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楞严经》轻松学 卷二(之一)

楞严经》轻松学 卷二(之一)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当时,阿难尊者,以及在座的一切大众,听到佛陀这样的开示和教诲,身心都感到安然自在。”

  “纷纷在心中感念:自己从无始以来,遗失了自己的本来心,错把攀缘尘境的那些分别习气,在真心中落下的影子(六尘缘影之心),认做了心性。今天终于在世尊的教导下开悟了,明白了见性就是心性,这种感受,就如同没有奶吃的婴儿,忽然遇到了疼爱自己的母亲一样。”

  “于是,大家纷纷合掌,礼敬佛陀。一方面表示感恩,另一方面,也希望听到如来进一步的开示,帮助大家显发出什么是身心当中的真和妄、虚和实(也就是:虚妄与真实);什么是当前的生灭性和不生灭性,这两种特性。”

  【身心泰然】身心感到平安踏实,没有了恐惧。

  【二发明性】当前的“生灭性”和“不生灭性”,这两种特性可以被认识,可以被发现,可以被明了,但是,却不可以被创造,因为,本来具有。因此,叫做“二发明性”。

  通过“第一番显见”,阿难认识到:“如是见性,是心非眼”;通过“第二番显见”,阿难进一步认识到:“见性”不属于动和静,也没有开合舒卷,因此,“见性”就是如如的“心性”,它不同于生死无常的色身之“客”,也不同于摇动不安的妄想之“尘”。这个“见性”,就是遍布的无相之“空”,就是没有来去的“主人”。

  那么,当前,“见性”到底在哪里呢?如何才能够从身心虚妄的“生灭性”当中,去发现真实的“不生灭性”,也就是“见性”呢?

  ——这是阿难尊者和大众的共同意愿,这也是咱大家的愿望,这需要世尊的进一步开示。

  同时,国王波斯匿王,还有着比阿难尊者更多的疑惑,对于生死轮回,对于生命是否能够不断地延续,波斯匿王尚未得到确信。于是,他坐不住了,便起身向佛请法:

  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这时,波斯匿王站起身来,恭敬地向佛说道:在我过去尚未得到佛陀的教诲之前,曾经见过迦旃延和毗罗胝子(两种断见外道修行人)。他们都说:人的这个身体死亡以后,就彻底断灭,什么都没有了,这就叫做涅槃。”

  “如今我虽然遇到了佛陀,心中仍然对此充满疑惑。到底应当怎样发挥智慧观察,才能够亲自证知,这个心不生不灭的本来境地呢?今天在座的大众当中,凡是仍属于有漏的弟子们,都非常期望听您开示。”

  【迦旃(音:沾)延】翻译为“剪发”,是持有“断灭见”的一类外道修行人。

  所谓“外道”,本来是中性词,是指那些心外求法的修道者,并不含有贬低的意思。反之,佛法则被佛陀称之为“内学”,或者“内明”,也就是说,佛法是需要向心内观察修证的。

  【毗罗胝(音:支)子】翻译为“不作”,也是持有“断灭见”的一类外道修行人。

  【涅槃】翻译为“灭度”,灭一切烦恼,度一切苦厄。是指超脱生死,获得彻底觉悟圆满境界。涅槃并不意味着死亡,因为,心性是永远也不会死亡的。

  【狐疑】在动物当中,狐狸生性最多疑。佛经里面常常出现这个词,通常表示无缘由的怀疑。

  【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到底应当怎样发挥智慧观察,才能够亲自证知,这个心不生不灭的本来境地呢?

  “发挥”,在这里是指发挥自己智慧的作用,也就是修行的过程。然后,才有可能亲自“证知”这个当下之心的不生灭妙性,那就是本来的不思议境地。

  【有漏】仍然有三界烦恼,清净功德因此而漏失。

  “漏”有三种:欲界众生主要表现是“欲漏”,例如男女欲望之漏和饮食欲望之漏,以及名利欲望之漏,等等;色界众生没有了“欲漏”,主要表现为对于清净妙色的执着,仍然喜爱美妙的天宫和天衣,等等,这叫做“色有之漏”,简称为“有漏”;无色界众生没有了前两种漏,但无明还在,还没有通达一真法界,不明了一切法皆是真如,这叫做“无明漏”。

  针对波斯匿王的请法,世尊下文展开了一系列精彩的问答与开示,最终,引导波斯匿王逐渐认识到了,自己心中那个不会迁流变化的妙性。

  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

  “佛陀对波斯匿王说:您的身体依然健在,如今我来问您:您这个肉体之身,是像金刚宝那样永远常住不会毁损,还是会逐渐衰老而变坏呢?”

