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楞严经》轻松学 卷一(之九)

楞严经》轻松学 卷一(之九)

  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佛陀继续告诉阿难尊者:这个世界上一切修行的人,即使已经成就了九次第定(能够按次序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和灭受想处,这九种了不起的禅定),却没有办法证得漏尽通,成就阿罗汉的果位,都是由于执着这个生死轮回的分别妄想之心,误把它当作了真实的心。因此,如今你虽然对于佛法多闻多学,但终究不能成就无漏圣果。”

  【九次第定】依据智者大师《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这是一种极为殊胜的禅定。修行者能够依照如下次序禅修:入初禅,出初禅;入二禅,出二禅;入三禅,出三禅;入四禅,出四禅;入空无边处,出空无边处;入识无边处,出识无边处;入无所有处,出无所有处;入非相非非想处,出非相非非想处;入灭受想处,出灭受想处。

  前八种就是常说的“四禅八定”,最后一种“灭受想处”,也叫做“灭受想定”,或者“灭尽定”,是三果以上圣者所成就的一种不可思议的禅定。能够在定中伏住第七识“俱生我执”(就是把第八识的见分当做“自我”的一种与生俱来的微细思量,它紧密地生生灭灭,连续不断,很难被发觉,即使在四禅八定当中也仍然存留),因此,也就暂时灭掉了与第七识相伴随的“受”和“想”两种微细心所,所以叫做“灭受想定”。这种禅定功德很大,可以极长久地保留色身不坏,例如玄奘大师取经路上遇到的那位老修行,也就是窥基大师的前身,所入的就是灭受想定。再例如大迦叶尊者,也是在鸡足山进入了灭受想定,以便在遥远的将来,亲自把释迦佛的衣钵供养给弥勒佛。

  但是,三果阿那含从灭受想定当中出定以后,其第七识的微细我执还会出现,这是由于还没有证得四果的缘故。究其根本原因,仍然是把微密的“生死妄想”之思量心,错当做了自己的真心。

  【生死妄想】就是第七识,执着于阿赖耶识的“见分”为“自我”,这个执着念细密地起起灭灭,似乎是连续不断地潜藏在众生心中。由它发起第六意识的思维造作,以便维护自我利益,生死轮回,由此而得以轮转不停。

  禅宗所谓的“明心见性”,必须能够在一刹那间,劈开这个“生死妄想”,显露出“不生灭”的“妙净明心”,才算数。当然,这个“不生灭”的“妙净明心”,还没到家,里面还蕴藏着更加细密的“急流”,即所谓“真常流注”,如《楞严经》第十卷所说:“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这个东西,需要等到六根互用之后,证入法身之时才能够断尽,那是佛陀的功德,并非一般的“悟道”所能够到达。

  【不成圣果】所谓“圣果”,通常来说,小乘“初果”以上,大乘“初地”以上,名为圣果。但是,如果把这个“圣果”理解为“无漏圣果”的话,就必须要到四果阿罗汉才算数。这样说来,阿难尊者当时是“初果”,或者“初果向”,自然属于“不成圣果”了。

  在蕅益大师之前,各位大法师都是如此理解的。但是,蕅益大师认为,当时阿难并没有证得初果,所以叫做“不成圣果”。大家如何取舍,就请见仁见智吧。

  不过,即使是在阿难尊者得证三果以后,在《涅槃经》那个时期的经典当中,也时常称之为“贤者阿难”,足见,许多时候,“圣果”或者“圣者”更多的是指阿罗汉。

  关于“生死妄想”,究其根本来说,是指第七识的俱生我执,如前所释。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说,心思太粗乱,根本就观察不到俱生我执,于是,就会把“分别觉观所了知性”,也就是第六意识,当做是自己的心,就如同阿难尊者一样,这也叫做“生死妄想”。

  它们并不是两个东西,而是一个东西的两个层面。第七识俱生我执,也叫做“意根”,它的内容是细密的思量念头,由它再催生出第六意识,犹如细微的水纹,在风的驱使下,可以催生出水波和波浪。当波浪起来以后,水纹也就不见了,已经隐含在波浪里面了。

  同理,当咱大家的心中,念头比较粗乱,充满了分别思维的时候,是不可能观察到第七识俱生我执,也就是“意根”的。那该咋办呢?只有通过禅修来平静心思,当第六意识的思维平息了以后,咱的心境就会变得相当明朗(似乎有些如如不动),这个“明朗”就是“意根”,里面并非一无所有,而是隐含着一系列起起灭灭的微细思量,其内容就是“自我的认取和执着”,所以叫做“俱生我执”,也就是与生俱来的自我执着——它就是六道轮回的根本,也是烦恼的根源。

