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楞严经》轻松学 卷二(之三)

楞严经》轻松学 卷二(之三)

  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

  “阿难尊者,承蒙佛陀慈悲的救护,以及深深的教诲,深为感动,忍不住垂泪哭泣起来,然后,双手在胸前交叉合掌,恭敬地向佛说道:我虽然承蒙佛陀如此微妙法音的开示,觉悟到这个妙明真心,本来就是圆满的,它就是常住不灭的本然心地。”

  【悲救】慈悲救护。特指佛陀以楞严神咒解救阿难的摩登伽女之难。

  【叉手】古印度合掌的方式之一,双手当胸,十指交错团抱而合掌。这也是法身如来毗卢遮那的手印。

  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

  “而我也觉悟到,以佛陀现在说法的声音为缘,就现出了我的缘起之心,同时,我也用它来恭敬瞻仰如来。”

  “我仅仅获得了这个心,但还不敢把它认作本元心地。但愿佛陀怜悯于我,再进一步用您圆满的法音宣讲开示,来拔除我的疑惑之根,帮我回归无上正觉之道。”

  【缘心】缘起之心,也就是六尘缘影之心。

  【本元心地】就是妙明真心。“本元”是指妙明真心乃一切之根本;“心地”是指妙明真心能够孕育并成长一切法,犹如大地能够生长万物一样。

  【圆音】圆满的法音,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陀说法的妙音如此圆满,一切有缘众生,都能够听得懂,都能够心开意解。

  【疑根】疑惑之根本。

  阿难尊者虽然有所开悟,明白了前文世尊所讲的道理,也就是:“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但是,到目前为止,阿难还没有找到“妙明真心”。而只是以世尊的法音为缘,现出了自己的“缘起之心”,阿难尊者仅仅找到了这个心,还不敢把它就认作是“本元心地”,不敢认作“妙明真心”。

  为啥呢?因为,阿难尊者还有疑惑,还有着深深的疑惑。疑惑啥呢?那就是啊,尊者隐隐觉得,自己这个“缘起之心”,似乎并不足以含容山河大地,乃至于含容世界和虚空

  ——确实如此,咱大家平时所用的这个心,就是“缘起之心”,它比较狭隘,并不足以包容万象,因为它还不是“万法唯心”之心。倘若它就是“万法唯心”之心,嘿嘿,那就太爽了,咱需要啥,只要用这个“缘起之心”一想,所需要的东西就来了,那该多好啊。

  ——想啥东西,啥东西就来,有没有这种可能呢?

  答:有可能的。不过,那需要心地非常清净,或者,具有极大的福德因缘才可以。通常来说,在天上,天人大体就可以。而在佛国净土当中呢,就更加可以了,《阿弥陀经》等等经典,对此都有说明。

  在咱这个人世间来说呢,“心想事成”是大家的一个美好愿望。也有人成功,不过成功的概率比较低,而且必然多费周折,消耗时日,甚至于几经千辛万苦,才有所收获。其原因就在于,咱大家平日里所用的,就是阿难尊者找到的这个“缘起之心”,它是生灭心,随着境缘而起起灭灭,念念不停,所以没有多大力量。它也就是前文世尊所说的“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并非“妙明真心”,而咱呢,都和阿难尊者一样,把它“以为心性”了。

  阿难尊者用生灭的“缘起之心”听法,咋可能悟入不生灭之法性呢?这也就引发了世尊如下的一系列开示,来帮助阿难和咱大家,从中找到没有归属的“见精明元”,尽管它还不是“妙精明心”,如同捏目所现的“第二月”,不过,它毕竟不同于水中的月影(比喻六尘缘影之心)了。

  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汝亦如是。

  “佛陀告诉阿难尊者:“你们仍然在用缘起之心听法,这样所悟的法也是因缘之法,不会得以开悟法性。”

  “就如同有人用手指头把月亮指示给另一个人的时候,后面这个人应当顺着指头的方向,去看月亮。倘若他只看人家的手指头,并且把手指头当成月亮的话,那么,这个人岂止是迷失了月亮,同时他也迷失了人家的手指头。为什么呢?因为他已经把人家的手指头当做是月亮了,所以也就找不到真正的手指头了。”

