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集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忉利会上佛菩萨(三称)
好,放掌请坐。诸位同修,上一堂课称佛名号品,后面这些经文,我们讲的比较快,为什么呢?因为时间到了,所以比较快将它讲完,从学习以后,诸位同修就知道,念佛功德不可思议,也就是说,其他的经,其他的咒,消不了的罪业,还有念佛能消掉。这个是经文非常清楚的,最重的罪是什么罪?五无间罪,阿鼻地狱的重罪。「虽至极重动经亿劫,了不得出」,这样极重的罪,五无间的罪,称佛名号。「于是罪中亦渐消灭」所以经文,非常清楚告诉我们,「自称自念 获福无量 灭无量罪」,所以在座同修,念佛法门,唯佛与佛方能究竟,阿罗汉,不但不了解,连菩萨都不究竟。念佛法门叫「称性之谈」,所以诸位同修,能遇到念佛法门,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得到的,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接受得了。所以这个问题,你们学习了以后,慢慢的领悟,领悟了什么?这个就是自己生生世世,包括因缘,包括业障,都有关系。《无量寿经》怎么说呢?其国不逆违,自然所迁遂。所以我们今天被习气、被业障,障住了。如果有人,能转迷为悟,关键就是转心,道场如果经常有一些附体的,经常跳神的巫婆,你打几个地藏七,地藏七打完以后,连打几个佛七,几乎这些现象,一个是好了,一个是跑了。会这样的,正常来讲,三个地藏七打下去,七个佛七打下去,会这两种现象,神经不正常的,身体有病痛的,冤亲债主找麻烦的,还有一些附体的,很难治疗的,这样经过打地藏七,连着打佛七以后,两种现象,一个好,一个他在道场待不住,跑了。所以诸位同修,这几年,我们在南北,经常有看到这样的情况,为什么呢?其实一个人的身体也是佛法,身体好了,病怎么样?就好了。身体不好了,病就来了。一样的道理,一个道场有正法的久住,邪魔外道不是转过来,就是跑。就这么简单。所以念佛告诉我们怎么念呢?自称自念。这是根本获福无量,为什么叫获福无量?今天给大家报告,最大的福报并不是当皇帝,并不是当国王,最大的福报是没有烦恼,没有欲望,心地清净,这样一分钱没有,超过了国王的家产、江山万万年,为什么?他一分钱都没有,心地是清净的,是觉悟,是智慧,国王的家产、江山是什么?欲望,争夺的,杀人的,造业的。你可以去看历史,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当中,哪个皇帝没有烦恼?所以,大家应该要发现经典很多记载,成佛的佛祖,佛陀,有很多都是弃国捐王,有没有?那这样你就好懂,想要出家也好,想要学习佛法也好,没有福报人遇不到佛法,没有福报的人也出不了家,你以为出家那么容易?诸位同修你们这一生当中,什么事情都很容易经历过,唯独到现在出家还没经历过,你不要看这个剃头,非常不容易。我遇到好几个出家师父,剃完头以后关在房间里面,连哭好几天,一下子怎么样?好像人生全部的或者说,突然间的改变了,好像换了一个人。如果这样讲大家不太好懂,就像一个人突然间到国外去,未来的生活怎么样不知道,所以有很多人认识不够的,真的哭得很厉害,但是慢慢就好了,为什么?慢慢学习,慢慢觉悟过来。那么从这个地方,大家要知道,有一句话出家是大丈夫行为,非王侯将相所能当。意思就是说,王侯将相有欲望,有烦恼,有执著,出家要放下欲望烦恼和执着,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所以在座同修,念佛为什么叫大福报呢?因为念到心地清净,心地清净,相当这个人身体健康,一分钱都没有。心地不清净,有欲望、有执著、有痛苦,相当这个人有病痛,家产很多,我相信大家,你们会选择一个身体健康没钱的这个人,也不要选择有钱身体有病痛的对不对?这个就是福报要搞清楚,为什么要搞清楚呢?你说释迦牟尼佛三衣一钵,日中一餐,吃饭就像现在那一种乞丐,要饭一样的托钵,哪来的福报圆满?对不对?吃得不好,穿得不好,用得不好,住得不好,日中一餐,大树底下过夜,吃饭还得一个人拿一个钵,慢慢去托钵,你说能吃好吗?不可能。能住好吗?不可能。能休息好吗?更不可能。那这样的不好的环境,不好的生活,为什么叫做福德圆满?就要明白,真正的福德,是讲心地的解脱,并不是外在的物质,福德是这样讲,我们今天认为当领导当大款,然后有奔驰的,有宝马的,多少辆好车,你看,大福报!错了。