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我希望大家都能够发心,为了一切的九法界众生,同生西方极乐世界,摄一切有缘、无缘,同归西方极乐净土,修学净土法门。
这次学习净土宗的根本经典——《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此时此刻赞叹诸位,能够列到这个修行法会之列。在此时此刻,非常荣幸跟大家一起共同种九品莲台的殊胜种子。感恩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尊法,一切圣贤僧。佛法最大,大哉佛法,不但在人的世界中,乃至九法界世界里面都是公共之法,都可以修,可以成。
首先修习《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的目标是为了劝大家修习净土法门,谁都知道极乐世界有个阿弥陀佛,有三根普被、九界全收的法门。没有一个人不堪学修,都能成就;没有一个人不能获切实利益,只要有真信切愿。
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现前受持,尽管有如此大的知名度,人人都知道阿弥陀佛,这佛号就是阿伽陀药,但是真正能把心依附在其上的又有几个?生有诸佛护念,死有弥陀接引。若能全心投靠,往生净土,莲花托生、横生四土、圆证三不退,必定成佛。
可如此难信之法,如此不可思议,祖师们很早之前就已预料到了,莫讶一念登十地,须知六字括三乘,净土法门是华严奥藏,法华秘髓。虽然如此平铺直叙,一代教法都是王于三藏经典的核心内容。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此法门是总持法门。
特别在方等会上无问自说《佛说阿弥陀经》,让大家执持名号,如此苦口婆心,就是为了我们这个时代。在《大集经》里讲到末法时期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正是如此,这么多的人修,不一定有一个最后能成道的。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法都是妙法,但是机堪不堪,另当别说。在《正法念经》里面讲到,所有的修行人在一心一意求道时,都是一味的。
可是一定要观察十方便,也就是了解这个时节因缘到了什么年代了,流行什么,能够做到什么,如果不搞清楚,没办法。因为若不得时,无方便,是名为失,不名为利。识时务者为俊杰,不了解、不认清,不能因地、因时制宜,不能顺势而为,不仅得不到利益,反而有过失。
好比现在需要用火,钻木可以取火,可是你拿一块湿木头,则不仅不可行,而且费事费时。又好比需要水,甘蔗里可以榨出水,但你拿一块干透了的甘蔗,是榨不出来的。
在这种情况下,佛法有正法、末法、像法等等,后五百年,第一个,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个各有五百年,在当时的时候是修定和慧属于正修、正业,忏悔乃至修其他的,属于助业,但转至现在,修忏悔,持名念佛才属于正业,修定修慧属于副业了,因为你修不了了。
每个同修往往都觉得,一说到根机不够,还是下意识觉得自己是上上上根机,其实都错了。因为要以事实为依据,要以佛法为准绳,生在这个时代,早已知晓我们绝不是上上根机,上上根机者早已了道,我们都是剩下的。
如此,我们更要知道佛度众生就种种方法,种种方便,比如口说十二部经,用这种法来摄受众生,这是第一。有时候用无量的光明相好,让大家一心系念,这是第二。有时候还会放光现瑞显神通,显
种种不可思议神通,这是第三。唯有第四种如来有无量名号,有众生系念称名,皆生佛前,这是最后的保证,就是用称名,名号来度众生。
所以现在,正是称佛名号之时,一定要搞清楚现状。印光法师曾经讲过,如果如来不说净土法门的话,末法众生想在这一世就能了脱生死,是不可能的,一个都没有,出不去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劝修净土,广学多闻,一定要会到净土中来。
在正法之际尚且说过,九界众生离此门,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不能普利群生,离开净土法门利益不了。为什么每次讲净土法弥勒菩萨一定在列,就是因为龙华三会时,还要把这法脉继承下去,一定要劝生净土,劝修净土。
更深一层,最核心的问题,是净土法门的他力自力问题。净土法门号称他力本愿,所有的修行方法都属于通途法,都属于靠自己的力量,艰辛跋涉地往佛果上走,唯有净土法门叫做他力本愿,靠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力来成功得度。但临终之时,你真的不怕吗?对他力又有多少信心呢?