  “他又岂止是迷失了手指头呢,他甚至已经识别不了明和暗了。为什么呢?因为他把没有光亮的手指头,当作了光明的月亮,从而混淆了明、暗两种特性的缘故。”

  “阿难!你就是这样的人。”

  【法性】一切法的本性,也叫做“法界性”,究其根本,也就是“心性”,就是“佛性”,就是“妙明真心”。

  法性不属于生灭变动,也不属于因缘,它是本空而如如,同时具有无尽的功德与妙用。就当前来说,只要不落入概念执着,它就显现为咱的当下之心,当下的心境一如之心。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这个比喻,把它分别对应解读出来,整段经文大意如下:

  佛陀用音声说法,来把“妙明真心”指示给咱大家,咱大家就应当顺着佛陀的法音,来反观自性,也就是《楞严经》第六卷所说的:“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其实,佛陀的所有开示,其法义都在指引咱大家回光返照。

  可是呢,如果咱大家不明法义,反而把如来法音,以及随法音所现的“缘起之心”就当做了“妙明真心”。这样的话,咱大家岂止是迷失了“妙明真心”呢,同时也迷失了如来的法音和自己的“缘起之心”。为啥呢?因为,咱一旦把“缘起之心”当做了“妙明真心”,当然也就不知道啥叫“缘起之心”了。

  像这样,咱大家又岂止是迷失了“缘起之心”呢,同时也就分不清啥叫做“明”,啥叫做“暗”了。为啥呢?因为,竟然把“缘起之心”的“昏扰扰相”(相当于:暗),等同于了“妙明真心”的“清净光明”(相当于:明),于是,对于咱大家心境的“明”与“暗”也就没法分清了。

  不仅咱大家如此,世尊告诉阿难尊者:你也是这样的。

  本段经文的难点,在于如何分清楚“缘起之心”和“妙明真心”,这对于实修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实,它们并不是两个东西,所谓的“缘起之心”,是对应着境界,以境界为缘,而在“妙明真心”当中落下的影子。因此,前文当中,世尊也把它叫做“六尘缘影之心”。

  当咱大家听到某个声音,看到某个景物,触到某个东西的时候,等等,咱的心马上就会以为:“哇,这是流行音乐,好动听哦。”“哦,这盆花真好看,绮丽多姿啊!”或者:“这是什么?好细软的料子,手感真棒。”等等。

  ——此时,咱大家的心,就是“缘起之心”,它是“妙明真心”里面的一个“幻觉”,或者说,是一系列“识别作用”。这个“幻觉”和“识别作用”离不开六尘之“缘”;一旦尘境没有了,这个“幻觉”和“识别作用”也就消失了,犹如龟毛兔角一般。

  那么,这个“识别作用”是从何处来的呢?它的源头在哪里呢?

  ——显然,它绝不来自于外境,它来自于咱的内心。此时,只要当处回光返照,咱就会发现,在上述一系列“识别作用”的背后,隐藏着一种天然的“妙性”,也是一种“妙能力”,是“它”能够发起见、闻、嗅、尝、觉、知等种种功用,同时呢,它却并不会陷入“识别作用”里面,丝毫也不会被“识别”出的结论所影响。

  “它”永远也不会落入见解,不会落入情绪,不会落入执着,“它”如如,“它”只是无形而明了,“它”就是咱当前的“妙明真心”。

  ——这样观察,咱就会初步明了“妙明真心”。它本来就在那里,只是需要咱透过“缘起之心”,而当即明了。这只是做得到,或者做不到的问题,只是何时能够做到的问题。亦如六祖大师所说:“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六祖所说的这个“离境”“后念”之妙心,所谓的“菩提”,也就是“妙明真心”。而所谓的“离境”,并没有啥好离的,只是“从来不曾沾染境界”而已呀。