  一旦在禅修当中找到它,距离明心见性也就不远了,当您发现,所谓的“自我”不过是一系列虚假的微细念头时,稍有智慧的人,都会自然把它放下。这时,前面所说的“明朗”心境,会变得更加明朗,好像初生的婴儿一样,赤裸裸地一丝不挂,您的心里没有了任何牵挂,也不再寻找和维护“自我”,但是,心却并没有死亡。

  ——在这奇妙的时刻,您轻轻地往心灵深处一回头,就会发现您的心,本来就是不生不灭的,本来就没有任何烦恼,本来就无处不在——除了它,不可能再有更加真切的东西了。如果它不是佛,谁是佛呢?了悟了一切佛法都是对它的诠释而已,那就叫做最初的“明心见性”。从此,您开始了超越“生死妄想”之旅,开始了成佛之路。

  下面,听到世尊慈悲的教导,直接指出自己的问题所在,阿难尊者非常感动,再次自述发心,并替大家请法。

  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

  “阿难听到佛陀这样开示,再次悲伤地流下眼泪,并五体投地,礼拜佛陀,然后双膝跪在地上(这叫做‘长跪’),上身挺直,双手合掌,恭敬地向佛说道:自从我跟随佛陀发心出家以来,自以为可以依靠佛陀的威德神力,经常这样想:不用我自己辛苦地去修行了,如来将会馈赠给我各种三昧吧!”

  “却不知道,自己与别人的身心,根本就不能相互取代,于是,一直没有找回自己的本来心。身体虽然已经出家,心却从来没有真正入道。就好比一个穷孩子,由于年幼无知而舍弃父亲,逃到了其他国家,所以才贫穷流浪的。”

  【三昧】也叫做三摩地,本意是指定慧平等之禅修。在这里,则指的是“真如三昧”之类的,菩萨所成就的殊胜法门。

  【身心本不相代】自己与别人的身心,根本就不能相互取代。看似浅显的道理,其实,别含深意,那就是:一方面,“三世诸如来,同共一法身”;另一方面,“自他身心本不相代”。其中妙味,需要大家慢慢体会。

  【心不入道】所谓“入道”,通常是指见性,也就是“见道”。阿难此时已见空性,本来可以叫做“入道”,但是,由于所见不透彻,还没有证入“无漏道”,因此,也可以说是尚未入道。

  就大乘法来说,明心见性叫做最初的“入道”;而证入法身,才叫做真正的“入道”。从这个高度来看,阿难尊者当时尚未入道。

  【譬如穷子,舍父逃逝】这是《法华经》等许多佛经里面讲过的一个比喻,叫做“穷子喻”。大意是说:一个大富翁,非常慈爱,他有一个宝贝儿子,可是,儿子由于年幼无知,偷偷地离家出走了,逃到了别的国家,流浪街头,苦不堪言。最终,富翁想念儿子,也找到了儿子,但是儿子却已经不认识他了,并且对他这位大人物感到惧怕。富翁用了一系列方法,经过了许多年,才终于把儿子培养成材,并且使他相信,他就是富翁的儿子,得以坦然地继承家产。

  如来就是如此慈悲的“大富长者”,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富翁。咱大家,也和当时的阿难尊者一样,就是“贫子”,忘却了本来的富贵功德,不肯相信自己就是富翁之子,也就无法受用本来的富足了。

  明白了“身心本不相代”这个道理,阿难尊者继续说道:

  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今天我才知道,虽然对于佛法拥有多闻的学识,如果不修行的话,和不曾闻法是一样的。好比一个人饿了,却只知道一个劲儿地谈论食物的名字,终究是不能吃饱的。”

  所谓的“说食数宝”是也,常为如来所呵斥。不过,大家千万不要片面理解,以为“多闻”和“修行”是矛盾的,是相冲突的,并非如此。

  实际上,先要学习,才好修行;“闻法”的同时,正好“修行”,也正是修行。至于“多闻”的人,可以说,如今时代几乎没有。因为,人根陋劣,杂事缠身,妄想纷飞的缘故。

  至于“修行”,明了法义,运用于心,就叫做“修行”。这样的话,咱的心就可以随顺着“法”而运转,越来越接近于“法”,越来越接近于“佛”,这就是修行之路。

  但是,修行是不容易的,连阿难尊者也需要世尊的进一步明确指点。因此,阿难继续请法: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愿如来哀愍(悯)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世尊,我和像我这样的人,如今之所以被烦恼障和所知障,这两种障碍所纠缠而困苦不堪,都是由于不知道真常寂灭的心性在哪里。”

