,即是“妙明真心”,即是“自性”,即是“法身”。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

  “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由于迷失的缘故,把自己的“心相”当做了外在事物,反而忘失了自己的本来心(妙明真心),不知它本来遍一切处。”

  “这样一来,便被种种“错认”出来的外在事物所影响,向外攀缘而流转不停,所以才会在本无大小分别的“妙明真心”当中,显现出见大见小的“缘起之心”。”

  【迷己为物】由于迷失的缘故,把自己的“心相”当做了外在事物。

  所谓的“外在事物”,本来都源于咱的“妙明真心”。依据《大乘起信论》,在真如一心当中,众生由于无明心动,当即有了“能见相”和“境界相”。最终,“能见相”被错认为了“我”,“境界相”被错认为了“外在事物”。真如一心由此而变得心境角立,世界众生由此而幻化产生。其实呢,所有的一切“外在事物”,都是咱的“心相”而已;心本无相,因无明错认而幻化出了种种“境界相”啊。

  这段经文再没啥好说的了,包括我自己在内,咱大家只有认真学习、仔细体会和虚心接受的份儿。能够如此,咱就已经受益无穷了。因为,仅仅依靠自己的禅修,想要到达如此智慧境界,那是千难万难。而咱在世尊的慈悲开导下,理解体会到如此真实妙法,便种下了极大的善根。将来,无论是今生,或是哪一生,只要咱能够得入禅定,于三昧当中,咱就可以在这个闻法善根的引导下,顺利地趋入佛陀的正觉之道。

  与那些只是单纯禅修,而不曾明了大乘究竟妙法的人相比,咱大家的修行之路会更加顺畅,因为,承蒙世尊的法布施,咱已经彻底看清了未来的修行之路,不再是迷途的羔羊,也不再是盲修瞎练的莽汉。所以,对于咱大家这样的初学者来说,仔细认真地学习经典,比所谓的“实修”更加重要。

  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反过来,如果有人能够觉悟到,一切外在事物无非都是‘妙明真心’当中之物,都是“心相”而已,于是,他就不会再攀缘境界,不会再被事物所牵挂而流转,而能够随‘妙明真心’运转万物,这样的人,就和如来一样了。”

  “这样的人,堪称身心都在圆满光明当中,处处安住于‘妙明真心’之不动道场。”

  “他如何‘转物’呢?例如,在他的一根汗毛尖儿上,就可以全部包容十方世界的一切国土。”

  【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这句经文有省略,对应上文补齐了,意思大约是这样:“一切众生,如果不再迷己为物,便会明了本心,证知一切物无非妙明真心,从此不再为物所转,而能随心转物,如此之人,则同如来”。意思也就清楚了。

  啥叫“转物”呢?“转”是“运转”的意思,菩萨实证了“妙明真心”以后,也就成就了“法身”,此心此身无所不包容,为一切万物之根源,为一切法之母。任一切事物于其中自在运转,菩萨心无沾染,同时,又无不包容,无不关怀,无不随顺,是名“转物”。

  【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在他的一根汗毛尖儿上,就可以全部包容十方世界的一切国土。

  这是世尊在举例说明,如何才是菩萨的“转物”,这的确太不可思议了。

  为啥能够做到呢?因为,菩萨的一根汗毛尖儿,当体就是“妙明真心”,无二无别。此心不可思议,非大非小,能大能小,遍能包容与承受一切,哪怕是十方世界的一切国土与众生,也是一样啊。

  据一些大乘经典所开示,十地大菩萨,也就是《维摩诘所说经》里面的“不思议解脱菩萨”,他们能够把一个世界,例如咱娑婆世界,扔到很远的地方,越过无数个世界,就像运动员踢皮球一样,很轻松。同时呢,丝毫也不破坏咱这个世界里面的一草一木。因此,咱大家,和一切众生,乃至于所有的天神,等等,都对此一无所知。

  只有那些暂住于娑婆世界的圣者们,会有所察觉。您看,自己的世界都被人家给整体搬迁了,当球给踢走了,咱还不知道呢。大菩萨之神通境界,如此不可思议。

  (“第六番显见”结束,世尊通过观察见性周遍,帮助阿难显发出见性非物,即是自己真性。下面是“第七番显见”,世尊将会引导阿难观察一切物象,通过其中“无是见者”与“无非见者”,显发出见性与一切虚空及物象,本是妙明真心,众生虚妄分立而已)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