  ——哎,此时,心回归了“它”的本来。

  对“它”,没啥好修的,咱只是需要“明了”,需要“发现”。何时当下“发现”了,那就叫做最初的明心见性,远远超越了平日里“理解道理”的学修功德。在咱大家“发现”的一刹那,可以算是一个“顿悟”。只不过,即便咱“发现”了“妙明真心”,如今,在凡夫地,“它”看起来似乎也还不够广大,那是因为,咱如今还在“五蕴”的业缘覆盖当中,不通过一系列后续的修行,逐渐消融习气执着,是无法大用现前的。

  ——因此,与悉达多太子相比,与卢惠能相比,咱那个“顿悟”还远远不够。或许,从这个角度来说,咱大家只能算“渐悟”的根基吧。

  对于阿难尊者仍旧在用“缘起之心”听法,世尊予以进一步开导,来论述说明“缘起之心”是虚妄的,因此,它是客人,而不是主人,不是“妙明真心”。世尊继续说道:

  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则无所去;云何离声无分别性?

  “如果你把分别如来说法声音的那个东西,叫做你的‘妙明真心’的话;那么,这个心自然应当在离开了所分别的声音以后,有一个独立的分别之性,它才可以叫做‘妙明真心’。”

  “好比旅客寄宿在旅店当中,短暂的休息和停留以后,就会离去,终究不会常住。而那位掌管旅店的人,哪里都不会去,所以才叫做店主。”

  “这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倘若真是你的妙明真心,就应当没有生灭去来;可为什么,一旦离开了所分别的声音,也就没有独立的分别之性了呢?”

  【分别性】即:分别之性。问题是,“分别”其实是一种作用,它是起起灭灭的,对着境界,就可以有“分别”作用;一旦境界没有了,“分别”作用也就找不到了。因此,并不存在这样一种作用不停的“分别性”,它只是“缘起之心”里的虚妄习气而已,它是生灭的。

  既然分别法音的“缘起之心”当中,不具有常在的“分别性”,那就说明,“缘起之心”无自性,属于生灭,属于“客人”;而不是如如不动的“妙明真心”,不是“主人”。

  不仅如此,推而广之,六根对六尘的各种“缘起之心”,甚至是以“非色非空”为缘的,那种似乎是无分别的“缘起之心”,也都无法离开外缘而独立存在,所以都不是“妙明真心”。世尊如此开示:

  斯则岂唯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

  “同样的道理,岂止是缘于声音的分别心如此,即使你分别如来的庄严容貌,在离开了所缘的容貌色相以后,也就没有独立的分别性了。”

  “以此类推,乃至于去分别那种什么都不是的‘非色非空’之境界,拘舍离等外道,糊里糊涂地把这种心境叫做‘冥谛’。其实呢,它依然是缘起之心,它一旦离开了‘非色非空’的法尘以后,就不存在一个独立的分别性了。”

  “假如你把这些‘缘起之心’当做你的心性,那么,它们却从属于所分别的六尘境界,又怎么可能是你真正的主人呢?”

  【分别都无非色非空】分别那种什么都不是的“非色非空”之境界。这其实是对于“非色非空”——这种法尘的分别。

  什么叫做“非色非空”呢?答:一些聪明的外道,他们通过禅修,观察到色法非实有,知其“非色”;他们也观察到空非实有,可以显色,故知其“非空”。因此,他们认为自己找到了终极的真理,那就是“非色非空”之妙境界,他们让自己的心就安住在那里,将那样的心境叫做“冥谛”,意思是:难以言说的真理。

  可惜的是,他们所谓的“冥谛”,仍然属于“缘起之心”,属于“六尘缘影之心”,那其实是“非色非空”这个法尘,在“妙明真心”当中落下的影子呀。

  【拘舍离】古印度十种外道当中的第三种,翻译为“牛舍”。

  分别声音的“缘起之心”,最终离不开声尘之缘,所以说,它从属于“声尘”。分别色相的“缘起之心”,最终离不开色尘之缘,所以说,它从属于“色尘”。而分别法尘的“缘起之心”,当然也就离不开法尘之缘,它终究从属于“法尘”。

  拘舍离等外道们呢,让自己的心去分别一种“非色非空”,似乎啥都没有的境界,看似玄妙,无非还是一种法尘;于是,以此为缘,他们的心境似乎到达了一种无法言说的妙境界,他们称之为“冥谛”。其实呢,还是一种“六尘缘影之心”,还有所归属,终究归属于“非色非空”的法尘呀。

