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讲《观无量寿佛经》就是为了开正法眼藏,其中玄机就在经文中道破,在第八像观中有一段开示非常重要: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 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八个字还能浓缩为四个字,心作心是。我们常说,佛法就是修心法,心地法门,要看好自己的念头。讲法的时候,你听法义,一点头,就觉得我是明白了。我问大家明白了没?你一点头说是明白了,一来一往中,你怎么知道我的想法,我的问话,我怎么知道你的首肯确实无疑?
如果将这一来一往中间的东西完全割裂开,我说的你能感知到吗?你说的我能知道你听懂了吗?既然我的念跟你的念不是碰撞在一起的,而是本来就在一起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是立足于圆教的话,所有十方三世佛都是一法身,都在我们的心念,现前一念中。
在这种情况下,我说的你听懂了,你理解以后也首肯,明白了,收到这个信号了。劝大家往生极乐世界,因为阿弥陀佛跟我们的心永远都在一起,整个宇宙万法都在一起,就是这样。
所以既然是一起的,你把它割裂开来,想自己的事,人间的情了,反过来想佛,就想他的心,跟他靠拢、重迭,最后合二为一,显现出来了,这就是遍法界心,遍法界身,诸佛如来。
他的身心合一就是现前一念心性,我们的心性虽然跟佛是一样的,可是我们现在随缘随的不一样,心作心是,我们的心如果你做的九法界的事,做的是六度万行,那你就是菩萨,做的是菩萨,不是佛。如果你做的十恶业,最陋劣的,特别猛烈,你做的是地狱众生,不是佛。你做了五戒,这辈子成了人,这就是现在显现了。
所以心作心是,套用到十法界来讲,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菩萨,是心是菩萨,是心作人,是心是人,是心作地狱,是心是地狱。说明了是心不作地狱,是心就不是地狱,是心不作人,是心就不是人,是心要作佛,是心就决定是佛,九法界十法界随便我们心作心是。
这个道理简单不简单?明了不明了?千经万论从来没有道彻到如此地步。心作心是,说白点,就是心想事成,心想什么就是什么。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为心所召,一切为心所现,为业所感。所以如果真的能把这一段话了解的话,现在心想菩萨法界就是菩萨,心想罗汉法,就是罗汉法界,随染缘,就在九法界,随一真法界净缘。一般我们都觉得菩萨法界,罗汉法界,辟支佛法界都属于净土,可是真正的纯净缘只有佛法界,菩萨法界还有漏。
彻悟禅师语录讲过,《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这两句不仅是《观经》的纲宗法要,也是释迦如来一代时教的大法宗要,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纲宗法要。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如果这个宗能透过来,没有一个法透不过来,如果这个法能够明了,没有一个法明了不了的。
所谓学虽不多,可齐上贤,跟诸圣贤一样的,就等于参学已毕,理论上完全明白了,其他的不知道完全没关系,这个知道了就等于都知道了。这样的总持法义,把核心线索让我们领解认证了以后,一切万法都在其中了,这就叫正法眼藏。
能够理上能明白了,就不必再问人了,心作心是。蕅益大师也开示过,如果你是修出世间法的大丈夫,那么自己就应该谛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假如果你一念跟佛有隔,就不是是心作佛,心作心是。假如你念念都在佛里面,就是跟佛无间了,什么问题都不要问,根本不用问别人,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如果念阿弥陀佛,一个妄想都插不进来的时候,那问题全成了妄想,你还有业障吗?说明你没有念,你还有烦恼吗?说明你的中间有隔,没在一心不乱。所以讲这部经典,就是因为开这个正法眼藏,法眼就是心作心是这句话,不但是这部《观无量寿佛经》的经眼,也是净土宗的宗眼,也是释迦牟尼佛教法的教眼,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根本眼,就是心作心是。
这部经典的概况,净土法门从庐山慧远大师起建的白莲社,一百二十三个人全部成功往生。这是第一笔,第二笔就是从这个经典的翻译,慧远大师的时候,净土的经,根本经典还没有翻译过来,后来才《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弥陀经》陆续地翻译过来,第一经是《无量寿经》、后来《弥陀经》和《观无量寿经》。
