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存亡品第七
乙二、利益存亡功德周分二
‘利益存亡功德周’含七、八两品,顺品题分两段:丙一、利益存亡,丙二、冥王赞劝。先说地藏菩萨示存亡两利事,依序列为第七。
丙一、利益存亡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我观是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脱获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恶缘,念念增益。
由地藏菩萨说,恭请佛作证明。
地藏菩萨禀白佛:世尊!我以智慧观察阎浮众生,举心动念多是恶念,偶有善念,若没学佛闻法,也是世间有漏善,报生人天,不能出三界。‘脱获善利’脱,或也。或有机会修善,发好心,往往三分钟热度,容易退转。以学佛言,‘学佛一年二年,佛在眼前,三年四年,佛在半天,五年六年,佛返西天。’初学时勇猛,过段时间则渐渐懈怠,五、六年后成了老油条,马马虎虎。我十七岁时,是个小经忏鬼,刚学,对三宝满恭敬,一天,拜梁皇忏,主忏者四、五十岁,彼照时间,时间到,忏未拜完,就提早结束了。我疑惑地问:‘忏没拜完就结束,不怕佛菩萨及护法责罚吗?’主忏竟然回答:‘依我想,佛不在这儿。’佛不在故草率,学佛久了,佛返西天。幸亏,我没因此失去信心。世人修善易退,造恶业却勇猛异常,兴趣浓厚,如赌徒,日以继夜乐赌不疲,手剁了,照赌不误。众生习性如水,往下流易,向上流难,故遇恶缘,念念增长。大士用四句话,将众生弊病,一针见血的说出来。
是等辈人,如履泥涂,负于重石,渐困渐重,足步深邃。
作恶增益者,如履烂泥,空手已难行,况背重石。俗云:‘灯草虽轻,担久也重。’负石更行不得,脚陷得更深。
泥涂喻五浊,负石喻所造恶业。众生业重,生于五浊,不知修行,更造恶业,越迷越深,不得出离。
若得遇知识,替与减负,或全与负。是知识有大力故,复相扶助,劝令牢脚,若达平地,须省恶路,无再经历。
若遇善知识,有大力量,代背一半,或全为负荷,履泥泞如平地,细心扶持,婉言劝导,嘱踏稳脚步,一步一步走,若离泥沼,当省此险路,日后须小心,莫再重蹈。
善知识喻大士,劝修行作增上缘便是‘代负’。复相扶助至平地,喻引导修善,令生人天乃至出离三界。一旦生人天,菩萨劝彼省察,莫再造恶。
世尊!习恶众生,从纤毫间,便至无量。
世尊!恶习众生,初造毫毛小恶,或有惧心,接著渐渐增加,且无悔意,终至造恶无量,不可收拾。
是诸众生有如此习,临命终时,父母眷属宜为设福,以资前路。
是恶习众生临命终时,父母眷属应为彼修福,资助冥途,以免堕落。
或悬旛盖,及然油灯。或转读尊经。或供养佛像及诸圣像。乃至念佛菩萨及辟支佛名字,一名一号,历临终人耳根,或闻在本识。
资助解脱之法。‘或悬旛盖,及然油灯’,或制幢幡悬殿,燃灯供佛(古无电灯,故燃灯,今有电灯,与燃灯功德无异)。或‘转读尊经’,一遍又一遍的读诵地藏经。或供养佛像及菩萨、阿罗汉等贤圣像。‘乃至’略去礼拜、书写等。或念佛菩萨、辟支佛名号。辟支佛已出三界,念之有功德,但一般多以念佛菩萨名号为主。一名一号,悉入临终者耳根,种在八识田中。
是诸众生所造恶业,计其感果,必堕恶趣;缘是眷属为临终人修此圣因,如是众罪,悉皆消灭。
计其造业,必感报恶道受苦,因父母眷属为修正法净因,以供养、礼拜、念佛、读经等功德回向,令诸罪业悉皆消灭,不堕恶道。
若能更为身死之后,七七日内,广造众善,能使是诸众生永离恶趣,得生人天,受胜妙乐。
若能于死后四十九天内,广造众善,不仅诵经拜忏,以此功德能令亡者永离恶趣,生人间天上受胜妙乐。
现在眷属,利益无量。
不但亡者受益,生者得益更大。
是故我今对佛世尊,及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劝于阎浮提众生临终之日,慎勿杀害,及造恶缘,拜祭鬼神,求诸魍魉。
因此之故,我今对佛世尊前及天龙八部大众等,劝阎浮提众生,临终时务必谨慎,切莫杀生,及造恶缘,拜祭鬼神,求诸魍(依木石之鬼怪、山精)魉(附水中物之水怪)。因受血食者,多属恶鬼神(善神不受血食),本求消灾,反召祸殃。
何以故?
