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序分释义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大量的佛教经典被逐步翻译成汉文,并广为传播。中国佛教徒在阐释佛经时,发明了一种独特的分段方式,即把经文分成“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个部分来进行解说,称作“三分科经”。此法始创于东晋道安(312—385或314—385),后沿用至今。
所谓“序分”,是指经中叙述本经产生由来的开头部分。所谓“正宗分”,是指经中阐述本经义理宗旨的正文部分。所谓“流通分”,是指经中讲说本经如何奉持、流通,以及所获功德利益的结尾部分。
序分,又分“通序”与“别序”两种。所谓“通序”,是指各种佛经在“序分”中所共有的内容,包括:信、闻、时、主、处、众等六部分内容。这“六事”说明了释尊讲说此经的时间、地点、听众等信息,如果“六事”具足成就,则表明本经的真实可信,故“通序”又称为“证信序”。所谓“别序”,是指每部佛经在“序分”中所独有的部分内容。由于不同的佛经,是释尊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针对不同的人讲说的,所以每部经的发起产生因缘都不相同,故“别序”又称为“发起序”。
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序分”部分,即相当于现在“三十二分”通行本之“法会因由分第一”。
一、证信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既然“六事”具足成就,此“通序”方才“证信”,故下面分别解说。
1、如是——信成就
“如是”,是指本经所记述的内容,为释尊亲口所说,故应信顺受持。
2、我闻——闻成就
“我”,为本经结集者阿难之自称。阿难,为梵文Qnanda音译“阿难陀”之略称,意译为欢喜、无染。出生于迦毗罗卫国(梵Kapilavastu)刹帝利(梵k2atriya)种姓,为释尊之堂弟。其出家后,常随释尊二十余年,对释尊所说之法广诵善记,并能协助释尊说法传教,故被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严,故履遭女性引诱,终以其坚贞之操行,而使梵行得以保全。阿难于释尊在世时,并未开悟,释尊入灭时,曾一度悲痛迷失。后经摩诃迦叶(梵Mahqkaq1yapa)以五罪呵责,而精进用功,证得阿罗汉果。其于佛经第一次结集时,以其广记多闻,被推选诵出整个“经部”。阿难后在前往吠舍厘国(梵Vai1ql])途中,于殑伽河(梵Gaxgq,即恒河)中游入灭。
“我闻”,指我所结集之内容,是我亲听释尊讲说的。为阿难自证所诵释尊言教真实无误之辞。
3、一时——时成就
“一时”,是指释尊讲说此《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时。
4、佛——主成就
“佛”为梵文buddha音译“佛陀”之略称,意译为觉者,泛指一切证悟宇宙人生真相,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圣者。
于本经则指讲说此经之主,即释迦牟尼佛。
5、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处成就
“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佛在此处,讲说此《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1)舍卫国
“舍卫国”为印度古王国名。舍卫,为梵文!rqvast]之音译,意译为闻物。因其国物产丰富,多出名人、胜物,故名“闻物国”。“舍卫”本为古印度北憍萨罗国(梵Uttara?-Ko1alq)之都城名,但为了区别于南憍萨罗国(梵Dak2izq-Ko1alq),故以都城名代称国名。
释尊在世时,舍卫国国王为波斯匿王。释尊前后于此国生活近二十五年,比起其它诸国为最长。
(2)只树给孤独园
“只树给孤独园”位于北憍萨罗国都城舍卫城之南,即今尼泊尔南境。
“只树”,是指只陀太子所拥有之树林。只陀太子,为舍卫国波斯匿王(梵 Prasenajit)之皇太子。只陀,为梵文Jeta之音译,意译为胜。因太子诞生之日,波斯匿王恰与邻国作战得胜,故取此名。
“给孤独”,为梵文Anqthapindika之意译,为须达多长者之号。须达多,为梵文Sudatta之音译,意译为善施。其为波斯匿王之主藏吏,北憍萨罗国都城舍卫城之长者。须达多长者虽为贵族富豪,但心性仁慈,乐善好施,经常救济孤苦,故人称“给孤独”长者。