  “但愿您能够怜悯我们这些穷苦孤陋的人,为我们阐发妙明真心的所在,打开我们的光明道眼。”

  【二障】通常指“烦恼障”和“所知障”;或者,依据《圆觉经》等等经典,也叫做“事障”和“理障”。

  “烦恼障”就是“事障”,大意是指自己的心与事物之间相互纠缠,而导致的障碍;“所知障”就是“理障”,是心和法义道理之间的相互纠缠,也会导致障碍不通。

  因此,学佛修行,就是要放下“纠缠”。无论是什么,无论是亲人朋友,还是佛陀菩萨,或者是邪魔外道,等等,统统不可纠缠于其中。乃至于微妙的法义和知识、学问与道理,以及奇妙的禅修境界,神通妙用,等等,也都不可以纠缠。这样,一切障碍就冰消瓦解了。

  【良由】就是由于。“良”是语气词,表示加重的语气。

  【寂常心性】寂灭真常之心性,就是如如法身。

  【穷露(音:漏)】处处透露着无知,孤陋寡闻。

  【道眼】见道之智慧眼。“见道”不是用眼见,也不是用耳闻,等等,而是心的明了,是一种智慧观察。

  下面,世尊准备解答阿难的请法,将说大法之前,再次放光现瑞,以表法之尊贵:

  即时如来,从胸卍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

  “这时,释迦牟尼如来从自己胸前的卍字当中,涌现出如同各种珠宝所发出的灿烂光芒。这些光芒交相辉映,有成百上千种颜色。在十方虚空当中,像无量微尘一样数不清的诸佛世界,同时都被笼罩在光芒当中。”

  “这些宝光,为所有十方佛国净土当中的如来灌顶以后,盘旋而归,最后为阿难和大众们灌顶加持。”

  “这样放光之后,世尊告诉阿难说:我现在为你们建立广大的正法之幢,也要让十方世界的一切众生,获得最微妙秘密的本性清净光明之心,得到清净的智慧眼。”

  【从胸卍(音:万)字涌出宝光】佛陀胸部的卍字表示“万德庄严”,是佛陀的一个特殊符号。其中含有深奥的秘密意,大约也可以代表“万法之源”,等等。因此,世尊才从这里涌现出百宝光明,正彰显出“法身是万法之源”。

  据已故的冯冯居士观察,他认为每个世界起源的所谓“星云”,其形状也是这样的,很有道理。另外,大家自己对比一下中国传统文化里的“阴阳鱼”,会发现,它们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含义也比较接近。

  【其光晃昱(音:玉,意思是照耀),有百千色】这个光明是佛陀的法性之光,法性本来无相,却可以显现出千百种妙颜色,正表示“无相具足一切相”。

  【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表示佛陀法身无处不在,无不包容。

  【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表示世尊与其它一切世界的佛陀平等无二,乃至于与一切众生平等无二。而将要宣说的首楞严妙法,其实是世尊与十方如来共同宣说,共同来利益众生的。

  【大法幢(音:床)】“幢”是一种圆柱形的旌旗(古代最早是圆柱体的石柱,上面雕刻经咒),比较高大,上面有经文、佛号或者咒语,是表法的庄严物。而“大法幢”则是一个比喻,是说如来将要开示的妙法非常殊胜的意思。

  【妙微密性净明心】微妙秘密的本性清净光明之心,也就是咱大家与十方诸佛所共有的清净法身。

  【清净眼】清净的智慧眼,也就是前文所说的“道眼”。

  像这样放光现瑞以后,前面既然已经通过“七处征心”破尽了阿难的种种谬见,也破斥了虚妄的六尘缘影之心。下面,世尊开始从正面显发“见之本性”。古代法师们,以交光大师为代表,把后面的内容,包括第二卷的大多数内容在内,梳理为“十番显见”,也就是分十个层次,逐渐显出真实见性的所在,蕅益大师等也赞同这种划分,这也的确有助于咱大家学习和理解。

  以下是“第一番显见”,世尊通过譬喻来开导阿难,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是见性,是心非眼”。也就是说,眼睛只是一个辅助工具,而所谓的“见之本性”,它就是心;那么,找到了“见性”,也就找到了咱的“妙净明心”。

  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将谁见?