为何莫杀生,莫拜祭魍魉呢?
尔所杀害乃至拜祭,无纤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罪缘,转增深重。
因杀害拜祭,对亡者并没丝毫利益,反与众生结恶缘,使罪业更加深重。
假使来世或现在生,得获圣分,生人天中,缘是临终被诸眷属,造是恶因,亦令是命终人殃累对辩,晚生善处。
假使亡者生前修善法,得获圣人部分福报,或可生人、天,因受眷属杀生拖累,须与受害众生,在冥司对质辩论,致使延迟晚生善趣,且所生善处亦不殊胜。
何况临命终人,在生未曾有少善根,各据本业,自受恶趣,何忍眷属更为增业。
何况亡者生前毫无善根可言,据其所造之业当受恶趣苦报,眷属何其忍心,更增其恶业。
譬如有人从远地来,绝粮三日,所负担物,强过百斤。
喻说。譬如有人从远方来,粮食不足,已三天没吃东西,又挑负百斤以上的物品。
‘绝粮三日’喻无丝毫善根。‘所负担物,强过百斤’,喻己所造恶业之重。
忽遇邻人,更附少物。
忽遇邻居,又托带二、三十斤的东西。
‘邻人’喻六亲眷属,本该给与饮食,减其负担;却杀生拜祭,增其恶业,此即‘更附少物’。
以是之故,转复困重。
因此之故,使彼更加疲困劳累,更加受苦。
世尊!我观阎浮众生,但能于诸佛教中,乃至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尘,如是利益,悉皆自得。
世尊!我观察阎浮提众生,若能在三宝门中,依法修行,乃至修人天善法,少如一根毫毛、一滴水、一粒细沙、微尘,善业虽少,自修自得。俗云:‘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
说是语时,会中有一长者,名曰大辩,是长者久证无生,化度十方,现长者身。
地藏菩萨说完上语时,会中有一大辩长者,久证不生不灭之理,具大辩才,善能说法,已分证法身,可分身十方,现长者身方便度众,实则是菩萨示现。
合掌恭敬,问地藏菩萨言:大士!是南阎浮提众生,命终之后,小大眷属,为修功德,乃至设斋,造众善因,是命终人,得大利益及解脱不?
长者请问之语。大辩长者合掌恭敬,请问地藏菩萨:大士!如果阎浮提众生命终之后,其下辈或长辈,为修念佛、读诵等功德,乃至设斋供养佛法僧,为作种种善因,是命终人,能得大利益及解脱吗?
地藏答言:长者!我今为未来现在一切众生,承佛威力,略说是事。
地藏菩萨说:我今愿为现在未来一切众生,承佛威德神通之力,略说长者所问之事。
长者!未来现在诸众生等,临命终日,得闻一佛名,一菩萨名,一辟支佛名,不问有罪无罪,悉得解脱!
长者!未来现在诸众生等,临命终耳根尚灵时,得闻佛菩萨或辟支佛名一声,便得解脱!看似简单,其实不易,因临将命终,诸根暗钝,八苦交煎,业障现前,别说平素没修,纵使持诵念佛,障缘现前,欲闻佛菩萨名号,并不容易。曾见一老人,中年出家,做苦工,念佛十几年,八十多岁临命终时,我领众助念,彼一听念佛声便大喊:‘别吵我,走开!’屡试屡败,闻佛号即狂叫,弄得没法助念。因此时心已散乱,耳朵听的不是佛号。老修行尚且如此,何况一般人,故见经文如是说,莫以为很简单,若平时不修,想靠人助念往生很难!俗云:‘请人哭没眼泪。’干嚎而已。若闻名号,当下生欢喜、恭敬心,必得解脱!有罪尚且悉除,何况无罪!不过,世人要无罪,不太可能,纵有,也是少数。罪业轻重罢了!