人家一分钱就快乐,有的人一分钱不需要都快乐了,那个大老板要几百万,几个亿才能快乐,这样说起来,物质多的人快乐和一分钱都不需要的人快乐,哪一种人比较高?物质少的,不需要物质我就快乐,不需要名闻利养,不需要地位,不需要江山,我就快乐了。有的人说我要有好的轿车,好的高楼大厦,好的楼房才快乐,得不偿失。也许他还没得到这么多东西,已经这样了,这样知道吗?死翘翘了。所以佛法讲到这个地方,我们把福报看成身外之物质,身外之名利,身外之名誉,这是错误的。今天一个内心没烦恼的人,穿着衣服破破烂烂,旧旧的百衲衣没人搭理他,今天有一个大老板,娶了十多个老婆,一个老婆开一辆奔驰的来到道场,哎呀你了不起,有宝马,又有奔驰,老婆有十多个,大家羡慕他,向他学习。没有人向他这个百衲衣的,一分钱没有,心地清净的人学习。这个就是,惑道者众,悟道者少,五浊恶世,众生颠倒。所以在座同修,人生的认识就在一念间,这一念间地藏王菩萨,今天他全部明白,他放下了身心世界,放下了一切名闻利养,不但放下还表演给我们看,积功累德行善布施。
底下要讲的就是第十品。「校量布施功德缘品 第十」,怎样布施呢?布施的对象又要怎样做呢?这个地方希望大家一定要认识。有很多人发好心,确确实实干坏事,太多人是这样。我举个例子,你要拿一把刀,买一把刀送给别人,你要看对象,如果对象是好人,这一把刀利益众生对不对?买这一把刀送给歹徒,这一把刀怎么样?变凶器。歹徒杀人,刀是你买的,你买一把刀又花钱,又受法律制裁,倒霉不倒霉?确实倒霉。冤枉不冤枉?也很冤枉。为什么会这样?三个字,没智慧。所以地藏王菩萨看到这样的情况,问释迦牟尼佛,怎么问呢?他说,有的人布施福报很大,有的人布施福报很小,甚至有的人布施,搞来了什么?麻烦,搞来了罪业,搞来了祸,这是为什么?在南方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两个在家人,那一天到南方,这两个在家人,是北方下去的,挣不到钱,后来那一天就想,怎么办呢?突然间想起来了,到寺院去买两套出家人衣服,买完以后,自己剃光头,到理发店,剃完了,回家以后,穿两套出家人衣服,那么这也就是说,一夜之间变什么?出家人了对不对?变出来以后现出家相,刚好到一个地方,我不要把地方讲出来,去了以后,找一个在家学佛,那么在家学佛看了出家人,是不是很高兴?很开心,他说,老菩萨,您能不能发发心,帮帮忙?这位老菩萨说,怎么回事?我有一个出家同参道友,从北方来到我们南方,突然间胃出血了,胃病,胃出血,现在在医院,你能不能发发心,拿一点钱出来,让他吃药,住院?如果让我们在座同修,你们肯不肯拿钱?不多也少对不对?这位居士同修听了非常紧张说,师父,你等一下,我马上拿钱给你,马上给他吃药住院,口袋里不多,跑回家,叫那个师父说,师父,你也到我家里来,现金拿三千块,三千块这个男众就说,三千块可能不够,你能不能多拿一些?这位在家居士说,可以可以,师父,我给邻居拿一些钱,一起拿给你,我再给邻居拿三千块,这也就是六千了对不对?她因为现金只有三千,其他的钱在儿女家里,她拿不到,她给邻居拿钱的时候,回来那位出家人没有了,没有跑到哪去呢?你才带走了三千块,我现在手上还有三千,找不到这位出家相这个人,一看吓傻了,孙子也没有了,她的一个孙子被他抱跑了,她非常紧张,不知道孙子跑到哪里去,电话一响,老人家,你赶快把钱拿过来,不然你的孙子就没命了。这位老太太电话扔在那个地方,唠不出来了,南无阿弥陀佛也念不出来了,观音菩萨刚好去旅游也不在,坐在那个地方,不知道怎么办,后来再把三千块送过去,把孙子抱回来,然后这样是多少?六千块,对不对?然后他自己把孙子抱回来,再给儿女拿三千块还给邻居,六千块花出去以后,后来她知道有问题了,但是,到最后还是抓起来了,还是抓起来了。这是前几年在南方发生的事情。他们给我打电话以后,我就觉得,众生没办法说了,转恶为善,十有一二。那诸位同修你说那六千块,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们只能说不知道,因为我们是凡夫,因为我们还没开悟,不知道他们的因果,不知道他们的过去,也不知道现在和未来,对不对?但是后来抓起来了,抓起来以后要她六千块,那两个人说钱早就花完了,马上上酒店,上歌舞厅,吃喝玩耍。所以诸位同修,地藏王菩萨,今天要讲这一些,「校量」,念校jiao,不念叫校xiao,「布施功德圆品 第十」,怎样布施功德才大?布施什么,功德福德才大?那么讲这一些大藏经里面有记载,《佛说四十二章经》里面有讲到一段,释迦牟尼佛说,有人供养一百个恶人,就是说做饭菜请客,供养一百个恶人,不如供养一个善人,今天这样说起来,诸位同修我讲出来,是以经典为标准,希望你们不要对立。