  凡是有所归属的,其归属地无非是六尘境界。人家是有主子的,咋可能是咱大家的“妙明真心”呢。必须要知道,“妙明真心”是一切心之本性,是一切法之源,它是绝无从属的。正因为没有从属,所以,达摩大师《血脉论》把它叫做“大自在王如来”。

  对此,阿难尊者尚有少许疑惑,故而继续向如来请法:

  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惟垂哀愍,为我宣说。

  “阿难说道:“如果说我当前缘起之心的心性(分别性),都有各自归属的话;那么您所说的那个‘妙明元心’(即:妙明真心),为什么它就没有归属地呢?但愿您以慈悲怜悯之心,为我们大家宣讲解说。”

  【若我心性】此处是指阿难尊者当前“缘起之心”的心性,也就是经文里所说的“分别性”。

  除非了悟“妙明真心”,否则对此多半是一无所知。一般的众生,都想找个依靠,嘿嘿,找个靠得住的“主子”。比如呢?有的人想依靠天神,所以,他们就找到了“上帝”和“真主”。有的人想依靠老师,所以呢,他们就找到了人世间形形色色的各类“大师”们。

  这是修行人,混生活的人们呢?更是要有依靠了,哎,要么依靠某些机构,要么依靠老板,要么依靠上级,要么依靠老公,要么依靠父母,再要么,嗨,干爹也行呀。人世间的依靠,更是种类繁多,可谓异彩纷呈。

  ——因此,顺应着众生如此的依赖习性,佛陀教导咱大家要“皈依佛、法、僧三宝”,所谓“皈依”,也就是“归依”。这是如来极大甚深之方便。

  本来呢,“依靠”就是攀缘,“依赖”还是攀缘。只要还有这样的心境,想要明心见性,几乎是不可能的。

  有人会问了:那依靠善知识呢?难道也不行吗?

  答:如果是真正的善知识,您依靠他修行,是非常好的。不过,到了最后,到了紧要关头,您即将突破尘俗见解,即将明心见性的时候,善知识都会告诉您,还有一个东西必须要放下,那就是对于善知识的“依赖”。

  恭敬善知识,以善知识为榜样,为自己修行的动力,这很好;但是,对于“善知识”的依赖,最终将会是极大的障道因缘。

  各位兄弟姐妹,咱要牢记《楞严经》第一卷当中,阿难尊者如此的反思:“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

  阿难尊者就是因为过于“依赖”世尊,而迟迟不能够成就无漏圣果。须知“无漏”就是“无为”,有所依靠,有所依赖,都是攀缘,都是有为法,咋可能契入无为的“妙明真心”呢。

  禅宗门下说得好:“心无依倚,可以入道”,这恰好是对于达摩祖师“心如墙壁,可以入道”的精准解读。为啥呢?因为,无依无靠而自空自明之心,正是“妙明真心”呀。

  以下,针对阿难尊者的问题,关于为啥“妙明元心”没有归属,世尊不厌其烦,予以慈悲开导:

  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

  “佛陀告诉阿难尊者:“要知道,你如今能够见到如来的那个‘见精明元’,这个“见”虽然还不是真正的妙精明心(即:妙明真心),但是,它就如同‘捏目所见’的第二个月亮一样,确实是月亮,而不是月亮映在水里的影子。”

  【见精明元】见之精华,明了之根本。简称为“见精”,也就是“见性”。

  【妙精明心】就是“妙明真心”,也就是“妙明元心”,还是“妙真如心”,等等。

  为啥一个东西,如来却用了如此多的不同名字呢?答:这恰恰彰显了,这个东西不是名字所能够代表的。同时,也说明它具有多种,乃至于无量的可能性。

  【如第二月,非是月影】它就如同‘捏目所见’的第二个月亮一样,确实是月亮,而不是月亮映在水里的影子。

  所谓的“第二月”,是指咱大家面对着天上的月亮,看清楚了以后,用一个手指头,轻轻地挤压自己眼睛的边缘,眼球就变形了。于是,您再来看月亮,哎,旁边多出来一个月亮,也很清楚,只是有些飘忽,那就是“第二月”。