  “阿难,你前面回答我,说见到了如来的光明拳,闪耀在你的心目当中。那么,我再来问你:拳头上的光明,是从哪里来的呢?拳头是怎样形成的呢?你到底是用什么看见的呢?”

  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阿难回答:由于佛陀全身上下都是阎浮檀金色,光泽明亮,像红宝石所形成的山一样绚烂,佛身不是男女爱欲产生的,而是您的清净功德所生,所以会有光明。我确实是用眼睛,看到了光明拳。您把五个手指头蜷起来,握在一起给大家看,所以就有了拳头的形相。”

  【阎浮檀金】“阎浮檀”是一种宝树,翻译为“胜金”,当它的果汁滴入水中,水里的沙石都会因此而变成紫金色。这种颜色比黄金更加壮丽美好,因此叫做“胜金”,佛陀身体就是这个颜色,并且会发出光芒。

  【赩(音:戏,意思是大红色)如宝山】形容佛陀的身体庄严壮美犹如红宝石所成之山。

  【清净所生】佛陀的色身,并不来自于父母的爱欲,而是源于无始以来的清净大愿,还有无边的行菩萨道之功德。只不过,借用了母亲的身体,孕育并显现出了“人形”而已。这与咱大家以欲望心入胎,是完全不同的,此乃平常不宣之秘密。

  阿难回答了世尊的问题,仍然误认为那个能见的东西,是眼睛。为了开启阿难的智慧,让他自己去明白,世尊借用了比喻,如此加以引导:

  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音:否)?

  “佛陀对阿难说:“如来今天实话告诉你们大家,对于一切有智慧的人来说,往往需要通过比喻,才能够开悟自性。”

  “阿难,就譬如我的拳头吧,如果没有我的手,就不可能形成我的拳头;同理,按照你的说法,如果没有你的眼睛,就不可能形成你的见。像这样,把你的眼睛和见的关系,比喻成我的手和拳头的关系,这个比喻是不是公平合理呢?”

  【以汝眼根,例我拳理】把你的眼睛和见的关系,比喻成我的手和拳头的关系。在这里,“例”的意思是“比喻为”。

  【其义均不】其中的道理是否公平呢。

  如佛所说,“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那么,像咱大家这样缺少智慧的人,该咋开悟呢?

  答:首先通过闻思修,把自己培养成为有智慧的人(这就是资粮道)。再继续深入观察法义,结合禅修(这就是加行道),或者参学善知识,等等,才有开悟自性(这就是见道)的份儿。

  开悟自性以后,正好开始修行,去广学多闻,去实修实证,去宣扬正法,等等(这就是修道)。一旦到达心地已然了无造作,能够时时显现本然的“妙净明心”,就是证道的圣者(也叫做无修道)。其后,化身千百亿,在六道轮回当中广度众生,将来功行圆满,就会成就三身如来,在无量世界应身成佛(也叫做究竟道),极大地利益众生。

  关于世尊的这个比喻,从阿难尊者的角度来看,非常公平合理,也符合一般人的习惯思维。

  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以我眼根,例如来拳,事义相类。

  “阿难回答:“世尊!既然没有我的眼睛,就不可能形成我的见。那么,把我的眼睛和见的关系,比喻为如来的手和拳的关系,这个事情和道理,都是相类似的。”

  手和拳头的关系,很清楚,没有手就绝不可能有拳头,很形象,好理解。而眼睛和见的关系,是本节讨论的重点,因为不太好理解,所以要借用比喻,对照手和拳头的关系来分析。分析,即便是学习佛法,也常常是必要的,只是,不要分析过头就好。

  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

  “佛陀告诉阿难:“你说相类似,其实是不对的。为什么呢?因为,比如失去了手的人,是不可能有拳头的;可是那些失去了眼睛的人,并不是完全没有见。”

  借助于比喻,世尊揭示了一个常常被大家忽略的现象,那就是说,即使是盲人,没有了健康的眼睛,也不等于完全没有“见”的能力。

  ——真的吗?请看世尊的举例证明。

  所以者何?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

  “道理在什么地方呢?你可以试一下,在路边询问遇到的盲人:‘请问,您见到了什么景象呢?’对方肯定会回答你:‘如今我的眼前,只看见了黑暗,其它什么都看不见。’通过这个道理来观察,就会明白,眼睛失明只是导致了面前的色尘一片黑暗,而那个“见的能力”何曾有什么缺少呢?”