须达多共有七子二女,他在为第七个儿子操办婚事时,曾前往摩揭陀国(梵Magadha)王舍城(梵Rajag3ha)。其间,须达多亲至竹林精舍(梵Vezuvana_vihqra)拜谒释尊,释尊为其说法授戒。后来,须达多邀请释尊前往舍卫城说法,释尊听许,便派弟子舍利弗随同须达多一道回国,筹建精舍,以便接待释尊的到来。
须达多考察选址,发现舍卫城南只陀太子之逝多林(梵Jetavana),环境清幽,适合修建精舍,于是便与之商谈购园事宜。只陀太子言称,只要能将黄金布满园中之地,就出售此园。须达多于是就用大象驮金布园。只陀太子见状,感其至诚,便将园中所有树木奉献供佛。
须达多后于此地,修建了具有十六大院、六十小坊之规模宏大之精舍。又因只陀太子献林,故此精舍取名为“只树给孤独园”,即只园精舍(梵Jetavanqnqthapizfadasyqrqma)。
6、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众成就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这是记述当时与释尊同“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的,还有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
(1)大比丘
“比丘”,为梵文bhik2u之音译,意译为乞士。指年满二十岁,出家进入僧团,且受过具足戒之成年男子。
[1]比丘六义
就“比丘”之具体内涵,当有六义,而“乞士”为最基本之含义。
①乞士:乞,指乞求。士,为男子之美称。因比丘以托钵乞食,而清净自活,故称乞士。又比丘乞食以资色身,乞法以资慧命,故称乞士。若仅乞食以自活,则与乞丐无异,故不能称“士”,亦不为真正之比丘。
②出家:指比丘为出离俗世之家,进入僧团修行之人。
③持戒:指比丘为出家而受持清净具戒之人。
④破恶:指比丘因持戒修定,而证有明辨是否善恶,破除邪见烦恼之智慧。
⑤怖魔:指比丘不光自己出家修道,脱离恶见烦恼,又能教化他人,一同出离魔界。魔界众生日益减少,致使魔王心中产生极大恐怖。
⑥除馑:指比丘因出家持戒修道,种下福田,故能获得世间供养的果报,以除饥馑困乏之苦。
以上六义中,尤以“乞士”、“破恶”、“怖魔”三义为重。
[2]比丘之种类
①二种比丘
就是将比丘分成“多闻比丘”与“寡浅比丘”二种。
所谓“多闻比丘”,是指善于背诵经典,博览多闻,但不注重修行的比丘。
所谓“寡浅比丘”,是指不通达于经论教义,但却致力于专心修行的比丘。
②四种比丘
就是将比丘分成“名字比丘”、“自称比丘”、“为乞比丘”、“破惑比丘”四种。
所谓“名字比丘”,是指那些有名无实的比丘。如“未受具戒”或“不守净戒”之比丘。
所谓“自称比丘”,是指那些不是比丘,而自称自己为比丘的人。
所谓“为乞比丘”,是指那些打着比丘旗号,向别人乞讨为生的人。如婆罗门在乞食时,也称自己为比丘。
所谓“破惑比丘”,是指那些能够破除烦恼、断除结缚的比丘。
[3]大比丘
所谓“大比丘”,是指那些德高年长的比丘。本经这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都是证得阿罗汉果的,这在下面会有解说。
比丘为出家修道之初始,阿罗汉为最终所证之果位,故前面所讲“比丘”最为重要之“乞士、破恶、怖魔”三义,与阿罗汉之“杀贼、应供、无生”三义,便构成了“因果六义”。
(2)众
“众”,梵文sa/gha之意译,音译为僧伽,简作僧。所以“大比丘众”,在有的经典中,又作“大比丘僧”。“众”(或“僧”),为“和合”之义。三人以上,称之为“众”。
[1]和
“和”有“理和”与“事和”之分。
所谓“理和”,指大家共同遵从释尊教诲或佛教教义,以修行解脱涅槃为最终目标。
所谓“事和”,指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在六个方面要和敬共生,即“六和敬”。
①身和敬,指同礼拜等之身业和敬,以达到身和同住。
②口和敬,指同赞咏等之口业和敬,以达到口和无诤。
③意和敬,指同信心等之意业和敬,以达到意和同悦。
④戒和敬,指同戒法之和敬,以达到戒和同修。
⑤见和敬,指同圣智之见解和敬,以达到见和同解。
⑥利和敬,指同衣食等之利益和敬,以达到利和同均。
[2] 入众五法
“众”既然为“和合”之义,说明比丘是要进入僧团过集体生活的。那么,比丘在进入大众中时,要遵守五种规法。
①修慈愍物:指比丘入于大众之中,应当修习慈心,怜愍于物,严净律仪,整束身心,精勤学道。
②谦下自卑:指比丘入于大众之中,应当保持态度谦和,永绝憍慢,感觉自己十分卑下,犹如抹布一样。
③善知坐处:指比丘入于大众之中,应当根据不同的时间或环境,来注意检点自己的行为举止。比如看到德高年长的比丘,自己就应起立,而不能安坐;如果看到年资较轻的比丘,自己就应安坐,而不能起立。
④说于法语:指比丘入于大众之中,不适宜论说世俗杂事,应当自己演说佛陀教法,或礼请他人说法。
⑤见过默然:指比丘入于大众之中,如果发现有过失或不合理的事情发生,应当安忍沉默,不要立即当众指出,以免导致其它一些影响僧团正常秩序的负面事件发生。