他力跟自力不是两个东西,信他力依然需要用自己的力量去信,但这个力量你有没有发挥出来,不一定的。我们常说他力本愿,对于他力自力,我们要懂得鉴别。如果纯靠他力,自力不努力的话,就成了日本的净土真宗了,他们就是完全靠阿弥陀佛接引,佛也不念了,还可以造恶,说善人都来接引,恶人更加要接引了,恶人更苦。而且别人在念佛的时候,他还问你为什么要念,说明你不信,我一句都不念,我就信。这个理上好像能说得通,事上行不通,没有这回事,不能够纯靠他力。
但如果你纯靠自力,不靠他力,又成了难行法,不是横超法。所以需要理清一下,这两种都不对。净土法门是自力的信愿念佛,和佛的本愿力接引相结合的二力法门,印光法师也讲过,自力佛力二皆具足的就是净土法门,已断惑业,烦恼全部断了的,速证法身。
烦恼一丝一毫没有断的,带业往生,都能够往生。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于他力自力有了些了解,但在什么情况下用自力呢?尽形寿往生之前,要卯足了劲提起佛号念,这是自力,体现我们的真信和切愿,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或者万善同修,回向往生,乃至听闻正法,读诵经典,劝进行者,随缘弘法利生都要做到事和理,同时尽力而为,这就叫自力,一切都是往生资粮。
如果实在做不到,千万不要以为这会影响往生。真正要往生,一句佛号,乃至一部经典也是往生的正业,随分随力地自力的信愿往那儿靠,这辈子要表达你的往生心,用自力来表达。如果说自力圆满了,一点儿都不用怀疑,必定往生。也就是说我们接引往生根本跟你无关,全靠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一定要搞清楚。
我们这辈子能否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因为相信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相信自己的愿力跟他的愿力对接,能不能往生全是佛的功德,跟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我能否往生,就靠阿弥陀佛了,能不能往生不是我的事,是他的事,他说了必定往生,我就相信一定往生,全靠的用的是他力,没有自力,这个不容怀疑,一定要生起决定的信心。
在《观无量寿经》里说到,上品上生者:法子,我们都是信佛的法子,佛法的子孙。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我来接你。
中品讲到: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中品上生里又讲到: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就是因为你念佛念得罪业消了。特别是在《佛说阿弥陀经》里讲到,若一日若二日,七日嘛,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临命终时,现在其前,来接引,来安心,一点烦恼生不起来,恐惧心都没有,一切恐惧,为作大安,这个时候,顺理成章往生。
因为你相信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纯靠他力,跟自力无关,真正的自力要在靠他力的自力上来显现,这样来立足,这叫做搞清楚了他力自力。也就是感通佛力,需要我们这辈子尽情地努力,如果你有偷心,说明你对佛的信心不够,对于愿力没有丝丝入扣,有偷心,当然往生不了。
如果你在这方面往没有偷心,全身心地靠倒,决定往生,不用怀疑,因为那是佛的事,不是你的事。之所以讲《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的玄谈,就是希望大家了解自力他力,特别是九品往生章里下品下生,五逆十恶的罪人都能够临终十念,念念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都是佛说的,佛的广长舌不打妄语。
众所周知,《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观无量寿经》,这净土三经是净土所依的根本经典,依照着古德对于这三部根本经典所宣的义理,《阿弥陀经》讲的是信门,由信心入门;《无量寿经》讲的是愿门,由愿力;《观无量寿经》主要讲的是行门。
所以佛说这部经典也有甚深的隐义,密义在其中,围绕净土资粮展开根本的学修,血脉,法脉就是信愿行,三部资粮,三部经典。《观经》以行门为根本,闻思,最后落实到以行门为主,建立缘起,不落于口舌,这是久久而生的弊病。一代佛法里,特别是净土,都是以行为根本,要真修实干的。
真修实干有两重,一个是念,不管散心,正心,功课数量等等,不计较,只管念。每天都要念,如果念不起来就要有功课,如果功课还是想不起来,就要提珠子,不断地转,这是吹不了牛的。二一个真修实干要消归自心,真的相信有极乐世界,真的决定发愿要往生,绝不想再继续轮回,这些都是要真的,想要瞒天过海,但你瞒不了自己,这也叫真修实干。
这就是用行门来开展净土之路,彻悟禅师曾经讲过,为什么不能够死心念佛呢?为什么不能够真发真信切愿呢?就是因为你不能够念,就是你的愿不够切,因为你的信不够真。一旦念佛的时候,举行起来的时候,就把信愿已经连带其中了,才称之为净土真修行人,所以管他三七二十一,放开了去念,这就是《观无量寿佛经》从行门入手,立足本位。
立足本位,行门入手以后,要锁死。念佛也有好几种,持名念佛为最上。《观无量寿经》掀开经书里边都是十六种观法,每一种观法都层层递进,最后是观佛的报身,乃至劣应(身)观,杂观,三辈九品,为什么要讲持名念佛呢?难道非得这么执著,这么教条,禁锢在一条窄的路线上吗?