  在佛经当中,“第二月”用来比喻距离“妙明真心”最接近的那个心,例如,当阿难尊者见到世尊的时候,他的那个“见精明元”,也叫做“见精”或者“见性”,就是如此。它虽然还不是“妙明真心”,但是,它们之间关系很密切,很接近。因此,见到自己的“见性”,见到所谓的“第二月”,可以算作相似的明心见性,距离透彻的明心见性,还有一步之遥。许多人的“悟道”,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在实际修学当中,一步到位,直接亲见自己本来面目(妙明真心)的人,并不多。更多的人,至少需要分两步走,并非刻意如此,而是因为,“攀缘”与“认知”这两种习气的力量实在太强大了,很难一步就跨越过去。

  先说“攀缘”,也就是咱大家习惯了的,内心总是不安分,总要找点儿东西填补一下,分别一下,抓取一些回来,否则,就会觉得无聊,就会六神无主。这种习气,就叫做“攀缘”。

  这是咱大家无量劫流浪于生死轮回当中,积累下来的粗重习气。斩断它的方法,就是要学会“离境”,也就是常说的“回光返照”。所有的修行,都从这里开始。放下“攀缘”,绝不是朝夕之功,对于咱大家来说,这必然需要长期的修学,才能够逐渐做到。

  如何做到呢?答:有文化的人,还是静坐当中,时常念经闻思修比较好,我自己就是如此。就比如咱大家如今学习《楞严经》,当您深入到经文法义里面的时候,会发现内心很充实,轻松安乐的法喜自然会生起。此时呢?所谓的“攀缘”之心,也就自然平息了。如此修学,久而久之,向外的“攀缘”习气,就会越来越淡,越来越少。咱的心境呢?它逐渐回到了当下,回到了当前。

  这时,您也就具备了亲见“第二月”的可能性。当“攀缘”习气很淡了以后,初步的“离境”基本达成,“回光返照”也就不难了。那只不过是您在禅修当中,或者生活当中的某个专注时刻,某个寂静时分,在内心向往觉悟的道力催促之下,就那么轻轻地向内心一回头——哎,就是它!一切见、闻、觉、知都是它,所有的行、住、坐、卧还是它。

  ——亲见了“它”,明了了“它”,就会确信,“它”才是如如不动的“主人公”。“它”并不曾落入以往的种种情绪当中,“它”不属于任何境界,也不属于任何道理。“它”一直就在那里,近乎冷漠地而又清晰地观察着一切。

  此时,多数人会把“它”认作“妙明真心”,其实还不是,而只是“见精明元”,属于月亮旁边的“第二月”。

  那么,“见精明元”与“妙明真心”,差别在哪里呢?

  答:就差别在更深一层的无明习气:“认知”。

  “见精明元”,或者说“见性”,虽然是“见之本性”,却并非“心之本性”,它只是“心之功能”。而它却把自己当做了主人(它其实也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把自己“认知”成为了“能见”的主人;而把所有的境界,都“认知”成为了“所见”的客人。

  于是,本来一如的“妙明真心”当中,被这个虚妄的“认知”创造出了“能见”的“我”,和“所见”的“境界”;颠倒的生死轮回,也由此而发生。这个虚妄的“认知”,就是无明错认,就是无明。

  当开悟“见精明元”的修行人,通过学修大乘了义经论,用般若智慧,把虚妄的“认知”打破了以后,那时,他自然也就会开悟“妙明真心”。其后呢,“第二月”已不复存在,“见性”与“心性”无二无别,“见精明元”与“妙明真心”无二无别。

  这就好比,如果不“捏目”了,“第二月”也就没有了,无垠太空里,无始明月一轮圆照,无自无它。如果修行人不再“认知”,也就没有了“能见”的“见精明元”,没有了“所见”的芸芸物象。一切对立与差别,都不复留存,此时,“见精明元”当即就是“妙明真心”;“见性”当即就是“心性”。