(3)千二百五十人俱
“千二百五十人”,是指耶舍长者子朋党五十人、优楼频螺迦叶师徒五百人、那提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伽耶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舍利弗师徒一百人、目犍连师徒一百人,共一千二百五十人。“俱”,在此是“陪同、偕同”的意思。
此“千二百五十人”,先都事奉外道,但均修无所证,后蒙释尊开导,皆证阿罗汉果。为报释尊度化之恩,便长期追随释尊,不离左右,故被称为“常随众”。因此,佛经开头列众,大都称“千二百五十人俱”。
[1]耶舍长者及朋党五十人
耶舍,为梵文Ya1a之音译,意译为名闻、善称。其为古印度波罗奈国(梵Varazas],即今印度瓦拉那西Varanasi)大富长者俱梨迦(梵Kulika,意译为善觉)之子。因醉酒醒来之后,见自己所爱之舞女,与乐师调情,遂离家出走。于鹿野苑拜谒释尊,释尊为其说法。耶舍心开意解,于是与朋党共五十人,一同出家。
后其父母寻找耶舍至释尊处,释尊为其说法,亦皈依三宝,成为佛教历史上最早的“优婆塞”和“优婆夷”。
耶舍出家,仅次于五比丘,故成为释尊成道后的第六位弟子,后证得阿罗汉果。
[2]三迦叶兄弟及弟子一千人
迦叶,为梵文Kq1yapa之音译,意译为光波,为印度古姓氏之一。因其身中能够涌出光炎,故得此名。
三迦叶兄弟,指优楼频螺迦叶、那提迦叶、伽耶迦叶兄弟三人。此三人前世,在过去毗婆尸佛时,就共同建立塔庙,以此因缘,今生感为兄弟。此三人各自以其所住之地,来作为自己之名。
优楼频螺迦叶(梵Uruvilvq_kq1yapa),出生于此优楼频螺聚落(梵Uruvilvagrqma)。优楼频螺,为梵文Uruvilvq之音译,意译为木瓜林。此林位于古印度摩揭陀国伽耶城(梵名Gayq)南尼连禅河(梵 Naira`janq)附近,故生活在林子周边之聚落,亦以此为名。释尊成道前,曾于此地苦行六年。
那提迦叶(梵Nad]_kq1yapa),为优楼频螺迦叶之弟、伽耶迦叶之兄。那提,为梵文Nad]之音译,意译为河。因其住在尼连禅河下游,故以此为名。
伽耶迦叶(梵Gayq_kq1yapa),为优楼频螺迦叶之弟。伽耶,为梵文Gayq之音译,意译为城。因其住在伽耶城附近,故以此为名。
此兄弟三人,均为事火外道。又因其头上所结之发髻,犹如螺形,故又称螺发梵志。兄优楼频螺迦叶为摩揭陀国国王频婆娑罗(梵Bimbisqra)的老师,有五百弟子。释尊成道之后,来到伽耶城外之伽耶山上。此山有一火龙,经常外出为害。释尊夜宿火龙窟,示现神通,将火龙收于钵中。次日,优楼频螺迦叶及五百弟子见火龙已被释尊降伏,便屏弃外道,皈依释尊。
优楼频螺迦叶及五百弟子成为释尊之弟子后,将原来事火之祭器全部扔进尼连禅河。那提迦叶、伽耶迦叶于河中发现其兄长之用具,以为兄长有难,便各自带领二百五十位弟子上山,遂一同皈依释尊,后证得阿罗汉果。
由于三迦叶兄弟本身在摩揭陀国就是很有威名的长老,他们及其一千名弟子全都皈依了释尊,从而也给释尊带来了极高的声望。
(3)舍利弗及弟子一百人
舍利弗,为梵文!qriputra之音译,意译为鹙鹭子、鸲鹆子。其母为摩揭陀国王舍城婆罗门论师摩陀罗(梵Madara)之女,因出生时眼睛酷似舍利鸟,故取名为舍利。所以,舍利弗就是“舍利之子”的意思。在有些经典中,舍利弗又梵汉双举被译作“舍利子”。其又名优波底沙(梵 Upati2ya),意译为大光。底沙,为梵文Ti2ya之音译,原为星宿名,意译为光明,为舍利弗之父名。故优波底沙乃舍利弗从父所得之名。
舍利弗出生在王舍城外那罗陀村(梵Nqlada),自幼相貌端严,有七弟一妹。年纪稍长,就学习各种技艺,及四吠陀(梵catur-veda)理论。十六岁,就能够在辩论中取胜,使同族子弟无不叹服。他与邻村的目犍连,自幼就是好友。有一次,他们共同结伴前往王舍城外的只离渠呵山,参加大祭,看到与会人等纷乱嘈杂,心中顿感人世无常。于是二人就一同拜在当时印度六师外道之一的删阇夜毗罗胝子(梵Sa`jaya_vairaw])门下,剃除须发,出家学道。舍利弗于七天七夜之间,就全部通晓了删阇夜毗罗胝子的学说意旨,但心中还是未能获得彻底之清净解脱。
当时,释尊刚刚成道不久,住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有一天,释尊的弟子马胜比丘(梵A1vajit),托钵入王舍城乞食,正好被舍利弗遇见。舍利弗见马胜比丘,行止有度,威仪端正,心生敬仰,于是就上前问道:“您的老师是谁?您所学习的道法是什么?”马胜比丘回答说:“我的老师是佛陀,我所学习的是因缘法。”并口说一偈:“一切诸法本,因缘生无主,若能解此者,则得真实道。”舍利弗听到这一偈颂后,顿时悟到诸法无我之理,获得了法眼清净。随后,舍利弗立即将自己的这一巧遇,告知目犍连。二人率领各自的一百名弟子,一同前往竹林精舍,皈依释尊,后证得阿罗汉果。