  【金刚】梵文“跋折罗”,翻译为“金刚”,或“金刚宝”,一般认为就是如今的“金刚石”,也叫做“钻石”,它是自然界当中最坚硬的东西。在自然状态下,金刚石不会腐朽,寿命极长,所以经文说它“常住不朽”。

  在佛经当中,通常赋予“金刚”三种含义:一、不可破坏;二、宝中之宝;三、能够摧破其它东西。不过,现实中的金刚石可以被高温明火烧毁,也可以被硬物敲碎,并不是绝对的不可破坏。佛经里面也说,山羊角可以击碎金刚。

  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

  “世尊!我如今这个身体,终究会逐渐衰老而消灭的。”

  此乃人之常情,没有人能够避免。不过,问题在于,如今咱还活着,凭啥知道自己一定会死去呢?

  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

  “佛陀继续问道:“大王!您现在还不曾逝去,怎么知道您的身体一定会消灭呢?”

  虽然咱如今还活着,不过,看看周围那些逐渐老去,也逐渐逝去的人们,咱就明白了,嘿嘿,人都有那一天呀。

  ——这是从侧面来观察,是旁证。还可以从正面来观察,那就是下文当中,波斯匿王对于自己色身的观察,通过观察自身的变化规律,大王得出如下结论:

  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世尊!我这个无常变化而老去的身体,目前虽然还没有逝去,可是我自己来观察,当前,它念念之间,随时都在发生迁流交替的新陈代谢,不会停止。”

  “就如同燃烧的火焰,最终会变成灰烬,渐渐灰飞烟灭一样,不到彻底烧尽,它是不会停止的。所以我确定地知道,这个身体必将会完全消灭。”

  【念念迁谢,新新不住】人的身体于念念之间,随时都在发生迁流交替的新陈代谢,从未停止,也不会停止。除非,到了死亡之时。

  “念念”是指时间,在心念生灭的很短促的时间当中,变化随时都在发生。“新新”是指:旧的成分,被新的成分所代替;而新的成分,也将被更新的成分所代替。这就是所谓的“新陈代谢”。

  或许古时候没有“分子”、“原子”和“细胞”之类的概念,但是,无论是古印度人,还是古中国人,对于人体的新陈代谢,其认识都是非常清晰的。甚至,远比如今的人们更加清晰而直观。为啥呢?因为,在禅定当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新陈代谢的过程。而古代人,淳朴自然的缘故,许多人都具有禅定,具有咱大家想象不到的超能力,和非凡的智慧。

  ——谁才是人类最伟大的智者?

  答案无非是:佛陀、老子、孔子、默罕默德、耶稣,等等,等等,都是古人。

  人类的文明,并非是像某些科学家们所说的那样,正在不断进步当中。恰恰相反,咱们这一期人类的文明,正在不断地衰退。其原因就在于,人们的心思,越来越混乱了,也就越来越愚钝无知了。

  ——混乱而无知的心境当中,会有啥文明呢。

  波斯匿王,两千多年前的一位古代印度的城邦国王,一位小国王,他对于自己身体的新陈代谢和变化过程,观察得如此清晰,我们可以体会到他纯净有序的心境。而如今类似的王权者们,心里则装满了权力斗争和吃喝玩乐,其心境,已然混乱不堪矣。

  【销殒(音:允)】毁灭、死亡。

  佛言:如是。

  “佛陀说道:“是这样的。”

  对于波斯匿王的回答,世尊予以认可。然后,继续询问:

  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

  “大王!您如今年事已高,那么,您的容貌和孩童时代相比,怎么样呢?”