在《观经》中最主要的内容,比如净业三福,稍微读诵过的都知道,往生净土三世诸佛的净业资粮开始就是净业三福。奉侍师长,孝养父母,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人天福,世间的善;大家能够持戒,不犯威仪等等,这叫做戒善,是二乘的善,就是罗汉的善。还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叫做行善了,真正地起行了,这叫做大乘善,大乘福。
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版块,为什么一定要落脚到持名念佛呢?十六观法里,从开始的落日观,有时候会想到,为什么极乐世界在西方,因为太阳就在西方,东升西落每一天的日落之时就是一天的归根结底之时,就在西方,这也有表法。所以十六种观法从第一个就叫落日,先从落日开始演习,后来的水观,地观,树观,乃至这个上辈,中辈,下辈。一般都把十六种观法整个占据了这部经典的核心内容,最大的篇幅。
可是我们要知道,这部经典里把这十六种观法,前十三种叫做定善,就是要端坐思维,而且对着西方,也不能在行中,不能在走中,不能在卧中,必须端身正坐,这是《观经》跟其他观法不一样的地方。后三种观法,三辈九品称之为散善,是为末世的凡夫,浊恶世的凡夫所开设的,难道修持方法就一定要落脚到持名念佛吗?
在之后的文章中,我们为大家解惑。十六种观法后,有一句话,佛嘱托阿难的时候,说汝好持是语,持就是执持,是语就是这句话,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净业三福,圆发三心,十六观法讲完之后,经典要结束了,佛嘱托阿难说,你好好说这句话,就是念阿弥陀佛。
后来祖师做注解的时候,千里来龙,血脉最后发现了,意思是龙脉就在这儿,观虽十六,言佛便周。只要你念佛,就具足。善导大师说定善两门利益的时候,最后说到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阿弥陀佛。就是佛的根本的欲说还休的部分,最后才说出来的这一句根本情怀,就是要你执持名号。其他的都可以不,就这个事绝不可以不,我们说的来龙去脉,千里来龙最后血脉就在这,以实修为本,持名念佛为最上,故而我们要讲这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原标题:学佛,做到这个字就够了丨《观经》1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置于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国太夫人,名韦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净,以酥蜜和麨,用途其身。诸璎珞中,盛蒲萄浆,密以上王。尔时大王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那时,佛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上,与一千二百五十名大比丘及三万二千名菩萨在一起,其中文殊师利菩萨为佛的上首大弟子。当时,作为摩揭陀国首都的王舍城里,有一个名叫阿阁世的王太子,他听从恶友提婆达多的 教唆,捉拿了他的父王频婆娑罗,并把他关闭在七重禁室中,不许诸位大臣前往探望国王。
《观无量寿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此观经一部之内。先作七门料简。然后依文释义。第一先标序题。第二次释其名。第三依文释义并辨宗旨不同教之大小。
佛法普遍于法界,佛性普具于有情,众生皆可成佛,诸佛皆有净土。一切大乘佛法,都是严净佛土之行。故净土法门,广大深圆,统摄诸宗,普被群机,在佛法中居极高之地位也。十方诸佛虽有无量无边的净土,然而释迦世尊乃偏赞西方极乐净土,盖弥陀总集十方净土之殊胜,而成为极乐净土也。弥陀净土法门,遍见于大乘方等诸经论中;而专说者,向
我亲自听见佛这样说。一次,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郊的耆阁崛山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弟子在一起。与会的菩萨三万二千人,以文殊师利为首座。那时,王舍城里有一太子,名叫阿阍世。王子听信了狐朋狗友调达的教唆,监禁了父王频婆娑罗。将他关押在七重禁闭深严的室内,准备将他活活饿死。王子勒令诸群臣不得近前,使他们不能够探望频婆娑罗大王。