舍利弗成为释尊弟子后,颇受释尊信任,经常随侍释尊左右,有时还代释尊说法、与外道辩论,被释尊誉为“智慧第一”。舍利弗先于释尊入灭,去世七日后荼毗,其遗骨与生前所用衣钵,一同藏于只园,须达多长者为之建塔。
(4)目犍连及弟子一百人
目犍连,为梵文Maudgalyqyana之音译,意译为采菽氏、菜伏根。其出生于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外拘律陀村(梵Kolita),自幼与邻村之舍利弗交好。二人一同拜在删阇夜毗罗胝子门下,出家学道,皆有所成,各收一百名弟子。后二人相互约定,谁先得道解脱,必要及时相告,以便互促互进。舍利弗得遇马胜比丘,证悟诸法无我之理后,告知目犍连。于是二人各率一百名弟子,前往竹林精舍,皈依释尊,后证得阿罗汉果。
目犍连成为释尊弟子后,亦为释尊弘法教化之得力助手,被释尊誉为“神通第一”。他与舍利弗被称为释尊弟子中之“双贤”。目犍连亦先于释尊入灭,其晚年在王舍城乞食时,被执杖梵志以瓦石围殴。阿阇世王(梵Ajqta1atru,摩揭陀国国王频婆娑罗之子)得知此事后,下令捕杀执杖梵志。目犍连于重伤弥留之际,自知遭此横祸,乃业障现前,便阻止了阿阇世王。目犍连去世后,释尊曾于竹林精舍门边建塔凭吊,其荼毗后之遗骨,葬于出生地拘律陀村。
二、发起序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1、尔时
“尔时”,彼时也。即释尊宣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那天的某个时候。按后“入舍卫大城乞食”的经文看,当为临近中午之时。
2、世尊
“世尊”,为佛陀十个通号之一。由于佛陀德慧圆满,故“世尊”具有两方面含义:其一,指佛陀为世界之中最尊贵者;其二,指佛陀为世间众生所尊重。
“世尊”之称,在古印度是对有德、有名声之人的尊称。后为佛教所接受,成为佛陀专有之尊称。
3、食时
“食时”,指正食之时。这是佛教律制所规定之进食时间,即从日出到正午之前允许接受斋食。那么,从正午之后到次日日出之前的这段时间,就称为“非食时”。古代以日晷计时,如果晷针的投影超过正午刻度,哪怕只有一根头发丝那么细微,都不能再进食了。
之所以强调“日出到正午之前”为食时,是因为这段时间天光大亮,正是世人耕作忙碌之时,若于此时乞食,不会打扰世人。正午之后,逐渐日落,世人慢慢归于休息,若于此时乞食,便会打扰世人。
另外,一日之内分为“四时”,即:旦、午、暮、夜。“旦时”为诸天食时,“暮时”为畜生食时,“夜时”为鬼神食时,惟有“午时”为诸佛食时。佛教徒为了远离六道,故效法三世诸佛,以“午时”为食时。
持守“不非时食”,可以获得五种福报:(1)少淫,(2)少卧,(3)得一心,(4)无有下风(放屁),(5)身安隐亦不作病。
4、着衣
“衣”,指法衣,即佛陀及弟子所穿着之符合法度之衣。因制作法衣之布料,均用“坏色”漂染,故法衣又称作“袈裟(梵ka2qya)”。
根据佛制规定,比丘所穿着之“法衣”有三种,故又称为“三衣”。
(1)僧伽梨,为梵文sa/ghqti之音义,意译为大衣。为比丘上街托钵或奉召进入王宫时所穿之正装衣。此衣由九至二十五条布片缝缀而成,故又称“九条衣”。
(2)郁多罗僧,为梵文uttarqsaxga之音义,意译为上衣。为比丘礼拜、听讲、布萨时所穿之入众衣。此衣由七条布片缝缀而成,故又称“七条衣”。
(3)安陀会,为梵文antarvqs之音译,意译为内衣。为比丘日常生活及就寝时所穿之贴身衣。此衣由五条布片缝缀而成,故又称“五条衣”。
比丘尼由于受性别限制,准许在此三衣之外,穿着覆盖肩部及腰部之僧只支(梵sa/kak2ikq,覆肩衣)和厥修罗(梵kus[la,下裙)二衣,合称为“比丘尼五衣”。
从经中的记述可知,释尊即将要去舍卫大城乞食,故此时释尊所“着”之“衣”当为僧伽梨大衣。
5、持钵
“钵”为梵文pqtra音译钵多罗之略称,又称作钵盂。为比丘常持之食器。
(1)钵之形制
根据佛教律制规定,出家僧众所用之钵,在制作上有个三方面的特殊要求:
[1]材质
佛教出家僧众只允许用“泥土”或“铁”两种材质制成的钵。若使用其它材质制成的钵,为犯戒。所以,通过观察使用钵的材质,也是区分佛教徒与外道的一个标准。
[2]颜色
佛教出家僧众所用之钵,只允许熏染成“黑、赤、灰”三种颜色。
[3]容量
佛教出家僧众所用钵的容量,有大、中、小(或作上、中、下)三个型号,可根据个人食量来选择使用。
大钵,又称上钵(巴ukkawwha_patta),可装饭三钵他及其它羹食一钵他半(一说可装饭三斗)。钵他(巴Pattha),为容量单位。一钵他相当于三十两,三钵他即二升,一钵他半即一升。
小钵,又称下钵(巴omaka-patta),可装饭一钵他及其它羹食半钵他(一说可装饭一斗半)。
中钵(巴majjhima-patta),其容量即为大钵与小钵容量之折中。
钵在形制上,除了上述“体、色、量”三方面要求外,其外观呈现小口、平底、扁圆之盂形。之所以要将钵制成这种形状,是因为装在其中的饭羹不易外溢,且便于保温。