  请大家注意,前文当中,阿难尊者以及在座的大众,心里面有这样一个共同意愿:“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虽然大家并没有明确说出来,但是,如来早已知晓。

  因此,世尊一边回答波斯匿王关于“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的问题,一边也要满足大众的内心意愿。在这里,世尊就是在巧妙地引导波斯匿王,让他替大家观察并阐述出身心当中的“虚妄”和“生灭性”——那就是身体和容貌逐渐衰老的过程。

  凡是会衰老的东西,我们说,它就是无常生灭的,最终也就是“虚、妄”的。咱大家的身体和容貌等等,就是如此。以下就是波斯匿王在佛陀引导下,替咱大家观察并阐述的内容:

  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

  “世尊!在我过去还是个孩子的时候,皮肤纹理清晰,光滑润泽;成年以后,全身则血气充满,健壮有力。如今已经到了风烛残年,被老迈所逼,容貌枯老而憔悴,而且精神萎靡不振,头上是白发,脸上是皱纹,已经到了不久于人世的时候了。哪里还能和当年相比呢!”

  【孩孺(音:如)】旧时,婴儿初生,叫做“孩”;稍微长大些,叫做“孺”。泛指小孩子。

  【肤腠(音:凑)】身体的表皮,叫做“肤”;上面的纹理,叫做“腠”,合起来就是指皮肤。

  【颓龄】“颓”既指头发稀少,也指衰败和萎靡不振,因此,“颓龄”也就是指老年,风烛残年。

  【衰耄(音:冒)】旧时,人到七十,叫做“衰”;八十,乃至于九十,称之为“耄”。

  【逮(音:带)将不久】到了不久于人世的时候了。“逮”的意思是:到、及。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

  “佛陀继续问道:“大王!您的身形和容貌,应该不是一下子衰老的吧?”

  世尊这一问,也就引导波斯匿王,来观察并解答了身心当前的“生灭性”,也就是身心当中“妄”和“虚”的那部分内容,合称为“虚妄”的部分。

  当咱大家找到了当前的“生灭性”,那么,以“生灭性”为背景,才比较容易反衬出咱当前的“不生灭性”;以“妄”和“虚”的部分为背景,才比较容易反衬出“真”和“实”的那部分内容。明白了什么是“虚妄”,才比较容易找到内里的“真实”。

  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

  “波斯匿王回答:“世尊!其中的变化非常细密,我确实无法觉察。大概春夏秋冬,年复一年地,慢慢变成了这个样子吧。”

  “为什么呢?在我二十岁的时候,虽然叫做青春年少,其实,容颜面貌已经比前十年的时候要老了。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又比二十岁的时候要衰老。如今我已经六十二岁了,再回过头去观察,五十岁的时候显然还是比较强壮的。”

  人生就是如此,在不知不觉之间,已然衰老。仅就面容和皮肤来说,最娇美细嫩的,当属婴儿。

  所谓年轻与衰老,健壮与羸弱,都是相对的,所以,在六十二岁的波斯匿王回想起来,自己在五十岁的时候,呵呵,也还是比较强壮的。

  在《楞严经》法会上,此时,佛陀与波斯匿王同岁,两人同日所生,所以也是六十二岁。两位六十二岁的老者,于问答之间,帮助咱大家观察咱的人生,一位为咱阐述身心当中的“生灭性”,显出“虚妄”的部分。另一位呢,最终将会剖开生灭假相,为咱显出身心内里的“不生灭性”,显出人人本有的生命之“真实”。

  波斯匿王继续阐述自己人生的衰老变化过程:

  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实为年变。岂唯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世尊!我看到其中的变化非常细密。虽然这个逐渐衰老的过程,中间的迁流变化,前面暂且是以十年为单位来粗略表述的。”

  “如果再让我来仔细观察的话,其中的变化,岂止是一个十二年、两个十二年地在变呢?其实是年年在变。又岂止是年年在变呢?其实每个月都在变化。又何止是月月在变化呢?其实每天都有所不同。”

  “像这样静下心来仔细观察,就会知道,在每一个刹那当中,在念念之间,变化都无法停止。因此就知道了,像这样一直变化下去,我的身体终究会随着变化而消灭。”