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众罪,命终之后,眷属小大,为造福利一切圣事,七分之中而乃获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
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众罪,命终,眷属为作功德超度,七分仅得一分,六分功德,生者自己得益。
七分获一,总比没有好,虽然少还是要做,莫因少而不为。
以是之故,未来现在善男女等,闻健自修,分分己获。
这段话当谨记在心。闻佛法,趁现在身体健康,赶快修行,因现在修一分得一分,自修自得,不须寄望后人。
认真修,七分方得一分,否则未必得。有人留钱交代后人代作功德,何须待命终之后,现在身体健康马上起修,先备好资粮。自己不做,望后人做,若以七分之一论,二十万仅得三万而已。听话莫生误解,我不是要大家诸事不管,放下一切来修行,而是要视己环境而定,一天念十分钟佛或礼佛三拜,或诵一品经,恒久不懈,积少成多,随分随力,莫虚掷光阴,也不必留钱,没钱无所谓,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自己修,分分己得。
俗云:阎王要人三更死,不肯留人到五更。没跟阎王订契约,随时都有走的可能。从前,有个人名叫张祖留,也信佛,皈依三宝,师劝其修行,总以‘媳未娶、女未嫁,祖屋未修,六十大寿未做’推托,希望等三事做好了再修。那料到,正重建祖屋时,因放心不下,亲自监工指挥,在梁下行来走去,不幸被掉下的铁锤击中,脑袋开花,一命呜呼!一事未了便走了。告别式时,法师说偈云:‘吾有老友张祖留,劝他念佛说三头,可怪阎翁无情面,三头未了便来勾。’不敢怪彼不修行,怪阎王不讲情面,三事连一件都没完成就调走了。并不是每个人都没修,也不一定和张祖留同样下场,但很难保证自己长命百岁,现在‘科学病’更可怕,故要爱惜光阴,有人聊天,一聊大半天,越聊越起劲,劝彼念佛则说没时间,待阎王信到,就有空啦!再没空也得去,何不趁此勤努力呢!
无常大鬼,不期而到。
无常是‘死’的代名词,人命无常呼吸间。死,人不喜闻,说无常,文雅些。以大鬼喻无常。无常没订期,说来就来,没跟阎王订契约,今晚脱下鞋和袜,难保明朝能再来。
冥冥游神,未知罪福。
死后,茫茫渺渺如游魂,不知己之罪、福,有或无,多或少?
七七日内,如痴如聋。
四十九天中,中阴身似痴若聋,痛苦异常。
或在诸司,辩论业果,审定之后,据业受生。
‘诸司’指阎王。或在阎王所,辩论所造业因,当受何种果报,审定之后,根据所造业转生受报。
未测之间,千万愁苦。
未定时,中阴身愁苦万分,不知何去何从?