在大酒店里面请人家吃饭,相当于供养一百个恶人,为什么?大酒店吃饭是什么?杀生、吃完以后干什么?特别是北方,洗澡。洗完澡以后干什么?干坏事去了。这不用说大家都知道,这个就是供养一百个人吃饭,大酒店里面,相当供养一百个恶人。释迦牟尼佛怎么说呢?供养这一百个恶人,不如供养一个善人,什么叫善人?这个地方可以说,诵经,念佛修善的人。释迦佛陀再说,供养一千个善人吃饭,不如供养一个持五戒的人吃饭。那这就不一样了,一千个比一个五戒的,比不上。为什么?大家要知道,善的作用,善的发挥力量是善道,戒的作用发挥力量是功德。善是福德,戒是功德。福德在善道,功德解脱。所以《无量寿经》告诉我们,假令供养恒沙圣,这个就是福德,不如坚勇求正觉,这个就是功德。从这个地方,供养一千个人吃饭,不如供养一个持五戒的人。释迦佛陀再说供养一万个持五戒的人,一万个,不如供养一个须陀洹。须陀洹叫做什么呢?初果阿罗汉,他是天上人间来回七次,七次他就正果,跳出六道轮回了。他虽然还没达阿罗汉果,但是他永远不堕落恶道,证到初果阿罗汉相当什么?这个人绝对绝对的成佛,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就像什么呢?小孩一出生,肯定是你的儿女,虽然他小,但也是你的亲生儿女,这好懂吧?证到须陀洹虽然初果,虽然刚刚证果,断了三恶道,这个果位已经什么?刚刚证果。但是你不要看他小,他慢慢长大,慢慢修,达到什么?佛的果位。释迦佛陀再说,供养百万须陀洹,不如供养一个斯陀含,二果。刚才一果,初果,现在是供养二果。然后释迦佛陀再说,供养百亿辟支佛,一直往上,供养百亿辟支佛,不如供养一尊佛。这样说完以后,所有的在家弟子,包括刚刚出家的弟子,都供养谁?统统供养佛。菩萨也不供养了,罗汉靠边站,刚刚出家的挨饿,饿肚子,挨饿,谁要供这些?供养这么多?不如供养佛一钵饭,那我供养你干什么呢?谁都不想供养罗汉,也不想去供养菩萨,争先恐后供养谁?佛。释迦牟尼佛每天的供养,多的不得了,吃的、喝的,都排队送给他。其他的罗汉菩萨都在旁边,没办法一口都捞不着,那么捞不着怎么办呢?释迦牟尼佛给他们分,菩萨给多少,阿罗汉给多少,其他的刚刚的出家给多少,相当释迦牟尼佛开仓放粮,搞这个工作。舍利弗尊者看到这样还得了!怎么办呢?然后有一天,舍利弗不让所有人来供养,他是长者,又是长老,长老舍利弗他自己托钵,托完钵不吃,这一钵饭热热的,不吃。跑啊跑,跑到释迦牟尼佛前面,后面的人都挡住了,都不让他来,也就是说都排队等着,释迦牟尼佛把舍利弗这一钵饭接过来,接完以后,留一半自己吃,留一半供养旁边一条狗,吃完以后,那一条狗饭也吃完了,然后其他人还等着,等着供养,等着释迦牟尼佛吃饭。释迦牟尼佛就向所有的来供养的人问一句,你们看舍利弗,今天供养我一钵饭,福报大不大?大家老羡慕了,可大,可了不起了!你舍利弗供的是佛陀,我们也想供养佛陀,希望佛陀接受我们的供养。然后佛陀又问,那我把半钵饭,供养那一条狗,这样我供养一条狗半钵饭,舍利弗供养一钵饭给佛陀,这样两个人谁福报比较大?大家都说当然舍利弗,释迦牟尼佛问为什么?舍利弗供的是一钵饭,所供的对象又是佛陀,对不对?那么佛陀您供养一条狗,是一条狗,又供养半钵饭。释迦牟尼佛笑笑的,他再问这些同修,问这些居士,在家弟子,那请问舍利弗的心量比较大,还是我佛陀心量比较大?你们说哪个比较大?当然是佛陀,对不对?然后释迦牟尼佛说,量大福大。今天舍利弗供养一钵饭给我,他的福报不如我供养半钵饭给那一条狗。释迦佛陀讲完以后,大家明白了。原来的供养不论物质,论什么?心地。当然舍利弗的心地比不上佛陀对不对?听完以后,大家才懂得,以后不一定要供养佛陀,只要我们拓开了心地,来供养任何众生,不要论物质,这叫增福、培慧,从那一天开始,所有的菩萨,包括阿罗汉,包括刚刚出家的凡夫,出家人才能得到什么?一钵饭。就是说外面托钵,否则没人供养,一钵饭都没有。这些在家人才懂得,供养原来是论心,论心。
《了凡四训》里面也有明确的记载,那一个人供养了方丈两毛钱,比较好懂吧?方丈亲自给他上供,等到她当皇后,拉了黄金白银修建道场,方丈叫徒弟你接待她,你给她上供就好了。这位皇后觉得怪怪的,我以前两毛钱,方丈亲自出来,现在黄金白银都用车拉的,方丈怎么不出来?后来就问方丈,方丈才说当时你的两毛钱,是所有的家产,现在的黄金白银那么多,是九牛一毛。而且当时你两毛钱是诚心善意的,现在的黄金白银那么多,你是什么?显赫自己的。你看,我现在当皇后了,我可以给你道场全部翻盖,装修。方丈说一句话,你的黄金白银来翻盖,来装修道场,你能够建起道场,也就能毁灭道场。而你以前的两毛钱,你只有供养的心,没有毁灭的权利。你想一下,皇后要建一个道场,是不是很容易?