  【殂(音:‘粗’的第二声)落】“殂”指死亡,“落”指衰败。

  【一纪】“纪”过去可用做时间单位,“一纪”是十二年。

  【何直】何止是。“直”在这里的意思是:仅仅,只是。

  【刹那】佛教当中最短促的时间单位之一。如佛经所开示:人的一个念头(第六意识的粗念头,也就是咱平时的念头)里面,大约有九十个刹那;而在一个刹那当中,其微细心念竟然会发生大约九百次生灭(应该是指第八识当中的种子急流,其生灭极其迅速)。

  显然,这是佛陀以及圣者们,在甚深三昧当中发现的实际情形。这也就意味着,在一刹那当中,咱平时所谓的这个真实世界,其实,已经随着微细心念,生灭了大约九百次了。佛陀因此而常常开示咱们,说世间的一切,犹如梦幻泡影,等等。其实,这个世界不是“犹如”梦幻泡影,而是“就是”梦幻泡影呀。

  ——到这里为止,在佛陀的引导下,波斯匿王替大家显发出了身心当中的“虚妄”内容,也就是当前的“生灭性”,那就是身体和容貌,正在一刻不停地走向衰亡。

  ——为什么会这样呢?身体衰老的变化为什么不会停下来呢?

  答:因为,咱的身体是业报身,业报的基础是思维造作的心念,它本来就是生灭的。如果一个东西,它的基础是生灭的,它又咋会不生灭呢。

  反之,如果一个东西的基础是不生灭的、是不变化的,那么,它又咋会生灭呢!它,也就不会死亡了。后文当中,世尊将会这样帮咱大家找到当前的“不生灭性”。请大家随着经文,仔细体会并观察。

  除此之外,需要补充的是,咱的身心当中,还有另一些“虚妄”内容,它们也属于当前的“生灭性”,那就是咱大家的第六意识思维心和心中的法尘,其中包含着知识、学问、思想、感情和概念,等等,内容非常丰富。

  就咱大家的一生来说,从小到大,再到衰老,咱的知识与学问在不断变化当中,先是学习与积累,然后伴随着遗忘与丢失,每天都在变化。咱的思想也是如此,念念之间,每个人的想法都在不断变化当中。感情也是如此,爱恨转变,喜怒哀乐的转移,随时都在发生。概念更是如此,例如“同志”、“小姐”等等许多名词概念,在最近十几年当中,其含义发生了彻底转变。

  ——这些,都属于咱大家心中的“虚妄”内容,也是咱当前的“生灭性”。

  然而,就在这些身心的“虚妄”内容当中,就在“生灭性”发生的同时,当前,咱大家的身心当中,还具有“真实”内容,还具有本来的“不生灭性”。

  ——它在哪里呢?请看世尊的开示:

  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

  “佛陀告诉波斯匿王:“大王!您观察到身体衰老的变化不会停留,所以觉悟到,您的身体终将消灭。那么,就在身体渐渐消灭的时候,您是否知道,其中有一个东西不会消灭呢?”

  请大家注意,佛陀说的是“身中有不灭”。可是,即使依据猜测,咱们也知道那个不灭的东西,应该是所谓的“心性”,或者诸如此类。问题是:它属于“身”吗?难道它藏在身体里面吗?

  前文,“七处征心”当中,世尊已经否定了“心住在身内”,这个似乎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常识。为啥到了这里,世尊又说“身中有不灭”呢?

  ——这不是翻译的错误,也不是措辞不当。咱大家的“心性”的确也可以说是“在身内”,问题是,它不仅仅在身内,它还有着更加广阔的范围。因此,执着于“心住在身内”是不成立的。

  其实,“色身”根本束缚不了“心性”,心性的范围,远比色身要广阔许多许多。连所谓的“色身”,也只是“心念”业力的变现而已;而“心念”呢,又源自于“心性”,是心性的作用。

  ——所以,目前,咱的身心是一体的。就当前来说,“心性”就蕴含在身体当中,它们相融相即,可谓是“身心一如”。不过,好景不长,身体终将逐渐衰老而灭亡,到了那时,世尊告诉咱:“身中有不灭”。换句话说呢,嘿嘿,各位兄弟姐妹,“咱”不会死绝的呀。

  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

  “于是,波斯匿王双手合掌,恭敬地回答佛陀:“我确实不知道啊。”

  ——听了世尊的开示,波斯匿王忽然间毕恭毕敬,为啥呢?因为,到了关键时候啦。同时,大王内心对于自己这个“身中有不灭”,显然也充满了期待。

  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

  “佛陀说道:“我现在就把那个‘不生灭性’,指示给你们大家。”

  ——有人想要明心见性吗?有人需要悟道的具体修法吗?有人渴望正法的传承吗?以下就是。而且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亲自金口所传,指示不生灭“心性”之妙法。

  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

  “大王!您几岁的时候,第一次见到了恒河水呢?”