(2)钵之修补
根据佛教律制规定,出家僧众不能一人存蓄很多个钵,在进食完毕后,要及时将钵清洗干净。对于钵的日常养护,要如同对待自己双眼一样。
但钵毕竟为日用之器,难免会因种种事故而损坏。对于破损之钵的处理,要视其损坏程度而定。根据佛教律制规定,钵的破损程度如果超过五缀(缀为长度单位,一缀相当于六公分),则可以申请更换新钵;如果在五缀之内,则要进行修补,修补之后的钵就称为“五缀钵”。对于“五缀”具体所指,历来说法不一,大致有三:其一,指有五处缺损;其二,缀为长度单位,一缀相当于二寸,五缀即指破损度在一尺以内;其三,指五种修补钵之方法,此单就铁钵而言。
既然钵之材质有“土”和“铁”两种,那么对其破损之修补方法,也就有所不同。修补破损之土钵,只能用土末和油,对破损处进行填充,然后再用火烧补。修补破损之铁钵,有五种方法:
①如果钵身出现小的孔洞,可以用细钉填塞;
②如果钵身出现孔洞或裂缝,可锲入小铁片,令其牢固;
③如果钵身出现孔洞或裂缝,可将破损处四边铰开,然后相互叠夹在一起;
④如果钵身出现孔洞,可以用铁片将其覆盖,并用钉子固定;
⑤如果钵身出现孔洞或裂缝,可用碎铁屑或细石末进行填充。
根据佛教律制规定,有五种熔湿材料是不能够用来缀钵的,它们是:黑糖、黄蜡、铅、锡、紫矿。
(3)配套用具
出于保护和实用的目的,在钵的日常具体使用过程中,还辅助配有其它用具。
[1]钵支
所谓“钵支”,是指专门用于放置钵的支架。
钵虽然是平底,但由于腹大口小,大体呈现圆形,所以将钵放在地上,很容易倾倒。为了避免倾倒,也便于手持,故制作一个支架来固定。
制作“钵支”的材料,可以为铜、铁、牙、角、瓦、石、木等。在没有“钵支”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草结成一个垫子,放在钵的下面。
[2]鐼子
所谓“鐼子”,是指放置在钵里的一种小的容器。
鐼子的形状如钵,也有大、中、小三种。小鐼、中鐼、大鐼,依次相套,然后一同放置在钵中。
根据佛教律制规定,比丘在乞食时,不能将不同的饮食混放在一起,如果只有一个钵,也应用树叶、树皮等物相隔。那么鐼子的功用,就是为了分装不同的饮食。
[3]钵囊
所谓“钵囊”,是指装钵的袋子,可挂在肩上。
钵为比丘日常随身携带之物,外出乞食,用手持钵,十分不便,经常因行路不慎跌倒,而将钵打破。释尊便教比丘用衣服裙角将钵裹住,但还是不能完全避免钵被摔坏。于是释尊准许制作“钵囊”,来放置保护钵。
(4)佛钵
以上是对在佛制规定下,钵的基本形制的一个介绍。就经中所言“持钵”,指的是释尊所持之钵,即“佛钵”。
释尊在菩提树下证悟成道后,七天没有进食。当时有两位名叫提谓(梵Trap2a)、波利(梵Bhallika)的商主,前来向释尊供养用蜂蜜调制的面酪,释尊以神通知见过去诸佛皆以钵来接受供养。当时四大天王感应释尊心中所念,分别去到頞那山(梵Anna,意译为饭)上,于青石中自然化出一钵,然后取来供养释尊。释尊本有一钵就足矣,但为了能够同时接受四大天王的供养,不至厚此薄彼,释尊便将四大天王所供养的四个石钵,相互叠落在左手上,用右手从上按下,以神通之力将四个石钵合为一钵。
佛钵之容量大致为二至三斗,色呈黑青。由于佛钵为四钵压制而成,故在钵身有四道清晰之环迹。释尊在度化三迦叶兄弟时,就曾用此钵降伏火龙。由于石钵为释尊所专用,故其后世弟子不许用石制之钵。
释尊灭度之后,佛钵存于古印度毗舍离国(梵Vai1ql]),受到世人之供养。公元一世纪至二世纪,佛钵从毗舍离国转移到犍陀罗国(梵Gandhqra)之都城弗楼沙(梵 Puru2apura,今巴基斯坦白沙瓦Peshqwar)。曾有月氏国(梵Ku2ana)国王率兵攻破弗楼沙,想将佛钵带回本国供养,于是就严饰大象,准备用来驮运佛钵。可当把佛钵安置在大象背上时,大象顿时就伏地不起、不能前行。月氏国国王见状,知道自己与佛钵无缘,便就地修建塔庙供养佛钵。公元五世纪,罽宾国(梵Ka1m]ra)寐吱曷罗俱逻王(梵Mihirakula)侵入犍陀罗国,佛钵被击碎,后传入波罗钵多国供养。
据说破碎的佛钵,由佛神力,得以完好如初。后辗转月氏、于阗、龟兹、师子诸国,传入中国,后又还归中天竺。后佛钵升至兜率陀天,弥勒菩萨于内院供养七日后,佛钵又被龙王请至龙宫供养。于未来弥勒菩萨下生之际,佛钵又一分为四,安置于頞那山上。待弥勒菩萨证悟成道之时,四大天王又将四钵取来供养弥勒。如此循环往复,阎浮提洲贤劫千佛同用此之一钵。
6、入舍卫大城
“舍卫”,为梵文!rqvast]之音译,意译为闻物。其为北憍萨罗国都城之名。因该城物产丰富,又名人辈出,故称闻物。该城为释尊在世时,古印度六大都城之一,故称“大城”。着名的只园精舍即在舍卫城之南。
释尊于此前后居止近二十五年,为其一生行化所住时间最长之地,也是演说教法最多之地,故在诸多经典之中多存此名。
7、乞食
“乞食”,为梵文paizfapqtika之意译,为十二头陀行之一,指比丘为了资养色身,而向他人乞食。由于三乘圣人全都乞食,故比丘当效仿圣人,亦皆乞食。