要毁灭道场呢?也一句话。而你以前两毛钱,有一个善心、真心、布施供养的心,我老和尚亲自要给你作供养,做什么?上供、消灾、念经念佛,而现在你这样的心地和你的身份,我徒弟足够了,这个老和尚是开悟的。所以诸位同修这样说起来,学佛就懂得,修行从根本修。这好懂吧?根本就是心地。我们有很多,现在南方北方看到,大老板拿一百万两百万,你看,我拿多少?多少出家人在我面前得俯首听命,你不如不拿出来,为什么?你不拿出来,还能对三宝恭敬一点,你拿出来瞧不起出家人,瞧不起道场。在道场里面只有造业,只有造业。诸位同修,校量布施功德缘品,论心地,不论物质,再来,这样心地能清楚了,论布施起的作用,作用,举个例子,今天建一个道场五百万,建一个讲堂五十万,可以给大家报告,五百万的道场,假如没有诵经念佛,里面没有修行用功,那五百万的道场等于什么?不能说一点作用都没有,等于什么呢?等于一个很简单的接引作用,很简单的接引作用,也就是说那五百万比外面杀生,好一点点而已的,如果建一个讲堂五十万,能听经、能闻法、能深入经藏,能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那五十万的作用和价值,就超过了这五百万起不了作用。这是论作用的能明白吗?一定要懂,一定要知道。那么普贤菩萨行愿品,告诉我们供养当中,法为最,佛法的法,为什么?我举个例子,你今天请他听经,听清楚听明白,一辈子思想转过来了,一了百了,这一辈子,不会去干坏事,为什么?不敢去干坏事。为什么不敢。他懂道理了,那么如果你拿十万,二十万给对方,搞救济,搞慈善,只能叫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所以佛门讲慈善,只是一个附带,不是佛门的根本。佛门是讲教育,这也就是说你二十万块,来做弘法利生和二十万块去救济贫穷、鳏寡孤独这是两个作用。因为你二十万,只能救他一时对不对?而弘法利生思想转过来,道理明白了,心地觉悟了,他是管一辈子。那这样二十万的意义和作用又不一样,刚才讲论心,现在论什么?作用。诸位同修南方北方,道场太多了,南方北方居士林、念佛堂,出家在家太多太多了,如果每个都发挥了法的作用,释迦牟尼佛本意的作用,今天的佛教不是这样。你信不信?有的不是这样,就是说,没有发挥作用,像一个道场一百万五百万,一千万建下去,没有发挥作用,一百年五十年以后怎么样?毁掉从新再来修建。那你说这些钱有什么作用?好了,今天就看到这样的问题,今天给大家报告,你们南北走那么多地方,有几个地方在讲经说法?是每个道场在讲经说法?还是偶尔一两个。这就好懂了,这个就作用不一样,今天地藏王问这个问题,就是告诉我们,论心论作用,有体是心,有相是布施,有用要利益众生,而利益众生一定注意断恶修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这三个标准,这才是佛法的核心,才是诸佛菩萨的本意。我在南北看到多少问题,是这样的,说起来,你不知道相信不相信,不相信你也得相信,事实存在,爷爷召集很多人建道场,建完以后都是大家的钱,把道场不给别人管理,给儿子管理,交给儿子,儿子死掉以后交给谁?第三代的孙子。在座同修爷爷学佛,能代表儿子学佛吗?儿子能代表孙子学佛吗?第一代学佛勉强还在道场做一些好事,第二代的就在道场里面,拿了钱坏面挥霍,杀盗淫妄,那你说爷爷是在干好事,还是干坏事?那么有很多人在里面的话,帮助这个在家人管道场,是好事还是坏事?那你自己去看,我不能讲,讲了得罪人,现在要聪明一点,耿直讨人嫌,不要再学傻了,要学智慧,有时候好言相劝,没人会理会,反而来遭到攻击和诽谤。但《地藏经》讲到这个地方,我只希望大家一定要记住,论心地,论作用,如果这样讲可以给大家讲一个道理好懂,你供养一钵饭,给那一个乞丐,和供养那一钵饭给一个念阿弥陀佛领众修行的作用就不一样。为什么?那个乞丐,吃完那一钵饭,还要第二钵饭。这位领众念阿弥陀佛的人,吃完这一钵饭还是领众再念阿弥陀佛,同样一钵饭没有同样作用?所以以后我们在布施供养当中,诸位同修心地是根本,遇到哪供养到哪,做到了,以无所求之心来供养,这要懂,能听懂吗?以无所求之心来供养,遇到哪做到哪,但要记住,只要发现这个作用大的,一定要怎么样?多做。这能懂吗?打个比方,你见到每一件好事,都一百五十十块一块,都在做。突然间让你看到,这一件事作用太大,太好了,一下子多少?一千两千,五千,使劲做。除非没能力,没能力没话可说对不对?有能力,往这一件好事里面使劲做,这样我们就能够用无所求的心来达到了圆满的福报,又能有智慧的心,来种下有作用的福田,能懂吗?就这个道理。