序 佛法普遍于法界,佛性普具于有情,众生皆可成佛,诸佛皆有净土。一切大乘佛法,都是严净佛土之行。故净土法门,广大深圆,统摄诸宗,普被群机,在佛法中居极高之地位也。十方诸佛虽有无量无边的净土,然而释迦世尊乃偏赞西方极乐净土,盖弥陀总集十方净土之殊胜,而成为极乐净土也。
净土宗有三经一论,即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及往生论。本精舍以往已讲往生论及阿弥陀经,现在续讲观无量寿经,此经又名十六观经,谓此经内容为十六种观念法门也。十六观经与无量寿经及阿弥陀经,鼎足而立,同等重要,不可偏缺,净土宗才可以兴盛起来。在同等重要中,又有差别,即观经较弥陀经、无量寿经。尤为重要,乃重要中之重要者
我亲自听见佛这样说。一次,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郊的耆阁崛山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弟子在一起。与会的菩萨三万二千人,以文殊师利为首座。那时,王舍城里有一太子,名叫阿阍世。王子听信了狐朋狗友调达的教唆,监禁了父王频婆娑罗。将他关押在七重禁闭深严的室内,准备将他活活饿死。王子勒令诸群臣不得近前,使他们不能够探望频婆娑罗大王。
佛者性体也,法者事理也,僧者和合比丘众也,众亦性体也。然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则出家在家通称,以性理无二致也。性体迷于事理则秽,秽则为众,性体觉于事理则净,净则为佛。所以众必除秽而转净,不净不得作佛,佛已纯净而能知秽,知秽始能觉众。
九品往生出自《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该经十六观中的第十四、十五、十六三观,详细介绍了三辈九品往生的情况。其中,十四观讲上辈往生,十五观说中辈往生,十六观是下辈往生。同时,又根据各自行业(善根)的差别,每一辈又分为上中下三品,即上品上生、上品中生
《观无量寿经》一卷,又名《观无量寿佛经》,省称《观经》。南朝宋朝畺良耶舍翻译。作为“净土三部经”之一,《观无量寿经》通过佛对时韦提希宣说西方极乐净土,庄严美妙,修持者如若行善持戒,按照“三福”、“十六观”的修持方法,口称或心想“南无阿弥陀佛”,就可生时灭罪消灾,死后往生极乐净土,受种种乐。唐朝善导大师概括此经要妙,说是
《观无量寿经》又称《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佛观经》、《无量寿观经》、《十六观经》。此经进一步发挥了《无量寿经》的净土思想,叙述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之请,在频婆娑罗宫为信众讲述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和极乐净土庄严的十六观(16种观想方法)。
《观无量寿佛经》,简称《观经》。《观经》广说往生净土之十六观法,并明九品往生之因行果德。《观无量寿经》主要说的是十六种观想的方法,也就是说一个人想要观想往生净土,有十六个方法。这十六个方法,你也可以全部一起修,也可以只修其中的一个。只要一个修成了,都可以往生极乐净土。全部修成了,同样也可以往生净土,不过品位比较高而已,这一点
王舍城的太子阿阇世,听从恶友提婆达多的教唆,发动宫廷政变,将他的父亲频婆娑罗王囚禁在七重密室之中,并断绝供给饮食。王后韦提希夫人恭敬大王,沐浴清净后,用奶油、蜂蜜,和着炒熟了的面粉,调和起来涂在身上,外面用衣服遮覆。并在宝冠璎珞空心之处盛满葡萄浆,秘密探视大王。
我们知道,经典的名称,往往揭示了经文的核心内容,对于全经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要说的这部经,全名是《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其中,“佛说观无量寿佛”七字是别题,是单就这部经来讲的。“经”字是通题,通于每部经典。别题又分二重能所:第一重能所,“佛”是能说之佛,无量寿佛是所说之佛;第二重能所,“观”是能观之智,无量寿佛是所观之境
《十六观经》之观想念佛与弥陀经之持名念佛,非但不相妨碍,且能相得益彰。首先,对于持名念佛的人来说,若不了解《十六观经》所讲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道理,求生西方净土的信心就容易退失。信心既动摇,愿行也会随之而退。