  当然,咱大家需要尊重盲人,要问,也要寻找合适的时机,不可鲁莽。

  就我自己来说,为了亲自试验一下,我曾经数次在特别黑暗的夜里,山寺当中,关上自己房间的灯,坐在床上,已经是伸手不见五指,甚至,即使是把手在眼前晃来晃去,嘿嘿,也是没有丝毫的感觉。

  到了这时,就会发现,“眼睛”完全没用了,睁开眼、闭上眼,都是一个样。这时,我问自己:难道,我失去了自己的‘见性’吗?

  ——显然没有。

  ——那么,此时,它在哪里呢?(因此,有一种修法,就是“闭黑关”,在全黑的环境里面,闭关修行,此时,“眼识”失去了作用,而“眼根”之“见性”,也就比较容易被发觉了)

  ——它面对着黑暗,并“见”到了黑暗。此时,我和盲人所见到的景象,没有任何差别。此时,睁开眼和闭上眼一个样,所见到的黑暗完全一样,这说明,“见”是超越眼睛的。

  通过这个实验,我完全确信了,眼睛只是一个“见”的媒介和助缘,而不是它的能力。因此,“见”必然是心的能力,“见之本性”就是自己的真心。

  ——“见”所在之处,即心之所在。

  这样,后文之法义也就一目了然了。

  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

  “阿难问道:“那些盲人的眼前,只能看到黑暗,怎么能叫做见呢?”

  佛告阿难:诸盲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无有别?

  “佛陀问阿难尊者:“那些盲人没有健康的眼睛,只能看到黑暗;这和有眼睛的正常人,处于全黑的暗室当中,所看到的黑暗,这两个黑暗有差别,还是没有差别呢?”

  如我自己所做试验,完全没有差别(在全黑的环境里,我睁开眼,是有眼人所见到的黑暗;而我闭上眼睛,就如同盲人所见到的黑暗,经过多次试验,这两个黑暗完全一样)。

  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较量,曾无有异。

  “没有差别,世尊。暗室里的人,和那些盲人所看到的,这两个黑暗相比较,没有任何差别。”

  其实,这就已经说明,“见之本性”与眼睛无关;而与眼睛有关的,只是在有光线时,那个“见的效果”而已。

  效果只是现象,是生灭如幻的;本性则不同,是超越生灭的。能够从生灭的现象当中,发现不生灭的本性,就需要“离境之心”。诚如六祖大师所说:“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大家若能如此,一念离开境界攀缘,何愁不明心见性呢。

  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

  “阿难!如果没有视力的盲人,所见到的都是黑暗,眼睛忽然治好了,有了视觉,恢复了眼前的色尘,见到了各种色相,这应该叫做‘眼睛看见’的话。那么,暗室里的人,所见到的也都是一片黑暗,忽然得到了一盏灯光,也恢复了眼前的色尘,见到了各种色相,岂不是应该叫做‘灯光看见’了吗?”

  这个结论是荒谬的,但是,其中的逻辑与比喻都非常严密,需要认真理解体会,就会明白:眼睛和灯光一样,都属于“见”的助缘和外部条件,而不是“见”本身。

  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如果真是灯看见的话,灯要是有了见,就不能叫做灯了。而且,灯要是能观能见的话,与人还有什么关系呢!”

  “所以,应当知道:对于暗室里得到灯光的人来说,灯光只是能够显出色相,能够看见的,是人的眼睛,而不是灯;同样的道理,对于治好了眼睛的盲人来说,眼睛也只是能够显出色相,真正能够见的那个本性,是心,而不是眼睛。”

  “如是见性,是心非眼”,这就是“第一番显见”的结论。

  同理,不仅眼根之“见性”是心,咱其它五根的:耳根之“闻性”、鼻根之“嗅性”、舌根之“尝性”、身根之“触性”、意根之“知性”,也都是心啊。

  六根之妙性无非是一心,一心无形,终究不可得,无非显现在六根之妙性,如此观察,才有明心见性之份。而下手处,则应当选择,从某一根深入;一根修行到家,六根自然解脱

  (举拳辨见结束,以下:如来为阿难征说客尘,展开了“第二番显见”)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