何况堕于诸恶趣等。
何况堕落恶道,更加辛苦。
是命终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内,念念之间,望诸骨肉眷属,与造福力救拔。过是日后,随业受报。
亡者在四十九天内,最希望眷属修福救拔,四十九日后,罪已定,欲救困难,仅得少许帮助而已。他经说:人命终之后,除大善大恶及念佛往生者,不须经中阴身,不须经七七日外,善恶交杂者都得经中阴。所谓‘中阴’,即前阴已亡,后阴未生(未转生)之间,出现一个身体,有影无质,如六、七岁小孩,但彼之感觉,身高相貌,和生前无异。故四十九日内,偶有眷属能见,其实,所见已是中阴。中阴身七日一变,若初七业定,初七便转生,二七定二七转生,最慢七七,业因已熟,必定转生。若在七七后犹见,已非中阴,乃鬼道身也。
书上说:人大多善恶交杂,死后即落地狱者少,纯善随即生天者更少,马上生人道,万万人难取一,十分约有六、七分堕鬼道。一般人认为‘人死为鬼’,实际,生鬼道须经中阴,且鬼道有鬼道身,非如是想当然耳。人死作七,缘自本经,可见中国文化深受佛教影响,惜后人不知其故。作七为亡者念佛修诸功德,目的在超度中阴,因四十九日内,中阴要转时,说不定可仗此助缘得以出苦。修福念经不是作七时才做,这期间,日日可为,帮助也最大。若过四十九天,罪福已定,解脱便难。如世之法律,未定刑时可交保,若已判刑发监执行,欲保困难。今人甚奇,作七自己订,说男的、年轻的跑得快,或逢年过节,二天一七,早早了结,根本谈不上修福,只是作七而已。且这种说法,毫无根据,属无稽之谈。
若是罪人,动经千百岁中,无解脱日。
若是造罪之人,动不动经千百年受苦,解脱遥遥无期。
若是五无间罪,堕大地狱,千劫万劫,永受众苦。
若造五逆十恶,堕无间地狱,千劫万劫,受苦无尽。
复次长者!如是罪业众生,命终之后,眷属骨肉,为修营斋,资助业道。未斋食竟,及营斋之次,米泔菜叶,不弃于地,乃至诸食未献佛僧,勿得先食。如有违食及不精勤,是命终人,了不得力。如精勤护净,奉献佛僧,是命终人,七分获一。
明营斋之法。大士开示,眷属设斋营福,当至诚恭敬,供品也要如法清净。
还有哦!长者!像这类造罪业众生,命终之后,眷属为亡者备办饮食供养三宝,供佛斋僧时,僧未食讫,或未供佛僧,不可先食。在施设饮食的过程中,务求洁净,洗米水莫随便乱倒,黄残菜叶,另置净处,或园中树下,使自然腐烂,不可任意弃置,让人践踏,失却恭敬。‘乃至’超略词。除饮食外,其余供品,也当如是护持清净。
设斋供养三宝,求福资助亡者,必须恭敬谨慎,未供三宝,不可先食。如饭菜准备很多,供佛、僧的已先盛起,剩下的先吃,便不如法,须待供养三宝,僧食后再吃。‘若有违食’,即在准备或供养中,不如法恭敬,亡者得不到利益。若‘精’认真,‘勤’殷勤至心,护卫清净,供养回向,是命终人,七分得一。不只营斋,念佛拜忏等,也要诚敬,不可马虎,否则,不得利益。
是故长者,阎浮众生,若能为其父母乃至眷属,命终之后,设斋供养,志心勤恳,如是之人,存亡获利。
阎浮众生,若为父母眷属,命终之后,志诚恳切设斋供养三宝,所得功德生者得六分,亡者得一分,存亡两利。
说是语时,忉利天宫,有千万亿那由他阎浮鬼神,悉发无量菩提之心,大辩长者作礼而退。
地藏菩萨说毕,忉利天宫,无量阎浮提鬼神,悉发无上菩提心,得殊胜利益,大辩长者作礼而退。
本品相当重要,尤其对超度亡者,更要注意。本经对利益亡者事,除本品外,第八品、第十二品还有说明,在此,仅销文略释,不足处,待下面第八或十二品时再作补充。
超度亡者首重戒杀,余视因缘而定。一般人家有丧事,三牲、五牲、鸡、鸭、猪、羊,大杀特杀,实在错误。试想:亲人亡故,众生受烹宰之苦,何其残忍!且亡者生前吃多少?我想,三碗、五碗就很多了,死了,排一大堆,看了不吓走才怪,活时吃相斯文,死却成了野蛮人,真是可怜!但陋习流传已久,富家杀生更多,造业更重,好像非趁此大吃一顿不可,说了也改不了,愿大家都建立佛化家庭,多素食少荤腥,假使因缘不足,不得已买现成,切勿杀生。请师父念经拜忏,更不可用荤腥,出家人也莫随便应赴,对著三牲、五牲念变食咒,‘三钵啰’,真是‘三八来’,别的不来。变食用水、米,杀生念咒,因杀业障碍,所持咒语皆失效。杀生又作佛事,得不到丝毫利益,不如法故,根本不须做!说这些话实非得已,但地藏经重要的就是这些,望大家多宣导提倡,方能存亡获利。
本品修福,重在设斋供养,如目犍连尊者,于解夏自恣日,设斋供佛及僧,功德回向,其母得解脱,因而多提及饮食。现则多诵经礼忏,若能如法,以礼忏功德回向也很好。然受请者须至诚,否则,也不得利。不如自己精进念佛,念佛功德,较之礼忏功德,有过之而无不及,故家逢丧事,印祖劝人,领亲眷念佛更好!受益更大!