  对于咱大家来说,开悟“见精明元”是可以做到的,那只是需要放下向外的“攀缘”而已。虽然它还不是“妙明真心”,不过,相距并不远,它们都具有类似的特质:不属于生灭,常自如如。因此呢,也就没有任何归属地。以下是世尊对此妙法的详尽开示:

  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

  “你们应当仔细聆听!如来现在就要为你们开示,那没有任何归属的真实境地。”

  【无所还地】没有任何归属的真实境地。

  虽然世尊把“见精明元”叫做“第二月”,但它毕竟是“月亮”,也可算是没有任何归属的真实境地。

  如此妙法,必须诚心敬意,仔细聆听与观察,才会相应。所谓的“无所还地”,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树。或许,自然界本没有这些东西,不过,“自性”就是如此,它是没有任何来源的,却妙用无边;它是没有根的,却可以生长出世界与万物。因此,对于本来觉性,莲花生大师曾经如此开示到:“从本未生而是自生之光明,这是‘觉性’的婴儿,可是却无父母,真稀奇!”

  人们总是被“习惯”所束缚,总觉得依照常识,啥东西都应该有个根源,等等。可是,如果不把这些常识放下,想要明心见性,终究做不到啊。所谓的“常识”,到了这里,恰恰是尘俗见解,是徒自束缚。

  不要说“妙明真心”了,即便是“见精明元”,咱大家当前的“见精”与“见性”,虽然它是“第二月”,又何曾有啥根源呢?何曾有啥归属呢。关于其中的详尽、具体之观察,请看世尊的精妙开示:

  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耀;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复昏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孛之象,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

  “阿难!你看祇桓精舍里的这个大讲堂,由于面向东方开有门窗,太阳升起来以后,就会有光明;半夜的时候,如果恰逢初一前后,就没有月亮,要是再遇到乌云的话,就变成一片黑暗了。”

  “门窗的缝隙当中,可以看到是相通的;墙壁所在的地方,就只能看到壅塞不通了。”

  “有相可分别的地方,就有了显见之缘;一片顽空虚无之中,又似乎到处都是空性。”

  “当地气沉聚的时候,或者尘土飞扬的时候,就陷入了一片混浊;而雨过天晴之后,尘埃随之收敛,便又现出了清净通透的景象。”

  【中夜】就是“中夜分”,相当于如今本地时间的二十二点到凌晨两点。

  古印度把一天分为六个时分,每个时分,大约四个小时。从日出开始,叫做“初日分”;中午前后叫做“中日分”;日落前叫做“后日分”;日落后叫做“初夜分”;半夜前后叫做“中夜分”;日出前叫做“后夜分”。

  【黑月】古印度把每个月的初一前后,叫做“黑月”,因为天上几乎没有月亮,夜色最黑。把每个月的十五前后叫做“白月”,月亮最圆,夜色最亮。出家人半月诵戒,就是选在“黑月”和“白月”的日子里。

  【晦暝(音:明)】“晦”:昏暗,夜晚。“暝”:冥的异体字,昏暗。

  【户牖(音:友)】“户”:门;“牖”:窗。合指门窗。

  【壅(音:拥)】阻塞:壅塞不通。

  【郁孛】“郁”:此处指地气沉聚。“孛”应为【土孛】,音:伯,意思是:尘土飞扬。

  【纡(音:迂)】曲折,萦绕。

  【澄霁】指:雨后天晴。

  【敛氛】指:尘气收敛,沉降下来。

  为了帮助阿难显发“无所还地”,显发出没有归属的“见性”,世尊先列出当前的所有视觉景象,然后,一一指出其归属地。

  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云何本因?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孛还尘,清明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

  “阿难,你都曾经见到过这些变化的现象,我现在把它们一一归还所从属的因缘。”

  “什么是它们本来的因缘呢?阿难,在这些变化当中,光明归属于太阳。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太阳就没有光明,光明的起因属于太阳,所以光明归属于太阳。”

  “以此类推,黑暗归属于初一前后没有月亮的夜晚;通畅归属于门窗;壅塞归属于墙壁;显见之尘缘归属于分别;顽空和虚无归属于虚空;地气沉聚和尘土飞扬都归属于尘埃;清明通透,则归属于雨后初晴,等等。”

  “那么,这个世界可以看到的一切自然现象,大约是这些。”

  【各还本所因处】把它们一一归还所从属的因缘。“还”是指找到其发源地,对应于现代汉语,意思大约是“归属于”,或者“从属于”。

  世尊精辟地总结了咱这个人世间的所有“视觉”现象,大约八类,共分为相反的四对:光明和黑暗,通畅和壅塞,尘缘和顽虚,郁孛和清明。而且,这八类现象,都各有其归属,世尊已经一一指出。

  但是,面对着这八种现象的,明见这八种现象的,咱大家的视觉本性——见精,它是否也有所归属呢?