但是净土的第二代祖师和他的传承跟这部经典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净土宗的十三代祖师,第二代祖师是善导大师,法脉是从昙鸾大师来的,昙鸾大师是净土宗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山西的代县人,俗家的时候,离五台山很近。
十多岁的时候,就常闻到五台山灵感的事迹很多,游玩了以后就发心出家了,当时他的信仰比较杂,读《大集经》的时候,觉得这个经典义理非常深邃,想给它做个注释,做注释的时候人命无常,他自己也是突然间就感到气疾,估计是支气管有毛病,心思费得多了。后来虽然痊愈了,感到人命无常,就发了一个心说,我先得学个长生不老之术,这也是颠倒。
所以在梁朝的大通年间就去南游,听说江南有一个道士叫做陶弘景,经年修神仙之法,他就去到南方,当时南方的时候人家又盘问他半天,最后还去见了梁武帝了。梁武帝还对他非常礼遇,后来他回了北方,梁武帝还觉得这个昙鸾大师特别不可思议,还常朝北方顶礼,说北方的鸾法师是肉身菩萨,想必他这一遭走的应该是弘宗演教,为弘扬净土法门做铺垫。
到了南方以后,见到道士陶弘景,道教有名的发源地在江苏的茅山,就在宝华山跟前儿。给他授了《仙经》,一共有十卷,他美滋滋地领着这个想找个名山去修炼仙术。回到魏的时候,途径洛阳,见到了从印度来的菩提流支三藏,菩提流支法师是给《往生论》做翻译的。他就去请教他,就问到,我手里有十卷《仙经》了,说佛法里面再有没有长生不老的方法?
当时菩提流支法师说太没骨气了,和尚找道士去取经,这不是反调了吗?对他不以为然,还呵斥他,说你看你都到什么地步了,告诉他纵得长生老而不死,还不是在三界轮回中吗?不但你肯定死,这是必死无疑了,纵然不死也在三界轮回中,告诉他长生不死之法,唯我佛道有。就把这部《观无量寿经》送给他,说你好好依之修行,当得解脱生死,寿命兆载永劫。
在这种情况下,昙鸾大师就把十部《仙经》全给烧了,一心一意行归净土,特别有名。当时昙鸾大师对净土宗的建树可以说第一人,真正把净土的他力本愿的教义发挥出来,就是从《观无量寿经》里面吸取。
以至到后来还有道绰大师也是他的弟子,依着他的法脉在山西的玄中寺昙鸾大师有一个碑,记载他的事迹,看了这个碑以后,心被他的行迹感化了以后,也跟着行归净土。乃至善导大师后来也是追随着道绰大师的脚步,直接继承过来的净土法脉,所以当时《观无量寿经》是流行度非常广的。而且《观无量寿经》在净土五经一论中,理论是最为深邃的。
另外的两部,光心作心是都没讲到这种地步,除却净业三福,十六妙观,乃至心作心是之外,比如还有圆发三心,让大家发菩提心的基本内容,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乃至观佛身亦得见佛心,只要你作意去观想佛的色身,妙相庄严,就能够见到佛的心。
还讲到佛光摄取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就是只要你念阿弥陀佛,就等于说你已经摆脱不了净土法门了,佛一定会去想方设法的促成你最后成功。乃至最要命的就是九品中的十念念佛皆得往生,几乎没有门槛,都在这部经典里面发挥出来了。
原标题:佛法最深刻的内涵,被这句简单明了的话说透了丨《观经》2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置于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国太夫人,名韦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净,以酥蜜和麨,用途其身。诸璎珞中,盛蒲萄浆,密以上王。尔时大王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那时,佛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上,与一千二百五十名大比丘及三万二千名菩萨在一起,其中文殊师利菩萨为佛的上首大弟子。当时,作为摩揭陀国首都的王舍城里,有一个名叫阿阁世的王太子,他听从恶友提婆达多的 教唆,捉拿了他的父王频婆娑罗,并把他关闭在七重禁室中,不许诸位大臣前往探望国王。
《观无量寿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此观经一部之内。先作七门料简。然后依文释义。第一先标序题。第二次释其名。第三依文释义并辨宗旨不同教之大小。
佛法普遍于法界,佛性普具于有情,众生皆可成佛,诸佛皆有净土。一切大乘佛法,都是严净佛土之行。故净土法门,广大深圆,统摄诸宗,普被群机,在佛法中居极高之地位也。十方诸佛虽有无量无边的净土,然而释迦世尊乃偏赞西方极乐净土,盖弥陀总集十方净土之殊胜,而成为极乐净土也。弥陀净土法门,遍见于大乘方等诸经论中;而专说者,向