忉利天宫神通品 第一卷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各遣侍者,问讯世尊。是时,如来含笑,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所谓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大般若光明云、大三昧光明
地藏经译文 自序 记得还在初中时期,我母亲同我姑妈两人学《地藏经》。她们虽然还没摘掉“文盲”的帽子,但是学《地藏经》还是很用功的。遇到经文里边不认识的字或难懂的句子,便来请教我这个“小先生”。我从小受我父亲薰陶,在初中时期已经似懂非懂地看完了《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吴承恩、罗贯中、施耐庵的中华书局加注的原版,佛经也看
地藏菩萨本愿经 卷上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各遣侍者,问讯世尊。
1 许多人不赞成善男、信女在家里诵《地藏经》的第一个理由(1)误解《地藏经》是「超渡鬼魂」的经典 许多人皆告诫在家居士及一般善男、信女,不能在家里「读诵《地藏经》,原因是一般人误认为《地藏经》是「超渡鬼魂」的经典,《地藏经》中又有「许多鬼神、鬼王……等名词出现」,恐怕在家里读诵《地藏经》时「引鬼入门」,所以多不鼓励「在家人」
地藏经回向文: (合掌)弟子XXX愿以此所诵《地藏经》第(几)部(或念佛菩萨圣号X万声)之功德,回向给弟子(或指定他人)XXX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祈请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做主,超拨他们,令业障消除,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弟子XXX真心求忏悔。(念三遍)
什么是地藏经?地藏经属于地藏三经之一,又称《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凡二卷,收于《大正藏》第十三册,唐代实叉难陀译。本经叙说地藏菩萨之本愿功德,及本生之誓愿,强调地藏菩萨不可思议之大愿力。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腰;第二重就是忉利天,在须弥山的山巅,通俗都叫他做三十三天的。这忉利天的天王,名叫释提桓因,也叫帝释,他从前本是一个平常的女人,这时候有一尊迦叶佛寂灭了,他便发起愿心
如何诵读《地藏经》? 诵经前恭请: 恭请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护持!(三遍) 诵经中: 1、从“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遍)开始,到“无上甚深微妙法……进入正文:地藏菩萨本愿经,连诵 13 品到“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三遍),然后补缺真言和补缺圆满真言,再回向,皈依,结束。其他的真言咒语等可以省略。
《地藏经》中没有谈到什么时间段,晚上不能读。大家总认为这个和鬼神去打交道的,晚上不能读,这是邪知邪见。我们为什么说要弘扬《地藏经》,我们读的时候会有一部分众生在听,但是我们用的是真诚的心,用的是正知正见的正能量,那我们是什么?把地藏法门传给一切六道受苦众生,他们听到这部经以后,也能像我们一样,来如教修行,他们就能
《地藏经》读诵仪轨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三遍)恭请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护持(三遍)香赞: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遍)
第一章 忉利天宫的神通 就象我们所听到的,有一次,佛祖在忉利天宫为他的母亲解说佛法。那时,十方无量世界的、无数亿的佛和大菩萨都来集会,称赞、感叹释迦牟尼佛能在命浊(众生因为烦恼,身心交瘁、寿命短促);众生浊(世界上的人大多数有不好的习惯,身心不净);烦恼浊(世界上的人贪恋爱欲,为一点小事就起争端、产生烦恼);