经中所云为“入舍卫大城乞食”,即入城乞食。那么,比丘在入城乞食时,除了前面讲过的要着僧伽梨大衣外,在进城之后要于道侧而行,左手持钵,次第乞食。一天之内,不论能否乞到饮食,只限行乞七户人家,不能贪多。释尊就曾进入婆罗门聚落中行乞,未得任何饮食,空钵而还。
(1)比丘乞食
比丘作为佛教“三宝”之一“僧宝”的主体,对其在乞食上的诸多界定,可以基本反映出佛教乞食制度的概况。
[1]二利
所谓“二利”,是指比丘因自利、利他,而常行乞食。
①自利
乞食可以破除人之憍慢之心,并使之杜绝俗务,返躬自省,从而精进修道。
②利他
乞食必须依赖世人的施舍,这就为世人提供了积德行善的机会,从而为世人培养了福田。
[2]四分
所谓“四分”,是指按照佛教律制规定,比丘须将每日所乞之食分作四份,分别施与不同之对象。
①奉同梵行
将其中一分,奉与自己一同净修梵行的人。
因为在比丘外出乞食时,必然会有比丘留守看护精舍,或是因年老有病,而不能外出乞食。所以,比丘外出乞食回来后,应当分出一分食物奉给这些比丘,不会使他们因饮食缺乏而不能安心修道。
②与穷乞人
将其中一分,施与穷苦乞讨之人。
比丘在乞得食物后,如果遇到穷苦乞讨之人,应当生起怜悯之心,观想对方之饥苦如同己苦,而分出一分食物施与这些穷苦之人,让他们能够充饥果腹,并进一步劝导他们修善积福。
③与诸鬼神
将其中一分,施与一切鬼神。
比丘在乞食回来后,应当分出一分食物,用净器盛装储存起来,等到日晡申时,燃香讽咒,对食物进行加持,然后普施一切鬼神,令其腹中饱满,并祈愿诸鬼神等出离苦趣,皆得解脱。
④与己自食
将其中一分,留与自己自食。
比丘所乞得之饮食,只留一分,不计多少,供己自食。饮食饱满之后,就要安心行道,不能白白接受世人之供养。
[3]五处
所谓“五处”,是指有五种处所,比丘是不能够前往乞食的。
①唱令家
唱令家,是指那些从事歌舞表演的人家。由于这些人的工作性质,是以歌舞等手段,通过刺激观众的感官,激发观众的欲望,进而达到取悦娱乐大众的目的。所以,这种扰乱禅定的环境,比丘是不能前往乞食的。
②淫女家
淫女家,是指那些从事色情服务,或是本身行为放荡的女子之家。由于这些女人不管出于何种目的,本身不守妇道,举止轻浮,声名狼籍,且以肉体淫欲为本。所以,这种障碍道行的环境,比丘是不能前往乞食的。
③酤酒家
酤酒家,是指那些从事贩酒行业的人家。由于饮酒容易乱性,乱性之后,就容易在言行上,肆无忌惮,放逸无度,犯下很多过失。所以,这种使人迷失的环境,比丘是不能前往乞食的。
④王宫
王宫,是皇室及高官居住、往来之所,是禁卫最为森严的地方,不能随意进出滋扰。所以,这种王宫禁地,比丘是不能前往乞食的。
⑤旃陀罗
旃陀罗,为梵语cazfqla之音译,意译为执恶人、主杀人等。
旃陀罗为印度四种姓之外,最为低下的贱民阶级。由于旃陀罗为印度第四种姓之男性首陀罗(梵1[dra),与第一种姓之女性婆罗门(梵brqhmaza)所生之混血,所以旃陀罗血统杂乱,只能从事屠宰、狱卒、刽子手等卑贱行业。旃陀罗不能与其他四个种姓的人们,共住在城镇、村庄,只能自行聚居在郊外。旃陀罗进入城镇,必须手执竹杖,并摇铃以示身份,否则就要被抓起来治罪。
旃陀罗生来就是极为卑贱的种族,在印度至今仍被人所轻视。《法华经》就将“亲近旃陀罗”的行为,判属为“恶律仪”。所以,这种旃陀罗的贱民环境,比丘是不能前往乞食的。
[4]十利
所谓“十利”,是指比丘常行乞食,可获十种利益。
①以乞食的方式,能够保证自养活命,但不能养活他人。
②如果有众生施舍食物,应当令其安住三宝,然后再进食。
③如果有众生施舍食物,应当生起慈悲心,通过自己的精进修行,令众生善住布施,然后再进食。
④以乞食自活,是随顺佛陀的教行。
⑤以乞食自活,易于满足,便于自养。
⑥以乞食自活,可以破除人的憍慢之心。
⑦以乞食自活,可以招感佛陀三十二相中无见顶相之善根。
⑧如果有人看到我乞食,可以促使其他修行善法的人,也一同效仿我乞食。
⑨以乞食自活,不会与男女老少等各类众生发生过多接触,产生各种各样的因缘关系。
⑩次第乞食,可以生起对众生的平等之心。
(2)菩萨乞食
菩萨作为大乘佛教兴起后的主体代表,其在乞食上又有着自己的行持。
[1]十利
所谓“十利”,是指菩萨常行乞食,可获十种利益。
①以乞食自活,可以摧伏我慢。
②以乞食自活,不必求于亲属友爱。
③乞食只为自活,不为名闻利养。
④以乞食自活,可使自己常住圣种,
⑤以乞食自活,不用说那些谄媚、欺诳的话,也不用故意显现出那种引人注意的奇异之相,更不用使自己言情激切。
⑥以乞食自活,可使自己常怀谦卑,不产生我慢高举之心,
⑦以乞食自活,不会损害他人利益。
⑧以乞食自活,可以断除贪爱和瞋恚。
⑨如果进入别人家中乞食,可以不用为了换取饮食,而向对方进行法布施。
⑩安住乞食等头陀行法,进而对众生有所说法,这样更具威信力,使人易于信受。
[2]十为
所谓“十为”,是指菩萨为了成就十种法,而常行乞食。
①为摄有情
菩萨见到一切有情众生,承受各种苦恼,虽然能够成就一点微少的善根,但终究不能使之维持长久。菩萨了摄受、饶益有情众生,而常行乞食。
②为次第