我对建道场一般都随喜,南方北方见到建道场,我可以拿一百,可以拿一千,可以拿两千,一般我不会拿多,为什么?我身上的钱都是居士的钱,不能随便做,但是在弘法这一方面的,我会尽力做。打个比方,这个道场同意让我讲课,那个道场同意让我讲课,我会做三千五千一万,都做下去,目的干什么?目的圆满开智慧的道路,这个不一样。看到《地藏经》你要学会,为什么要遇到建道场随喜,建道场也是好事对不对?换句话说,如果有人在里面诵经念佛,我们有一百块两百块随喜,这样很好,但是印经,那就不一样,我会认真去做,放生也会随喜,印经我会尽力,为什么放生要随喜呢?因为有的放生,这边放生那边杀生,我只能随喜,我不会认真去做。上一次有发生这样的,在家居士,居士头,他的外甥养狐狸,狐狸卖不出去,通知他舅舅,居士头怎么办?舅舅说,很简单,我通知大家发心来放生,你一百,他一千,他两千他五百,一下子收了三十万,三十万的放生款,买他外甥的狐狸,他外甥养的狐狸,全部卖光了,狐狸放到山上,有病死的,有的饿死的,有的被打死的,有的被别人偷走的,三十万的狐狸几乎死光光,他外甥三十万在口袋里,暖暖的。你说这个是智慧,还是在放生?还是修福,还是在造业?有的人这边放,那边马上来抓,抓了又来放,放了又来抓,有没有?所以我在放生当中一般随喜,印经、印碟、拼命做,印大藏经拼命去做,然后道场要讲课,拼命怎么样呢?好,你创造条件给我讲课,给我们学习,诸位同修,今天我们几百个人在学习,没有骂人的机会,没有干坏事的机会,像这样弘法的创造条件,再多都可以做,这一定要懂的,脑袋要有智慧,不要让他灌水。所以人家建念佛堂,我去随喜,居士林我也去随喜,不管你建什么,只要善的,都要随喜。弘法的这一方面,绝对不随喜,用什么?拼命的,认真的,全力以赴的,不是用随喜的,所以希望诸位同修要学会,论了心地,以无所求之心,遇到哪做到哪,随喜到哪,但是眼睛要睁开,看准这件事情太重要了,太有意义了,拼命去做,尽我们的能力,不要压力,尽我们的能力,尽我们的本事,这样来修福田,圆满自己的福报,好不好?这样讲能不能听清楚?能了,能听清楚。
我们接下来来看经文: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 第十》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承佛威神,从座而起,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我观业道众生,校量布施,有轻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是事云何?唯愿世尊,为我说之。尔时,佛告地藏菩萨:吾今于忉利天宫一切会众,说阎浮提布施较量功德轻重,汝当谛听,吾为汝说。」
这很好懂,确确实实有的布施,得到功德很大,有的布施得到很少的福报,甚至有的没智慧搞来什么?灾难重重。方向错了,有一个成语叫做,南辕北辙,作用,反其作用。诸位同修就像吃药一样,药吃对了,是治好病,药吃错了怎么样?那是神经病,一定要懂,这不能开玩笑的,一样的道理。所以有一句话叫做上贼船,听说过吧?一生当中最怕走错路,一生当中最怕上贼船,这个时代龙蛇混杂,你没有高度的智慧,根本是不懂的。《无量寿经》有一段经文,能不能想得起来?做事仓卒,败悔在后,为之不谛,亡其功夫。有没有?你要看这件事情做下去,有没有发展,有没有意义,如果有发展的,有未来的,能带给大家利益的,你要做,当时南方北方,大家发心建念佛堂,二十个人念佛堂,三十个人念佛堂,南方北方建太多了,这几年我们在南北发现,关起来有多少?全部关起来不能说全部吧,大部分都关门关起来,为什么?刚开始都挺发心,你一万,我一万,你两万,我两万,掏出来以后把念佛堂建起来,建到富丽堂皇,搞不到三年,里面是非恩怨,然后执着,争名夺利,没人去了,只好关门谢客,只好这样。那你说钱花在那一种没有未来发展,没有未来带给众生利益的,有多大福报?你看这个地方,「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时间长短就看你利益众生的长短,这不一样,这一品我们把时间稍微拉长一点,讲详细一点,让大家就知道,有些人搞慈善,搞得怎么样?对方还没慈善,他家先慈善,他家先发财,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你不听经能明白道理吗?所以诸位同修,你不深入经藏,能了解这一些吗?有一句话叫做,不要挖坑埋自己,多少人就是挖坑埋自己?也许同修说,师父你这样一讲,我以前做了很多错误的事情,并不是故意,是不懂,记住到今天开始,过去的事统统让他过去,明白吗?