  ——恒河离咱大家太远了,可以用这样的问题来代替,就好比佛陀问咱大家:“您几岁的时候,第一次见到了中秋月呢?”

  这就简单了,月到中秋分外明,小时候,不管它哪一年,咱都曾经在大人的指示下,第一次见到了天上那个发光的圆盘子,知道了:哦,那就是月亮,寓意美好的中秋月。

  学习佛经和佛法,不要太死板,应当活学活用。大家不太可能都去看看恒河,就算是看到了,对于明心见性,也未必有啥作用。佛法就在生活当中,“不生灭性”就在那在在处处。

  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

  “波斯匿王回答:“在我三岁那年,母亲带着我去拜祭耆婆天(长寿天)的神像,经过了这条大河,从那时开始知道,这就是恒河水。”

  【谒(音:页)】拜见,请见:拜谒。

  【耆(音:齐)婆天】翻译为“长寿天”,是古印度的一尊天神,深得民间信仰,建有许多神庙进行供奉。

  带领年仅三岁的儿子,去拜祭长寿天,慈爱的母亲,显然是为了给儿子祈福增寿,哪怕是贵为王子,也是需要的。尊天地,敬鬼神,人类的老祖宗们向来如此,那并不全是迷信,更多的,是人类的“自知之明”。如今的人类,大多没有了自知之明,开始胡作非为,其混乱前景,也就可想而知了。

  再回到咱的假设,假设佛陀为咱中国人说法的话,就不会提恒河了,或许,会问问咱啥时候见到中秋月的吧。咱的答案无关紧要,要点在于,咱的“见”被佛陀从现象当中引发了出来。

  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

  “佛陀说道:“大王!就像您所说的那样,您二十岁的时候,就比十岁的时候衰老了。乃至于一直到六十多岁,中间日月穿梭,在念念之间迁流变化,不曾停息。那么,与您三岁见到恒河水的时候相比,到了您十三岁的时候,河水有什么变化呢?”

  ——同样,咱小时候,第一次见到的中秋月,与后来每年所见到的,乃至于,如今八月十五又要到了,如果是晴天的话,咱大家还会见到中秋月。请问,从小到大,咱的身体一直在衰老变化当中,可是,咱见到的这个中秋月,它有啥变化呢?

  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

  “波斯匿王回答:“和我三岁的时候相比,看起来没有差别。就是到了如今,我已经六十二岁了,恒河水看起来也和以前一样,没有差别。”

  有人说,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那是从微细差别来说的。对于波斯匿王来说,恒河水,看起来一直没啥变化。因为,变化太小了,不是人眼可以觉察出来的。

  ——同样,咱大家从小到大,所看到的中秋月,也不会有啥变化。不是有句诗,叫做“今月曾经照古人”嘛,的确如此,人死了好多次了,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呀。

  问题是,咱大家一直在衰老变化当中,身体也是,心思也是,眼睛也是。可是,咱凭啥就确认了“中秋月不曾变化”呢?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咱身心当中,必然有一个东西,它有这个观察能力。而且,它这个观察能力应当是稳定不变的,否则,它根本就无法得出“中秋月不曾变化”的结论。

  ——这其中含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含有因明,请大家仔细体会。那么,咱身心当中的这个东西是谁呢?它就是佛陀所说的“见”,或者说“见精”,也叫做“见性”。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否)?

  “佛陀说道:“您如今感慨自己的头发白了,面容皱了,想必您的皮肤一定比童年的时候,皱了许多。那么,您如今观看恒河的‘见’,与童年时观看恒河的那个‘见’相比,有童年和老年的差别吗?”