  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

  “但是,你能够见到这八种现象的,那个‘见精明性’,应当把它归属于谁呢?它无处可归属。”

  “为什么呢?如果把它归属于光明的话,等到光明消失了,也就是黑暗的时候,它就应当无法见到黑暗才对(同理,它也不归属于“黑暗”等其它七种现象,具体论述过程大同小异,此处省略)。虽然现象上有着光明和黑暗等种种差别,可是这个见的能力,却根本没有任何差别。”

  【见精明性】那个见的精华和明了之性。也就是“见精”,也就是“见性”,前文还叫做“见精明元”,等等。

  在“十番显见”当中,世尊要为咱大家显明的,就是它。不过,它因为充当了“能见”的角色,并且把见到的色相当做了“所见”,由此而陷入了对待差别,陷入了“无明错认”,所以还不是“妙明真心”,就好像捏目所现的“第二月”一样。

  虽然如同“第二月”,虽然还不是“妙明真心”,不过,咱大家的“见性”却和“妙明真心”一样,是没有归属的。如果非要给它找个归属地的话,“见性”只可能归属于“自性”,只可能归属于“心”。它,已经在“自性”和“心性”的范畴里面了,只是,还有少许杂质,还夹杂着一些“无明错认”而已。

  如同世尊前文所开示:“如是见性,是心非眼”,因此,“见性”之本质,就是“心”,也就是“心性”。具有足够福慧资粮的人,在觉悟“见性”之时,也就觉悟了“妙明真心”,菩提树下的悉达多太子就是如此。太子看到“明星”,而映出了自己的“见性”,也同时映出了其“妙明真心”。

  这就好比,如果找到了“第二月”,距离真正的“明月”就很近了,哎,只要把“捏目”的手拿开,“第二月”就消失了,一轮“明月”,全体显现。

  即便退一步说,“第二月”也还是月亮,而不是月亮映在水里的影子。“见性”也是“自性”,而不是不相干的别人。因此,世尊继续说道: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

  “那些可以找到归属地的,自然不是你;连你都找不到它归属之处的,不是你,又是谁呢?”

  ——由此可知,明了“见性”本来不难。只是,需要远离攀缘,需要回光返照,需要静心观察。

  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因此知道,你的心本来就是微妙光明而清净的。你自己徒自迷惑苦闷,反而因此丧失了本来真心,随着妄想去承受虚妄的轮回之苦,就这样在生死轮回当中一直被动地漂流沉溺着。”

  “所以如来常说,这就叫做可怜的众生啊。”

  【自迷闷】一切众生之所以落入虚妄的生死轮回,半点儿怪不得别人,怪不得任何境界。一切都是因为自己的“错认”而虚妄发生,只是咱自己迷惑了,所以就有了苦闷,故名“自迷闷”。

  亦如世尊最后之感慨,咱大家只因为在“妙明真心”当中,“错认”出来了“能见”的“我”,同时也就“错认”出来了“所见”的“境界”。而不再知道,一切其实都是“妙明真心”当中的幻相。于是呢,了无生死当中,幻生出了无尽的轮回万象,“咱”在虚妄业力的驱使下,不停地漂流沉溺,受尽折磨。各位兄弟姐妹,您说,苦不苦呢。

  所以如来常说,咱大家,就叫做可怜的众生啊。

  (“第五番显见”结束,世尊通过指月和八还辨见,为大家显发出见性无还,没有归属,没有源头。下面是“第六番显见”,世尊将通过观察见性周遍,帮助阿难显发出见性非物,即是自己真性)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