过去的罪也好,错也好,过去,因为佛法讲的是当心,当下,不要再怀念,不要再埋怨。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当下要活着有智慧,有觉悟的人,不要再愚痴,不要再糊涂,你别说,师父,人家说难得糊涂,记住难得糊涂是装的,不是真糊涂,难得糊涂谁讲的?郑板桥。明朝的了不起文人,郑板桥,难得糊涂,他是看了这么多是是非非,不跟人家计较,不跟人家对立,装作糊涂。这好懂吧?真正难得糊涂的含义,没几个人懂。讲了当时明朝的政治和教育,两个根本。你要去了解历史,当时明朝政治和教育,讲这两个根本,难得糊涂。所以这个地方,诸位同修,有一生受福,有十生,有百生,甚至有的多生,生生世世。那地藏王菩萨一问,释迦牟尼佛回答。
下面:
「地藏白佛言:我疑是事,愿乐欲闻。佛告地藏菩萨:南阎浮提,有诸国王,宰辅大臣,大长者,大剎利,大婆罗门等,若遇最下贫穷,乃至癃残瘖哑,聋痴无目,如是种种不完具者,是大国王等,欲布施时,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亲手遍布施,或使人施,软言慰谕,是国王等,所获福利,如布施百恒河沙佛功德之力,何以故?缘是国王等,于是最贫贱辈,及不完具者,发大慈心,是故福利,有如此报,百千生中,常得七宝具足,何况衣食受用。」
这段经文就论心,你看经文很清楚了,对这一些鳏寡孤独,贫穷的人,六根不健全的人来布施,来行善关键是什么?「若能具大慈悲」以慈悲之心,慈悲里面是要智慧平等的。下一句注意看的,「下心含笑」,什么意思?不能以那一种,瞧不起,可怜那一种心。你供养,你是佛,你是菩萨,来示现这样的身相,我以下心含笑的心,这样来布施,这个道理能不能领悟?我们拿一块乞丐,如果说,你是个乞丐,我就一块钱给你,傲慢的心,瞧不起的心,或者可怜他的心,这一块钱没什么作用,如果有作用也不大,因为你生什么?傲慢,瞧不起他的心,来给他一块钱,如果换一个心态,你是佛,你是我过去的父母,未来的诸佛,我恭恭敬敬把一块供养他,下心含笑就不一样。这能懂吗?这个地方是什么呢?「亲手遍布施,或使人施」派别人多做,「软言慰谕」,放下自己没有贡高我慢的心,这样的国王,所获得的福利有多大?「如布施百恒河沙佛功德之力」,为什么?因为他不是以众生的心来对待,是以圣人的心,是以佛的对象来对待,不是以凡夫的对象来对待。这能不能领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往往,给出家人比较恭敬,给乞丐比较怎么样?随便。乞丐,有啥了不起?给你一块就不错了,有没有?就这个心,给出家人的时候,跪在那个地方,师父,慈悲纳受。你看,两种心,这个作用就不一样,心地也不一样。所以以后要记住,当对方不管出家还是在家,不管是佛,还是菩萨,不管是凡夫还是俗子,不管是乞丐,还是怎么样的对象,要以像恭敬佛那样的心,来行布施就能得到百恒河沙佛功德之利。这样能懂吗?就是这个心,恭恭敬敬,而对方接受我们的供养,高兴的不得了,谢谢你的慈悲,接受我的供养,不但供养他还感恩他,接受我们的供养,我们这样才能达到无心供养,功德福德不可思议,就在这一念心。以前有没有还样的心来供养?没有?今天哪个出家人来,不好意思,多多少少拿一点,刚好有一个乞丐来,你干嘛今天来我钱才花完,你来干啥呢你?有没有?这样的心错了,换句话说供养佛,供养乞丐,供养圣僧,供养凡夫僧,要一样的平等心,喜悦相,感恩戴德,这个福报不可思议。
下面:
「复次地藏,若未来世,有诸国王至婆罗门等,遇佛塔寺,或佛形像,乃至菩萨声闻辟支佛像,躬自营办,供养布施,是国王等,当得三劫为帝释身,受胜妙乐。若能以此布施福利回向法界,是大国王等,于十劫中,常为大梵天王。」
这个就讲作用,这一段讲布施出去的作用。所以在座同修,佛法学习到这个地方,我们有很多问题,都没搞明白。平常时虽然在修行,在行善往往也没做到恰到其处,对不对?偏了。不是偏大就是偏小,不是偏好就是偏坏,偏了。不能来当自端心,所以这些经文学习以后,希望这样演讲能带给大家多多少少的利益,只要你能够得到利益,我讲课就累趴倒了,也高兴,这是我的心情,只要你们能听懂,能有受用,给小和尚讲倒了,我也高兴的,讲到这个地方时间又到了。
回向
法界一元即心如
无上功德普回向
师承孝道圆九有
悟本心明法性空
仅供参考 欢迎流通
谢谢观看
忉利天宫神通品 第一卷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各遣侍者,问讯世尊。是时,如来含笑,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所谓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大般若光明云、大三昧光明