我亲自听见佛这样说。一次,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郊的耆阁崛山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弟子在一起。与会的菩萨三万二千人,以文殊师利为首座。那时,王舍城里有一太子,名叫阿阍世。王子听信了狐朋狗友调达的教唆,监禁了父王频婆娑罗。将他关押在七重禁闭深严的室内,准备将他活活饿死。王子勒令诸群臣不得近前,使他们不能够探望频婆娑罗大王。
序 佛法普遍于法界,佛性普具于有情,众生皆可成佛,诸佛皆有净土。一切大乘佛法,都是严净佛土之行。故净土法门,广大深圆,统摄诸宗,普被群机,在佛法中居极高之地位也。十方诸佛虽有无量无边的净土,然而释迦世尊乃偏赞西方极乐净土,盖弥陀总集十方净土之殊胜,而成为极乐净土也。
净土宗有三经一论,即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及往生论。本精舍以往已讲往生论及阿弥陀经,现在续讲观无量寿经,此经又名十六观经,谓此经内容为十六种观念法门也。十六观经与无量寿经及阿弥陀经,鼎足而立,同等重要,不可偏缺,净土宗才可以兴盛起来。在同等重要中,又有差别,即观经较弥陀经、无量寿经。尤为重要,乃重要中之重要者
我亲自听见佛这样说。一次,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郊的耆阁崛山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弟子在一起。与会的菩萨三万二千人,以文殊师利为首座。那时,王舍城里有一太子,名叫阿阍世。王子听信了狐朋狗友调达的教唆,监禁了父王频婆娑罗。将他关押在七重禁闭深严的室内,准备将他活活饿死。王子勒令诸群臣不得近前,使他们不能够探望频婆娑罗大王。
佛者性体也,法者事理也,僧者和合比丘众也,众亦性体也。然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则出家在家通称,以性理无二致也。性体迷于事理则秽,秽则为众,性体觉于事理则净,净则为佛。所以众必除秽而转净,不净不得作佛,佛已纯净而能知秽,知秽始能觉众。
九品往生出自《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该经十六观中的第十四、十五、十六三观,详细介绍了三辈九品往生的情况。其中,十四观讲上辈往生,十五观说中辈往生,十六观是下辈往生。同时,又根据各自行业(善根)的差别,每一辈又分为上中下三品,即上品上生、上品中生
《观无量寿经》一卷,又名《观无量寿佛经》,省称《观经》。南朝宋朝畺良耶舍翻译。作为“净土三部经”之一,《观无量寿经》通过佛对时韦提希宣说西方极乐净土,庄严美妙,修持者如若行善持戒,按照“三福”、“十六观”的修持方法,口称或心想“南无阿弥陀佛”,就可生时灭罪消灾,死后往生极乐净土,受种种乐。唐朝善导大师概括此经要妙,说是
《观无量寿经》又称《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佛观经》、《无量寿观经》、《十六观经》。此经进一步发挥了《无量寿经》的净土思想,叙述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之请,在频婆娑罗宫为信众讲述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和极乐净土庄严的十六观(16种观想方法)。
《观无量寿佛经》,简称《观经》。《观经》广说往生净土之十六观法,并明九品往生之因行果德。《观无量寿经》主要说的是十六种观想的方法,也就是说一个人想要观想往生净土,有十六个方法。这十六个方法,你也可以全部一起修,也可以只修其中的一个。只要一个修成了,都可以往生极乐净土。全部修成了,同样也可以往生净土,不过品位比较高而已,这一点
王舍城的太子阿阇世,听从恶友提婆达多的教唆,发动宫廷政变,将他的父亲频婆娑罗王囚禁在七重密室之中,并断绝供给饮食。王后韦提希夫人恭敬大王,沐浴清净后,用奶油、蜂蜜,和着炒熟了的面粉,调和起来涂在身上,外面用衣服遮覆。并在宝冠璎珞空心之处盛满葡萄浆,秘密探视大王。
我们知道,经典的名称,往往揭示了经文的核心内容,对于全经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要说的这部经,全名是《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其中,“佛说观无量寿佛”七字是别题,是单就这部经来讲的。“经”字是通题,通于每部经典。别题又分二重能所:第一重能所,“佛”是能说之佛,无量寿佛是所说之佛;第二重能所,“观”是能观之智,无量寿佛是所观之境