菩萨进入城邑或聚落乞食,是六根清净寂然,身心安住于正念之中,具足威仪,不论贫穷之家,还是富贵之家,皆都次第乞食,唯除诸外道处与恶种之家。
③为不疲厌
菩萨在次第乞食时,不会因厌烦而离去,也不会感觉疲倦,对一切有情众生不会产生爱憎分别。
④为知足
菩萨常行乞食,无有疲厌,故其对各种物质生活皆能知足。
⑤为分布
菩萨乞得食后,不计食物好坏,悉皆受取,返回住处。先于佛像或舍利塔前,供养赞叹;然后将乞得食物,分作四分,三分施他,一分自食。
⑥为不耽嗜
菩萨虽然每日饮食,但对进食本身无贪、无染、亦无爱着。
⑦为知量
菩萨进食,只为活命,维持身体基本生理需要。食量不能过少,否则容易导致羸弱生病,影响修持;反之,食量也不能过多,否则容易导致昏沉嗜睡,亦会影响修持。
⑧为善品现前
菩萨如法乞食、进食,能够使善品现前增长。
⑨为善根圆满
菩萨常行乞食及一切善法,精勤无懈,故可获得圆满的菩提资粮。
⑩为离我执
菩萨常行乞食及一切善法,遂能成熟三十七种菩提分法,远离我执,进而可以割舍自身之肉,施与有情众生。
(3)佛陀乞食
经中所云“乞食”,乃指释尊亲自外出乞食。那么,佛陀作为佛教大、小二乘共同尊奉的导师教主,其在乞食上又有哪些独特之处呢?
[1]三意
所谓“三意”,是指佛陀在乞食时,当有三种作意。
①不贪珍味,美恶均等
指佛陀进入聚落乞食,对食物质量的好坏不作分别,不计较食物数量的多少,随人所施,均等受之。
②为破我慢,贵贱同游
指佛陀乞食,为破贡高我慢,对于富贵、贫贱之家,不作分别,无有取舍,平等行乞。
③慈悲平等,大作利益
指佛陀本来无有饥渴、匮乏之苦,但为教化众生,慈悲示现平等乞食,大作利益。
[2]十因缘
所谓“十因缘”,是指佛陀因十种因缘,而进入聚落乞食。
①为了向世人彰显佛陀之功德。
②为了接引教化一部分世人,也令其以乞食自活。
③由于有很多的外道,也以乞食自活。佛陀为了使外道舍邪归正,也以同样外出乞食的行为,来教化摄受外道。
④为了给未来世的众生,树立典范,使其能够归入正道,最终证悟解脱。
⑤为了接引摄受那些,对教法已经具有一些比较粗浅、弊陋信解的外道。
⑥为了教化那些因道听途说而对佛法进行毁谤的人,佛陀亲自示现殊妙色身,寂静威仪,让其见后大为惊叹,对自己之前的恶行深为忏悔,自然生起归依佛陀之心。
⑦为了让居住在聚落中的众生,通过向佛陀布施饮食这样一个简单的行为,而获得极大的福报。
⑧为了教化那些,因畏佛法修行过于艰难,而心生懈怠、放逸的人,让他们看到通过简单地向佛陀布施饮食的行为,就能获得如此大的福报,更何况依佛陀教诲而精进修行呢?使其对自己之前的怯懦行为,而生起深深的羞耻惭愧之心。
⑨为了使那些身有残疾、心智狂乱的众生,以及遭受种种灾害的众生,能够心情平静,苦难止息。
⑩为了让无量无边、广大威德的天(梵deva)、龙(梵 nqga)、夜叉(梵yak2a)、阿修罗(梵asura)、乾闼婆(梵gandharva)、迦楼罗(梵garufa)、紧那罗(梵ki/nara)、摩睺罗伽(梵mahoraga)等八部鬼神,跟随佛陀一同进入所乞之家,使八部鬼神能够护持这些施食之家,不再对其进行恼害。
8、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
您可能喜欢:
《金刚经》全文诵读拼音注音版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我听佛是这样说的。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那时,世尊到吃饭时身着法衣,捧着食钵,进入舍卫国都城化缘。在城内乞食,化缘完后,回到住处。吃完饭,收好法衣和食钵,洗完脚,铺好座垫就开始打坐。
金刚经原文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序:山珍海味令我们饱,可是无量百千山珍海味不如一口空气,因为一口气不来便断命,但我们不能因此光吸空气而不吃山珍海味。读诵金刚经胜於无量百千七宝布施,我们若光只诵读金刚经而不作七宝布施,如同光吸空气而不吃山珍海味,在法海中必死无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
金刚经原文及译文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注音版。
读金刚经一遍后,持此咒一遍。其功德等于读过九亿万遍,以证得性空,即同无量,惟必请师父亲授,方可持颂。《金刚经心咒》全文注音版: na mo ban ga wa dei。 南无盆嘎滑的。 zhan jia ba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译文】我听佛是这样说的。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