地藏经译文 自序 记得还在初中时期,我母亲同我姑妈两人学《地藏经》。她们虽然还没摘掉“文盲”的帽子,但是学《地藏经》还是很用功的。遇到经文里边不认识的字或难懂的句子,便来请教我这个“小先生”。我从小受我父亲薰陶,在初中时期已经似懂非懂地看完了《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吴承恩、罗贯中、施耐庵的中华书局加注的原版,佛经也看
地藏菩萨本愿经 卷上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各遣侍者,问讯世尊。
1 许多人不赞成善男、信女在家里诵《地藏经》的第一个理由(1)误解《地藏经》是「超渡鬼魂」的经典 许多人皆告诫在家居士及一般善男、信女,不能在家里「读诵《地藏经》,原因是一般人误认为《地藏经》是「超渡鬼魂」的经典,《地藏经》中又有「许多鬼神、鬼王……等名词出现」,恐怕在家里读诵《地藏经》时「引鬼入门」,所以多不鼓励「在家人」
地藏经回向文: (合掌)弟子XXX愿以此所诵《地藏经》第(几)部(或念佛菩萨圣号X万声)之功德,回向给弟子(或指定他人)XXX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祈请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做主,超拨他们,令业障消除,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弟子XXX真心求忏悔。(念三遍)
什么是地藏经?地藏经属于地藏三经之一,又称《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凡二卷,收于《大正藏》第十三册,唐代实叉难陀译。本经叙说地藏菩萨之本愿功德,及本生之誓愿,强调地藏菩萨不可思议之大愿力。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腰;第二重就是忉利天,在须弥山的山巅,通俗都叫他做三十三天的。这忉利天的天王,名叫释提桓因,也叫帝释,他从前本是一个平常的女人,这时候有一尊迦叶佛寂灭了,他便发起愿心
如何诵读《地藏经》? 诵经前恭请: 恭请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护持!(三遍) 诵经中: 1、从“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遍)开始,到“无上甚深微妙法……进入正文:地藏菩萨本愿经,连诵 13 品到“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三遍),然后补缺真言和补缺圆满真言,再回向,皈依,结束。其他的真言咒语等可以省略。
《地藏经》中没有谈到什么时间段,晚上不能读。大家总认为这个和鬼神去打交道的,晚上不能读,这是邪知邪见。我们为什么说要弘扬《地藏经》,我们读的时候会有一部分众生在听,但是我们用的是真诚的心,用的是正知正见的正能量,那我们是什么?把地藏法门传给一切六道受苦众生,他们听到这部经以后,也能像我们一样,来如教修行,他们就能
《地藏经》读诵仪轨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三遍)恭请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护持(三遍)香赞: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遍)
第一章 忉利天宫的神通 就象我们所听到的,有一次,佛祖在忉利天宫为他的母亲解说佛法。那时,十方无量世界的、无数亿的佛和大菩萨都来集会,称赞、感叹释迦牟尼佛能在命浊(众生因为烦恼,身心交瘁、寿命短促);众生浊(世界上的人大多数有不好的习惯,身心不净);烦恼浊(世界上的人贪恋爱欲,为一点小事就起争端、产生烦恼);
居士在家诵经时,应根据当前拿到的法本中的仪轨和经文内容,依次读诵。《地藏经》共有三卷,如果分开诵,可按以下两种情况,灵活处理。第一种情况:长时间分开。有的居士一天诵一卷《地藏经》,三天完成一部。这样一来,每一卷《地藏经》便是一次定课,要有完整的仪轨。就当前流通的法本而言,其仪轨的内容依次是:炉