《十六观经》之观想念佛与弥陀经之持名念佛,非但不相妨碍,且能相得益彰。首先,对于持名念佛的人来说,若不了解《十六观经》所讲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道理,求生西方净土的信心就容易退失。信心既动摇,愿行也会随之而退。
这个《观经》的发起的因缘就很有戏剧性了,描述了王舍大城一场宫廷政变。就是频婆娑罗王有个儿子叫阿阇世王子,跟提婆达多结为好友。那提婆达多就是跟佛作对,他就想取代佛来作新佛,他就挑拨阿阇世王子跟他父母的关系,要他废掉他的父亲,作新王,这样就出现新王和新佛的新格局。那这个阿阇世王子开始并没有起这个念头,还真的就是提婆达多的教唆。
盖由阿阇世王,乘大愿轮,示为恶逆,囚父禁母,而为发起。其母厌离娑婆,愿生极乐,并为未来众生,求往生法。世尊乃为说此观想西方依报国土,种种庄严,正报佛及观音势至,相好威德,以及九品往生,若因若果
一、前言 《观无量寿经》的纲要,善导大师分为「定善」与「散善」,最后又说:「上来虽说定善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将全经大意归于称名。依此,法然上人《选择本愿念佛集》第十二
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因是得常乐,以不恼他故。这段经文告诉我们,如果想获得幸福安乐的生活,就要时常修习慈悲心。慈悲的人没有烦恼,有慈悲心的人,不会去侵犯人,不会去恼害人,自然就不会有烦恼。「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我们可以学
1、《地藏经》的功能分为二种: 1 1 《地藏经》是一部记载着万物众生其生、老、病、死的过程,及如何让人自己改变命运以起死回生的方法,并能够超拨过去世的冤亲债主,令其究竟解脱的因果经。人的生灭自无始
《普贤行愿品》全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其中“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总题,“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是品题。
《坛经》记载了慧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其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即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共包括10品:自序、般若、决疑、定慧、妙行、忏悔、机缘、顿渐、护法和付嘱。
所谓的供养或者布施,那么有法布施,有财布施,有财供养,有法供养。那么在《普贤行愿品》里面讲到供养的时候,说到一句最关键的话叫做“法供养最”,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殊胜。所以,无论是如说修行供养啊,利益众生供养啊,摄受众生供养啊,代众生苦供养啊,勤修善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师:你现在还在生啊?师父过去讲了这么多,你有没有听进去?徒:听进去了。师:那你怎么“有所住而生其心”,这样不行啊!徒:为什么?怎么办?师:你受用就不行。谁在受用?受用是以无我为主,如果有我在受用,就是我知我见,这叫生灭见。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僧莎诃(娑婆诃)”,翻译过来就是,即说咒曰:“去吧,去吧,向彼岸去吧,全向彼岸去吧。”“菩提”,就是“觉悟吧”;“娑婆诃”,则是“祝福你们”。
善士问:《金刚经》中说佛陀是不可以去描绘的,没有相,但佛七期间,为什么要观想佛陀?法藏法师答:《金刚经》上面所提的不以音声见我,不以色见我。若以音声跟色相来见我,那就是是人行邪道。不能证如来,不能见如来。那个是就众生执著什么才是佛。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
《大般若经》六百卷,又称《般若经》,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唐朝玄奘翻译。这是有关佛教般若类经典的汇编之著,所以卷帙浩繁。当年玄奘法师西域取经,取来此经本子有三种,后来进行翻译,碰到疑问,便就三本互校,殷勤省覆,择善而从,然后落笔,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