  ——同样,咱大家身心都在衰老变化当中,皮肤渐渐增加了皱纹,那就说明身体在衰老;记忆力渐渐变得模糊,反应渐渐变得迟钝,那就说明思维心也在衰老。但是,咱小时候看到中秋月,所依赖的那个“见”,与如今咱再看到中秋月,所依赖的那个“见”,它俩会有老和少的差别吗?

  ——请大家多体会观察这个问题,静下心来,静坐当中,仔细体会,直接观察。通过眼根见性,或者说通过眼根来悟道,就是用这个方法。悉达多太子,也因此而大彻大悟。

  眼根的视觉,里面隐藏着咱大家的“见”,它也就是见之本性“见性”,也就是见之精华“见精”。找到它,就是最初的明心见性。那时,咱会发现,它根本就不会随着身体衰老而衰老,它如如不变。而且,六根的妙用都从它而起,见、闻、嗅、尝、觉、知,最终都是它。正如《楞严经》第六卷当中,文殊菩萨所开示:“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

  王言:不也,世尊。

  “波斯匿王回答:“没有差别!世尊。”

  波斯匿王大体明白了,这个“见”,从小到大没啥差别。不过,他还没有亲见,只是明白了这个道理而已。原因在于,人的思维习惯之力量非常强大,人们很难从里面绕出来。绕,是绕不出来的,除非放下思维分别,用直觉来观察才可以。

  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犹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

  “佛陀说道:“大王!您的面容虽然皱了,而这个见的精华,它的特性从来没有皱过。会皱的说明它在变化,不皱的说明它不属于变化。”

  “变化的东西就会随着变化而消灭,而那个不变化的,它本来就没有生灭。它又怎么会在您的身心当中,随您的身体一起落入生死呢?”

  “而您还要引用那些末伽黎、迦旃延、毗罗胝子之类人的说法,竟然说身体死了以后,就什么都没有了。”

  【末伽(音:茄)黎】翻译为“不见道”,也是古印度持断灭见的外道之一。和前文的“迦旃延”以及“毗罗胝子”等,同属于断见外道。

  【皱者为变,不皱非变】会皱的说明它在变化,不皱的说明它不属于变化。

  这里的“皱”,就是指变化的现象,对于人的皮肤来说,就是“皱纹”。人从小到大,皮肤从光滑到起皱纹,再到皱纹加深、变多、变粗,等等,这就是变化衰老的现象。而人的“见精”呢,根本就没有形相,更加没有类似“皱纹”那样的变化现象,而它明见的能力,却一如既往,所以说,它不属于变化;不属于变化,就不会衰老,也不会死亡。

  ——明白了自己的身心当中,有一个“见精”不会衰老与死亡,不会落入生死,这真是太鼓舞人心了。正如天台宗普润大师《六即颂》当中,《名字即佛》所说的那样:

  “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

  此刻,波斯匿王大约也是如此的心绪吧。

  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波斯匿王听到如来这样的开示,终于相信并明白了,身体去世了以后,还有不灭的见精,可以让自己转世投胎。于是,他和在座的大众们一起,高兴得喜形于色,那种欢喜真是从来也不曾有过。”

  【舍生趣生】舍弃这一世的身体和生命,继续走向下一世的身体和生命。“趣”就是趋向,例如:志趣。

  由于“见性”,或者说“见精”,也就是人的“心性”,它本来就没有生死,所以,在人的身体死后,“心性”不会消灭。于是,不灭的“心性”必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结合着过往那些心念种子们,与业力一起走向生命的下一个旅程。

  这就是所谓的生死轮回,每一个生命,都因此而生生不息。明白这一点,真是太好了。明白了如此实事的人,他的生命,也就开始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生命从此变得豁然开朗,乐观与善良将会源源不断地发自于内心,并随着不断的学习和修行,而渐渐播洒到全世界。

  当您,认识到了生死轮回,也认识到了自己身心当中,具有不生灭之本性的时候,那么,恭喜您,一颗佛陀的种子,开始发芽了。

  (“第三番显见”结束,世尊通过观察恒河水,帮助波斯匿王显发出见性无迁变,无生死。下面开始“第四番显见”,世尊将会为大家开示,如何是如来正遍知,如何是众生性颠倒,从而显发出见性本无来去,众生徒自颠倒)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