诵《地藏经》的出处是哪里呢?给亡者诵《地藏经》可以让他得到利益,出处就是《地藏经》里面说的。《地藏经》里面说一个人临终的时候,给他念一佛名、一菩萨名,或者诵《地藏经》一字一句,都可以让他得到利益。那是可以的,这个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在助念的时候,就可以不诵《地藏经》,以念佛为主。如果旁边另外一个房间,有人给他诵《地藏经》
还记得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第一次接触这部经时的情景:我一整夜,就把这部经念了一遍,不仅念了一遍经文,我记得当时有一部《地藏经白话解释》,就是那个范古农校正的一部《地藏经白话解释》。我这个人学佛也有点心急,一黑夜就把《地藏经白话解释》看完了,太令人感动了!就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一样。那一年是1972年,我二十岁。
尊敬的各位学员,时间很仓促,各位呢也很辛苦,应该说,能从世界各地聚集在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这是缘分。过去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我们这些人都是有缘——大家同聚会,都是有缘人。五台山呢,是千年的道场,拥有千年的古刹,五台山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我们今天来此是来接受菩萨的度化、净化、感化、摄化。
佛经中常讲善男子、善女人,但在诸经中,对善的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地藏经》中的善男子、善女人,指对地藏法门有绝对信心的人,这些人不但仰慕地藏菩萨的大愿功德,还对地藏法门无比崇仰奉行,即经中所讲的闻名、赞礼、灭罪、获福。
在《地藏经》上说,至心称念地藏王菩萨,或者诵经、礼拜供养地藏王菩萨,会得二十八种利益。所以虔诚地念地藏王菩萨,恭敬地念地藏王菩萨乃至礼拜地藏王菩萨,和虔诚恭敬地诵《地藏经》,功德当然是一样的。但是假如你念一声地藏王菩萨,和念一部《地藏经》,那从数量上肯定是不一样的。你念一声地藏王菩萨一句,而念一部《地藏经》得多少句?所以
佛教传入中国后,大约唐朝时期,《地藏菩萨本愿经》传入汉地,以建立地藏菩萨信仰,诵经修善,持诵圣号,超度已逝父母度尽苦难,远离六道,终成佛道,而传播甚广,被称为佛门孝经。据《地藏经》载,过去,有一位婆罗门圣女,其母亲在世时常信邪法,杀生害命,轻慢三宝,经圣女多次劝导,母亲依旧不信,死后堕在无间地狱,受尽苦难。圣女欲救其母,
主命鬼王并没有不阻止恶道鬼神引接亡人,而是一直在努力的阻止恶道鬼神引接亡人,只是亡人并未能依止善导罢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临命终的众生之所以会堕落恶道,根本原因在于业力轮回,即由往昔所造恶业所致,“恶道鬼神的接引”只是亡人堕落恶道的一份助缘而已。也正是由于这种业感因果的必然性,《地藏经》此品才劝令众生信受主命鬼王的
农历七月,在佛教中被称为“福田月”,“孝亲月”,“地藏月”,此月中有盂兰盆节,大势至菩萨圣诞,地藏王菩萨圣诞等殊胜吉日。是我们得以藉由供养,修行回向,从而培植福田、报恩孝亲、超生度亡的殊胜良机。敬请读诵《地藏菩萨本愿经》,愿以此功德,救拔无量劫中父母师长,六亲眷属,冤亲债主,出离生死轮回,趣入菩提正道。愿命终婴灵,因此
在我们四周围,确实有许多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众生。在我们诵经的时候它们是来求超度的,我们诵经的时候它们就在旁边听经,这是一件好事,不用害怕。它们会护持拥护我们的,将来它们都是我们的护法善神。我们在诵经的时候无论是诵《地藏经》还是《阿弥陀经》还是其他经典,一定要恭敬,要真诚,要专心致志,让所有的众生都能够得到利益。
佛法中“善恶的标准”并不依“凡夫的心”来评判,而是以佛法的价值观来作为判断、思维的标准。佛法认为,凡夫众生以“有我”之心去造作一切善法,皆不能得到真正解脱。也就是说,凡夫日常所思所为的善,并不一定能够与解脱道相应,这是因为凡夫的心中有“我相”。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