居士在家诵经时,应根据当前拿到的法本中的仪轨和经文内容,依次读诵。《地藏经》共有三卷,如果分开诵,可按以下两种情况,灵活处理。第一种情况:长时间分开。有的居士一天诵一卷《地藏经》,三天完成一部。这样一来,每一卷《地藏经》便是一次定课,要有完整的仪轨。就当前流通的法本而言,其仪轨的内容依次是:炉
诵《地藏经》的出处是哪里呢?给亡者诵《地藏经》可以让他得到利益,出处就是《地藏经》里面说的。《地藏经》里面说一个人临终的时候,给他念一佛名、一菩萨名,或者诵《地藏经》一字一句,都可以让他得到利益。那是可以的,这个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在助念的时候,就可以不诵《地藏经》,以念佛为主。如果旁边另外一个房间,有人给他诵《地藏经》
还记得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第一次接触这部经时的情景:我一整夜,就把这部经念了一遍,不仅念了一遍经文,我记得当时有一部《地藏经白话解释》,就是那个范古农校正的一部《地藏经白话解释》。我这个人学佛也有点心急,一黑夜就把《地藏经白话解释》看完了,太令人感动了!就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一样。那一年是1972年,我二十岁。
尊敬的各位学员,时间很仓促,各位呢也很辛苦,应该说,能从世界各地聚集在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这是缘分。过去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我们这些人都是有缘——大家同聚会,都是有缘人。五台山呢,是千年的道场,拥有千年的古刹,五台山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我们今天来此是来接受菩萨的度化、净化、感化、摄化。
佛经中常讲善男子、善女人,但在诸经中,对善的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地藏经》中的善男子、善女人,指对地藏法门有绝对信心的人,这些人不但仰慕地藏菩萨的大愿功德,还对地藏法门无比崇仰奉行,即经中所讲的闻名、赞礼、灭罪、获福。
在《地藏经》上说,至心称念地藏王菩萨,或者诵经、礼拜供养地藏王菩萨,会得二十八种利益。所以虔诚地念地藏王菩萨,恭敬地念地藏王菩萨乃至礼拜地藏王菩萨,和虔诚恭敬地诵《地藏经》,功德当然是一样的。但是假如你念一声地藏王菩萨,和念一部《地藏经》,那从数量上肯定是不一样的。你念一声地藏王菩萨一句,而念一部《地藏经》得多少句?所以
佛教传入中国后,大约唐朝时期,《地藏菩萨本愿经》传入汉地,以建立地藏菩萨信仰,诵经修善,持诵圣号,超度已逝父母度尽苦难,远离六道,终成佛道,而传播甚广,被称为佛门孝经。据《地藏经》载,过去,有一位婆罗门圣女,其母亲在世时常信邪法,杀生害命,轻慢三宝,经圣女多次劝导,母亲依旧不信,死后堕在无间地狱,受尽苦难。圣女欲救其母,
主命鬼王并没有不阻止恶道鬼神引接亡人,而是一直在努力的阻止恶道鬼神引接亡人,只是亡人并未能依止善导罢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临命终的众生之所以会堕落恶道,根本原因在于业力轮回,即由往昔所造恶业所致,“恶道鬼神的接引”只是亡人堕落恶道的一份助缘而已。也正是由于这种业感因果的必然性,《地藏经》此品才劝令众生信受主命鬼王的
农历七月,在佛教中被称为“福田月”,“孝亲月”,“地藏月”,此月中有盂兰盆节,大势至菩萨圣诞,地藏王菩萨圣诞等殊胜吉日。是我们得以藉由供养,修行回向,从而培植福田、报恩孝亲、超生度亡的殊胜良机。敬请读诵《地藏菩萨本愿经》,愿以此功德,救拔无量劫中父母师长,六亲眷属,冤亲债主,出离生死轮回,趣入菩提正道。愿命终婴灵,因此
在我们四周围,确实有许多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众生。在我们诵经的时候它们是来求超度的,我们诵经的时候它们就在旁边听经,这是一件好事,不用害怕。它们会护持拥护我们的,将来它们都是我们的护法善神。我们在诵经的时候无论是诵《地藏经》还是《阿弥陀经》还是其他经典,一定要恭敬,要真诚,要专心致志,让所有的众生都能够得到利益。
佛法中“善恶的标准”并不依“凡夫的心”来评判,而是以佛法的价值观来作为判断、思维的标准。佛法认为,凡夫众生以“有我”之心去造作一切善法,皆不能得到真正解脱。也就是说,凡夫日常所思所为的善,并不一定能够与解脱道相应,这是因为凡夫的心中有“我相”。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