这个《观经》的发起的因缘就很有戏剧性了,描述了王舍大城一场宫廷政变。就是频婆娑罗王有个儿子叫阿阇世王子,跟提婆达多结为好友。那提婆达多就是跟佛作对,他就想取代佛来作新佛,他就挑拨阿阇世王子跟他父母的关系,要他废掉他的父亲,作新王,这样就出现新王和新佛的新格局。那这个阿阇世王子开始并没有起这个念头,还真的就是提婆达多的教唆。
盖由阿阇世王,乘大愿轮,示为恶逆,囚父禁母,而为发起。其母厌离娑婆,愿生极乐,并为未来众生,求往生法。世尊乃为说此观想西方依报国土,种种庄严,正报佛及观音势至,相好威德,以及九品往生,若因若果
一、前言 《观无量寿经》的纲要,善导大师分为「定善」与「散善」,最后又说:「上来虽说定善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将全经大意归于称名。依此,法然上人《选择本愿念佛集》第十二
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因是得常乐,以不恼他故。这段经文告诉我们,如果想获得幸福安乐的生活,就要时常修习慈悲心。慈悲的人没有烦恼,有慈悲心的人,不会去侵犯人,不会去恼害人,自然就不会有烦恼。「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我们可以学
1、《地藏经》的功能分为二种: 1 1 《地藏经》是一部记载着万物众生其生、老、病、死的过程,及如何让人自己改变命运以起死回生的方法,并能够超拨过去世的冤亲债主,令其究竟解脱的因果经。人的生灭自无始
《普贤行愿品》全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其中“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总题,“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是品题。
《坛经》记载了慧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其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即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共包括10品:自序、般若、决疑、定慧、妙行、忏悔、机缘、顿渐、护法和付嘱。
所谓的供养或者布施,那么有法布施,有财布施,有财供养,有法供养。那么在《普贤行愿品》里面讲到供养的时候,说到一句最关键的话叫做“法供养最”,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殊胜。所以,无论是如说修行供养啊,利益众生供养啊,摄受众生供养啊,代众生苦供养啊,勤修善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师:你现在还在生啊?师父过去讲了这么多,你有没有听进去?徒:听进去了。师:那你怎么“有所住而生其心”,这样不行啊!徒:为什么?怎么办?师:你受用就不行。谁在受用?受用是以无我为主,如果有我在受用,就是我知我见,这叫生灭见。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僧莎诃(娑婆诃)”,翻译过来就是,即说咒曰:“去吧,去吧,向彼岸去吧,全向彼岸去吧。”“菩提”,就是“觉悟吧”;“娑婆诃”,则是“祝福你们”。
善士问:《金刚经》中说佛陀是不可以去描绘的,没有相,但佛七期间,为什么要观想佛陀?法藏法师答:《金刚经》上面所提的不以音声见我,不以色见我。若以音声跟色相来见我,那就是是人行邪道。不能证如来,不能见如来。那个是就众生执著什么才是佛。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
《大般若经》六百卷,又称《般若经》,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唐朝玄奘翻译。这是有关佛教般若类经典的汇编之著,所以卷帙浩繁。当年玄奘法师西域取经,取来此经本子有三种,后来进行翻译,碰到疑问,便就三本互校,殷勤省覆,择善而从,然后落笔,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