我今天为什么要讲金刚经,用白话来述义呢?为要把金刚经上的妙用,移用在社会上。因离了世间上一切人事,佛法就没用处了。佛法处处是解除人生的痛苦,不论贵贱贤愚、老幼中外,是个人,就免不了自身的烦恼痛苦。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金刚经》第一分叫【法会因由分】。为什么叫“因由”?“因由”就是缘起,讲经都有序分,因由就是原因、背景、时间、地点、人物、意义等等。“因由”大多都是法会缘起,它为什么叫因由,而不叫法会缘起?它是有原因的:“万法森然曰因,一心应感曰由。”如果你要理解这两句话,你就可能会理解了。
《金刚经》最早传入中国是公元五世纪初。鸠摩罗什来到长安,他首先把《金刚经》翻译成了中文。从此之后,一直到703年义净在长安西明寺最后译出《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三百年间《金刚经》前后一共被翻译了六次。
在《金刚经》里,好几段经文都是倡导布施,有「无相布施」,即布施的当下不为名位、不求利益、不望回报;「无我度生」,救度众生时,不存有度众的心念。经文也提到,如果有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甚至奉献生命,所谓「杀身成仁、捨生取义」,都不及受持四句偈的功德来得大。
持诵《金刚经》的七个禁忌!《金刚经》被称为“成佛之经”、“功德之经”、“灭罪之经”、“降魔之经”、“超度之经”以及“长寿之经”,而且它还是一部功德随心现量,悉满所愿的大乘经典。从古至今读诵它的人特别多,很多人依靠这部经典证悟或者往生极乐世界。甚至有道友将《金刚经》作为一生的功课。
龙门石窟现存《金刚经》四处,三处摩崖刻经,一处石碑,其中仅一处有明确纪年,为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刻,鸠摩罗什译本,是中国唐代有纪年的最早石刻《金刚经》,也是中国有纪年的最早石刻鸠摩罗什译本《金刚经》,位于西山北段429龛。
《金刚经》是一部不论学佛人还是文人墨客都耳熟能详的佛教经典。古往今来,很多文人雅士即使没有佛教信仰也纷纷抄写和诵读它,但是你知道它一共有多少个翻译版本吗?不同的版本名字一样吗?《金刚经》在中国一共有六个翻译版本,六位译师都非常著名,分别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北魏大译师菩提流支、南朝大译师真谛法师、隋代大译师达摩笈多……
《金刚经》中告诉我们,人人均具“五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但因众生受到了五欲六尘的蒙蔽,不能发挥本具的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的作用,只凭肉眼局限性的作用,必然导致认知的狭隘,令身心不得自在。
听不听,要看你自己的发心。《金刚经》确实不是让你用意识去懂的。《金刚经》讲的是空性法,所谓的懂,属于有为的差别相。所以,如果你想听大德讲法的视频,可以,因为你不能入这个法,你的根器不在上,而在下,那当然还是要积累功德。因为上根器也是从下根器积累功德来的,那么去听大德的讲法视频,这样能够不断地缘这个法。
《金刚经》说的是什么道理呢?简单概括一句话,就是告诉我们法空之理,就是诸法空性的道理,整部《金刚经》就说这个。这也空了,那也空了,如何达到空呢?破相了,就空了。所以《金刚经》里面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把这些心相破掉,这样一来自己就开悟了,证得了空性的道理。所以整部《金刚经》说得简单一点,就说这么一丁点道理,
《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汉传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也是汉传佛教一个影响深远的宗派——华严宗的理论根据。《华严经》从印度传译到汉地始于东晋,前后经由三次翻译,有三个译本。第一次翻译在东晋时期。公元418年到421年,在建业(今南京)道场寺,有一位印度高僧佛驮跋陀罗,由他主持翻译了六十
《大宝积经》,共一百二十卷,是一部丛书体裁的经集,收在《大正藏》第十一册。玄奘在示寂前一年(663)曾试译过几行,因为体力不支不得不停顿下来。菩提流志从神龙二年(706)开始编译,历时七载,在先天二年(713)完毕,完成了玄奘未尽的伟业。他利用《宝积经》
《圆觉经》,是描述如来境界、阐扬诸法实相、彰显圆满觉性的重要经典,素有『三藏十二部的眼目』之称。经文阐述了一切法都是圆觉妙心的显现,每一法都周遍法界,觉性同样也是周遍法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道理。指出:众生与佛,觉性平等,没有差异,只是因为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